公共產品舉例
『壹』 由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真的會不足嗎請舉例說明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盡管現在全國任然在呼籲高等學校擴招,你會發現身邊的私立學校的學生數量會遠遠少於公立學校的學生數量。如果我們假定整個社會的反映是理性的,即它能夠很好的反映社會最佳的受教育人的數量,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擴招的呼聲是有根據的,因為當下受教育的人數遠遠低於社會最佳水平。如果社會上所有的學校全部變成私利的學校,即由私人來提供教育這一公共產品(嚴格的定義上來說教育還算不上是公共產品),那麼可以想像有多少的人會無法接受教育。在這裡面起關鍵作用的是外部性的問題,私立學校只考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不考慮社會從多教育一個人而獲得的收益,這就使得私人提供的教育數量會少於社會最優數量。
『貳』 試舉例政府應提供的公共產品。你對這些公共產品滿意嗎能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嗎
舉例: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高等教育等等
基本滿意。
改進建議的話,公共品總的供給量目前來看還是不足的,應該將更多的財政投入到公共品供給中,為公眾創造更多的福利。
『叄』 舉例說明公共產品的外部性
我記得諾斯豪斯有一個案例,說的是兩個鄰居:一個鄰居壁爐煙囪靠另一個版鄰居房子很近權就產生了外部性。所以樓主不要把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混在一起,雖然兩者聯系很緊密。
我認為外部性主要說明了這么一個事實:古典經濟學里個體最優化有機和諧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無摩擦經濟體的假設是錯誤的,個體很可能造成別人的次優。這就涉及到怎麼樣協調個體直接的利益,減小經濟運營中內在的摩擦。比如開始的例子。
公共物品是說明:個體的最優造成了整體的次優,是從整體角度去考慮個體行為,那麼就要涉及怎麼樣調整個體行為以達到整體最優。
比如公共魚塘捕魚,到底是一戶漁民一艘船合適還是漁民們合起來建一艘大船合適。
再比如,路燈這個公共物品,只要一個人走夜路的人安裝了路燈,其它人就可以免費享受照明。對安裝路燈的人來說,他的成本和收益肯定不對等,而且路燈不光一個人用,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公共悲劇,個體對成本收益的權衡造成了整體的次優。沒路燈,大家都不方便,交通事故等弊端頻頻發生,社會成本變大了。所以,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來造的。
『肆』 如何區別私人產品、公共產品與混合產品
公共產品(Public good)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公共座椅,亦稱"公共財貨"、"公共物品"。
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費上的競爭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產品。
混合物品(mixed goods)即同時具有使用或消費上的非競爭性與收益上的排他性的公共產品,非競爭性即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排他性即可使用一定的方式阻止他人從該產品中獲益。
與公共資源(public resources)合稱混合公共物品,與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一並成為財政學中對於產品分類及財政職能的劃分依據之一。
從以上兩類混合物品或服務來看,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既可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也可以由政府利用給予補助的辦法通過市場來提供。
『伍』 舉例說明怎樣區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
1、兩者的購買方式不同
公共物品由間接支付購買,如使用稅收支付;私人物品則是個人直接支內付。
2、兩者的分配原容則不同
公共物品由政治投票進行分配,私人物品由市場購買進行分配。
3、兩者的消費原則不同
公共物品在消費時不能分割,只能共享;私人物品在消費時可以分割,個人可以獨自享用。
4、兩者的使用許可權不同
公共物品在不購買時也可以享用;私人物品在不購買時不能享用,只有在購買後才能使用。
(5)公共產品舉例擴展閱讀:
公共物品的特徵如下:
1、公共物品在消費時不能分割,只能共享。
2、公共物品在購買時不能獨享。
3、公共物品由間接支付進行購買。
4、公共物品由政治投票進行分配。
5、公共物品個人不能選擇,不購買可以享用。
6、公共物品不容易鑒定好壞,使用時不容易浪費。
『陸』 准公共產品有哪些
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
(6)公共產品舉例擴展閱讀:
純公共產品的范圍是比較狹小的,但准公共產品的范圍較寬。如教育、文化、廣播、電視、醫院、應用科學研究、體育、公路、農林技術推廣等事業單位,其向社會提供的屬於准公共產品。
實行企業核算的自來水、供電、郵政、市政建設、鐵路、港口、碼頭、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屬於准公共產品的范圍。
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也可以分成兩類,即純私人產品和俱樂部產品。純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同時具備排他性競爭性特徵的產品,包括大多數私人產品。此外還有一類稱為「俱樂部產品」。
『柒』 舉例說明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
1、非競爭性
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例如國防保護了所有公民,其費用以及每一公民從中獲得的好處不會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出國一個人而發生變化。
2、非排他性
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例如,消除空氣中的污染是一項能為人們帶來好處的服務,它使所有人能夠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要讓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鮮空氣的好處是不可能的。
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要求公共產品:
1、生產必須有公共支出予以保證;
2、經營管理必須由非盈利組織承擔。
(7)公共產品舉例擴展閱讀:
公共需要可以轉化為公共產品。
作為公共需要的價值形態的公共需求以兩種形式分配出去,一種是購買性支出,從而直接轉化為公共產品;另一種為轉移性支出,這部分支出,在其形成結果上,可以有兩種:
其一還是用來購買公共產品,例如,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的補貼,一般還是主要用於購買性支出,另一種雖然為了公共需要的目的而支出,但其最終結果歸個人使用。
例如,對企業補貼的支出,用於社會保障救助窮人的支出,最終形成私人產品。所以,政府需求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但從最終結果上,公共需求卻轉化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兩類產品。當然,政府需求的絕大部分都轉化為公共產品。
『捌』 什麼是混合公共產品,能否舉個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例子
純粹公共產品是指同時具有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和邊際擁擠成本為零的特內征的產品。邊際生產成本為容零是指在現有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上,新增消費者不需增加供給成本,如燈塔等。邊際擁擠成本為零是指任何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同時享用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如不擁擠的公共橋梁、未飽和的政府車站等。其中邊際擁擠成本是否為零是區分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或混合公共產品的重要標准。
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公共產品是非常稀少的。政府提供的產品中更多的是具有公共產品部分特徵的產品。這些可稱之為准公共產品或混合公共產品。前者如路燈、自來水等地方性公共產品。後者包括邊際擁擠性成本不為零的公共產品,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公路等;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如收費橋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