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污染現狀
1. 中國海洋污染源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 )
【答案】A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我國的海洋污染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大陸架開採石油,在石油開采中會造成泄漏,石油污染是最大的污染源,故選A.
考點:本題考查石油污染的有關知識.
2. 中國海洋安全形勢的現狀
其實事實上,中國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的,就比如說,我們擁有核武器!但是,回在海軍和答空軍上,我國的實力就比較弱了。
我國之所以一直主張和平發展、對周邊國家老是用譴責、指責的態度,是因為當今世界以和平發展為主題,我國是世界大國,一旦爆發戰爭就是大規模的,而當今世界不允許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好不容易開始在大幅度發展,而且這些經濟主要依靠的是東南沿海的城市發展的。一旦開戰,我國千辛萬苦創造的經濟成果就會付之東流。
正是因為經濟上的投鼠忌器,所以我國不願開戰。
中國和越南、菲律賓的南海爭議,主要還是因為南海問題世界化,有許多國家參與了開發,尤其是美國的干涉,使得中國很難動用軍事力量。但是,一旦中國的海軍力量發展起來了,南海也就不存在問題了。
我們也要注意,很多的問題都是在中國的領海出現的,而內陸卻從沒有過。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陸軍實力與海軍實力嚴重不平衡
希望樓主給分
3. 中國海洋污染現狀
引起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1) 油船泄漏;
2) 海洋傾倒工業廢料;
3) 生活污水直接排進海洋;
4) 用生活垃圾填海。
海洋污染的危害是:
1) 使海洋食品中聚積毒素,人食用後得病;
2) 使海產減少,危及人類的食物源;
3) 使浮游生物死亡,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低,加速溫室效應;
4) 使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畸形,改變整個海洋的生態平衡。
人類為保護海洋正在作出的努力主要有:
1) 禁止向海洋傾倒工業廢料;
2) 生活污水處理之後再排放入海;
4. 中國海洋面臨主要問題是什麼
海島問題、海上劃界問題、海洋資源開發問題,是當今中國海洋安全的三大問題。而這三大問題相互聯系,並相互制約,其中海島問題是基礎、海上劃界問題是前提、海洋資源開發是目的。從這三方面來看,海洋國土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1.8萬平方公里的海岸線和6500多個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我國主張擁有的管轄海域近300萬平方公里。當前,我國與周邊8個國家存在著海域劃界問題,與5個國家之間有著島礁歸屬爭議。
5. 海洋污染的我國現狀
我國海洋生物種類、海洋可再生能源蘊藏、海洋石油資源量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泄漏、海上石油開采、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魚類種群的滅絕、自然災害的頻發等等,不得不使我們考慮如何有效地治理海洋污染問題。這是一項艱巨又長久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治理污染,推進海洋的健康發展。
據資料,2008年我國近岸海域監測面積共281012平方公里,其中Ⅰ、Ⅱ類海水面積212270平方公里,Ⅲ類為31077平方公里,Ⅳ類、劣Ⅳ類為37665平方公里。按照監測點位計算,全國近岸海域水質Ⅰ、Ⅱ類海水比例為70 .4%,比上年上升7 .6個百分點;Ⅲ類海水佔11.3%,與上年持平;Ⅳ類、劣Ⅳ類海水佔18.3%,下降7.1個百分點。
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黃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渤海水質一般,東海水質差。北部灣海域水質優,黃河口海域水質良,Ⅰ、Ⅱ類海水比例在90%以上;遼東灣和膠州灣海域水質差,Ⅰ、Ⅱ類海水比例低於60%且劣Ⅳ類海水比例低於30%;其他海灣水質極差,劣Ⅳ類海水比例均佔了40%以上,其中杭州灣最差,劣Ⅳ類海水比例高達100%。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自1980年以來共發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發生的一次持續達72天的赤潮,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僅河北黃驊一地6666 .67公頃對蝦就減產上萬噸。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發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圍達數千平方公里大赤潮,給海上漁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也是數以億計。
海洋重要魚、蝦、貝、藻類的產卵場、索餌場、洄遊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漁業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的污染以東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6. 中國海洋資源開發現狀
海洋資源類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圖3.19未來海洋空間利用示意)。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它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人類活動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禦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深海活動要能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麵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有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方面,有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和海上運動區等。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隨著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世界海洋航運由近海轉向遠洋。之後,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陸續開辟。20世紀初,開辟了通往南極和北極的航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人世界任何海域(圖3.20世界主要海運路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生產和運輸增長,大型油輪得到發展。集裝箱船的興起,帶來了海洋貨物運輸的革命。今天,穿梭在遼闊海洋上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這些船舶不僅擁有無線電導航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現代化儀器設備,還可以選擇最佳航線服務,以節省能源和航時,減少危險。
沿海港口是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和裝卸貨物的場所,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場所。港口一般有一個服務區域,即腹地,該區域的商品和貨物通過這個港口向外擴散。為了完成運輸任務,港口要有配套的設施,如碼頭、裝卸設備等,還要有高效率的運作服務。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港口的規模、服務功能和范圍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國家的政府為吸引船舶來本國港口中轉,對港口實行特殊政策,將港口辟為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繳納費用。
荷蘭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貿易的中心。之後,鹿特丹港又通過開鑿連通北海的運河,改善水運條件而持續發展。鹿特丹利用中轉散裝貨物的機能,發展了農、礦產品加工業和造船工業(圖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繼貿易也帶動了腹地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歐各國經濟復興,鹿特丹成為歐洲聯盟的大門,港灣和航空設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轉機能更加突出。現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蓋了歐盟的半數國家。
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通過海堤、棧橋或者海底隧道與海岸連接,這種新建陸地稱為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其中以海上城市(圖3.22日本神戶人工島)的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興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費用巨大,需要以強大的國力作基礎。
澳門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滿足發展居住、綠化、交通、工業、商業等的建設需要。澳門沿岸有許多淤積成的淺灘,有的在落潮時能露出水面,澳門人將它們視為良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100多年來,澳門人利用填海造陸的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表3.2澳門歷年土地面積的變化和圖3.23澳門歷年填海范圍)。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7. 國內海洋環境現狀
你好,我給張圖你看看簡單更明了
8. 國內和國外海洋環境現狀
中國海洋環境面臨的挑戰,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仍然嚴重,陸源排污嚴重污染內近岸海域,海水增容養殖區環境不容樂觀,海洋赤潮災害頻發,近岸海洋生態環境脆弱,海岸侵蝕災害嚴重。中國海洋環境問題的原因: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產生巨大的環境壓力,海洋環境保護缺乏宏觀規劃和法規標准,海洋環境保護資金技術短缺,監督管理機制還不完善。
9. 目前中國海洋的主要污染是什麼
石油污染,核電站冷卻水,工業三廢,生活垃圾
10.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目前怎麼樣
19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海水質量總體有所改善,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使用要求。但是,入海河流水質狀況仍不容樂觀,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海洋環境風險依然突出。
並且,海洋環境風險仍然突出。河北秦皇島海域、福建南部海域赤潮發生期間,部分貝類體內檢測出麻痹性貝毒素。2017年初黃海南部海域馬尾藻暴發,對江蘇近岸紫菜養殖產生影響。此外,渤海濱海平原局部地區土壤鹽漬化有加重趨勢,砂質海岸局部地區海岸侵蝕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