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學效率
① 1、新公共行政學怎樣對傳統行政學所謂「效率至上」原則進行反思和批判(本人無書,告其答案,謝謝)
答:它對傳統行政學「效率至上」原則的反思和批評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的。
(1)從理論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學主張公共行政不僅僅是執行政策的工具,而且還是對廣大民眾生活各個方面都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它擔負著廣泛的社會責任。鑒於傳統行政學「效率至上」原則固有的缺陷,新公共行政學採取解釋學和批判理論的模式進行研究,以期超越傳統行政學的所謂「理性模式 」,它強調建立規范價值,關注人民需要,提高社會性效率,以改善人類生活,實現行政工作的最終目標。
(2)從行政實踐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學認為,首先,公共行政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促進人類幸福。其次,傳統行政學的效率觀也促使一些行政學者以機械性效率為標准來評估公共服務績效。它以產出作為決策的基礎,即假定某一方案的選擇要基於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然而事實上,這種所謂完全科學的假設根本站不住腳,而且它導致了總體上的無效率。最後,傳統行政學理論過分迷信效率,造成了長遠性缺乏效率並且已明顯造成了更多問題。新公共行政學者認為,效率雖然在某種層次上有其積極作用,但在公共問題的解決上卻一籌莫展,究其原因,這正是由於按照傳統行政學理論設計的政治制度並未表達公共利益,而只是考慮機械性的量化概念,它未曾顧及到社會性的公平分配,其結果往往促使社會上有組織者、有權勢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而造成越來越多且差距日益增大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
② 簡述新公共行政學產生背景和主要內容
產生背景:
第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職能的擴張和專行政權力的擴大提出了公共行政學研究屬的需要。
第二,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推動了公共行政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與國家行政有關的理論和政府行政實踐為行政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內容:
公共行政學明確了現代公共行政是一種專業化的管理,其次,它確立了公共行政的具體承擔者——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③ 簡述新公共行政學的基本內容
公共行政學的發展脈絡基本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行政學研究的出現
威爾遜的《行政(學)之研究》,1886年,美國學者w.威爾遜(woodrow
wilson)發表了著名的《行政(學)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這成了公共行政學誕生的象徵性標志。該文開創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公共行政學研究傳統,它「無論是在洞察力、說服力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堪稱是傑作」(沃爾多語)。該文涉及三個主題:說明行政研究領域的歷史;確定這個領域的研究主題;決定這一領域的最好的研究方法。
第二階段: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形成
20世紀20、30年代,公共行政學的傳統得以形成,其典型的標志是1926年在美國出版的兩本權威的行政學教科書:懷特(leonard
d.
white
)的《行政學研究導論》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學原理》。
古利克(luther
gulic)和厄威克(lyndal
urwic)1937年編輯出版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收入了這一時期的行政學的代表性論文,可以說集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大成。
第三階段:新公共行政學的出現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它不斷受到質疑與批判,於是新公共行政學與政策科學出現了。1968年,由《公共行政學評論》的主編沃爾多發起,一群青年行政學學者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舉行研討會,目標是弄清公共行政學的相關問題以及這個學科如何改變以迎接70年代的挑戰。會議論文於1971年以《走向一種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為書名結集出版,本書可以說是「新公共行政學」的宣言。
④ 新公共行政學派
新公共行政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行政學界最活躍的一個學派,以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關注社會公平,致力於對行政道德問題的研究。(1)對傳統公共行政學「效率至上」的反思與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不應當是效率,而應當是社會公平。傳統行政學堅持政治與行政分開,過分強調效率,結果在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的同時,卻出現了各種社會危機。應當賦予現代公共行政以倫理的內容,以增強行政人員的責任感,讓管理者承擔其社會責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會公平作為社會准則及其基本行為的出發點。 (2)主張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強調公共行政組織的變革 行政組織變革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應減少層級節制,分權、放權,廣泛吸收公眾參與。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應遵循兩個目標:顧客導向;應變靈活。(3)提出公共行政組織存在著分配、整合、邊際交換和社會感情等四種基本運作過程 ①、分配過程,這是新公共行政學的中心內容。應從公共行政項目效益的角度,來處理相關群體中人的物質和服務的分配問題。②、整個過程,指通過權威層級來協調組織中成員的工作過程。主張採用非結構、非正式和非權威的整合技術,來增強行政組織凝聚力。③、邊際交換過程,指行政組織與其他相關組織及群體之間(比如立法機構、利益團體)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的過程。邊際交換方式的發展,首先需要服務對象更多地參與,其次是要發展新型的政府部門間的關系。④、社會情感過程,這是一種社會情感的訓練過程,同時又是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工具。功過訓練,降低行政人員對權威層依賴,提高行政機構整體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力。
⑤ 新公共行政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1、核心價值
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新公共管理認為,傳統公共管理注重公共服務管理的效率、經濟性和協調性。其重點是對高級管理人員和重要職能部門的管理,使有效、經濟和協調常常被社會公平所取代。而實現社會公平,正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標。
因此,應該在公共行政的經典目標和理論基礎上增加社會公平,重塑以現代公共行政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2、社會公平
以社會公平為核心,致力於突破傳統公共行政學以政治與行政兩分法為基礎的思維框架。新公共行政拒絕「政治中立」的觀點,認為不存在行政體制不受決策約束的情況。管理者既參與行政執行,也參與政策制定。」管理員不是中立的。作為社會規范、需要完成的事情或基本原則,他們應該對優秀的管理和社會公平負責。」
3、新的政府組織
新公共行政學認為,組織結構與功能狀況關繫到公共服務的質量,而傳統的官僚組織體系卻創造了超穩定的能力,使政府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和同情心,遠離公眾。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以顧客為導向、靈活應變的組織形式。
4、研究范圍和內容
對於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新公共行政學認為,兩分法使得行政研究的焦點局限於行政機關的預算、組織和管理、人事以及大量其它中性問題上,很少重視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的政策制定與政策分析等研究。
使公共行政遠離於社會危機處理的需要,因而過於狹窄,過於以「組織內部」為取向,理論上過於空洞。
5、主張民主行政
新公共行政學認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於尊重人民主權和意願,實現社會公正和社會公平,反對濫用職權和行政無能。
民主行政要求公共需要是行政系統運行的軸心,即公共權益應該高於政府自身利益的擴張和滿足。期待著公共行政發展到一個新的領域,即建立民主行政模式,倡導通過行政改革實現民主行政。
⑥ 新公共行政學對當代公共行政的發展有什麼貢獻
新公共行政學」在理論研究和行政實踐方面均對當代公共行政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理論研究來看,新公共行政學的貢獻主要表現為:首先,超越了實證主義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學借鑒和運用解釋學方法和批判理論,強調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溝通和意識形態的解放,著眼於對意義和價值的關注,儼然擺脫了傳統「理性模式」的束縛;第二,邁開了行政學獨立發展的步伐。1950~1970年,行政學已經淪為政治學和管理學的附庸,新公共行政學興起之後,便不再局限於對制度和技術的研究定向,它並且試圖從政治學和管理學中獨立出來,許多專門行政研究機構和學會的建立便是公共行政獨立發展的典型例證;第三,擴大了公共行政的領域范圍。新公共行政學認真細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義和范圍,它著眼於建立公共哲學,倡導民主行政,不僅擴大了行政學的研究范圍,而且也擴大了公共行政實際工作者的權力與責任;第四,完善了行政組織理論的內容。傳統行政學理論的研究范圍過於狹窄而且比較空洞,而新公共行政學者重新界定了行政組織的目的和意義,給行政組織理論賦予了一種規范性基礎並且提出了理論建構的方向。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內容。過去按照傳統行政學理論培養的行政人員大多為「效率機器人」,而新公共行政學者則強調應當培養一種德才兼備、高瞻遠矚、積極主動的行政通才。 從行政實踐來看,新公共行政學基於社會公 平原則所提出的諸如減少層級節制、分權、參與、民主行政、對社會民眾的需求作出積極回應以及面對面溝通等觀念和主張,從公共服務的平等分配、公務員權利的解放、利益與價值代表的多元化、參與觀念的增強、內省倫理意識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權化等方面,均對當代美國政府及其行政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
⑦ 新公共行政學理論有哪些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核心價值
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新公共行政學認為,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注重公共服務管理的效率、經濟和協調性,它的焦點在於高層管理和重要職能部門的管理,以至於有效的、經濟的和協調性經常以社會公平為代價,而實現社會公平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標,因此要在公共行政學的經典目標和理論基礎中增加社會公平一項,並以此為核心重塑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體系。
關於社會公平作為公共行政核心價值的意義,弗里德里克森曾做出高度概括:「社會公平是我們用一系列價值偏好,包括組織設計偏好和行為方式偏好的關鍵詞語。社會公平強調政府提供服務的公平性;社會公平強調公共管理者在決策和組織推行過程中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公平強調公共行政管理的變革;社會公平強調對公眾要求做出積極的回應(responsiveness),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組織自身需要滿足為目的;社會公平還強調在公共行政的教學與研究中更注重與其它學科的交叉以實現對解決相關問題的期待……。
總之,倡導公共行政的社會公平是要推動政治權力以及經濟福利轉向社會中那些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持,處於劣勢境地的人們。」 據此,新公共行政學提出自己的目標:現代公共行政必須考察政府提供的服務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效率必須以公平的社會服務為前提、為代價。
社會公平
以社會公平為核心,致力於突破傳統公共行政學以政治與行政兩分法為基礎的思維框架。新公共行政學拒絕「政治中立」的觀點,認為行政系統游離於政策制定之外的狀況根本不存在。行政人員既從事行政執行,也從事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應責成他們承擔責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會公平作為社會准則、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對行政人員的決策地位的認識採取積極態度,有助於提高行政機關及其人員的自覺意識,即除在執行政策中盡職盡責外,更以主動的態度設計政策議程,並使用裁量權發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
⑧ 新公共行政學的概述
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學者對傳統行政學提出挑戰而形成的「新」理版論。它強調公共權行政學以公平與民主作為目的及理論基礎,主張政治與行政、事實與價值關聯;重視人性和行政倫理研究,倡導民主主義的行政模式以及靈活多樣的行政體制研究。然而,由於「新公共行政學」缺乏概念和理論上的連貫性,並未最終生根立足,未能最終立足而取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範式」。
新公共行政學力圖擯棄傳統行政的權威主義和以效率為中心的取向,而試圖建立以公平為中心的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認為應當研究與動盪不安時代,與公眾的日常生活和與公共行政管理者實踐相關的議題。它強調政治與行政的連續性,將道德價值概念注入行政過程,將社會公平注入傳統的經濟與效率目標;強調政府公平,對公眾需要負責而不是對公共機構負責,以及公共項目應當對決策和執行負責。它強調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相關控制、分權授權、組織發展、顧客至上和民主工作環境。新公共行政所倡導的價值觀,如社會公平、代表制、回應性、參與和社會責任等,推動了公共行政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它為新公共管理的產生做了理論准備。
⑨ 新公共行政學說的效率觀指的是什麼
新公共行政學說的效率觀指的是社會性效率。
提出了兩種效率觀:
1、機械性效率,指可以用具體數字來表示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教育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技術效率,生產效率);
2、社會性效率:指以社會價值觀念為目標,規范地予以衡量的效率,強調機械效率必須與公共利益、個人價值、平等自由等價值目標結合起來才有意義。
(9)新公共學效率擴展閱讀:
新公共行政學力圖擯棄傳統行政的權威主義和以效率為中心的取向,而試圖建立以公平為中心的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認為應當研究與動盪不安時代,與公眾的日常生活和與公共行政管理者實踐相關的議題。
強調政治與行政的連續性,將道德價值概念注入行政過程,將社會公平注入傳統的經濟與效率目標;強調政府公平,對公眾需要負責而不是對公共機構負責,以及公共項目應當對決策和執行負責。
它強調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相關控制、分權授權、組織發展、顧客至上和民主工作環境。新公共行政所倡導的價值觀,如社會公平、代表制、回應性、參與和社會責任等,推動了公共行政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它為新公共管理的產生做了理論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