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的論文
1. 關於環境污染的小論文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環境污染概述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是指「被人們利用的物質或者能量直接或間接地進入環境,導致對自然的有害影響,以至於危及人類健康、危害生命資源和生態系統,以及損害或者妨害舒適和環境的合法用途」。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4條所列舉的「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包括「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我國環境法制尤其是針對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則。但是,由於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具有相伴相隨的孿生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正當性或社會有用性」, 因此,將環境污染完全消滅於無形是不現實的,除非實行「零增長」「零排放」。 鑒於此,「預防為主不是代替治理措施」,「對於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要採取積極的治理措施」。
一、環境污染治理的提供者——政府
人類經濟發展史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市場是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薩繆爾森(P. A. Samuelson)對此作過通俗的解釋:一個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的市場體系會顯示配置效率。在這一體系中,所有產品的價格都等於其邊際成本,所有的要素價格都等於其邊際產品價值,不存在外部性。在這些條件下,如果每個生產者最大化其利潤,每個消費者最大化其效用,經濟在總體上是有效率的,你無法使任何人的狀況在不使他人狀況變差的條件下變好。這意味著,在社會資源和技術既定時,即使是最有能力的計劃者,使用最高級的計算機,制定最天才的重新配置計劃,他也無法找出比競爭市場更好的解決方案。沒有哪一種重新配置能使任何人的狀況改善。不論經濟中有一個、兩個市場,還是有二百萬個市場,這個結果都是正確的。 然而,這些結果通常都是以假設完全競爭的市場為基礎的,事實上,市場不是完美無缺的,它會失靈。市場失靈,「是指那些為取得有效的市場解決辦法所需的條件不存在,或者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相沖突」。 狹義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運行的結果,未能滿足帕累托最優條件,造成效率損失的狀況;廣義的市場失靈除狹義的內容外,還包括市場在解決收入分配等社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
市場失靈的一個原因,是由於存在純公共產品,薩繆爾森(P. A. Samuelson)把純公共產品的概念定義為:「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 純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因為技術或者成本的原因,無法排斥其他人對該產品的佔有;還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再增加一個人也不會導致任何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考慮到產品的非排他性,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不具有供應公共產品的動機。因為他一旦生產了這種產品,他就無法排除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那麼,是否可以考慮消費純公共產品的人們形成一個私人合作制,達成協議共同承擔該公共產品所需的成本。這種協定對於小群體也許是可行的,可是隨著群體規模的擴大,個人成為免費搭車者的可能性也提高了,因而私人自願協定無法再起作用。因此,對一個大群體而言,「純公共產品是通過公共部門預算來提供的」。 環境污染治理即為公共產品的一個例子,所以,「供方只能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
現實生活中純粹的公共產品或純粹的私人產品都很少見,更多的是兼有二者性質的混合產品,外部性問題正是由此產生。 所謂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行動直接影響到另一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成本或效用。 按照傳統福利經濟學的觀點,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於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是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它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前者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某項新技術發明被他人公開的無償使用,後者的典型例子是環境污染問題。
要使資源有效配置,就要矯正外部性。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將外部性內部化,即把外部性產生的社會成本或收益轉化為外部性製造者自己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具體地又可分為市場的方法和非市場的方法。按照科斯定理:只要產權界定清晰,在交易費用可忽略不計的情況下,資源會自動實現有效配置。這時,將產權界定給誰並不影響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只要界定明確,資源配置的結果都一樣。 然而,現實的世界實際上總存在交易費用,有時交易費用還非常大,當牽涉的人很多時就是這樣。因此,就必須由非市場的政府行為干預來消除外部性。
交易成本、排他成本和免費搭車策略使公共產品的私人式自願供應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政府一種可能角色就是干預市場的配置職能,從而糾正市場失靈或採用政策彌補其效果。」 提供公共產品(包括環境污染治理及其制度安排)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能。
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發揮到極至,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截然相反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行政計劃機制在對資源的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經濟職能不是對經濟的運行起輔助作用,而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全方位的主導者和主宰者,小到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賣給何人,大到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參數的確定、協調,都由政府一手操辦。 「在這里,全體公民都成了國家(武裝工人)的雇員。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管理處,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
以上的分析似乎一直在向我們昭示:市場是不完善的,政府幹預可以校正市場。但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政府幹預本身是有成本的,同樣存在「政府失靈」現象。政府作為雇員機構都具有官僚主義的弱點,運作成本高,容易導致浪費與文牘主義, 同時,間接地增加「納稅人」的成本;民主政府的政策還往往有一種「中位取向」,作為受選民委託者,它往往體現大多數選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中那些最弱勢群體、以及其他特殊群體的需要。例如婦女、兒童、殘疾人、赤貧者的保護等等。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政客和官僚們的「尋租」行為,「人們試圖尋求影響國家的方法以便使福利轉移到他們手上」。
二、環境污染治理的市場化——BOT模式
市場和政府存在著各自的優越性,同時,也都可能出現「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因此,我們的任務無疑便是找到兩者的平衡點,使其各自充分發揮作用。根據OECD市場經濟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環境管理經驗,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主要作用是規制和監督,同時提供必要的環境公共物品。 但是,這並不必然意味著由政府來生產,政府「可以把生產該產品的合同承包給私人生產廠家」, 吸納商業資本、社會公眾和企事業單位等社會資金來參與,形成社會多元化投資局面。在國際上,從80年代開始,歐美開始倡導和鼓勵私人部門積極參與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力圖在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建立夥伴關系,這一作法後逐漸被東亞許多國家所重視和應用。美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的較大部分由私人部門承擔;馬來西亞將全國劃分為幾個區域,把垃圾和污水處理業務全部委託給幾大公司;日本過去曾把政府環境預算的80%以上投入到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現在也感到力不從心,弊端甚多,因而開始變革。 而我國,環保投入機制基本是延續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投資主體仍然主要是國家和政府。
BOT模式似乎是我們苦苦尋覓的「平衡點」的天然物,「驀然回首,她在燈火闌珊處」。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營運-移交)投資方式是由政府通過特許協議的方式將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運權讓渡給項目發起人並對部分項目風險提供商業支持和政府承諾;項目發起人則設立項目公司,並由項目公司通過一系列協議(合同)聯接眾多的項目參與者對項目進行建設、營運,通過經營所得收回投資,償還貸款,獲取收益;特許期滿後,項目公司將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BOT投資方式具有融資能力強,自有資本需要量小,投資收益有保障等眾多優點,因而,「自土耳其1983年設立世界上第一個BOT項目到1993年,世界范圍內有近150個基礎設施項目採用BOT投資方式,總投資額超過600億美元」。
BOT投資方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當事方,規范當事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亦為數不少, 其法律特性在我國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可行性。
1、BOT是政府與私人資本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為標的的合作關系。 BOT所涉及的領域一般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基礎設施項目,由於國家財力有限及壟斷專營帶來的效率低下、管理混亂等原因,這些本應有國家投資、壟斷專營的領域,不得不引入私人資本。因此,從本質上講,BOT是將本國和本地區的那些本應由公營機構承建和運營的公用設施項目,通過政府授權方式特許給某個私營機構來建設和經營,「是業主國政府的一項具體的獨立的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政府職能由私人代為實現」。 我國BOT項目大都分布在火力發電廠、高速公路、隧道、鐵路等基礎行業,而又以地鐵、港口、火力發電廠和交通運輸投資額巨大的項目居多,其他類型的項目少。然而,1998~2000年間,中央政府增發國債3600億元,國債投放的重點就是公路項目。各地電力市場也在「強電政策」的推動下很快趨於飽和。 與之相反,據國家環保部門最新統計,目前我國城鎮日排放污水總量近1.4億噸,但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總量只有約0.1億噸, 全國城市垃圾的年產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遞增,全國歷年垃圾存量已超過60億噸, 僅憑政府財力顯然難以完成治污使命。環保產業已成為朝陽產業。但我國環保產品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BOT投資方式在環保產業,尤其是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中將大有可為。
2、BOT以政府特許為核心和基礎,政府以合同中的行政特權方式保留和行使公共職權。BOT模式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系統法律關系群,這種關系群是由公法和私法合作調整的。在這龐大的法律關系群中,核心是政府特許,其表現載體即為特許權協議,其他所有合同均以特許協議為基礎,為實施其內容服務。特許權協議在法律性質上為公法契約(行政合同), 協議目的具有公益性,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具有不對等性,政府在特許權協議中既是一方當事人,同時又以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管理機關身份出現,其地位具有雙重性,具體表現為:第一,實行行政許可制度,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必須首先得到政府特別授予的專營權;第二,政府有權監督私人履行特許協議的行為,有權為維護公共利益,變更、終止合同;第三,經營期結束,政府無償取得基礎設施的所有權。 環境污染治理是政府的職責,雖然政府可以通過BOT模式將其「承包」給私人,但顯然政府不能據此放任自流,不能放棄其監管職責。我國環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文件都相應的規定有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職責。
3、BOT是一種特殊的私人直接投資方式。BOT投資方式具有私人直接投資的本質特徵,這是毫無疑義的。私方當事人以盈利為目的,以私人名義參與公共工程,自行籌資,自享收益,自擔風險。而且,目前我國所稱的BOT往往僅指國際BOT(外資BOT),沒有包括國內私人以BOT方式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能性。 我國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設的城市污水處理廠2001年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竣工,投資方為美國金州集團北京金源環保公司,美國金州集團與北京市政府磋商,擬投資建設北京北小河污水處理長二期工程。此外,法國蘇伊士集團也准備投資建設北京盧溝橋和小紅門兩座污水處理廠。 鼓勵內資參與BOT投資將是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民間資金充裕,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實際民間金融資本存量不少於10萬億元,僅浙江省就有3500億元民間資金閑置; 同時還有一批資金和技術較為雄厚的民營企業,而且對投資環保產業有巨大的熱情,因此,具備發展內資BOT的客觀基礎。實踐中也確有其事。國內民營企業中宜環能環保技術公司與河北省安新縣達成了意向性協議,採用BOT方式建設垃圾處理廠,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另一家民營環保企業桑德集團,更是雄心勃勃,推出「中華碧水計劃」:與全國12個省市簽約,宣布以BOT模式承建這些地方的污水處理廠。
BOT方式的設計,成功地把基礎設施分成投資建設、經營回報和無償移交三個階段,並將前兩個階段成功地與政府直接職能分離,推向市場,辟為可以投入產出的領域。利用私人經營機制和市場經營機制獲得高效率和高質量,避免了國家作為主體直接進入經營領域所帶來的高成本、低效率弊端。同時政府作為標的物的最終所有權人自始至終所享有的監督權和其他一系列特權,保證了BOT方式不改變基礎設施的公益性和公共性。環境污染治理作為公共產品,所要求的「政府提供」和「私人生產」在這里完全得到了滿足,政府和市場找到了各自合適的定位。
三、BOT模式與我國環境法律制度的沖突和協調
BOT模式在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中是新生事物,因此,其與我國現行環境法制的沖突將是不可避免的,兩者之間的協調、融合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1、BOT模式與排污收費制度
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但是,非競爭性產品未必是非排他的,有時,可以採用很簡單的排他手段,如收費就可以使排他成為可能。 BOT模式中的投資方之所以願意投資於環境污染治理項目,就是因為能通過收取污染處理費的制度將環境污染治理這一公共產品具有排他性,以實現其盈利的目的。為了保證這一穩定的並且也是唯一的利潤渠道,排污收費制度就顯得頗為重要。
排污收費制度(徵收排污費制度),是指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國家或地方標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 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徵收一定的費用的一套管理制度。它是「污染者負擔原則(PPP)」的具體體現。 排污費的使用,按《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 的規定,作為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由環保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統籌安排,用於下列3個方面:①補助重點排污單位治理污染源。②用於區域性綜合污染治理。③用於補助環境保護部門檢測儀器設備的購置、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技術培訓等。在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的BOT模式下,排污費的使用就需要重新分配。項目公司直接向排污者收取污染處理費,或者由政府從排污費中列支,這兩種都是可行的方案。
與「污染者負擔原則(PPP)」相對應的為「使用者負擔原則(UPP)」。1999年,國家計委、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大污水處理費的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處理良性運行機制的通知》,通知指出:「污水處理費是水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用戶用水數量,各城市要在用水價格上加收污水處理費,以補償城市排污和污水處理成本,建立污水集中處理良性運行機制。」在美國,自來水費中有55%是污水處理的費用;在丹麥,污水處理費為自來水費的1.6倍。 我國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環境污染治理一直被當作公益事業,使用者無需交費,在BOT模式下,環境污染治理已不再是純粹的公共產品,因此,向使用者收費也自然顯得理所應當。浙江省杭州市物價局自2002年9月1日起,對杭州市自來水價格進行結構性調整,但所有水價均包括每噸0.4元的污水處理費。
2、BOT模式與「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小型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自然開發項目,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其他工程項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和其他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一項法律制度。「三同時」制度是我國首創的,是一項控制新污染源的法律制度,也是「預防為主」原則的具體體現。
1986年3月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三同時」制度。1998年新頒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重申了這一規定。並且,從1989年起,我國「三同時」制度的執行率連續保持在98%以上的水平。 由此可見,「三同時」制度已經深深紮根於我國環境法制。然而,「三同時」制度出台於1970年代初, 經濟、社會體制已出現重大轉型的今天,對「三同時」制度的價值可能需要重新估量。環境污染治理開始出現市場化、集約化道路的新形勢下, 還是嚴格要求「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三同時』制度」是否還有必要?我們認為,「三同時」制度應該淡化。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時候,應對該建設項目適合污染集中治理還是單獨治理作出評價,適合集中治理的,就不必強制要求其執行「三同時」制度,當然,其若選擇執行「三同時」制度,法律亦不禁止。
3、BOT模式與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對長期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排污單位和在特殊保護區域內超標排放的已有設施,由人民政府決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其在一定期限內治理並達到規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限期治理制度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管理制度,是減輕或消除現有污染源的污染和污染嚴重的區域污染,實現「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的體現。限期治理制度同樣誕生於1970年代初, 實現的是「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而目前,更為科學的「污染者負擔」原則 已取而代之,其在「限期治理污染」領域的表現即為「代履行」。代履行,是一種行政法上的間接強制執行措施,「是指行政主體僱人代替不履行行政法義務的相對方履行義務而強制義務人繳納勞務費用的行政強制方式。」 限期治理污染代履行,即為由他人代為履行限期治理任務,向履行方支付治理費用。 此處「他人(履行方)」的最合適人選莫過於以BOT模式投資的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一方面,此類BOT項目所成立的污染治理公司更具專業化和集約化,可以減少限期治理任務的成本,從而減少整個社會的成本;另一方面,限期治理污染代履行也為BOT模式中的投資者提供了一條利潤渠道,因此可謂「雙贏」。
4、BOT模式與環境法律責任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其重要特徵之一是具有國家強制性,表現為對違法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環境法律責任是綜合性的法律責任,包括私法責任(民事責任)和公法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無論私法責任還是公法責任,其責任主體均為環境違法者,這是無疑義的,然而,在環境污染治理的BOT模式中,排污者和污染治理者,誰是環境違法主體,誰該承擔環境法律責任,卻變成一個困難的問題,目前學者亦是眾說紛紜。 我們認為,在這一問題上,應區分私法責任與公法責任。私法責任,主要是因環境侵權而生,而在環境侵權領域,采無過錯責任主義歸責原則已成為世界各國法律上的通制。 因此,因污染造成的環境侵權,排污者和污染治理者應對受害者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受害者可以向兩者中的任何一方提起訴訟,要求承擔民事責任。當然,若屬於另一方過錯引起,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先行承擔責任方可以行使追償權。而在公法責任中,行為人主觀過錯為必要條件, 因此,只能令排污者或者污染治理者中的過錯方承擔責任。這種責任區分方式在實踐中也是可行的,污染事故受害者在實踐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無力追究真正的責任人,而公法責任的追究者——行政主體或者司法機關——是完全有能力做到也應該做到這一點的。
2. 環境污染問題如何解決的論文
在這個嶄新的21世紀中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通常的情況下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但是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種類繁多,分類一般為境環要素分/ 人類活動分/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
若按境環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若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若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水是生命之源,是極其寶貴的,是人類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質、人體組織中水份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動物或植物其體內的水份也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可見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
而近年來,水污染卻非常嚴重。 一般所指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於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將污染物質介入於水體後,變更其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
水污染來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為的污染源,人為的污染源有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農葯、肥料等物質,經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透與流動而進入水體,使得水體環境受到污染、森林之採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為因素所造成水體中浮游物與溶解物的增加等。
不斷惡化的水污染,不僅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海洋也同樣污染嚴重。污染的江河會繼續污染海洋,而且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頻繁出現,也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海洋遭受污染後所產生的一種災害性海洋現象就是赤潮,由於海水過於營養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中爆發性繁殖,這種生長量特別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紅色或紅褐色的,因此染紅了海水,導致了赤潮。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一方面,赤潮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另一方面,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水污染也是造成淡水嚴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28個國家被列為缺水國或嚴重缺水國。目前正在世界許多地區出現的水資源供應危機。
水資源的缺乏和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問題。據調查,利比亞和印度目前的水資源開采量分別是其合理利用量的4倍和兩倍,這將直接影響到它們今後的農業生產。泰國首都曼谷由於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致使城市地面出現下沉的危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將比現在增加3倍。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面對城市人口激增與十分有限的水資源,人們將束手無策。目前,全世界有14億人生活在缺乏潔凈飲用水的地區,全球每年有700萬人因缺水或飲用不衛生的水而致病死亡。並且居民所患的疾病中,大約80%直接或間接與飲用水不合格有關。
我國的前景也另人擔憂,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災害頻繁的國家,雖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多年來,我國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持續惡化,由於污染所導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斷發生,不僅使工廠停產、農業減產甚至絕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和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威脅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了人類的生存。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其中,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重。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
隨著工業的普及,廢水排放量增長速度極快。2000年就達到666億噸。城市生活污水總量也不斷增加,2001年也達到783億噸。由於廢水處理事低(估計僅為20%~30%),大部分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嚴重污染了水資源。我國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普遍超標。
我的家鄉也遭到了污染。
二十年前,家旁的那條小河是多麼清澈透亮,波光粼粼,魚兒在水中嬉戲,這地也有著父母們美好的童年記憶,這里就像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撫慰著孩子,父母常常回憶起那些時光。
可在如今的今天,小河面目全非,一加加化工廠,排列在河道旁,一條條金屬管樹立在一起由一條大管子排除,他們愚蠢的以為排除後,自己的管子就臟了,就清潔了,可他哪裡想到他排除的化學材料卻漂浮在河道上,正散發臭味,影響著自己!
他們只想著自己眼前的利益,完全不管這身邊的環境,毫無節制的排放著。
一條條河道被污染,為我國本就缺乏的水資源雪上加霜!
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這樣的狀況。
為了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認識,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從工廠中排出的污染物
不斷排放著臟水
3. 大學生論文關於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
《環境與健康》課程論文
——水污染產生的危害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50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水是怎樣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的,一是人為的。由於雨水對各種礦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發和乾旱地區的風蝕作用所產生的大量灰塵落入水體而引起的水污染,這屬於自然污染。向水體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各種廢棄物,造成水質惡化,這屬於人為污染。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後一種,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損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後,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鉻、銨類、笨並(a)芘等,還可誘發癌症。被寄生蟲、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會引起多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重金屬污染的水,對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鎘污染的水、食物,人飲食後,會造成腎、骨骼病變,攝入硫酸鎘20毫克,就會造成死亡。鉛造成的中毒,引起貧血,神經錯亂。六價鉻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膚潰瘍,還有致癌作用。飲用含砷的水,會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許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機體代謝障礙,皮膚角質化,引發皮膚癌。有機磷農葯會造成神經中毒,有機氯農葯會在脂肪中蓄積,對人和動物的內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機能均造成危害。稠環芳烴多數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劇毒物質,進入血液後,與細胞的色素氧化酶結合,使呼吸中斷,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們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與水有關。傷寒、霍亂、胃腸炎、痢疾、傳染性肝類是人類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潔引起。
(2)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
水質污染後,工業用水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水質不合格,會使生產停頓。這也是工業企業效益不高,質量不好的因素。農業使用污水,使作物減產,品質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農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質量。海洋污染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營養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況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條件,而且氧參加水中的各種氧化-還原反應,促進污染物轉化降解,是天然水體具有自凈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機物在水中降解放出營養元素,促進水中藻類叢生,植物瘋長,使水體通氣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現無氧層。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臭味大、顏色深、細菌多,這種水的水質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斷魚大量死亡。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的滋養下生存和繁衍,今後也將同樣依賴於水資源而繼續存在和發展。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可以水環境的惡化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因為那將造成人類無法承受的惡果,並最終導致一切人類文明化為烏有。如果說過去的水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導致的,那麼今天,我們已經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說已經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我們疏於管理的結果,那麼今天,我們已經在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說已經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環境惡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積極作用,那麼今後的工作將更加艱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不懈地堅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績激勵我們更有信心地將治理工作開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難度更大,因為洪水的發生在時間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則是每時每地都存在。洪水、乾旱是天災,面對天災,人類更能團結一致,更能吃苦耐勞,更能相互幫助,更能激起一股熱情,1998年長江大水就是一個例證。水污染是人禍,是人引起的,治污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會涉及到社會中的方方面。總之:節水從點滴做起!
4. 環境污染論文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著滅亡.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諸如:成立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標准;控制、治理污染;保護自然生態;進行環境評價;開展宣傳教育;發展國際合作;進行環境監察等等。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象財政部、化工部、國家海洋局、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都頒發過相關法規和規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91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行為,規定了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罰。再如:2008年2月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局,計劃單列市環境保護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解放軍環境保護局頒發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加強防範應對雨雪冰凍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環境保護部向各有關地區省環境保護(廳)局頒發了:《關於防範和應對地震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通知》。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全球十大環境污染事件
1、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在這個狹窄的河谷里有煉油廠、金屬廠、玻璃廠等許多工廠。12月1日到5日的幾天里,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牲畜死亡。這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
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 夏季
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污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8年
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城有許多大型煉鐵廠、煉鋅廠和硫酸廠。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霧彌漫,受反氣旋和逆溫控制,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擴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嚨痛、頭痛胸悶、嘔吐、腹瀉。17人死亡。
4、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來,倫敦發生過12次大的煙霧事件,禍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塵和二氧化硫。 煙霧逼迫所有飛機停飛,汽車白天開燈行駛,行人走路都困難,煙霧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俁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汞,這些廢水排入海灣後經過某些生物的轉化,形成甲基汞。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 當時,最先發病的是愛吃魚的貓。中毒後的貓發瘋痙攣,紛紛跳海自殺。沒有幾年,水俁地區連貓的蹤影都不見了。1956年,出現了與貓的症狀相似的病人。因為開始病因不清,所以用當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鎘是人體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縣的一些鉛鋅礦在采礦和冶煉中排放廢水,廢水在河流中積累了重金屬「鎘」。人長期飲用這樣的河水,食用澆灌含鎘河水生產的稻穀,就會得「骨痛病」。病人骨骼嚴重畸形、劇痛,身長縮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幾十萬只雞吃了有毒飼料後死亡。人們沒深究毒的來源,繼而在北九州一帶有13000多人受害。這些雞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聯苯的米糠油而遭難的。病人開始眼皮發腫,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接著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這次事件曾使整個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4年
12月3日,美國聯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葯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致使地下儲罐內劇毒的甲基異氰酸脂因壓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噸毒氣形成一股濃密的煙霧,以每小時5000米的速度襲擊了博帕爾市區。死亡近兩萬人,受害20多萬人,5萬人失明,孕婦流產或產下死嬰,受害面積40平方公里,數千頭牲畜被毒死。
9、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
位於烏克蘭基輔市郊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於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誤,4號反應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西歐各國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測到了核電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31人死亡,237人受到嚴重放射性傷害。而且在20年內,還將有3萬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輔市和基輔州的中小學生全被疏散到海濱,核電站周圍的莊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萬噸糧食,距電站7公里內的樹木全部死亡,此後半個世紀內,10公里內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內不能生產牛奶…… 這次核污染飄塵給鄰國也帶來嚴重災難。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
瑞士巴塞爾市桑多茲化工廠倉庫失火,近30噸劇毒的硫化物、磷化物與含有水銀的化工產品隨滅火劑和水流入萊茵河。順流而下150公里內,60多萬條魚被毒死,500公里以內河岸兩側的井水不能飲用,靠近河邊的自來水廠關閉,啤酒廠停產。有毒物沉積在河底,將使萊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可見,污染已經引起了很大的損害。
5. 環境污染 論文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樹,人類的朋友,它奉獻氧氣吸入二氧化碳,為人類凈化空氣,抵禦沙化、風塵、赤潮。但是,人們怎麼報答它的?濫砍濫伐。知道嗎?中國森林面積只有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也只有16.5%。地球森林覆蓋率已經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節制,人類將失去這個朋友。動物,人類的夥伴,因為偷獵,有些動物瀕臨滅絕。
樹木,動物的家園,失去家園,動物何處容身?濕地,在中國已經遭到破壞,盲目地圍墾、掠奪開發、污染加劇、過度利用等因素,全國三分之一的天然濕地面臨被改變、喪失的危險。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工廠大量地排出廢氣、廢水、廢物,使環境質量惡化。地球資源本來可以再生,可人類卻濫用化學品,致使本來再生的資源不能再生。
我們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家園呢?保護環境對於我們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隨手關水龍頭,購物自帶小包等等,小事雖然不起眼,卻能體現我們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保護環境,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對我們每個人的幸福也有很大的關系。人類的每一個進步都是自然給予的,但我們現在卻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你發現了嗎?現在的夏天來得越來越早,越來越熱,人們躲在空調房間里不願出門;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台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這些是多麼可怕的現實啊!我們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首先,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講究衛生,不亂扔廢棄物,不亂倒垃圾,愛護花草樹木,保持校園環境干凈整潔。
其次,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建立「綠色環保」少年崗,植樹造林,控制土地沙漠化,擴大綠地面積。
我認為要全民樹立環保意識,讓大家意識到保護環境、資源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而且已經直接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死存亡!不能有環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別不大的思想,也不能怕麻煩。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同時也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家園。只有每個人都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才能使明天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
6. 環境污染論文
淺析大氣環境污染與防治措施
摘要:文章淺要分析了造成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簡要介紹了大氣污染物的種類,提出了防治大氣污染的幾點措
施,主要有改革工藝和設備;對燃料進行選擇和處理以及改善燃燒方法;開發廢氣凈化回收新工藝,化害為利,綜合利
用;採用高煙囪排放;城市綠化。
關鍵詞: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廢氣凈化;環境綠化;環境保護
某些物質進入大氣或水體中會對人類和生態平衡產生不
良影響,這些物質被認為是污染物。引起大氣污染的物質,按其
來源可分為兩大類:其一來自自然界,如狂風席捲的沙土,火山
爆發噴出的灰燼和二氧化硫,森林大火產生的二氧化碳、氮氧
化物、二氧化硫和碳氫化合物,雷電產生的臭氧等;其二來自人
類活動,包括生產和生活所產生的氣體。
一
、
大氣環境污染
大氣中主要的環境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
污染物、酸雨等。
(一)二氧化硫(SO)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
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
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
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
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
於0.25毫克應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
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
(二J氨氧化物(NO J
大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一氧化氮
(NO)、二氧化氮(NO)、三氧化二氮(N0)等,其中佔主要成分
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氮氧化物)表示。N0污染主
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
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
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
(三)粒子狀污染物
大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
有毒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休。其主要來源於煤及其它燃
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煙塵、工業生產過程小產生的粉塵、
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
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
(四)酸雨
指降水的pH值小於5.61]-,j".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
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
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
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二、治理措施
我國正處於工業現代化階段,在控制大氣污染方而宜採取
綜合防治措施,這些綜合防治措施可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一)改革工藝和設備
首先考慮采朋無害工藝和改革設備結構,使之不產生或少
產生污染物質。例盤lll,鋼鐵工業中煉焦生產,以於法熄焦代替濕
法熄焦,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嫻塵對大氣污染和廢水排放的
問題,而且還可以回收余熱川_丁發電。過去氯乙烯生產采Hj的
是乙炔與氯化氫在催化劑氯化汞作用下的加成反應,現在則大
力推廣應用以乙烯為原料的氧氯化法,以避免汞污染,並減少
氯化氫的排放量。氯鹼廠液氯工段用冷卻法液化時,必須排放
一
部分惰性氣體,其中含有一定數量氯氣,造成大氣污染,現可
採取以吸收和解吸方法代替冷卻法米減少污染。
f二)對燃料進行選擇和處理以及改善燃燒方法
我國煤炭生產已有一定的洗煤能力。民用爐灶和沒有脫硫
設備的工廠.燃燒低硫、低灰分煤將對環境保護起到很大作用。
許多發達國家為了達到燃料低硫化,正在推進煤的氣化幣¨液化
以及重油脫硫的技術丌_發。圍內針對民用鍋爐和中小型採暖鍋
爐燃燒型煤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燃燒型煤不僅
可以降低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還可以提高燃燒效率,節
約大量燃料。
(三)開發廢氣凈化回收新工藝,化害為利。綜合利用
化害為剁,綜合利川是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的方針。一般說
來,排放的有毒氣體都是有價值的生產原料。可足由於排放的
廢氣量大、濃度低(與原料氣相比),凈化回收在技術經濟上有
~
定困難,因此,廢氣往往被排放掉。生產設備的密閉操作或采
用新的廢氣凈化同收工藝流程可為綜合利用創造有利條件。例
如冶煉廠回收二氧化硫廢氣制硫酸已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氧
氣頂吹轉爐煉鋼採用爐口微差壓控制技術,保證對煤氣在未燃
狀態下除塵以回收煤氣作為燃料;對於鋁電解槽產生的氟化氫
煙氣,大型中心加料預焙槽密閉操作為干法凈化回收氟提供了
良好條件等。實踐證明,有毒廢氣凈化回收能達到減少空氣污
染和資源再利用的目的。
(四)採用高煙囪排放
一
78一
同等的有害物排放量,由於向大氣『{1排放的方式不同,大
氣污染所造成的影響也不相同。雖然高空排放有毒氣體可以降
低地面上的濃度,但它並不能減少大氣中有害物量。改善煙氣
擴散的具體措施是建造高炯囪或增大煙氣的出口排放速度,從
而把有毒氣體送至高空進行擴散稀釋。煙氣在大氣『f1的擴散與
當地的氣象條件、逆溫情況、地形地物等因素有關,煙囪高度是
在保證污染物最大落地濃度不超過允許值的條件下根據煙氣
擴散規律確定的。當前,對於某些低濃度廢氣,從技術經濟上分
析.採用高煙囪排放以減輕大氣污染可能是實用、經濟的方法。
(五)城市綠化
眾所周知,植物在保持大氣中氧與二氧化碳的平衡以及吸
收有毒氣體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球上絕大部分生命
依賴大氣才得以生存。綠色植物是主要的氧氣製造者和二氧化
碳的消耗者。地球上大氣總量約為5Pt,氯氣的60%來自陸生植
物,特別是森林。1萬m常綠闊葉每天可釋放700kg氧氣,消耗
1000kg-"氧化碳。按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氧氣0.75kg,排出二氧
化碳0.9kgi-r算,則每人應擁有lOm嘛林或者50m長良好的草
坪。植物還有吸收有毒氣體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可以吸收不同
的毒氣。植物對大氣飄塵和空氣II|放射性物質也有明顯的過
濾、吸附和吸收作用。植物吸收大氣中有毒氣體的作用是明顯
的,但當污染十分嚴重,有害物濃度超過植物能忍受的限度時,
植物本身也將受害,甚至枯死。從這方面來說選擇某些敏感性
植物又可起到毒氣的警報作用:
三、結語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
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禮會造成問接的危害,有
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
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南大氣污染
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
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
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所以對大氣
污染應i亥進行提前防治。
參考文獻
I1J賀彩霞,冉茂盛.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基於省際面
板數據的區域差異研究IJJ沖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
I2J安笑蘭.環境污染導致畸形兒的新信息【Jj.中國優生與遺
傳雜志,2005,(9).
【3】都東明,崔華華.陝西省工業「三廢」排放的環境庫茲涅
茨曲線特徵及原因探析田.科技管理研究,2008,(8).
[41陳俊.略論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制度的完善【J】.陝西農業科
學,2005,(4).
【5]李國柱.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於面板數據單位根的研
究IJ1.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3).
【6J閆新華,趙國浩.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VAR模型分
析——基於山西的實證研究….經濟問題,2009,(6).
7. 關於環境污染的論文
關於水環境污染的論文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錢 勇.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採取有力措施,推進中國水環境保護: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解振華.完成跨世紀的環保任務.科技日報,1999 09 28(1).
[4] 周春暉主編.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手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編.工業酸度計[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8. 環境污染論文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人們要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須自覺地保護自然環境,愛護地球。
然而,近幾年來,地球的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全球性氣候變暖,颶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非典」、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時有發生,給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威脅和許多不便。這些都是人們不斷地「傷害」地球的結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綠的青山被挖掘,美麗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濁流。樹林少了,青山禿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們生存的環境變壞,呼吸的空氣變差,生活的環境被許多有害的東西所「侵佔」,病毒就趁機鑽進人們的體內,我們人類就會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幅漫畫:一個人坐在樹梢上,正在砍他坐著的那根樹枝。「哼,真好笑。」有些人可能會這么想。難道你就沒有想一想,這僅僅是幅好笑的漫畫嗎?它不正是在諷刺我們嗎?難道你就沒有悟到,它在警告我們:人類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傷害自己。
當你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想吐痰,你會怎麼做呢?如果你選擇了吐在地上,那麼你想過沒有,你在害自己嗎?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病菌,當太陽著時就會繁殖、傳染。同樣,當你砍伐一棵樹,當你挖掉一片草,當你把臟物倒進河流,難道你沒有覺得這是在破壞環境,「傷害」自己嗎?
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給了我們大片大片的森林,綠地,我們留給後人的是什麼?是光禿禿的荒漠,還是茂密的樹林,你肯定選擇的是茂密的樹林。那還有什麼猶豫的,讓我們大家一起自覺保護環境,自覺愛護環境,自覺綠化環境,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創造美好的未來!
9. 800字中國環境污染及對策論文
論環境保護法律機制的完善-環境論文
環境行為在社會控制方面,是由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范並配之相應的手段或者方式,對社會個體、社會群體以及社會組織等社會成員污染環境和損害生存的問題進行約束和禁止,對各類與環境有關的社會關系進行調節並制約。環境行為在社會控制方面,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其中強制的或者硬性的社會控制主要體現為經濟、法律、行政、紀律等方面,比較軟性的社會控制則體現在道德、風俗、習慣、信仰等方面。在環境行為的社會控制所體現出來的諸多方面中,軟性的社會控制與人的素質有很大關系,這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步完善。而在硬性控制中,法律控制對環境行為的控制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為了發揮環境行為的法律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環境法律體系,對環境關系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調整。
環境法又稱環境保護法,是對人們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與資源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是在經濟法、民法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的法律部門。其他法律部門比如經濟法也涉及到環境關系的法律調整,但是經濟法著重的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對天然財富的保護,是為了經濟效益,但是環境法是從保護環境因素,維護生態平衡著眼的,是為了環境和生態效益,最終是為了保障人類健康。環境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是由國家強制實施的,具有強大的約束力,是人人都應該遵守的。環境法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目的是為了協調人類和環境的環境,保護人類的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法產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後迅速發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環境法在中國迅速發展,現在已成為中國法律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環境法也可以作廣義理解,包括國內環境法還包括國際環境法。環境法的內容包括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制度、法律責任、訴訟程序、管理機構及其許可權等的綜合性規定;防治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惡臭物質污染以及雜訊、振動、電磁輻射、地面沉降等公害的規定;保護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礦產資源、水產資源等自然環境要素的規定;保護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溫泉、療養院、公園、綠地等特殊自然和文化環境的規定等等。
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需要制定完備的環境立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10. 環境污染小論文
汽油發動機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及對策
汽油發動機排放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生產量和汽車保有量急驟增加,全球汽車1999年產量為5406萬輛,汽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斷促進生產,改善著人民的交通條件、生活環境.但是在汽車對國家的政治經濟交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交通公害"日益突出,如大氣污染、氣候異常等.
其中汽車排放對環境的污染,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1970年日本因光學煙霧事件就有十萬人中毒,曾經孕育了西方文明的雅典,1988年夏煙霧和熱浪奪去了800人的生命.由於大氣污染等原因,物種急劇消失,每天至少有100餘種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自1970年至今,地球上失掉3.65×106km2的森林.森林的被毀不僅影響空氣的凈化程度,而且加劇了物種的消失.據有關資料統計,近2000年來,地球上瀕於滅絕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類爬行類,以及2萬種植物.
臭氧層位於大氣的平流層,它可以吸收太陽發出的紫外線,從而防止紫外線對人體的有害輻射.但是,由於大氣污染等原因,致使臭氧層出現空洞,南極上空臭氧急劇減少,深受其害的澳大利亞一下子成為世界上患皮膚癌人數最多的國家.
汽車的尾氣排放在環境污染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它嚴重地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據美國對11個城市的調查,大氣中CO含量的92%以上、HC含量的67%以上、NO含量的86%是由汽車尾氣排放產生的,汽車排放是城市大氣的主要污染源.
降低汽油發動機排放污染的主攻方向汽車發動機廢氣中的有害排放物,主要是在燃燒過程結束後燃燒室內形成的.然而,在排氣系統中發生的化學反應,又可使化合物濃度降低或升高.從而使排出的廢氣成分發生某些變化.降低汽油發動機排放污染的主攻方向是降低排放尾氣中的CO、HC和NOx的含量.
前處理凈化廢氣再循環(EGR),將一部分廢氣引入進氣系統,與新鮮空氣或燃料空氣混合後進入燃燒室,用以控制NOx排放.燃油摻水,製成水油配比合理、理化特性穩定的乳化燃料,用以控制NOx排放.使用低污染燃料,如:H2、CNG、LPG、甲醇等,減少NOx排放.用無鉛汽油,減少鉛氧化物微粒對環境、對人體的危害.
機內凈化從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機理出發,在燃燒室內部對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反應予以最大限制,為降低有害排放物提供有利的條件,這是汽油機排放污染的治本之舉.
通過改進燃燒室、活塞、氣道的結構及其參數達到理想的空燃比,可使有害物排放較控制前降低60%~70%.開發分層充氣及均質稀燃的新型燃燒系統.電控汽油噴射技術.通過微機控制系統及多個參量感測器的信息反饋與執行機構的協作,調節到最佳狀態下工作.有效地改善燃油的經濟性和排氣凈化性.混合氣調制與空燃比控制,有效抑制CO和HC的產生.採用新的帶電腦控制、電子點火和高能點火系統,降低NOx、HC的排放量.選用結構緊湊和面容比較小的燃燒室,縮短燃燒室狹縫長度,適當提高燃燒室壁溫,以削弱縫隙和壁面對火焰傳播的阻擋與淬滅作用,降低HC、CO的排放量.並可採用4氣門(或5氣門)結構.
後處理凈化對已排出發動機燃燒室而尚未排到大氣中去的廢氣,在排氣系統中進一步凈化處理.
在排氣門附近噴射新鮮空氣,使其與高溫廢氣混合以促進不完全燃燒產物氧化反應的二次空氣噴射法.在排氣管道中安裝使廢氣能和空氣再次混合燃燒的熱反應器.在排氣管道中安裝帶有催化劑的催化轉化器.採用三元催轉化器,能在維持發動機輸出功率和燃油耗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對CO、HC、NOx有害成分的高效凈化處理.在曲軸箱安裝強制通風系統和蒸發控制裝置.
汽油的使用嚴格按發動機型號使用汽油.
控制負荷負荷也是造成有害氣體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機組超負荷會造成混合氣體濃度的改變不能完全燃燒.管理部門要嚴格控制超負荷,加大管理力度.
排氣系統的保養和檢查空氣濾清器要常保養、檢查,否則將會造成進氣不足,燃燒不完全,有害氣體增加.做好排氣消聲器的檢查、保養,否則會使排氣受堵、煙碳增加,在造成發動機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的同時,造成有害氣體的增加.進、排氣歧管不能隨意改變位置、長度、直徑,否則會造成碳煙的增加及有害氣體的增加.
加強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嚴格對車輛進行定期檢驗和臨時抽查.
結束語環境的保護是當今世界所關注的五大問題之一.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的增長,汽車的生產量和擁有量的大量增加使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在城市裡),危及到人們生存的環境,危及到動、植物的生存,破壞了生態平衡.為了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予以最好的保護,治理污染刻不容緩.因此,汽車工業要為人們提供綠色環保汽車;汽車維修單位必須嚴格按技術標准進行維修檢查;使用者要做到正確使用並做好日常的保養;交通監理部門要嚴格把關,加強力度,進行質量、技術監督以及油品的正確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