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氣污染現狀
① 本人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全球性大氣污染現狀及其治理展望」,請問有哪些可以參考的權威書籍
地球上人口在急劇增加,人類經濟在急速增長,地球上的大氣污染也日趨嚴重。由於一些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僅使大氣造成局部地區的污染,而且影響到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成分的組成,即出現所謂的全球環境問題。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楊層遭到破壞三個方面。
(1)溫室效應
農作物和花卉用的溫室,是一座用玻璃蓋成的房屋,用來培育需要適當溫度的植物。當太陽的輻射能量進入室內時,透明的玻璃房屋使熱量保存在室內。而由於大氣中某些氣體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氣溫上升的情況,則稱溫室效應。這類氣體,即叫溫室氣體,主要包括CO2、CH4、O3、氧化亞氮和氯氟烴(氟利昂)等,其中尤以CO2的溫室作用最明顯。CO2等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機理,至今仍有爭議。然而普遍認為,這與溫室氣體的物理性質有關。CO2等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面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卻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CO2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迅速增加,而將地面反射的紅外輻射大量截留在大氣層內,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發生改變。溫室氣體如同幕照一樣,阻止紅外輻射的外逸,勢必導致大氣層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形成"溫室效應"。我們知道,CO2是所有碳氫化合物燃燒的基本產物。由於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迅速增長,排入大氣中的CO2也愈來愈多。有關資料指出,過去100年人類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約把4150億噸的CO2排入大氣,結果使大氣中CO2含量增加15%。據計算,這將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3C,而此數字與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記錄接近。有人估計,按照目前化石燃料燃燒的增加速率,大氣中CO2將在50年內加倍,這將使中緯地區溫度升高2-3C,極地升高6-10C。
溫室效應將導致全球環境的重大變化,其主要影響有:
1.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首先表現為全球性氣候變暖。在北半球,冬天變短、變濕,夏季變長、變乾燥。亞熱帶可能會比現在更干,而熱帶則可能變得更濕。由此海洋產生更多多熱量和水分,氣流更強,熱帶風暴的能量比現在大50%,台風和颶風將更加頻繁。氣溫升高會使極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據推算,全球增溫1.5-4.5C,海平面會上升20-165厘米,從而將淹沒沿海大量繁華的城市、低地和海島。
2.生態環境變化。全球氣候的變化,可能會對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發生難以預料的影響,熱帶雨林減少,生物多樣減少,農作物減產。盡管有人對溫室效應提出種種不同看法,然而,由於CO2等氣體的濃度增長是無法逆轉的,所以引起了全球的普遍關注。世界上曾召開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從技術手段和政策戰略上進行協商。
(2)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氣降水(如霧、露、霜),是一種大氣污染現象。酸雨又稱酸性(降)雨。因大氣中CO2的存在,所以即使是清潔的雨雪等降水,也會因CO2溶於其中形成碳酸而呈弱酸性。空氣中CO2濃度平均在621毫克/米3(316×10-6)左右,此時雨水中飽和CO2後的PH值為5.6,故定PH<5.6為酸雨指標。由於人為向大氣中排放酸性物質,使得雨水PH值降低,當PH值低於5.6時,便發生了酸雨。大氣中不同的酸性物質所形成的各類酸,都對酸雨的形成起作用,但它們作用的比例不同。一般來說,對形成酸雨的作用,硫酸佔60%-70%,硝酸佔30%,鹽酸佔5%,有機酸佔2%。所以,人為排出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兩種主要物質。
據估計,人為排入大氣中的SO2約為13000萬噸/年,其中9000萬噸來自煤的燃燒,約佔76%。大量SO2進入大氣中後,在合適的氧化劑、催化劑存在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硫酸。在乾燥條件下,SO2通過化學過程被氧化成SO3,然後轉化為硫酸,但這個反應十分緩慢,在潮濕大氣中,SO2轉化成硫酸的過程常與雲務的形成同時進行,先由SO2生成亞硫酸(H2SO3),在Fe、Mn等金屬鹽雜質作為催化劑的作用下,H2SO3迅速被催化氧化為H2S04。當空氣中含有NH4時,這類酸化反應會進一步發展。
形成大氣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O2。人為排放的NOx主要是化石燃料在高溫下燃燒產生的。在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NO佔95%以上,但一進入大氣後,NO又大部分轉化為NO2。在大氣中,NO2除了本身直接反應形成硝酸外,當它與SO2同時存在時,還可以促進SO2向SO3和H2SO4轉化,從而加速酸雨的形成。由於酸雨的出現,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改變土壤性質與結構,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腐蝕建築物和損害人體的呼吸道系統和皮膚。例如,在歐洲15個國家中有700萬公頃森林受到酸雨的影響,森林在遭到死亡綜合症的侵襲;座瑞典北部地區,因受酸雨影響,土壤酸化而使肥力減退,河湖酸化而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此外,還有因酸雨水滲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事例。在世界上酸雨分布的地區較廣,有時飄越國境影響別國,所以它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國家間的政治問題。
(3)臭氧層破壞
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之一,它主要濃集在平流層中20-25公里的高空中,即大氣的臭氧層。臭氧層作為環繞地球的保護層,其作用是吸引太陽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界,並調節地球的氣候。然而,近些年來,由於在平流層內運行的飛行器日益增多,人類活動產生的一些氣體如NOx和氯氟烴等進入平流層,使臭氧層遭到破壞,以致於在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空洞"。導致大氣中臭氧減少和耗竭的物質,主要是平流層內超音速飛機排放的大量NOx,以及人類大量生產與使用的氯氟烴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3Cl2(氟利昂-12)等。被排放出來的氟利昂在大氣中的壽命可達數十年乃至100年,所以大部分進入低層大氣,再進入臭氧層。氟利昂在對流層內性質穩定,但進入臭氧層後,易與臭氧發生反應而消耗臭氧,以致降低臭氧層中O3濃度。臭氧濃度降低,臭氧層的破壞,將對地球生命系統產生極大的危害。首先,由於臭氧層的破壞,大量紫外光輻射將到達地面而危害人體健康。有人估計,如臭氧層中O3濃度減少?%,則地面紫外光輻射將增加2%,導致皮膚癌發病率增加2%-5%。此外,還會使白內障發病率增高以及對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產生抑製作用。紫外光輻射增大,也會對動、植物產生影響,而危及生態平衡。臭氧層破壞還將導致地球氣候出現異常,由此帶來災害。正因如此,保護臭氧層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85年3月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於1988年生效。到1993年4月為止,世界上已有119個國家和1個經濟組織加入該公約。1996年11月,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召開了世界臭氧層高峰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164個國家800名代表。在會上,世界氣象組織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1996年,南極上空臭氧層缺口進一步擴大,面積達到1800萬公里2,破了以往記錄,顯示情況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考試大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
②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狀況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當進入環境的廢物濃度或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總量超過環境自凈的能力,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使可用資源作為廢物排入環境而造成危害。環境污染不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能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影響,引起生物體遺傳物質的變化。長期接觸環境中的致癌因素還可引起惡性腫瘤,稱為環境(性)癌。環境污染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污染、化學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輻射污染等;按污染產生的原因可分為生產污染和生活污染,前者又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又可分為全球性污染、區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森林銳減直接導致了全球六大生態危機。
一、綠洲淪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而且每年仍以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達110多個,10億人口受到直接威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壞導致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把地表徑流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減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滲透力更強,一般為每小時250毫米,超過了一般降水的強度。一場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於森林的嚴重破壞,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嚴重侵蝕,每年約有600多億噸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億噸。全球地力衰退和養分缺乏的耕地面積已達29.9億公頃,占陸地總面積的23%。
三、乾旱缺水嚴重
森林被譽為「綠色的海洋」、「看不見的綠色水庫」。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立方米,l萬公頃森林的蓄水量即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庫容的水庫。由於森林銳減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嚴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陸面積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20多億人飲用水緊缺。預計今後30年內,全球約有2/3的人口處於缺水狀況。
四、洪澇災害頻發
水災與旱災是一對「孿生子」。破壞森林,必然導致無雨則旱,有雨則澇。大量事實說明,森林有很強的截留降水、調節徑流和減輕澇災的功能。森林憑借它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的調節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庫淤積。這兩個作用削弱後,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濫。
五、物種紛紛滅絕
科學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積減少10%,能繼續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種就將減少一半。地球上有500萬至5000萬種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聯合國預測,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萬至5萬個物種。目前,地球上的物種已消失了25%,還有20%—30%存在滅絕的危險。
六、溫室效應加劇
近代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過去110多年裡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紀中期將達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每公頃森林平均每生產10噸干物質,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
從這六大生態危機可以看出,破壞森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們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許多地區的風速將增加60%至8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生產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目前,森林銳減導致的一系列生態危機,已經構成了對人類的嚴重威脅。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據估計,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約為230億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噸/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③ 全球10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3)世界大氣污染現狀擴展閱讀:
全球10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1.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2.加強科學研究
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3.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著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采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
④ 世界環境的污染情況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還有我們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對環境污染很嚴重,埋在土壤中很難分解,會導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燒會導致大氣污染,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於「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後,由於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佔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於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於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⑤ 當今全球環境問題的現狀是什麼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⑥ 世界環境污染情況
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很多,至於哪些最重要、最緊迫,看法並不一致。根據歷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文件,可以看出,世人心目中最緊迫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銳減、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人口增長速度過快、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快、森林迅速減少、海洋污染嚴重、土地沙漠化嚴重、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嚴重等。根據這些問題的屬性,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如下幾大類。
一是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其中,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三大問題,最為引人關注。
198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即是「警惕全球氣候變暖」。據統計,過去100年間,全球地面氣溫上升了0.3----0.7°C,①而有史以
-------------------------------
① 伯特·博林等編:《溫室效應、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Bea BoHn,Bo R.Dǎǎs,Jill Jager,and Richard A.Warrick ed.,The Greenhouse Effect,Cli. matic Change,and Ecosystems),約翰·威利父子公司1986年版,xxii。
來最暖的5年則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①專家們預測,21世紀地球氣溫可能升高1--5℃。全球氣候變暖,或者說「溫室效應的加強」,無疑會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社會和經濟等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②
臭氧層破壞和保護臭氧層也是近20餘年才形成的環境熱點問題和世界環境保護運動中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1977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之一就是:「關注臭氧層破壞」。據美國宇航局觀測的資料,自1969年以來,全球除赤道以外,所有地區臭氧層中的臭氧含量減少了3%--5%,全球臭氧層都已受到損害。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先發現南極臭氧層已經出現空洞。③1989年11月,美國和蘇聯臭氧層聯合調查研究委員會通過調查指出:1989年9一10月南極上空臭氧含量急劇減少,臭氧空洞范圍擴大。南極中心地區上空臭氧含量比正常含量減少了65%,南極邊緣地區減少了30%---40%。④此外,英國、聯邦德國、挪威以及我國的科學家經過測試,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⑤
----------------------
① 傑里米·勒基特編:《全球變暖:綠色和平報告》(Jeremy Leggett ed.,Global Warming,the Greenpeace Report),牛津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頁。
② 參見寧大同、王華東編著:《全球環境導論》,第480--488頁。
③ 曹鳳中:《臭氧層空洞的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④ 楊朝飛:《環境保護與環境文化》,第396頁。
⑤ 關於臭氧層破壞的環境後果,參見羅賓·R·瓊斯等編:《臭氧損耗:健康與環境後果》(ROBIN RUSSELL JONES and TOM WIGLEY ed.,Ozone De- pletion: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約翰·威利父子公司1989年版。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大氣污染的又一元兇。酸雨是指PH值低於5.6的降雨。最早,酸雨多發生在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現在幾乎整個歐洲都有酸雨發生,北美洲的酸雨同樣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世界其他地區的酸雨范圍也正在擴大。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瑞典第一次把酸雨作為國際性問題提了出來。1977年秋,聯合國會議承認酸雨是一個全球性的大氣污染問題。198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還專門召開了有33國代表參加的酸雨問題的國際會議。①198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之一就是「防治酸雨破壞」。由此可見目前國際上對酸雨問題的重視。
二是森林減少和生物多樣性銳減。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自1950年以來,全世界森林已損失了一半,主要損失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由於貧窮所迫,不得不大量出口木材以換取外匯,既使自身的環境更加惡化,又給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隨著森林面積的縮小,動植物賴以棲息生存的環境受損,加之濫捕、過渡開發和環境污染等,使生物物種以驚人的速度在滅絕。以哺乳動物為例:17世紀平均5年滅絕一種,到20世紀每2年就要滅絕一種。③目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問題愈演愈烈,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也日益普遍化、制度化和國際化,並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話題。
----------------------------------
① 參見瑞典農業部』82環境委員會:《環境酸化的現狀與展望》,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② 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和作用,參見王獻溥、劉玉凱編著:《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③ 賈炅、李建會:《全球環境變化一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頁。
三是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危險廢物的處置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的大問題。某些發達國家將危險廢物運出,向他國或公海或看管不嚴的地方轉移;一些發展中國家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表示願意接受一定的費用以進口危險廢物;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進口危險廢物,於是就形成了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內轉移的局面。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從1986年到1998年,大約有3,000萬噸廢物從發達國家運到發展中國家。①這個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成為又一個環境熱點問題。②
四是土地沙漠化嚴重。1977年8月聯合國在肯亞內羅畢召開的國際沙漠問題會議上,提出一個新概念一一「沙漠化」,用以描述非沙漠地區所出現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生態環境惡化,並朝沙漠景觀演變的現象和過程。這主要是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墾殖、濫伐森林和不適當地利用水資源,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的結果。「沙漠化」的危害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范圍的沙漠化的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1984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就是「沙漠化」。
五是人口迅速增長、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快。在過去的300年裡,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1700年的世界人口不到7億,@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則突破50億大關,1998年底世界人口達到60億,世界人口增加10億的時間僅用了11年,人口增長的這種
-------------------------
① 李焰主編:《環境科學導論》,第295頁。
② 參見李焰主編:《環境科學導論》,第九章「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
③ 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3頁。
速度是史無前例的。①人口迅速增長成為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有位人類學家甚至將它比喻為一顆定時炸彈。②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資源和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人口不斷地增加,就要不斷地開墾荒地,種植莊稼,砍伐森林;隨著人口的劇增,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嚴重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隨著人口的劇增,消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費量也將猛增,這樣就會使能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重大惡性環境污染事故及海上溢油事件屢屢發生,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未能倖免於難。譬如,印度博帕爾農葯泄漏事件(1984年12月),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1986年4月),萊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等,造成的污染范圍和經濟損失巨大,危害十分嚴重。而自1967年3月「托雷峽谷」號油輪在英國東南的錫利群島觸礁致使大量原油泄漏以來,世界已發生了十幾起重大溢油事故,污染了大片海域,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危害了海洋生物的生命。
⑦ 大氣污染的現狀
據《中國環境狀況復公報》顯示,我制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米3范圍之間,全國年均值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強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為60微克/米3。以宜賓、貴陽、重慶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區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河南、陝西部分地區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較為嚴重。
⑧ 全球環境污染狀況調查
我們的地球還剩多少「家底」?
每個周末我和家人都要到超市買許多東西准備下周消費,每次都把自行車裝得掛得滿滿的,平時每隔一天父親還要去菜市場買一些菜和米面等。每次在回來的路上,我們都要感慨一番:我們真是名副其實的"消費者"呀!一個月、一年、一輩子得消費多少東西呀!妻子甚至說,不為社會做點什麼事情都有點對不起這些消費品!每次買東西回來都說這幾句,好象懺悔什麼是的!
於是,我就想,芸芸眾生,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又得消費多少?地球真是無私到底了,因為這五六千年究竟有多少人已經向地球索取過物質資源了,已經數不清了。衣食住行,哪一樣不是地球在不求索取地奉獻著呀!而我們這個可憐的地球如今究竟還剩多少"家底"了?這我們無法知道。但是我們能算出我們已經消耗了多少資源,能看到我們眼前的環境已經變成什麼樣了!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環保的資料和書籍,當看到那些令人膛目結舌的數字後,我不禁驚訝得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我覺得有必要將這些數據都搜集聚攏到一起,我們一起來為之而沉思和懺悔吧!
我們擔心大自然的報復會在不久的將來無情地撲到我們的面前。實際上,我們採取的不合理的索取和搜刮行為已經受到了一定范圍的報復。
我們更憂心的是,我們人類還有許多人不知道或無視這些事實,還在肆無忌憚地瘋狂揮霍著地球那點可憐的資源。
一
先看看我們生活著的國家吧。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公眾認為,中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環境問題,占被調查者的49%,其次才是人口、教育、就業、治安、社會保障等問題;57%的受調查者認為我國的環境狀況在世界范圍內處於較差水平;56%的人認為自己居住地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中國的環境問題實際上早已經引起了國人的注意,只是人們對一些具體的情況不是十分了解。我們來看下面的這些資料,主要有八個方面(實際上眾多的資料中絕不僅僅才這八個方面)。
A、大氣污染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B、水環境污染
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目前的人均擁有量只有215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1/4,接近於國際公認的人均2000立方米以下的嚴重缺水線。治理水系污染比其他國家更為迫切。
我國水環境的污染狀況也是觸目驚心。全國700多條主要河道有一半以上受到了中度污染和嚴重污染;全國2萬多個湖泊、10多萬個水庫中25%已經富營養化,還有25%正在向富營養化發展。這就更加重了淡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制約了我國21世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C、垃圾污染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D、土地荒漠化和沙災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E、土地流失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損失1厘米厚的表層土;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的損失。
1997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就指出,我國受荒漠化影響,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有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耕地中有水源保證和灌溉措施的為5313萬公頃,僅佔耕地總面積的39%。而耕地受污染也很嚴重,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2%,森林覆蓋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強,而且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由於森林植被少,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7%,沙漠、戈壁及沙化地面積已達168.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6%,而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國約有2.3億畝農田因生態環境惡化而嚴重影響產量,有15億畝草場嚴重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F、旱災和水災
中國的自然災害常常與人口密集和人為對自然界的破壞有直接聯系。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而且後果嚴重的國家,其災害類型包括:乾旱、洪澇、滑坡、泥石流、台風、冰雹、霜凍、病蟲害、地震等。
近40年來中國的氣候存在著變暖的總趨勢,80年代的年均氣溫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氣溫值高0.21攝氏度。氣溫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發量,從而加重了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的乾旱、土地沙化、鹼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來,春季北方沙塵天氣異常頻繁。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G、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H、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以上這還只是其中主要的幾個方面,其實還有許多方面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還在那可憐的"有限"之中苟活著而已。
二
我們再把眼光擴大若干倍,看看我們的整個世界是怎樣的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將出現衰退,除非人類從現在開始就減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
在這份名為2002年"生命地球"的報告指出,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以20%的比例超過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地增加。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所作出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長能力。根據這份報告,這就意味著,除非各國政府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以人類平均壽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經濟為代表的指數會顯示,人類的社會福利將會下降。
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地球受到的創傷已經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A、大氣污染
據資料載,地球上的空氣是有限的。在地表附近,空氣的密度最大,空氣總重量的95%集中在地面上12公里范圍內的薄層(即對流層)里。其中一半以上卻存在高度5.6公里以下,而此厚度只不過是地球直徑的2.25‰。地球周圍空氣的總重量約為6000萬噸,只是地球重量的百萬分之一。可見空氣不是無邊無際的。
而人類使用的空氣量是很大的。據統計,僅日本的一億多人口每天呼吸就需要150萬噸;美國僅燃料燃燒所耗用的空氣一年就有180萬噸左右,其他別的近200個國家也要用空氣,那就不可估量了。
由於工業發展、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等原因,使大氣成分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溫室氣體的含量上升。據測定,80年代溫室氣體的增長率:二氧化碳0.5%、甲烷0.9%、氯氟烴4.5%。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就是指溫室氣體急劇增加的現象。全球大氣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是:氣候變暖(到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再提高2~3℃,災害性天氣和異常天氣將更加頻繁)、平流層臭氧層變薄(地球生物的保護層受到傷害)、陸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產生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魚類死亡;酸雨還可遏制森林生長,甚至導致森林死亡)。
B、水資源危機
我們休養生息的地球有71%的面積為水覆蓋,然而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水量的約0.26%。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湯匙。地球上的淡水總量約為3.8億億噸,是地球總水量的2.8%。然而,如此有限的淡水量卻以固態、液態和氣態的幾種形式存在於陸地的冰川、地下水、地表水和水蒸汽中。由於陸地上的淡水會因日曬而蒸發,或通過滔滔江流回歸大海,地球可供陸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總淡水量的千分之三,因此陸地上的淡水資源量是很緊缺的。
水質污染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世界上有70%的人喝不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現在世界上每年有15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與飲水有關。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每天有2.5萬人由於飲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於缺水而死亡。
C、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D、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
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
E、生物多樣性銳減
地球上究竟存在多少物種?我們目前仍不知曉,可能達1/10都尚未掌握。在地球上大約1000萬~3000萬的物種中,只有140萬已經被命名或被簡單地描述過。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在這1000萬-3000萬種中,已經有四分之一的生物滅絕。僅1975-2000年短短25年就有50-100萬種物種消亡。
F、能源危機
人類的生活越發離不開能源了。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它們經歷了上億年的時間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從探明的儲量分析,現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總儲量分別為:石油1萬億桶、天然氣120萬億立方米、煤炭1萬億噸。按照目前全世界對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計算,這些能源可供人類使用的時間大約還有:石油是45-50年、天然氣是50-60年、煤炭是200-220年。盡量減少對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消耗,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潮汐能),是我們從現在起要關心和參與的事情。
G、化學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等等,還有許多方面如生活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人口大爆炸、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破壞以及核燃料等對人類的威脅等等,不想再過多地羅列更多的資料了。
難怪1988年美國《時代》雜志在評選年度世界"明星人物"時,出人意料地將這一殊榮授予給了地球。確實,地球默默地給我們的太多了,她無私而默默地為人類承擔著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對她的破壞。
湯因比說過:"人類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行為或錯誤將會直接決定未來的命運"。今天也許正是湯因比所說的時代。也許我們拯救地球的時刻已經迫在眉睫了。
否則地球遺棄我們的時候也將不遠了。
⑨ 世界環境的狀況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
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於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理事蔣正華說,中國是真正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實現了政府承諾的國家,充分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目標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斷改進的。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擺脫貧困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幾乎沒有社會生活的哪個方面,不需要從人口角度加以權衡。
矚目現實,人口過快增長的警鍾確實在鳴響:1830年世界人口還只有10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以後分別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時間,世界人口總數就增加到30億、40億、50億。現在,全球每年凈增人口在8600萬以上,卻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並引發諸如白發浪潮、城市化所產生的各種都市症等社會問題。
20世紀以前,人口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鮮為人知,但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對人口劇增提出了預警性的分析,使人類能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各異,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國際人口科學講壇上的呼籲,而應是各國政府的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民眾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專有名詞。而今,即使是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都很顯著。生育革命,正成為人類跨世紀的選擇。
這場革命的內容當然不僅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就是要通過少生來促進優生優育優教,促進婦女的健康和婦女的解放,促進計劃生育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佔五分之一強。只要簡單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破壞,環境惡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共少出生了3億人,將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將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三年,將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兩年。中國計劃生育,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事關整個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竭嗎?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憂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態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只是在人類出現之後,被人類利用,並給人類帶來效益,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70%以上為廣闊的海洋所覆蓋,陸地面積僅佔29%,約1.5億平方公里。陸地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沙漠、冰川、凍土、不宜開墾的山地和土質極差土地外,只有約30%可以耕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9年統計,全球土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佔全球總面積的¼,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佔11.29%,草地佔24.58%,森林及林地佔30.98%,其它土地佔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大約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適宜人類飲用的海水佔97%以上,淡水只佔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別被儲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僅佔0.35%,主要蘊藏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儲藏不及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00萬個動植物物種,其中被分類和命名的物種資源約160萬個。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45.01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對全球物質、能量循環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是巨大的基因庫。草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地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將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和重復利用,被稱為非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礦產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的礦物有3300多種,其中有工業意義的1000多種,被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0多個礦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40多種。
此外,海洋既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多種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球資源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資源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資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一種資源的開發,會影響其它相關的資源,一種資源的變遷會誘發其它資源的演變。
二,資源的有限性。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劇減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後果,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
三,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蓋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41.9%,北美地區佔17.8%、獨聯體各國及東歐地區佔13.4%、南美洲佔8.6%、亞太地區佔7.1%、西歐佔3.2%。
四,資源系統的演變性。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存在著永恆的矛盾,由於自然界本身的演變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干預,引起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的演變,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資源消耗量的增長;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使資源數量和質量下降。又如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原有類型資源數量和品種增加,同時人類發現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裡,人類開發資源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人類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由地表向地球深層和太空擴展,由陸地向近海和遠洋擴展。現在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產150億噸以上,包括廢石約1000億噸;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公里的物質,農業用水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捕魚量約1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宇宙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配置向國際化和全球性發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
一是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整個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如由於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導致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還有臭氧層的破壞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濫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等,它們的累計效應足以影響全球。如由於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乾旱危害的土地達26億公頃;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的物種絕滅,僅在熱帶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種物種正在消失。
三是點多面廣的工業污染問題。由於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所造成的土質、水質和大氣污染,其累計效應也會影響全球。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入大氣中的廢氣愈來愈多,酸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是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問題。由於地球內部和星球之間的運動所造成的個別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特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其影響經過多級反饋,逐級放大,最終也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⑩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