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權
Ⅰ 談談個人對依法治權 依法治吏的看法
「奉法者強,則國強」。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必須實現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即依法制約行政權力,使行政權力的行使在法律規定內進行。近年來,由於某些擁有權力者置國家法律於不顧,違規批地、違法佔地、非法建設,以各種手段侵吞國家和集體資產等等,都顯示出依法治權、依法治官的迫切性。
要做到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首先要改變「言大於法」的現象,改變政府官員一言立法、一言廢法的行為。在我們身邊,官員「言出法隨」的現象並不是不存在。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這種做法與依法治國的理念嚴重沖突,不利於維護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
依法治國:是建設法治國家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和民主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黨要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有效領導和治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治國方略上,必須選擇和運用法治的手段.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首要對象和客體是依法治權、治官、治吏.法治國家應當有完善的法律監督機制和配套的、操作性強的具體監督方式。
Ⅱ 有關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治權這句話舉例子分析
依法治權才是依法治國的本質。
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員,嚴格依法行內政。
我國任何一容部法律的基本原則都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就無所謂管誰不管誰。至於有部分官員,僥幸逃脫法律的制裁,存在著不公正現象,那隻能說明執法環境和司法環境需要改善,而不能說明法律只管了老百姓而縱容了官員。
依法治國重在依法治權,或者叫依法行政。要把為官領導幹部作為權力監督對象、普法對象的重中之重,不僅僅是讓他們知悉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樹立法治意識,自覺約束手中權力,自覺踐行依法行政。
Ⅲ 鍾嗚《依法治權是共產黨的生命源泉》
鍾鳴漏盡是一個成語。晨鍾已經敲完,漏水的壺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三國志·魏書·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釋 義
1、晝漏盡,晚鍾鳴。謂晚上。
示例:《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2、比喻衰殘暮年。
示例:唐 劉禹錫《代請朝覲表》:「絕鍾鳴漏盡之譏,展維桑與梓之敬。」 清 錢謙益《玉川子歌》:「爭名奪利死不休,鍾鳴漏盡行未已。」
鍾鳴漏盡:晨鍾已經敲完,漏水的壺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1]
成語典故
鍾鳴漏盡出自《三國志·魏書·田豫傳》
田豫是三國時漁陽郡人。
田豫幫公孫瓚守東州縣時,公孫瓚的部將王門背叛公孫瓚,為袁紹率領一萬人來攻取東州。大家都很害怕,准備投降。田豫登上城樓對王門說:「你受公孫將軍厚待而離開他,一定有什麼不得已的原因;今天卻回來為賊人出力,由此可知你是個無情無義的人。即使只有提瓶打水才智的人,也知道守護自己的瓶子。我已經接受了公孫將軍的任命,你為什麼不馬上來進攻?」王門羞愧的退走了。
田豫到南陽任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作亂,率領數千人在山中作盜匪,成為南陽的禍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黨羽五百餘人,上表奏請全部處死。田豫召見那些囚犯,向他們表達朝廷的寬厚,給他們自新之路,打開刑具全部釋放。山裡的盜匪知道了,一天之內便都散夥了。田豫上表奏明這件事,朝廷大加贊賞。
田豫70歲時,朝廷升他為中郎將,領並州刺史。田豫多次請求退職,朝廷認為他身體很好,不同意。田豫說:「過了七十歲還占據著官位,就像滴漏(滴漏,古代夜間計時器)已經漏盡,晨鍾已經敲響,卻還夜行不休,這是對百姓在犯罪啊。」最終辭去了職位。
成語出處
《文選·鮑照》「鍾鳴猶未歸」 李善 注引 漢 崔寔《正論》:「 永寧 詔曰:『鍾鳴漏盡, 洛陽 城中不得有行者。』」《魏書·游明根傳》:「臣桑榆之年,鍾鳴漏盡。」《隋書·柳彧傳》:「其人年垂八十,鍾鳴漏盡。」
Ⅳ 結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談談對依法治權的看法
多此一舉只要真正科普下法學上的法治國原則把各種有意無意亂用辭匯的問題解決根本沒什麼依法制權的問題
Ⅳ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實質是依憲治權
憲法乃一國來之根本源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規定全面的、重大的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是全國人民根本的行為准則,一般法律的制定皆以憲法為依據和基礎,憲法表徵了執政者執政的合法性。因此,法治的首要之義就是憲法之治,如果治國不依憲,那就等於廢棄了立國的根本,背離了最根本的國家共識,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略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是無從談起。
此外,「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員」,正切中了依法治國的要害。不過,從「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時代進入新社會,想要完全實現官員成為護法、敬法、守法、畏法的示範者,過程會有些曲折漫長,但這也恰恰成為了依法治國能不能實現,法治社會能不能建立的重要標志。
因此,依法治國重在依憲治國、依法治權。要把領導幹部作為權力監督對象、普法對象的重中之重,不僅僅是讓他們知悉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樹立法治意識,自覺約束手中權力,自覺踐行依法行政。
Ⅵ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對嗎
正確的——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通篇體現了依法治國首回先要依法治權、依法治官答,堅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學習討論四中全會《決定》時,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同志提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權,依法治權首先要依法治官,尤其要嚴治貪腐高官。這可以說是深得四中全會《決定》的要義的」。
Ⅶ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
依法治國,第一位的含義是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以此保證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法定職權、按照法定程序辦事,正確行使權力,防止濫用權力,才能把各自職責范圍內的事情辦好.
Ⅷ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正確嗎
正確的—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自定》通篇體現了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堅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學習討論四中全會《決定》時,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同志提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權,依法治權首先要依法治官,尤其要嚴治貪腐高官。這可以說是深得四中全會《決定》的要義的」。
Ⅸ 依法行政的本質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依法行政的本質抄是依法規范、約束行政權力。具體來說,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權,不是依法治事;是依法治官,不是依法治民;是依法治自己,不是依法治別人。為什麼?
一是,行政權力在本質上是非平等的,是一種超越於個人之上的公共力量,具有巨大的規模效益。因此,行政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維護公共利益最有效的工具,又可能成為侵害公民個人權利最嚴重的方式。
二是,行政權力同其他權力一樣,是一種非人格化的權力,其本意是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其主體在本質上應該是非人格化的(這一點與權利是不同的,權利的主體應該是而且必須是人格化的,這樣才能使支撐權利的利益在取得、分配和維護上落到實處)。但是,行政權力在運作過程中,又必須靠有意識、有個人利益取向的特定人來行使,因而又有一種本能的人格化傾向。這種人格化傾向使行政權力往往成為謀取私利的主要根源。
三是,歷史經驗證明,只有用反映多數人意志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行政權力在行使中出現人格化傾向。用法律來規范、約束行政權力,才能解決行政權力的雙刃劍、雙重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