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者
① 什麼叫"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
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公共財政者擴展閱讀:
國家公共財政收入主要形式如下:
1、稅收收入。稅收收入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國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約占各國經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債務收入。債務收入包括國內發型的公債,國庫券,經濟建設債券,向國外政府、各級組織和商業銀行的借款等。
3、國有資產收益。國有資產收益是政府憑借其資產所有權取得的股息、紅利、租金、資金佔有費、土地批租收入、國有資產轉讓及處置收入等。
4、政府費收入。指政府各部門收取的各種費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執法過程中收取的各種規費和公共財產使用費。它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國現階段政府費收入主要有5類:①規費收入;②共產使用費;③特別課征;④各種攤牌性費用;⑤特許金。
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幾種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項雜項收入,常見的有罰沒收入,對政府的捐贈,「通貨膨脹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財政
②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1、以增進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為宗旨;
2、以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標;
3、最大限度地實行民主決策;
4、充分接受民主監督。
(2)公共財政者擴展閱讀:
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2、收入分配職能
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
3、調控經濟職能
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
4、監督管理職能
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范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③ 公共財政與財政有什麼區別
公共財政:指的是僅為市場經濟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
財政:國家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系。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指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社會管理者身份籌集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主要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維持國家行政職能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包括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以及社會保障預算。為了避免與預算體系中其他預算收入混淆,從2012年起各級政府一般預算收入改稱為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口徑上與2011年以前的「一般預算收入」相同。
公共財政收入指政府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以社會管理者身份籌集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主要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維持國家行政職能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
(3)公共財政者擴展閱讀:
公共財政收入形式:
公共財政收入一般包括稅收、公債、非稅收入三種形式。
稅收是政府為了履行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准,強制地、無償地獲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是政府調節經濟和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公債是政府在資金持有者自願的基礎上,按照信用原則,有償地獲取公共收入的一種手段。相比於由法律預先規定的稅收而言,政府可以根據公共收支的狀況,更加靈活地確定是否需要發行公債來調節經濟、平衡收支。非稅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公共收費、罰沒收入、特許權收入、國有資產收益與境內外機構和個人捐贈等多種形式。
④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有那些
答:一、公共財政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版提供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經濟行為。
二、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1)公共財政是彌補市場失靈的財政。
(2)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活動提供公平服務的財政。
(3)公共財政是一種非市場盈利性質的財政。
(4)公共財政是法治化的財政。
⑤ 地方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三者之間的區別和關系分別是什麼
一、不同
三者的不同體現在內容方面上:
1、地方財政總收入:大口徑財政收入,為全地域內財政收入的總額,包括上解款項(如上繳中央、省級稅收)等。
2、地方財政收入:指的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加政府基金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按照財政部的意見,地方財政收入指的就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3、 一般預算收入:是指地方實際可用財力,是衡量一個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的重要指標。一般包括國稅、地稅扣除上繳中央財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財政部門組織的收入。
二、聯系
地方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上劃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基金預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上劃中央收入
(5)公共財政者擴展閱讀:
一般性財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五類:稅收、政府收費、國有資產收益、專項收入、其他收入。
1、稅收:
是國家憑借其政治權力向納稅人強制徵收的收入。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稅收收入與其他財政收入形式比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特徵。
2、政府收費:
是政府以特許使用權或者提供直接服務為基礎而取得收入的形式。是政府直接為私人或法人提供服務進而直接向提供服務對象收取的費用。
包括規費和使用費兩種。規費:政府為公民個人或單位提供某些特定服務或實施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費用。使用費:政府對其所提供公共設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標准收取的費用。
3、專項收入:根據特定需要由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由財政部批准設置、徵集並納入預算管理的有專項用途的收入。如教育費附加、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排污費收入等。
⑥ 公共財政具有哪三個職能
公共財政具有穩定經濟、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
公共財政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體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監管手段。財政部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牢固樹立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進一步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服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要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對各類社會主體實施統一的財稅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以人為本,更加註重社會效益;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現代管理原則,做到依法理財、科學管理。
(6)公共財政者擴展閱讀:
通過相機實施適當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通過財政支出增減變化的結構性安排以及財稅政策引導,彌補市場失靈和不足,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通過稅收這一最主要、最規范的形式籌集財政收入,並運用財稅政策和制度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通過依法對財政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全過程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保證財政分配和經濟運行規范有序,維護財經紀律。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與財政息息相關。財政部門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對財政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始終牢記和認真履行公共財政的使命和責任,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服務。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增收節支、統籌兼顧、留有餘地的方針,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依法理財,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改革,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強科學管理,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強化幹部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財政幹部綜合素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
⑦ 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徵是公正性。
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徵是其財政公共性,包含了公共、公用、公益的內涵。
公共財政的本質:是以國家或者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系。
公共財政的特點是:
1、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
2、公共財政是與社會主義以市場經濟有內在聯系的財政;
3、公共財政是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
4、公共財政是面向全社會進行分配的財政。
所謂公共財政,就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是一種緊緊捆在一起的雙邊互動的關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共財政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對依法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做好國有資產管理,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認識推行公共財政的意義,明確其特徵,找出當前推行公共財政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公共財政的綜合特徵是:
國家主體性
無償性
強制性
收支不平衡性
公共服務性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1、公共財政是彌補市場失靈的財政
2、公共財政必須為市場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
3、公共財政是法治化的財政
4、公共財政是非營利性的財政
⑧ 公共財政的定義、形式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 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共財政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一種比較普遍的財政模式。 「公共財政」的真正要義:並不在於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所表明的「市場失效」這一經濟邏輯起因,而在於其預演算法治和民主財政的「政治實質」內涵。應該說,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國公共財政理論中早已得到重視,但實際在對「公共財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公共財政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對依法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做好國有資產管理,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認識推行公共財政的意義,明確其特徵,找出當前推行公共財政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現代國家公共財政收入主要形式有:
1、稅收收入。稅收收入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國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約占各國經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債務收入。債務收入包括國內發型的公債,國庫券,經濟建設債券,向國外政府、各級組織和商業銀行的借款等。
3、國有資產收益。國有資產收益是政府憑借其資產所有權取得的股息、紅利、租金、資金佔有費、土地批租收入、國有資產轉讓及處置收入等。
4、政府費收入。指政府各部門收取的各種費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執法過程中收取的各種規費和公共財產使用費。它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國現階段政府費收入主要有5類:①規費收入;②共產使用費;③特別課征;④各種攤牌性費用;⑤特許金。
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幾種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項雜項收入,常見的有:①罰沒收入;②對政府的捐贈;③「通貨膨脹稅」。
公共財政支出形式:按與市場關系分類主要有 :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購買性支出,又稱消耗性支出,這類公共支出形成的貨幣流,直接對市場提出購買要求,形成相應的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活動。購買性支出:政府→市場。
轉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將錢款單方面轉移給受領者的支出活動。轉移性支出主要由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支出等組成。轉移性支出形成的貨幣流,並不直接對市場提出購買要求,即不直接形成購買產品或勞務的活動。轉移性支出:政府→私人和企業→市場。(馬海濤,安秀梅:《公共財政概論》,中國財經出版社,2003.1)
⑨ 什麼是公共財政
逐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財政改革的主要目標。但對什麼是公共財政,為何要構建公共財政,目前還存在許多認識上的誤區。只有澄清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才能創建實質意義上的公共財政。
一、什麼是公共財政
財政是國家(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分配活動),這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共識,因此財政從來就是國家(政府)財政,這是財政的本質,或財政一般,問題的關鍵在於國家的性質不同,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不同,決定著國家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分配活動)目的及達到目的途徑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財政類型(模式)或稱財政特殊。公共財政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財政改革與發展的目標模式,對其內涵的認識,必然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入手。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在於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問題的關鍵在於滿足人們需要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效率是關鍵,是第一位的。要使經濟活動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應的效率裝置,而迄今為止,市場機制是人們發現的使經濟活動有效率的唯一裝置。換句話說,在經濟制度中,沒有市場機制也就沒有效率。但市場失敗的存在決定著市場機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私人物品,滿足社會成員的私人需要,對社會成員個人需要圖譜中的公共需要則無法有效滿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會成員個人圖譜中客觀存在的。既然市場機制無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過某種非市場機制來提供。這種非市場機制在我國約定俗成稱為財政機制。市場機制提供的滿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稱為私人物品,與此相對應,財政機制提供的滿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稱為公共物品。據此,在市場經濟下,財政就是政府通過非市場機制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或分配活動。
問題到此還沒有完結,關鍵在於資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會成員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優滿足,實現社會成員個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確地說,政府財政機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經濟活動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場機制是使經濟活動有效率的唯一裝置,財政機制要符合經濟效率的要求,其實質上也必然是一種模擬市場機制。財政採用模擬市場機制提供公共物品,實質上也就是要求按社會成員的意願(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問題是社會成員眾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統一提供,這就需要通過某種裝置將社會成員個人對公共物品的個人偏好匯總成集體偏好。這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使社會成員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財政機制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必須按社會成員的集體偏好(大多數人的意志)進行,由社會成員對政府財政活動進行約束和規范。由此可見,公共財政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按社會公眾的集體意願提供市場機制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或分配活動,而公共財政制度就是確保政府按社會公眾的集體意願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或分配活動的基本規則。
二、如何正確理解公共財政
上述公共財政的簡單定義中,實際上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對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公共財政是一種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或分配活動。這里的分配指廣義的分配,包括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最優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構成公共財政的出發點和歸宿。社會公共需要決定著公共財政的存在,決定著公共財政的活動范圍和活動效果。公共財政則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需要,公共財政不應該成為超越市場的力量去滿足社會成員的私人需要。
2.公共財政活動的對象是提供公共物品。有需要就要有供給,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供給途徑就構成了公共財政活動的對象,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在這里,我們把政府公共財政為社會成員個人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都稱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則由市場提供,公共財政不能夠超越市場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夠提供市場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公共財政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經濟活動的核心,公共財政作為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其核心也是要解決效率問題。從計劃財政轉向公共財政說到底也是提高經濟活動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財政的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產效率或X-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資源根據最終產品消費者的偏好和預算約束線配置,從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資源配置都達到帕累托效率狀態。從實踐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問題:公共部門是否生產選民所需要的服務(公共支出)水平和組合?選民在政治市場上是自主的嗎?誰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從供給方來考慮的,指的是公共財政採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術以最低成本生產公共物品。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就是要最優化制度安排,確保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得以實現。
4.公共財政的立足點是非市場贏利性。公共財政立足於非市場贏利性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指公共財政活動范圍立足於非市場競爭領域,不介入一般競爭性領域,不應「與民爭利」;二是指公共財政活動立足於非市場競爭領域,也應立足於非贏利性。政府向社會成員徵收收入只應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為限。通俗說法就是公共財政活動中應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據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共需要的需求確定公共物品的生產規模及相應的公共支出規模,公共支出規模確定公共收入的規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夠徵得的收入多少來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動的行為准則。「以收定支」則是企業和家庭經濟活動的行為准則。
5.公共財政是運行機製法治化的財政。公共財政運行機製法治化就是說整個公共財政活動都置於法治化軌道上,在法律法規約束下進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依法理財。當然這里的「法」是民主基礎上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義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通過民主的方式將社會成員對公共財政活動的集體意願上升為法律,從而使社會成員的意志得以真實決定、約束規范和監督政府公共財政活動,確保政府公共財政活動符合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阿克頓曾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既然國家(政府)為了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職責而被社會成員委以強制性的公共權力(政治權力),那麼有效防範掌握了公共權力的公共部門及其官員濫用權力損害社會成員利益就成了社會公眾最關注的問題,而唯一的途徑就在於政府行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財政活動法治化是關鍵。因此構建公共財政框架,就不僅僅是從「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縮減財政支出供給范圍),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從政府自身行為規范化入手,推進政府公共財政活動的法治化。
三、澄清認識誤區 創建我國公共財政
客觀地說,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目標雖然很明確,但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政府部門都還對建立公共財政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澄清這些理論認識上的誤區,才有利於建立實質意義上的公共財政制度。目前存在認識誤區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財政就是財政,而財政從來都是國家(政府)財政。這種誤解的錯誤就在於只看到了財政的共性,而沒有看到財政的特性。的確,公共財政是財政的一種模式,財政從來也都是國家財政,但是不同的社會形態及經濟運行方式下的財政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徵,財政的職能及實現機制都體現出明顯的差別,從而「財政一般」中顯示出「財政特殊」。如果說「公共財政就是財政,財政從來都是國家財政」,實質上是否認了不同社會形態及經濟運行方式下財政的特殊性。照這種觀點,也就不存在中國財政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轉軌——建立公共財政的必要。正確的認識應當是,公共財政是財政的一種:具體類型或模式,即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模式。
2.「公共財政論」是對「國家分配論」的否定。這種觀點的錯誤就在於把財政的類型(模式)同財政的本質混淆在一起。「國家分配論」強調的是財政的本質,即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公共財政論」則強調的是財政的類型或模式,強調的是財政的本質在市場經濟下如何體現出來,或者說強調的是財政的運行機制。公共財政強調的是財政作為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在市場經濟下「應按社會公眾的意願,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來進行。因此,搞公共財政並不是否定財政的本質,而是要求國家財政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系統地改變具體的財政制度安排,公共財政並沒有否定國家財政。
3.公共財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國家財政的「階級性」。這種觀點的誤解在於把「公共性」與「階級性」看作了完全對立的兩方面。實際上,公共財政的「公共性」與國家財政的「階級性」是對立統一的,而不是完全對立的,強調公共財政的「公共性」並不等於否認財政的「階級性」。這是因為公共財政作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其根本特徵即是「公共性」,而階級性寓於「公共性」。公共財政通過為市場經濟活動提供公共服務,實現「階級性」的要求。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資本主義國家只有通過公共財政這個工具彌補市場失效,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才能為私人資本榨取剩餘價值創造共同的外部條件。例如如果沒有公共財政進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階級將因基本生活無法滿足而導致勞動力再生產萎縮,進而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萎縮的致命後果。因此,公共財政進行收入再分配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利用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為私人資本更好地剝削創造共同的外部資本,也就是說,「階級性」通過「公共性」體現出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由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因而公共財政表現出真正意義上的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商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財政的公共性得到了嚴格意義上的體現,從而我國的公共財政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財政。
4.公共財政就是與傳統「生產建設型財政」相對應的「吃飯財政」。這種認識的誤解在於把財政類型的兩種不同分類方式混在一起。公共財政是按國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決策方式來劃分的類型,與此相對應的應是「家計財政」和「計劃財政」。「生產建設型財政」則是按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投資支出的比重的大小來劃分的財政類型,與此相對應的是「吃飯財政」,即經濟建設投資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大,就是「生產建設型財政」,反之,則是「吃飯財政」。在公共財政模式下,經濟建設投資支出的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改變,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和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關於「公共支出增長的發展模型」大致為我們在公共財政模式下安排經濟建設投資支出的比重提供了定性參考,但具體比重則要視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而定。因此搞公共財政不是說財政不安排投資支出,只安排政府自身的「人吃馬喂」即退回到「吃飯財政」。搞公共財政的目的在於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公眾的意願來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成員的社會公共需要,從而通過財政與市場的分工與合作,充分發揮兩種機制各自的優勢,盡可能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資源更好地滿足全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5.建立公共財政就是政府為了緩解財力拮據而向社會「甩包袱」。這種認識的誤解在於「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財政框架所採取的—些具體措施,而沒有把握建立公共財政的根本目的。的確建立公共財政模式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職責范圍。從而必然會出現政府向社會「甩包袱」的現象——將應由市場承擔的職責還給市場,財政不再給予資金支持,特別是中國從傳統的大包大攬的計劃財政轉向公共財政的過程,「甩包袱」現象可能更易為人們感覺到——原來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的公共服務現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財政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採取的改革措施,而且「甩包袱」是為了更好地「背包袱」——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公共財政是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系統地改造財政制度安排,重塑財政運行機制,因此建立公共財政更多的是政府行為,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
⑩ 公共財政有哪些基本特徵
內容供參考(新浪)。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財政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版。公共財政的職能范圍是以滿權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的,凡不屬於或不能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不去介入;凡屬於或可以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必須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其行動的動機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應的報償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表現在財政收支上,財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財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終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為規范化。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不僅財政收入要來自於社會成員的繳納,財政支出要用於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事項,而且財政收支出現差額帶來的成本和效益,最終仍要落到社會成員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會成員對於公共財政的運作便有強烈的監督意識,從而要求和決定著政府財政收支行為的規范化,以法制為基礎、全部政府收支進預算、財稅部門總攬政府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