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的概念
⑴ 公共物品理論的定義
公共物品理論是研究公共事務的一種現代經濟理論。
公共物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回義的公答共物品概念是指純公共物品,而現實中有大量的物品是基於兩者之間的,不能歸於純公共物品或純私人物品,經濟學上一般統稱為准公共物品。廣義的公共物品就包括了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⑵ 市場失靈概念 出現原因 及對策
市場失靈是指抄通過市襲場價值規律這個看不見的手無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況, 原因是當商品或服務的邊際社會收益超過邊際社會成本時,市場無法或不願意提供該類產品或服務。
一般認為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四點: 一,市場壟斷 二,非對稱信息 三,商品的外部性 四,公共物品的存在 以上因素造成資源得不到最優配置。
①為了消除壟斷的影響,政府可以採取反壟斷政策。針對不同形式的壟斷,政府可以分別或同時採取行業的重新組合和處罰等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依據反壟斷法來執行的。
②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的關鍵。
③外部性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和補貼、政府直接調節以及明確產權和談判三種手段。
⑶ 在法律中的私人物品的定義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是一對概念。經濟學家們區分的標準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而公共物品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 排他性與競爭性
⑷ 經濟學中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品兩個概念是一樣的意思嗎
「公共品」(Public Goods)也稱公共物品、公益物品、公共產品、公共商品、公共財貨、公共財產等多種稱謂。
⑸ 公共物品的含義,對經濟效率有何影響.如何解決
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公共物品供給效率分析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為了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消費者必須以出價購買表達自己的個人偏好,促使供給者以最低的成本滿足消費者的偏好,兩者之間的信號傳遞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但是公共物品的消費卻沒有這樣的信號傳遞過程,生產者不知道消費者的有效需求,也無法從公共物品的生產中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如果由私人部門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去生產公共物品,市場機制所確定的均衡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有效資源配置的均衡。
提高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民主與法治制度,維持政府官員的廉潔。這是提高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前提。
2.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給體制,對那些由市場供應更具有高效率的公共物品,在政府進行必要的管制的條件下,交由市場去供應。
3.引入市場機制,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來提高供給效率。
4.改進公共物品供給部門負責人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
5. 改進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評價指標。從實際出發,努力改進效率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公共物品的供給部門提高效率。
⑹ 誰第一個將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物品概念提出
公共物品理論: 是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收\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礎理論.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國防、國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屬於典型的純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它介於私人物品和純公共物品之間.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傳統上是政府直接負責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產.使得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對經濟活動的規制、干預和生產功能,政府規模越來越龐大,而財政開支的規模也與日俱增。但是,政府在經歷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帶來的一個時期的經濟繁榮之後,制度安排的效用遞減和傳統官僚體制內在的弊病,使得自身無法經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存在著過度提供公共物品、財政赤字負擔過重和無法迅速回應公眾多元化需求等諸多問題。要求政府選擇更為有效的供給制度安排. 公共物品理論認為,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和特徵,安排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制度,使各種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公決效率最優.政府出於對憲法、法律的遵從和滿足公民基本權利與公平分配的需要,它必須對某些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公民基本權利與利益的純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時可以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私營部門的經營與技術優勢,來有效地生產各種不同性質的准公共物品,這樣既滿足公平價值,又滿足效率價值,並降低公共財政的支出規模,提高公眾滿意度. 在經濟學中,一般根據排他性和競爭性對物品的類型進行區分。純公共物品一般指同時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競爭性的物品稱為共有資源,而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物品則為私人物品。 1. 非競爭性是指一種商品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該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這意味著共享消費的可能性,即一個個體的消費不減少其他個體可獲得的消費量。競爭性源於商品本身的屬性——成本屬性,公共物品往往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甚至邊際成本為零的商品,於是私人市場上的均衡定價法則「平均成本=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價格」失效了,需要引進新的定價法則。 2. 非排他性指無法將這種商品據為己有,而將其他人排除在消費之外,這意味著不能或很難對人們消費這種商品收費。排他性不是物品的自然屬性,而往往依賴於一個社會的法律架構和技術實現能力。具體而言,生產者之所以能向消費者收費,一方面是因為「法律」(一種公共契約)賦予他該商品的產權,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技術能幫助他實現「佔有」,易於實施的是對諸如椅子、麵包的佔有,技術難度較大的如用加密技術實現對軟體或電視節目的佔有。對公共物品而言,或者無法設定產權,或者無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現「佔有」,因此無法向消費者收取費用,生產者也就失去了供應這種商品的動力。可見,排他性是影響物品性質的關鍵因素。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才會因無從收費而產生外部性,甚至成為共有資源或公共物品,從而造成市場配置機制的失靈,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而面對非競爭性,所需做的只是改變一下定價法則。 3. 根據排他性情況的不同,一些物品可以在成為公共物品與成為私人物品之間變換,在確定一種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時,必須確定受益者的人數,以及能否把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這種物品之外(曼昆)。排他性也是判斷物品是否受外部性影響的關鍵因素。由於很多物品都有一定的外部性,從而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雙重特徵(DeAngelo,1981)。具有外部性或公共物品屬性的商品仍可以由私人市場提供,只要一部分消費者從中受益的量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成本,在能夠將這部分消費者識別和分離出來的基礎上,即使無法排除其他的不付費消費者,對供需決策而言,也不重要(布朗、傑克遜)。常見的如體育場音樂會、防病毒疫苗減少了他人的感染概率等。對於上述商品,雖然都存在一定的外部性,但市場仍將它們作為私人物品對待。
⑺ 公共財政和財務行政是一樣的概念嗎
不是一樣的概念。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 它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一種比較普遍的財政模式。這種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財政職能范圍,並以此構建政府的財政收支體系的財政模式,在理論上被稱為「公共財政」。公共財政就是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財政,公共財政實質是市場經濟財政。公共財政理論和公共財政學,實際上就是市場財政學。 「公共財政」的要義:並不在於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所表明的「市場失效」這一經濟邏輯起因,而在於其預演算法治和民主財政的「政治實質」內涵。
財務行政是指國家各級政府為履行國家行政職能,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和制度的規定,對國家各種資金的收支進行管理和監督的行政管理活動。
狹義包括預算、會計、決算和審計等。廣義包括:財務行政機關的組織和管理;國(金)庫制度,即公款收支的保管;稅務行政,即租稅徵收的程度與方法;債務行政,即公債的發行與管理;金融管理,即對貨幣信用及銀行的統計與管理;預算制度,即財務收支計劃;會計制度,即財務收支的記載;決算制度,即財務收支的結果;審計制度,即財務收支的監督。
⑻ 地質環境產品及其公共物品的概念
一、地質環境產品的概念
植樹造林,涵養了水分,增加了地下水資源量,防止了水土流失,使土地質量提高。植樹造林活動就同時生產了地質環境產品,即地下水資源量的增加,土地質量的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改善。
地下水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任何經濟主體都可以依法開采地下水資源,都有這份權利,每個經濟主體也都擔心地下水資源被他人用盡,於是會導致搶先使用、過度使用,作為地下水資源增量的地質環境產品具有公有資源的特性。
如果所造林木之間及其周圍的土地是法律規定為國家擁有所有權的土地,那麼作為提高土地質量的地質環境產品,同地下水資源增量一樣,也具有公有資源的特性。但如果所造林木之間及其周圍的土地是法律規定為集體的土地或已依法承包給個人使用的土地,情形就不同了。甲集體以及A個人使用提高了質量的土地並不減少也不影響乙集體及B個人使用提高了質量的土地,而且植樹造林者也無法阻止甲、乙及其他集體和A,B及其他個人免費使用提高了質量的土地。這種情況下,作為土地質量提高的地質環境產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樣,作為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地質環境產品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地形地貌和岩體存在狀態,有些經過人類加工後美麗奇特,能給人以享受;另有一些,本身就奇特美麗,經過人類加工後就更加美麗奇特,地質公園多屬於這種情況。人類活動產生的地質環境產品使景觀質量提高。
甲去地質公園並不影響乙去地質公園進行享受,甲乙可以同時去,甲乙丙丁等多人也可以同時去,但地質公園的空間有限,當同時去的人過多時,彼此都受影響,甚至看不到景觀,只看到參觀者,在一定范圍內沒有消費的競爭性,而超出這個范圍就有消費的競爭性。
有些地層、地段具有顯著的地質活動和地質構造特性,經過人類加工,採取保護措施具有科學考察、研究的價值。人類活動產生地質環境產品是保護了地質遺跡,使其存在。由於科考者不會像參觀地質公園那樣,會同時有很多人前來,因此,這種地質環境產品可以認為是純公共物品。
按地質動力現象的作用面積,可以把地質災害分為點源地質災害和面源地質災害。點源地質災害,由於承災體的性質和面積不同,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產生的產品性質也有所差異。通過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活動產生地質環境產品多為岩體應力狀態和岩體結構的改變,即物理地質環境質量變化。如果點源地質災害只危害了個別經濟單位或個人,這時產生的地質環境產品是私人物品。一般而言,這種情況下的地質災害,即使地質動力現象很劇烈,由於承災體的損失少而被視為輕度災害,一般不會投入大的工程防治。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投資超過損失也就沒有意義了,我們把這種情況忽略不計。對點源地質災害,如果承災體面積大,其間經濟主體眾多,或地質災害處在城鎮、交通線等重要位置上,那麼防治地質災害生產地質環境產品就是公共物品,例如交通線上的崩塌災害防治,甲人從此通行並不排除乙人從此通行,但不能同時過多通行。防治面源地質災害生產的地質環境產品也是公共物品。
荒漠化、地下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治理所生產的地質環境產品,由於改善的是資源質量,因而都具有共有資源的性質。
歸結以上的討論,由於地質環境客體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具體功能和用途不同,地質環境產品可以是不同類型的,它被加入了人類勞動。
二、公共物品的概念
所謂公共物品,大衛·弗里德曼的定義為:它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得到它。換句話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排斥那些不為此物品付費的個人,或者排他的成本高到使排他成為大不可能的事。
現實經濟生活中,公共物品的種類是很多的,如公路、鐵路、通訊網、電力系統、多功能的水利系統、供水和排水系統、教育、保健等。此外,生產者生產某些直接目的產品的同時也會生產出公共物品,但不具有經營的規模性。按這些產品作用於社會的范圍,理論界常常把這些產品分為純粹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兩大類。實際上,這些產品只是程度不同的公共物品,絕對的和純粹的公共物品是不存在的。
同一般行業的產品相比,公共物品本身具有以下特徵:①經營的規模性,很多公共物品的生產經營必須考慮規模經濟效應,只有當經營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提供平均單位成本較低的產品和服務,一般來說,規模越大,平均單位成本就越低,如果不是把這類產品的生產經營全部集中起來,而是分散在許多單位,那就會形成很大的浪費,平均成本就會昂貴得多,公共物品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這些產品上的投資是巨額的、整筆的,不可能依靠小規模經營和逐漸積累來實現,如果不能籌集到數額巨大的創業資本,在公共物品上的投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開端和效益;②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物品還有自然壟斷性,在公共物品生產經營上,獨立的市場主體之間一般不可能展開有效的競爭,這類產品一開始就把競爭排斥在外,如果開展競爭,只會導致資源配置低效。
三、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
1.物品的排他性
一塊蛋糕歸張某所有,李某則無權享用,張某不但有理由,而且依法可以阻止李某享用,把李某排除在蛋糕的消費之外。張某把李某排除在蛋糕的消費之外時,在技術上可行,或不花費任何支出或花費較少支出。
假如張某藉助自然景色進行加工改造,獲得一處美麗奇特、有風吹來即有動聽音樂的景觀,並依法對此景觀享有獨占權,在主觀上,他可以把其他人排除在享用之外,但音樂一奏,耳無疾者都可以聽見,眼無疾者都可以看見,為了排除他人無償享用此景觀,張某必須花費成本獲得半徑兩千米的土地使用權,並在這塊土地的邊緣建起防止他人進入的護欄,僱人看門,保護景觀不受遊人破壞。這就是說,排除他人享用景觀,在技術上可行,但在經濟上必須支付一定排他成本;張某可以允許其他人消費其產品——此處景觀,但他人必須為消費支付門票的價格。如果張某預測結果是在某一時期內門票收入大於或等於其排他成本,那麼張某就採取排他行為,經營此景觀;否則,張某就不會採取排他行為。一個物品,盡管在法律規定上可以排他,技術也可行,但是,如果排他成本低於或等於排他收入,那麼這個物品具有排他性。否則,這個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例如,某市大氣污染嚴重,張某投巨資把大氣中的污染物全部清除掉,使大氣變得清新宜人。再假定張某有獨自享用呼吸這個城市清新空氣的權利,而他人沒有,他人被排除在呼吸這個城市新鮮空氣的權利之外。但是無論張某怎麼辦,現代科學都沒有提供給他阻止他人呼吸這個城市新鮮空氣的可能。這就是說,盡管一種物品在法律規定上可以是排他的,但是,如果技術上不可行,那麼這種物品也不具有排他性。
總之,一個物品或一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除了法律規定之外,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排他的成本是否高於排他而得到的收入,二是技術是否可行。一種物品,在排他的技術上可行,排他成本低於因排他而獲得的收入,即為排他性物品,否則為非排他性物品。
2.物品的競爭性
張某的蛋糕若被李某吃完,張某就沒有可吃的蛋糕了,李某多吃一點兒,張某就只能少吃一點兒。一種物品,如果一個人多使用,那麼另外人就只能少使用,這種物品就具有競爭性。
張某建起的景觀卻不同於蛋糕,李某欣賞的同時王某也可以欣賞,李某欣賞之後趙某還可欣賞。此外,在張某所建景觀容量一定且欣賞者不超過這個容量時,增加一個欣賞者,張某所需增加的成本為零。一種物品,如果一個人消費並不減少他人消費,且在產品數量一定的前提下,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為零,那麼這種物品就不具有競爭性。
3.公共物品及其分類
或無排他性,或無競爭性,或既無排他性也無競爭性的物品就是公共物品。從以上所述可看到,物品是否具有競爭性是由物品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而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卻是由物品以外的外在因素決定的。非競爭性是公共物品的基本性質。公共物品可以用上面的框圖來判斷,同時,在圖1-2-1中也給出一種分類。
公共物品按其是否同時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劃分為兩大類,既無競爭性又無排他性的物品為純公共物品,或不具有競爭性或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為准公共物品。
把國防、社會治安看做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是純公共物品。
不具排他性,只有競爭性的准公共物品,一般是具有共同產權的公共資源,如地下的礦產資源、海洋里的魚、環境、擁擠的不收費的道路等。
只有排他性而無競爭性的准公共物品,一般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壟斷性的物品,如有線電視,不擁擠的收費道路,具有獨特景觀的公園等。
按地域,可以把公共物品劃分為全國性公共物品、區域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國性公共物品是指一國居民都可享用的公共物品,如國防;區域性公共物品是指在某一地區內其居民都可享用的公共物品,如三峽工程的建成將使整個長江流域特別是靠近三峽的幾省區受益;地方性公共物品是指在某地方內其居民都可以享用的公共物品,如街燈、城區綠化等。
圖1-2-1 公共物品判別圖
⑼ 公共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 這幾個概念都啥區別啊
公共會計其實不是會計,而是職業注冊會計師承擔的為社會各界服務的第三方審計,也叫社會審計。主要是指執行會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受工商企業等當事人的委託,對該單位的會計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等進行檢查。一般為鑒定企業的財務報表是否恰當地、真實地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進行;也有為其他特寫目的如查核舞弊行為等而進行。他們的工作就是受企業或其它部門的委託,去查帳,然後出一個社會審計報告。
財務會計就是一般所指的會計人員,從事各單位的具體財務會計工作的人員。他的工作就是記帳、算帳、報帳、出財務報表的。
管理會計是在會計資料的基礎上,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並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並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說白了就是一種管理分析。
審計分為內部審計、社會審計(也就是你問的公共會計)和國家審計三種,他們都是查帳的,是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業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