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層
Ⅰ 核污染物質在大氣,水體,土壤圈層中的遷移轉化是怎麼進行的
核污染的根本復原因是:某些元素制具有放射性。
所謂放射性,就是一些元素(如I-131等)能夠自發的發生衰變,變成其它的元素,同時伴有電子或中子、質子、α粒子等微粒的形成,直至最終形成一種穩定的元素,在其衰變的過程中,會對人體機能產生危害。而它們的半衰期往往很長,少則幾小時,多則許多年,所以一旦進入人體,產生的影響就是持久性的。
這些放射性物質,可以隨空氣傳播,可以溶於水中,空氣的傳播速度最快,通過呼吸可以進入人體,另外也可以吸附到人體和其他的物體上。隨著降雨又可以轉移到土壤中。通過大氣、水、土壤的流通,可以說危害防不勝防。
Ⅱ A題 城市表層土壤重金屬污染分析
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環境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環境問題中,首先應該考慮污染源及其在環境系統中的傳輸運移問題,弄清楚了這兩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就可以做到比較好的科學管理與防治。重金屬污染物的環境毒理性較強,對人體的危害也比較大,土壤是這類污染物的源和匯,有鑒於此,本文主要研究了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系統中的傳輸運移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本文論述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傳輸運移的研究歷史、現狀;分析了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系統中傳輸運移的機理,主要分析了重金屬污染物進入土壤環境系統的途徑,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系統與其它的環境介質系統如大氣系統,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土壤環境系統中的傳輸運移的影響因素;闡述了土壤溶質運移的基本理論及數學模型,包括了土壤水分運移的基本理論及其相應的數學模型。本文正是根據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系統中傳輸運移的影響因素及土壤水分和土壤溶質運移的基本理論和數學模型,建立了重金屬污染物在在土壤環境系統中運移的數學模型,並且對一維和二維的數學模型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並改變一維模擬的相關參數,以考察不同因素對重金屬土壤環境系統中運移的影響程度,因為這些參數對一維和二維運移的影響基本相同,所以在二維模型中不再討論。 模擬結果表明:土壤的緊實程度(土壤密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配系數、對流速度、彌散速度等因素對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運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土壤—水分配系數和對流速度的影響最大。土壤—水分配系數越大,表明重金屬污染物被土壤的吸附越大,其在土壤中運移的距離就越小,反之亦然;對流速度越大,則重金屬污染物隨土壤水分的流動越快,在相同的時間內,達到的范圍越大,引起污染的范圍就越大。其它的影響因素雖然沒有分配系數和對流速度的影響那麼大,但是,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重金屬污染物的運移過程。文中還對污染源的不同輸入方式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越早發現污染源並進行處理,使之不再泄漏污染物,則對土壤環境的污染也越小。 根據模擬的結果及綜合分析,在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時,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理,如對污染源採取適當措施,堵住污染源;增大當地的土壤—水分配系數等措施,並可對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及可能引起的更大范圍的污染的預測、評估和分析、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Ⅲ 為什麼沒有吸入室外空氣中來自下層土壤的氣態污染物途徑
大氣污染源
大氣污染源可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自然污染源是由於自然原因(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而形成,人為污染源是由於人們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而形成。在人為污染源中,又可分為固定的(如煙囪、工業排氣筒)和移動的(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兩種。由於人為污染源普通和經常地存在,所以比起自然污染源來更為人們所密切關注。大氣主要污染源有:
⑴ 工業 工業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大氣衛生防護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由於工業的性質、規模、工藝過程、原料和產品種類等不同,其對大氣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⑵ 生活爐灶與採暖鍋爐 在居住區里,隨著人口的集中,大量的民用生活爐灶和採暖鍋爐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特別在冬季採暖時間,往往使受污染地區煙霧彌漫,這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大氣污染源。
⑶ 交通運輸 近幾十年來,由於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城市行駛的汽車日益增多,火車、輪船、飛機等客貨運輸頻繁,這些又給城市增加了新的大氣污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汽車排出的廢氣。汽車污染大氣的特點是排出的污染物距人們的呼吸帶很近,能直接被人吸入。汽車內燃機排出的廢氣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烴類(碳氫化合物)、鉛化合物等。
Ⅳ A題 城市表層土壤重金屬污染分析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活動對城市環境質量的影響日顯突出。對城市土壤地質環境異常的查證,以及如何應用查證獲得的海量數據資料開展城市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城市地質環境的演變模式,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按照功能劃分,城區一般可分為生活區、工業區、山區、主幹道路區及公園綠地區等,分別記為1類區、2類區、……、5類區,不同的區域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程度不同。
現對某城市城區土壤地質環境進行調查。為此,將所考察的城區劃分為間距1公里左右的網格子區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個采樣點對表層土(0~10 厘米深度)進行取樣、編號,並用GPS記錄采樣點的位置。應用專門儀器測試分析,獲得了每個樣本所含的多種化學元素的濃度數據。另一方面,按照2公里的間距在那些遠離人群及工業活動的自然區取樣,將其作為該城區表層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附件1列出了采樣點的位置、海拔高度及其所屬功能區等信息,附件2列出了8種主要重金屬元素在采樣點處的濃度,附件3列出了8種主要重金屬元素的背景值。
現要求你們通過數學建模來完成以下任務:
(1) 給出8種主要重金屬元素在該城區的空間分布,並分析該城區內不同區域重金屬的污染程度。
(2) 通過數據分析,說明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屬污染物的傳播特徵,由此建立模型,確定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你所建立模型的優缺點,為更好地研究城市地質環境的演變模式,還應收集什麼信息?有了這些信息,如何建立模型解決問題?
Ⅳ 土壤層的凈化作用
將兩種土壤分別填入滲透裝置(厚度依次為天然土2、1、0.5m和人工土1、 0.5m)後再在表層覆蓋少量雨落管下的泥土,因為這些泥土常期與屋面雨水接觸,土中的細菌適應屋面雨水中的有機物,有一定接種作用。最後在表層移植一些植被以改善表層土壤性能,增強滲透裝置凈化雨水的能力,模擬自然綠地條件下雨水在土壤中的下滲凈化過程,為雨水滲透工程應用及污染控制技術措施提供依據。
因城區油氈屋面的比例很大、污染較重,屬於不利條件。測定結果表明,它主要為有機污染,色度大,並含有一定量的SS,其它一些污染指標濃度很低。研究結果還表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初期徑流中,雨水的利用宜舍棄這部分雨水,經初期棄流後的屋面雨水水質較穩定,SS濃度很小,COD濃度一般可維持在100mg/l左右。因此,用這種屋面雨水做試驗用水,測定指標主要為COD。 2000年雨季屋面雨水滲透凈化試驗結果表明,兩種土壤對屋面雨水中的污染物均有明顯的凈化作用。經過一段土壤層滲透後,主要污染物COD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與運行條件有關。
油氈屋面雨水的BOD5/COD比值很小(0.1—0.2左右),且以溶解性有機物為主。土壤層能較大幅度地去除COD,除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外,還有植物、土壤對污染物的吸收、過濾、吸附、分解等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綜合作用,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
人工土的滲透性能好,能獲得較大的滲透量。由於爐渣粒徑較大,還帶有較多的空隙,為土壤層構成很好的通透性,且增加吸附表面積,為土壤微生物群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試驗結果顯示,它比天然土還具有更強的凈化作用。以2007年10月20日試驗結果,當進水COD濃度保持在初期棄流後的濃度范圍時,0.5m厚的兩種土層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而1m土層的去除率提高到50—70%左右,凈化作用明顯。 及土壤再生能力的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積累及土壤凈化能力的恢復是關繫到滲透設施發揮可持續功能的一個重要的安全和工程性問題。
由於降雨的隨機性、非連續性及水質水量的波動很大,屋面雨水的滲透過程屬非穩態,每一次試驗條件或實際運行條件的不同,滲透裝置的性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但總的看,從5月至11月,各滲透裝置沒有明顯表現因污染物的累積而導致滲透凈化能力的下降。如天然土0.5m的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仍維持在32%的正常水平;人工土0.5m的去除率在40—50%左右;11月2日試驗前50分鍾內出水COD去除率保持在40—50%的正常水平,兩個小時後維持到35%;人工土1m的去除率在60—80%左右,10月20日最後一次試驗,前50分鍾出水的去除率也保持70—80%正常水平,約3小時後維持在60%;同樣,天然土1m裝置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也能維持在63%的正常水平。
但就每一次試驗而言,各裝置也多表現出隨運行時間的延長,去除率有下降趨勢,但後續試驗時,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說明在連續運行過程中,土壤的凈化容量在減小,而在降雨間歇期,土壤中繼續存在降解作用,使其凈化能力逐步恢復。
Ⅵ 土壤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污染帶來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威脅18億畝內耕地紅線,導致糧食和容農產品重金屬等含量超標,影響食物安全。
二、危害人體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
三、影響社會穩定。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遷工礦企業的職工安置,農民經濟受損和人民群眾健康受損的補償問題等,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6)土壤污染層擴展閱讀
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
一、轉變理念,建立生態文明考核體系。要把土壤污染防治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要加快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將其納入幹部績效考核,進一步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
二、全民動員,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土壤孕育萬物,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形成全民動員、地方負責、部門支持的土壤污染防治總格局。防治土壤污染,保護人民健康,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Ⅶ 鋼鐵廠地面如果有硬質鋪地,下層土壤的污染還嚴重嗎應該比裸露表土要好些吧
鋼鐵廠的污染,如果不再種莊稼,一般影響不大。畢竟以前主要是一些金回屬(主答要是鐵)的污染。如果硬化後,污染基本不會再繼續了。改造我認為沒必要那麼復雜。因為它污染本身並不重。非得要改造,如果地形允許,還不如在上面鋪新土簡單些。
Ⅷ (二)長沙古城文化層土壤的元素分布特徵
1.以古井淤泥代表2千多年前古城長沙之土壤的證明
漢代古井之黑色淤泥應為2000多年前取自古井附近之泥土或長沙古城區內之生活垃圾。因古井口深埋於地下10m,從而得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表生作用的影響;從5km外馬王堆處的網紋紅土保存古屍2100餘年而不腐,可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地下水影響不大。從古井淤泥與周圍生土之特徵元素比值來看(表6-12),較為相近,似有淵源關系,即古井填埋之泥應來自附近,可以其代表2000多年前古城長沙之土壤環境狀況。另從古井填埋之泥及其間的木屑和草席填充物之組成及保存狀況來看,不似有意「妥善保存」,像是遺棄於井(事實上,長沙市考古所的邱東聯曾對筆者稱:確系遺棄)。
表6-10 長沙地區典型遺址文化層的微量元素含量表
續表
註:Au的單位為10-9,其餘微量元素為10-6,TOC為10-2,磁化率為10-6。
表6-11 長沙平和堂遺址漢代古井與兩側紅土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較
註:Au的含量單位為10-9,其餘微量元素為10-6,TOC及TC為10-2,磁化率為10-6。
表6-12 長沙漢代古井及其周圍生土之元素含量比值
表6-12中文化層土壤之元素含量比值表現與周邊原土變化不大,與流域的比值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與其他流域比照差別較大,是地球化學成分地域性差別的表現。
2.文化層反映的不同歷史時期之長沙土壤環境狀況
通過對長沙古城區不同地點多個文化層中土壤分別與遺址內生土(及附近背景土)和長沙地區所研究遺址的生土和表層土的平均值進行系統比較研究(表6-13),發現文化層中土壤的重金屬元素含量遠比作為標准值的遺址內生土或生土和表層土的平均值高。各時代文化層按富集指數(富集指數=含量值/標准值,標准值取平和堂遺址中有2 個網紋紅土的平均值,指數>2者視為有輕度「污染」)從大至小排列的順序具體為:
西周文化:以Cd(16.15)、P(11.47)、Mn(8.95)、Ag(4.52)、Hg(2.02)高為特徵。
漢代文化:以S(12.56)、Hg(11.74)、Au(7.3)、N(5.54)、P(5.18)、Cd(3.76)、Mn(3.4)高為特徵。
魏晉文化:以Mn(16.04)、Hg(12.72)、Ag(10)、P(8.89)、Cd(4.47)、Au(3.27)、Cu(2.4)高為特徵。
唐代文化:以 Hg(40.82)、Au(30.72)、P(18.18)、Ag(14.62)、Mn(12.99)、Cd(9.81)、Sn(7.25)、Cu(3.46)、N(3.04)、Pb(2.45)、Zn(2.21)高為特徵。
北宋文化:以 Hg(150)、Au(96.2)、Ag(55.65)、Mn(20.85)、Sn(19.01)、P(15.37)、Cd(13.15)、Pb(7.63)、Mo(5.64)、Cu(3.83)、Zn(2.46)、N(2.43)高為特徵。
南宋文化:以Au(85.38)、Ag(49.15)、Hg(39.74)、Sn(14)、P(13.23)、Mn(13.06)、Cd(11.64)、Pb(7.04)、Cu(4.78)、N(2.8)、Mo(2.45)、Zn(2.18)高為特徵。
明代文化:以 Ag(40.43)、Hg(32.74)、P(20.63)、Au(17.51)、Cd(12.61)、Sn(7.85)、Mn(5.55)、Pb(4.92)、Cu(4.85)、N(4.4)、Mo(4.27)、S(2.46)高為特徵。
明清過渡:以 Ag(16.96)、Hg(12.91)、P(11.59)、Au(8.86)、N(6.94)、Sn(5.47)、S(4.92)、Pb(3.46)、Cd(3.44)、Mo(3.08)、Mn(2.93)、Cu(2.9)高為特徵。
清代文化:以 Ag(51.86)、Au(44.58)、Hg(26.02)、P(15.75)、Cd(11.11)、Sn(9.84)、Pb(5.7)、N(4.35)、Cu(4.12)、Mn(3.75)、S(2.09)高為特徵。
由此可見,長沙地區特定文化層的土壤中,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重金屬富集,也就是說:自從有了較「高級的人類文明」(如冶煉),也就有了「污染」,「秦漢古城」在給長沙留下豐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人類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的痕跡,這種痕跡隨著歷史進程而總體上有逐步加重的趨勢。
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這種積累趨勢在每個歷史朝代有明顯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表現在:有些地段文化層中有驚人的增高,如火宮殿剖面上,在唐朝、北宋和南宋時期重金屬含量異常增高,甚至比現代城市土壤的重金屬含量還要高出數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為唐朝、北宋和南宋時期是長沙歷史上手工業、製造業較發達的時期,造成了城市土壤的重金屬污染。
研究發現,這些被污染的土壤除了含有較高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外,有機碳(TOC)、總碳(TC)及磁化率在各文化層均高,尤其是明代,磁化率、TOC 和 TC 分別為背景的78.18、28.22和24.93倍,且3者同步消長。
這些深埋地下的歷史文化層中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一般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但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這些隱藏污染的土壤就成廢棄的渣土被棄置於城郊結合部,其中的污染物將通過滲透作用而污染地下水;被溶解而為農作物吸收,進而危害人體健康;附著揚塵作用還將在可吸入顆粒物上污染空氣,破壞生態系統。
表6-13 長沙不同歷史時期之土壤富集指數(含量/標准值)
Ⅸ 關於污染地球的資料
地球十大污染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在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
第三屆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會議2月15日在哥倫比亞海濱城市卡塔赫納閉幕。會議向世界各國再次發出了環境惡化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的警報。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淡水資源不斷減少,各種化學品的污染不斷蔓延。
臭氧空洞比歐洲大
人類發現並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炭,排放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異常,「厄爾尼諾現象」肆虐橫行,僅10年間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億美元,令人聞風喪膽。目前全世界氟利昂年使用量超過100萬噸,迄今為止排放了2000萬噸氟利昂,使大氣臭氧層在20世紀被破壞了60%,以致南極上空出現了一個有歐洲那麼大的臭氧空洞。臭氧層出現空洞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已敲響警鍾,但是人類對此似乎並不關心。向大氣中排放CFC(Chlorofluorocarbures)產生的毒素,使大城市的空氣更加令人「窒息」。最低限度地使用CFC是有利於全人類的行動,因為北極上空的臭氧層已經損失20%,而南極已經損失50%。據科學家估計,即使從現在起開始減少CFC的數量,也要到2050年臭氧層才能恢復原狀。
大量物種遭毀滅
人類瘋狂掠奪地球,造成大量物種悄然消失。被譽為「地球之肺」、總面積達65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空前規模的破壞,每天有8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消滅,這意味著維持各種生物生存的氧氣將減少1/3。森林被稱為基因寶庫,地球上約1億個物種中的1/5生長在這里。熱帶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一種物種。海洋的污染加上人類的濫捕酷漁,也使海洋物種大量消失。有專家預測,30年後,至少將有50萬至80萬種動植物物種滅絕。由於森林的破壞和非法狩獵活動,絕種的生物日益增多。森林大火也是造成生物滅絕的無可爭辯的原因之一。科學家們指出,從1600年至今,各種生物滅絕的速度加快了100倍!特殊葯品(犀牛角、海豹、虎骨、熊膽……)的需求,將許多動物擠到了牆角。其他「受害者」,如白熊、海龜、山魈、亞洲虎、非洲象、亞歷山大公主蝴蝶等等,都已列入即將滅絕者的名單。雖然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越來越多,但殺害野生動物的水平也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強度越來越大。
無名疾病在盛行
環境污染帶來一些無名疾病,以往有可怕的水俁病、痛痛病等,20世紀90年代,在英國有37萬頭牛染上了瘋牛病,16.5萬頭牛死亡。一些食用了病牛肉的人患上了「新克雅氏病」,又叫「人瘋牛病」,人變得痴呆、震顫並最後因大腦破壞嚴重而死亡。瘋牛病的肆虐蔓延,是某些科學家在改良基因時把優質牛的抗病基因一起毀掉了,使牛內喪失了抗病能力。同樣,轉(毀)基因植物也許正在或將會給人類帶來致命而又無名的疾病。這一點,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瘋牛病風波未平,二惡英污染又粉墨登場。二惡英有210個同族體,有幾種毒性最強(比劇毒的氰化鉀強50至100倍),並有強致癌性、生殖毒性、內分泌毒性和免疫毒性效應。1滴二惡英可殺死1000人,1盎司(約28.35克)可置100萬人於死地!二惡英使男子精子數量明顯減少,女性子宮內膜症患病率增加,有的人則出現智能低下,健康嚴重受損。受無數不知名的環境激素的污染,人類的機能正在退化。
土地抗拒力衰退
人們大多隻談論地球溫度升高等各種問題,但很少談及地球素質的下降。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截至1999年11月,有120個國家的土地受到嚴重毒害,這些國家的人口多達10億!由於森林被破壞,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遭受嚴重的侵蝕。此外,毀林墾荒和到處飼養牲畜,也使土地受到毒害。由於地面失去植被的保護,土地無法抗拒風力的襲擊。世界上的許多地區,每年每公頃土地被風雨「拋」出上百噸土壤!殺蟲劑、化肥、工業垃圾、衛生垃圾、放射性殘留物的威脅,使危險增加數十倍。法國有大約2500個地區、美國有3.5萬個地區、荷蘭有2500個地區的土地受到嚴重毒害!
森林瀕臨絕境
在過去四個世紀中,非洲失去了許多重要的森林區。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熱帶雨林瀕臨絕境,地球之肺——亞馬孫大森林正以令人吃驚的速度遭到破壞。1980~1990年,大約1.5億公頃森林(占森林總面積的12%)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據國際大自然保護基金會(WWF)報告,在未來40年內,東南亞一些國家將不再有任何一片森林!由於濫砍濫伐森林,1999年12月的委內瑞拉洪水,使3萬至5萬人死亡,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許多動物大規模遷徙。
水源污染災難深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在各貧窮國家,80%~90%的疾病和大約1/3的死亡與水有關。含有病菌的水源、舊的傳統習慣和不講衛生,造成許多人死亡,特別是免疫系統脆弱的兒童和老人。此外,工業廢水注入江河湖泊,也使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令人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的數字顯示,每24小時便有2.5萬人(包括兒童)死於「毒」水。供人飲用的清潔水源逐漸枯竭。人類正在努力避免日本Minamata海灣事件重演:水俁工廠含汞的廢水造成2萬日本人中毒,其中1000人死亡。油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也是一種對綠色環境的現實危險。此外,向海中拋棄種種垃圾,包括重金屬、化學製品以及放射性垃圾,是一個重大危險和威脅。這些有毒物質滲入魚、蝦、蟹、貝體內,而人會把這些毒素「吃」進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