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應急機制
1. 公共應急機制的主體是什麼
公共應急機制具有潛態和實態兩種狀態,平時處於潛態,突發事件發生後,迅速轉變為實態,內事件容平息後,又轉變為潛態。其中潛態包括:物質儲備制度、應急教育制度、預警監測制度、應急預案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實態包括:緊急狀態制度、啟動應急預案等。有學者從靜態視角進行概括,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是有關管理部門為了更好的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而建立起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處置辦法和制度安排,是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法律制度。
不難看出,其服務主體就是兩點:公共、應急。
2. 國家突發事件預警制度按照什麼分級分為幾級各用什麼顏色標示
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標示,一級為最高級別。
具體內容介紹:
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
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對突發事件進行分級,目的是落實應急管理的責任和提高應急處置的效能。
Ⅰ級(特別重大)突發事件由國務院負責組織處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凍災害;
Ⅱ級(重大)突發事件由省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
Ⅲ級(較大)突發事件由市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
Ⅳ級(一般)突發事件由縣級政府負責組織處置。我們還制定了專門的分級標准,其中一條共性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人員傷亡,死亡30人以上為特別重大,10人至30人為重大,3人至10人為較大,1人至3人為一般。具體確定時要結合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情況和其他標准具體分析。
(2)公共應急機制擴展閱讀
常見失誤
(1)麻痹大意,疏於防範
美國挑戰者號1986年1月28日發生爆炸的原因之一是國家宇航局認為升空失敗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到萬分之一,壓縮了訓練計劃,改用其他航天設備零件來裝配太空梭,延緩了5億美圓安全費的下撥。2000年11月7日四川宜賓市的南門大橋垮塌,導致2死2傷,根源在於嚴重的官僚主義。該橋建成十多年從未檢修,垮塌前4個月已發現裂縫卻仍不檢修,記者連續報道四川其他地區發生多起橋梁垮塌事故,仍未引起地方領導的重視。
(2)沒有建立科學的應對機制
應對機制指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的一整套科學的制度、規范、措施、方法、技術體系的總稱。發展中國家首先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同時還缺乏預警機制。公共危機管理系統也不健全。
(3)素質低下,無能應對
有些管理者心態不良,無所謂,不採取預防措施,沒有憂患意識。有的在突發事件面前驚慌失措。有的缺乏快速感知與反應能力,應對失當,使事件復雜化擴大化。有些得過且過,不注意學習,遇事不思考,一味動用強制措施,使小失誤變成大錯誤,小事件釀成大事件。深層原因是思想不重視,缺乏經驗,班子結構不合理。
(4)就事論事,不能利用突發事件潛藏的機遇
目光短淺,只注意眼前、局部利益,集中在比較明顯和敏感熱點問題,很少思考隱性潛在問題。
3. 1.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的核心是什麼具體有哪些內容2.應急管理運行機制一般包含有哪六個環節
紅色...stone,你個豬啊,找到答案也不說一下,NC的都來了
4. 如何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和應急機制
首先要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源管理規章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承包、出租、合資等形式對公共文博設施進行商業開發,不得擅自改變文博設施的功能用途。絕不能將公共文博設施變成只為少數人服務的場所,損害公共利益。成立文化部門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明確職責,摸清底子,提高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應急能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日常管理信息限時逐級報告制度。
5. 對校園突發事件的預警措施
(一)目的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妥善處理我校突發公共事件,建立健全應急機制,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確保全校師生生命與財產安全,保證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全校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本預案所指的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⒈ 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包括校園內外涉及師生的各種聚眾鬧事等群體性事件,針對師生的各類恐怖襲擊事件,等可能會引發影響校園和社會穩定的事件等。
⒉ 事故災害類突發事件。包括學校樓堂館舍等發生的火災、建築物倒塌、擁擠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學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大型群體活動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的後勤供水、電等事故,影響學校安全與穩定的其他突發災難事故等。
⒊ 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包括發生在學校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海陵區內發生的、可能對學校師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⒋ 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包括台風、地震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等。
(四) 工作原則
⒈ 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學校成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我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工作,形成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機制。一旦發生重大事件,做到快速反應、正確應對、處置果斷,力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⒉ 分級負責。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後,各部門要在學校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啟動應急預案,並及時報告區教育局。
⒊ 預防為主,及時控制。立足於防範,抓早、抓小、抓苗頭,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做好信息 收集和深層次研究,爭取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要把突發公共事件控制在基層,控制在最小范圍內,避免造成社會秩序失控和混亂。
⒋ 部門聯動,協同應對。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後,各有關部門負責人要按照學校領導小組的要求,立即深入第一線,掌握情況,開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部門聯動、協同應對的處置工作格局。
⒌區分性質,依法處置。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堅持從保護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出發,按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分不可結」的原則,及時化解矛盾,防止事態擴大。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辦事,維護師生合法權益。
⒍ 加強保障,重在建設。從領導、制度、組織、物質、經費保障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強化保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五)突發公共事件的級別劃定
突發公共事件按照事件的緊迫程度、形成規模、行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可能蔓延發展的趨勢等由高到低一般分為:特別重大事件(Ⅰ級)、重大事件(Ⅱ級)、較大事件(Ⅲ級)、一般事件(Ⅳ級)。
(六)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⒈ 泰州師專附小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校長任副組長,辦公室、總務處、教務處、科研處、等科室(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負責統一決策、組織、指揮全校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行動,下達應急處置工作任務;向有關部門和單位通報情況,協調、協助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應急處置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向區教育局請示報告。
⒉ 領導小組辦公室及主要職責
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職責是:負責及時收集和分析工作情況,提出處理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指導意見和具體措施並報領導小組;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各學校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經驗和做法;督導檢查各部門落實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情況;督促各地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性質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⒊應急處置工作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針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領導小組下設專項應急處置工作組。
(1)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由總務處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班班主任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在總務處。工作組主要職責是:統一決策、組織、指揮學校涉及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行動;研究確定事件性質、類型和級別,下達應急處置任務;及時前往事發地配合地方和有關部門現場指揮;督查事發地學校和相關部門的處置工作。
(2)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由總務處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部辦公室、教務處主要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在總務處。工作組主要職責是:指導各部門建立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預防和監測預警機制;開展防範火災、交通、建築物垮塌等事故的應急模擬演練;對各部門防範和處理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工作進行督查、指導;收集教育系統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信息,適時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報,提出有關對策和措施;對特大災難事故,在接到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參與和指導應急處置,參加安撫慰問和事故調查工作;對師生傷亡情況進行年度分類統計。
(3)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由總務處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部辦公室、團支部、少先大隊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在衛生室。工作組主要職責是:在上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和市衛生局的指導下,負責全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及時收集教育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適時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報情況,提出學校緊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導和組織各部門緊急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落實緊急應對措施;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各學校緊急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據事件性質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4)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組長由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由辦公室、財務科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各部辦公室、後勤主要負責人組成。工作組辦公室設在財務科。工作組主要職責是:在區教育局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部門領導下,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應急處理;根據災害情況,認真分析對學校所產生的影響,及時作出決策;深入現場協調處置,控制事態發展。
(七)預防和預警機制
建立暢通的信息傳輸渠道和嚴格的信息上報機制,加強常規數據檢測和信息收集,完善快速應急信息系統。
⒈信息報告
(1)信息報告原則
A.迅速: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後,要在第一時間向當地和上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不得延報。報告區教育局不得超過事發後2小時。
B.准確:信息內容客觀翔實,不得漏報、瞞報、謊報。
C.事件情況發生變化後,應及時續報。
D.學校發生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後,要立即向當地公安等部門報告。
(2)信息報送機制
A.緊急電話報告系統
正常工作時間,電話報告相應工作組辦公室。其他時間,電話報告區教育局辦公室。接到報告後,要立即通知有關負責人。各應急處置工作組辦公室接到報告後,要立即電話報告工作組組長、副組長和領導小組辦公室,按領導要求開展工作。同時與事發學校保持聯系,核實情況。
B.緊急文件報送系統
突發公共事件電話報告後,有關責任部門應當立即以書面形式報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按照相關預案和領導要求開展工作。重要信息根據領導意見,報告區委、區政府。
(3)應急信息主要內容
A.事件發生基本情況,包括時間、地點、規模、涉及人員、破壞程度以及人員傷亡等情況;
B.事件發生起因分析、性質判斷和影響程度評估;
C.事發學校、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已採取的措施;
D.學校內外公眾及媒體等各方面反應;
E.事態發展狀態、處置過程和結果;
F.需要報送的其他事項。
⒉信息發布
信息發布要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執行,堅持及時主動、准確把握、正確引導、講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紀律、統一發文、嚴格把關的原則,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工作。
(八) 應急預案啟動標准
⒈ 特別重大事件(Ⅰ級)、重大事件(Ⅱ級)
特別重大事件(Ⅰ級)、重大事件(Ⅱ級)發生後,學校小組立即啟動本預案,指導各部門開展處置工作,並將處置情況及時報區教育局。
⒉較大事件(Ⅲ級):
較大事件(Ⅲ級)發生後,各類工作組立即開展處置工作。學校領導小組隨時掌握情況,必要時啟動本預案。
(九)應急保障
⒈ 信息保障
學校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收集、傳遞、報送、處理運行機制,完善信息傳送渠道,確保信息傳送渠道安全暢通。
⒉ 物資保障
學校建立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物資儲備,保證物資、器材完好、可用。
⒊ 資金保障
學校要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專項資金,專款專用。要嚴格保證應對學校內部突發公共事件所需經費。
⒋ 人員保障
學校應建立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備隊,預備隊主要由安全保衛、醫療衛生和維護穩定工作等部門人員組成。
6. 全省公共事件緊急預警機制 是什麼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的作用
1、有利於突發公共事件預測與預防
突發公共事件預測是突發公共事件管理的首要環節。為了防止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嚴重影響或再次發生,突發公共事件預測在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突發公共事件管理的預警機制實現了這個目的。政府在對信息的搜集、掌握、分析以及制定有效預防措施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資源優勢,任何個人面對危機都是弱小無力的,只有政府才能與危機相抗衡。如果政府在危機發生前不及時公布預告信息及採取相應預防措施,那麼公眾將對於危機的發生一無所知,危機發生後,公眾也將不知所措,不能配合政府處理危機事件,導致的後果也將是毀滅性的。政府信息公開有利於建立健全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時,政府信息公開也可以讓公眾最大程度地了解突發公共事件的真相,及時准備,有效預防突發公共事件。
2、有利於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決策分析
突發性公共事件應急決策是指面對已發生的突發事件,以政府為指導,媒體、非營利組織、企業與公民共同參與,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等約束條件下,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明確應急管理目標並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研究和選擇過程。政府信息公開要把突發公共事件的誘因查找出來進行識別和分析,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分類,確定突發公共事件來源和產生條件,描述突發公共事件特徵,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可能影響。通過對突發性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危機要素的全面考慮,對危機大小、結果范圍和危害程度、持續發生的時間、發生頻率等內容進行估計,最後對已經確認的風險、威脅和危險的大小及發生概率進行評價,建立管理的優先次序,以有限的資源、時間和資金來管理最嚴重的突發事件危機對象。
3、有利於公眾了解有關突發公共事件真實情況,穩定社會秩序
政府信息公開不僅與社會個體的利益休戚相關,而且對社會進步和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信息公開是回應人民主體地位、平衡權力與權利關系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反映國家民主政治體製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突發性公共事件公眾最希望聽到的就是具有權威的政府的聲音,如果政府對於危機的發生不做出及時的反應,那麼公眾脆弱的心理底線很容易崩潰,從而將導致謠言四起,產生巨大的公眾恐慌。因此,政府應加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允許媒體公正介入。面對突發事件,政府應及時地把真相告知公眾,增加透明度,使社會公眾全面、准確了解突發事件信息,增強危機意識,協助和監督政府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
4、有利於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效率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政府扮演著組織領導者的角色,即政府組織和動員社會人員共同應對危機,政府在危機管理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必須進行權威的信息發布,告知公眾政府正在採取的政策和措施,採取此項措施的必要性,以及要求公眾如何配合,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主動配合政府實施應對措施,避免出現小道消息滿天飛的不正常現象,從而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行政效率。因此,政府統一、及時、准確發布權威可信的突發事件信息有利於爭取輿論主動權,把事態控制在有序的范圍內。
7. 我國公共安全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在公共安全管理領域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有特色的管理體制,但這種體制是以分領域、分部門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政府尚未建立統一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專業化管理,而是沿用 「條塊」方式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承擔。
1.公共安全管理主體缺失。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權威、統一」的應急中心,不同部門管理不同的災害,涉及災害管理的部門多達十幾個,這些「應急中心」無論在管理主體上、執行主體上還是服務內容上,彼此獨立,互不隸屬,自成一體。部分職能部門之間於是相互推脫、互不配合,在需多個職能部門協作的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脫而失效。
2.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由於中國政府綜合風險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嚴重,管理技術也相對落後。在危機應對方面,橫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發事件的類型由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管理;縱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統一指揮應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機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門行政領導做決策,組成臨時機構(即災害應對工作組),缺乏專門機構和完善的應對體系。
3.法律體系不完善而且進程緩慢。近些年來,雖然中國相繼頒布了多個與減災相關的單項法規,但面對緊急狀態,中國仍沒有建立一整套減災法規體系,防災救災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國公共安全管理中責任不明確,特別是涉及到災害救助、災後重建財政補助、災害保險、災民減免稅等方面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 ;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是單一災種法規,無法實現綜合的防災減災,綜合協調部門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
4.職能部門和監管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機制。政府信息系統缺乏,信息收集渠道過窄,信息發布不力,雖然各部門都建立了獨立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但這些系統往往自成體系,難以實現災害信息和減災資源的充分共享和優化配置。媒體部門作用弱化,政府部門間信息溝通嚴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機時期暴露不已。
5.綜合危機防範技術薄弱,應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中國對生產安全事故和災害發生機理、識別理論和技術、評價指標體系、危險源的監測監控理論及技術等公共安全技術缺乏系統研究和開發,公共安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仍未完善,資料庫建設較為落後,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信息管理技術平台和緊急救護網,缺乏系統和長期規劃,缺乏物資儲備和資金保障機制。專業技能培訓不夠、應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實力不強,防災技術、設備、物資和力量處於相互分隔的狀態,救援能力嚴重不足。
6.宣傳教育不夠,公眾危機意識不強,缺乏自救能力。要減少公共安全問題,除了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公眾危機意識也急需提高。目前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是對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應急管理工作與其它工作不同,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各級應急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對加強政府應急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在這方面的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二、 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體制模式改進對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己經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模式,比如「強總統、大協調」的美國模式,「大總統、大安全」的俄羅斯模式,「強內閣、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這些國家在應對公共安全時做法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看來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經驗,同時針對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新的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進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對策。
1.借鑒國外經驗,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完備的組織機構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管理的依託和組織保證,同時也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預警、決策和溝通的前提。不少發達國家紛紛設置了專門領導、協調公共危機管理的機構,對危機處置的各項事情進行統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級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綜合性常設機構。其次,在地方設立「人員代替部門」的組織模式,即指在不擴大政府現有編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綜合性部門中指定專門人員行使突發公共事件管理部門的職能,可以解決因專門機構設置而帶來的機構膨脹和費用增加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地方政府缺少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專門管理的職能部門的現實。
2.建立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在構建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中,必須定位政府職能的界限,劃清政府、社會和公眾個人所承擔的危機風險邊界,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互助,共擔風險,共度難關的新機制。這里的社會主要是指國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本文根據國內外專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經過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幾十年經驗積累,以及中國公共安全管理的復雜性,提出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見圖1),這一模式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為方針,在科學減災的指導下,使災區政府、社會和公眾在災前備災、災中應急、災後恢復與重建的減災全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明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正如美國管理學家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最有效的危機管理是避免危機與災害的發生。因此,現代政府危機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傾向於災前防範。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見圖2):注重事前的預防;事後的處理和總結;構建發達的信息管理系統。
4.建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在中國現有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對於工作人員的職能履行效果評價往往是以突發公共事件責任追究辦法為載體來進行。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從以救助為主的管理方式逐漸轉化到以預防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對現有應急法律規范進行系統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進行法律解釋、廢止法律或某些條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公開制度、行政徵用制度、行政隔離制度、行政指導制度,以及將「公平補償」作為目標的行政補償制度,包括行政主導型的或積極採用市場機制(例如保險方式)的各種救濟制度等。
5.建設綜合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提供人才保障。應針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配合行業生產與運行安全建設,開發滿足主要行業的綜合災害危機防範所需關鍵技術,建成若干綜合災害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並形成促進這些典型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的配套政策體系。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應從總體上注重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應出版一些相關的培訓教材,建立各種分類的培訓機構,對政府的應急部門和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加強「專家庫」和「資源庫」的建設。
6.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公眾公共危機意識。首先要建立危機管理教育機制,要樹立公眾的公共危機意識、提高公共危機的處理能力,就必須進行教育機制的改善,對公眾進行專門的危機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將危機管理教育納入先進的教育體制之內,通過危機意識教育和案例教學,掌握一定自我保護的方法,通過學習,增強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公眾的危機意識學習。通過積極開展公共危機管理的科學研究和培訓工作,建立高素質的公共危機管理人員隊伍,為公眾樹立學習榜樣。
參考:中國公共安全問題的現狀、管理、預警和對策
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9/09/content_773002.htm
8. 企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制度
源地保護力度,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發行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定向債券。加快西江流域重點江河和大中型水庫庫區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強省界水質監測和入河排污口監管,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的跨省協作機制。在製糖等重點企業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實現達標排放。加強清潔生產技術服務能力和網路建設。治理農村面源污染,開展重點區域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鼓勵發展清潔養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控制船舶等流動源污染,加快海岸、港口和船舶、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加強港口區、海上油田環境風險監測和控制能力建設。建立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域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機制。完善邊境地區和近海海域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環境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三十一)積極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大力推廣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促進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製作用,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優先用於重點發展地區和重大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科技創新、民生等領域。加強圍海造地的管理和調控,探索海域使用與土地管理相銜接的新機制,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灘塗資源。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節能降耗重點工程。加強水資源綜合管理,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積極發展資源再生利用、節能服務和環保產業,建設梧州、玉林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園區。開展百色生態鋁工業基地循環經濟試點,鼓勵河池有色金屬工業和來賓、貴港、崇左糖業發展循環經濟。支持三水鋁土礦綜合開發。加強礦山尾礦規模化綜合利用。
九、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三十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逐步縮小與全國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建設一批鄉鎮示範幼兒園。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擴大對特殊困難地區的招生規模。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在高等院校設置、招生和生源計劃、重點學科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繼續通過「省部共建」、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幫助地方高校提升辦學水平。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落實扶持政策,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面向東南亞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
(三十三)加快發展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強基層衛生人員培訓,重點培養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鄉村醫生。實施城市社區居民健康保障工程,扶持欠發達地區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和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建設。加強艾滋病防治,加大結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加強賀州、來賓、崇左、貴港、防城港等新設地級市醫療衛生機構以及桂林、北海等旅遊城市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建設。加強食品葯品監管能力建設,完善檢驗監測體系,建設食品葯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基本葯物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南寧中國-東盟食品葯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建立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促進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實施壯瑤醫葯振興計劃,建立質量標准體系。推動廣西葯用植物園升級改造,建設中國-東盟傳統醫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繼續實施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長效節育措施獎勵制度。加快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婚前和孕前優生健康指導,開展地中海貧血篩查,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性殘疾發病率。實施母嬰安康工程,實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
(三十四)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加強鄉鎮和社區文化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運行保障機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加強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風景名勝區和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利用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支持廣西出版物市場和互聯網監管平台、掃黃打非設施、出版物發行網路體系建設。支持廣西少數民族文字挖掘、整理、出版,加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數字資源整合和排版製版技術開發。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大西新工程實施力度。加強壯語廣播影視節目譯制製作,擴大播出覆蓋面。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加快邊境地區全民健身和紅水河流域民族體育設施建設,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和傳承,積極發展體育產業。
(三十五)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面向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及信息網路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加強與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市及東盟國家的勞務合作,擴大勞務輸出規模。開拓勞動力就業市場,採取小額貸款、技能培訓、工商扶持等措施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在信貸、工商登記等方面加大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力度。擴大社會保障城鄉覆蓋面,重點解決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被征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參保問題。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加強農村五保供養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障政策。統籌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的醫療保障問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加強流浪未成年人保護、兒童福利、殘疾人、養老、優撫安置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城鎮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設力度。修繕邊境烈士陵園。健全各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推進南寧救災物資儲備庫、災害監測預警網路、衛星減災區域分中心和減災工程設施建設,支持國際人道主義緊急救援廣西園區建設。加強公安、司法系統執法能力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十、深化改革開放合作,增強發展活力動力
(三十六)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促進發展的根本動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造活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組織結構,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採取多種有效方式,推進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的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中央企業參與地方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推動電力等壟斷行業改革,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落實放寬市場准入的各項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規范發展民間金融機構,依法拓展直接融資方式。加快投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規范發展土地市場,完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制度,建立工業用地集約利用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和進一步發展產權交易、技術轉讓市場。
(三十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擴大對外貿易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優化進出口結構,重點支持優勢產品擴大出口,重點開拓東盟市場,積極拓展歐美、日韓、中東和俄羅斯市場,加大國內短缺能源、原材料進口。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吸引外商投資特色優勢產業,擴大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生態環保、扶貧開發等領域利用外資規模。推動企業在國外建立資源開發和農產品加工基地,開展境外資源合作開發、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合作辦廠。加大對開放型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柳州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桂林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推進南寧和欽州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加快推進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和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擴大防城港、欽州、北海港口岸和邊地貿口岸對外開放范圍,將欽州保稅港區列為整車進口口岸。推進中越邊境跨境運輸和口岸通關便利化。在有條件的口岸探索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進口資源加工區。開展與東盟、港澳地區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邊貿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規模,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國家對口岸建設資金的補助力度。
(三十八)深化區域合作。全方位、多領域拓展區域合作空間。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平台,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深化與港澳台合作,加強與國內其他區域合作。繼續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及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設立中國-東盟合作辦事機構,發展面向東盟的商務總部經濟。在南寧建設中國-東盟現代農業科技合作園區。深度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推動有關合作項目納入合作框架。進一步加大對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支持力度,推動合作平台和機制建設,構建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推進中越「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兩廊一圈」)合作,實施交通、能源、旅遊、農業等領域的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加快建設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與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合作。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三十九)做好指導協調和實施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制定實施措施,加強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全面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的精神,提出本部門支持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完善相關規劃。要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廣西的投入力度,落實和完善相關稅收政策。要加強對意見實施的指導,深入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幫助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四十)做好跟蹤檢查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協調,督促檢查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落實工作,跟蹤分析本意見實施情況,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事關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局。要堅定信心,抓住機遇,銳意進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廣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國務院
二○○九年十二月七日
9. 以下哪些項是公共財政應急反應機制的內容
公共財政的應急反應機制包括如下內容:
1. 目標系統。總的目標是盡快地化解危機和結束危機。但針對不同公共危機來說,其具體的目標是不同的,因而存在多個目標,構成目標系統。公共危機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結構良性危機,如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流行性疫病等等,社會成員之間有共同利益,有利於形成社會凝集力,共渡難關。一類是結構不良性危機,如各種暴力沖突,恐怖活動、社會騷亂等,社會成員之間缺乏共同利益,難以通過形成共識來克服危機。再一類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危機,如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是不確定的,存在向前兩類危機轉化的可能,視不同的條件而定。面對三類不同的危機,設定的具體目標也應該是不同的。
2. 公共財政應急決策系統。主要解決在危機狀態下財政權力的界定問題,如立法機構對行政部門的授權和國務院對財政部的授權等。如調整預算的權力,平時狀態歸立法機構,緊急狀態下應該授予行政部門。而在行政系統內部,危機狀態下的財政權力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都應趨向集中。
3. 公共財政應急動員系統。在危機狀態可用的公共財政手段或工具,針對不同的危機或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不同的工具,並做不同的使用。一般地說,可供選擇的應急工具有以下10種:預備費。依據緊急狀態下的權力動用。稅費。依據不同性質的危機實行緊急減稅(費)或增稅。內債。緊急增發內債,以應付突發性支出。轉移支付。緊急狀態下的轉移支付是全方位的,例如中央向地方轉移;地方向中央轉移;地區之間橫向轉移;政府向居民轉移。徵用。主要針對實物,如徵用土地、房產、人員等。政府資產。動用政府資產,如拍賣、抵押、租讓等。透支。向中央銀行借款。擔保。外匯儲備。外債。向國際金融機構借款。
除了動用預備費以外,使用其他的應急工具都意味著調整預算。在抗擊「非典」過程中,財政部就選擇使用了預備費、稅費、轉移支付等應急工具,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公共財政應急反饋系統。對公共危機狀態及其變化過程中的政府收支進行及時的監測、分析和反饋,包括政府資金流動過程;企業、單位和居民等各行為主體的反應;政府救助的效果;政府財政行為的社會評價等等。針對不同的公共危機,需要監測、分析和反饋的對象是不一樣的,如面對社會危機,社會各方的反應和評價是主要的監測分析對象,而對金融危機,則主要監測和分析居民心理和主要經濟參數的變化。情況不同,財政應急反饋系統的運行方式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