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信息
Ⅰ 關於環境污染的資料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Ⅱ 一些關於造成環境污染原因的資料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越來越多,污染物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日趨嚴重。環境問題成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影響我們生存環境的物質就叫做環境污染物,環境污染物來源於自然和人工兩個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大致分為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三種類型。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環境污染物:
粉 塵
粉塵是大氣環境中涉及面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種污染物。大氣環境中的粉塵分為飄塵和降塵兩種。所謂飄塵就是指塵粒在10微米以下的浮游粒子,所謂降塵是指大氣中污染物由自身的重量而沉降的物質。
不論飄塵或降塵,對大氣環境、氣溫、氣候、日照、能見度、人體健康以及動、植物都有影響。粉塵中尤其是0.5-5微米的漂塵對人的危害最大,因為這類漂塵中含有多種有毒金屬或致癌物,極易隨呼吸進入人體,約有一半可附在肺壁上,構成或加重人體的呼吸道疾病。據調查,飄塵濃度為100微克/米3時,兒童呼吸道感染顯著增加;飄塵濃度為200微克/米3時,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飄塵濃度為300微克/米3時,呼吸道疾病急性惡化;飄塵濃度為800微克/米3時,呼吸道疾病、心臟病死亡率增加,交通事故嚴重。因此,國家規定居民區大氣中飄塵最高容許一次濃度為0.50毫克/米3,日平均濃度為0.15毫克/米3。
氟化物
氟化物常以氟或氟化氫的形式計量。除地方氟污染區域外,在鋼鐵廠、磷肥廠、電解鋁廠、玻璃陶瓷廠及氟塑料生產廠的空氣和排水中均含有氟化物。
氟化物對動、植物及人體均能形成危害。對植物的影響比二氧化硫大10-100倍,氟在植物中能積蓄,當氟的濃度達到50-100ppm時,植物葉的組織就會壞死。牲畜飲用含氟高的水和飼料,會引起牙齒、骨骼等病變。氟化物對人體的危害程度比二氧化硫大20倍,主要是骨骼受害,表現為四肢長骨疼痛,重者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型變,易發生自發性骨折;其次損害皮膚,使皮膚發癢、疼痛、濕疹及各種皮炎。
因此氟化物(換成氟化氫)在居民區大氣中最高容許濃度一次測定植為0.02毫克/米3,日平均濃度值為0.007毫克/米3;車間空氣中氟化氫最高容許濃度為1毫克/米3;地面水中最高容許氟濃度為1毫克/升;飲用水中氟濃度不得超過1.0毫克/升,適宜濃度為0.5-1.0毫克/升。
氯化物
氣體中的氯化物主要是氯氣、氯化氫;水中的氯化物主要是鹽酸鹽。
氯氣是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異臭的有毒氣體。它是一種強氧化劑,與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氣(COCL2)。氯氣的比重為2.49,所以氯氣排放或逸漏時主要是沿著地面沉於空氣的底層。氯氣主要來源化工、輕工、有色金屬冶煉的氯化焙燒或氯化揮發等過程。
氯氣刺激眼、鼻、喉及上呼吸道和深呼吸道,通過呼吸道和皮膚粘膜對人產生危害。輕度中毒時感到胸部緊悶、喉頭發癢、乾咳眼刺痛;深度中毒時體溫升高、並發中毒性肺水腫乃至休克。因此,居民區大氣中氯氣最高容許濃度一次測定值為0.1毫米/米3,日平均值為0.03毫克/米3。
氯化氫為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主要通過呼吸道危害人體健康。長期接觸氯化氫可引起喉粘膜刺激,鼻粘膜潰瘍,牙齒腐蝕及胃腸疾病等。氯化氫氣體對金屬也有嚴重腐蝕作用。因此,氯化氫氣體在居民區大氣中最高容許濃度一次測定值為0.05毫克/米3日平均濃度值為0.15毫克/米3。
氮氧化物
氣體中氮氧化物是無色的一氧化氮、紅褐色的二氧化氮氣體及其混合物的總稱。
氮氧化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對人體產生危害。中毒症狀表現為呼吸道炎症、咳嗽、氣管炎、肺炎等。吸入高濃度氮氧化物可迅速出現窒息、痙攣以至死亡。因此,在居民大氣中氮氧化物(換算成二氧化氮)最高容許濃度一次測定值為0.15毫克/米3。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空氣中的氣體污染物,一氧化碳的數量最大。一氧化碳又稱煤氣,是無色無味有劇毒的氣體。
一氧化碳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引起中毒。人吸入一氧化碳後,經肺進入血液,很快形成碳氧血色素,使血色素喪失運輸氧氣的能力,導致全身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缺氧而產生中毒。一氧化碳為10ppm時對人引起慢性中毒,100ppm時人會感到頭疼,惡心,10,000ppm時人會立即死亡。一氧化碳輕度中毒會頭疼、惡心、嘔吐、四肢無力或短暫昏厥。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狀加重外,還出現昏迷或虛脫,皮膚和粘膜呈櫻桃色。嚴重中毒還會發生突然暈倒,昏迷持續數小時,並發心肌損害等症狀。
一氧化碳在居民區大氣中最高容許濃度一次測定值為3毫克/米3,日平均值為1毫克/米3。
Ⅲ 有關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信息資料
資料如下:自然環境保護,地球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制度,防止污染,全球環境問題。
1、自然環境保護
為了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對山脈,綠水,藍天,大海,叢林的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礦或濫伐樹木, 盡量減少亂排(污水)亂放(污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就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等。
這個層面屬於宏觀的,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行使自己的職能、進行調控,才能夠解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需要人人都做到。
2、地球生物保護
包括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回歸,維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3、資源保護制度
我國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隨著一場與工業革命意義同樣重大的「環境革命」的誕生,環境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正在受到人們的普遍的重視,從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的法律之一。
作為一門新興的法律,環保法是多部門法發展的結果,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不僅使其成為環境法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為環保法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
(3)環境污染信息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的紀念日
1、國際濕地日
每年的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
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2、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3、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4、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
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5、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Ⅳ 生活中常見的環境污染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環境污染有噪音污染、三廢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白色污染。
1、噪音污染
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質中進行傳播。通常所說的雜訊污染是指人為造成的。
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對你所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雜訊。當雜訊對人及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就形成雜訊污染。
產業革命以來,各種機械設備的創造和使用,給人類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但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強的雜訊。雜訊不但會對聽力造成損傷,還能誘發多種致癌致命的疾病,也對人們的生活工作有所干擾。
2、廢氣、廢水、廢物
人類生活、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排放到環境之中,不僅污染空氣和水,其有毒物質通過土壤空氣、土壤水或固體物質殘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污染,再通過生長在土壤上的植物吸收形成生物污染。
人類生產活動日益擴大,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及地球上所有地區,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無孔不入,連高峰、極地也難逃其害。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終年是銀白晶瑩的世界,由於登山活動等原因也發生了污染。
3、水污染
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的水。污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水源、風景區景觀。
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4、光污染
光污染是繼廢氣、廢水、廢渣和雜訊等污染之後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光污染的狀況多為由鏡面建築反光所導致的行人和司機的眩暈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燈光給人體造成的不適感。
5、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對廢塑料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包裝袋、農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
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給生態環境和景觀造成的污染。
Ⅳ 環境污染了
國十大污染城市排名
2005-07-11 17:21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arry
--------------------------------------------------------------------------------
6月初,國家環保總局給出了一個權威答案,在全國113個重點監測城市中,空氣污染指數最大的十個城市依次是:臨汾、陽泉、大同、金昌、宜賓、株洲、重慶、焦作、長治、攀枝花。
去年,這一名單首次公布時,十大空氣污染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和洛陽。
一年之後的今天,五個城市光榮下榜。
「黑榜」令地方政府鐵腕治污
從去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有史以來第一次公布「十大污染城市」。對於習慣了「好事上紅榜,壞事不上榜」的地方政府來說,上這個「黑榜」,無疑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排行榜公布後,史京品是第一個被撤換的環保局長。這位河南省洛陽市環保局局長,在2004年年初洛陽市新一屆政府組成人員中剛剛留任。但就在年中,洛陽進入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名單,史京品的環保局局長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洛陽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並在爭創中西部最佳人居城市。然而,這頂污染「黑帽」將這個對環境自我感覺不錯的九朝古都驚醒。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孫善說,洛陽市的大氣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了,「必須痛下決心解決」。
最令人矚目的一個措施是,洛陽環保執法不再有禁區,對所有違規者嚴管重罰。而此前,洛陽市為保護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及民營企業,要求環保部門對這些單位執法需報請批准,現在,這一規定被立即取消。
同時上「黑榜」的另一個河南城市是三門峽。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宋豫秦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他當時去三門峽考察,看到「群眾非常不滿,領導壓力非常大」,市政府下決心治污,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全市的小鍋爐被一律關掉,以致幼兒園里一時沒了取暖設備,有的孩子被凍傷,「這種行為當然不應提倡,但從這里可以看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對當地政府造成的壓力有多大。」
同年,陝西的咸陽也上了「黑榜」。這一消息令咸陽人乃至西安人震驚。很多西安人將房子買在距離西安不到20公里的咸陽,圖的是房價便宜和空氣好,如果咸陽的空氣比西安都差,這對咸陽的招商引資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消息公布當天,咸陽市委書記和市長對市環保局嚴厲批評,市環保局緊急開會,並趕赴省環保局檢討匯報。
一年以後,洛陽、三門峽和咸陽,都下了「黑榜」。
市長道歉,局長不評先
今年,河南焦作上了「黑榜」。6月15日,在焦作市大氣污染整治攻堅會上,市長毛超峰向全市人民道歉。他說:「焦作市進入『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單,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對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道歉,並向全市人民鄭重承諾,本年度內一定摘掉『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這位市長表示,大氣污染整治攻堅,市委、市政府已下了「鐵的決心」。
自己居住的地方邁進「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焦作市民極為不滿,但更令他們不滿的是,這個市的環保局局長李振山,居然被初定為全省環保系統先進個人。
據河南《大河報》報道,一位焦作市民提出:「去年洛陽列入『全國十大污染城市』,市環保局局長都下課了;今年焦作市環保局讓焦作戴個全國黑帽,還有臉評先?不讓局長下課就算便宜他了。」
但這位環保局長認為,環保局雖然有責任,「但不是環保一家之力所能解決的。焦作治污歷史包袱沉重,幾十年的問題怎麼可能一年解決?別說是我李振山,就是換了張振山、王振山也沒辦法。環保治污,我問心無愧」。
《大河報》記者采訪了焦作市相關部門,在很多人眼裡,「環保在焦作是個老大難問題,李振山迎著困難上,大家都很敬佩。」
最「恨」李振山的是賣煤球的人。由於市內門店都改成了天然氣、液化氣等清潔能源,賣煤球的一下沒了市場。以前一直靠打煤球、賣煤球掙錢的老張如今不得不做起了水果批發的生意。他說,以前他批來煤僱人打成煤球,專門向市內各飯店送,每月收入不下萬元,可自從市內飯店不讓用煤,他的生意都完了,「這個李振山,跟俺賣煤的咋會有這么大仇?」
但不管李振山怎樣努力過,焦作市最終上了「黑榜」,市民們很難原諒他。李振山最後退出評先。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說,基層環保局是地方政府的一個部門,其局長由本級政府任命並對本級政府負責,經費開支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假設某市領導要上馬一個帶來環境污染的重大項目,環保部門很難做到鐵面無私。世界環境日前夕,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就說過:「有些基層環保局長在上級督辦、政府幹預、群眾上訪三層壓力中工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自己充當舉報人寫匿名信,向上級反映應該由他來管的事。」
顯然,只有一個城市的最高領導人重視,才有可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黑榜」:以信息公開促治污
「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名單,出自國家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該司李蕾處長對本報記者解釋,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數值越大,空氣污染程度越嚴重,參加空氣綜合污染指數計算的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三項。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可以直觀、簡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較環境污染的程度。
從1989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進行「環保重點城市年度考核」,簡稱「城考」,「城考」的對象是各個市政府。從2003開始,「城考」由40多個城市擴展為113個城市,並於第二年首次公布最後10名的名單。
李蕾處長說,在此之前,環保總局從來沒有公布過「十大污染城市」,先前出現的各版本「十大污染城市」,並非出自環保部門。
但他們顯然注意到了這種黑名單的力量。為何在多年之後最終公開「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名單,李蕾回答:「我們想利用信息公開的方式,對做得不好的城市有個促進。搞好環保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他們對老百姓的健康要負責。目前來看,信息公開是很有效的。」
她還表示,這一名單是根據各地的監測站上報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不是評的,也不是選的,就是完全按數據來」。
她透露,全國600多個城市中,342個城市具備較為可信的大氣監測系統,其中國家環保總局重點監測的只有113個城市,公布「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也從這113個重點城市中選取,「還有相當部分城市比這些城市差得多,只是不在公布之列」。
6月2日,《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公報說,2004年監測的342個城市中,暴露於未達標空氣中的城市人口佔66.9%,也就是說,全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能呼吸到達標的空氣。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宋豫秦教授說,當前中國城市的環境污染加劇蔓延,由過去的單個城市為主發展為區域性為主,污染物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當前我國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復雜和嚴峻,是歷史上任何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所不曾遇到的。發達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不同環境問題,我國在20年內集中爆發。
他說,大氣的煤煙污染與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化學污染共存,形成灰霾現象,而這一污染並沒有在監測指標中,因此,「『十大污染城市』不足以說明中國城市污染問題,實際狀況比公布的更嚴重」。
十大污染城市的出路
客觀而言,成為「十大污染城市」,大多與這些城市的自然地理有關。四川宜賓和攀枝花處於金沙江峽谷,而山西的大同、陽泉、臨汾和長治處於晉陝峽谷,焦作處於太行山區,而重慶更是山城。宋豫秦教授說,這些城市有共同的特點:空氣對流受阻,自然稀釋能力弱。以同樣的污染物排放量與治污措施,如果它們處於平原開闊地帶或沿海,不會成為「十大污染城市」,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這些地方的官員環保意識就比其他城市的差。
再者,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大多是資源依託型,靠開發礦產資源為主,生產過程粗放。
但是,宋豫秦認為,只要領導人下大決心,公眾普遍警覺,這些城市的污染並非不可改變。處於峽谷地帶的三門峽以及洛陽、石家莊等城市,經過努力,已成功跳出「黑名單」。而最典型的城市是遼寧本溪,過去污染嚴重,在衛星照片上只看到一團黑污,現在已朝山清水秀發展,城市面貌變化極大。
「進入黑名單對焦作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宋豫秦說,因為焦作已在成功轉型之中。由於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加之污染嚴重,焦作已將自己定位為旅遊城市,每年花巨資打造雲台山旅遊平台,去年雲台山被命名為「世界地質公園」。以前焦作是煤城,天灰,地黑,而現在去焦作,感覺大變。
宋豫秦認為,目前焦作經濟實力一躍進入河南前幾位,焦作有實力,也有意識重視環保,毫無疑問,「它很快就會走出黑名單」。
而四川攀枝花也有條件改善。這里森林覆蓋率遠高於北方城市,降水多,加之攀鋼能提供大量的財力支持,完全有能力解決空氣污染。
但對於貧瘠黃土地上的山西城市,這個任務就要艱巨一些。在去年首次公布的黑名單上,臨汾倒數第一。據中新社報道,「臨汾市委、市政府震動極大,書記、市長坐卧不安:這頂『第一』的帽子我們堅決不能戴」。
當年,臨汾市委、市政府把環境污染治理列為重點工程,號召全市人民「打勝這一硬仗」,並提出,誰摘不掉環境污染的黑帽,就摘他頭頂上的「烏紗帽」。
但一年過去,臨汾仍然戴著倒數第一的黑帽。
臨汾是山西省主要產煤、產焦區,工業煙塵排放和居民冬季取暖燒煤,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該市四面環山,是山西境內最窄的一個盆地,空氣流動較困難,不但本地的污染不能被沖散,南來的污染氣體也在此滯留。山西的城市,大都有類似制約因素。
但污染問題並非不可解決。5月31日上午,山西省十屆人大常委會評議省環保局工作時,謝克昌副主任說,山西生態和環境惡化已到了非常嚴重和不能容忍的地步,產業結構、資源特徵以及技術水平決定了山西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分困難,雖然做到零污染不可能,但完全可以減少,完全可以遏制。
賀銳委員說,山西污染態勢得不到根本遏制的主要原因,是山西一直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一些幹部有片面發展觀,只對領導和發展速度負責,不對人民和環境負責。
謝克昌副主任表示,山西的GDP、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目前在全國居中游水平,但是生存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排位仍在全國最後一、二位。
因為能源緊張,山西賣煤賺了不少錢,應該有錢治污,「一句話,能不能治污,就看領導人是不是以人民健康為重,是不是樹立了科學發展觀,這是根本。」 宋豫秦說。
Ⅵ 你要搜集有關國家環境污染情況的信息,可以從哪些途徑進行
一、海洋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的海洋環境,總的來看,基本上還是處於良好狀態。但在某些沿岸的海灣、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連灣、遼河口、錦州灣、渤海灣、萊州灣和膠州灣等,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某些海洋水產資源衰落,漁獲量減少,少數珍貴海產品受損,一些海洋水產資源質量受到影響;部分灘塗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污染較輕。
當前,污染和損害我國海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陸源污染物: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沿海地區,每年排放入海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約60億噸。在生活污水中,以東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黃海沿岸最小,在工業污水中,也以東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總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黃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國擁有各種機動船隻10多萬艘,每年進入我國港口和航經我國管轄海域的外輪幾萬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輪在青島油碼頭作業,一次跑油380噸。
3、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污染:我國沿岸分布著幾個大油田和十幾個石油化工企業,跑、冒、滴、漏的石油數量很可觀,每年有10多萬噸石油入海。
4、人工傾倒廢物污染:過去把海洋當作大「垃圾箱」,任意傾倒廢物。如大連香爐礁海岸、葫蘆島、青島、溫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礦渣和其他廢物堆放在海邊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興建和海洋開發: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積,局部海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我國沿海各種類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處,渤、黃海沿岸有100多處,東、南海沿岸100處左右。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烴、重金屬污染物及有機物污染物。河流攜帶,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徑。
二、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1、土壤的重金屬污染
隨著工業、城市污染的加劇和農用化學物質種類、數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污染程度在加劇,面積在逐年擴大。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差、滯留時間長、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並可經水、植物等介質最終影響人類健康。
據我國農業部進行的全國污灌區調查,在約140萬hm2的污水灌區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水灌區面積的64.8%,其中輕度污染的佔46.7%,中度污染的佔9.7%,嚴重污染的佔8.4%。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t,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多達1200萬t,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
從目前重金屬污染調查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我院最近的調查資料顯示,江蘇省某丘陵地區14000km2范圍內,銅、汞、鉛和鎘等的污染面積達35.9%。廣東省地勘部門土壤調查結果顯示,西江流域的1萬km2土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面積達5500km2,污染率超過50%,其中,汞的污染面積達1257km2,污染深度達到地下40cm。
2、土壤的有機污染
目前我國土壤的有機污染十分嚴重,且對農產品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如我國從1959年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用五氯酚鈉防治血吸蟲病,其中的雜質二惡英已造成區域二惡英類污染,洞庭湖、鄱陽湖底泥中的二惡英含量很高。有機氯農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殘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檢出率仍很高。廣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檢出率99%,DDT檢出率為100%。太湖流域農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檢出率仍達100%,一些地區最高殘留量仍在1mg/kg以上。同時,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和工業區附近的土壤有機污染日益加劇。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近期對某鋼鐵集團四周的農業土壤和工業區附近的土壤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農業土壤中15種多環芳烴(PAHs)總量的平均值為4.3mg/kg,且主要以4環以上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為主,占總含量的約85%,僅有6%的采樣點尚處於安全級。而工業區附近的土壤污染遠遠高於農業土壤:多氯聯苯、多環芳烴、塑料增塑劑、除草劑、丁草胺等,這些高致癌的物質可以很容易在重工業區周圍的土壤中被檢測到,而且超過國家標准多倍。對天津市區和郊區土壤中的10種PAHs的調查結果表明,市區是土壤PAHs含量超標最嚴重的地區,其中二環萘的超標程度最嚴重,強致癌物質苯並芘的超標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我國西藏,未受直接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聯苯含量在0.625~3.501g/kg,而在沈陽市檢出其含量在6~151g/kg。
3、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富集
由於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營養來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會通過食物鏈發生傳遞和遷移,目前動物和人類自身都遭受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脅。
在有機污染物沿食物鏈傳遞和遷移的過程中,含量逐級增加,其富集系數在各營養級中均可達到驚人的程度。六六六和DDT作為高殘留率農葯於1983年已停止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中已幾乎檢測不到這兩種劇毒農葯的殘留,但在魚類身上檢測出的含量卻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鷺、白鷺的鳥卵中,這個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如太湖鳥類生物監測結果表明: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檢測出,DDT為3.4ng/g,通過魚類生物富集,六六六達到28.5ng/g,DDT達到270.7ng/g,最終到夜鷺、白鷺的鳥卵中時,六六六可高達460.0ng/g,DDT可高達5626.7ng/g。此外,有毒有機污染物正在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體健康,這些有機污染物長期貯存在人體中,並可通過母乳喂養間接轉移給新生兒或胎兒通過胎盤直接獲得。
4、土壤的放射污染
近年來,隨著核技術在工農業、醫療、地質、科研等各領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放射污染物進入到土壤中,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體外,還可以通過生物鏈和食物鏈進入人體,在人體內產生內照射,損傷人體組織細胞,引起腫瘤、白血病和遺傳障礙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體的輻射危害占人體所受的全部輻射危害的55%以上,誘發肺癌的潛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國每年因氡致癌約5萬例,而天津市區公眾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體造成的。
三、我國大氣污染現狀
近年來,雖然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現在,全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仍然十分嚴重。全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全國47個重點城市中,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標准;參加環境統計的338個城市中,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三級標准,占統計城市的40%,屬於嚴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區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區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區發展到現在的西南、華南、華中和華東4個大面積的酸雨區,酸雨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30%以上,我國已成為繼歐洲、北美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嚴重,1996年酸雨頻率達100%,逢雨必酸。通過採取建立城市大氣環境保護圈。關閉城鄭磚瓦廠、拆除污染嚴重的小型鍋爐等措施,大氣中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減輕,酸雨頻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達41.6%。
據預算,21世紀初上半葉,我國能源開發、利用和消費將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而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將長期存在。因此,控制煤煙型大氣污染將長期作為我國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的主要任務。
三、我國水污染現狀及解決方法2008-04-11 16:58我國水污染現狀及有效解決方法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生活飲用水的污染尤為突出。目前生活飲用水的不安全性主要體現在:
1。農業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葯、化肥等。在農業污水中,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農葯、化肥含量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億公頃耕地和220萬公頃草原上,每年使用農葯110.49萬噸。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國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約50億噸,致使大量農葯、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類以及其他生物異常繁殖,引起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的變化,從而致使水質惡化。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據調查統計,1998年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184億噸。
3。工業污染,我國每年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水域。全國有監測的1200多條河流中,目前850多條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許多河段魚蝦絕跡,符合國家一級和二級水質標準的河流僅佔32.2%。污染正由淺層向深層發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們能夠飲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覺中減少。世界頭號殺手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有8%是因為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而傳播的,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稱做「世界頭號殺手」。
我國有82%的人飲用淺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污染嚴重,細菌污染超過衛生標準的佔75%,受到有機物嚴重污染的飲水人口約1.6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來水是安全衛生的。但是,因為水污染,如今的自來水已不能算是安全衛生的了。一項調查顯示,在全世界自來水中,測出的化學污染物有2221種之多,其中有些確認為致癌物或促癌物。從自來水的飲用標准看,我國尚處於較低水平,自來水廠目前僅能採用沉澱、過濾、加氯消毒等方法,將江河水或地下水簡單加工成可飲用水。自來水加氯可有效殺除病菌,同時也會產生較多的鹵代烴化合物,這些含氯有機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類患各種胃腸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復雜,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屬外,還含有甚多農葯、化肥、洗滌劑等有害殘留物,即使是把自來水煮沸了,上述殘留物仍驅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濃度,降低了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亞硝酸鹽與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飲用開水的安全系數也是不高的。據最新資料透露,目前我國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飲水符合衛生標准,小城鎮和農村飲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當務之急,應確保飲用水合格。為此應加大水污染監控力度,設立供水水源地保護區。
人們已意識到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這樣的代價太大了。我國已提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的戰略,對整治水域污染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我們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為了擁有潔凈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當從現在做起!
解決水污辦法
1)水源污染:國家環境部門統計,我國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國七大水系中,
不適合做飲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適合作飲用水源;約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水體受到工業廢水、汽車尾氣、農葯等有機物的化學污染越來越嚴重。
2)自來水輸水管網的二次污染:自來水出廠後,經過漫長的輸水管網(鍍鋅管)及高樓水
塔、水箱等設施,接觸的污染物甚多,諸如鐵銹、污垢、細菌等,它們以極其復雜的相互作用生成許多有毒及致癌物質。同時,城市高樓的水箱、水塔清潔檢修工作不足,因此使用很不安全。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檢測表明,我國35個主要城市飲用水達標率僅為23%。
3)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落後:我國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GB5749-1985)是1959年制定
的,比美國晚了45年。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美國修訂標准至少10次,而我國僅修訂過2次。美國制定了有關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相應技術法規,而我國目前尚缺少相關技術法規。
在水質指標數量方面,美國共52項,而我國只有35項,約為美國的67%,因此,在水質監測方面有可能遺漏對某些有害成分的檢測項目。在我國水質標准中,有機物指標僅有7項,絕大多數為無機物,其中以重金屬離子為主;而美國標准則以有機物為主,多達27項,約占總數的52%。可見中、美兩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指標監測重點不同。此外,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指標要求很低,甚至還有一項肉眼可見物指標。
與歐盟相比,我國的指標分類與其基本一致,而且在性質上都是以無機物指標為主。在指標數量方面,歐盟共56項,比我國多60%,其水質監測比我國全面得多。
2、水質污染的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飲用水質的好壞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兒童死亡都與飲用水水質不良有關。由於飲用不良水質導致的消化疾病、傳染病、各種皮膚病、糖尿病、癌症、結石病、心血管病等多達50多種;由於水質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萬兒童死亡,3500萬人患心血管病,7000萬人患結石病,9000萬人患肝炎,3000萬人死於肝癌和胃癌。在我國,因為水質不好而引起的地方病也時有報導,而因為水質污染引起新發病種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3、解決水質污染的途徑
1) 水源水保護;
2) 自來水廠工藝設備改造;
3) 管道分質供水;
4) 家庭管網終端水質凈化。
水源保護或自來水廠的改造可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來水的質量,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管道的二次污染問題。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可以預見自來水廠設備與技術的更新和自來水管網的整體改造在10-20年內是難以實現的。
即使是採用管道分質供水,其工程造價、設計施工、管理維護、水費收取、衛生指標及安全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另外,管道分質供水只能針對新建樓盤,對於我們現有的大量住宅小區,由於牽涉到管道的重新鋪設問題,水質污染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國際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享受健康安全用水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在市政供水的管網末端即家庭用水終端加裝一個水質凈化器,這樣能從根本上解決自來水管道的二次污染問題。而且通過終端的深度處理,又正是對城市自來水處理工藝的補充和完善,從而整體上大大提高自來水水質,滿足家庭食用、洗浴、洗滌等諸多方面的需求。從工程角度來看,無論是造價、施工難度、管理維護、使用成本、衛生指標和安全程度等各個方面,採用家庭終端凈水機是解決自來水污染問題的最佳選擇。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日益加劇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通過對我國城市自來水質現狀以及對水質污染解決途徑的分析,可以預見,家用凈水機作為解決水質污染的最佳方式,在我國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從產品功能來看,凈水機是一個直接關繫到人們身體健康的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凈水機必將像彩電、冰箱、空調一樣,成為一種家用必需品而在各個家庭得到普及。
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遠好於我國的情況下,大多數家庭仍然採用凈水機的終端凈化方式,以避免輸送管網的二次污染。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凈水機還處於導入期,發展的空間非常大。
四、我國大氣污染狀況
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煤煙型污染特徵。
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
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以華中酸雨區為重。
1. 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現狀
(1) 二氧化硫排放現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消耗量不斷增加。全國煤炭消耗量從1990年的9.8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而急劇增加。到199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2370萬噸。在各類二氧化硫排放源中,電廠和工業鍋爐排放量佔到70%,成為排放大戶,各類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構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業窯爐11%、工業鍋爐34%、電站鍋爐35%、其他8%。
(2)煙塵、粉塵排放現狀1995年全國燃煤排放的煙塵總量為1478萬噸,其中火電廠和工業鍋爐排放量佔70%以上。在火電廠排放中,地方電廠由於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塵器,噸煤排放煙塵是國家電廠的5~10倍,其排放量佔到電廠總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國工業粉塵排放量約為639萬噸.其中.鋼鐵生產排塵占總量的15%,水泥生產排塵占總量的70%。在水泥生產排塵中,地方水泥廠排塵佔到80%,成為工業12塵的主要排放源。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迅速口1996年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結果表明,
1995年全國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瑩的28.2%、54.2%和68.3%。鄉鎮工業污染物排放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機動車排氣污染現狀自80年代以後,受經濟增長的推動,我國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全國汽車保有量年增長率保持在13%,特別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廣州、成都、上海等市機動車數量增長速率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到1995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050萬輛,比1990年增加420萬輛3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總量逐年上升。由於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運輸量相對大,機動車排氣污染在城市大氣污染中所佔比例也不斷上升。
Ⅶ 中國環境污染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
(1)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加重,固體廢棄物專排放量過大,垃圾屬包圍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
(2)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水資源日益匱乏等。
我國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部分地區有所改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①污染物排放總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自凈能力;
②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
③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產品有害殘留物嚴重超標,影響體健康和產品出口;
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
自然資源指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的,可以採取各種方式被人們使用的任何東西。包括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類。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徵。
自然環境包括:地質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空間環境等。
資源在枯竭表現為:物種減少,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能源匱乏。
環境被破壞表現為:人類在耗費更多的資源的同時,也嚴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氣,破壞了自然環境。
Ⅷ 有關環境污染資料
一、充分認識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全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多數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下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得到加強,核與輻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我國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管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四)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
(五)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六)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強化法治,綜合治理。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嚴格環境執法;堅持環境保護與發展綜合決策,科學規劃,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所有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做到增產不增污,努力實現增產減污;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環保制度,健全統一、協調、高效的環境監管體制。
———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分階段解決制約經濟發展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改善重點流域、區域、海域、城市的環境質量。
(七)環境目標。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和農村飲水水質、全國地表水水質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有所好轉,草原退化趨勢有所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面積有所增加,礦山環境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及污染趨勢減緩,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村鎮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八)促進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區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環境容量有限、自然資源供給不足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實行優化開發,堅持環境優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同時率先完成排污總量削減任務,做到增產減污。在環境仍有一定容量、資源較為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實行重點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合理利用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實行限制開發,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選擇發展方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確保生態功能的恢復與保育,逐步恢復生態平衡。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施保護,嚴禁不符合規定的任何開發活動。要認真做好生態功能區劃工作,確定不同地區的主導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必須依照國家規定對各類開發建設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
(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項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加快制定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准和評價體系,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生產環節,要嚴格排放強度准入,鼓勵節能降耗,實行清潔生產並依法強制審核;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式控制制,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合理延長產業鏈,強化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在消費環節,要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力推行建築節能,發展綠色建築。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回收,建設節水型城市。推動生態省(市、縣)、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友好企業和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
(十)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加快環保產業的國產化、標准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提高環保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製造。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企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推進環境咨詢市場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四、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十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把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水庫庫區及上游,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區及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太湖、滇池、巢湖作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海洋環保工作重點。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十二)以強化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60%;著力解決顆粒物、雜訊和餐飲業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原址進行土壤風險評估和修復。城市建設應注重自然和生態條件,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城市生態平衡。
(十三)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強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採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2004年年底前投運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標的燃煤電廠,應在2010年底前安裝脫硫設施;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區域的脫硫目標,制訂並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對投產20年以上或裝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下的電廠,限期改造或者關停。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開展試點示範。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採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十四)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合理使用農葯、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發展縣域經濟要選擇適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容量的特色產業,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
(十五)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發展適應抗災要求的避災經濟;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要充分考慮生態用水。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十六)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核電發展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
(十七)以實施國家環保工程為重點,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國家環保重點工程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從「十一五」開始,要將國家重點環保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認真組織落實。國家重點環保工程包括: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燃煤電廠脫硫工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工程、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工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五、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十八)健全環境法規和標准體系。要抓緊擬訂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循環經濟、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配合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認真評估環境立法和各地執法情況,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作出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完善環境技術規范和標准體系,科學確定環境基準,努力使環境標准與環保目標相銜接。
(十九)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要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開發建設和開展旅遊或者違規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加大對各類工業開發區的環境監管力度,對達不到環境質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強部門協調,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二十)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按照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方式,逐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增強環境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國家加強對地方環保工作的指導、支持和監督,健全區域環境督查派出機構,協調跨省域環境保護,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負責,監督下一級人民政府的環保工作和重點單位的環境行為,並建立相應的環保監管機制。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所轄范圍有關的環境問題。建立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行職業資格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環保機構建設,落實職能、編制和經費。進一步總結和探索設區城市環保派出機構監管模式,完善地方環境管理體制。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執行各項環境監管制度,責令嚴重污染單位限期治理和停產整治,負責召集有關部門專家和代表提出開發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查意見。完善環境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配合司法機關辦理各類環境案件。
(二十一)加強環境監管制度。要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並落實到排污單位。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項目未履行環評審批程序即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擅自投產的,責令其停建或者停產,補辦環評手續,並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對生態治理工程實行充分論證和後評估。要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強制淘汰制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時制訂和調整強制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和落後的生產能力、工藝、設備與產品目錄。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並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完善環境監察制度,強化現場執法檢查。嚴格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有關規定全面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環保總局及國務院相關部門根據情況給予協調支援。建立跨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考核制度,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確保出境水質達到考核目標。國家加強跨省界環境執法及污染糾紛的協調,上游省份排污對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承擔賠付補償責任,並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賠付補償的具體辦法由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
(二十二)完善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環保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並逐年增加。要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保試點示範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當前,地方政府投入重點解決污水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國家繼續安排投資予以支持。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執行國家定員定額標准,確保環保行政管理、監察、監測、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業經費支出,切實解決「收支兩條線」問題。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有關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
(二十三)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政府定價要充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對市場調節的價格也要進行有利於環保的指導和監管。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實行有利於發展的電價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實行全額收購政策。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並停止信貸,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或者依法取締。對通過境內非營利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環保事業的捐贈依法給予稅收優惠。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應考慮生態補償因素,國家和地方可分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
(二十四)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標准要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凡收費不到位的地方,當地財政要對運營成本給予補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單位加快轉制改企,採用公開招標方式,擇優選擇投資主體和經營單位,實行特許經營,並強化監管。對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並給予稅收優惠。生產者要依法負責或委託他人回收和處置廢棄產品,並承擔費用。推行污染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營一體化模式,鼓勵排污單位委託專業化公司承擔污染治理或設施運營。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實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權交易。
(二十五)推動環境科技進步。強化環保科技基礎平台建設,將重大環保科研項目優先列入國家科技計劃。開展環保戰略、標准、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鼓勵對水體、大氣、土壤、雜訊、固體廢物、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飲水安全、核安全等領域的研究,組織對污水深度處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潔凈煤、汽車尾氣凈化等重點難點技術的攻關,加快高新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技術示範和成果推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二十六)加強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健全環境監察、監測和應急體系。規范環保人員管理,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各級人民政府要選派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強的領導幹部充實環保部門。下級環保部門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級環保部門的意見。按照政府機構改革與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有關要求,研究解決環境執法人員納入公務員序列問題。要完善環境監測網路,建設「金環工程」,實現「數字環保」,加快環境與核安全信息系統建設,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立環境事故應急監控和重大環境突發事件預警體系。
(二十七)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區、市)有關環境保護指標,發布城市空氣質量、城市雜訊、飲用水水源水質、流域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狀況評價等環境信息,及時發布污染事故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公布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城市,並實行投資環境風險預警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要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二十八)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要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環保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積極宣傳我國環保工作的成績和舉措,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臭氧層保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國際公約和有關貿易與環境的談判,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淘汰進程。要完善對外貿易產品的環境標准,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進口貨物的有害物質監控體系,既要合理引進可利用再生資源和物種資源,又要嚴格防範污染轉入、廢物非法進口、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
六、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
(二十九)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充分認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環境憂患意識和做好環保工作的責任意識,抓住制約環境保護的難點問題和影響群眾健康的重點問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政府和部門都要有一位領導分管環保工作,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地方人民政府要定期聽取匯報,研究部署環保工作,制訂並組織實施環保規劃,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實現環境目標。各級人民政府要向同級人大、政協報告或通報環保工作,並接受監督。
(三十)科學評價發展與環境保護成果。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逐步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將考核情況作為幹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依據之一。堅持和完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並公布考核結果。評優創先活動要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對環保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問責制,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的問題。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要追究責任。
(三十一)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事業,環境宣傳教育是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補償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對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把環保公益宣傳作為重要任務,及時報道黨和國家環保政策措施,宣傳環保工作中的新進展新經驗,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各級幹部培訓機構要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加強環保人才培養,強化青少年環境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活動,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十二)健全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是環境保護的執法主體,要會同有關部門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路,規范環境信息的發布。抓緊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經濟綜合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金融、價格、貿易、科技等政策。建設、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做好各自領域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宣傳教育部門要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普及環保知識。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cass.net.cn/file/2006021554386.html
Ⅸ 有關地球的所有的資料信息,比如環境污染的起因過程結果
污染
、土壤遭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家(共10億)耕肥沃程度降低非洲、專亞洲、 拉丁美洲屬由於森林植消失、耕發牧場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嚴重裸露土變脆弱期抵禦風雨剝蝕些土壤 流失量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農葯使用與空氣污染關毒塵埃降落泥漿處噴灑危險廢 料處拋棄所些都土構般說逆轉污染
2、森林面積減少
近幾十熱帶區家森林面積減少情況十嚴重1980-1990 世界1 .5億公頃森林消失按照目前種森林面積減少速度40 些東南亞家見棵樹
3、淡水資源受威脅
據專家估計世紀初始世界四期缺水請記住 我能造水我能設保護水
4、化污染
工業帶數百萬種化合物存於空氣、土壤、水、植物、物體即使 作球型態系統冰蓋受污染些機化合物、些重 金屬、些毒產品都集存於整食物鏈並終威脅植物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Ⅹ 環境污染 是什麼意思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
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10)環境污染信息擴展閱讀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著滅亡。
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環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
2、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臟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車輛、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後流出的水;
5、礦山廢水、廢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