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公平性
A. 在公共管理中,為什麼必須堅持公正原則
一、抄在公共管理中,必須堅持公正原則:
1、對於政府組織來說,公正是一個社會制度是否完善的標志之一,而社會公正,又取決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的成熟程度。因此,要提高社會公正,就必須提高社會物質和精神的發展水平。
2、對於個人來說,公正是一種品德或情操,恪守公正,意味著個人正直無私,自覺履行義務,敢於伸張正義。
3、公正是進行社會決策,合理分配權利和義務,調節各種利益關系的准則。它作為道德評價的尺度,既可以衡量個人行為,也可以用來評價社會制度和社會決策的善惡程度。
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必須堅持社會公正原則,堅持合理、正當、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確保個人正當利益的實現,體現公共利益至上的要求,確保公共利益不受損害,促使社會積極健康向上發展。
二、公正:
社會關系主體中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各自履行的義務及享有的權利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即為公正。
B. 教育不公平問題是典型的什麼公共問題
結構型
C. 義務教育屬於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嗎
1、義務教育屬於公共財政中的一種,義務教育從受眾的層面來說,是具有公平性的(根據專我國《義務教育法》屬第2條、12條的規定);
2、義務教育的質量(公平性)從居住地的劃分方面來說,農村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師資力量分配,是不均衡的(不公平);
3、由於篇幅的原因,當事人要具體了解的,可以參看相關的學術研究,會有比較全面的分析和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
第十二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D. 求翻譯:「我國的公共衛生總體水平被WHO排在第144位,而衛生公平性排在第188位,在191個國家排在倒數第4位
China's public health overall level is WHO lined the 144 place.furthermore, health fair lined the 188 bits, in 191 countries in the bottom row position 4
E. 緊急求助簡答: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1上來描述一下天 朝的義務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取得的成績,以及教育公平公共內性理論要求與實際容的巨大反差。2然後說內容,最大的方面,國家上地區上的差別,比如首都和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不均衡,展開論述3是同一個區域方面,不同學校之間的發展4是最小的層面,5是分析這種現狀的出現原因,從社會經濟制度,政治方面,文化,地區差異 巴拉巴拉的。。。6是如何解決啦,政策教育經費,執行上面,然後再說學校這個層面如何做,再說教育者受教育者如何,就是觀念學生觀亂七八糟的說一下,一起現實與目標的差距,盡量縮小神馬的。。。我估計錯誤不少,大家指正下,考試時候一緊張,就這樣答了
F. 如何促進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堅持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當前需要著重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把維護社會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進一步提高對公平正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極端重要性的認識.應當始終堅持把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作為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徑,通過切實維護公平公正來實現社會和諧,絕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和諧而掩蓋矛盾,掩蓋不公正現象.有些領導幹部不能正確看待問題和矛盾,往往是出了問題捂蓋子,遇到矛盾繞著走,結果使問題越積累越復雜,矛盾越放任越激化,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這是絕對要不得的.
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過去由於我們發展生產力的任務重、壓力大,加快經濟建設的願望十分強烈,一些地方的領導幹部產生了過分追求效率的思想傾向,雖然堅持了效率優先,但沒有很好地兼顧公平,導致實際工作中雖然經濟建設效率較高,但在社會公平方面欠賬較多,從而產生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社會矛盾,造成局部性的社會不和諧.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努力克服片面追求效率的傾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精神,下更大的力氣、花更多的精力,從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多方面切實採取措施,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在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三,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往往是社會矛盾表現最集中的領域,因而也是關系社會和諧的關鍵問題.而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熱點難點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它們涉及到的核心問題是社會公平正義,如近年來比較突出的收入分配問題、行業壟斷問題、企業改制問題、土地徵用問題、拆遷問題、教育醫療問題、「三亂」問題、腐敗問題等等,都是如此.能不能解決好這類問題,直接關繫到黨群干群關系是不是融洽,社會能不能穩定和諧.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既是當務之急,也應該是最適當的突破口和抓手.
第四,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要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制度建設的六個方面的任務和要求,加強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建設,最終建立一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完整的社會公平制度保障體系.同時要抓好制度的落實.只有將充分保障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社會公正制度體系具體化為實踐中的措施和行動,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建共享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促進社會和諧.
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只要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更加自覺地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抓緊解決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價值,就能最終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G. 緊急求助簡答: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我想到了這些:平衡性——發展教育薄弱地區;公平——所有人受教育的機會平等;公共——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是願意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表示是跨考生,專業知識不扎實,請牛人指教~
H. 為什麼要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機制
我國國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卻往往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原因內是公共容教育服務還具有較強的公共性。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許多適齡兒童無法入學。城市教育資源優於農村等不公平現象嚴重存在。
建立公共教育優先機制,為社會共享提供人力資源基礎。財政把解決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作為重中之重。這就不僅要求適當增加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速度要快於同期財政支出的速度,而且要求調整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包括公共教育級次結構和地區結構。這些支出,應主要用於在全國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和全面建立完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繫上。此外,要增加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改革職業教育體制和人才培育模式。
I. 行政權力最本質的特徵是( )。A.公平性 B.平等性 C.公共性 D.公正性
c
公共性是政府本質屬性的展現。政府行為即是公共行為,行政權力是國家政治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權力行使的首要原則也是為公眾服務。
J. 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共性的看法
怎麼看教育公平
安徽銅陵,一個以盛產銅礦而得名的城市,近年來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廣受關注。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探索,銅陵市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創造了一個「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銅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擇校風」,在這里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孩子們在公平、寬松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讓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是億萬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
為什麼教育公平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舉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新增勞動力結構和素質;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毛入學率達到24.2%,進入大眾化階段;國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發展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還不適應,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還很突出。據2009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56.5%的人認為存在教育不公問題。這反映了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高度關注。
當前,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反映最強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的機會、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讓我們對此有直觀、切身的感受。
比如,「擇校熱」高溫不降。在我國許多城市,中小學擇校非常普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聲譽和質量較好的學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家長操勞、奔波數月,通常還要支付數額很大的「擇校費」。為了增加「擇校」資本,孩子們不得不參加各種各樣的「占坑班」、補習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證書,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傾向愈加嚴重。這些現象多年來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大「頑症」。
比如,困難群體公平受教育機會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還在辦學條件不達標的打工子弟學校就學,國家助學體系尚沒有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沒有做到「應助盡助」,殘疾兒童教育水平仍落後於普通兒童教育水平,等等。
再比如,不同地區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公平,部分地區學生入學機會偏少。這種現象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議,由此引發的「高考移民」問題時有發生。
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解決好這些問題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對個人來講,它關系每一個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對整個社會來講,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正因為如此,教育公平問題才受到群眾廣泛關注。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麼?
「中央給咱辦實惠,農民種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交費,真是和諧好社會。」這是近年來我國農村許多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慨。可以說,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學上」、「上得起學」已經不是問題了。人民群眾現在對教育問題的意見,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實際上主要是對「上好學」的期待。
當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公平呢?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基礎和具體政策等多種原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大。而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必然帶來教育發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說,教育不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入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2008年只達到3.48%,不僅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與我國教育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嚴重製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在教育投入總量小、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批中小學,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產生積極作用。而重點學校制度也同時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這些學校依舊能夠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優秀學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兩極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已經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同時,對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後教育」等,還沒有可供依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
人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受教育程度逐漸成為影響個人職業、收入乃至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家庭「投資」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獨生子女普遍化,人們都希望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必然造成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短缺的矛盾凸顯,使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為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決策。從2008年8月啟動,《規劃綱要》的制定歷時1年零9個月,經過40輪大的修改,兩次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求意見,2010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在這個描繪中國教育未來10年改革發展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鮮明地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貫穿始終。它昭示了黨和政府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態度和決心,讓人們進一步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對於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人們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最應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抓住了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
近年來,在推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5年,教育部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上來。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將均衡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強調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規劃綱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和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內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質量」。在人人都有學上之後,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註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縮差距」。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後,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上升為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同標准、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很多地方為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廣東省開展「千校扶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陝西吳起縣投入5億多元統一全縣建校標准,實現了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兼課、兼職,促進了高水平教師資源共享。要從硬體、軟體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准,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行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機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認真總結一些地方探索的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一貫制、示範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督導評估,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和激勵機制。
還應注意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學校的同時,要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如何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據統計,2009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隨遷子女適齡人數達到997.1萬人。如何給這些孩子一張安穩的書桌,讓他們像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義務教育,健康成長,是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早在2001年,就明確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兩為主」政策。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在入學條件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把接納非戶籍居住地上學的兒童納入政府管理的范疇。
2009年中央財政下撥20億元,專項用於補充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各地也紛紛出台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經過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學質量低等問題。而且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如何進一步解決好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上學問題呢?
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廣大農民工為流入地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流入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指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認真做好接收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建立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保障范疇,對接收農民工子女人數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制定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准,做到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採取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就學。
發揮公辦學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辦中小學潛力,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盡可能多地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不得隨意設置入學條件限制。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要與當地學生在收費、管理等方面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
扶持社會力量辦學。農民工子女在短時期內完全進入公辦學校就讀還不太現實,必須進一步發揮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的作用。要將農民工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范疇,制定審批辦法和設置標准,在辦學場地、辦學經費、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加強 對這類學校的督導工作,規范其辦學行為,促進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根本上要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2010年6月,廣東省出台有關規定,實行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政策,只要積滿60分,農民工就可以申請入戶,其隨遷子女就學問題也將得到有效解決。應逐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逐步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隨著很多農民工子女開始進入高中階段,他們接受「初中後教育」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於借讀費用昂貴、戶籍障礙、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課程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他們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難度更大。應研究制定農民工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讓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大門也向他們敞開。
如何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得起學?
2009年8月16日,來自四川廣安的小張懷揣錄取通知書,惴惴不安地來到中國科技大學新生報到處報到。剛出家門時還為學費發愁的小張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關證明後,馬上通過「綠色通道」順利辦好了入學手續。「不帶一元錢,也可進校園」,為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全國高校普遍建立了「綠色通道」制度,對經濟困難學生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再根據核實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資助。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切實保障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的必然要求。由於各種原因,我國城鄉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這些孩子的上學問題一直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近年來,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除學雜費,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在中等職業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障制度,國家助學金每年資助近1200萬人,總資助面達在校生的90%,同時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在高等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每年資助約450萬人,總資助面超過20%。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國家對困難學生資助強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難學生得到實惠最多、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斷完善這一政策體系,把各項資助措施落到實處,確保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不能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上不起學。
擴大資助范圍。資助范圍要在現有基礎上,向各個教育階段、各級各類學校延伸。鼓勵各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提供資助;推進把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國家助學體系;逐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在免除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基礎上,將政策實施范圍擴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資助政策,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這樣,就能逐步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資助體系,實現「應保盡保」。
提高資助標准。由於國家財力有限,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標准還不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大資助力度,讓這些孩子不僅上得起學,而且逐步上得好學。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建立國家獎助學金標准動態調整機制。
落實資金保障。完善資助體系,資金投入是基礎。中央和地方財政要足額安排應當負擔的資金並及時撥付到位。省級政府要做好統籌協調,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確保應承擔的資金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從其事業收入中提取4%-6%的資金,用於助學。加強對各項資助經費的管理使用、審計監察,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把國家有限的財力用好。
動員社會力量。長期以來,社會力量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實施20年來,募集資金超過56億元,援建希望小學15900多所,資助失學孩子340多萬名。要繼續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崇文重教、扶危濟困的文明風氣,完善各項引導激勵政策,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教育、幫助困難家庭學生的良好氛圍。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是全國億萬孩子的共同心願;「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黨和政府的庄嚴承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讓祖國的花朵共享一片藍天的目標,必將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