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投入
Ⅰ 醫療衛生投入機制的含義 政府主導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的特點
自從醫療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被公布之後,人們開始了深入的反思。有觀點認為,目前醫院面臨生存和盡責的兩難困境,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部法律對此作出規范和界定,因此建議,要盡快制定統一的《衛生法》,從法律上解決當前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思路反映了我國持續推進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人們已經有了對法律更多的信賴,並因此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很好的事情。然而,具體到醫療體制改革,特別是基本不成功的現狀,盡快出台一部《衛生法》這樣的法律就能解決問題嗎?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並不能急於立法。
首先,當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現狀並非是立法缺失導致的。應當說,在此前的醫療體制改革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執業醫師法規范了醫療從業者的資質和責任,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更加明確了醫療機構從事葯品經營時的義務,「三級十等」的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確立了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行為規則及管理標准與目標等等。然而,這些法律與政策的先後出台並沒有防止和控制醫療行為失范、葯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引起社會公眾強烈不滿情形的產生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產生,可以說與淡化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的價值取向有關。
其次,此前偏重於「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改革忽視了「疾病」的基本特性,但法律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怎能無病,也就是說,疾病的產生一般與患者的貧困和富裕沒有必然的關系。而市場化的改革目標必然導致醫療機構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推動下,追求醫療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這些年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就能證明這一點。與此相對應,經濟並不寬裕的人就不可能真正關注疾病預防和保健,甚至在有病時因經濟困難可能就不去治療,或是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以外的人員診治。很自然,非法醫療機構和不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務人員就獲得了存在的可能,同時,貧者多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不正常狀況就出現了。對此,有觀點認為,用法律規范政府在公共衛生中的責任就可以解決問題。很顯然,可能性不大,因為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如果一定要通過法律規定政府的投入義務,估計這樣的法律根本沒有出台的可能。
再者,立法前應當解決「立什麼、怎麼立」的問題,而在目前這些問題並沒有解決。從立法技術上說,創製法律的基礎在於社會對該法律存在廣泛需求,立法機關對該項立法的目的、原則、規范、執法和法律適用、違法責任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基本准備,而完成這些准備首先要有相關的調研、分析。具體到醫療改革的立法,在完成前述基本准備的情況下,關鍵在於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政府責任定位,以及政府責任定位的形成。很顯然,這些問題並沒解決,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反思還沒有出現有立法意義的結論性意見。
總之,在當前,政府和社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反思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基礎上,重點解決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定位等問題。
Ⅱ 2009年4月7日,國務院公布了《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 2011年)》,某市政府決定2009年
解:(1)該市政府2008年投入改善醫療服務的資金是:專6000-1250 =4750(萬元) (2)設市政府2008年投入「需方」x萬元,投入「供屬方」y萬元, (不合實際,捨去) 從2009-2011年的年增長率是l0%. |
Ⅲ 怎樣答復政協關於加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投入的建議
我爸是醫生,近幾年對醫療衛生配備了很多設備,如打預防針的冷鏈設備(冰箱) 合作醫療用的電腦列印機,關鍵看醫療衛生往哪個方向發展,它需要哪方面的東西 。
Ⅳ 人文GDP 就是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而投入財富的增長指標,包括( )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
你這是城市管理學的作業吧…上回也有人問結果沒找到答案。我後來發現是空格後少了個頓號…
人文GDP 就是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而投入財富的增長指標,包括( 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
Ⅳ 近年來我國財政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有哪些並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財政政策對is曲線的影響
我國基路醫生您好親萬物理論技術部門市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時候的世界我不懂這個理論依據是什麼意思
Ⅵ 醫療衛生區污水處理工程 所需投入的施工機械 和設備有哪些
醫療廢水中來除含有大量源的細菌、病毒、蟲卵等致病原體外,還含有化學葯劑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對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幾大特徵。改變醫院廢水水質的過程。主要是殺滅廢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為了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前可對廢水進行預處理,包括一級和二級處理。處理工藝:預處理+一級處理+二級處理+深度處理+消毒+出水 所用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碳鋼材料,耐腐蝕性能好,可埋於地下。)、格柵、氣浮設備(去除醫療廢水中懸浮物)、生物反應池(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病毒、細菌)、消毒設備(二氧化氯用於去除處理後的污水的消毒) 你可以多看幾家公司,咨詢下。
Ⅶ 我國不斷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保障性住房這些領域投入資金有什麼意義
中國在教育方面可以說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醫療衛生那是根據醫保進行改革。回發達國家美國,今年才開答始實行醫改,我們國家早在24年前就開始醫改,社會保障性住房那是政府買單的。說道意義那是有的,人可以離了開吃卻離不開住國家想讓老百姓有房住,這樣才能更快的實施小康社會思想。簡單的講領域投入資金企業對項目的投資最後我要說的(凈化!瘋這個網友i概括是全面這個年頭給共產黨做事都要『小費』國民的素質提高自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這個不用考率,這個社會有幾個人真心為社會服務 為國家更快的發展大家繼續努力創造美好社會
Ⅷ 政府在投入方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何支持措施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有關負責人就財政部門落實《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 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答記者問 2010年12月9日 來源:中國財經報 社會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可享受與公立醫療機構同樣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各級政府購買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強基層、建機制,中央財政近期下撥補助資金5.5億元,專項用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 11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准入、執業、監管和發展四個方面明確了相關政策措施。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有關負責人近日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各級財政部門將認真貫徹《意見》精神,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投入,繼續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衛生機構,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力量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社會辦醫可享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意見》提出在稅收管理、政府投入、機構准入、性質變更和退出等方面, 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均可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 第一,在稅收管理方面,《意見》要求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稅收政策。 對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可享受與公立醫療機構同樣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是對其按照國家規定價格取得的醫療服務收入,免徵各項稅收。二是對其取得的非醫療服務收入直接用於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部分,經稅務部門審核批准可抵扣其應納稅所得額,就其餘額徵收企業所得稅。三是對其自產自用的制劑,免徵增值稅。四是對其自用的房產、土地、車船免徵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五是鼓勵對社會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進行捐贈,符合稅收法律法規規定的可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對社會資本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可享受以下稅收優惠政策:一是免徵營業稅。二是在3年內,對其自產自用的制劑,免徵增值稅。三是在3年內,對其自用的房產、土地、車船免徵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 另外,在機構准入方面,《意見》要求稅務等部門按照其經營目的,明確經營性質,依法進行登記,執行相關政策,分類進行管理。 在機構性質變更和退出方面,《意見》規定:社會資本舉辦的營利性醫療機構轉換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依法辦理變更手續後按規定分別執行國家有關價格和稅收政策;非公立醫療機構如發生產權變更,對已舉辦較長年限的,允許收回相關投資;非公立醫療機構如發生停業或破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在政府投入方面,《意見》鼓勵各級政府購買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一是鼓勵各級政府採取招標采購等具體辦法,選擇由符合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以及承擔政府下達的支農、支邊、對口支援等任務,並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適當補助。二是在遇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事故、疫情等危急情況時,非公立醫療機構要執行政府下達的指令性任務,政 府按照規定予以補償。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房屋建設、設備購置及人員培養等方面,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給予積極的扶持。 財稅當好「杠桿」也要做好監督 這位負責人說,《意見》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落實財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經濟杠桿作用。《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也提出了有條件的地方在房屋建設、設備購置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給予支持,有利於引導和帶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逐步改善其自身發展能力,增強其在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力。各級財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切實為民營醫療衛生機構創造寬松的財稅環境。 二是轉變政府投入方式,大力推行購買服務。《意見》提出,要鼓勵各級政府購買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這就意味著政府必須不斷加大需方補助力度,通過基本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和各項醫療保障基金,在醫療衛生服務市場上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購買公私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使公私醫療衛生機構通過競爭提供性價比相對較高的服務進而獲得相應的補償,從而為公私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提供公平的發展環境。 三是健全財務制度,規范財務行為。《意見》提出,非公立醫療機構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下一步,要進一步研究完善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財務會計制度,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規范財務管理,便於政府、投資人及社會加強監督。 四是大力加強監督管理。《意見》提出,加強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經營行為的監管,嚴禁社會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收支結余用於分紅或變相分紅,以確保其非營利性的經營目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會計師事務所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審計監督作用,以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健康持續發展。今後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衛生等有關部門,一方面落實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發展,另一方 面依法加強監督檢查,規范運營管理。 新舉措注重強基層、建機制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意見》,中央財政近期已經下撥補助資金5.5億元,專項用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 一是從「強基層」的角度,安排4.4億元,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備購置、維修改造和人員培訓,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個10萬元、鄉鎮衛生院按每個20萬元補助,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善服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方便基層群眾就近看病。 二是從「建機制」的角度安排1.1億元,支持公立醫院與包括社會資本舉辦在內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全分工協作機制。 另外,自2010年起將社會力量舉辦的三級醫院納入中央財政臨床重點學科建設補助范圍,非公立醫療機構科研學術環境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實現與公立醫療機構平等待遇.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Ⅸ 現今中國醫療保障制度面臨著哪些問題
(一)醫療衛生的政府投入二式化與公立醫院行為異化
近十年來,我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主要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的財政投入,另一種是包括免稅、葯品和醫用材料順價加成以及檢查檢驗高於成本定價等在內的政策性投入(其中免稅部分在醫療機構中幾乎可忽略不計)。兩種投入方式一軟一硬,財政投入相對不足,越來越軟。政策性投入卻越來越硬,逐漸成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
2公立醫院行為異化公立醫院的改革是由政府設計和推動的,但改革後,公立醫院的行為與政府改革的初衷漸行漸遠。為了減輕財政負擔並適應全國范圍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衛生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政府逐漸從投資辦醫院走向利用政策辦醫院。醫院既「吃」政府(財政投入),又「吃」患者(高利收費)。葯品、醫用材料加成等政策性投入逐漸成為政府投入和醫院補償的主渠道。面對補償機制二元化,對於醫院來說,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享受政策投入利益。直接取決於醫院所佔有的市場份額。
(二)社會醫療保險欠公平、低效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農村經濟社會體制改革開展,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原有的合作醫療制度紛紛瓦解,農民完全淪為自費醫療。農村直到2003年之前基本沒有任何醫療保障,90%左右的農民靠自費醫療。城鎮內部不同人群間醫療保險同樣不公平。1998年的醫改方案首先將大量的鄉鎮企業、城鎮個體戶和自由職業者以及職工家屬等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以「第三方付費」為特徵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缺乏對醫方道德風險的有效控制。醫療服務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與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特徵決定了供需雙方地位的不平等:醫生是專家、權威。
(三)「管辦不分」、「管制俘獲」與政事合一
醫療保險市場是由供方(醫生)、需方(患者)和第三方即醫療保險機構組成的,政府是介於三者之上的監管者。政府對醫療服務提供方(醫院和醫生)、利用方(患者)和醫療保險方的有效監管,是醫療保險市場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然而,在我國,政府的監管角色是混沌的。從醫療服務提供方面看,政府直接舉辦為數眾多的醫療機構形成了典型的「父子」關系。醫院是政府的行政附屬單位,政府相當於總醫院院長。由於政府的投入主要依靠政策性投入,醫院的補償主要依靠市場。於是,醫院對醫生的權力(大處方)是激勵的,政府對醫院的趨利行為是默認的
(四)衛生保健體制二元化、政府責任間接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漸形成了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十六大以來,堅持科學發展觀,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正在走向融合。但是,衛生保健體制卻仍然固守二元化。醫療衛生方面,城市醫療衛生和農村醫療衛生是二元化的。農村衛生工作一直是衛生工作重點,但在實際運行中,重城市輕農村的格局始終沒有改變,80%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廣袤的農村和大約70%的人口,只享有20%的衛生資源,造成基本醫療衛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差。
這樣,處在不同地域和保險系統的居民只有區域內和系統內的小范圍公平,難以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醫療待遇。這與我國衛生保健事業發展中政府財政投入分攤機制緊密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