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依法治國
❶ 文明創建 與法同行 什麼是法治宣傳教育
眾所周知,文明創建工作不僅要打攻堅戰,還要打持久戰,更要與時俱進。因此,文明創建過程中在借鑒以往經驗的同時,一定要有創新思維。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上,就會重走老路,無法做出更突出的成績。總書記提出的「新常態」雖主要應用於經濟等領域,但文明創建也需要類似的創新思維,也需要在文明創建領域遵循「新常態」。創建,一個「創」字,一個「建」字,這就告訴我們,「創」既有「建立」的意思,更有「創新」和「創造」的意思。遵循「新常態」,創新工作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當然,過去的工作經驗和思路,很多是經得起科學和實踐考驗的,都要給予保留並繼續貫徹執行。例如在組織領導方面,要抓住關鍵,大膽探索,遵循「一把手」抓兩手、「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思路,這就為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建立了堅強有力的保證機制。再比如,在思想建設方面,聯系實際,勇於創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另外,在在創建活動的載體上,要勤於思考,虛功實做,精心設計抓手,吸引群眾廣泛參與,為深化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奠定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在硬體建設上,要高瞻遠矚,敢為人先,捨得投入,爭創一流,為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等等。
有了以上這些,並不是說文明創建工作就條件具備,甚至高枕無憂了;在工作方法上一定要與時俱進,創新思維。劉雲山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工作會議上強調,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是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政治任務。那麼,如何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去,就是文明創建工作面臨的一大課題。所以,要在善於總結經驗,精於管理,硬化、量化各項創建指標的同時,為深化文明創立建立一套科學、規范、有效的運行機制,並與依法治國的方略有效地結合起來,顯得至關重要,也是文明創建工作用要法治來衡量的具體體現。
文明城市創建,需要法治和德治相合力,這也是一種創新。要重視普法教育,尤其是縣域普法教育工作,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做好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形成結構均衡合理的創建格局。要把社會影響大、普惠性高、群眾需求強烈的項目作為著力點,使文明城市創建成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普法教育的同時,還要文明執法。治理城市的臟亂差,就需要創新思維,要探索一套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最重要的就是摒棄以前的簡單,甚至粗暴執法的方式,而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要依法辦事。城市管理部門要積極地向廣大市民徵集急需解決的問題,固定一定期限落實幾件實實在在的事。
文明創建來源於對正確理論的深刻理解,依賴於對社會實踐的科學總結,應立足於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應付諸於持久不懈的真抓實干。創建文明城市的目的不是為爭一塊牌子,而是要為市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需要各部門依法辦事,齊心協力,長抓不懈,真正讓群眾感受到創建文明城市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從而使人民群眾更加支持這項工作。
綜上所述,文明創建工作非常需要創新思維,也屬該領域需要遵循的「新常態」。面對新情況、新形勢,就要適應新情況、新形勢,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最為關鍵的就是要與時俱進,始終把工作著力點放在依法辦事的抓落實上,這樣才能保障文明創建工作的健康、有序、有效地進行。(李懷陽)
❷ 堅持依法治稅 為統領,打造依法行政新常態
中國江蘇網2月13日訊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後依法治國進入新常態,而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稅收領域的集中體現,深入推進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為此,稅務部門應堅持以依法治稅新常態為指引,以建設「科學、規范、高效、廉明」的稅務機關為目標,牢記忠實履職、安全履職的要求,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進依法治稅建設,奮力譜寫稅收法治新篇章。
要深刻領會依法治稅新常態的內涵。依法治稅的要求伴隨新常態而步入「升級版」,社會公眾和納稅人稅收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必然要求稅務部門打造高標准、法治化「稅收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稅收來源於納稅人,最終服務於納稅人,也經由法律體現納稅人的意志。因此,稅法變成了用來授予、規范和監督政府征稅權的法律,依法治稅成為稅收活動共同奉行的基本准則,成為征納雙方共同的內心認知,其成果也必須體現在稅務幹部法治意識、水平與納稅人稅法遵從上。
要堅持法治思維提升依法治稅能力。堅持以依法治稅理念統領稅收工作全局,堅持「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行政規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也不擾民,使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法治化的軌道運行。要健全和落實「黨組中心組集體學法、新進幹部初任學法、執法幹部法治輪訓、領導職務任前考法」制度,把稅收法律法規作為各類培訓班的必學內容加以強化。要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做到征納雙方法律面前義務地位平等。要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建設稅收法治文化,將稅收法治原則作為稅收行為先導,將法治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事項各環節,培育稅收法治思維整體生成。注重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實踐鍛煉,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提升依法治稅的能力和水平。
要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系統謀劃「法治稅務」建設規劃,加強對依法治稅工作的領導,領導班子要明確依法行政責任,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帶頭遵法信法守法用法,堅決防止選擇性執法、隨意性執法。落實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實施行政許可,建立涉及權力運行所有環節的制度規范。加大稅收執法督察力度,全面落實稅收執法責任制,規范執法行為和行政處罰裁量權。規范運用稅務稽查、稅收行政強制等執法手段,加大對涉稅案件的查辦和執行力度。全面落實納稅信用管理辦法和稅收「黑名單」制度,聯合相關部門實施聯合懲戒,積極營造依法誠信納稅的濃厚氛圍。堅持以公開為常態,拓寬行政公開范圍,推行稅收執法結果公開化控制,讓稅收執法權力在陽光下健康運行。
要完善制度建設保障依法治稅的落實。推行稅務重大決策和重大執法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制度,落實重大稅務案件集中審理制度,加快推進內控機制信息化升級版建設,進一步明確崗責體系,細化確定執法風險點,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橫向道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控體系。加強外部監督,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司法、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及各種新媒體、特邀監督員和納稅人代表對稅收執法的監督作用。完善稅收政策執行情況反饋制度、基層聯系點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對於征管質量、政策執行、納稅服務、稅務稽查、廉政建設等情況,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督查、跟蹤問效。建立健全獎懲並舉的法治考評機制,進一步完善稅收執法責任制,加大對執法過錯行為的懲戒力度,對於執法違法的行為,特別是玩忽職守、不作為的行為,以及亂作為、損害納稅人利益、破壞稅收公平正義的行為,堅決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及相關領導責任。
❸ 新常態下提出依法治國的依據是什麼
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其主要特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其實施的步驟是依法治國。
在治理國家過程中,人類有意識地通過憲法和法律來約束限制自己的權力,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現。通過規范約束政府行為從而建立廉潔、高效、自律、法治和民主政府。
如何給權力劃界?最好的方法還是「立字為據」,即用憲法的形式把國家應該享有的權力明確列舉出來,形成「權力清單」。讓官員上任時向全民宣誓,遵守憲法確定的權力界限,不得越雷池一步。依法治國主要是依憲治國,憲法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
要實現經濟社會「新常態」,必須用制度理性遏制「權力任性」,這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真正內核與意蘊。當我們對「任性」有了進一步解讀的時候,法治社會對各種非法治行為「任性」的限制與遏制就是中國當今乃至今後的時段里必須採取的理性思維與行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就是我國全力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其目標明確、任務明晰、實施要求確定。這種與「新常態」社會要求相一致的法治理念,反映出我國要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願大圖,其意義之深遠、理念之先進、願景之宏大,彰顯了我國當今政府全面建設法治經濟、法治社會的氣魄。在要求上,通過建立權力清單和相應責任清單制度,進一步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職責許可權,推動簡政放權,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政府職能體系和權力監督、制約和協調機制,達到依法行政的目標。所以,在「新常態」遠大目標下的政府要成為陽光政府,公眾會知道政府的權力邊界到底在哪裡。通過編制「權力運行流程圖」來亮相權力的運行程序、環節、期限等,通過各級政府「清權、減權、制權、曬權」等環節接受社會監督,讓權力有用、使用和管用。這樣,事皆出於法、依於法、治於法,使「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理念深入人心。
「新常態」的經濟社會,就是要依法限制權力,依法保障權利,依法保護自由,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減少政府幹預,給市場和企業松綁、減負,使中國的經濟提質增效,釋放出更多的改革紅利。於是,我們的政府也將從全能全管政府向著有限政府轉變,簡政確權和放權的實質就是在明確權力清單的同時,也在明確責任清單,政府把該管的該做的事管好、做好,從源頭上限制或消除權力尋租的空間,切斷腐敗鏈條,用制度規范權力,用法律確定政府必須依法行政。
新常態下權力清單的實施,在《指導意見》中很明確,主要通過五個方面加以實施: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因地制宜和統籌協調推進。換言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充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達到權力來源於法律規定,行使權力必須依法依規,監督權力依法依規,讓「權力清單」真正地落實在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具體實踐中,增強簡政放權的含金量。當「權力清單」公諸於眾時,它所跟進的「責任清單」使權責一致時才能真正用權。「責任清單」也就需要明確的「權力清單」所包括的主要責任、實施細則、承辦部門和追究機制等內容必須公之於眾,曬在陽光下。
❹ 稅務人員如何才能做到守紀律和講規矩
稅務幹部要做到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關鍵要守好底線。
一、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稅務幹部適應新常態的需要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地方稅收入面臨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期和基數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組織收入的難度和壓力前所未有。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地稅系統應順勢而為,主動調整工作思路,堅持統籌施策,做到精準發力,牢牢抓住組織收入的主動權。而抓住組織收入的主動權,必須樹立法治精神,堅持組織收入原則,做到應收盡收,既不能收過頭稅,也不能私自減免稅;必須守紀律講規矩,樹立大局意識,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絕不能各行其是,因小失大,以私廢公。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稅務幹部要以身作則,團結協作;要個人服從集體,下級服從上級;要保證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二、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稅務幹部必須具備的品德
作為稅務幹部,必須具備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一個具有法治思維的人,必須敬畏法律、崇尚法治。要以法律作為觀察、思考和判斷的依據,要以法律作為說話辦事的底線。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需要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要帶好頭。必須時刻作好表率。而守紀律講規矩更是黨中央要求建立依法治國建立法治政府的先決條件。只有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自己能夠帶頭做到守紀律講規矩,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在群眾中營造出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依法治稅的濃厚氛圍,最終形成全民守法。也只有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帶好頭,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
三、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凈化政治環境的必然要求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是凈化政治環境的必然要求。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需要有一套規矩來對個體進行約束和規范。對黨員幹部來說,不管是國家法律還是黨的紀律都是必須遵守的剛性行為准則。同時還要遵守一些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未列入紀律條例的規矩就是自我約束的紀律,也是黨員幹部必須自我要求自我約束的紀律。這些紀律和規矩都是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而歸納起來的,更有一些是先人用生命為代價總結出來的。建立守紀律講規矩的新常態可以說對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依法治稅、誠信納稅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有利於加強黨的建設。守紀律講規矩是對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黨性的重要考驗,也是對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只有守紀律講規矩,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守紀律講規矩,才能一切都按照規定辦事;才能不徇私枉法,立足群眾做好各項工作;也才能取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只有建立守紀律講規矩的新常態,我們的黨才能杜絕腐敗,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國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
四、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對黨員乾的工作的要求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黨員幹部要自覺遵守黨章黨規、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繼承和發揮黨的優良傳統,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錘煉黨性修養,提高業務工作能力,練就為民服務的好本領。通過前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守紀律講規矩,既可以保障黨和國家的事業健康發展,又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不犯錯、少犯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守紀律講規矩,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要著眼全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覺圍繞大局有效履責、充分發揮作用,要講政治、顧大局,明辨是非,不謀個人私利、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把聰明才智用到幹事創業上來;要以身作則,團結協作,凝聚戰鬥力和執行力,激發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幹事創業激情。
其次,要樹立廉政意識。德能勤績廉,廉是基礎,失之則一切皆無。「公生明,廉生威」, 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要守住廉潔底線,正確行使權力,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政績觀,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始終保持頭腦「清醒」;要做到慎始、慎微、慎獨、慎行、慎權,管好自己的口、手和腳,算清政治賬、經濟賬、名譽賬、家庭賬、親情帳、自由賬;要樹立「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信念,始終對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和歪風邪氣,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最後,要有敬畏意識。一個人,心存敬畏,就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會從嚴要求自己,慎言慎行,反之,一個人一旦沒有就了敬畏之心,就敢罔顧黨紀國法,把自己擺在「特權」位置,做一名「特殊黨員」,就敢越「雷池」、闖「紅燈」、踩「底線」,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個別稅務幹部之所以跌倒在權力、金錢、美色等關隘上,就是因為失去了敬畏意識,心存僥幸,膽大妄為,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
「舉頭三尺有綱紀」,領導幹部守紀律講規矩,才能有權不「任性」,始終對黨紀國法心存敬畏。領導幹部惟有敬畏法紀,恪守「三嚴三實」,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確保忠誠、干凈、擔當。
❺ 如何提高在新常態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❻ 如何看待依法治國依法治軍新常態
他們剛出來幾百里而已,就遇上了這樣的大塊頭,慢一步的話就會被生吞活剝,版死無葬身之權地。
「這有什麼,小哥哥護著我回來時,還看到一隻跟巨山一樣大的猛獸呢,一爪子下去直接踩崩了一座山峰。」清風說道。
孩子們咋舌,佩服不已。
「不行,我要苦修,一定要將骨文練的出神入化,也早點成為大高手。」皮猴發誓道。
大壯、二猛、虎子、鼻涕娃等都點頭,短暫的驚險,讓他們意識到了實力強大的重要性,平日需要奮發與拼搏。
「我們這是到了哪裡?距離村落多半有六七百里了吧。咦,山那邊有炊煙。」二猛指向前方。
❼ 結合材料說明黨和國家為什麼要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新常態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全會繪就了建設「法治中國」的路線圖,提出了依法治國「升級版」方案。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意味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首先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高度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法律安排。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以法治為基礎建構的,更加強調對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和依法制約,把治理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治理。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始終堅持「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邏輯和理念,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簡政放權,關鍵是要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克服將改革與法治對立起來的錯誤觀念,樹立「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的依法改革觀念,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推進改革。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切實加強立法工作,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用立法及時鞏固改革的成果。
提高立法質量是關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法治的基本含義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實現法治的基本前提。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而完善這一法律體系依然任重道遠。以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為例,完善與市場交易有關的民商事法律,尤其是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可謂勢在必行。新時期的立法工作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升級版,提高立法質量、實現科學立法將是打造升級版的關鍵所在。「科學立法」成為立法工作的首要標准和核心理念,提高立法質量、維護立法公正,是科學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民意,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條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擴大公眾對立法的有序參與,除了擴大一般群眾對立法的參與,也要適當擴大專家學者、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囊團對立法的參與,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立法工作,確保實現科學立法。不僅讓相對利益超脫的中立的第三方作為立法後評估主體,也要讓第三方提前介入作為立法起草主體、立法論證主體。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勘定司法權力的邊界,規范權力的運行。期待司法改革試點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沿著法治的軌道遵循司法規律順利推進、依法推進。
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
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一個基本要求。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無論是各級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都應當養成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如此循環往復,整個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就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