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的污染源包括那4個
A. 輻射的污染源包括
這樣的抄污染源包括:
(1)電腦、電視、音響、微波爐、電冰箱等家用電器;
(2)手機、傳真機、通訊站等通訊設備;
(3)高壓電線以及電動機、電機設備等;
(4)飛機、電氣鐵路等;
(5)廣播、電視發射台、手機發射基站、雷達系統等;
(6)電力產業的機房、衛星地面工作站、調度指揮中心等;
(7)應用微波和X射線等的醫療設備等。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B. 光輻射污染是一種新環境污染源,以下哪一項不屬於光污染的來源
光污染是繼廢氣復、廢水、廢渣制和雜訊等污染之後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光污染的狀況多為由鏡面建築反光所導致的行人和司機的眩暈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燈光給人體造成的不適感。
C. 日本核輻射之後,渤海黃海里有哪些海產品容易附著污染物
將輻射水排入大海,主要是對海洋生態以至食物鏈的影響。雖然太平洋很大,回洋流會把污染答物稀釋至原本的 1%,但輻射水會污染近岸海洋的懸浮物,一旦懸浮物沉到海底,就會逐漸傳播到食物鏈。
一旦輻射水中含有銫 137,就更麻煩,因為銫 137的半衰期長達 30年,魚類若吃了曾吸收銫的海洋植物,很難處理。這是大范圍的污染,海洋生物植物都會存在污染可能。
D. 電磁污染源有哪些
電磁污染源是指產生電磁波干擾和有害電磁輻射的環境和條件。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電磁污染回源,可分天答然和人為兩大類。天然的電磁污染是某些自然現象引起的,最常見的是雷電,除了可能對電氣設備、飛機、建築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還會在廣大地區從幾千赫到幾百兆赫以上的極寬頻率范圍內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火山噴發、地震和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等都會產生電磁干擾。天然的電磁污染對短波通信的干擾尤為嚴重。
人為的電磁污染是由電子儀器和電氣設備產生的,主要有脈沖放電、工頻交變電磁場和射頻電磁輻射。
脈沖放電:切斷大電流時產生的火花放電。由於電流強度的瞬時變化很大,產生很強的電磁干擾。它在本質上與雷電相同,只是影響區域較小。
工頻交變電磁場:大功率電機、變壓器以及輸電線等附近的電磁場。它不以電磁波形式向外輻射,只在近場區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
射頻電磁輻射:無線電廣播、電視、射頻加熱(焊接、淬火、焙燒)設備和介質乾燥(塑料熱合、木材紙張乾燥)設備等產生的輻射。射頻電磁輻射頻率范圍寬(0.1MHz~3000MHz),影響區域大,對近場區工作人員有危害,是電磁污染環境的重要因素。
E. 求電磁輻射具體是什麼時候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第四大污染源
電磁場與公共衛生
接觸極低頻場
實況報道 第322號
2007年6月
使用電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有電流流通,導電線路和電器附近就有電場和磁場存在。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起,關於接觸這些極低頻電場和磁場是否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提出了問題。自那時以來,進行了許多研究,成功解決了一些重要問題並縮小了未來研究重點的范圍。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確立了國際電磁場項目以便調查與電磁場發射技術有關的潛在健康風險。一個世衛組織專題小組最近結束了一項對極低頻場的健康影響的審查(世衛組織,2007年)。
本實況報道以專題小組的審查結果為依據,並更新了由世衛組織支持成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以及由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公布的關於極低頻電磁場健康影響的審查。
極低頻場的來源和住宅暴露程度
凡是有電流流通的地方 - 電力線和電力電纜、住宅供電線路以及電器中就有電場和磁場存在。電場源於電荷,衡量單位為伏特/米(V/m),並可通過木頭和金屬等普通材料屏蔽。磁場源於電荷運動(即電流),以特斯拉(T)為單位,或更通常以毫特斯拉(mT)或微特斯拉(μT)為單位。在某些國家常用另一種叫作高斯(G)的單位(10,000 G = 1 T)。磁場不受大部分普通材料的屏蔽,很容易穿透它們。這兩種場在接近源頭的地方最強,隨距離減弱。
大部分電力工頻為每秒50或60周,或稱赫茲(Hz)。靠近某些電器的地方,磁場值的量級可達幾百微斯特拉。在電力線下面,磁場約為20 µT ,而電場可達每米幾千伏特。然而,住房中的平均住宅工頻磁場要低得多 - 歐洲約為0.07 µT ,北美為0.11 µT 。住房中的電場平均值最高為每米幾十伏特。
專題小組的評估
2005年10月,世衛組織召集了一個科學專家專題小組,評估接觸頻率在0至100,000赫茲(100千赫茲)的極低頻電場和磁場可能造成的任何健康風險。盡管200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檢查了癌症方面的證據,但該專題小組審查了若干健康影響的證據,並更新了有關癌症的證據。專題小組的結論和建議載於一份世衛組織環境衛生標准專著(世衛組織,2007年)。
在進行了一次標準的健康風險評估之後,專題小組認為就公眾一般遇到的電場強度而言,沒有與極低頻電場相關的實質性健康問題。因此本實況報道所剩篇幅將主要討論接觸極低頻磁場的後果。
短期後果
經確定短時間接觸高強度磁場(遠遠超出100 µT)會產生生物效應,這可以通過獲認可的生物物理機制加以解釋。外部極低頻磁場將電場和電流導入人體,在場強極高時,會刺激神經和肌肉並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潛在的長期後果
關於接觸極低頻磁場的長期風險的許多科學研究側重於兒童期白血病。200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了一篇專著,將極低頻磁場歸入「可能導致人類癌症」類別。通過這一分類表明了一種因素,目前有關該因素對人類致癌作用的證據有限,而關於其對實驗動物的致癌作用也證據不足(其他例子包括咖啡和焊接煙塵)。這一分類以對流行病學研究的合並分析為基礎,證明了一種一貫的模式,即平均接觸超過0.3 - 0.4 µT 的住宅工頻磁場,會相應使兒童期白血病增加兩倍。專題小組認為自此以後的其他研究均未改變這一分類的狀況。
然而,方法方面的問題,如潛在的選擇偏見等削弱了流行病學證據。此外,沒有獲認可的生物物理機制能夠表明,低強度接觸與癌症發病有關。因此,如果說接觸這些低強度磁場會引起任何後果,那一定是通過一種目前未知的生物機制。另外,動物研究大部分是否定的。總而言之,與兒童期白血病有關的證據不夠有力,不足以表明因果關系。
兒童期白血病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疾病,估計2000年全世界一年的新病例總數為49,000例。在家中接觸平均超過0.3 μT的磁場的情況很少見。據估計,只有1% 到 4%的兒童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如果磁場與兒童期白血病之間有因果關系,估計全世界可能由於接觸磁場而導致的病例數每年在100例到2400例之間不等,這項估算以2000年的數值為依據,那年的病例數占總發病數的0.2% 至 4.95%。因此,如果說極低頻磁場確實會增加該疾病的風險,但就全球來看,極低頻電磁場的公共衛生影響將是有限的。
對可能與接觸極低頻磁場有關的其他一些不良健康後果也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其他兒童期癌症、成人癌症、抑鬱、自殺、心血管疾病、生殖功能障礙、發育障礙、免疫改變、神經行為影響和神經變性疾病。世衛組織專題小組認為,肯定接觸極低頻磁場與所有這些健康後果有關的科學證據比兒童期白血病方面的證據更加無力。在某些情況中(即心血管病或乳腺癌),證據表明這些場不是導因。
國際「接觸」准則
與短期高強度接觸有關的健康影響已經得到確定並構成兩項國際「接觸限值」准則(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1998年;電機和電子工程師學會,2002年)的基礎。目前,這些機構認為與長期低強度接觸極低頻場可能產生的健康影響有關的科學證據不足以證明應當降低這些定量接觸限值。
世衛組織的指導
關於高強度短期接觸電磁場,其不良健康影響已經得到科學確認(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2003年)。國際「接觸」准則旨在防止工人和公眾遭受這些影響,決策者們應當予以採納。電磁場防護規劃應當包括在接觸量可能超過限值的源頭衡量接觸量。
關於長期影響,由於有關接觸極低頻磁場與兒童期白血病之間聯系的證據薄弱,所以減少接觸對健康的益處並不清楚。鑒於這種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政府和工業應當監督科學並促進研究規劃,以進一步減少關於接觸極低頻場對健康影響的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通過極低頻風險評估工作,已經明確了知識差距,它們是新研究議程的基本內容。
鼓勵會員國與所有利益相關方一起制定有效和公開的交流規劃,以便能夠作出知情的決定。這些應包括在極低頻電磁場發射設施的規劃工作中增進工業、地方政府和公民之間的協調與磋商。
在修建新設施和設計新設備,包括電器時,可以探索減少接觸的低成本辦法。減少接觸的適當措施將隨國家而不同。但是,不允許有採納任意低接觸限值的政策。
F. 下列哪些設備是電磁輻射污染源()A.高壓變電站B.電視發射塔C.行動電話發射塔D.電
AD、電力設施在周圍環境中產生的是工頻電場與工頻磁場,頻率只有50赫茲或60赫茲,電壓感應出電場,電流感應出磁場,是感應場,不是射線,是沒有發射天線的;其特點是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影響范圍非常小,根本不形成輻射,無法向外界輻射能量,故AD不屬於電磁輻射污染源.
BC、電磁輻射是指電磁能量從輻射源發射到空間,在電場與磁場之間,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的能量流現象,通常是通過天線向外進行發射的,故BC屬於電磁輻射.
故選:BC.
G. 輻射的污染源包括什麼啊在線等~~~~~~~~謝謝啊
這樣的污染源包括:
(1)電腦、電視、音響、微波爐、電冰箱等家用電器;
(2)手機、傳真內機、通訊站等通訊設備;
(3)高壓容電線以及電動機、電機設備等;
(4)飛機、電氣鐵路等;
(5)廣播、電視發射台、手機發射基站、雷達系統等;
(6)電力產業的機房、衛星地面工作站、調度指揮中心等;
(7)應用微波和X射線等的醫療設備等。
H. 光輻射污染是一種新環境污染源,以下哪一項不屬於光污染的來源
光污染
光污染是現代社會產生的過量的或不適當的光輻射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現象。一般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有時人們按光的波長分為紅外光污染、紫外光污染、激光污染及可見光污染等。
【光污染的種類】
白亮污染
現代不少建築物採用大塊鏡面或鋁合金裝飾門面,有的甚至整個建築物會用這種鏡面裝潢。也有一些建築物採用鋼化玻璃、釉面磚牆、鋁合金板、磨光花崗岩、大理石和高級塗料裝飾,明亮亮、白花花眩眼逼人。據測定,白色的粉刷面光反射系數為69-80%,而鏡面玻璃的反射系數達82-90%;比綠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磚石裝修的建築物的反射系數大10倍左右、大大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范圍。
專家們研究發現,長時間在白色光亮污染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眼角膜和虹膜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引起視力的急劇下降,白內障的發病率高達40%--48%。同時還使人頭昏心煩,甚至發生失眠、食慾下降、情緒低落、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人工白晝污染
當夜幕降臨後,酒店、商場的廣告牌、霓虹燈使人眼花繚亂。一些建築工地燈火通明,光直沖雲霄、亮如白晝,
人工白晝對人體的危害不可忽視。由於強光反射,可把附近的居室照得如同白晝,在這樣的「不夜城」里,使人夜晚難以入睡,打亂了正常的生物節律,致使精神不振,白天上班工作效率低下,還時常會出現安全方面的事故。據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人工白晝影響健康,84%的人認為影響睡眠,同時也使昆蟲、鳥類的生殖遭受干擾。甚至昆蟲和鳥類也可能被強光周圍的高溫燒死。
彩光污染
彩光活動燈、熒光燈以及各種閃爍的彩色光源則構成了彩光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據測定,黑光燈可產生波長為250-320納米的紫外線,其強度遠遠高於陽光中的紫外線,長期沐浴在這種黑光燈下,會加速皮膚老化,還會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諸如頭暈、頭痛、惡心、食慾不振、乏力、失眠等。彩光污染不僅有損人體的生理機能,還會影響到人的心理。長期處在彩光燈的照射下,其心理積累效應,也會不同程度引起倦怠無力、頭暈、性慾減退、陽痿、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疾病。此外,紅外線、紫外線也正日益嚴重地污染環境。
眩光污染
汽車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頭燈,廠房中不合理的照明布置等都會造成眩光。某些工作場所,例如火車站和機場以及自動化企業的中央控制室,過多和過分復雜的信號燈系統也會造成工作人員視覺銳度的下降,從而影響工作效率。焊槍所產生的強光,若無適當的防護措施,也會傷害人的眼睛。長期在強光條件下工作的工人(如冶煉工、熔燒工、吹玻璃工等)也會由於強光而使眼睛受害。
視覺污染
指的是城市環境中雜亂的視覺環境。例如城市街道兩側雜亂的電線、電話線、雜亂不堪的垃圾廢物、亂七八糟的貨攤和五顏六色的廣告招貼等。
激光污染
激光污染也是光污染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於激光具有方向性好、能量集中、顏色純等特點,而且激光通過人眼晶狀體的聚焦作用後,到達眼底時的光強度可增大幾百至幾萬倍,所以激光對人眼有較大的傷害作用。激光光譜的一部分屬於紫外和紅外范圍,會傷害眼結膜、虹膜和晶狀體。功率很大的激光能危害人體深層組織和神經系統。近年來,激光在醫學、生物學、環境監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以及工業等多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激光污染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
紅外線污染
紅外線近年來在軍事、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紅外線污染問題也隨之產生。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燒傷。紅外線對眼的傷害有幾種不同情況,波長為7500~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眼底視網膜的傷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紅外線,可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不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會造成角膜燒傷(混濁、白斑)。波長大於 14000埃的紅外線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內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紅外線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傷害。人眼如果長期暴露於紅外線可能引起白內障。
紫外線污染
紫外線最早是應用於消毒以及某些工藝流程。近年來它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如用於人造衛星對地面的探測。紫外線的效應按其波長而有不同,波長為1000~1900埃的真空紫外部分,可被空氣和水吸收;波長為1900~3000埃的遠紫外部分,大部分可被生物分子強烈吸收;波長為3000~3300埃的近紫外部分,可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
紫外線對人體主要是傷害眼角膜和皮膚。造成角膜損傷的紫外線主要為2500~3050埃部分,而其中波長為2880埃的作用最強。角膜多次暴露於紫外線,並不增加對紫外線的耐受能力。紫外線對角膜的傷害作用表現為一種叫做畏光眼炎的極痛的角膜白斑傷害。除了劇痛外,還導致流淚、眼瞼痙攣、眼結膜充血和睫狀肌抽搐。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紅斑和小水皰,嚴重時會使表皮壞死和脫皮。人體胸、腹、背部皮膚對紫外線最敏感,其次是前額、肩和臀部,再次為腳掌和手背。不同波長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是不同的,波長2800~3200埃和2500~2600埃的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最強。
I. 什麼是電磁輻射污染電磁污染源可分為哪幾類各有何特性
電磁輻射污染:是指產生電磁輻射的器具泄露的電磁能量傳播到室內外空間,其量超出環境本底值,其性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等綜合影響引起周圍人群的不適感,或超過儀器設備所容許的限度,並使健康和生態環境受到損害。
電磁污染按場源可分為:自然電磁污染和人工電磁污染。
天然源: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場,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此外,太陽及其它星球自外層空間也源源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但天然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沒有多大的損害。
人為源:產生不種形式、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機械設備、安全等產生危害。
J. 下列設備不屬於電磁輻射污染源的是() A.高壓變電站 B.電視發射塔 C.行動電話發射塔 D.
電磁輻射是指電磁能量從輻射源發射到空間,在電場與磁場之間,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的能量流現象,通常是通過天線向外進行發射的,故BC屬於電磁輻射; 而電力設施在周圍環境中產生的是工頻電場與工頻磁場,頻率只有50赫茲或60赫茲,電壓感應出電場,電流感應出磁場,是感應場,不是射線,是沒有發射天線的;其特點是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影響范圍非常小,根本不形成輻射,無法向外界輻射能量,故AD不屬於電磁輻射污染源. 故選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