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污染狀況

污染狀況

發布時間: 2020-11-20 16:58:57

❶ 河流污染的污染狀況

我國主要河流的污染狀況 ? 中國擁有50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絕大多數已經遭受到程度不同的水污染侵害,包括長江在內的七大水系無一倖免。
1 據國家環保總局數據顯示,七大水系劣V類水所佔比例為27.9%,比2003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七大水系I-V類水質類別比例分別為4.6%,20.9%,16.3%,21.6%,8.7%。
2 水資源匱乏的北方河流比水資源豐沛的南方河流污染嚴重,七大水系按水污染嚴重程度排序,劣V類水質比例最高者為海河的56.7%,其後是遼河的37.9%、淮河的32.6%、黃河的29.5%、松花江的24.4%、長江的9.6%和珠江的6.1%。 七大水系:長江,珠江,松花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 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
七大水系低於III類標準的水所佔比例竟高達58.2%,實在是觸目驚心,因為IV類水處理之後既不能作為安全的飲用水,也不能作為漁業水域和游泳區用水,V類水基本上喪失了功能,劣V類水屬於毫無用處的臭水,若將七大水系就這一比例進行一番比較的話——淮河的80.2%、松花江的78.1%、海河的74.6%、遼河的67.6%、黃河的63.6%、長江的27.9%和珠江的21.2%——就會沉痛地感受到水污染形勢的嚴峻性。
水質「差」的海河基本上就是「死河」;水質「較差」的遼河、淮河、黃河和松花江是「病河」,有的甚至已「病入膏肓」,而前三者根本就沒有I類水;水質「較好」的長江和珠江,其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絕對是「今不如昔」了。
中國水體污染相當嚴重,部分城市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在46個重點城市中,有45.6%的城市水質較差,而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則更令人擔憂,其衛生合格率僅為62.1%。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約有3.6億人喝不上干凈水,因此保障中國百姓喝上干凈水的問題成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第一要務。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當下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❷ 現在地球上的污染狀況

人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窮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海洋。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鋁等廢物,它們成了城市衛生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毛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❸ 污染狀況-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從污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物超標情況看,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1.4%。

❹ 水污染現狀是怎麼樣的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迅速。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世界水論壇提供的聯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天約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

我國的水污染也比較嚴重,現在已經進入水污染密集爆發階段,江河湖庫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總體上呈加重趨勢。水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8年,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七大水系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七大水系水質與2007年基本持平,200條河流409個斷面中,一二三類、四五類和劣五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長江水質總體良好,松花江為輕度污染,黃河、淮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七大水系污染程度次序為: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澤湖—洞庭湖—鏡泊湖—興凱湖—博斯騰湖—松花湖—洱海,其中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不適合做飲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工業較發達城鎮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90%的河段不適合做飲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另外,一些意外事故也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事件,以2005年底的松花江事件最為典型。

2005年11月13日,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連續爆炸。在這之後,監測發現苯類污染物流入該車間附近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質污染。14日10時,吉化公司東10號線入江口水樣有強烈的苦杏仁氣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標准。隨著污染物逐漸向下游移動,這次污染事件的嚴重後果開始顯現。特別是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飲用水多年以來直接取自松花江,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飲用、造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市政府決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應自來水,這在該市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停水之後,蘇家屯斷面(哈爾濱市飲用水源取水口上游16千米處)硝基苯濃度24日18時為0.4417毫克/升,超標25倍;19時為0.5177毫克/升,超標29.45倍;25日零時為0.5805毫克/升,超標33.15倍,達到最大值,隨後濃度開始下降。在松花江水各項指標符合國家標准之後,該市於11月27日恢復供水。

❺ 舉一例說明我國水體污染狀況及其危害

水污染主要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受污染的水
工業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據199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資料顯示:這一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共539億噸(不包括火直電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409億噸,佔69%。實際上,排污水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因為許多鄉鎮企業工業污水排放量難以統計。 赤潮
赤潮
農業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葯、化肥等。農葯污水中,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農葯、化肥含量高。中國目前沒開展農業方面的監測,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億公頃耕地和220萬公頃草原上,每年使用農葯110.49萬噸。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約50億噸,致使大量農葯、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類以及其他生物異常繁殖,引起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的變化,從而致使水質惡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據調查,1998年中國生活污水排放量184億噸。 垃圾漂浮的水面
中國每年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水域,全國有監測的1200多條河流中,目前850多條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許多河段魚蝦絕跡,符合國家一級和二級水質標準的河流僅佔32.2%。污染正由淺層向深層發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們能夠飲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覺地減少。
編輯本段危害
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有80%是因為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而傳播的,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稱作"世界頭號殺手"。
危害
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損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後,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鉻、銨類、笨並(a)芘等,還可誘發癌症。被寄生蟲、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會引起多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重金屬污染的水,對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鎘污染的水、食物,人飲食後,會造成腎、骨骼病變,攝入硫酸鎘20毫克,就會造成死亡。鉛造成的中毒,引起貧血,神經錯亂。六價鉻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膚潰瘍,還有致癌作用。飲用含砷的水,會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許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機體代謝障礙,皮膚角質化,引發皮膚癌。有機磷農葯會造成神經中毒,有機氯農葯會在脂肪中蓄積,對人和動物的內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機能均造成危害。稠環芳烴多數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劇毒物質,進入血液後,與細胞的色素氧化酶結合,使呼吸中斷,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們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與水有關。傷寒、霍亂、胃腸炎、痢疾、傳染性肝類是人類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潔引起。 (2)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水質污染後,工業用水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水質不合格,會使生產停頓。這也是工業企業效益不高,質量不好的因素。農業使用污水,使作物減產,品質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農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質量。海洋污染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營養化的危害在正常情況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條件,而且氧參加水中的各種氧化-還原反應,促進污染物轉化降解,是天然水體具有自凈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機物在水中降解放出營養元素,促進水中藻類叢生,植物瘋長,使水體通氣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現無氧層。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臭味大、顏色深、細菌多,這種水的水質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斷魚大量死亡。

❻ 世界環境污染現狀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使得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本國的環境問題。全球環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全球環境管理是一種多元化、多層面、多視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環境的制度、法則、規范、標准及其過程與行為等。
1992年裡約熱內盧全球環境高峰會議以來,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全球環境管理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達成了許多全球環境公約並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家參與締約。但由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仍在承受極大的破壞,能否在全球層面上進行更加成熟的環境管理行為以消除環境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已經成為全體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目前全球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污染等。
(一)全球氣候變化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的氣候也曾發生過顯著的變化。近年來,全球各國均出現了幾個世紀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20世紀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幾乎達500億美元。
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反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以防範風險。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 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震動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面的有害紫外線將增加2%。有害紫外線的增加會產生如下危害:一是使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系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歷史上還從未出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速度,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在1600~1950年間,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了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從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據科學家估計,按照每年砍伐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大約5%~10%的熱帶森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總體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當前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大面積森林受到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遭受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了生物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生物環境也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由於人類對生物物種的強度捕獵和採集等過度利用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面積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大面積污染。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還有無控制的旅遊活動,對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水和空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了毀滅性影響。全球變暖也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改變了生物群落的邊界。尤其嚴重的是,上述的這些破壞和干擾會累加起來,會對生物物種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四)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系統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為聯合國環發大會所准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從1984年的34. 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 92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 73億公頃,牧場有30. 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並進行連續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鹼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佔37%,過度放牧佔33%,不可持續農業耕種佔25%,基礎設施建設過度開發佔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飢荒中,至少有300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狀態,1000萬人成了難民。從各大洲損失比較來看,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從土地類型來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積最大,損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澆地受損失情況大致相同。從1980年和1990年所做估算的比較來看,由於世界各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進展甚微,在1978~1991年間,全世界的直接損失約為3000億~6000億美元。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區以外的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五)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種林產品也有著廣泛的經濟用途。但從全球來看,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惡果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採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污染等。一是砍伐林木。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二是開墾林地。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半數以上的森林採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三是採集薪材。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採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大規模放牧。全球很多地區都在建立了大規模的牧場,在中南美地區表現尤甚,如南美亞馬遜地區人們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將其變為牧場以滿足美國對牛肉的需求。五是空氣污染。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於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產生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
(六)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陸地水域與海洋也施加了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1)水資源污染。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致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三個世紀里,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達到了3500km2。20世紀的後半葉,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佔了增長的主要部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綠色革命」期間,灌溉用水翻了一番。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了,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污染。化肥和農葯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合理使用,使農業的地表徑流污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2)海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海洋生物資源過度利用。世界漁業生產由海洋捕撈、內陸捕撈和水產養殖(包括淡水和海水養殖)組成。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七)酸雨污染
大氣污染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並且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區。酸雨的長距離輸送,導致酸雨污染發展成為區域環境問題和跨國污染問題。酸雨問題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現在已出現在亞太的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歐洲和北美已採取了防止酸雨跨界污染的國際行動。在東亞地區,酸雨的跨界污染已成為一個敏感的外交問題。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km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系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酸雨可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築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❼  我國水環境污染狀況

據1998年度《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雖然加強了城市和重點區域環境污染治理,淮河流域取得階段性成果,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從總體而言,形勢依然嚴峻。以水環境污染為例,雖然工業廢水從水量到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均有所減少,污染加劇趨勢有所遏制,但水體污染程度仍十分嚴重。

一、七大水系重點評價河段水質狀況

1998年度統計結果顯示,我國主要流域(水系)長江、黃河、松花江、珠江、遼河、海河、淮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斷面監測結果表明,僅有36.9%的河段達到或優於《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水質要求,其中,Ⅰ類水質佔8.5%,Ⅱ類水質佔21.7%,Ⅲ類水質佔6.7%;仍有63.1%的河段水質為Ⅳ類、Ⅴ類或劣V類,失去了飲用水功能,其中Ⅳ類水質佔18.3%,Ⅴ類水質佔7.1%,劣V類水質佔37.7%。與1997年相比,長江、淮河和珠江水質有所好轉,黃河、海河、松花江水質變化不大,遼河水質則有所惡化。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表7-1)。

表7-1七大水系水質狀況統計結果

二、主要湖泊水質狀況

我國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巢湖(西半湖)、滇池和太湖的污染仍然嚴重。

1.太湖

高錳酸鹽指數(主要控制指標)基本滿足地面水Ⅱ類水質標准,但氮、磷污染較重,五里湖、梅梁湖等湖區富營養化嚴重,全湖處於中富營養狀態。由於氮、磷污染,太湖湖體水質介於Ⅳ類—劣Ⅴ類之間。

2.滇池

氮、磷污染嚴重,全湖均為V類和劣V類水質,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草海較外海污染嚴重。草海總磷、生化需氧量年均值分別超過地面水Ⅲ類標准9.80倍和2.36倍;外海總磷、生化需氧量年均值也分別超標4.60倍和0.51倍。

3.巢湖

氮、磷污染嚴重,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巢湖全湖均為劣Ⅴ類水質,總磷、總氮超標率分別為100%和50%,超標倍數范圍分別在0.21~1.56和1.01~2.97倍之間。

三、城市河段及地下水

1.城市河段

在監測的176條城市河段中,絕大多數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表7-2),52%的河段污染嚴重,其中V類水質佔16%,劣V類水質佔36%,主要分布在遼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主要的污染指標是COD、BOD5、氨氮、揮發酚和石油類。

表7-2城市河段水質狀況統計結果

2.地下水

據120多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監測資料統計分析,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主要超標因子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和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pH值等。污染較嚴重的有錦州、阜新、遼源、廊坊、滄州、煙台、許昌、包頭、西安、庫爾勒、漳州等城市。

❽ 舟山環境污染狀況

監測結果表明:

☆2005年我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近岸海域中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396平方公里,舟山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與去年相近,但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有所下降。海水中主要超標因子是營養鹽類,部分測站石油類略有超標。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良好,除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略有超標外,其餘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

☆2005年舟山市部分沿海地區經濟貝類的衛生質量狀況尚可;抽樣檢測的經濟貝類(貽貝、縊蟶、泥蚶、牡蠣等)中,除重金屬鉛、鎘和滴滴涕(DDTs)略有殘留外,其餘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

☆赤潮災害頻繁發生。2005年共發生赤潮11起,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

隨著舟山市經濟的發展,近岸和近海海域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各類污染物的排海量在近期內亦不會出現明顯的減少。因此,需加強對舟山市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監測和整治力度,為各級政府部門制定海洋環境管理政策、確定海洋環境管理目標、減輕海洋災害和調整經濟結構服務。同時,也希望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繼續密切關注舟山市的海洋環境狀況,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完整性,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舟山市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及趨勢

2.1 入海污染

大江大河污染

2005年,舟山海域附近的長江、錢塘江和甬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依然保持較高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約為617萬噸,其中COD 591萬噸,約占總量的95.8%;營養鹽19萬噸,約占總量的3.1%;石油類3.9萬噸。
陸源入海污染

據統計年鑒,2004年我市廢水排放總量為201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03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0.47萬噸。

海源入海污染

2005年我市海水養殖面積為9397公頃,比上年減少10.5%,海水養殖產量11.54萬噸,同比減少8.6%。隨著我市近岸海域海水養殖面積減少及推進無公害生產,養殖自身所產生的污染物呈減少趨勢。

海上流動污染源包括商、貨、漁船排污等,主要污染物類型是廢油、廢氣、壓艙水、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據初步統計,至2005年底,我市海洋機動漁船已達到 9103艘,總功率136.99萬千瓦,漁業勞動力達99956人。

2.2 海水環境質量

2005年我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舟山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與去年相近,但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有所下降;海水中營養鹽超標嚴重、石油類有不同程度的超標,其餘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准。舟山海域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396平方公里,輕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167平方公里,較清潔海域面積為2713平方公里,清潔海域面積為9423平方公里。

無機氮

舟山海域中,無機氮平均含量超四類海水水質標准,超標倍數為1.77。嵊泗列島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均為嚴重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分別超四類海水水質標准2.27倍、0.47倍和0.33倍。與上年相比,嵊泗列島附近海域無機氮含量有所增大,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無機氮含量有所減少,數據顯示,長江排污呈增加趨勢。

活性磷酸鹽

舟山海域活性磷酸鹽平均含量,除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為輕度、中度污染海域外,其它海域均為較清潔海域。嵊泗列島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活性磷酸鹽的平均標准指數分別為1.40、1.70和2.13,與上年相比,磷酸鹽污染程度有所減小)。

石油類

舟山海域石油類平均含量與去年相比有所升高,屬輕度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基本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准,但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石油類略有超標,超標倍數為1.94。數據顯示,舟山海域油類污染隨著舟山本島及附近島嶼新建、擴建油庫、油碼頭,油品進出、儲運量增加而加重。

2.3 海洋沉積物質量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良好,石油類、硫化物、有機碳、汞、鎘、鉛、砷、666、滴滴涕(DDTs)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略有超標。

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出現超標,最大標准指數1.28,超標率75%。

2.4 海洋生物質量

2005年對舟山市沿岸經濟貝類(貽貝、縊蟶、泥蚶、牡蠣等)進行抽樣檢測的結果表明:舟山市經濟貝類體內重金屬鉛超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鎘和DDTs略有殘留,其它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與04年相比,生物質量有所好轉(表3)。

表3 不同年份舟山市經濟貝類體內主要超標因子

調查年份 主要超標因子
2002年 無
2003年 DDT
2004年 石油烴、重金屬鉛、砷、DDT
2005年 重金屬鉛、鎘、DDTs

鉛 嵊泗的泗礁和嵊山、岱山高亭和東沙以及普陀的六橫等地區經濟貝類體內重金屬鉛含量均超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標准指數均在2.6~6.9之間。

鎘 重金屬鎘的含量在泗礁、嵊山、高亭、六橫等地區經濟貝類體內略有超標,標准指數在1.91~6.85之間;在其它地區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

滴滴涕(DDTs) DDTs在泗礁、嵊山、東沙、六橫等海域出現超標,標准指數均在1.17~2.40之間。

3. 海洋災害與海洋污損事件

3.1 赤潮災害

2005年,東海赤潮災害嚴重,舟山也是重災區之一。舟山海域全年共發生赤潮11次,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近一倍,為近5年之最;同時出現了新的優勢種(如米氏凱倫藻、圓海鏈藻等);5~6月份是舟山海域赤潮多發期(見表4)。

本年度赤潮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齒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等,赤潮發生區域未出現養殖生物異常現象,對中街山、嵊山、朱家尖、桃花島等赤潮發生區域及附近海域的魚類、貝類生物進行貝毒檢測,全部生物樣品均未檢出赤潮毒素。

表4 2005年舟山海域較大面積赤潮一覽表

序號 發生時間 地點 經緯度 面積(km2) 赤潮生物
1 6.1 在嵊山島西南至
大長塗山以東附近海域 122°40.1′E,
30°28.0′N~
122°34.4′E,
30°07.3′N 約4000km2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2 6.2-6.3 中街山列島至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37.6′E,
30°05.5′N~
122°44.9′E,
31°29.9′N 約6000km2
(跨省)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毛藻
3 6.4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15.0′E,
31°00.9′N 約1000km2
(跨省)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刺藻
4 6.5 花鳥山北部至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44.9′E,
31°00.5′N~
122°45.0′E,
31°30.0′N 約2700km2
(跨省)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刺藻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5 6.16 大戢山、嵊泗馬跡山、嵊山、花鳥山、浪崗列島、蝦峙門和桃花島及121°12′E,30°29′N、122°14′E,30°37′N、122°31′E,29°59′N等海域 10km2~330km2 圓海鏈藻
中肋骨條藻
具齒原甲藻

3.2 風暴潮

本年度舟山沿海主要有3次風暴潮過程,分別受台風「麥莎」(0509號)、「彩蝶」(0514號)和「卡努」(0515號)影響所致。其中,台風「麥莎」於8月5日在浙江台州玉環登陸,台風「卡努」於9月11日在浙江台州椒江登陸,台風「彩蝶」在外海轉向。3個台風均給舟山沿海帶來了較大的潮位增水,由於台風「麥莎」和「彩蝶」影響時適逢天文大潮,舟山海洋站(沈家門)、岱山海洋站均出現了超過當地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而台風「卡努」適逢天文小潮,雖然影響很大,但未出現超過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全年極值高潮位出現情況:舟山海洋站極值高潮位為276cm(85黃海基面,下同),出現在9月5日;岱山海洋站極值高潮位為242cm,出現在9月5日;二站極值高潮位均出現在台風「彩蝶」影響期間。

3.3 災害性海浪

2005年,舟山沿海及鄰近海域出現4米以上巨浪日數為21天,與常年相比明顯偏多,其中受台風影響為10天,受冷空氣影響為8天,受兩者共同作用影響的為3天。

3.4 海洋污損事件

2月25日,「寧大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五奎山錨地與錨泊的「運鴻7號」船碰撞,貨艙破損,溢油約0.5噸。

9月23日,「華傑6號」輪船在浙江省舟山馬峙錨地海域,從透氣管中溢出125公斤燃油。

4. 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

4.1 海水養殖區環境狀況

嵊泗海水增養殖區

2005年4~9月,對嵊泗海水增養殖區(嵊泗綠華島)共布設7個監測站位,開展了6個航次的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養殖區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是主要超標因子,最大標准指數為3.20(按二類海水水質標准計算),pH、DO、COD、糞大腸菌群單因子均未對養殖區水體產生沾污;沉積物中,監測海域的硫化物、有機質、糞大腸菌群、總汞、鉛、砷、鎘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准;生物體總汞、鎘、鉛、砷、銅、石油烴指標均符合海洋生物質量一類標准;糞大腸菌群的含量超標(≤3個/克)較多(為15~18個/克);滴滴涕、多氯聯苯、麻痹性貝毒及腹瀉性貝毒的含量均未檢出。

丁嘴門增養殖區

2005年5~9月對岱山丁嘴門重點海水增養殖區的水質、沉積物進行了采樣和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5~9月期間海水養殖區無機氮平均含量超過國家四類海水水質標准,局部水域活性磷酸鹽超標,其他監測指標均符合海水養殖水質標准;養殖區的沉積環境較好,個別區域沉積物中多氯聯苯殘留偏高,其含量超過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養殖縊蟶體內重金屬鎘含量超標。

4.2 重點排污口及鄰近海域環境狀況

定海污水處理廠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2005年4~11月對排污口及鄰近海域進行了6個航次的監測,結果表明:排污口水域的氨氮、糞大腸、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化學耗氧量(COD)、油類和懸浮物部分超標;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該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環境危害或潛在危害。

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水體中超四類海水水域面積為28.8km2。

浙江海生力集團有限公司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氨氮、糞大腸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生化需氧量(BOD5)部分超標;化學耗氧量(COD)、油類、懸浮物、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沉積物中,有機碳、硫化物、石油類、重金屬砷、汞、鉛、鎘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沉積物質量標准;生物質量中,龍頭魚體內的石油烴、糞大腸菌群、重金屬鉛和鎘均符合一類生物質量標准。
監測結果表明:該排污口對附近海域的生態環境有一定危害或潛在危害。

舟山海洋生物工業園區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糞大腸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氨氮、化學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物部分超標;油類、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沉積物中,有機碳、硫化物、石油類、重金屬砷、汞、鉛、鎘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沉積物質量標准;生物質量中,龍頭魚體內的石油烴、糞大腸菌群、重金屬鉛和鎘均符合一類生物質量標准。該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環境危害或潛在危害。

表5 2005年舟山市重點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結果

入海排污口
名 稱 排污類型 鄰近海域海洋功能區
及環境保護要求 鄰近海域生態
環境質量等級 海域主要
環境問題
舟山市定海
污水處理廠排污口 市政 港口區
傾廢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
舟山海洋生物
工業園區排污口 工業 港口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BOD5超標。
浙江海力生集團
有限公司排污口 工業 港口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

4.3 海水浴場環境狀況

2005年在游泳高峰期(6至10月)對朱家尖南沙海水浴場環境質量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海水浴場在開放期間水質優良率達100%、健康指數超85的概率達100%、無糞大腸菌群超標現象。海水浴場環境質量狀況良好,適宜游泳及其它水上運動。

4.4 海砂開采區域環境狀況

依法管理海砂開採行為,科學評估采砂對岸灘剖面的坡度、底質、沉積地貌相帶的影響程度,全面掌握岸灘高程變化過程,2005年初,市海洋與漁業局委託寧波海工勘察研究院進行了崎頭洋海砂開采對朱家尖沿岸沙灘影響的勘測調查,並邀請河海大學等專家、教授對歷時半年完成的勘測調查報告書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報告書表明:崎頭洋海域采砂工程前後引起的潮流流場變化僅限於工程區附近水域,對大范圍海域的潮位、潮流流場、流態沒有影響,對朱家尖沿岸沙灘沙量也沒有產生影響。但同時指出,持續、大規模開采對附近周邊海洋環境將產生很大負面影響,應加強管理,嚴格控制。自2004年8月份起,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對朱家尖里沙和東沙的沙灘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工作。二年監測結果表明:兩個沙灘砂面高程的變化總體上不顯著,但受季節、天氣系統、潮流、海浪等因子的影響較明顯,需要作長時期的跟蹤監測。

4.5 濱海風景名勝區環境狀況

2005年,我市組織開展了普陀風景名勝區、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等2個重點濱海風景名勝區的海洋環境預報。根據海洋水文氣象觀測資料對2個重點濱海風景名勝區進行了旅遊適宜性評價,普陀風景名勝區全年適宜和較適宜旅遊的天數佔69.6%,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全年適宜和較適宜旅遊的天數佔64.4%,各風景名勝區不適宜旅遊的情況主要由於風浪影響所致。

表6 舟山市重點風景名勝區環境狀況

風景名勝區 適宜旅遊天數 較適宜旅遊天數 不適宜旅遊天數
普陀風景名勝區 158 96 111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126 109 130

5. 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修復

5.1 保護區建設

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
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已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的批准,該保護區總面積549平方公里,其中島陸面積19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生態環境、珍稀瀕危生物、魚類、貝藻類、無人島和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目前,保護區的各項建區工作正按計劃開展。保護區的建立將使海洋自然環境和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得到的保護、海洋資源的恢復,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

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
中街山列島位於舟山海域東北部,處於舟山漁場中心位置,是一個高生產力海域,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島礁生態系統。2005年7月保護區的論證材料通過了專家評審,已上報浙江省人民政府審批。該保護區的面積202.9km2,保護對象為生態環境、魚類、貝藻類、鳥類、無人島和自然景觀。保護區的建立豐富了我市海洋保護區的類型,為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奠定了科學基礎,有利於保護中街山列島附近海域海洋生態系統,合理開發資源,提高海島居民生活水平,促進海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峙山列島鳥類自然保護區
作為省級海洋鳥類自然保護區,在2005年度,各項工作又扎實推進,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管理手段繼續改善,海洋鳥類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為使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更上一個台階,海洋與漁業部門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了一定的資助。

5.2 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建設是通過修復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適宜的環境條件,培育海區生物多樣化,恢復海洋資源和增加漁獲量,促進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舟山市的人工魚礁建設在浙江的起步較早,2003年舟山市在普陀區建設了我省第一個休閑型人工魚礁。2005年,我市在朱家尖休閑型人工魚礁區又投放43艘經改裝的報廢漁船,新形成1.6萬空方礁體,累計礁體已達22萬空立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魚礁之一。嵊泗馬鞍列島投放3×3×3立方米水泥塊426塊,形成礁體3萬空立方米,岱山秀山投放報廢漁船18艘,形成礁體1.3萬空立方米。

5.3 增殖放流

2005年,東海區、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舟山市投入了數百萬元資金,在舟山海域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大黃魚、日本對蝦、海蜇、梭子蟹、鯛類等各類品種1.3億尾。此外,為了放流苗種能順利成活,在我市海域設立了3600km2的臨時增殖放流保護區,規定從5月15日到9月15日禁止對資源產生影響的作業方式作業。通過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和臨時增殖放流保護區的設定,使舟山海域的漁業資源狀況局部得以恢復。

5.4 廢舊電池回收

2005年,舟山市和嵊泗縣海洋與漁業部門進一步啟動廢舊電池回收工作。會同舟山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在嵊泗縣漁業重點鄉鎮的碼頭及學校、社區附近設立了廢舊電池回收箱,並採取了加大宣傳力度,給予一定的獎勵等措施,調動了漁民對廢舊電池回收的積極性,使得廢舊電池回收工作得到了有效開展。目前在嵊泗五龍、菜園等地已設立了九隻固定的廢舊電池回收箱,已回收電池3萬余節。

5.5 伏季休漁

2005年伏季休漁期間,舟山市各級海洋與漁業部門加強海陸聯動執法,嚴防嚴查,嚴管重罰,實現了全市伏休零違規。同時根據《2005年伏休開捕前執法管理方案》,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圓滿地完成了預定計劃。

5.6 漁民轉產轉業

2005年是漁民轉產轉業的第四年,舟山市海洋與漁業部門大力實施漁民的轉產轉業工程,全年轉產漁民2008人,報廢拆解漁船323艘,到2005年底舟山市共轉產漁民累計達7674人,報廢漁船1703艘,上繳馬力指標18.2萬千瓦,在全國地級市中居於首位。漁民轉產轉業的推進,有效地壓減了海洋捕撈強度。

5.7 生態養殖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加大生態養殖工作力度,推廣標准化養殖和科學養殖模式,積極實施「三帶一區」生態養殖示範區建設,全市優勢產業帶基地全部通過無公害基地認證,新增無公害基地面積8085畝。

6. 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6.1 相關地方性法規以及配套制度建設

2005年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完成了《舟山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和《舟山建設我國一流的現代化漁業基地規劃綱要》的編制,目前兩個規劃已通過論證,並報市政府審批。

6.2 涉海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推動市、縣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督管理工作,規范涉海工程的環評管理,嚴格涉海工程項目的審核(核准)工作,健全和完善審核審批制度,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進行嚴格把關,並對重大涉海工程建設項目進行跟蹤監視監測。2005對非法海砂開采及違法的涉海工程項目進行了處理,如對岱山魚山島附近的非法采砂行為、冊子島違法填海事件進行查處。對永躍船廠違法炸圍堰和傾廢事件責令補辦手續等。此外,還對明顯違反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進行了處理。

6.3 漁業執法

在漁業水域的環境管理方面,抓住漁港、漁船兩個重要環節,結合漁業安全檢查,對漁業海域、漁業船舶進行有效管理。加強宣傳教育,提供漁民的環保意識;加強遠洋漁業船舶的防污管理,按規定配置了油污水分離裝置,保護海洋環境;加大海洋港口監督檢查力度,查處違規排污。

7. 對策與建議

鑒於2005年舟山市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建議如下:

繼續加強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督監測。2005年對選取的重點陸源排污口的監督監測表明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不容忽視,超標和違規排放現象較為嚴重。因此要繼續加強對我市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督監測和對排污單位的監督管理,新、擴建項目必須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切實做到「三同時」;同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加大對陸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特別是海洋油污染日趨嚴重的狀況,要加強油污染源的控制。

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及企業污水達標排放。加強與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及企業污水達標排放,應將各工業企業的達標排放與納污海域的環境容量緊密聯系在一起,各排污口應嚴格實施納污口污染物總量控制及環境容量意識下的達標排放,為舟山「海洋經濟強市」和「生態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監視監測。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應繼續加強我市海洋環境保護和監視監測工作,特別是在進行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重點港灣、重點污染區如排污口等的監視監測。

加大重點海洋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推進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進程,將該保護區的保護工作盡快納入法制化和程序化。

繼續加強海洋污損事件及赤潮、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監視監測。開展完善海洋污損事件的監測與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赤潮、風暴潮、災害性海浪等海洋自然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完善海洋災害應急響應系統和措施,積極開展相關的海洋災害技術研究,有效降低海洋災害損害。

加強海岸工程、海洋傾廢區等涉海項目的監管力度。對涉海工程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論證、嚴格審批,並積極開展涉海項目的環境影響跟蹤監視監測。

加強海洋監測預報體系建設。針對海洋災害、海洋事故及突發事件增加,海洋污染加重的趨勢,海洋監測、預報更顯重要。目前,海洋監測預報的能力和手段遠遠適應不了現實的需要。因此,要加大投入,盡快形成以市級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為樞紐,以縣區級站為骨幹,包括三大島在內的,布局合理、較為完整的全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體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