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大化污染土

大化污染土

發布時間: 2021-01-08 17:22:00

① 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嚴重的問題是()A.水土流失B.土地鹽鹼化C.大氣污染D.乾旱和荒漠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赤道附近和幾內亞灣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南北回歸線兩側的熱帶沙漠地區則降水很少.非洲是世界上乾旱區和荒漠化面積最大的一個洲.
故選:D.

② 汽車排氣中的CO、NOX已經成為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使用稀土等催化劑能將CO、NOx、碳氫化合物轉化成無毒物質

()N2(g)+O2(g)=2NO(g)△H=+180.5kJ/mol①
2C(s)+O2(g)=2CO(g)△H=-221.0kJ/mol②
C(s)+O2(g)=CO2(g)△H=-393.5kJ/mol ③
方程式③×2-②-①得NO(g)+2CO(g)=N2(g)+2CO2(g)
所以△H=(-393.5kJ/mol)×2-(-221.0kJ/mol)-(+180.5kJ/mol)=-746.5kJ/mol,
故答案為:2NO(g)+2CO(g)=N2(g)+2CO2(g)△H=-746.5kJ/mol;
(2)①通過圖象知,NO轉化效率比NO2的低;在250°C-45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450°C-60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故答案為:NO轉化效率比NO2的低;在250°C-45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450°C-60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②根據圖象知,溫度越高(450度),二氧化氮的轉化率越小,所以該反應是放熱反應,且該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
A、催化劑只改變反應到達平衡的時間,不改變化學平衡狀態,故A錯誤;
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二氧化氮的轉化率,故B正確;
C、分離出H2O(g),減少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二氧化氮的轉化率,故C正確;
D、該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二氧化氮的轉化率降低,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3)肺部CO和O2的濃度分別為10-6mol?L-1和10-2mol?L-1
K=

c(Hb?CO)?c(O2)
c(Hb?O2)?c(CO)
c(Hb?CO)×10?2
c(Hb?O2)×10?6
=220,
C(Hb.CO)
C(Hb.O2)
×100%=2.2%>2%,
答:抽煙會造成人的智力損傷.

③ 森林資源的作用是()A.涵養水源,保持水土B.防風固沙C.凈化大氣,防治污染D.三項全

森林資源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大氣,防治污染等內作用,森林是可再生資容源,我們要保護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採伐,伐後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採伐量基本平衡,甚至大於採伐量.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單純的杉木林中生物種類單一,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差,生態平衡易被破壞,不利於保護森林資源.
故選:D

④ 贛州混合稀土氧化物采礦工藝原地浸礦工藝對環境污染大嗎

當然,草酸用完就直接排放。相比起來,原山采礦更大污染,山體采完幾十年草木都活不久

⑤ 泥土是怎樣產生的呢

①土壤是一種獨立的自然體,它是在各種成土因素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對於土壤的形成來說,各種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著主導作用。土壤是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活有機體作用於成土母質而形成的。
母質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質因素 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鬆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母質代表土壤的初始狀態,它在氣候與生物的作用下,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母質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產生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階段最為顯著。隨著成土過程進行得愈久,母質與土壤間性質的差別也愈大,盡管如此,土壤中總會保存有母質的某些特徵。 首先,成土母質的類型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不同造岩礦物的抗風化能力差別顯著,其由大到小的順序大致為:石英→白雲母→鉀長石→黑雲母→鈉長石→角閃石→輝石→鈣長石→橄欖石。因此,發育在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粘粒較多,含砂粒較少;發育在石英含量較高的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即含砂粒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較少。此外,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而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徵。 其次,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深受成土母質的影響。不同岩石的礦物組成有明顯的差別,使其上發育的土壤的礦物組成也就不同。發育在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等深色礦物較多;發育在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長石和白雲母等淺色礦物較多;其他如冰磧物和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含水雲母和綠泥石等粘土礦物較多,河流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亦富含水雲母,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中多蒙脫石和水雲母等粘土礦物。從化學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質上的土壤一般鐵、錳、鎂、鈣含量高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而硅、鈉、鉀含量則低於酸性岩母質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質上的土壤,鈣的含量最高。
氣候因素
(2)土壤形成的氣候因素 氣候對於土壤形成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指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經常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對土壤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的影響。通常溫度每增加10℃,化學反應速度平均增加1~2倍;溫度從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離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一年中土壤凍結達幾個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緩慢,使有機質積累起來;而在常年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活動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機質,使有機質含量趨於減少。 氣候還可以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以及植被類型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從乾燥的荒漠地帶或低溫的苔原地帶到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隨著溫度、降水、蒸發以及不同植被生產力的變化,有機殘體歸還逐漸增多,化學與生物風化逐漸增強,風化殼逐漸加厚 。
生物因素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和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的本質特徵——肥力的產生與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關的。在生物作用下從岩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見圖9-7。 岩石表面在適宜的日照和濕度條件下滋生出苔薛類生物,它們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礦物質得以生長,同時產生大量分泌物對岩石進行化學、生物風化;隨著苔蘚類的大量繁殖,生物與岩石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強,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後,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漸發展起來,形成土體的明顯分化。 土壤生物污染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綠色植物有選擇地吸收母質、水體和大氣中的養分元素,並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然後以枯枝落葉和殘體的形式將有機養分歸還給地表。不同植被類型的養分歸還量與歸還形式的差異是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於草地,這是因為草類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則根系的集中程度遞減,從而為土壤表層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質,而樹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給土壤表層的有機質不多,主要是以落葉的形式將有機質歸還到地表。動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並通過啃食和搬運促進有機殘體的轉化外,有些動物如蚯蚓、白蟻還可通過對土體的攪動,改變土壤結構、孔隙度和土層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機殘體的分解、轉化和腐殖質的合成。
地形因素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引起物質、能量的再分配而間接地作用於土壤的。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氣候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地帶分化。對美國西南部山區土壤特性的考察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總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於重力作用和地表徑流的侵蝕力往往加速疏鬆地表物質的遷移,所以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鬆物質的侵蝕速率較慢,使成土母質得以在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陽坡由於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於陰坡,溫度狀況比陰坡好,但水分狀況比陰坡差,植被的覆蓋度一般是陽坡低於陰坡,從而導致土壤中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差異。
時間因素
(5)土壤形成的時間因素 在上述各種成土因素中,母質和地形是比較穩定的影響因素,氣候和生物則是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它們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因此,土壤是一個經歷著不斷變化的自然實體,並且它的形成過程是相當緩慢的。在酷熱、嚴寒、乾旱和洪澇等極端環境中,以及堅硬岩石上形成的殘積母質上,可能需要數千年的時間才能形成土壤發生層,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別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發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變化比較緩和的環境條件中,以及利於成土過程進行的疏鬆成土母質上,土壤剖面的發育要快得多。 土壤發育時間的長短稱為土壤年齡。從土壤開始形成時起直到目前為止的年數稱為絕對年齡。例如,北半球現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紀冰川退卻後形成和發育的。高緯地區冰磧物上的土壤絕對年齡一般不超過一萬年,低緯未受冰川收用地區的土壤絕對年齡可能達到數十萬年至百萬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紀。 由土壤的發育階段和發育程度所決定的土壤年齡稱為相對年齡。在適宜的條件下,成土母質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進入幼年土壤發育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土體很薄,有機質在表土積累,化學-生物風化作用與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為A層和C層,土壤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母質的特徵。隨著B層的形成和發育,土壤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有機質積累旺盛,易風化的礦物質強烈分解,在淀積層中粘粒大量積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產力均達到最高水平。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成熟土壤出現強烈的剖面分化,出現E層,並使A層和B層的特徵發生顯著差異,有機質累積過程減弱,礦物質分解進入最後階段,只有抗風化最強的礦物殘留在土體中,淀積層中粘粒積聚形成粘盤,土壤進入老年階段,這一階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產力都明顯降低。
人類因素
(6)土壤形成的人類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類生產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亦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於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典型例子是農業生產活動,它以稻、麥、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農作物代替天然植被,這種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結構單一,必須在大量額外的物質、能量輸入和人類精心的護理下才能獲得高產。因此,人類通過耕耘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通過灌溉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通過農作物的收獲將本應歸還土壤的部分有機質剝奪,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再通過施用化肥和有機肥補充養分的損失,從而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等。最終將自然土壤改造成為各種耕作土壤。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時由於違反自然成土過程的規律,人類活動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極影響

⑥ 哈工大研究生考試 環境工程專業考試科目④875污染控制微生物學 或873水分析化學 或879土木工程熱力學

我記得是在環境化學和微生物里選一科呀,大家一般都選污染控制微生物,因為這個確實比較簡單。我今年剛考完,現在開始准備復試。唉,回首備考的日子,那簡直是一個憤慨啊。可能面對的困難很多:首先是你提到的佔座問題,你們學校情況怎樣我不清楚,我們學校有個可以長期佔座的考研自習室,每次有重大考試佔用這個教室後,就會清場,也就是說需要重新佔座,那場面,哎呀呀,巴以沖突現場一樣,但你只要記住四個字:死皮賴臉;其次,翹課,我因為太乖,基本沒怎麼翹,我們班考清華同濟之類的基本沒怎麼去,最後老師也不會表揚你的,所以,我們的宗旨是:能翹就翹;再次,要堅定決心,很多同學在你復習期間可能已經找到好的工作,你會動搖,這是萬萬不可的,招聘會之類的也別去;還有,保證高效以及充足的休息,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復習但效果平平,所以一定要謹記:高效才是硬道理!別看那些哼哼哼整天坐自習室的人,其實可能還不如你集中精力看一個小時呢;再具體點說下,英語單詞復習得早點開始,我今年就最擔心英語不過線,因為只把真題做了五遍,沒怎麼背單詞,結果考試時傻眼了,數學做李永樂全書和真題就足夠了,別買模擬,太難,沒用,政治我也不太清楚,但不需要死記硬背,理解是王道!專業課把真題做一遍,再仔仔細細過一遍課本,因為哈工大考的知識點很細,比如會考鞭毛的成分,怎麼對莢膜染色之類的,崩潰,工藝部分只要熟練掌握幾個典型工藝就夠了。就說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我能進入復試,哈
這個視頻可能會有幫助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CDWExVnqb0/

⑦ 四氯化鈦在生產時會給周邊水,土地和空氣有多大污染。在土、水、空氣等標本可以檢查出來嗎謝謝🙏

現在新的項目上馬開工都需要上報政府審批,還要給出環境影響評價,凡是涉回及環境答保護問題,環境保護設備與主體生產設備包括廠房從設計、建設、驗收必需三同時。正常情況下,廢水廢氣必須達標排放。
四氯化鈦在生產過程中若不經過對廢氣、廢水、廢棄固體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確會給周邊水環境包括地下水環境造成污染,會對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其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尚需評估。
建議將看到的工廠排放情況用照片,錄像固定下來,作為證據向當地環保局污管科舉報,污管科將會同環境監測站對排放口采樣分析。
環保局監督電話:12369
只要你提供的證據屬實,環境保護有誰污染誰舉證的舉證制度,由工廠自己舉證,自己花錢證明自己。
願共同努力,還我們一個青山綠水,藍天白雲。

⑧ 下列污染中,屬全球性大氣污染的是()A.沙塵暴B.水土流失C.草原沙化D.臭氧層破

全球性大氣污染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酸雨、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酸雨:專PH<5.6的雨水,是由屬於燃燒煤、石油、然氣時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在到大氣中與雨水結合,導致酸雨的產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養發生變化,從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響魚蝦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植物死亡,對各種生物和各種建築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被稱為「空中死神」.
溫室效應是指由於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不斷上升的現象,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問題.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線.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用CFCs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減少含氮廢氣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層破壞的關鍵.
故選:D.

⑨ 汽車排氣中的CO、NO X 已經成為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使用稀土等催化劑能將CO、NOx、碳氫化合物轉化成無毒物

(1)N 2 (g)+O 2 (g)=2NO(g)△H=+180.5kJ/mol①
2C(s)+O 2 (g)=2CO(g)△H=-221.0kJ/mol②
C(s)+O 2 (g)=CO 2 (g)△H=-393.5kJ/mol ③
方程式③×-②-①得NO(g)+2CO(g)=N 2 (g)+2CO 2 (g)
所以△H=(-393.5kJ/mol)×2-(-221.0kJ/mol)-(+180.5kJ/mol)=-746.5kJ/mol,
故答案為:NO(g)+2CO(g)=N 2 (g)+2CO 2 (g)△H=-746.5kJ/mol;
(2)①通過圖象知,NO轉化效率比NO 2 的低;在250°C-45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450°C-60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故答案為:NO轉化效率比NO 2 的低;在250°C-45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450°C-600°C時NOx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②根據圖象知,溫度越高(450度),二氧化氮的轉化率越小,所以該反應是放熱反應,且該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
A、催化劑只改變反應到達平衡的時間,不改變化學平衡狀態,故A錯誤;
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二氧化氮的轉化率,故B正確;
C、分離出H 2 O(g),減少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二氧化氮的轉化率,故C正確;
D、該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增大壓強,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二氧化氮的轉化率降低,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3)肺部CO和O 2 的濃度分別為10 -6 mol?L -1 和10 -2 mol?L -1
K=
c(Hb?CO)?c( O 2 )
c(Hb? O 2 )?c(CO)
=
c(Hb?CO)× 10 -2
c(Hb? O 2 )× 10 -6
=220 ,
C(Hb.CO)
C(Hb. O 2 )
×100%=2.2% >2%,
答:抽煙會造成人的智力損傷.

⑩ 人口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在利用環境與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很大發展,同時也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這就是目前經常從新聞媒介得知的生態危機。這是由於人對自身的發展失去控制而使環境遭到破壞,破壞的嚴重程度已影響到人本身,也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繼續生存。許多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的學者面對這種驚人的事實深感不安,他們大聲疾呼要求人們實行自我控制,以維持自身與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雖然他們也認識到,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是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則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否則環境條件將繼續惡化。

人口的數量,即一地區的人口密度,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從中世紀以來,中、西歐植被的變化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證。昔日,居住於平原與河谷的農民砍伐森林,把比較平坦的地方開辟為肥沃的農田,形成人口密集的農業區。但是,在農業地區的邊緣和農業區之間則是丘陵與低山,那裡生長有茂密的森林,由於不適於耕作而被保留下來。由於森林植被與丘陵地形這兩種現象密切相關,所以,居住在中、西歐的丘陵地區的人往往把森林這個詞視為包含著地形崎嶇的地區。這地區森林面積的擴大與收縮就與人口增減密切相關。在戰爭、疫病和飢荒時期,人口數量下降,丘陵上的森林就向低的地方與平原區擴展;在社會穩定,人口增長時期,森林面積就收縮。在1337—1453年,英法之間持續的百年戰爭,使人口大量減少,森林面積大大擴展。在法國,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英國人把森林帶到了法國」。在美國的東北部也有這樣情況,最初的移民到達之後,就砍伐森林、開辟農田。當時,農業隨著森林砍伐的速度而發展,以致於大片的森林消失。可是,從20世紀以來,許多農民離開農村轉向城市,森林也就向農田擴展,森林面積又在逐步擴大。

上述例子只是人口的數量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同森林面積的消長的關系,並沒發生森林環境的重大變化而影響到自身的生存。而西班牙人在古巴燒毀森林作為種植咖啡的肥料以獲取利潤,卻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他們並未預料到大雨把沒有森林掩護的裸露土壤全部沖刷掉,而留下的卻是赤裸裸的岩石,非但咖啡無法生長,森林也難以恢復。

森林受到人類破壞的後果是嚴重的,草原也同樣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達到相當嚴重的地步。某些證據表明,從羅馬時期以來,由於在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區的矮草草原上過度放牧,結果沙漠的面積逐漸擴大。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內蒙古南部的一些沙漠也是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開墾所造成的。過去經常說的「沙漠南移」實際上是一些地方由於不適當的大量開墾,從而助長了沙漠面積的擴大。

以上的事例充分說明,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因而給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結果形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其實,這種結論並不完全正確。拿人們的消費來說,工業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其消費的物質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例如,美國人均消費的能源摺合標准煤計算是10噸/人·年(1980),消費的肉類是108公斤/人·年。這個數字比發展中國家不是高幾倍、十幾倍,而是幾十倍。總起來計算,美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5%,而每年消耗的資源大約佔世界40%,所以,在美國每增加一個人要比發展中國家每增加一個人,對世界環境所施加的影響大得多。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