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依法是什麼意思
㈠ 法治是什麼意思(約24字)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1)會依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
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㈡ 法制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1、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2、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2)會依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法治與法制
1、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1)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
(2)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義也不盡相同,通常
2、在兩種意義上使用:
(1)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屬於這一類。
(2)特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意義上的法制與民主政治聯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辦事,以確立一種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國家。
㈢ 依法嚴懲是什麼意思
這是你理解上的錯誤,所謂的依法嚴懲,是說在對於那些刑事犯罪,在法定刑罰的基礎上加重處罰。說白了,就是如果法定刑在3-9年間,平時如果判4年的話,這樣也許會判到這個罪名的最高刑。
㈣ 法治的含義是什麼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為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准,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范,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為;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為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位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4)會依法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與司法等領域的各類法律規范及其制度。
任何一個政權要維持正常的國家機構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必須用法制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不同利益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法治則意味著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制度,而且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此保障社會主體認真對待和遵從法律,切實依照法律治理國家。
從另一個方面看,法制存在於各種政體之中,有國家就必然有維護國家秩序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實踐只會存在於民主與共和的政體之中。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
㈤ 什麼是四依法
四依法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佛經祖師的傳承,這樣叫「依法」。如果他講的不符合經典,那就不能依從;如果有人即使是個惡人,他說「念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當初釋迦牟尼佛求法就是這樣子的,向羅剎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獻身讓他吃掉。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這個人的名望、學問、資格、地位。但是,我看現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萬個裡面難得幾個,講實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因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講的怎麼跟大法師講的不一樣?」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講這句話,是在挑撥人際關系,是不是?我在這里,隆道法師在那裡,「哎,你怎麼講的跟他不一樣?」如果我們兩個搞得有矛盾,那怪誰?怪你。他講的是禪宗,我講凈土宗,當然不一樣!佛法八萬四千門,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和那部經就不一樣,那怎麼辦?「師父,你講的凈土宗,經典依據在哪裡?你這么講有什麼根據?」好,那師父就交底出來,哪部經、哪部疏論,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祖師怎麼講……如果聽過之後,「依法不依人」,雖然他沒有名氣、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但是講的是佛法,就要依從。 什麼叫「依義不依語」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話,那是不行的。比如說,經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如果你誤解說「我只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念了」,那就是沒有懂得《無量壽經》的意思;如果「依義」,如祖師講的,祖師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多到一輩子念佛,如果沒有這么長的時間,臨終才遇到佛法,一聲、十聲也往生,這個叫「依義不依語」,你光依表面語言,就可能出問題。 什麼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透徹的、真實的;「不了義」就是方便的、權假的。比如說,《觀經》講到三福九品迴向也可以往生,這個是「不了義」,是方便;《阿彌陀經》就講了: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念彌陀名號能往生,這個是「了義」。《阿彌陀經》是《觀經》的延續,《觀經》把定散二善講完後,歸到《阿彌陀經》,歸到最後一句話,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我講那麼多,你就念這句佛號。」這是比較法,意思是說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迴向,要念佛就更好。來到《阿彌陀經》里邊,就要把「持佛名號」更加詳細地展開,這個時候就不含糊了,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是「了義」;《觀經》是有問、有請,是韋提希夫人請求才講的,是隨順眾生而講的。《阿彌陀經》是隨佛的本懷而講的,當然《阿彌陀經》是「了義」了。「了義」怎麼講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所修的,是雜善、雜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想到報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邊地、化土,想到報土去,只有專念彌陀名號。這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什麼叫「依智不依識」呢?「智」就是心智、智慧;「識」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見解。當然我們沒有智,那我們依祖師。比如講「一心不亂」,你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如果用意識分別,「要這樣子、那樣子……」,那就違背了佛理。《阿彌陀經》也好,不管講怎樣念佛,不能違背彌陀本願,如果和阿彌陀佛所發誓願不相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歸到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把「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復專」。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從聖道門來講,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當然「智」就開發出來了。禪宗尤其有這個特點,禪宗的公案講出來,我們都雲里邊、霧里邊,為什麼?凡夫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些公案是破除執著的,沒有智慧就不能了解,那隻有聽祖師的。如果你不懂,看了很多公案,就會罵祖師了,「講什麼話?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那你不懂得佛法。 按照「四依法」學佛,確實能得利益。在凈土宗里邊,我們曾介紹過,要門、弘願門,要門就是「不了義」,弘願門就是「了義」,弘願是阿彌陀佛真實本願;要門是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的,隨順眾生的根機,是調化的方便。所以,《觀經疏》講:「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凈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凈土要門;阿彌陀佛顯彰他的本心,即別意弘願,特別的意思,韋提西夫人想不到的。這才是真實、了義。那麼,了義和不了義之間的關系怎樣呢?從不了義,進入了義,這叫「由方便進入真實」。 我們去勸化人家,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念佛往生」是了義,「念佛保平安」是不了義,但是你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這個效果,但是,如果你先跟他講了義,他不能接受,所以,一開始先說「念佛病就能好,就能消災免難」,先要講不了義,隨他的根機;他進來之後,慢慢根機成熟了,就要講了義了,「念佛不能老求這個,求往生!」各位也在作這些事情。
㈥ "舉報他人要依法"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得捏造事實去舉報他人,否則會構成誣告陷害
對方不違法的行為無需舉報
㈦ 依法實則什麼意思
你好!應該是依法來治國,不是依法實源則。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㈧ 依法守規是什麼意思
依法守規矩:按照已有的法律和既有的辦事規程和行為准則去做事
依法是指按照已有的方法或法律。
1.規和矩本是古代用來畫圓的方法和工具,後來引申為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為准則。
2.它是社會有序運轉、人們和諧共處的必然要求,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保障。
3.規矩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前提,是一個企業發展壯大的源泉,是一個國家民族振興的基石。
4.沒有規矩約束的集體就猶如一團散沙,沒有凝聚力,沒有向心力,沒有榮譽感。
5.講規矩、守規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同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6.權利和自由都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任何的權利或者自由,都是建立在尊重他人權利的基礎之上。法律也正是基於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規則,這個規則保護的是大多數人的權益。
㈨ 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基本概念
什麼是法治?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於: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
引證
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