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民主在公共行政中的價值是什麼

民主在公共行政中的價值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07 11:43:02

⑴ 什麼是民主民主的意義和價值

嗯……雖然不能說民主是人類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到目前為止它確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民主和政**治是相伴的,沒有脫離了政**體的所謂民主。所以,討論這個話題是很敏感的。

古希臘有一位哲人說過:我寧可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受苦,也不去一個專**制的社會中享福。可以看出,民主在政**治上最大的敵人就是專**制權**力。
政**治上的民主,言*論上的自**由、人與人之間關繫上的自由選擇都是針對專**制的,它們分別指向政**治上、思想上、感情上的一元論。

至於什麼是民主:就是它的魅力來源於它以制度化的法律保障著每個人的自主權利,它保證了一個人在自己不願意的情況下,任何人也無權佔有他,不管是任何形式。沒有民主等於就是扼殺人性。

PS. 剛才怕通不過審查,現在通過了,我就補充一點我的認識:
民主實際上來源於每個人的天賦人**權——個人自由。天賦人**權的意思是這個個人自由是無需論證的。
人類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而有了社會,因而有了社會契約(關於這個你可以參考一下《社會契約論》以及洛克、霍布斯等人的理論),社會契約的簽訂是每個人從自私的天性出發而達成的自願協議,是人類為了充分發展每個人以及類整體所必須的自我束縛,那麼這個契約就是民**意基礎。政體的權力是由社會基本構成單位——個人所提供的,所以建立一個有權**力的互相制衡的制度,才會有以保護個人權利、發展個人自由為宗旨的政**體的產生,這,就才是民主政**體!
P.S 我本來是三樓的,但是我看到下面有些回答,忍不住想說一下:民主不是樓下朋友所說的,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大多數人能尊重少數,民主的意義恰恰就在於能同時保障「少部分」人的利益。

公共行政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價值是公平。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就是國家內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容共事務的有效活動。這一定義的含義包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 其次,這一活動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相應的必然是具有社會公共權威的機構,而這一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莫屬。 第三,作為一種活動,它必須依法舉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有效包含兩層含義,即有效性和效率。

⑶ 傳統民本思想與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傳統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的異同
(一)不同點
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認識到不同事物的內在區別。比較發現,民本論與現代民主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權利承擔主體不同。傳統民本論認為君主的權利是神授予的,君主是權利的源泉,主張為民做主。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民眾認為自己命運的福祉完全來源於統治者,因此把A己的命運交給父母官做主,並形成對他們的期盼與依賴。現代民主不承認「君權神授」說,而認為君主的權利來源於人民,統治者只是受人民的委託為人民辦事.民眾的命運應由民眾自己把握。民本論把君主作為權利的承擔主體,而現代民主把人民大眾作為權利的承擔主體。民本論的實質是由君為民作主,而民主思想的本質則是由民自己作主,即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的統治。
(2)價值目的不同。民本論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追求的價值目的是穩定、鞏固封建專制政權。傳統民本論的重民.愛民、利民等思想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場上講的。如程顥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管仲說:「知予只為取者。政之寶也。」其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君權,而非擁護民權。而現代民主思想的提出是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實現人民自治。顯然,兩者所建構的價值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傳統民本論下的愛護民眾之舉,只是統治者的一種手段,它是在豢養人民,以使人民為他們做出更大的犧牲與貢獻。現代民主所追求的則是實現個人的真正價值,實現民權,即實現人民自治。
(3)實現方式及途徑不同。民本的實現靠的是人治.而民主的實現靠的是法治。民本思想是為了讓統治者懂得民眾的巨大歷史決定作用,從而自覺地去重民、愛民、利民。不做有害於人民的事,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它的施政主體是君主以及各級官員,因此對統治階級的自身道德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講究以德感化天下。由此可見,民本的實現方式是人治。現代民主思想的主旨是為了防止統治階級內部的個人獨裁和專權,這靠統治者的自身道德是無效的,必須通過法律的方式才能實現。因為法律可以認定民眾的權利和權威.從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障民眾的利益。所以說,民主的實現途徑是法治。
(4)依存的經濟基礎不同。民本以封建小農經濟為基礎,而民主則以商業經濟為基礎。在封建小農經濟下,小農人口數量固然眾多,但他們都是自給自足,彼此間不經常進行商品交換,因此民眾之間形不成一定的經濟聯系.從而在政治結構中也形不成目標一致的政治團體。而商品經濟不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否定了以往以血緣、門第等觀念所劃分的高底貴賤,只承認交換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它奉行的是等價交換原則,反映在社會關繫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協作。因此,在封建小農經濟基礎上開不出現代民主的花朵.現代民主只能生長在商品經濟的土壤里。
(二)相同點
民本與民主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兩者之間也存在一些內在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民本論與現代民主都體現了重民思想。由於統治階級認識到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一統治真理,所以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們在其統治過程中.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都極其重視民眾的利益,把愛民、利民等作為其善政措施的指導思想。如明成祖朱棣所言:「朕惟事天以誠敬為本,愛民以實惠為先。《書》日『惟天惠民』,又日『安民則惠』,然天子視聽皆因於民,能愛人即所以事天。」現代民主的使命就是推翻封建專制政權,實現民眾的自由與平等,顯然也是把民眾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2)民本與民主都有反對專權、專利的思想。反對專權、專利這一思想,很早就被提出來了。如成書與戰國時期的《商君書》中就說:「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擅一國之利是專利,管一官之重是專權,兩者都是對國家的危害。民本論者看到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從而提出一些學說來限制王權。現代民主的首要內涵是要求主權在民,因此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限制統治者的權利,因為只有有效的限制王權,才能真正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

⑷ 在公共特性下,公共行政應追求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請聯系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執政的根本目的,貫穿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兩條主線,不斷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均衡點,體現出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和發展人的極具人文關懷的執政價值觀。

⑸ 民主在公共行政中的價值是什麼

公共行政反映社會公眾意志、利益和需求程度越高,社會公眾與公共組織之間的配合就版越密切,社會發展權和進步就越快,社會文明程度就越高。公共行政不同於私人或個人以追求個體價值實現或企業利潤為目的的管理,也不同於立法、司法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為解決內部日常事務而開展的管理以及非政治的、純技術性的社會管理活動的價值取向就是公共行政價值觀。

⑹ 什麼是公共行政價值觀

公共行政就是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這回一定義的含義包答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 其次,這一活動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相應的必然是具有社會公共權威的機構,而這一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莫屬。 第三,作為一種活動,它必須依法舉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有效包含兩層含義,即有效性和效率。

⑺ 公共行政價值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作用
第一,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提高政府生產力,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大幅度地全面地促進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第三,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造就大批的優秀的國家各級各類公務員。
第四,科學的行政體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證。
第五,科學的行政體制能夠確保公民的各種權利和生命財產。
功能

功能一般指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所強調的是事物或方法積極的意義。行政體制的功能也就是指行政體制所存在的價值及發揮的積極作用,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化程度不高、技術水平落後等條件下進行,各級政府在推進經濟市場化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改革開放至今的近三十年裡,與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相對應的是政府職能和行政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宏觀上,政府開始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微觀上,政府改革了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政企分開成為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政府的市場管理職能也逐漸從直接定價轉為主要以市場定價、反壟斷、反欺詐、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行政體制的不斷調整適應並有力地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縱深發展的過程中,行政體制也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促進力量。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加上其自身諸如信息不對稱、投機率高等弊端,使得單純的市場調節還隱藏著不少危機。所以,需要加強政府在經濟運行、市場監管中的調控能力,用政府調節和監管這只「有形的手」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對政府職能進行新的定位,進一步劃分政府與市場的產權邊界和利益分界,並探索科學有效的調節和監管方式。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當順應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形勢,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化趨勢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比如通過調整權力配置減少許可權沖突、改革政府機構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事前審批加強事後監管等措施,提高政府在經濟管理中的能力和水平,為企業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回應利益多元化社會建構的需要
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是計劃體制下一元化的社會結構模式,「雖然我們建立了各種組織,如企業、事業單位、群眾團體,但這些結構因子是同質的,都隸屬於某個國家機關,都有行政級別,實質上早被同一化為行政組織。」在這樣的模式下,公民或直接依附於政府,或因依附於其所在單位而間接依附於政府;他們之間的利益選擇也因為這樣的依附關系而在形式上表現得高度一致。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經濟規律使得政府不得不開始放鬆原本牢牢拽在自己手中的權力,承認並保護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利益和價值。這種一元化的社會結構開始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社會利益結構;不但社會個體之間的交往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和契約機制來完成,而且政府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對社會生活事無巨細都要實施控制和管理。此外,利益多元還表現在地區利益、地方利益、行業利益的凸現,合作與競爭共存,客觀上需要行政體製作出積極回應。
在中國,由於這種多元化社會結構本身就是在政府主導下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因而以政府職能、權力、運行規則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政體制的價值也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而日益彰顯。但一直以來我們對行政體制功能的理解大多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即行政體制必須不斷適應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如加強宏觀調控能力、改革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等;因而在職能轉變、制度創新等方面也過多地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和許可權的調整為重點,而忽視了行政體制在調整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等社會服務方面的價值。
(三)服務公共行政的有效開展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民社會的逐漸崛起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日益形成,加快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行政向公共行政轉變的步伐。在此過程中,現代行政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國家行政機關已不是惟一的行使行政權的主體,其行政權也部分地歸還於社會主體。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等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服務活動之中,這是市場機制所帶來的必然後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公共行政的有效開展,要求對公權力進行重新調整和配置,以發揮社會自治的力量、保障公眾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參與權利;而這些也都依賴於行政體制發揮其基礎性的作用,因為沒有具體的制度基礎,公共行政的有效運行只能成為空談。靈活、高效、務實的行政體制將改革公權力的行使方式,積極引入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和價值理念的管理和服務手段,促進社會各部門的合理分工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公共行政的順利開展。以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為例,隨著社會公眾對道路、橋梁、體育場館等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改革原來政府壟斷的做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競爭性招標、特許經營等手段鼓勵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中。在此過程中,政府主要通過訂立合同的形式與經營企業進行談判,並負責對工程的監管;這既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避免了政府財政支出不足的尷尬,同時還有效利用了民間資本為社會服務;達到了「雙贏」、「三贏」甚至「多贏」的效果。
(四)推進行政法治的發展
行政法治是現代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行政權力行使的全面要求,其核心的價值追求在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落實到法律制度上,就是作為國家權力體系中的政府及行政機關自身的組織結構、職能許可權要有法律的依據;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中的方式、程序要受到法律的監督和制約;而一旦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過程中的行為侵犯或損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其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方式獲得救濟。在制度層面,行政法治包含了行政實體制度、行政程序制度和行政救濟制度三部分制度建設。在這里,行政體制與行政實體制度相對接,在一定程度上,行政體制就是一系列行政實體制度的總稱。只是傳統上行政體制更側重於政府系統的職能、權力配置、運行規則,而行政實體制度則強調承擔公共行政的主體形式和法律地位,各類行政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行政體制更多是管理學中使用的概念,而行政實體制度則是法學中的用語。

⑻ 公共行政都有那些價值

公共行政就是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這一定義的含義包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

其次,這一活動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相應的必然是具有社會公共權威的機構,而這一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莫屬。

第三,作為一種活動,它必須依法舉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有效包含兩層含義,即有效性和效率。

公共行政學,在我國也稱為行政管理學或是行政學,是一門研究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對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科學。學習公共行政學,首先必須明確公共行政的概念,搞清楚什麼是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學是一個傳統學科,早期的公共行政學與政治學聯系密切,當時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角色的理論規定性和與政治民主等價值觀相關的范疇,而對於政府的實際運作,例如提供服務的過程和政策決策關注甚少。

美國著名行政學家羅森布洛姆將西方對公共行政的界定總結為六種:

一,認為公共行政是政府行為的一部分,是實現政府目標的方式;二,公共行政意味著政治價值的執行;三,公共行政最好被定義為政府的執行部門;四,公共行政以科層制組織的形式與行為模式以及非贏利組織的評估技術為特徵,是政治與管理的綜合與創新;五,公共行政是政府實現自身目標與願望的過程;六,公共行政是(1)公共部門中各團隊的合作,(2)包括執行、立法與裁判及三者之間的聯系,(3)政治過程的組成部分,(4)與私人行政不同,(5)與私人組織與個人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

公共行政的功能

1、提供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是和私人產品相對而言的,是指產品和勞動的利益由社會成員共同享有。它與私人產品能夠加以分割並且提供給不同的個人是根本不同的。公共產品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基本特徵。

公共產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從政治、法律、國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設施,到城市規劃、公共道路、環境治理、環境衛生、防病防疫、天氣預報、科學研究以及鐵路、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廣播、電視、教育以及抗旱、防洪等,都屬於公共產品的范圍。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方式是服務,無論是公安、法律、政府行政管理,還是教育、衛生等都是服務。

2、實現社會公平

社會公平有三個不同的標准:第一是貢獻標准,第二是需求標准,第三是機會均等標准。

3、實施管制

政府發揮著為社會和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管制意味著政府以法律方式對社會發展和市場運行進行規范。管制可以是經濟方面也可以是社會方面的。

市場的局限性和市場失靈使得政府管製成為必要。政府針對市場失靈的現象,設計出相應的制度來約束和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以保證整個社會經濟規范有序的運行。這些管制內容主要包括:(1)公益事業政策方面的管制;(2)保護消費者權益、信息公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管制;(3)針對外部不經濟問題的管制;(4)針對非價值物品的管制;(5)財稅、金融政策方面的管制;(6)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管制;(7)民商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方面的管制;(8)產業政策和振興科技政策方面的管制;(9)保護環境、土地及自然資源、勞動保護等方面的管制。

4、宏觀調控

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1)充分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者都能夠就業。(2)穩定物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的穩定。(3)經濟持續均衡增長。(4)國際收支平衡。(5)收入公平分配,保障最低生活需要。(6)控制人口。(7)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8)合理配置資源。(9)控制外部性。

公共行政的原則

現代公共行政是在一些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的,這些原則是:

1、法制原則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核心內容。

2、服務原則

服務原則除了涉及一種意識之外,還涉及政府行為的兩個方面,即反應和質量。

3、效率原則

這里的效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政府活動的有效性,二是政府活動追求的目標是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

4、責任原則

責任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政府的行為對社會大眾負責,一個輕率的魯莽的不計後果的政府註定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二是政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身的失職、失誤承擔相應的責任。
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實踐

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論

1、古典學派,也稱程序學派和制度學派

古典學派有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首先被稱為程序學派創始人的法國人亨利.法約爾。他的貢獻在於首先提出了管理有五大功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其次,他提出了著名的14項管理原則。再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法約爾跳板」原理。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時古典學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官僚制度的特徵,並分析它在西歐工業社會中的作用。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勒。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及管理主義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的影響是首屈一指的。

2、行為學派

該學派經歷了一個從「人際關系」到人類行為科學的發展過程。

3、決策學派

西蒙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行政行為:行政組織中決策程序的研究》一書開創了對決策的研究。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另一個有影響的決策理論是林德布羅姆的漸進決策理論。

4、系統學派

切斯特巴.納德是第一個把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的理論家。

5、經濟學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理論對西方的公共行政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西方一些主要國家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以新公共管理名義出現的公共行政改革,有以下幾方面特徵:(1)將注意力集中於取得結果和管理者的個人責任;(2)以市場運作方式消解官僚組織的弊端;(3)引入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4)政府的某些功能通過市場的測試而承包出去;(5)把公眾視為公共管理機構的客戶;(6)在資源使用中強調削減直接成本;(7)在公共部門中引入更多的競爭。

轉型時期的中國行政

中國公共行政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轉變的基礎是經濟體制從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一轉變導致了許多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政府與人民關系的變化。其次是政府職能和角色的變化。最後是政府觀念的變化。在整個轉型時期,中國的公共行政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定位問題

政府的定位問題涉及它扮演的角色及其運作方式。

2、政府官員問題

官員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政府的命運。

3、制度建設和創新問題

制度建設和創新在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運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4、依法行政問題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管理如何在運作中擺脫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

5、觀念更新問題

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及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要求中國的公共行政有一種全新的思維,這首先要求進行觀念的更新。其次要有世界眼光。

知識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

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使公共行政呈現如下的變化:

1、從等級行政向網路行政的發展。網路行政首先使得命令、指示、信息等不必完全通過等級進行傳遞,網路的傳遞方式既迅速且面廣。其次,網路行政的公開度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從精英行政向大眾自治發展。精英的「黑箱式」操作將逐漸為公眾參與的運作所取代,這是一個社會最終走向民主的必然要求。

3、從官僚式行政向企業式運作的發展。

⑼ 《公共行政學》 公共行政價值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價值是公平。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就是國家行專政機構依法管理社屬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這一定義的含義包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 其次,這一活動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相應的必然是具有社會公共權威的機構,而這一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莫屬。 第三,作為一種活動,它必須依法舉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有效包含兩層含義,即有效性和效率。

⑽ 如何認識公共組織的效率與民主行政的關系

摘要:民主與效率一直以來都是兩個不能完全融合的概念,也是公共行政學的難題。從官僚制到後官僚制這一範式轉換就是「效率」與「民主」的博弈過程。盡管兩者矛盾的最終解決還存在實際的困難,但是現代公共行政學在實踐中的有效性一再地為我們顯現出希望。
關鍵詞:效率 民主 官僚制 博弈
一、行政學界對效率和民主的看法
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效率與民主關系問題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價值層面;第二是實現機制層面。民主,向來都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而效率,卻是行政學追求的核心價值目標,是「行政科學的大廈得以建立起來的價值基石」。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傳統官僚制模式的價值取向與組織設計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如「管理主義」、「新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企業型政府」等等一系列的「後官僚制典範」。如果把「從官僚制到後官僚制」的範式轉換置於行政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考察,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實際上就是效率與民主之間的相互博弈過程。
二、從官僚制時代到後官僚制時代「效率」與「民主」行政學博弈過程
(一)官僚制時代:效率---成功關鍵
19世紀末,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城市化和工業化國家邁進,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管理方法和組織模式來注入新的血液回應時代的需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以威爾遜、古德諾為代表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以馬克斯·韋伯理性官僚制模式正好在理論上迎合了這種對技術的訴求。威爾遜在1887年的《行政學研究》中第一次系統闡述了將行政學從政治學中分離出來的觀點。至於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模式為人們提供了實現這種效率的理想類型。總之,早期的行政學家們以「政治行政二分法」為依據,把官僚制模式當作一種實現行政效率最理想的類型。在這種理論背景之下,相對於結構、控制和效率的關注,對民主的職責的關注雖然並非沒有,但是處於後排的位置。
(二)後官僚制時代:民主——行政的合法性基礎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府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傳統官僚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此,西方行政學界作出了積極、有力的回應,並且由此引發了一場新的改革運動,也就是被稱之為「新公共管理範式」。在價值層面上,官僚制導致民主的萎縮和人的異化;在技術層面上,官僚制是一種缺乏學習能力的行政模式。在對待「效率」問題上,新公共管理認為效率有兩種形式:一是機械性效率,是那種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示投入與產出之比率。二是社會性效率,即是指以社會價值觀念為目標,規范地予以衡量的效率。顯然他們認為傳統公共行政片面追求的是前一種」機械性效率」或者說是「技術效率」,這樣的所謂效率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侵害了社會公平、民主等價值觀。所以他們主張公共行政應該追求的是社會性效率,他們指出,這種效率觀不僅可以獲得管理學的高效率,而且還有利於社會公平,有利於民主價值觀確立。
(三)現代公共組織——效率與民主的權衡
「效率」和「民主」的問題一直貫穿於西方行政學發展的全過程,不管是哪個時代,討論的焦點都集中於「效率」和「民主」這兩個基本價值觀。只不過是在某一時期某種價值觀占優勢,而另一時期另一種價值觀占優勢而已。正是由於這兩種價值觀之間博弈造就了西方行政學的各個理論與流派。一方面,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追求它的高效(社會效益),另一方面,我們在講究它的效率的同時還必須求得民主的實現(社會公平)。也許對現代公共組織而言,在兩者孰輕孰重的權衡方面也同樣會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情。但是,由於公共組織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組織,因而它不可能採取犧牲一方而保護另一方的方法或路徑來維持自身的存在,這也就決定了公共組織必須在民主與效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來緩解或消融兩者的矛盾。
三、公共組織民主與效率的現狀與曙光
不同時期,效率與民主的取向會出現輪回與側重的現象,但從行政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效率與民主的融合是一種趨勢。民主與效率矛盾的最終解決,有賴於公共組織形式的有效變革。然而,這並不是說在這一根本變革到來之前,公共組織的民主與效率相互矛盾的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希望。一方面,隨著公共組織在技術方面的不斷變化,已經出現了所謂「數字化」、「虛擬化」組織的形態,它在保證公共組織滿足高效率的同時,至少在組織參與性方面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方便快捷的信息溝通渠道。另一方面,公共組織自身的發展和變化也為傳統官僚體制的變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首先,公共組織的權力結構日益走向分權化;其次,「政府再造」與「重塑」既是公共組織為了提升自身工作績效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是進一步擴大民主參與的重要途徑;最後,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行政組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管理模式及其實踐,似乎為公共組織民主與效率之間矛盾的消融找到了一個契合點,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操作模式和實驗平台,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假以時日,我們將終究會求得民主與效率之間矛盾的合理解決。
參考文獻:
[1]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羅伯特·丹哈特.公共組織理論[M].華夏出版社,2002.
[3](美)麥克爾·巴澤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願景[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商務印書館,2001.
[5]張建東,陸江兵.公共組織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陳國權.論公共行政的低效率傾向與監督補救[J].科學學研究,2000.
[7]崔卓蘭,閆立彬.論民主與效率的協調兼顧——現代行政程序的雙重價值辨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5-09.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