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製品污染
Ⅰ 為什麼易拉罐鋁制的越來越少了
現在的易拉罐鋁制的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因為鋁制易拉罐的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是隨著易拉罐的製作工藝的不斷提升,一些紙質或者塑料瓶飲料使用,也不再需要大量鋁材作易拉罐了。
Ⅱ k氣污染物6的下12形成酸雨時,與氧氣和水作用有稀硫酸生成,則它腐蝕鋁製品(表面有氧化鋁薄膜)的化學方
鋁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被氧氣氧化成一層氧化物薄膜,該氧化物是氧內化鋁,氧化鋁和稀硫酸反應能生容成硫酸鋁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S34+Al233=Al2(S34)3+3H23.
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化合物,並且是生成物是通過相互交換成分產生的,屬於復分解反應.故填:復分解反應.
氧化鋁反應完後,裡面的鋁繼續和稀硫酸反應,反應能生成硫酸鋁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S34+2Al=Al2(S34)3+3H2↑.
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屬於置換反應.故填:置換反應.
Ⅲ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用鹽酸除去鐵製品表面的鐵銹 B.鋁合金門窗變舊變
A、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能與鹽酸反應內生成可溶的氯化鐵和水,故可用鹽酸除銹容,所以正確. B、鋁的耐腐蝕是因鋁易與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的保護膜,砂紙或鋼絲球用力打磨會破壞保護層,所以錯誤. C、「白色污染」是指廢舊塑料造成的污染,使用無紡布袋能減少塑料袋的使用,能防止「白色污染」,所以正確. D、使用乙醇汽油,一方面能節約石油資源,二可以減少汽車尾氣的污染,還能促進農業發展,所以正確. 故選B. |
Ⅳ 鋁製品廠的污染
有害是肯定的了,道理同樓上。可去當地「環保局」進行投訴反映,請執法單位取內證檢測,我國容有污染物排放標准,只要取證某排放物超標,就可以聯合工商執法查封該廠,或整頓完畢後重開。也可反映到省環保廳,並請取證。
Ⅳ 鋁製品公司的污水有哪些污染物
SS、CODCr、石油類、磷酸鹽、硫化物
Ⅵ 鋁製品的表面有一層保護膜,但如果被破壞,會不會再生呢
環境破壞:
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環境污染
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連遠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體內也發現DDT等農葯殘余,珠穆朗瑪峰遍地狼藉?藍天碧水已經成為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砍伐樹木
挖掘河沙
殺傷動物,
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生態破壞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 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 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生態污染
生物與受污染的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和積累的規律。污染指環境中某些物質或能量的增加直接或間接危及人類的情況。例如工業排廢、交通噪音及核彈輻射等都對人類有害。污染多為人類活動的後果,但某些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也能造成污染。
污染的類別 人們一般常按受影響的環境將污染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由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食品污染也是一個重要類型。還可按污染因子的性質將污染分為化學污染(如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染)、物理污染(如聲、光、熱、輻射等造成的污染)和生物污染(如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和變應源所致污染等)。產生以上污染因子的場所或生境稱為污染源。污染源常分為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其中為害較大者如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廢渣、工業生產中的有毒產物、農葯等。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為害 環境污染與一般中毒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環境污染物的作用范圍廣,可經大氣、水體、土壤、食物等多種途徑作用於生物體;污染物濃度一般不高、但作用時間長,可同時有幾種污染物作用於生物體;受影響的生物數量大、種類多,但受害的程度不等,因此環境污染常打亂生物群體內部的數量比例;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可能解毒,也可能增毒,還可被生物濃縮並經食物鏈網造成間接為害。
物理因子(如輻射)可直接作用於生物體表。在高等動物,大氣中污染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水體及土壤中污染物則多通過飲水或食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污染物進入體內後隨體液分布至各處,但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可阻礙污染物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和胎兒體內。有些污染物可在組織中蓄積,如鉛蓄積於骨中,DDT蓄積於脂肪組織中。一般污染物在體內還要經歷代謝變化,例如肝細胞中存在一些系作用於污染物,通過氧化、還原、水解等反應改變其化學結構、形成一級代謝物。另外一些系則促使這些一級代謝物與體內某些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相結合形成二級代謝物。二級代謝物的親水性一般有所增強,有利於排出。在這個生物轉化過程中,許多污染物毒性降低,但有的毒性反而增強。大部分污染物以原形或以轉化形態經腎自尿排出或經肝隨膽汁排出。許多污染物作用於生物膜,或影響物質轉運,或破壞細胞結構。有些則為抑制劑,可阻斷代謝途徑的順利進行。還有的直接影響核糖核酸等遺傳物質,造成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甚至影響後代。
許多生物有濃集環境中污染物的能力,使體內污染物濃度遠大於環境中的濃度,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濃縮或生物富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濃集的污染物不斷增加,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積累。在食物鏈網中,高營養級生物以低營養級生物為食物,將食物中所含污染物一並吸收,結果生物體內污染物的濃度逐級增多,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放大。如有機氯農葯使用的數量大、范圍廣,且有機氯為脂溶性物質,可經體表吸收,容易在脂肪組織中蓄積,並經食物鏈逐級放大。1966年對美國圖利湖和克拉馬斯南部保護區中DDT污染情況的調查表明,湖中水DDT濃度僅為0.0006ppm,經水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等環節後至石斑魚體中達1.6ppm,即放大2600多倍。而在食魚的小鷿體內竟可發現75ppm的DDT(放大12萬多倍),在濃縮DDT的小鷿脂肪組織中甚至達到459.5ppm,即放大77萬倍。DDT可使鳥類產蛋數目減少,蛋殼變薄和胚胎不易發育,從而嚴重影響鳥類繁殖。
有的污染物經過生物作用後毒性增強。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漁民中陸續出現多例中樞神經系統病患者,其中部分死亡。當時病因不明,僅稱之為水俁病,後證明主要系甲基汞中毒。該地區工廠排出含汞廢渣,汞進入水體後經底泥和魚體中細菌作用轉化為甲基汞,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魚和貝類而中毒。
還有時,污染的直接後果是促進某些生物增殖,打破生物間的平衡,間接地傷及其它生物。如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氮、磷、碳等營養物質大量聚集(稱為富營養化),引起藻類和其它浮游生物大量增生並覆蓋水面,影響下層生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浮游生物殘體分解時也耗氧,造成水體缺氧,再加上某些浮游生物產生毒素,結果魚類及其它生物成批死亡。在這里,有的污染物毫無毒性,生物傷亡不是污染直接造成的。
環境中的無機毒物和難降解的有機毒物通過大氣、水體、土壤進入動植物體內,然後動植物排泄物及其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又回到環境中,形成有毒物質的生物循環。其中最重要的循環途徑是經農田土壤進入農作物為人畜食用,最後又歸於土壤。歸納起來有幾種主要循環系統:"農葯-土壤-植物-人畜","廢水-土壤-植物-人畜","大氣-土壤-植物-人畜"和"廢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人畜"。
20世紀中葉以來,工業廢棄物大量傾瀉到環境中,已成為自然選擇壓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微生物的世代短、變異快,最能反映出污染物的選擇作用。敏感的生物被淘汰,有耐性的得以存活,能分解這些廢棄物並藉以為生的生物則大量繁殖。這一切將產生什麼樣的長遠影響,目前還很難預測。
生物在防治污染中的應用 在污染生態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有生物監測和生物凈化兩方面內容:
生物監測 已廣泛應用於大氣和水體污染監測。監測大氣污染常利用敏感植物。高等植物葉片可對不同污染物產生不同的病斑,而地衣和苔蘚等低等植物對污染尤為敏感,例如低濃度的二氧化硫便可殺死地衣。植物體內的污染物積累量也反映污染情況。監測水體污染則廣泛利用多種動植物。例如,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分布廣、比較固定,壽命長,且形體大、易於辨認,是常用的指示生物。不過在這里觀察的對象實為有耐力的物種,例如在有機污染造成水體嚴重缺氧情況下,只有顫蚓等抗低氧物種得以繁殖,故可以其量表示污染程度。有時生物群落的結構變化可用作較為靈敏的指針。將特定生物置於污染水體中測試其生存情況或其生理、生化和行為等反應,以及測定水生生物體內的殘毒蓄積量,這些也是常用的監測手段。生物監測不能准確判定污染物的性質和數量,故必須與化學和物理學測定手段結合應用。
生物凈化 綠色植物可以凈化空氣、減弱雜訊、改善小氣候、美化環境,而土壤微生物體系是自然界分解有機物質的主要場所,有極大的凈化有機污染的能力。目前廣泛利用微生物來凈化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這包括各類氧化塘、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等方法。
生態污染
生物與受污染的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和積累的規律。污染指環境中某些物質或能量的增加直接或間接危及人類的情況。例如工業排廢、交通噪音及核彈輻射等都對人類有害。污染多為人類活動的後果,但某些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也能造成污染。
污染的類別 人們一般常按受影響的環境將污染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由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食品污染也是一個重要類型。還可按污染因子的性質將污染分為化學污染(如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染)、物理污染(如聲、光、熱、輻射等造成的污染)和生物污染(如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和變應源所致污染等)。產生以上污染因子的場所或生境稱為污染源。污染源常分為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其中為害較大者如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廢渣、工業生產中的有毒產物、農葯等。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為害 環境污染與一般中毒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環境污染物的作用范圍廣,可經大氣、水體、土壤、食物等多種途徑作用於生物體;污染物濃度一般不高、但作用時間長,可同時有幾種污染物作用於生物體;受影響的生物數量大、種類多,但受害的程度不等,因此環境污染常打亂生物群體內部的數量比例;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可能解毒,也可能增毒,還可被生物濃縮並經食物鏈網造成間接為害。
物理因子(如輻射)可直接作用於生物體表。在高等動物,大氣中污染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水體及土壤中污染物則多通過飲水或食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污染物進入體內後隨體液分布至各處,但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可阻礙污染物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和胎兒體內。有些污染物可在組織中蓄積,如鉛蓄積於骨中,DDT蓄積於脂肪組織中。一般污染物在體內還要經歷代謝變化,例如肝細胞中存在一些系作用於污染物,通過氧化、還原、水解等反應改變其化學結構、形成一級代謝物。另外一些系則促使這些一級代謝物與體內某些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相結合形成二級代謝物。二級代謝物的親水性一般有所增強,有利於排出。在這個生物轉化過程中,許多污染物毒性降低,但有的毒性反而增強。大部分污染物以原形或以轉化形態經腎自尿排出或經肝隨膽汁排出。許多污染物作用於生物膜,或影響物質轉運,或破壞細胞結構。有些則為抑制劑,可阻斷代謝途徑的順利進行。還有的直接影響核糖核酸等遺傳物質,造成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甚至影響後代。
許多生物有濃集環境中污染物的能力,使體內污染物濃度遠大於環境中的濃度,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濃縮或生物富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濃集的污染物不斷增加,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積累。在食物鏈網中,高營養級生物以低營養級生物為食物,將食物中所含污染物一並吸收,結果生物體內污染物的濃度逐級增多,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放大。如有機氯農葯使用的數量大、范圍廣,且有機氯為脂溶性物質,可經體表吸收,容易在脂肪組織中蓄積,並經食物鏈逐級放大。1966年對美國圖利湖和克拉馬斯南部保護區中DDT污染情況的調查表明,湖中水DDT濃度僅為0.0006ppm,經水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等環節後至石斑魚體中達1.6ppm,即放大2600多倍。而在食魚的小鷿體內竟可發現75ppm的DDT(放大12萬多倍),在濃縮DDT的小鷿脂肪組織中甚至達到459.5ppm,即放大77萬倍。DDT可使鳥類產蛋數目減少,蛋殼變薄和胚胎不易發育,從而嚴重影響鳥類繁殖。
有的污染物經過生物作用後毒性增強。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漁民中陸續出現多例中樞神經系統病患者,其中部分死亡。當時病因不明,僅稱之為水俁病,後證明主要系甲基汞中毒。該地區工廠排出含汞廢渣,汞進入水體後經底泥和魚體中細菌作用轉化為甲基汞,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魚和貝類而中毒。
還有時,污染的直接後果是促進某些生物增殖,打破生物間的平衡,間接地傷及其它生物。如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氮、磷、碳等營養物質大量聚集(稱為富營養化),引起藻類和其它浮游生物大量增生並覆蓋水面,影響下層生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浮游生物殘體分解時也耗氧,造成水體缺氧,再加上某些浮游生物產生毒素,結果魚類及其它生物成批死亡。在這里,有的污染物毫無毒性,生物傷亡不是污染直接造成的。
環境中的無機毒物和難降解的有機毒物通過大氣、水體、土壤進入動植物體內,然後動植物排泄物及其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又回到環境中,形成有毒物質的生物循環。其中最重要的循環途徑是經農田土壤進入農作物為人畜食用,最後又歸於土壤。歸納起來有幾種主要循環系統:"農葯-土壤-植物-人畜","廢水-土壤-植物-人畜","大氣-土壤-植物-人畜"和"廢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人畜"。
20世紀中葉以來,工業廢棄物大量傾瀉到環境中,已成為自然選擇壓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微生物的世代短、變異快,最能反映出污染物的選擇作用。敏感的生物被淘汰,有耐性的得以存活,能分解這些廢棄物並藉以為生的生物則大量繁殖。這一切將產生什麼樣的長遠影響,目前還很難預測。
生物在防治污染中的應用 在污染生態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有生物監測和生物凈化兩方面內容:
生物監測 已廣泛應用於大氣和水體污染監測。監測大氣污染常利用敏感植物。高等植物葉片可對不同污染物產生不同的病斑,而地衣和苔蘚等低等植物對污染尤為敏感,例如低濃度的二氧化硫便可殺死地衣。植物體內的污染物積累量也反映污染情況。監測水體污染則廣泛利用多種動植物。例如,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分布廣、比較固定,壽命長,且形體大、易於辨認,是常用的指示生物。不過在這里觀察的對象實為有耐力的物種,例如在有機污染造成水體嚴重缺氧情況下,只有顫蚓等抗低氧物種得以繁殖,故可以其量表示污染程度。有時生物群落的結構變化可用作較為靈敏的指針。將特定生物置於污染水體中測試其生存情況或其生理、生化和行為等反應,以及測定水生生物體內的殘毒蓄積量,這些也是常用的監測手段。生物監測不能准確判定污染物的性質和數量,故必須與化學和物理學測定手段結合應用。
生物凈化 綠色植物可以凈化空氣、減弱雜訊、改善小氣候、美化環境,而土壤微生物體系是自然界分解有機物質的主要場所,有極大的凈化有機污染的能力。目前廣泛利用微生物來凈化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這包括各類氧化塘、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等方法。
生態污染
生物與受污染的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和積累的規律。污染指環境中某些物質或能量的增加直接或間接危及人類的情況。例如工業排廢、交通噪音及核彈輻射等都對人類有害。污染多為人類活動的後果,但某些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也能造成污染。
污染的類別 人們一般常按受影響的環境將污染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由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食品污染也是一個重要類型。還可按污染因子的性質將污染分為化學污染(如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染)、物理污染(如聲、光、熱、輻射等造成的污染)和生物污染(如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和變應源所致污染等)。產生以上污染因子的場所或生境稱為污染源。污染源常分為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其中為害較大者如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廢渣、工業生產中的有毒產物、農葯等。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為害 環境污染與一般中毒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環境污染物的作用范圍廣,可經大氣、水體、土壤、食物等多種途徑作用於生物體;污染物濃度一般不高、但作用時間長,可同時有幾種污染物作用於生物體;受影響的生物數量大、種類多,但受害的程度不等,因此環境污染常打亂生物群體內部的數量比例;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可能解毒,也可能增毒,還可被生物濃縮並經食物鏈網造成間接為害。
物理因子(如輻射)可直接作用於生物體表。在高等動物,大氣中污染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水體及土壤中污染物則多通過飲水或食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污染物進入體內後隨體液分布至各處,但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可阻礙污染物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和胎兒體內。有些污染物可在組織中蓄積,如鉛蓄積於骨中,DDT蓄積於脂肪組織中。一般污染物在體內還要經歷代謝變化,例如肝細胞中存在一些系作用於污染物,通過氧化、還原、水解等反應改變其化學結構、形成一級代謝物。另外一些系則促使這些一級代謝物與體內某些化合物(如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相結合形成二級代謝物。二級代謝物的親水性一般有所增強,有利於排出。在這個生物轉化過程中,許多污染物毒性降低,但有的毒性反而增強。大部分污染物以原形或以轉化形態經腎自尿排出或經肝隨膽汁排出。許多污染物作用於生物膜,或影響物質轉運,或破壞細胞結構。有些則為抑制劑,可阻斷代謝途徑的順利進行。還有的直接影響核糖核酸等遺傳物質,造成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甚至影響後代。
許多生物有濃集環境中污染物的能力,使體內污染物濃度遠大於環境中的濃度,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濃縮或生物富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濃集的污染物不斷增加,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積累。在食物鏈網中,高營養級生物以低營養級生物為食物,將食物中所含污染物一並吸收,結果生物體內污染物的濃度逐級增多,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放大。如有機氯農葯使用的數量大、范圍廣,且有機氯為脂溶性物質,可經體表吸收,容易在脂肪組織中蓄積,並經食物鏈逐級放大。1966年對美國圖利湖和克拉馬斯南部保護區中DDT污染情況的調查表明,湖中水DDT濃度僅為0.0006ppm,經水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等環節後至石斑魚體中達1.6ppm,即放大2600多倍。而在食魚的小鷿體內竟可發現75ppm的DDT(放大12萬多倍),在濃縮DDT的小鷿脂肪組織中甚至達到459.5ppm,即放大77萬倍。DDT可使鳥類產蛋數目減少,蛋殼變薄和胚胎不易發育,從而嚴重影響鳥類繁殖。
有的污染物經過生物作用後毒性增強。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漁民中陸續出現多例中樞神經系統病患者,其中部分死亡。當時病因不明,僅稱之為水俁病,後證明主要系甲基汞中毒。該地區工廠排出含汞廢渣,汞進入水體後經底泥和魚體中細菌作用轉化為甲基汞,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魚和貝類而中毒。
還有時,污染的直接後果是促進某些生物增殖,打破生物間的平衡,間接地傷及其它生物。如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氮、磷、碳等營養物質大量聚集(稱為富營養化),引起藻類和其它浮游生物大量增生並覆蓋水面,影響下層生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浮游生物殘體分解時也耗氧,造成水體缺氧,再加上某些浮游生物產生毒素,結果魚類及其它生物成批死亡。在這里,有的污染物毫無毒性,生物傷亡不是污染直接造成的。
環境中的無機毒物和難降解的有機毒物通過大氣、水體、土壤進入動植物體內,然後動植物排泄物及其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後又回到環境中,形成有毒物質的生物循環。其中最重要的循環途徑是經農田土壤進入農作物為人畜食用,最後又歸於土壤。歸納起來有幾種主要循環系統:"農葯-土壤-植物-人畜","廢水-土壤-植物-人畜","大氣-土壤-植物-人畜"和"廢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人畜"。
20世紀中葉以來,工業廢棄物大量傾瀉到環境中,已成為自然選擇壓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微生物的世代短、變異快,最能反映出污染物的選擇作用。敏感的生物被淘汰,有耐性的得以存活,能分解這些廢棄物並藉以為生的生物則大量繁殖。這一切將產生什麼樣的長遠影響,目前還很難預測。
生物在防治污染中的應用 在污染生態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有生物監測和生物凈化兩方面內容:
生物監測 已廣泛應用於大氣和水體污染監測。監測大氣污染常利用敏感植物。高等植物葉片可對不同污染物產生不同的病斑,而地衣和苔蘚等低等植物對污染尤為敏感,例如低濃度的二氧化硫便可殺死地衣。植物體內的污染物積累量也反映污染情況。監測水體污染則廣泛利用多種動植物。例如,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分布廣、比較固定,壽命長,且形體大、易於辨認,是常用的指示生物。不過在這里觀察的對象實為有耐力的物種,例如在有機污染造成水體嚴重缺氧情況下,只有顫蚓等抗低氧物種得以繁殖,故可以其量表示污染程度。有時生物群落的結構變化可用作較為靈敏的指針。將特定生物置於污染水體中測試其生存情況或其生理、生化和行為等反應,以及測定水生生物體內的殘毒蓄積量,這些也是常用的監測手段。生物監測不能准確判定污染物的性質和數量,故必須與化學和物理學測定手段結合應用。
生物凈化 綠色植物可以凈化空氣、減弱雜訊、改善小氣候、美化環境,而土壤微生物體系是自然界分解有機物質的主要場所,有極大的凈化有機污染的能力。目前廣泛利用微生物來凈化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這包括各類氧化塘、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等方法。
生態污染
生物與受污染的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轉化和積累的規律。污染指環境中某些物質或能量的增加直接或間接危及人類的情況。例如工業排廢、交通噪音及核彈輻射等都對人類有害。污染多為人類活動的後果,但某些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也能造成污染。
污染的類別 人們一般常按受影響的環境將污染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由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食品污染也是一個重要類型。還可按污染因子的性質將污染分為化學污染(如有機物污染和無機物污染)、物理污染(如聲、光、熱、輻射等造成的污染)和生物污染(如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和變應源所致污染等)。產生以上污染因子的場所或生境稱為污染源。污染源常分為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其中為害較大者如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廢渣、工業生產中的有毒產物、農葯等。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為害 環境污染與一般中毒有所不同,一般說來,環境污染物的作用范圍廣,可經大氣、水體、土壤、食物等多種途徑作用於生物體;污染物濃度一般不高、但作用時間長,可同時有幾種污染物作用於生物體;受影響的生物數量大、種類多,但受害的程度不等,因此環境污染常打亂生物群體內部的數量比例;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可能解毒,也可能增毒,還可被生物濃縮並經食物鏈網造成間接為害。
物理因子(如輻射)可直接作用於生物體表。在高等動物,大氣中污染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水體及土壤中污染物則多通過飲水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