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⑴ 如何認識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關系
從引發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因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經濟體制內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前容提和基礎,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能割裂。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一輪改革中,協調好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和前進的步伐,使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⑵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表現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表現為【二者相互依賴,相互配專合】
解析
該題考查對屬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關系的認識。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是相互依賴、相互配合的。並不是目的和手段、基礎和目標、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⑶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年輕人」的關系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國很難。
⑷ 論述依法治國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政治體制改革面臨雙重挑戰
當今所討論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制度層面如何來打造,二是從文化的層面如何發展。制度層面因其具有可見性,又被稱之為「顯性的層面」,與之對應的文化層面又被稱之為「隱性的層面。」
華東政法大學蔣德海教授從三個方面對「頂層設計」概念進行分析和質疑:一是從內容上看,按照頂層設計的提法,凡涉及國家機構和政治體制的都是頂層設計問題。但是,憲法是對民主事實的確認,憲法憲政不屬於設計問題,它本身就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民主成熟了就形成了憲法憲政。所以是先有憲政,後有憲法,憲法是對民主實施的確認。因此,他認為憲法憲政不是設計出來的。二是從主體上看,我們不可能把建設國家的重大任務推給頂層的某些人,將改革定位為從上到下的實行過程是行不通的,自動放權不現實,一定要互動。三是頂層設計不一定科學。頂層設計不是科學問題,而是一個民主博弈的過程,是公平正義問題,人民群眾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明軍在談到危機問題時說,當今社會抗爭事件不少見,且呈現出繞開法律、直接進行體制外抗爭的特點,政府部門的態度一般是盡量滿足,以消除抗爭、維護穩定,但這也在一定程度導致群眾的效仿。其原因是利益訴求渠道的阻滯與政治文化的阻力,政治文化的阻力說到底主要還是人的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鄧少嶺副研究員指出,制度的不足導致風險的出現,並提出「歷史性風險」概念,現在正是歷史風險的多發階段,來自政治社會的風險對社會進程有著重要影響。
依憲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路徑
上海大學李清偉教授認為,依法治國與政治體制改革歸結到一點就是依法治國。在權利格局中,不走三權分立,要按照法制的結構規范權力的運行。鄧少嶺副研究員從歷史風險性的角度出發,提出歷史性問題需要共識性解決,現在歷史性風險多發,我們可以通過法制進行化解,並提出了有五種化解歷史性風險的機制,即權威替代機制、合法化機制、新的反思機制、對重大糾紛的裁判機制和共識形成機制。通過這些機制,可以對歷史性風險進行化解,法制在當中起很大作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殷嘯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提出了建議,首先是樹立憲法思維和行憲、護憲的意識,就是運用憲法思維指導工作,做到依憲執政;其次在程序方面要遵守憲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程序,用憲法法律規范自己的工作。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蔣傳光表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要形成一些共識,從實現路徑來說,政治體制改革形成共識就是要全面推進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從思維方式來說,就是要確立法治思維;從方式方法來說,就是要確立法律的方法。全面推進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既是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和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路徑的切入點就是全面實施憲法,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實施憲法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框架,同時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因為目前我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與目標,都已有明確的憲法依據,所以政治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藍圖,不需要另立爐灶,只需要實施憲法就夠了。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高奇琦認為,政治體制改革要強調三方面內容:一要強調「依法治黨」,黨要在憲法范圍內活動,並加強對黨內法規的研究;二要強調「黨群協商」,黨和群眾之間制度化的協商很重要;三要強調選舉制度。為了應對未來選舉,他提出「學習型選舉」,一方面在選舉方面我們黨要嘗試著開放一些,黨要在實踐中獲得選舉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界要提前做研究准備。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法學所所長葉青指出,作為領導核心力量的共產黨不僅要善於把黨的意志轉化為國家法律,而且要帶領人民推進依法治國,特別是共產黨的領導幹部要帶頭講法,要有法治思維,要用法治的方式來治國理政。為了使我們國家長治久安,不能拋開法治的手段去維穩,那樣只能越維越不穩。同濟大學法學院蔣曉偉教授認為,改革的重點是黨的領導的法制化,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要實現黨的領導的法制化,第一,必須在今後所有的法律關系中明確黨的領導的主體地位;第二,要明確黨的權利和義務。
尋找文化共同點,發揮自己的特色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馬長山認為,十八大後我們應該採取包容策略,走包容和普適性道路。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國,不是與世隔絕的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們要尋找文化共同點,並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我國的包容策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法治建設中,要強調多元互動。2.要強調協作認同。過去採取的是一種對抗的思路,當下中國合作認同方式更加合適。3.要強調構建理性秩序,包括「意識形態的包容」和「社會體制的包容」兩個方面。改革時只有放棄極左的口號,包容不同社會的力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理念,才能更穩定地推進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建勇認為,文化既有普遍性,也表現出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普遍性而否認特殊性,也不能因為特殊性而否認文化的普適價值。在對待文化之間的差異時,要相互尊重,保證跨文化的平等交流。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對西方列強把他們的文化標准來套用到我們身上。張明軍教授也認為,文化的問題是推進依法治國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從思想啟蒙和有序民主參與這兩方面進行培養,通過政治參與,讓民眾懂得政治是什麼,法律是什麼,政治是如何運作的,法律是如何實行的。只有培養出這樣的文化之後,依法治國理念的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才有了動力和實施的基礎。
華東政法大學吳新葉教授認為,從組織、制度設計到「以人為本」的價值關懷體現了政治體制改革戰略轉型,公民權進入政治體制同我國的改革策略契合,符合現行改革的方向,能夠達成全社會共識;從國家權力與治理能力看,我國也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國家建構基礎。理論上,公民權關注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一種範式轉型;強調公民權不是要毀壞國家及其制度,相反,它需要國家的強大功能作保障,這是公民權利得以伸展和保護的基礎性條件;以公民權為導向的政治體制改革設計,是國家整合和吸納社會運動的有效方式。公民權為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兼顧依法治國與民主發展的策略性制度安排。華東理工大學李瑜青教授將與會學者的觀點總結為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制度層面如何打造的問題,二是文化層面推進的問題。他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注意兩點內容:第一,我們的法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建立在中國土地上的,必須研究中國,吸取歷史教訓,在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的時候需謹慎;第二,國家是一個活生生的實體,要重視人的研究,最關鍵的就是要重視誠信。我們的法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基礎做起,誠信法治建設應當成為我們政治體制建設的一個基礎。
⑸ 可以談談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嗎
實際上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是經專濟基屬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二是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
其次,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這一社會的經濟基礎變為腐朽落後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就極力維護這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於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
⑹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有什麼關系
政治體制改革,對於經濟體制改革具有戰略意義: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力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為現代化提供新動力;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沖破既得利益集團;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政企徹底分開;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建設有效政府;政治體制改革有利於中國企業以一流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參與全球競爭.
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力保證
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具有正相關的關系.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能夠為推動民主政治創造良好的條件.首先,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他們能夠推動社會的必要分化,有助於提高各階層的知識水平,這是民主化的一個社會基礎;其次,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民眾從傳統意義上的「臣民」變成現代意義上的公民,公民意識的覺醒是實現民主化的一個前提條件;再次,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穩定的規則和秩序,而法治和秩序恰恰是民主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
政治體制改革為現代化提供新動力
對中國社會發展來說,過去近30年改革和發展使中國社會具備了步入現代化的制度基礎、戰略基礎和社會條件.縱觀世界現代化的歷史,政治發展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也只有在這個層面上,一國的現代化才能持續.原因在於,有效的體制是現代化的前提,有效的體制包括有效的經濟體制、有效的政治體制、有效的文化體制和有效的社會體制,而有效的政治體制是一個核心問題.因此,為了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為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就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提供新動力.
⑺ 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提供一個相對穩定來的政治環源境國內環境才能進行比較好的經濟發展,這個可以根據情況採取措施創造,政治體制改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更好運轉,讓市場更高效的運轉,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可以反作用與政治穩定,對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幫助的,政治經濟文化本身就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
⑻ 如何認識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關系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有利的經濟保障!
⑼ 韓國經濟增長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及表現
http://lib.zgc.gov.cn:85/~kjqk/lnswzyxyxb/lnsw2001/0104pdf/010401.pdf
http://www.gongfa.com/hanguoxianzheng.htm
http://www.paper.e.cn/scholar/download.jsp?file=liuhongzhong-2
⑽ 簡述政治改革與政治革命,政治改良之間的關系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反映社會進化和變革的內同一系列的三個概念容。從三者的作用和功能來看,它們都是政治發展和政治變革的動力,但是這三種推動力的大小不同,程度不同,性質也不完全相同。
政治改良是在統治階級保持其統治的條件下,對政治領域、政治體系中的某些部分或環節進行局部的、點滴的改善,使現存的政治制度、政治體系發生一些微小的量的變化,沒有根本性的質變。政治革命是對政治統治、政治制度以及整個政治體系進行根本的徹底的變革,是新舊政治統治、政治制度以及整個政治體系的更替和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質變。而政治改革則是介於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間的變革,它在引起較大的量變時,也引起部分的或局部的質變,它類似政治改良又不同於政治改良,它類似政治革命又不同於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