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農葯污染
❶ 怎樣才能減少農葯污染呢
防止和減少農葯殘留污染
(1)嚴格按農葯規定使用范圍應用。
(2)嚴格控制農葯的施用濃度內、施葯量、劑型、次容數和施葯方法等。
(3)嚴格遵守收獲前最後一次施葯時期,即安全間隔期。農葯在農作物體內的殘留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逐漸分解、揮發和消失。
(4)嚴格遵守制定的多種農葯在農副產品上最大允許的殘留量標准。即保證食用者安全無害。
❷ 農葯污染如何防治
農葯污染,是指農葯使用後殘存於生物體、農副產品及環境中的微量農葯原體、有毒代謝產物、降解產物及雜質超過農葯的最高殘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現象。殘留的農葯對生物的毒性稱為農葯殘毒,而保留在土壤中則可能形成對土壤、大氣及地下水的污染。
農葯的使用對動植物、土壤、水質的危害已經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先就如何進行防治,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葯的管理以及對農葯使用的宣傳
農葯的管理在我國不是很嚴格,相關法律法規也不盡完善,導致農葯的使用泛濫。今後,相關部門應該做合理的規劃,將農葯使用細則規范化,爭取做到有理有據、有效使用。
在我國,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集約化、機械化,大部分的生產活動還停留在小規模作業,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低,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為了追求作物的產出量及經濟效益,往往會過量使用農葯。所以,相關部門在對農葯進行合理的管控下,應該在農民中加強農葯使用知識的宣傳,並強化其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從源頭上控制農葯的使用量。
(二)適時監測農葯污染濃度
在各地農業集中生產區域應建立健全農葯監測機制,定時監測弄作物、土壤、水質中農葯的殘留量,統計數據,做長期規劃,根據水體和土壤自身對農葯的緩沖能力和自凈能力,考量環境的容納力,在相關環保部門和執法部門的協助下,逐步實現我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
(三)加強農葯污染的執法力度
現有農葯的使用量均已超出規定用量,在加強宣傳的同時,也要做好對農葯污染導致的危害性的執法處理。現階段,可從經濟處罰入手,逐步發展到民事、刑事的執法上來。只有國家和相關部門重視起來,農葯的使用才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才能不斷強化人們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才能使我們的子孫後代更好地享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農葯生產工藝
農葯污染性強,潛伏時間長,低劑量即可致死,加之我國現有農葯使用不規范,農葯污染問題日益顯著。治污治本,要想源頭上解決,必須從農葯生產的源頭入手,加大農葯生產流程和工藝的基礎研發,提升其性能水平。在入場農業和其他林業的生產中,積極研究污染系數低的農葯品種,有效控制農葯生產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要合理管控有毒有害氣體、廢水、固廢的排放,更新生產線與生產裝備,優化工藝流程,確保農葯污染的最低限值。積極研發植物源農葯,替代毒性較強的農葯,進而減少和避免農葯污染問題的發生。
❸ 如何預防農葯污染水資源,不要很長。急!
是時間不要很長嗎?
——在水中放入吸附性物體,如明礬或沉澱劑,水草(試內驗證容明:水中的水草植物能夠能夠有效的吸收化學污染,但被污染的植物不能在做食物用)。
——在灑農葯的地方灑水稀釋,如果擔心稀釋對葯效有影響的話,可以多翻土,可以在地上灑土灰,草灰或少量的石灰水,可以起到吸附和緩解葯物的作用時間。
——有條件的話,在入水口灑大量的石灰或沙子,以起到過濾的作用。
❹ 農葯污染怎樣防止謝謝!大家樓!~
一、農葯污染的危害
農葯是一類特殊的化學品, 它既能防治農林病蟲害, 也會對人畜產生危害。因此, 農葯的使用, 一方面造福於人類, 另一方面也給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帶來危害, 據文獻報道, 農葯利用率一般為10% 約90%的殘留在環境中, 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農葯揮發到空氣中, 流入水體中, 沉降聚集在土壤中,污染農畜漁果產品, 並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轉移到人體, 對人體產生危害。 農葯可以間接對人體造成危害。間接途徑就是農葯對環境造成污染, 經食物鏈的逐步富集, 最後進入人體, 引起慢性中毒。高效劇毒的農葯, 毒性大, 且在環境中殘留的時間長, 當人畜食用了含有殘留農葯的食物時, 就會造成積累性中毒。這類危害往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積累才顯示出症狀, 不為人們所認識; 它又是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 最後才進入人體, 不易及時發現, 因此, 一般不為人們所重視, 而且這類污染范圍廣, 危害的人眾多, 在許多情況下, 是人類自己在毒害自己, 所以說, 這類危害更加危險。大量使用農葯, 在殺死害蟲的同時, 也會殺死其它食害蟲的益鳥、益獸, 使食害蟲的益鳥、益獸大大減少,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加之經常使用農葯, 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 導致用葯次數和用葯量的增加, 加大了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 由此形成濫用農葯的惡性循環。隨排水或雨水進入水體的農葯, 毒害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長, 使淡水漁業水域和海洋近岸水域的水質受到損壞, 影響魚卵胚胎發育, 使孵化後的魚苗生長緩慢或死亡, 在成魚體內積累, 使之不能食用和導致繁殖衰退。隨著用葯量的不斷增加, 漁業水質不斷惡化, 漁業污染事故時有發生, 漁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 往往造成漁業大幅度減產, 直接造成經濟損失. 化合物的毒性是其可使人(或動物)造成傷害的固有特性,而化合物的危害性(hazard)是其毒性的函數,即在特定環境條件下與該化合物的接觸程度(exposure),是對人造成傷害可能性的條件。
危害性=毒性×接觸程度
對生產、加工和施用農葯的工人,與農葯接觸大多是高濃度的,有長期也有較短期的接觸。對於大多數人們來說,主要是通過食用帶有殘留農葯的食品與農葯接觸,這種接觸每天都有,是長期的。過去食品中殘留問題主要是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氯農葯。但在我國劇毒高毒有機磷與氨在甲酸酯農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不少食用果實蔬菜者的急性與亞急性中毒。
二,農葯殘留的分析方法舉例
1、快速初篩檢測法
1.1膽鹼酯酯或酯酶抑製法
國內外已開發多種類型及方法測定食品中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酯農葯的殘留。
1.2免疫分析法
是將抗體抗原反應與現代測試手段相結合的微量分析法。具有高靈敏度和高效能等優點,僅需很少的儀器設備和專業培訓,是初篩及測定致癌物和一些劇毒農葯的好方法。但該方法開發費用高,開發時間長約1年,而且只適於分析一種農葯或一類農葯。
1.3感測器技術
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感測器技術,利用酶或抗體作為獲得高靈敏度的基本物質,在特殊的膜或類似表面上進行反應,通過測定pH,電導或傳導的變化等可輸出信息。如能用在現場測試方面,則可擴大使用。但其貨架壽命,其它物質的干擾,感應重現性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2、樣本預處理技術
2.1凝膠色譜(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以不同孔徑的多孔凝膠裝柱,根據多孔凝膠對不同大小分子的排助效應進行分離。大分子的類脂物、色素(葉綠素、葉黃素),生物鹼,聚合物等先淋洗出來,農葯及工業污染物等分子量較小,後淋洗出。目前使用較多的是XAD系列凝膠,不同配比的環己烷和乙酸乙酯作為淋洗劑,方法可以自動化,重現性好,溶劑與GLC匹配。共缺點是小分子的干擾物會與農葯一起流出,較大分子的農葯可能會先流出等,有時須再增加柱色譜技術凈化。
2.2固相萃取技術和吸附柱色譜?
早期都使用弗羅里硅土與氧化鋁裝吸附柱來凈化中等極性和非極性農葯,但許多極性農葯與代謝物易丟失,或者需要用極性溶劑來淋洗。本實驗室在弗羅里硅土中添加微量活性碳,對於葉菜類的凈化特別適合,也可用於其它蔬菜和果樹的凈化。固相萃取技術通常使用固相結合相(Solid bond phase),即在硅膠的未反應硅醇基上接上各種官能團,通常有非極性(C8-C18)(反相色譜),極性(正相色譜),離子交換三種。如C18小柱,可以吸附高分子量的非極性干擾物質,特別適用於低脂類果樹蔬菜的凈化。可進行:①選擇性淋洗,將農葯先淋洗下來,強保留的雜質留下。②選擇性洗脫,溶劑強度可使弱保留雜質先洗脫,使農葯保留。
2.3超臨界流體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超臨界流體萃取是利用某些物資(或溶劑)在臨界點以上所具有的特性來提取混合物中可溶性組分的一種新的分離技術。所謂超臨界流體是物質處在臨界溫度和監界壓力之上的狀態,介於氣態介於氣態和液態之間,兼有氣體和液體的其某些物理性狀,如類似於液體具有較大的密度和溶解度,類似於氣體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稱為超臨界流體或高密度氣體(densegases)。
通常氣體都有一個臨界溫度(Critical temperature,Tc),是指能被液化的最高溫度,若氣體的溫度高於臨界溫度時,不論有多大壓力都不能使之液化,只是隨著壓力增加而密度加大,處於超臨界狀態,因此亦稱為高密度氣體。氣體有一臨界壓力(Pc),指在臨界溫度下氣體被液化的最低壓力,如二氧化碳的Pc為73大氣壓,即1073psi,如果壓力小於Pc,無論溫度如何降低,物質不能液化。在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狀態下,壓力和溫度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氣體密度很大的變化,可使其溶解能力有100-1000倍的變化。超臨界流體的密度約為0.2-0.9g/cm.s,接近於液體,比氣體高數百倍以上。其流動性和粘度很低,接近於氣體。擴散系數比氣體小,約為氣體的百分之一,而較液體大百倍。因此被分析物如農葯的移動和分配,在超臨界流體中均比在其液體溶劑中進行快。一般地,超臨界流體的密度越大,其溶解能力就越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在超臨界流體中農葯的溶解度,在恆溫下則隨壓力P(P>Pc)升高而增大。將溫度和壓力適宜變化時,可使農葯等物質的溶解度在100-1000倍的范圍內變化,與在液體中萃取情況顯然不同,這一特性有利從物質中萃取某些易深解的成分。由於可以通過溫度和壓力的改變來調節其溶解力,這種溶解力的可控性亦就是增加了提取的選擇性。雖然超臨界流體的密度和溶解度與許多有機溶劑相當,但與液體相比粘度是低的,約低1-2個數量級,擴散系數是高的,約高1-2個數量級。正是由於其高流動性和擴散能力,可以滲透進入樣本基質內部和間隙,增加與農葯接觸的機率和速度,加速溶解平衡使農葯從基質中轉移出來,可以提高萃取效率,還有助於所溶解的各成分之間的分離。所以超臨界流體萃取是通過溫度和壓力的調節來控制其溶解能力的。其優點是萑取時間短,節省費用,萃取徹底,可進行熱敏感樣本及痕量樣本的萃取。基本解決了溶劑對環境的影響。
3、測定技術
目前農葯的活性成分都是典型的小分子化合物,分析技術多使用氣相色譜(GLC)、液相色譜(HPLC)。本文主要介紹二維氣相色譜技術。
二維色譜最早應用於紙色譜和薄層色譜,即使用不同溶劑進行雙向展開,分離效率大大提高。二維色譜在氣相色譜上是使用兩根不同選擇性的色譜柱,對樣本同時並行測定,自出現毛細管色譜柱後,發展很快。通常可使用不同的二個儀器或使用一個具有雙柱(不同極性)、雙通道、雙檢測器的儀器、一次進樣可同時獲得二組信息。美國FDA,歐共體等都是先採用此法作定性的。選擇艾氏劑、對硫磷、毒死蜱或莠去津等標准農葯作為不同檢測器的內標物,測定多種農葯在不同極性柱上與內標農葯的相對保留時間,作為初步定性的依據。此法比較適合中國實際。
三,對於農葯污染防治的一些建議
農葯的種類繁多, 施用范圍廣, 利用率低, 降解緩慢, 隨著用量的不斷加大, 對環境的污染正在日益加劇, 因此, 防止農葯污染的漫延已迫在眉睫, 為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既達到防病滅蟲之目的, 又能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應著重抓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控制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有效途徑加強對農民安全、合理使用農葯的知識培訓, 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 禁止濫用亂使農葯, 嚴格限制農葯使用范圍。為消滅病蟲害而必須使用農葯時, 應嚴格遵守農葯的使用方法、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對不按有關規定, 亂使濫用農葯, 對環境造成危害者, 要依法懲處。
2. 加強環保的環境管理, 發揮其監督機能
盡管農葯對環境、對人類造成危害, 但它在防治病蟲害方面也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目前還不可能完全取消。因此, 對使用農葯的管理已勢在必行, 各有關部門應引起重視。作為環保部門, 要發揮統一監督的管理職能, 制訂一整套管理辦法, 真正把農葯污染控制在最低限。
(1) 加大對農葯的基礎性研究, 建立和完善農葯使用的環境標准有關科研部門應進行農葯使用的風險性評價, 運用農葯環境毒理學的基礎原理和方法, 根據農葯使用後其降解、遷移與環境效應的關系, 進行某些農葯對生態系統種群的有害濃度、對重要生物的致死劑量或半致死劑量的毒性效應等研究, 確定出這些農葯在各類環境中的允許極限值。在此基礎上, 建立各類農葯的國家環境標准。目前, 在我國的環境標准中, 均未對農葯的允許值作出明確的規定(六六六、DDT 除外, 這兩種農葯早已禁用) , 有必要制定一套適合於我國國情的防止農葯污染的農葯排放標准, 飲用水、地面水、漁業用水允許極限的標准。對農葯污染產生法律約束力, 實行定量化管理, 使環保監督做到有法可依, 對造成環境危害的處罰做到有據可查。
(2) 加強對農葯的監督監測為發揮環境管理的監督作用, 必須對農葯污染進行有效的監測, 將農葯監測納入到日常的例行監測中。農葯的毒性大, 但在水中的濃度卻很低, 常用的化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對其管理的要求, 因此, 要研究制定更先進的監測方法, 特別是超微量分析與超純分析技術研究, 以及毒性分析技術的研究, 開發生產性能優良的監測儀器和化學試劑, 提高監測手段, 取得准確的監測數據, 從而有效地控制農葯污水的排放。
3. 加快防病滅蟲新方法的研究, 推廣使用高效、低毒、無污染的新技術
(1) 大力研製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新品種,並盡快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生物農葯與常規農葯相比, 不僅殺蟲范圍廣, 效率高, 而且使用安全, 對人畜無毒害, 對環境無污染, 對作物無殘留, 不殺傷益蟲, 使害蟲不產生抗葯性, 並且有助於作物品質的提高, 促進作物早熟高產。利用我國豐富的中草葯製成「綠色農葯」, 對有害生物具有極高的防治效果, 能兼治各種作物的各種病害, 殺滅病菌毒, 促進值物生長, 且無殘毒、無污染, 對人畜和其它有益生物高度安全。對必須使用的有毒農葯, 推廣應用前, 要進行生態毒理性評價, 預測對環境的影響, 提出正確使用的方法和預防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措施。
(2) 大力推廣無毒、無害的滅蟲方法。我省定陶縣推出的「燈光誘娥」新舉措, 使棉蟲蛾在產生第一代棉蛉蟲之前被燈光誘殺, 減少了農葯用量, 減輕了棉田污染。我市林業局在全市推廣灰喜鵲滅蟲法, 將培育的灰喜鵲放入山林, 用鵲滅蟲, 以蟲養鵲, 形成林業生態的良性循環。超聲波滅蟲、性引誘劑、雄性絕育技術等滅蟲方法, 對防治病蟲害、減輕農葯對環境的污染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發展抗害作物的研究, 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出各種抗病蟲害的作物新品種, 可大大減少農葯的使用量。
總之, 要充分認識農葯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 降低農葯污染, 既達到防治病蟲害、提高農產品產量的目的, 又要保護好環境, 使我們人類免遭其害。
❺ 如何減少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如何減少農葯對環境的污染
在防治病蟲草害時, 每年都有大量的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施入農田。如果濫用這些農葯, 不僅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且由於病蟲草害產生抗葯性, 施葯量和施葯次數不斷增加, 使防治成本增高, 還會造成農葯污染農產品和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影響人體健康等後果。要求做到有效、經濟、安全使用農葯。合理施用農葯要做到:
(1)對症選用農葯
作物病、蟲、草害的種類繁多, 農葯品種也很多, 各種農葯的理化性質、作用方式等都不相同, 對不同類別的防治對象( 病、蟲、雜草等) 的效果也有不同。殺蟲劑中的觸殺劑如40%巨雷乳油和52.5%雷樂乳油對各類口器的害蟲都有效, 可有效防治棉鈴蟲、豆野螟、菜青蟲、斑潛蠅、木虱類、蚧類、鑽蛀類害蟲( 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桃蛀螟、水稻二化螟等) 、蚜蟲、柑桔潛葉蛾等。40%巨雷乳油對地下害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敵百蟲作為胃毒劑只能用於防治食葉性害蟲, 不能用於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蟲, 如葉蟬、蝽象等一類害蟲。
(2)適時施用農葯
根據防治對象的發生危害特點、農葯性能和環境條件來確定防治的最佳時間首先, 抓住防治對象對葯劑最敏感時期施葯。各種病蟲草害在其不同生長發育階段, 對葯劑的抵抗力差異很大。以害蟲為例, 不同蟲態中, 以幼蟲耐葯力弱, 而卵、蛹耐葯力強。在同一蟲態中, 以幼蟲為例, 隨著蟲齡的增加, 其耐葯能力也隨之而增, 為了達到防治的效果, 就要增加用葯量, 不僅不經濟, 而且還會導致害蟲抗葯性增強, 同時還會帶來污染環境的不良後果。
(3)按照防治指標施葯
所謂防治指標是指害蟲種群數量、病害種群密度增加達到造成經濟損失, 而須採用防治措施時的臨界值, 又稱防治閾值、經濟閾值、防治指標。
(4)選擇恰當的施葯方法
常用的施葯方法有: 噴霧、噴粉、潑澆、拌種、塗抹、灌淋、毒土等。三環唑防治本田稻葉瘟, 採用浸秧1 分種後, 悶半小時後移栽, 比在本田噴霧省工、省葯、防效好。
(5)農葯的合理輪用和混用
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葯是延緩和阻止病蟲抗葯性的一項主要對策。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和內吸性殺菌劑, 容易產生抗性。一般同類葯劑品種之間和殺蟲、殺菌機理相同類別葯劑之間會表現交互抗性。因此, 輪換使用農葯, 不能選擇殺蟲或殺菌機理相同類別的葯劑,而要選擇與原來( 在同葯劑) 作用方式、作用機理不同的葯劑防治。這不僅對已經產生抗性的病蟲可以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對還沒有產生抗性的病蟲也可起到預防或延緩產生抗葯性的作用。
(6)安全用葯, 避免葯害產生
在防治病、蟲、草害和使用調節劑過程中, 要採取正確的施葯方法, 適時、合理用量, 控制好施葯條件, 認真操作,否則會使作物產生葯害, 如引起植物生長受阻, 葉片組織失綠、白化、黃化、斑點、葉緣或葉脈變褐、全形( 扭曲) 、全葉( 株) 萎蔫、畸形等症狀, 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
❻ 如何防止蔬菜農葯污染
在蔬菜生產中復,不少菜農由制於缺乏科學用葯知識,遮用農葯的現象日趨嚴重,致使蔬菜產品中的農葯殘留量超出國家規定的標准,嚴重損害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和身體健康。防止蔬萊農葯污染,必須做好五點。
一、加強農業栽培管理措施。病蟲危害和蔬菜栽培管理密切相關。採取種植杭(耐)病良種,及時處理種子,合理種植模式,實行輪作及間作套種,深翻整地、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及時除草、清潔田園、適時收獲等措施都可提高植株杭逆性,減輕或預防病蟲危害,減少農葯用量和次數。
二、應用植物性農葯殺蟲殺菌。植物性農葯防治病蟲效果好、無污染。如用黃瓜菱1.2公斤加水2.5公斤搞爛,去渣取液,每公斤原液加5公斤水稀釋,可防治萊青蟲、小萊峨。取番茄葉搗爛取液,加適量肥皂液噴灑,可以防治紅蜘蛛。利用煙草、魚藤等也可以防治病蟲。
三、應用生物農葯防治。生物農葯無污染、無殘留,對菜田害蟲天敵影響小,屬無公害農葯。
❼ 如何解決農葯化肥對環境的污染
科學施用鉀肥。合理施用鉀肥,要因地制宜,綜合多種因素進行考慮並與氮、磷肥和微肥等進行配合施用。
科學施用磷肥。磷肥施入土壤後有兩個特點:一是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其移動半徑多在0.5~1厘米以內;二是容易被土壤中兩價陽離子固定。這就造成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困難,降低了肥效。
廣泛施用有機肥。有機質是作物營養元素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的源泉。有機質是作物碳素營養的源泉,這主要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來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另外它還能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而且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緩沖能力。
積極推廣微生物肥料。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以及施用的廄肥、人糞尿和綠肥等,很多營養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過微生物將它們分解,變成可溶性物質,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積極推廣垃圾堆肥。垃圾堆肥和垃圾復合肥的產生,既處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產出能夠滿足農業需要的高質量的有機肥料,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防止農葯污染的途徑。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搞好農葯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農葯;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
❽ 農葯污染的防治應對
農葯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在生活中頻頻出現。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蔬菜農葯殘留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比例為22.1%,部分地區蔬菜農葯超標的比例已達80%。這種狀況已引起發達國家將農葯等化學品食品的污染作為評價食品質量的首要指標,這種做法值得政府部門及有關研究人員借鑒。
其實,蔬菜瓜果是否被農葯污染從外觀上是很難辨別的,盡管有些媒體登載了一些民間流傳的說法,諸如辨色澤、看蟲眼、聞味道等,已被許多人仿效而行,但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是靠不住的。要有效地減少農葯污染帶來的危害,就要採取科學的方法加以預防。當然,控制污染,減少危害最根本的辦法是勤口強農葯生產、流通和使用等環節的管理和監測。在這方面,國家已明文規定,要嚴格按照農葯的使用范圍、用葯量,用葯次數,用葯方法和安全間隔期施葯,防止污染農副產品,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防治衛生蟲害,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葯材。
人們進食殘留有農葯的食物後是否會出現中毒症狀,這要依農葯的種類及進入體內農葯的量來定。如果污染程度較輕,人吃進的量較小時,往往不出現明顯的症狀,但有頭痛、頭昏、無力、惡心、精神差等一般性表現,當農葯污染嚴重,進入體內的農葯量較多時,可出現明顯的不適,如乏力、嘔吐、腹瀉、肌顫、心慌等表現。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抽筋、昏迷、心力衰竭等表現,可引起死亡。中毒的表現也依賴於毒物的種類,殘留農葯引起中毒的主要品種有:甲胺磷、對硫磷(1605)、甲基對硫磷、甲拌磷、樂果、呋喃丹等。
農葯對蔬菜瓜果污染的根本原因是部分農民違反農葯使用規范,濫用高毒和劇毒農葯或接近收獲期使用農葯。最多出現農葯污染的蔬菜瓜果也是易於生蟲和生蟲後難於防治的品種。根據各地蔬菜市場難於監測綜合分析,農葯污染較重的蔬菜有白菜類(小白菜、青菜、雞毛菜)、韭菜、黃瓜、甘藍、花椰菜、菜豆、莧菜、番茄、等,其中韭菜、小白菜、油菜受到農葯污染的比例最大。青菜蟲害中小菜蛾抗葯性較強,用普通殺蟲劑效果差,種植者為了盡快殺滅小菜蛾,不擇手段使用高毒農葯;韭菜蟲害中韭蛆常常生長在菜體內,表面噴灑殺蟲劑難以起作用,所以部分菜農用大量高毒殺蟲劑灌根,而韭菜具有的內吸毒特徵使得毒物遍布整個株體,此外,部分農葯和韭菜中的硫結合,毒性增強。 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農葯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難溶於水,此種方法僅能除去部分污染農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的污染物和去除殘留農葯基礎方法。主要用於葉類蔬菜,如菠菜,金針菜、韭菜花、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沖洗表面污物,然後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於10分鍾。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葯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炮後要用流水沖洗2-3遍。
小蘇打溶液浸炮法
有機磷殺蟲劑在鹼性環境下分解迅速,這是有效的去除農葯污染的措施,可用於各類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將表面污物沖洗干凈,浸炮到鹼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小蘇打5~10克)5~15分鍾,然後用清水沖洗3~5遍。
去皮法
蔬菜瓜果表面農葯量相對較多,所以削去皮是一種較好的去除殘留農葯的方法。可用於蘋果、梨、獼猴桃、黃瓜、胡蘿卜、冬瓜、南瓜、西葫蘆、茄子、蘿卜等。處理時要防止再次污染。
儲存法
農葯在環境中隨時間能夠緩慢的分解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所以對易於保存的瓜果蔬菜可通過一定時間的存放,較少農葯殘留量。適用於蘋果、獼猴桃、冬瓜等不易腐爛的種類。一般存放15天以上。同時注意不要立即食用新採摘的未削皮的水果。
加熱法
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隨著溫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對一些用其它方法難以處理的蔬菜瓜果可通過加熱去除部分農葯。常用於芹菜、菠菜、小白菜、圓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將表面污物洗凈,放入沸水中2~5分鍾撈出,然後用清水沖洗1~2遍。
綜合處理可根據實際情況,以上幾種方法聯合使用也會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