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發布時間: 2021-01-05 03:19:48

⑴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從公共政策的特徵來談)

這個是標准答案:1、公共政策的本質

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社會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各種利益群體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輸入到政策制定系統中,由政策主體依據自身利益的需求,對復雜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的過程。

2、利益分配的動態性
(1)利益選擇

政府對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無的放矢的。作為公共權力的佔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給誰,首先來自於政治統治的目的。政府要選擇那些與政府的價值取向一致的社會群體利益,作為分配對象。不過,在市場經濟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體之一,也要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政府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的利益以及他們的總體利益是借政府的機構來實現的。所以制定什麼樣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選擇利益,選擇那些與社會整體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選擇那些與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阿迪 兒童 球服moro-heardwears . c o m/6zi6lqioerpsdn-469/這種人為、主觀的選擇特徵,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會利益時帶有明顯的傾向性。

(2)利益綜合

政府在向社會各成員分配利益時,除了考慮到社會的整體利益與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還要充分想到社會各成員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公共政策是要提供一種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關人員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規范人們在追求利益所出現的矛盾或沖突中的行為。

政府必須綜合地平衡各種利益關系,或簡稱為「利益綜合」。利益綜合建立於利益選擇的基礎之上,它除體現在政治行為與普通准則上,還體現在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上。現實社會中,利益是多元化的。政策既要反映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顧保護少數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作用,是要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排除那些消極因素,把各種利益矛盾盡量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之中,以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3)利益分配

公共政策本身並不是資源,而是由於政策實施後保證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滿足。這意味著政策起到了向社會有關成員分配利益的功能。對不同的政策對象來說,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對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對另一些人是間接的。公共政策的最大特點之一,總是保護多數人利益,尤其是多數人的長遠利益,而抑制少數人的利益。不過,人們從政策中獲得利益或失去利益不是絕對的,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一政策使得一些人既獲得利益,又失去利益。

(4)利益落實

政策分配利益,滿足一部分利益群體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利益群體能否按照政府的規定目標,獲得應有的利益。這不僅是相關的利益群體關心的事,更應該是政府關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體地位,需要它們主動地把政策內容貫徹到實踐中去,產生應有的政策效果,即從本質上講,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⑵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與偏好性

公共性
指的是公共政策的涉及對象
偏好性
指的是公共政策的內容偏向

⑶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性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立意於人的本性和發展問題的全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政治哲學層面的公共性,重視人的獨立、自由、平等、尊嚴等基本價值屬性,強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創造性、參與性,強調公共利益的存在價值,倡導優質的公共生活。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哲學和政治領域的公共性內涵在公共政策領域的具體化和落實,在本質上是人性、價值理性在公共政策領域的貫徹。所以,應當從公共性的哲學和政治內涵中尋求其理論淵源,吸收歷史上各路公共性思想資源中的有益部分為己所有,以指導和規范公共政策的理論和實踐,真正發揮出其對於「好」的公共政策的界定、確認和引領功能。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內涵在其影響公民權利的社會職能中體現出來。具有公共性的公共政策,應當具有促成社會資源平等分配、促進公民參與公共政治生活、促進公共利益的建設和維護三大基本社會職能,這是解析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三個維度。社會資源分配的平等只能是有差別的平等而不是絕對的均等,體現和維護人的尊嚴。公民參與公共生活,展示不同訴求,開展理性對話和交流,以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政策方案,這個程序和過程本身還是政策民主的重要本意。公共利益並非個人利益的簡單累積,而是對於個體利益的超越和升華,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應該是政策制定者發揮價值理性的過程。應當從政策受眾中選取議題,通過公眾廣泛參與以匯集各方訴求,在現有條件下最大程度達成各方利益共識,既維護個體利益,又實現公共利益。審慎思辨具有超越自由民主的優勢,是政策制定過程中平衡各方利益、實現真正民主的有效路徑。政策目標的確立應當從具體政策的時空條件出發,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等特性,在具體個案中要相應微調,目的是確保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平衡、和諧和統一。政策工具的選擇實質上影響著公共政策的內容,所以,政策工具的價值維度必須得到重視。
公共政策執行絕不是價值中立的,執行者的自由裁量權影響甚至改變著政策本意。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行政環境的制約,客觀上要求公共行政人員擁有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的正當行使,是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率執行的條件,更是確保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本質得以實現的條件。在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政策執行者應當尊重並確保基本價值的優先地位,恪守「一厘米主權」。為此,公共行政人員應當培養起自主性行政人格,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策理念,這是構建服務型行政的要件之一。
公共政策評估的功能和目的遠不是僅僅為了政策實施周期的完成,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結合客觀實際的評判基礎和標准,以糾正既往,啟示來者。在評估實際結果達到預期規劃目標的程度的基礎上,更要跳出政策看政策,注意考察政策實施對於構建公正、合理的社會利益格局的作用,將事實評估和價值評估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的事實評判是價值判斷的基礎,綜合性價值判斷是事實評判的深化。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實現,宏觀上還需要良好公共行政文化的形成,其核心是公共行政人員公共精神和社會公眾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優化、完善承擔著行政文化導向功能的公共行政考核體系,以帶動行政價值觀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憲法高度概括了政體的基本價值立場,公共行政人員應當將其內化為行動指南。行政倫理教育可以彌補外在的法律和制度之剛性規定的不足,內在地規制和引領行政文化。這些,都有助於構造公共政策公共性在其中得以兌現的優質的「軟」環境。

⑷ 針對外部性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政府可以通過補貼或直接的公共部門的生產來推進外部正效應的產出;通過直接的管制內來限制或容遏制外部負效應的產出,如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規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業或個人必須將污染量控制在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徵收排污稅等方式來治理企業或個人的環境污染問題。

(2)可以對負的外部性徵收稅費,對正的外部性給予補貼。征稅可以抑制產生負的外部性的經濟活動;補貼可以激勵產生正的外部性的經濟活動。

(3)如果存在產權劃分,交易成本較低且參與人數較少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私下談判來解決外部性問題。

(4)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擴展閱讀

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差效應或外部效應、外部經濟,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

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

當外部效應出現時,一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調節以達到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應的存在既然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政府就應當負起這個責任。

參考資料網路 外部性

⑸ 公共政策有哪些特徵

公共政策是指社會公共權威為解決公共問題所做出的正式的決定或安排。通常,這種決定或安排是確立一定社會生活的行為准則和行為依據,可以表現為法律、政令、計劃、方案、程序等形式。公共政策的基本的界定包含著如下的內涵:
①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是擁有合法性的權威組織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內,以及由它們授權的有關機構或部門。
②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公共資源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分配問題。
③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共政策表現為法律、政令、計劃、方案等形式,它是非私人物品(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方案。政策不僅具有符號特徵,而且是一個行為過程。
公共政策來源於解決政策問題,政策問題來源於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涉及到大多數人的利益、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是大多數人所面臨的問題,以公共利益為其價值取向。公共問題、公共目標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公共政策的特徵體現為:權威性、階級性、普遍性、層次性與豐富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為:
導向與管制功能。公共政策通過其所具有的特定的強制性的規范,具有對社會公眾的行為和社會發展的引導與管製作用。
調節功能。公共政策對包含於社會公共問題中的各種利益矛盾具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
分配功能。公共政策能將社會的公共利益按一定的標准對一定的對象進行分割,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質特徵。

⑹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一 公共政策的界定與性別的缺失

公共政策的界定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指的是政府等決策部門對公眾利益和公眾行為的規制和分配的措施。廣義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機構制定的對公眾利益和公眾行為的規制和分配,包括法律在內。在這里,我們所指的是廣義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法權主體是政府和立法機構,而「政府在政治法理上被定義為是全體國民委託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機構。因此,政府對全體國民負責構成了現代民主國家憲法的基本通則之一。為國民服務進而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能,進而成為政府一切公共政策的出發點。」(【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張國慶,北京大學出版社41頁)倘若,政府等權力部門不能履行為公民服務,政府的目標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損害其他社會成員的群體利益,就是權力的變質。而這種制度性的腐敗和權力的變質,應當對社會不公平和弱勢群體的形成承擔主要的責任。

公共政策的涵蓋范圍日益寬泛,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基本權益、婦女發展已經納入政府管理許可權之中,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1975年,是大多數國家政府對婦女政策轉變的分水線,在此以前許多國家或者採取不作為的方式,默認性別偏見的泛濫,或者堅持性別歧視政策與傳統的性別分工合流,而聯合國的婦女年—1975至1985——以來,多數國家與聯合國簽署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的公約,消除了有關對於婦女的歧視性條款,制定了男女平等的立法,以及本國婦女發展的綱要或規劃,採取了一系列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在推進男女平等、消除各種性別歧視政策方面開始扮演主動的積極的角色,並促進婦女參與立法與決策。

公共政策由三部分因素構成:決策者,目標群體,受益者。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僅與價值取向、發展目標相關,還與性別的比例及有無性別視角相關。當某一利益團體的代表在決策機構中缺席,通常這個群體的利益會受到影響。

決策者與性別

決策者是政府權力機構的代表,有權決定製定什麼樣的政策,如何分配公眾利益。盡管在現代民主社會,決策者的權力越來越受到自下而上的社會權力的制衡和限制,但是決策者一旦掌握了決策權,還是有相當的空間體現自身的意志和設想,對決策施加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可以說,公共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種因素的牽制,其中不可輕視的要素之一是決策者。中國作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向積極推進婦女參政,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看到了女性在決策層領域的缺席,而力圖通過社會的合力促進更多優秀的女性進入決策層,從而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這也是國際社會關注婦女參政的理由和意義。

新中國建立前後,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將男女平等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之一,採取了具有首創性的設置婦女參政比例的措施,促進婦女進入參政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也應看到女性在決策層的缺席,並未根本改變。

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機構有兩類:第一類是中央機構,如中組部、中宣部等,它的政策和措施對於政府決策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處於領導地位。國外民主政體的國家一般來說,沒有這一層的決策機構,執政黨的方針政策是通過政府機構的大政方針來體現的,不能在政府之外單獨制定政策。第二類是政府機構,如勞動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人事部、文化部等,針對各個部委的現實的或潛在問題制定政策措施。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結各個社會團體的紐帶,可以代表工青婦的利益進行呼籲,卻沒有決策的權力。90年代以後建立國務院婦兒工委是國務院各個部委的協調機構,並不直接制定政策和審議政策。

我國的決策機構從縱向來看,可以分為高層決策、中層決策和基層決策機構,一般來說,高層決策擁有更多更大的決策權,中層與基層機構往往要執行高層決策,在此前提下結合本地的實際採取具體的措施。從橫向來看,各個層面權力結構內部影響決策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正職領導的決策影響力往往大於副職領導,形成一個圍繞中心的權力結構。在我國的高層決策機構,女性尖端缺損,不能使女性性別利益的要求形成由上而下的政策影響力;在權力結構的內部,女性的總體比例均為10%以下,而且絕大多數是副職領導,在正職領導崗位上的女性不到1%。所以,導致決策機構中女性的缺席。根據聯合國的有關研究,任何一個群體的代表在決策層達到30%以上的比例,才可能對公共政策產生實際影響力,我們的國家顯然遠遠達不到這一比例。

由於決策層中女性的缺席,往往容易導致兩種結果:第一,女性群體利益容易邊緣化,往往被決策者的視野所忽視,女性群體的要求和聲音難以在決策層表達出來,使得女性群體的合法利益整體上被遺忘被忽略。有意的性別歧視與對婦女權益的忽視,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前者在動機上有明確的性別歧視的指向,後者卻毫無這種動機甚至對女性利益懷有維護之心。一位高級的男性政府官員,在一次主持婦女會議之後,聽到現實中對婦女的種種偏見和婦女權利受損害時,深有感觸地說:如果說我們有意歧視婦女,絕對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母親,哪有兒子歧視母親的,可是我們確實沒有想到乃至常常忘記了婦女的利益,忽視了婦女的需求。任何決策者都是有局限的,對於自己經歷感受的事情都會有深切的體會,對於自己所處的階層的要求有深切的把握,從而在決策中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將這個群體的處境和要求在政策的利益分配中反映出來,當這些決策者都是男性時,男性的共同利益就會自然帶到政策之中得以體現,成為男性群體利益的代言人,而女性的缺席就會使自身的利益無法表達最終被忽視。

第二,假設不同群體的聲音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反映到決策層,依然有個各種聲音和利益的權衡問題。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同時獲益,一部分人常常要作出犧牲。問題不在於有人作出犧牲,而是誰來承受政策的代價?誰來作出犧牲?是堅持社會公正的原則,還是弱肉強食?是堅持利益普惠的原則?還是只是為少數人謀利益?弱勢群體有無在決策中博弈的能力和機會,有無參與決策可能和條件?其實,在決策中各個利益群體最大限度地爭取自身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自然的。正因為如此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的參與決策才顯得十分必要。某一利益群體代表的缺席,往往會使自身喪失了博弈和爭取的可能,最終偏離社會公正的目標,使本該獲益的弱勢群體進一步排斥在公共政策的決策之外。這倒是我們的公共政策在堅持社會公正的目標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⑺ 公共政策具有多層次性.如何理解

公共政策是指社會公共權威為解決公共問題所做出的正式的決定或安排。通常,這種決定或安排是確立一定社會生活的行為准則和行為依據,可以表現為法律、政令、計劃、方案、程序等形式。公共政策的基本的界定包含著如下的內涵: ①制定公共政策的主...

⑻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

「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是由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提出,伊斯頓創立了政治系統分析模型,他認為政治系統由立法系統、行政系統、司法系統和執政黨系統等權威機構組成。政治系統受外部和內部政治生態的包圍,同時對環境的壓力有適應能力和反饋信息的功能。政治系統通過不斷的輸入—輸出—反饋,再輸入—輸出—反饋的過程來實現政治過程。

一、公共政策是社會價值的分配

社會價值即社會利益,公共政策本身並不是資源,而是由於政策執行後使得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滿足,同時另一部分人失去一些利益,所以公共政策起到了向社會有關成員分配利益的功能。

公共利益的分配是社會各階層利益的綜合。首先根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特徵,公共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為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會引起社會階層的固化,使得階層轉化為階級,產生社會矛盾,激發階級斗爭,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最終會重新洗牌,爆發革命。所以公共政策的目標導向要定位於公共利益的實現,這是公共政策的本質與歸屬。另一方面,制定公共政策的權威機構本身是多元利益主體,使得公共政策在分配社會利益時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所以,政治過程必須綜合地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公共政策的形成的過程就是各種利益群體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輸入到政治系統中,通過協商,博弈,實現各階層利益關系的均衡。

二、公共政策的權威性

反映大多數人利益的公共政策使其具有合法性,更具權威性。根據伊斯頓的政治系統分析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是立法系統、行政系統、司法系統和執政黨系統等公共權威機構,是公共權力的化身。公共政策一旦經過權威機構的合法確認,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具有強制性,由權威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憑借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撐公共政策的實施,政策的對象必須接受和服從,如果違反或不遵守,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所以戴維·伊斯頓說,「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⑼ 什麼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與偏好性

公共性
指的是涉及對象的公共性
偏好性
指的是不同的人的偏好

⑽ 公共政策的性質是什麼

1、價值相關性。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版對以利益為核權心的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