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水污染
『壹』 誰給提供世界水污染事件紀實的文章呢
碧水清流更宜人——杭州市治理水污染紀實
時間:2000-11-27 07:03 評論:條
為了讓山更綠,水更清,杭州市從去年3月開始,投資60億元,實施「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四大工程,爭取用兩三年時間,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西湖疏浚見水清
今年入冬以來,成千上萬的候鳥把西湖風景區作為停飛越冬的棲息地。在湖面上自由嬉戲的天鵝、鴛鴦、野鴨、鸕鶿,大多來自我國北方,也有從日本和俄羅斯遠程飛來的。
11月23日早上,西湖水域捕魚隊撒下大網,一網竟收起1萬多公斤魚,成為今年起魚量最大的一次捕撈。這次捕獲的鯉魚、鯽魚、大白條、螺螄青,有的供應杭州市場,有的當晚就運到外地飯店。
西湖成了鳥兒的「天堂」,魚兒的樂園。
近年來,西湖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不及時疏浚整治,水體就會發黑發臭。為徹底改善西湖水質,杭州市在反復論證後,確定以吸式疏浚為主,鏟斗式疏浚為輔,底泥用明敷管道輸送至堆泥場,進行自然干化。
去年12月,作為國家城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西湖疏浚工程開工。這個投資2.35億元的「碧水」工程,工程規模、施工難度在國內同類湖泊的治理中都不多見。整個工程歷時兩年,將疏浚西湖底泥260萬立方米,疏浚後西湖平均水深達到2.15米,水質基本達到國家景觀娛樂水體B類標准。
在西湖南邊的水面上,一艘絞吸式挖泥船正在作業。只聞機器聲,不見管道縱橫,泥漿飛濺。西湖依然波光粼粼,遊客照樣坐船游覽。這次西湖疏浚工程採用國內首創的「環保型」疏浚技術,使用全封閉、長距離的管道輸送,水下沉管最長達到2000米。絞吸式挖泥船每小時能疏浚250立方米淤泥。
運河截污有景觀
杭州市區北部原來沒有完整的污水控制系統,城市污水直接排入京杭大運河,造成運河杭州段嚴重污染,河水發黑發臭,魚蝦絕跡。
杭州市把運河杭州段截污處理列為最大的一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從今年開始,將用10年時間,投入30億元,通過截污、疏浚、引水、綠化,對運河杭州段實行大規模的綜合整治,讓運河變清。同時,建立起貫穿城區、長20多公里的城市綠色走廊和沿河景觀線,再現「三山門前立,十河庭中過」的美景。
「要西湖,也要美麗的運河。」杭州市城建委主任楊戌標說。記者在運河杭州段沿途看到,拱墅區一帶沿河兩岸,楊柳依依,香樟鬱郁,桂樹叢叢,融植物景觀和園林設施為一體的沿河綠化帶,賞心悅目。今年1至10月,拱墅區新建綠地已達40萬平方米。
處理污水能養魚
來到錢塘江北岸的杭州市四堡污水處理廠,只見3個藍白相間的蛋形建築物碩大無比。
廠長黃進午介紹,這是新建的消化池,高39米,最大直徑24米,單體容積10900立方米,堪稱亞洲最大。
去年9月啟用的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總投資3.46億元,工程均選用國內外的先進設備。這里建立了集散型自動化控制系統,每日40萬噸污水二級處理,採用目前世界上較為成熟的A—O法處理工藝,可使水中污染物質去除率達90%以上。
記者沿著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從頭看到尾。濃黑發臭的城市污水滾滾而來,經過十幾道工藝處理,最後分為兩路:一路變為澄清的水流,順著大口徑管道排到錢塘江;一路變成烏黑的干泥,自動裝入運輸車,運到填埋場。
污水處理廠還開辦了《水文化展覽》,以「水、環境、城市、人」為主題,成為杭州市精神文明教育和環保教育基地。展廳一隅,陳列著「再生水養生池」,池裡游動著鯉魚、鯽魚、泥鰍,這盈盈的一池正是污水二級處理後的排放水。
水碧天藍,今天的杭州,城市煙塵控制區覆蓋達到100%,雜訊達標區覆蓋達到100%,天子嶺廢棄物處理總場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城市環境治理優秀工程」,天子嶺垃圾填埋氣體發電廠為國內首家,象徵著我國垃圾處理技術的重大突破。
杭州市市長仇保興對記者說:「為了杭州城市未來的發展,市政府組織專家對綜合交通系統、綜合能源系統、綜合給排水系統、綜合信息傳輸網路、城市綜合景觀設計等進行長期的研究和改進。實施『住在杭州』的戰略,創造宜人居住的環境,朝著生態化方向、人本方向、文化精緻方向前進。」(2000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記者 袁亞平)
『貳』 跪求湖南各市區水污染相關數據
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之規定,現發布《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按照「發展、創新、節約、穩定、為民、和諧」的總要求,圍繞「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深入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問題」,引領「和諧創業」, 打造「平安杭州」,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40.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的關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國家環保總局、省環保局具體指導下,全市環保系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立市」的戰略目標,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環境污染整治為重點,搶抓機遇,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經過全市環保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在生態省考核中連續第四年被評為優秀,為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水環境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錢塘江干支流44.4%市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37%,較上年上升10%。錢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較重,但水質有所好轉,下游耗氧物質和氮污染較重。
苕溪流域水體符合或優於Ⅲ類水質的監測斷面比例有所提高,由上年的33.3%上升為42.9%,而功能區達標率由上年的50%下降到42.9%,超標項目以糞大腸菌群、石油類為主。
西湖水質總體提高,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但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相對上年下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績效得到顯現,近幾年總磷、生物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體處於下降趨勢,透明度不斷提高。
千島湖水質與去年基本持平,平均水質為Ⅲ類,湖區自凈能力較強,主要污染指標從入湖口至出湖口基本趨於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29.5,仍屬貧營養水平。
青山水庫水質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水質劣於Ⅴ類,未能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質Ⅲ類要求,主要超 標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庫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0, 較去年上升3.6,屬輕度富營養水平。
運河杭州段水質類別與上年相比未見明顯變化,全項評價仍劣於Ⅴ類,但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溶解氧、氨氮指標較上年略有所好轉,但溶解氧濃度仍然較低。總磷指標稍有下降,高錳酸鹽指標與上年相比基本不變。運河污染來源多而復雜,自凈能力極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對其水質影響非常明顯。
城市內河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水質仍然較差,按全項評價,各監測斷面均超過相應水功能區目標,且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氨氮、總磷、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等。
杭州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項目達標率在76%~88%之間,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1%,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超標項目按超標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石油類、溶解氧、糞大腸菌群、鐵、錳、氨氮、氟化物以及總磷。縣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2%,超標項目主要為溶解氧。
2、工業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7.65億噸,比上年下降11.7%,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1.21萬噸,比上年下降1.2%,氨氮排放量0.37萬噸,比上年增加28.1%。
3、措施與行動
抓好重點區域整治。全面推進7個市級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工作。蕭山南陽化工區、桐廬鍾山石材2個重點監管區已通過市政府驗收;蕭山區成立了東片環境重點監管區整治指揮部,確保2007年摘帽任務的完成;富陽市已關停76條造紙生產線,年削減造紙廢水3240萬噸;建德市化工企業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新增污水治理設施17套,減少廢水排放757萬噸。
抓好重點流域整治。完成了錢塘江、太湖(運河)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質明顯改善三年實施方案》,下達了《2006年度杭州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任務的通知》,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加大沿河(含支流)企業的查處力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推動市區截污納管工作,完成了75個生活小區、149家公建單位、100個污染源的截污納管工作,實現新增納管污水量4萬噸/日。加大運河主要斷面的水質監測頻次,啟動了運河(杭州市)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課題研究和運河流域縣(區)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工程。
開展了市區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完成清水河道建設169.4公里,超計劃41%;累計完成715.38公里,超計劃8%。完成了 51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完成13條河段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工程建設。開展了河道水環境狀況的突擊檢查,有效改善了市區內河的水環境衛生。
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整治。對電鍍行業實施分類整治,鼓勵發展先進生產工藝,創造條件促使電鍍企業進園區發展,同時對位於環境敏感區域或規模小、管理差、工藝落後的電鍍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遷;開展水泥行業整治,關停5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市154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部實現關停;責成全市103家重點危險化學品單位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應急設施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抓好重點企業管理,下達在線監測任務244家、限期治理任務100餘家、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任務 60餘家,以及環境審計20餘家。
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我市加快建設和完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市區七格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已投入運行,處理能力達到了55萬噸/日;蕭山東污水處理廠一期(30萬噸/日)已通水試運行;富陽污水處理廠三期主體已完成,春江污水回用工程一期(4.5萬噸/日)已投入運行,八一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投入運行,春南綜合污水處理廠2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完成2億左右的投資,靈橋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大源綜合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處理工程將開工建設;淳安千島湖鎮污水處理工程已通水試運行;餘杭塘棲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良渚和餘杭兩鎮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建德梅城鎮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臨安錦城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設施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縣以上污水處理廠19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75.5萬噸/日。
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和鞏固工作。為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把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列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一是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在已完成11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基礎上,2006年又完成了15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創建,拆除了22個設在保護區內的排污口,拆除8條采砂船,削減采砂量40萬噸。二是開展了重點水源地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工作,在開展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工作基礎上,對有能力監測的項目開展了全面監測,並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水質監測月報。三是為保障飲水安全,編制了《杭州市突發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基本建立起我市飲用水源水質預測預警應急體系。四是為保障杭州市飲用水長期安全,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啟動了閑林備用水源工程。
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2006 年,完成了省下達57家規模場及市下達的37家豬牛規模場、29家禽類規模養殖場的的綜合治理任務。截止2006年底,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累計削減生豬 44.4126萬頭、奶牛10011頭、家禽386.4650萬羽;關閉養豬場20個,養牛場35個;城區限養區內養殖場全部實施了關停遷轉,無新建養殖場。全市共有219個(其中省治理項目74個)合計存欄量在83萬頭左右的規模化生豬、奶牛和禽類養殖場(戶),採用糞尿干濕分離、干糞作有機肥、污水經厭氧後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等綜合治理方法, 完成了治理工程建設,通過了省、市驗收(含5個養殖專業村和7個養殖小區)。
三、大氣環境
2006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可吸入顆粒物為主要污染物,呈現煤煙與汽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的特徵。全市大部分區域處於重酸雨區。
1、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06年,杭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級(優)、二級(良)的天數共299天,比上年減少2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1.9%。影響空氣質量的三項指標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達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超過二級標准,不容忽視。其餘各縣(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臨安市、淳安縣和富陽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總體各類污染物濃度較上年有所上升。
2、酸雨
酸雨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處在重酸雨區。降水pH范圍為3.31~7.27,最低值出現在富陽。中心城區pH年均值4.39。酸雨發生頻率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以富陽下降最多。杭州市區酸雨頻率為79.8%,較上年下降2.2%。
3、降塵
近幾年中心城區、蕭山區和餘杭區降塵濃度呈波動狀態。2006年中心城區降塵較去年略有上升,蕭山區、餘杭區有所下降,降塵年月均值分別為9.43、8.14和6.97噸/平方千米•月。
4、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006年,全市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12萬噸,比上年下降3.7%,煙塵排放量3.36萬噸,比上年下降6.1%,粉塵排放量為4.79萬噸,比上年下降20.9%。
5、措施與行動
以專項工作以及各項創建活動為抓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一是全面完成了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四階段)工作,主城區87家、蕭山區22家和餘杭區16家單位共125家單位完成了爐窯灶改造任務,累計發放「禁燃區」專項補助資金近500萬元,並出台了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五階段)工作方案,經市政府批復後實施。
二是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加大機動車污染監測、控制力度,強化對不達標車輛的環境監管力度,對冒黑煙汽車進行曝光。
三是控制揚塵污染。市環保局與市建委、市城管辦、市城管執法局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城市揚塵污染的控制力度,推進建築工地全自動車輛沖洗設施的安裝,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建築、拆遷、市政等施工現場、市區道路和運輸以及市區各種露天堆放物的揚塵污染,初步遏止了揚塵污染上升的趨勢。
四是繼續實施《杭州市服務業管理辦法》,全面開展餐飲業油煙氣污染整治工作。餐飲企業均安裝了油煙凈化器等污染治理設施。
五是繼續鞏固和擴大「煙塵控制區」和「一部三沿」等煙塵控制工作,制定了今後5年的大氣污染整治工作任務,並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的應用,全面開展了脫硫工程和工藝廢氣達標治理工作。餘杭、富陽、桐廬等3個縣(市)擴大煙塵控制區,並通過市政府驗收。
四、聲環境
2006年市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交通和建築施工雜訊依然是環境雜訊的主要來源。
區域環境雜訊
杭州市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5.9分貝,為輕度污染。桐廬縣、建德市處於輕度污染水平;臨安市、富陽市處於較好水平。
道路交通雜訊
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為67.3分貝,比上年下降0.6分貝,低於國家70分貝的考核標准值。杭州市中心城區、餘杭區較去年略有下降,蕭山區、富陽市與去年持平,其餘均有所上升。
杭州市區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的10.8%,較上年有所下降。桐廬縣、臨安市、建德市和富陽市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長的比例分別為 40.9%、24.1%、34.8%和10.8%;淳安縣無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輕度污染路段佔到總路段長的56.7%。
措施與行動
一創建「綠色工地」。2006年共創建103個綠色工地。加強夜間建築施工的審批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夜間建設施工審批程序,加強現場監督管理。在夜間施工審批工作中嚴把審批關,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堅決不批。同時堅持現場踏勘制度,對需審批的施工單位提出環保要求。根據群眾反映的施工雜訊問題,及時進行處理解決,對發現不按環保要求的施工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整改,使我市建築施 工環境雜訊得到有效控制。
二開展「綠色護考」。中高考期間,市環保局會同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聯合制定開展雜訊污染專項檢查的方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20餘人(次),對敏感區域重點查,檢查工地 325家(次),查到一家,重罰一家,共查處違法施工單位15家(次),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了夜間違法施工行為,給廣大考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創建「安靜小區」。2006年共創建 43個「安靜小區」,累計創建82個「安靜小區」。
四加強工業雜訊治理和管理,鞏固深化雜訊達標區工作。
五實施道路禁鳴,降低道路交通雜訊。
五、固體廢物
1、工業固體廢物
2006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546.09萬噸,綜合利用量524.54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23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4.29%。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15萬噸。
2、生活垃圾
2006年市區生活垃圾產生量158.48萬噸,通過填埋、部分焚燒,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率100%。
3、危險廢物
按國家對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全市共辦理危險廢物交換、轉移計劃報批共1016家次,比上年度增加了49%,其中工業危險廢物716家次,醫療廢物345家次。
2006年全市產生工業危險廢物61774.98噸,無害化安全處置15607.45噸,企業儲存待處置209.12噸,綜合利用45988.32噸。
2006年收集並無害化安全處置醫療廢物8714.17噸,收集范圍涵蓋整個杭州地區的各醫療機構。
4、措施與行動
建設杭州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該項目的安全填埋場部分於2006年3月22日全面恢復施工,完成庫區清基,地下水導排系統、截洪溝、錨固溝建設和首層粘土碾壓,防滲漏檢測系統首層電極安裝,首層土工復合排水網鋪設及值班室、變電所、調蓄池土建、場內道路路基、擋土牆、護坡、平基降坡等工程建設任務。
開展歷史遺留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處置鉻渣約7000餘噸,為我市無害化處置歷史遺留危險廢物和修復污染土壤開創了先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開展了西湖文化廣場廢油渣污泥處置工作。
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為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環境安全,在建德市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該項目已列入杭州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浙江省發改委已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
六、輻射環境管理
1、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放射源應用單位167家,放射源917枚,其中極高危險源和高危險源共計197枚。射線裝置應用單位398家,射線裝置1183台。全市共有輻射工作單位542家,涉及輻照、水泥、熱電、建材、醫療、造紙、勘測等各個領域。
2006年,我市購買、轉讓放射源118枚,收貯27家輻射工作單位閑置、廢棄放射源46枚,放射性廢物24桶。
2、措施與行動
一是組織開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進一步摸清底數。我市下發了《關於開展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企業申報登記、管理部門地毯式排查核實等多種形式的排查工作。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與執法檢查。我市開展杭州市2006年輻射環境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和輻射安全監管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和市衛生局多次對輻射工作單位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確定了75家輻射工作單位為市級重點輻射工作單位,通過加強對重點輻射工作單位培訓和執法檢查,強化我市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管理。
三是開展輻射安全許可證集中換證工作。我市已有116家輻射工作單位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254家輻射工作單位持有有效的《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有100餘家輻射工作單位正在進入申領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程序。
四是切實做好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驗收工作。根據省環保局《關於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的意見》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共審批銷售、使用Ⅳ、Ⅴ類放射源項目,新建、改建、擴建的丙級非密封性物質工作場所,醫用X射線裝備類等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9項。
五是協調解決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埋存點的安全隱患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將浙江大學之江學院60年代遺留在山洞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核廢料全面收貯。
七、生態環境保護
為加大生態市建設推進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新一輪「十大工程」之一,並在原來每年不少於4000萬元生態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又新增加5000萬元的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市人大對2003-2005年《加快推進杭州市生態市建設的決議》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績效評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市按照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為龍頭,以 「1250」 生態建設工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及生態鄉鎮、村創建為抓手,扎實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5個主城區、8個縣(市)、區及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已全部完成生態建設規劃;全市143個鄉鎮、55個街道中有142個鄉鎮、32個街道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並通過了論證;3686個村中有1342 個村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2006年,12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8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鄉鎮獲得市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村獲得市級生態村稱號。至此,全市已建成縣(區)級生態村358個,市級生態村40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28個,省級生態鄉鎮15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4個。繼杭州市主城區、富陽、臨安、淳安、建德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後,桐廬縣又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命名,至此,我市已實現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片綠」。2003-2006年我市連續四年在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耕地/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數據,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總面積2128畝,其中農用地20908800畝,佔82.8%,建設用地2861792畝,佔11.3%,未利用地1490537畝,佔5.9%。
耕地變化情況。2006年我市耕地減少81946畝,其中建設佔用耕地減少49226.1畝,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21908.6畝,其他減少耕地 10811.3畝;耕地增加54445畝,其中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3512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畝,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039.8畝,土地復墾增加耕地1225.1畝,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畝。耕地凈減少27502畝。加上可調整土地338192畝,全市2006年末耕地總量為3620270畝。
耕地佔補平衡情況。2006年全市建設佔用耕地49266.1畝,通過我市自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補充耕地37877.1畝,通過有償調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等方式委託外市補充耕地17130畝,合計補充耕地55007.1畝,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據農業局統計,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噸(折標),較上年減少0.44%;農葯使用量9475噸,較上年增長1.70%,其中除草劑總量3240噸,殺蟲劑總量4268噸,殺菌劑總量為1967噸。
水利/森林資源
據林業水利部門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09.8億立方米。總用水量為48.7億立方米,耗水量為21.0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656立方米。人均年綜合用水量為735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量人均為 72 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為44.4%。水資源量的空間分布總的趨勢是由西部山區向東部平原遞減。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25萬畝,森林面積1592萬畝,人均2.41畝,林木蓄積量3342萬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64.0%。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積增加23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9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1.4個百分點。
杭州市境內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0多科39種,裸子植物8科49種,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類39目156科779種。
全市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5個主要類群,共642種,分屬47目135科。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總種數的35%,占浙江省內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數的53%。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59種 。
措施與行動
土地管理措施和對策
一是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二是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開發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結合點。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的力度,工作重點逐步從農用地整理轉向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內部挖潛,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同時,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籌措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建設用地需求。
三是努力提高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平。通過推行工業用地招牌掛新政,提高供地門檻,促使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同時積極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防止閑置、浪費土地資源。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用地。通過擴大衛星遙感監控區域等手段,加強土地執法力度。對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做到查人與查事相結合,切實起到查處一件震懾一片的效果。
穩步提高耕地質量
2006年全市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標准農田三位一體的農田基本建設成效顯著,全市50%以上的農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脅、主要糧油經濟作物產區土壤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鞏固與提高。據監測,全市主要土壤類型及主要理化性狀(有機質、有效磷等)呈上升趨勢。土壤次生潛育化、沼澤化進程受到較好的抑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與「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工作開展,達到了穩產優質、節本增收的成效。示範區基本達到控制標准,全市圍繞著「控氮活磷增鉀補微」施肥技術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市化肥使用日趨合理,總量呈現減氮、減磷、增鉀、增復混肥的態勢。
太湖、錢塘江兩大流域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逐步深入,評價結果證實絕大多數地區農田土壤環境保持穩定,94.5%的區域土壤符合生產要求,個別重金屬如鎘、鉛含量偏高問題調研正在深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評價成效明顯,糧油及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評估工作正在興起,生態農業園區、新型畜牧小區及循環農業建設穩步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土保持
完成小流域治理11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7.6平方公里。
市區河道配水和保潔
加強對市區河道長效管理和配水保潔工作的考核力度,完成市區河道配水量23.7億立方米,河道保潔率達97%。
建設三堡引水工程,引錢塘江水入運河,輸水能力超過30立方米/秒,對運河及杭州市區河道水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縣、市(區)交界河段的違法采砂事件進行重點打擊,維護了正常的采砂秩序。取締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采砂作業,核實並削減采砂總量,全市全年實際采砂量比計劃采砂量減少59萬噸。
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以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為重點,完善林木採伐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推廣林木採伐公示制,嚴格執行採伐限額。
加大木材檢查執法力度。據統計,全市共檢查運輸木材車輛29185車次,查處違章運輸木材案件4282起,查處違章運輸木材16372.5立方米,挽回經濟損失43406萬元。
加強野生動植物宣傳保護力度。舉行「關注鳥類,關注人類,預防禽流感」為主題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活動。與國家瀕管辦杭州辦事處共同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宣傳活動。聯合工商、公安、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等部門先後開展了代號為「綠劍一號」、「綠鋒二號」、「綠盾行動」的專項行動。啟動候鳥疫情疫病監測項目——杭州野生動物疫情疫病(候鳥)監測項目。
深化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加強林區野外火源管理,實施「清火行動」。在森林火災重點防範區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帶210公里,在臨安、淳安、建德和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合計建成5個森林災害遠程視頻預警監控系統。推進群眾性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及武警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努力把火災消滅在始發狀態。全年森林火災受害率0.1‰,發生率1.1次 /10萬公頃,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
加強主要森林病蟲害的工程治理,積極開展生物、物理、化學和營林措施等綜合治理。全市共發生林業有害生物面積91345畝,同比下降26.5%;實施監測面積921.3847萬畝,監測覆蓋率為100%。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建立農村垃圾收集系統,採取戶聚、村集中、鄉鎮中轉、縣(市)以上處置的辦法進行處置,推廣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示範工程,2006年全面完成了98個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工程建設;妥善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採取了鋪管進網、建設集中處理設施以及採用生物技術、土地利用、沼氣工程等適宜處理措施和技術,建成了97個村的農民生活 污水處理工程。
二是大力開展「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全市建立了「肥葯雙控」省、市級示範工程37個,示範方面積為33220畝,建成示範區核心方4600餘畝。
三是逐步擴大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無公害基地和綠色品牌。按照建設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要求,大力推廣循?
『叄』 錢塘江流域那一段水污染比較嚴重
1、錢塘江流域近年來的污染情況已經好轉了很多(相比以前),靠近蕭山這一塊還是有的。
2、要說污染最嚴重,應該是錢塘江的上游富春江,富陽這一帶,大量的造紙廠已經嚴重污染了水源,你要考察的話,可以去實地看一下。
『肆』 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污染綜合評價及防治對策
沈慧珍 吳孟傑 劉思秀
(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杭州310007)
摘要:在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污染調查的基礎上,計算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的環境背景值,運用多項指標綜合污染指數法對該區淺層地下水進行污染現狀評價,其結果表明,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已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關鍵詞:淺層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水污染
杭嘉湖平原位於長江三角洲南部,屬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頻繁、活躍的人類活動造成了淺層地下水環境質量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充分認識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特徵和規律,探求其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水污染評價的目的是根據水體的實際用途,對環境水文監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判斷水質污染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其評判結果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水污染治理決策的制定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的水污染評判方法有對水體感觀性狀的定性評價、對單一指標的評判以及綜合質量指數評價等,其中,綜合質量指數評價法綜合考慮了地下水中的各項指標的影響作用,是最常用的評價方法。本文根據杭嘉湖平原地下水長期監測資料以及現階段的水樣化驗資料,對其污染現狀、特徵及規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並進行了淺層地下水污染的綜合評價。
1 自然地理條件
杭嘉湖平原西起莫干山東麓,北與江蘇省,東與上海市接壤,南瀕錢塘江河口及杭州灣,地理坐標東經120°00′~121°16′,北緯30°13′~31°02′,面積約6490km2。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1~7m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5.7℃~16.2℃,多年來平均降水量1140~1350mm之間,降水年內、年際變化顯著。年內降雨集中在梅雨季節(6月峰值)和台風雨期(9月峰值),具有雙峰型降水特徵和洪澇災害特點。
區內水網密布,主要有大運河、苕溪、入杭州灣和入黃浦江等河道,其中大運河自杭州經崇福、嘉興往北接蘇州,東、西苕溪在西北部流經本區進入太湖,都屬於太湖水系。孔隙潛水主要由全新統海積、沖海積和沖湖積亞粘土、粘土、亞砂土等組成,厚度一般為0.5~5m,水位埋深1.0~2.6m,水動態變化較大,水量貧乏-極貧乏,除了環太湖帶和錢塘江附近區域民井涌水量為10~100m3/d外,其他地方涌水量一般都小於10m3/d。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垂向入滲補給、農田灌溉水的回滲補給及地表水側向補給,逕流緩慢,蒸發及民井取水為其排泄的主要方式。
2 淺層地下水污染評價
2.1 背景值的確定
在評價之前要先確定地下水化學背景值。地下水化學背景值是指天然狀況下(未受或基本未受人為活動污染)的地下水中各種化學組分的含量或其界限。現在已無法找到絕對不受污染的地下水體,因此,地下水化學背景值是與一定的時間、地點相聯系的相對概念。地下水的化學背景值系列是確定地下水是否受污染的標准。
對於無機污染來說,地下水化學背景值調查和研究原則上應依據較早時期的較系統的地下水水質分析資料。但是由於本區缺乏系統的早期淺層地下水資料,所以此次選取該區中地下水流經的上方向,且遠離污染源,相對無污染區的水樣,用來計算環境背景值。
首先運用Grubbs法剔除所選水質點的離群數據,然後確定檢驗的分布類型,其分布類型主要分為3種:正態分布、對數正態分布和偏態分布,最後依據不同情況按不同的方法確定統計特徵值(表1、表2)[1,2]。
表1 不同分布類型統計特徵值表
表2 淺層地下水背景值表
、總Fe、好氧量、As,其次還有氟化物、氯化物的污染。分析其原因,主要為:一方面杭嘉湖平原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廣泛的分散在杭嘉湖平原上,農村、城鎮多為洗滌用水,就地排放,污水長期下滲使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杭嘉湖平原地勢平坦,農田面積廣,灌溉時間較長,而農田灌溉水是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的一個重要補給來源,因此,這種非點源污染造成了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出現了大面積的輕微污染;同時,由於作為淺層地下水的補給源之一的地表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這勢必會影響淺層地下水的質量;另外,杭嘉湖平原經濟發達,工業化程度較高,局部地區也存在一定的工業污染,垃圾填埋場對淺層地下水也有一定的影響。
3 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及建議
在進行淺層地下水防治時,必須依據污染源的特徵,結合地下水污染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科學防治地下水污染。從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的污染源調查分析來看,杭嘉湖平原的污染源形式是多樣的,包括點污染源(如垃圾堆放場)、線污染源(如污染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和污、廢水排泄溝渠對地下水的影響)和面污染源(如污水灌溉和酸雨對地下水的補給)。同時,從杭嘉湖平原的補逕排條件來看,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垂向入滲補給、農田灌溉水的回滲補給及地表水側向補給,蒸發和民井取水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因此,大氣降水、農田灌溉水和地表水體的水質好壞在很大程度大決定著淺層地下水的水質情況。因此,在進行杭嘉湖平原淺層地下水防治工作時,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根據本區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水污染防治建議。
(1)根據點源污染特點,應該強調工業和城市垃圾分類化,選擇合理的垃圾填埋場,進行科學的垃圾填埋。
(2)要嚴格執行城市生活用水、工業廢水排放標准,加強地下、地表儲罐及管線材料的防滲性能。
(3)由於地表水、大氣降水和農田灌溉是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因此,應該開展地表水體的水質調查工作,查明污染物的來源、程度和趨勢,改善地表水水質,從根本上解決地表水水質污染問題,保護未受污染的地表水體;嚴格執行工業廢氣排放標准,減少空氣污染,改善大氣降水水質;同時應盡量減少污水灌溉,科學合理施肥,減少化肥、農葯對水體的污染;從根本上凈化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4)地下水污染一般都是高水位的污染源補給低水位的地下水,從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而現階段地下水的開采,造成了水位的迅速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加大了水位高差,這有利於地下水污染的擴散,因此我們應加強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管理和指導,合理開采地下水,嚴禁過量開采地下水,對部分地區進行回灌,避免沉降漏斗繼續擴張。
(5)逐步完善地下水監測網,同時,發揮各部門職能,制定管理條例,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齊萬秋,周金龍.石河子市地下水環境背景值.乾旱環境監測,1994,8(1):14~16
[2]樊麗芳,陳植華.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的確定.西部探礦工程,2004,98(7):90~92
[3]郭新體,馮斌.河南省永城市淺層地下水水質污染分區.工程勘察,2005(1):18~21
[4]黃長軍.孝婦河流域淄川區段地下水污染與質量評價.中國給水排水,2004,20(4):104~106
[5]梁冰,白國良.阜新地區地下水污染現狀與評價.煤炭學報(增刊),2004
[6]馬志遠.撫順城區地下水污染的現狀特徵及其綜合評價.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3,23(6):40~45
The Pollution Status Analysis of Shallow Water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in Hangjiahu Plain
Shen Huizhen, Wu Mengjie, Liu Sixiu
(Zhejiang General Monitoring Station for Geo-environment, Hangzhou 310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HangJiaHu plain, its environment background value was calculated, and the general pollution index method of multi- item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The evalu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HangJiaHu plain wa s polluted to the different extent.
Key words: Shallow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 Groundwater pollution
『伍』 錢塘江水質怎麼樣
銅、鋅、鉻和鉛等有害物質主要分布在三堡至九堡一帶水域,其中豐水期的銅、枯水期的鋅、鉻和平水期的鉻濃度超標。豐水期和平水期均在三堡至九堡水域檢出硫化物,檢出值在痕跡至0.37毫克/升之間。
水污染狀況在1990年以前就是這樣的水質,現在的水質狀況堪憂,人民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
杭州創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努力為杭州千萬家庭提供安全用水,使您的生活得到保障。家庭凈水器,企業凈水設備。
『陸』 太湖水污染現狀
2月2日—4日,太湖高級論壇在上海舉行。眾多院士、專家蒞會,水利部高層領導和滬蘇浙三位副省市長出席,使論壇不局限於圈內人坐而論道。論壇重在回顧、總結流域管理機構成立20年來太湖的治理、管理經驗,探討太湖水的問題及對策,而人們的聚焦點似乎都落在了1998年「零點達標行動」後的太湖治污問題上。
太湖污染:8年前是「其聲嗚嗚」,8年後是「觸目驚心」
太湖被長三角一些城市視作區域的「心臟」。
太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無論從其地理位置、輪廓還是戰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系該地區生存、發展的各類「血管」。
與會的180多位來賓、專家大都認可這樣的的比喻。許多「當局者」對太湖的重要性,甚至還有更加深刻和透徹的認識。
「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水不僅關繫上海的生存與發展、興旺與繁榮,也是上海文明素質、文化底蘊的象徵,代表著上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上海市副市長楊雄在致辭中這么說道。
蘇浙兩省領導也不約而同地用「因水而興」來表達太湖對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作用」。
「江蘇太湖地區因水而得利、因水而興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進一步指出,「我省太湖流域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45%,地方財政收入佔全省的37%,這一地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據財政部農經司副司長曹廣生提供的數據,行政區劃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的太湖流域片,去年以佔全國不到3%的土地面積、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
但是,經濟繁榮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1996年4月14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在國務院環委會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議上非常動情地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這首贊歌已經變了味,現在已經很難唱了。再唱這首歌就不是在歌頌,而是使人感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時隔8年多,在這次太湖高級論壇上,無論政府官員還是院士、專家,不約而同地用「觸目驚心」來評價當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勢。
「零點行動」後的太湖:水質持續惡化
「要是太湖流域的百姓真的能在10年內喝上干凈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施雅風出生在江蘇海門,在12月2日的大會發言中,85歲高齡的施院士深深記住的,是水利部領導說2015年內要「讓百姓喝上潔凈水」的承諾。
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在長達8000餘字的大會發言中認為,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流域各省市水利部門基本完成了治太骨幹工程建設,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南排杭州灣和充分利用太湖調蓄的防洪與水資源調度工程體系框架,並在流域防洪保安、水資源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流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與區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仍存在防洪標准偏低、水污染觸目驚心等問題。流域管理機構「下決心在2015年前使太湖流域老百姓都喝上潔凈的水」。
在此之前,為了實現「2000年太湖水變清」、「不讓污染進入21世紀」,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務院有關部委會同蘇浙滬兩省一市發動過聲勢浩大的水污染治理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點達標」行動,並在1999年元旦鍾聲敲響之前宣布「基本實現階段性的治理目標」。
當時太湖水「變清」確定的治理目標是:1998年底實現全流域工業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沿湖賓館和飯店等單位的廢、污水要達標排放;2000年各出入太湖河流的水質都要達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和規劃要求,實現太湖水體變清。所謂的「零點達標」,就是在1998年底,太湖地區1035家重點污染企業必須全部實現達標排放。這1035家企業中,江蘇省佔770家,浙江省佔257家,上海市佔18家。聲勢浩大的「零點行動」結束,宣布所有這些企業全部實現治理目標。
然而,進入新世紀後,太湖水不但沒有變清,甚至持續惡化。據與會專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在規劃「太湖水變清」時,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業廢水只有5.4億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但在要求「變清」的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驚人地增加: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太湖流域點源污水排放量53.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污水32.4億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20.9億立方米。
「按現在的城鄉排污量和達標排放的標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遠達不到清潔地面水的要求。2015年要吃上干凈水,任重道遠。」水利部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在發言中毫不客氣地指出。
現行排放標准:即使全部達標,照樣污水橫流
太湖水難以按計劃「變清」,國家投入上百億元的治理資金還沒有給太湖流域的近4000萬居民帶來記憶中清潔的湖水,原因錯綜復雜。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長三角地區迅猛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說,水消耗量越來越多,而對工農業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廢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標准嚴重滯後。
「實現達標排放後水質為何還在惡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目前達標排放的標準定得很低,從工廠排污口和污水處理廠出來的,仍然是劣於五類的污水。」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高而坤直言說,「最近我隨全國人大環資委到雲南昆明考察滇池的水污染防治,結果非常失望。三年前的滇池清水中發現有藍藻,而三年後卻在藍藻中沒有找到清水。」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總工程師黃宣偉教授從上世紀80年初就關注太湖治理工作,並直接參與主持了太湖綜合治理規劃。對於「達標」了卻仍然污水縱橫的現狀,黃感到深惡痛絕。
「那些所謂已經『達標』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廢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潔凈水來稀釋後,納污水體才能夠勉強達到地面三類水的標准,也就是達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標准。但現在太湖流域的水體,哪裡有這樣的好水來釋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臟上加臟。」黃宣偉說。
按照國家標准,地表水分為五個等級:一類水質最好,三類水為合格,四類、五類水為污水,劣於五類的水體就喪失了基本的環境功能。化學耗氧量(COD)和氨氮(NH3-N)濃度是重要的水質指標。一類水的COD、NH3-N濃度分別不能超過15毫克?"升、0.15毫克?"升,三類水的濃度分別不超過20毫克?"升、1.5毫克?"升,五類水的該指標濃度分別不超過40毫克?"升、2.0毫克?"升。
而我們現在制定的達標排放標准,經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COD、NH3-N的濃度分別不超過100毫克?"升、25毫克?"升就視為達標,一些工業企業的合法排放標准更低,比如造紙、制漿行業,COD濃度不超過100毫克?"升、NH3-N濃度不超過450毫克?"升就可以「達標排放」。這樣的「達標」廢水中,COD和NH3-N濃度分別是地表五類水標準的2.5倍和225倍!這樣的廢水,就是用100倍的清水稀釋,也仍然是污水!
此外,據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孫繼昌介紹,目前,流域工業和生活點源污水年排放量達53億噸,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網,污染物總量已遠遠超過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即使流域污廢水都能達標排放,仍超出流域水環境的可承載能力。
跨流域調水熱:解近憂添新憂
根據國務院領導提出的「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要求,2002年起太湖流域正式啟動「引江濟太」調水試驗,也就是說,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和「清水走廊」望虞河,從江蘇常熟引水,經望亭進入太湖。
據介紹,3年來共引調長江水入太湖流域60多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30多億立方米。「引江濟太」調活了流域水體,加快了水體置換,增加了流域水資源的有效供給,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區的供水安全,增加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和水環境容量,改善了太湖水體水質和流域河網的水環境,太湖周邊和上海、杭嘉湖等地區普遍受益。
但是,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提醒說:「跨流域調水要科學決策,慎之又慎。在缺水面前,人類要學會『克制』,不能搞『以需定供』,調水應當堅持『少取、高效、補償』的原則。」
據透露,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質、水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由於水污染問題沒能得到徹底有效的解決,太湖流域一些有條件的城市紛紛舍近求遠,甚至「棄湖而去」,實施跨流域調水。除了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主持的「引江濟太」工程外,蘇錫常諸城市在多年前就利用靠近長江的地理位置,從長江調水。上海也積極在長江口建設新的水源地甚至設想規劃浙江千島湖水源地。一直以水鄉自居的杭嘉湖地區,如今也把目光投向錢塘江,提出實施跨流域從新安江、錢塘江口調水,以尋求解決該地區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
「今天要強烈呼籲,盡管目前長江、錢塘江的水比太湖好,但千萬不要忽視這樣的事實,就是這樣的『好』是相對的,而且這些河流也在不斷地被污染,污染量不斷地在增加。『引江濟太』,首先要『保江』、『保湖』,然後是節水,根本在於治污。如果還是按現在的城鄉分割的思路和現在的所謂的達標排放的要求來治理,就難以解決太湖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吉余激動地說。(編輯:郭瓊麗)
某些有害的物質(如:農葯、化肥使用;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醫院污水等)進入水體,超過其自凈能力,引起天然水體的物理上、化學上的變化。
水源污染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
二是人為的污染,即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葯化肥等對水體的污染。後一種是比較嚴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種:即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性營養物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鹽污染和有機物與重金屬污染等
『柒』 杭州建設發展中出現的環境污染事例 杭州十一五在綠色城市建設中的例子 世博中環保事例 各3個,最好詳細些
你、、、、無語,
49號薛雨馨
形勢1
「母親河」重病纏身
近年來,杭州主要流域水質逐年下降,特別是錢塘江流域污染加劇,已呈
惡化趨勢。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同時,上游蘭江來水污染和杭州區域污染疊加,導致流域水體中氨氮、總磷、溶解氧、石油類等指標時有超標,污染事故頻發,對杭州飲用水源和生態環境構成了直接威脅。「母親河」已經重病纏身。
形勢2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
佔80.22%
去年杭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2天,占統計天數的80.22%,吸入顆粒物為首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已超過二級標准,形勢不容樂觀。
杭州市每年產生400餘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雖然綜合處置和利用率已達90%以上,但仍有一部分未得到妥善處置。
杭州聲環境質量處於輕度污染水平且呈上升趨勢。
形勢3
工業結構性污染依然嚴重
「老廠新居」的矛盾日益突出,首批污染企業搬遷工作進展不快。錢塘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化工、造紙企業和流域內的河道采砂、黃沙碼頭、船舶運輸等污染時刻威脅著杭州人民的飲用水源安全。
從杭州市情況看,當前一批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在杭州市工業中仍占較大比重,如蕭山區的印染和染化企業、富陽市的造紙企業、建德市的化工企業和桐廬縣的電鍍企業、石材加工企業等已是導致區域和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工業結構性污染依然嚴重,新一輪發展更加重了環境壓力。
措施開展「1278環境污染整治行動」
2005年到2007年,杭州將開展「1278環境污染整治行動」。「1」:市區大氣污染整治;「2」: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苕溪、運河)兩大流域水環境整治;「7」:七個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8」:八大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其中錢塘江流域杭州區域范圍內水環境整治最重要。
杭州市提出,到2007年,市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自動監控網路,環境污染防治能力有所增強,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上海世博會環保工作「四個方面」、「四套機制」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其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綠色、低碳、生態、環保」。這些理念不僅將體現在世博會召開的184天,更體現在上海申博以來以及今後的環保工作中。本屆世博
會對上海市的環保工作不僅僅是一次全面的考驗,更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一、關於世博環保工作的總體安排
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四套機制」。
「四個方面」:為了舉辦一屆「綠色世博」、「低碳世博」,上海按照「常態長效為主、重點強化保障」的工作思路,主要從改善全市生態環境、推進面上環境整治、強化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和倡導「低碳世博」「綠色世博」理念等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推進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再上一個台階,以更好的生態環境保障世博會的「成功、精彩、難忘」,並努力為城市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套機制」: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世博環境保障,從體制機制和投入上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和推進。一是在環境保護和建設協調推進委員會工作機制下系統推進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重點是整合全社會資源推進落實污染減排工作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滾動實施。二是在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工作機制下全面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把河道、揚塵、交通雜訊、機動車和鍋爐冒黑煙、秸稈禁燒等量大面廣的整治工作納入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努力使環保工作做到全覆蓋。三是在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下加強環境空氣質量保障等工作。在環保部的大力支持下,與江浙兩省建立區域環境合作機制,開展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四是在世博會運行指揮體系下有序推進保障世博運行的各項環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在世博主運行指揮部下設立市政市容環保組,統籌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世博環境保障相關工作。此外,成立了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世博環境顧問組,為科學推進提供技術支持。
二、主要進展情況
經過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世博會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正有序推進。主要取得五個方面的進展:
第一方面: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和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污染減排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2005年分別削減19.9%和26.1%,提前一年達到了「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取得明顯成效,環境基礎設施得到大力推進,全市污水處理率從「十五」期末70.2%提高到78.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55%提高到82.3%,基本實現電廠脫硫全覆蓋,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得到集中安全處置;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取得突破,環境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全市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按照國家標准,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表徵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中有升,2009年達到91.5%,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其中,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從2005年的0.061mg/m3下降至0.035mg/m3,降幅達42.6%;黃浦江、蘇州河等主要河道水質保持穩定。黃浦江楊浦大橋斷面的化學需氧量濃度從2005年的18.3mg/L下降至2009年的13.5mg/L,降幅達26.3%。 第二方面:依託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推進面上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環境面貌取得明顯改善。明確了市容市貌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30項重點任務,市有關職能部門和各區縣聯動,加強重點范圍、重點路段和重點區域的環境整治工作。環保領域重點開展了「萬河整治」行動,強化了建設工地揚塵污染、鍋爐煙塵排放、機動車冒黑煙和鳴號、道路交通雜訊、秸稈焚燒等方面的整治,加大了執法和監管的力度。通過上述量大面廣的整治措施,城市環境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一些直接影響市民生活質量的環境問題得到了緩解,而且,通過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環境管理水平。第三方面:加強本地污染控制和區域聯防聯控,全力保障世博會環境空氣質量。空氣質量保障主要是三方面的措施和進展:一是盡最大努力減少上海本地污染排放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重點是著力推進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污染企業結構調整、燃煤爐窯污染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等針對性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經過持續努力,目前全市已完成所有1000餘萬千瓦燃煤電廠機組脫硫設施建設,關停了73萬千瓦中小燃煤機組;淘汰了3000餘家高污染、高能耗、技術工藝落後的企業和生產工藝;累計對近6000台燃煤設施實施了清潔能源替代和技術改造;完成了420多座加油站油氣回收工作;建立了728平方公里「揚塵控制區」;提前實施了國Ⅳ機動車排放標准,完成了8千多輛公交車和4萬多輛計程車的更新。二是依託長三角區域環境合作機制與江浙兩省實施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重點共同落實世博園區300公里半徑范圍內電廠等高架源以及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控制措施,對機動車污染排放實施統一標識管理,全面實施秸稈禁燒工作,並實現重點污染源排放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共享。三是健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和預警預報體系。形成了由46個連續自動監測站組成的覆蓋世博園區、園區周邊和全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體系,並與長三角區域30多個城市環境監測站形成環境空氣質量監控網路,全面監控並及時向公眾發布環境空氣質量信息,還開發了24小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48小時高污染預警系統,便於針對特殊污染氣象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污染情況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第四方面:全面落實世博會運行環境保障措施,並結合試運行進行了檢查演練。一是落實了環境安全保障工作。重點強化了放射源、有毒化學品使用、轉移、存放和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置各環節的管控措施,對存在環境污染事故風險的主要對象進行了逐一排摸,制定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並開展了長三角區域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聯動演練。二是加強了污染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巡查。市和區縣兩級成立專門隊伍,針對河道、揚塵、冒黑煙等整治和秸稈禁燒等措施落實和效果情況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落實整改措施。三是世博園區內環保設施正常運行。世博園區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已投入使用,將實時監控園區環境質量並向公眾發布;園區內生活垃圾、污水、餐飲業油煙氣、雜訊等污染防控措施在試運行期間得到了檢驗。第五方面:在世博會籌備、舉辦全過程貫徹「低碳」理念,「低碳世博」正在大力推進並得到全社會積極響應。世博會的重要任務是引領未來發展理念。結合本屆世博會主題和當前「低碳發展」的國際潮流,上海在籌備階段發布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和環境報告,將「低碳世博」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並正在推進落實。主要集中體現在五方面:一是在世博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貫徹「低碳」理念。如:世博園區選址結合了黃浦江兩岸的舊城改造,關停搬遷了272家污染企業;園區內建設了100多萬平方米的公園綠地;保留利用了1/6的老廠房、老建築等。二是在世博園區廣泛應用、並集中展示「低碳」技術和實踐。如:世博園區太陽能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4.7兆瓦左右,景觀照明普遍採用節能環保的LED光源,投放1000多輛清潔能源汽車實現園區內公共交通「零排放」,廣泛採用節能、節水、雨水回用等技術;作為本屆世博會的一大特色,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的主要是從世界各地遴選出來的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各國、各地、各組織的場館及展示內容幾乎都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等為主題或重要理念。三是為努力實施碳中和安排了一系列碳補償項目。包括加快推進公交優先、節能減排和種植「世博碳匯林」、開發可再生能源等項目。四是為有良好自願減排意願的企業和參觀者搭建參與平台。如已推出「綠色出行」、「綠色出行交通卡」、「低碳計算器」、「人人一棵樹」等自願減排活動,並正在設計其他便於企業和參觀者參與的自願減排渠道和平台,歡迎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五是加強低碳環保的宣傳和活動組織。世博會期間的很多論壇和活動將以低碳環保為主題或引入環保低碳元素,世博會六個主題論壇之一就是「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同時將繼續開展「迎世博百萬市民環保知識培訓」和中小學環境教育等活動,營造全社會良好環保氛圍。
三、下階段工作安排
目前世博園區已全面開園迎客。世博會舉辦期間,上海將圍繞「鞏固、提高」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做好世博會環境保護工作。一是按照全防全控的要求保障世博會環境安全,進一步落實環境安全管控措施,完善環境應急體系,在加強防範的同時確保應急隊伍和裝備隨時處於應急待命狀態。二是按照「十一五」污染減排方案和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任務,進一步削減污染排放總量,繼續穩步推進水、氣、固廢、工業、農業、綠化、自然生態等重點領域環境建設和保護,健全長效常態管理機制,鞏固前期整治成效,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三是加強世博園區環境質量監控和環保設施運行的監督管理,及時提供園區環境質量信息,營造園區良好環境。四是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載體、多種形式的活動,更好在全社會營造低碳世博、綠色世博良好的氛圍。張全表示,相信世博會一定會「成功、精彩、難忘」,上海的城市環境一定會更美好,也希望世博會組織方、參展方、上海市民以及國內外參觀者,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參與節能減排,共同實踐「低碳世博」,以「安全、有序」保障世博成功,以「清潔、優美」為世博增添精彩,以「綠色、低碳」讓世博更難忘!
2010年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行,其命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預示著上海及其他城市將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造福全體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綠色的世紀。日本愛知舉行的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們對自然,對生態越來越關注。二十一世紀主導的住宅是綠色家園,二十一世紀主導的食品是綠色食品,二十一世紀主導的的環境是綠色環境。綠色也是人類的永恆主題。綠化就是體現綠色的一個重要環節。
綠化,這個詞對於我們並不陌生。眾所周知,綠化可以美化環境,釋放氧氣,減弱雜訊,降低氣溫,阻擋風沙、改良環境。不僅如此,綠化還可以減低人類害怕及生氣的情緒促進正向的心理反應。可以說,綠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上海把綠化作為城市規劃的重頭戲。隨著世博會申辦工作進入倒計時,表盤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動著的指針撩撥起所有關心世博會的人的心弦,特別是與世博項目休戚相關的上海市綠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畢竟400公頃的申辦會址上有60%-80%都將是綠地。綠化對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城市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都非常重要,而且還能帶動經濟增長。
首先,綠化對上海的城市建設有促進推動作用。據了解,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有多條與黃浦江垂直的綠色植物走廊,將綠化帶從濱江地區延伸到城市腹地,猶如現代城市與大自然連接的紐帶;在滿目綠意的襯托下,一條長四五百米、專供遊人徜徉觀光的花橋將橫跨浦江兩岸,成為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標志性建築。世博會之後,將根據這一地區的城市雛形改造博覽會的空間,將其融入上海市區。綠色走廊和運河將予以保留。穿越黃浦江的花橋也將保留,它可把散步的遊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園,在展覽會之後,作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為上海的又一標志性景觀。
其次,綠化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的稱號,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設森林城市的目標。在1990年,上海還處於還清債務階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綠地180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6%,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0平方米。內環線內基本消除綠化500米服務半徑盲區,建設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綠地;由於2010年世界博覽會建設的城市綠地將更多。在綠地建設中不僅突出生態功能,更加註重綠地的綜合服務功能和城市景觀功能。以這種發展勢頭,到2010年,上海達到目標就指日可待了。
不僅如此,綠化還帶會動經濟的增長。由於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緣故,上海的房價將會有所增長。房地產投資方面有數據顯示綠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產開發商: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綠地總是"澤被"周邊---公園附近的房價幾乎沒有不"草長價高"的。近年來,公園附近的樓價每平方米至少上漲1000元,靠近綠地的樓盤的平均銷售套數也會高出遠離綠地的樓盤許多。
缺少綠色的家園就缺少了寧靜、安詳。沒有了茵茵綠草,只有片片慘白的路面,在強烈陽光下泛著刺眼的蒼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綠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滿綠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機,充滿活力……
綠色,是人類永恆的理念
綠色,是文明的象徵。
綠色,它顯示了大自然的靈感和魅力。
讓我們從現在行動起來,讓城市多一份綠色,添一份活力。
『捌』 關於黃河斷流和水污染
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
若論大
指的就是徑流量
那黃河連中國第五都排不上
有統計數字顯示,黃河幹流上所有水庫的總庫容
就已經是黃河年徑流量的兩倍多了
這樣的水量實在不算大
黃河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請至條目評選為本文評分。
評選期間不設有編輯限制,仍歡迎繼續補充「黃河」條目!
黃河
黃河流域(暫無圖片)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高度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出海口 渤海
流經國家 中國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 1 釋名
* 2 水文特徵
o 2.1 源頭
o 2.2 分界
+ 2.2.1 上游
+ 2.2.2 中游
+ 2.2.3 下游
o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o 2.4 幹流峽谷
o 2.5 幹流水利樞紐
o 2.6 橋梁
* 3 環境狀況
o 3.1 水土流失
o 3.2 斷流
* 4 歷史與文化
o 4.1 河道變遷
o 4.2 水利簡史
o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o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o 4.5 旅遊文化資源
* 5 其他
* 6 參看
*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編輯]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編輯]
下游
參看黃河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編輯]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參考資料:黃河幹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家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制備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現在還有京九大橋
[編輯]
歷史與文化
[編輯]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5 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陽、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參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大禹治水
放大
大禹治水
* 大禹
* 潘季馴:明朝治黃專家
* 靳輔:清代治河名臣
* 田鼢:西漢武帝時期大臣
現代部分
* 黃秉維: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萬里: 中國水利專家
*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 李儀祉:中國近代水利學家
*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學家
* 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
* 賈讓:西漢水利家
* 張含英:中國水利專家
* 梁恩佐: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推廣者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 - 花園口 - 壺口瀑布 - 後岡遺址 - 柳灣墓地 - 北首嶺遺址 - 大河村遺址 - 平糧台城址 - 廟底溝遺址 - 陶寺遺址 - 老官台文化- 賈湖遺址 - 仰韶文化 - 花樓子遺址 - 河南龍山文化 - 西水坡遺址 - 大地灣遺址 - 三門峽棧道遺跡 - 元君廟墓地 - 姜寨遺址 - 半坡遺址 - 裴李崗文化 - 風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遺址
[編輯]
其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制訂國旗時,曾出現如右圖之草案:底下黃線即代表黃河,但最後並未採用;參見中國國旗。
[編輯]
參看
* 黃河流域文化
* 黃河流域
* 黃河三角洲
* 黃淮平原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花園口決堤事件
* 萊州灣
* 河套平原
* 銀川平原
* 海河平原
* 黃土地:電影
*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 黃土高原
* 河防通議:著作
* 三晉文化
* 灘羊
* 河曲馬
* 皮筏子
* 治河方略:著作
* 海州灣
* 毛烏素沙地
* 河西走廊
* 秦嶺
[編輯]
站外鏈接
* 黃河網
* 黃河生態網
* 黃河 英、中文,梁恩佐教授建立。
中國大陸江河水系
長江 - 黃河 - 黑龍江 - 珠江 - 雅魯藏布江 - 遼河 - 海河 - 灤河 - 淮河
錢塘江- 甌江 - 閩江 - 九龍江 - 韓江 - 南渡江 - 瀾滄江 - 怒江 - 塔里木河 - 額爾齊斯河
烏蘇里江 - 松花江 - 圖們江 - 鴨綠江 - 嫩江 - 漢江 - 贛江 - 湘江 - 岷江 - 嘉陵江
烏江 - 大渡河 - 雅礱江 - 渭河 - 汾河 - 京杭大運河 - 靈渠 - 膠萊運河 - 蘇北灌溉總渠
『玖』 西湖水污染是怎麼解決的
這個問題比較大哦,西湖的話它的底部有大水管跟錢塘江直接連接的,以此保證西湖水的活性;至於它的污染的解決,我聽說的是它有專門的人在上面維護的,比如打撈贓物等。
『拾』 杭州西湖現在水污染了嗎
現在的西湖水是引錢塘江水的,從太子灣入,從少年宮排出,是活水。西湖水現在沒有污染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