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水污染
A. 目前水質污染
這是中國特色,外國人只有社保卡。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戶籍制度也面臨著改革的需要,象北京和上海地區已經開始醞釀著戶籍制度取消的提案,但是關於戶籍的最終取消不可能順利的,肯定也需要過程來檢驗,以下是有關我國戶籍制度的有關材料和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經濟轉型時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起飛,我國工業化迅速推進,有力地帶動了城市化發展。然而,由於戶籍管理方面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改革滯後性,滋生了工業化超前於城市化的農村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廣大農民的市場貢獻力,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就業不充分,拖了國民經濟現代化步伐的後腿。為此,本文擬對我國現行戶籍制度的歷史淵源和國際同等制度安排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戶籍制度的深層次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和經驗儲備。
一、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歷史淵源與現實比較
目前我國戶籍管理制度正在沿著市場經濟方向不斷深化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其基本框架未做根本性調整,仍具有社會分割性、二元強化性、等級性、世襲性、可交易性、超穩定性和功能多元性等基本特徵。為什麼其他中央計劃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沒有採用中國式的戶籍制度來進行人口管理?根源主要在於我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所孕育的獨特歷史文化景觀和現實國情無法超越千年歷史鑄就的傳統行為。
首先,戶籍制度管理的客觀對象是經歷幾千年東方文明熏陶,只是在近代以來才斷斷續續地受到現代文明洗禮的公民主體。到了本世紀50年代,國家為了實現富民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走工業化之路。然而面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公民主體,我們在引入誕生於歐洲文明土壤上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模式時,就不得不考慮中國國民的社會行為特殊性。
其次,戶籍制度安排的設計者、決策者和執行者,雖然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源於西方文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但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多地受到擁有巨大慣性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基於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安排中找到現行戶籍制度的歷史淵源。
(一)等級分明的戶口。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權:蔭補,即做官的資格,減免某些稅收,差役免除和減免刑罰等。反觀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在招錄國家公務員時要求具有城市戶口,市民從事第三產業可享受某些稅費減免等,與官戶不無相似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做為特權戶種的官戶在宋代以後的歷朝各代就消失了。民籍戶種是平民擁有的戶籍,處於主體地位,包括民戶、匠戶、灶戶和鋪戶等戶種。在這些戶籍當中,不同戶種之間平民的社會地位基本相同。而賤籍戶種的社會地位低於平民,包括軍戶、錄戶、雜戶、樂戶和丐戶等,但他們只佔少數。相比之下,我國目前的戶種結構,其社會等級性雖沒有傳統社會那樣鮮明,但不得不承認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之間存在的等級差異性,所不同的是,地位等級較低的農村戶口佔主體而已。
(二)世襲性的戶口。世襲制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特徵,它滲透於社會管理的諸多方面,戶口自然也被打上了世襲的烙印,這突出地表現為軍戶、匠戶和雜戶的世襲特徵。軍戶在歷朝各代均有世襲性,以達到「兵之子恆為兵」的目的。在三國時代,軍戶的兒子世襲為士兵,女兒也只在軍戶范圍中嫁人,形成了戶籍對婚姻的制度性限制。考察當代青年的婚姻選擇對象,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城鄉戶口門當戶對現象。雖然不是制度性規定,但卻是一種社會習俗,成為人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這種隱形的社會制度安排,為城鄉青年的自由戀愛設置了來自於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婚姻障礙。於是,農村青年與城市青年之間築起了一道高牆,他們絕大部分都在相同的戶籍范圍內尋找伴侶。事實上,目前戶籍制度的世襲性及社會分割性已對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婚姻自由權,構成了隱形的制度限制。在北朝時期,擁有各種演藝技巧的雜戶、其子弟要世襲父業,不得入學受教育。匠戶主要是指各種手工業者。唐代政府對官府掌握的手工匠戶的世襲性作出了名文規定:「工巧業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後,不得別入諸色」目的是要他們輪番赴官服役,但允許匠戶出錢換役。再觀察當代農村居民戶,其子弟除考學等少數途徑外,絕大部分都承襲父母的農村的戶籍。即使他們入城打工,但其農村戶口決定了每年的法定義務工必須要出,否則交錢才能免除義務工。在唐代匠戶與當代農戶之間彷彿存在著一條無形的臍帶。
(三)社會治安與人口統計合一。戶籍制度一般是進行人口的統計和管理工作,與社會治安並不直接相關。但是在清代的保甲制度中,則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各種行政單位、各種身份的人都要被編入其中,形成一個遍布各地、各行業將各種職業者聯系並束縛在一起的治安網路,從而成為清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對比之下,我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形成的戶籍管理制度,同樣是一個遍布各地、各行業,將各種職業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治安網路。只是在80年代中期之後,身份證制度的出現才替代了戶籍管理制度的許多社會治安功能。員然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形成的戶籍管理制度根本不同於清代的保甲制,但不可否認其內在的歷史制度淵源。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戶籍制度綿延千年以上,歷經朝代更替的制度變遷,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發生的重大制度變革,其形式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某些制度性內核,卻隨著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延續而被繼承下來,當然體現內核的外在形式在不同社會階段和制度中表現各異。
二、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國際比較
盡管我國戶籍管理制度深受傳統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影響,但改革開放的國策已將中國推入世界發展軌道,今後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無疑需借鑒國際社會制度安排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一)發達的歐美國家
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存在中國這種控制人員流動的功能多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它們大多採用專業分工明確的相關性制度組合,來實現人口社會化管理的目標。下面以加拿大為例來比較分析發達國家類同於中國戶籍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
1.功能相似的制度安排
在加拿大,出生證(birth certificate)所提供的家庭內部血緣關系的信息,與中國戶口所載有關項目相同,它具有中國戶口證明家庭身份的功能。社會保險卡的作用較為接近中國的身份證,但其范圍小於後者,主要用於就業、政府發放失業津貼和養老金等方面。社會保險卡、公民資格卡、健康卡、駕駛證、信用卡和出生證合在一起相當於中國身份證制度與戶籍管理制度的組合功能。例如,當某人繼承一筆遺產時,可用一張或幾張身份卡來確認繼承人的身份,這與中國用身份證和戶口來確認身份相似。加拿大的公民身份是由公民資格卡來確定的,也可用於選民登記。在加拿大,人們通稱的「綠卡」是指社會保險卡,可用來確定永久性居民資格,這與中國戶口的此方面功能相同。
2.差異性的制度安排
加拿大與中國戶籍制度安排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第一,前者為分工明確,功能專一的多項制度安排的組合,而後者為分工模糊,多功能復合型的單項制度安排。例如,加拿大分設四卡兩證,來實現中國戶口與身份證的相似功能。第二,加拿大沒有一個單一明確的戶籍制度,而中國則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戶籍制度。第三,加拿大公民的福利保障通過社會保險卡來實現,中國則將福利保險與戶口密切掛鉤。第四,加拿大的出生證由醫院出具,並可保留復印件,原件由個人保存,而中國的戶口由公安部門開具,並保留在該部門。第五,加拿大的公共治安機構,不需掌握公民個人詳盡的情況,而中國的公安部門卻要依靠戶口來提供詳盡的公民信息,以維持治安。第六,加拿大永久性居民可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選擇居住地,無需辦理遷轉手續,中國永久性居民遷往別處,必須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否則,也要求辦理暫住證。
由此可見,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差異性超過了相似性。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曾經採取計劃經濟體制,又受到千年積淀的傳統社會制度和文化影響所致。
(二)東方文化的日本
日本是經濟發達國家,但人均自然資源稀缺,戶均耕地面積狹小,兼業農廣泛存在,公民的社會行為部分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各方面情況相似,但卻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同步發展。目前,城市人口比重高達74%,而未出現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過度城市化病」。日本同樣實行戶籍制度,但不具備中國戶籍制度調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閥門功能。這是因為日本戶籍比較簡單,一般只有辦理婚姻、出生、死亡、繼承人、遺產等手續時使用,與勞動就業制度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無關。日常的確認地址,遷入,遷出,交納地方稅,選舉注冊登記,國民健康保險等用「住民票」來辦理,而不用戶籍。
「住民票」用來確認居民的常住地,只要滿足了一定的居住年限並擁有固定職業則可申請登記,無需中國戶籍遷轉中那些復雜的批准手續。正因如此,加之其作用廣泛而重要,辦理費用低廉,因而居民都積極主動地申報「住民票」,於是,在人口流動性遠比中國高的日本,卻沒有產生中國式的「人戶分離」現象。
在我國,對非正式入城謀職業的人員,也有一種在證明居住地方面類似「住民票」的證件——「暫住證」。二者不同的是,「暫住證」發給那些進城就業卻無戶口的外來移民。往往在每年發證明時,與當地有戶口的居民相比,他們需額外繳納較高金額的暫住費、計生費、治安費等費用,卻較少享受有關社會保障權益,這些費用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特定公民群體徵收的帶有一定歧視性的社會身份稅,因而是被動辦證。「暫住」居民只是相對於當地戶籍居民而言,實際上他們在「暫住」地的居住時間往往要超過「常住地」——戶口所在地的居住時間,一般都在2~3年時間,有的高達10年以上,卻仍然是暫住身份,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制度邏輯悖論。
「暫住證」與「住民票」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按照外來居民的居住時間和就業情況來發放,都採取先進住後申領,無須審批的方式辦證,在某地居住時間都超過一年以上。但兩證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在兩國相差懸殊。與「住民票」的居民身份相近的是中國持有當地戶口的居民,但是辦理戶口卻要採取嚴格而復雜的先批准後進住方式,除了畢業分配和人員調動等少數情況外,遷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普通外地就業人員,幾乎不可能獲得所在城市的戶籍。這是日本戶籍制度所不具備的中國特色。
由以上分析可見,日本的戶籍制度與中國相比,更有利於形成一個公民戶籍地位平等,結構完整的社會。
(三)城市化中的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系是在欠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運行的,走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因而在戶籍管理制度方面基本與發達國家相近,只是具有某些特殊性而已,但與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差異明顯。
發展中國家同樣沒有一套像中國這樣系統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他們除了具有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戶籍管理等方面的差異性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差異性。由於經濟結構上的二元性特徵,發展中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城鄉人口之間幾乎無阻礙的自由流動,普遍產生了城市化快於工業化的「過度城市化病」。而中國因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工業化進程中,將農村勞動力絕大部分限制在土地上,從而產主了相反的工業化快於城市化的「欠城市化農村病」。現實當中最直接反映便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因城市人口比重低,城市市場容量有限;另一方面,農民人數眾多,但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足,有購買意願,卻無法實現。於是出現了低水平增長,高失業率的均衡陷阱。這種低水平的生產相對過剩,制約了工業化的推進。目前國內多數學者直接或委婉地慶幸戶籍管理制度使中國免受「城市病」的危害。雖然,他們也承認「農村病」的存在,但普遍傾向於「農村病」危害程度小於「城市病」。依筆者之見,究竟「城市病」和「農村病」對中國實現長遠的工業化戰略目標危害程度孰重孰輕,至少不能以到目前為止,用發展中國家顯眼的「城市病」來與中國尚不引人注目的「農村病」進行比較,然後簡單地得出「城市病」一定比「農村病」危害程度嚴重的結論。目前尚缺乏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實證研究來證明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農村病」的潛伏性、滯後性、緩生性、廣泛性、持久性和生態性,從長遠考察,很可能決定著「農村病」的危害程度不亞於甚至超過」城市病」。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他們為了克服「過度城市化病」,因無戶籍管理制度的控制手段,便設計出了其他替代手段。印度尼西亞對雅加達的移民規定現金存款額,並對他們從事各種業務活動發放許可證。菲律賓的馬尼拉政府規定,移民要交相當大一筆錢才能進公立學校。這兩種情況因尋租行為導致腐敗,卻並不能大幅度降低城市人口增長。非洲的剛果、尼日、坦尚尼亞和扎伊爾等國則採取定期將未就業的移民驅趕出城市的做法,來減緩「城市病」的危害程度。可是這些辦法也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相比之下,我國政府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尤其是特大城市同樣遇到了「城市病」的威脅,於是我國起用戶籍管理制度,配套幾乎類似於上述發展中國家的各種手段,如農民工子女多交學費、強行遣散農民工等,試圖築起一道堅實的大壩,來攔截不斷湧向特大城市的移民潮。短期來看,似乎取得了一些攔截功效。但長遠觀之,攔截措施的核心——戶籍管理制度的圍牆功能,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正在弱化甚至瀕於消失。這被我國目前漠視戶籍管理制度約束,依然流向城市的6000萬左右農民工的事實所證明。實際上,戶籍管理制度主要約束機會成本較高的中、小城市居民,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流動,面對機會成本接近於零的農村居民流動而言,他們決定流向哪座城市,戶籍制度是次要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則是那座城市的預期收益、就業機會和就業成本等市場因素。而我國目前遇到的恰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同的農村居民向大型尤其是特大型城市流動引發的「城市病」。
既然戶籍管理制度對這種「城市病」遏制遠比我們想像的蒼白無力,而發展中國家已採用的其他手段又被證明效果不明顯,那麼我們就應該逐步放棄戶籍管理制度調控城市人口流向的圍牆功能,而借鑒其他發展中國家較成功的做法。韓國採取徵收特別稅的辦法和信貸措施,加大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投入,成功地將工業活動和人口從特大城市引向中、小城市。當然這需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並有充足的財力做支撐。印度的人口密度和流動率比我國高。60年代城市化發展迅速,增加了約8000萬至1億多城市人口,雖然一定程度上,也發生了「城市病」,但是,政府部門相對減緩特大城市的發展速度,讓其經歷一段痛苦期,以排擠過多人口。同時,鼓勵特大城市的衛星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投資建設,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城市環境,吸引特大城市和鄉村人口移民,減緩「城市病」的蔓延。結果,新增城市人口的2/3居住在人口不到1百萬的城市中,特大城市加爾各答和孟買的人口比重已經下降。
綜上所述,中國戶籍管理制度的缺陷型特徵,一部分源於計劃經濟體制,一部分源於傳統社會制度安排。通過與國際社會比較,我們必須正視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和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決定性影響,同時考慮到本國國情,以設計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
B. 地球上存在哪些污染
水污染 :化工廢水,生活污水
空氣污染 :化工廢氣、毒氣,汽車尾氣
土壤污染 :干電池、生活垃圾、工業垃圾污染,以及農葯的使用
雜訊污染 :工業、建築施工等
光污染 :夜間城市的大小燈光.
C. 地球現在的污染情況,要有數據!!
「節能減排」已經喊了幾十年,很多人了解,但很多人還是一個初步概念。國人在德國一家餐廳,因浪費了三分之一的食物被罰款,理由是:「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共有的。」
非洲的鑽石、黃金,中東的石油一直在掠奪和被掠奪,包含著那看不見的資源戰爭,但這也不是全部,資源不僅僅是看到的,如陽光、水、各種礦物質、糧食、森林、濕地、草原、牲畜、飛禽、魚類、昆蟲等;還有看不到的,如空氣、風。
各種能源都是很長時間才能形成,各種寶石和有色金屬礦物質都是地殼運動時產生的,要經過高溫、高壓,到達地表需要漫長的世紀;石油、煤炭等是成千上萬年累積的財富,從來沒有因戰爭而令它們遜色。
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她對氣候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地區的氣候環境需要有40%以上面積的森林、濕地的保護,才能有效調節當地小氣候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不僅空氣質量下降、風沙增多、降水無常、河流乾涸、土地荒化、地表水消失和地下水下降等嚴重後果,直接導致疾病增加、旱澇加劇、糧食減產、水資源枯竭等,農業、水利、林業、環保部門損失嚴重。可形成森林同時還要恢復對生態氣候的保護卻需要百年以上,也許有的永遠也恢復不了。如今人類的慾望和貪婪仍在掠奪著動植物的領地,有的是為了利益,有的只是娛樂,有的竟然是為糊口,真不知道這到底是人的悲哀還是動植物的悲哀。
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她的形成不是你家屋檐上的冰溜那麼容易,看看世界上的大河有多少不是從她的懷抱里走出,她若消失了,也就不會再為我們擔心,也不會再流「淚」了,那時我們也不會再因為水而煩惱了,那時的詩人恐怕真的會說:「大海啊…全是(咸)水!」
資料:冰架崩裂
衛星圖片顯示,南極洲的威爾金斯冰架開始瓦解。南極洲一個快速暖化區,冰架中一大塊冰開始塌落。 (路透社)
北冰洋解凍
據加拿大媒體近日報道,北冰洋「西北通道」目前只有部分仍被冰雪覆蓋,探險者已經能夠設法通過。歷史上,由於冰雪覆蓋,這條連接歐亞的西北航道一直都無法航行。過去10年來,北冰洋的海冰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融化.而今年融化的海冰急劇上升,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直接導致西北通道完全可以通航。丹麥科學家說:「我們看著冰雪逐漸融化,目前北冰洋只剩下大概300萬方公里的海冰。」
中國冰川融化
據有關數據統計,近50年來,中國西南冰川面積減少了21%,現在正在加快融化步伐.
排是泛指一切人類及人類相關活動產生的污染和對生態的副作用,我們的衣食住行和活動都對這個世界起到影響,簡單如喝水-撒尿,吃飯-排泄,糧食-土地原有森林、植被,住房-土地,車船-空氣,信息-輻射和跑圈的衛星及太空垃圾(至於定位衛星那不動的傢伙,咱就不理啦)如果我們的活動和影響超過了大自然的自凈能力極限,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種後果是極其可怕的,就象生物鏈遭到破壞一樣,隨著動植物種群的逐個消失,水資源的枯竭,某些生物的變異,人類疾病的增加,因沒有凈化能力環境更進一步污染、惡化,直至環境無法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負荷快速增加: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才200多年,從碧海藍天到污染嚴重不足50年,那麼我們還能走多遠?
水資源現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00多個城市缺水嚴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恐怕也要改「望水止渴、無水不污」!!
美國:盛夏缺水時,華盛頓市曾出台過臨時法律,禁止人們在某一時間段內給自家草坪澆水,一旦發現立即罰款。
日本:無論政府機關、企業、社會團體還是公共場所,到處都張貼著珍惜用水、節約用水的標語,就連公共廁所那種紅外感應的節水裝置,也會讓你感到日本人的節水意識無處不在。
以色列:政府為有效節約水資源,限量用水,頒布了有關具體條例,規定凡超過配額用水者加價3倍。
巴西:巴西仍呼籲人們舉手之勞去節水,如縮短沖澡時間,隨手擰緊水龍頭等。
德國:不缺水,但許多德國家庭往往將煮麵水省下刷油碗,洗衣服的水拿來再拖地。
水污染: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地下水監測1995眼井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 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
根據統計, 我國有82%的人飲用淺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污染嚴懲細菌超過衛生標準的佔75%,中國有3.2億農民沒有飲用水;大約有1.9億農民是喝受到污染的水。此外,灌溉農田的水散發著惡臭,而且漂浮這一些污染的泡沫。而這樣條件下生產的食物,卻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來水是安全衛生的。但是,因為水污染,如今的自來水已不能算是衛生的了。一項調查顯示,在全世界自來水中,測出的化學污染物有2221種之多,其中有些確認為致癌物或促癌物。從自來水的飲用標准看,我國尚處於較低水平,自來水目前僅能採用沉澱、過濾、加氯消毒等方法,將江河水或地下水簡單加工成可飲用水。
主要原因:
1、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2、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造成水土流失。近年來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3、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老百姓常說:「青山常在,綠水常流」,除了高原雪山,河流的水源補給就是青山之水了,這些青山指的就是森林植被,暫且不說她本身的凈化空氣和調節氣候的作用,她的形成是以高大喬木、灌木、藤蔓、草本、地衣共同組成,尤其是天然林的結構是人工森林無法復制的,水被充分的吸收和儲存,所以地表會出現涓涓溪流(地表水),地下會噴出泉水(地下水位高,在低窪地區形成噴泉),西北的條件惡劣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內蒙古的荒漠是明朝中期的傑作。北方氣候條件惡劣導致生態恢復艱難,乾旱、半乾旱普遍存在,反觀我國目前南方水源豐富,可快速發展導致污染嚴重,看水不識水。北方河流水源補給存在嚴重不足,流經地區又大部需要灌溉、飲用和工業發展;南方河流從上游就開始污染,中下游有水難言,飲水罵源。
歸根結底:長期以來受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渡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重要課題。
D. 地球有多少水資源被污染
污染多了,空氣,氣候條件,土地,水,水產品,作物...... 節約能源、保護生態 「節能減排」已經喊了幾十年,很多人了解,但很多人還是一個初步概念。國人在德國一家餐廳,因浪費了三分之一的食物被罰款,理由是:「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共有的。」 非洲的鑽石、黃金,中東的石油一直在掠奪和被掠奪,包含著那看不見的資源戰爭,但這也不是全部,資源不僅僅是看到的,如陽光、水、各種礦物質、糧食、森林、濕地、草原、牲畜、飛禽、魚類、昆蟲等;還有看不到的,如空氣、風。 各種能源都是很長時間才能形成,各種寶石和有色金屬礦物質都是地殼運動時產生的,要經過高溫、高壓,到達地表需要漫長的世紀;石油、煤炭等是成千上萬年累積的財富,從來沒有因戰爭而令它們遜色。 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她對氣候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地區的氣候環境需要有40%以上面積的森林、濕地的保護,才能有效調節當地小氣候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不僅空氣質量下降、風沙增多、降水無常、河流乾涸、土地荒化、地表水消失和地下水下降等嚴重後果,直接導致疾病增加、旱澇加劇、糧食減產、水資源枯竭等,農業、水利、林業、環保部門損失嚴重。可形成森林同時還要恢復對生態氣候的保護卻需要百年以上,也許有的永遠也恢復不了。如今人類的慾望和貪婪仍在掠奪著動植物的領地,有的是為了利益,有的只是娛樂,有的竟然是為糊口,真不知道這到底是人的悲哀還是動植物的悲哀。 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她的形成不是你家屋檐上的冰溜那麼容易,看看世界上的大河有多少不是從她的懷抱里走出,她若消失了,也就不會再為我們擔心,也不會再流「淚」了,那時我們也不會再因為水而煩惱了,那時的詩人恐怕真的會說:「大海啊…全是(咸)水!」
資料:
冰架崩裂 衛星圖片顯示,南極洲的威爾金斯冰架開始瓦解。南極洲一個快速暖化區,冰架中一大塊冰開始塌落。 (路透社)
北冰洋解凍 據加拿大媒體近日報道,北冰洋「西北通道」目前只有部分仍被冰雪覆蓋,探險者已經能夠設法通過。歷史上,由於冰雪覆蓋,這條連接歐亞的西北航道一直都無法航行。過去10年來,北冰洋的海冰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融化.而今年融化的海冰急劇上升,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直接導致西北通道完全可以通航。丹麥科學家說:「我們看著冰雪逐漸融化,目前北冰洋只剩下大概300萬方公里的海冰。」 中國冰川融化 據有關數據統計,近50年來,中國西南冰川面積減少了21%,現在正在加快融化步伐. 排是泛指一切人類及人類相關活動產生的污染和對生態的副作用,我們的衣食住行和活動都對這個世界起到影響,簡單如喝水-撒尿,吃飯-排泄,糧食-土地原有森林、植被,住房-土地,車船-空氣,信息-輻射和跑圈的衛星及太空垃圾(至於定位衛星那不動的傢伙,咱就不理啦)如果我們的活動和影響超過了大自然的自凈能力極限,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種後果是極其可怕的,就象生物鏈遭到破壞一樣,隨著動植物種群的逐個消失,水資源的枯竭,某些生物的變異,人類疾病的增加,因沒有凈化能力環境更進一步污染、惡化,直至環境無法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負荷快速增加: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才200多年,從碧海藍天到污染嚴重不足50年,那麼我們還能走多遠? 水資源現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00多個城市缺水嚴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恐怕也要改「望水止渴、無水不污」!! 美國:盛夏缺水時,華盛頓市曾出台過臨時法律,禁止人們在某一時間段內給自家草坪澆水,一旦發現立即罰款。 日本:無論政府機關、企業、社會團體還是公共場所,到處都張貼著珍惜用水、節約用水的標語,就連公共廁所那種紅外感應的節水裝置,也會讓你感到日本人的節水意識無處不在。 以色列:政府為有效節約水資源,限量用水,頒布了有關具體條例,規定凡超過配額用水者加價3倍。 巴西:巴西仍呼籲人們舉手之勞去節水,如縮短沖澡時間,隨手擰緊水龍頭等。 德國:不缺水,但許多德國家庭往往將煮麵水省下刷油碗,洗衣服的水拿來再拖地。 水污染: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地下 ...
望採納
E. 太湖水污染現狀
2月2日—4日,太湖高級論壇在上海舉行。眾多院士、專家蒞會,水利部高層領導和滬蘇浙三位副省市長出席,使論壇不局限於圈內人坐而論道。論壇重在回顧、總結流域管理機構成立20年來太湖的治理、管理經驗,探討太湖水的問題及對策,而人們的聚焦點似乎都落在了1998年「零點達標行動」後的太湖治污問題上。
太湖污染:8年前是「其聲嗚嗚」,8年後是「觸目驚心」
太湖被長三角一些城市視作區域的「心臟」。
太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無論從其地理位置、輪廓還是戰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系該地區生存、發展的各類「血管」。
與會的180多位來賓、專家大都認可這樣的的比喻。許多「當局者」對太湖的重要性,甚至還有更加深刻和透徹的認識。
「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水不僅關繫上海的生存與發展、興旺與繁榮,也是上海文明素質、文化底蘊的象徵,代表著上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上海市副市長楊雄在致辭中這么說道。
蘇浙兩省領導也不約而同地用「因水而興」來表達太湖對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作用」。
「江蘇太湖地區因水而得利、因水而興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進一步指出,「我省太湖流域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的45%,地方財政收入佔全省的37%,這一地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據財政部農經司副司長曹廣生提供的數據,行政區劃涉及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的太湖流域片,去年以佔全國不到3%的土地面積、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
但是,經濟繁榮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1996年4月14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在國務院環委會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議上非常動情地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這首贊歌已經變了味,現在已經很難唱了。再唱這首歌就不是在歌頌,而是使人感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時隔8年多,在這次太湖高級論壇上,無論政府官員還是院士、專家,不約而同地用「觸目驚心」來評價當前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勢。
「零點行動」後的太湖:水質持續惡化
「要是太湖流域的百姓真的能在10年內喝上干凈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施雅風出生在江蘇海門,在12月2日的大會發言中,85歲高齡的施院士深深記住的,是水利部領導說2015年內要「讓百姓喝上潔凈水」的承諾。
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在長達8000餘字的大會發言中認為,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流域各省市水利部門基本完成了治太骨幹工程建設,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南排杭州灣和充分利用太湖調蓄的防洪與水資源調度工程體系框架,並在流域防洪保安、水資源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流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與區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仍存在防洪標准偏低、水污染觸目驚心等問題。流域管理機構「下決心在2015年前使太湖流域老百姓都喝上潔凈的水」。
在此之前,為了實現「2000年太湖水變清」、「不讓污染進入21世紀」,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務院有關部委會同蘇浙滬兩省一市發動過聲勢浩大的水污染治理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點達標」行動,並在1999年元旦鍾聲敲響之前宣布「基本實現階段性的治理目標」。
當時太湖水「變清」確定的治理目標是:1998年底實現全流域工業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沿湖賓館和飯店等單位的廢、污水要達標排放;2000年各出入太湖河流的水質都要達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和規劃要求,實現太湖水體變清。所謂的「零點達標」,就是在1998年底,太湖地區1035家重點污染企業必須全部實現達標排放。這1035家企業中,江蘇省佔770家,浙江省佔257家,上海市佔18家。聲勢浩大的「零點行動」結束,宣布所有這些企業全部實現治理目標。
然而,進入新世紀後,太湖水不但沒有變清,甚至持續惡化。據與會專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在規劃「太湖水變清」時,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業廢水只有5.4億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但在要求「變清」的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驚人地增加: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太湖流域點源污水排放量53.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污水32.4億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20.9億立方米。
「按現在的城鄉排污量和達標排放的標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遠達不到清潔地面水的要求。2015年要吃上干凈水,任重道遠。」水利部原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在發言中毫不客氣地指出。
現行排放標准:即使全部達標,照樣污水橫流
太湖水難以按計劃「變清」,國家投入上百億元的治理資金還沒有給太湖流域的近4000萬居民帶來記憶中清潔的湖水,原因錯綜復雜。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長三角地區迅猛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就是說,水消耗量越來越多,而對工農業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廢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標准嚴重滯後。
「實現達標排放後水質為何還在惡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目前達標排放的標準定得很低,從工廠排污口和污水處理廠出來的,仍然是劣於五類的污水。」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高而坤直言說,「最近我隨全國人大環資委到雲南昆明考察滇池的水污染防治,結果非常失望。三年前的滇池清水中發現有藍藻,而三年後卻在藍藻中沒有找到清水。」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總工程師黃宣偉教授從上世紀80年初就關注太湖治理工作,並直接參與主持了太湖綜合治理規劃。對於「達標」了卻仍然污水縱橫的現狀,黃感到深惡痛絕。
「那些所謂已經『達標』了而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廢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潔凈水來稀釋後,納污水體才能夠勉強達到地面三類水的標准,也就是達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標准。但現在太湖流域的水體,哪裡有這樣的好水來釋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臟上加臟。」黃宣偉說。
按照國家標准,地表水分為五個等級:一類水質最好,三類水為合格,四類、五類水為污水,劣於五類的水體就喪失了基本的環境功能。化學耗氧量(COD)和氨氮(NH3-N)濃度是重要的水質指標。一類水的COD、NH3-N濃度分別不能超過15毫克?"升、0.15毫克?"升,三類水的濃度分別不超過20毫克?"升、1.5毫克?"升,五類水的該指標濃度分別不超過40毫克?"升、2.0毫克?"升。
而我們現在制定的達標排放標准,經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COD、NH3-N的濃度分別不超過100毫克?"升、25毫克?"升就視為達標,一些工業企業的合法排放標准更低,比如造紙、制漿行業,COD濃度不超過100毫克?"升、NH3-N濃度不超過450毫克?"升就可以「達標排放」。這樣的「達標」廢水中,COD和NH3-N濃度分別是地表五類水標準的2.5倍和225倍!這樣的廢水,就是用100倍的清水稀釋,也仍然是污水!
此外,據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孫繼昌介紹,目前,流域工業和生活點源污水年排放量達53億噸,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30%左右,污水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網,污染物總量已遠遠超過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即使流域污廢水都能達標排放,仍超出流域水環境的可承載能力。
跨流域調水熱:解近憂添新憂
根據國務院領導提出的「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要求,2002年起太湖流域正式啟動「引江濟太」調水試驗,也就是說,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和「清水走廊」望虞河,從江蘇常熟引水,經望亭進入太湖。
據介紹,3年來共引調長江水入太湖流域60多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30多億立方米。「引江濟太」調活了流域水體,加快了水體置換,增加了流域水資源的有效供給,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區的供水安全,增加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和水環境容量,改善了太湖水體水質和流域河網的水環境,太湖周邊和上海、杭嘉湖等地區普遍受益。
但是,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提醒說:「跨流域調水要科學決策,慎之又慎。在缺水面前,人類要學會『克制』,不能搞『以需定供』,調水應當堅持『少取、高效、補償』的原則。」
據透露,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質、水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由於水污染問題沒能得到徹底有效的解決,太湖流域一些有條件的城市紛紛舍近求遠,甚至「棄湖而去」,實施跨流域調水。除了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主持的「引江濟太」工程外,蘇錫常諸城市在多年前就利用靠近長江的地理位置,從長江調水。上海也積極在長江口建設新的水源地甚至設想規劃浙江千島湖水源地。一直以水鄉自居的杭嘉湖地區,如今也把目光投向錢塘江,提出實施跨流域從新安江、錢塘江口調水,以尋求解決該地區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
「今天要強烈呼籲,盡管目前長江、錢塘江的水比太湖好,但千萬不要忽視這樣的事實,就是這樣的『好』是相對的,而且這些河流也在不斷地被污染,污染量不斷地在增加。『引江濟太』,首先要『保江』、『保湖』,然後是節水,根本在於治污。如果還是按現在的城鄉分割的思路和現在的所謂的達標排放的要求來治理,就難以解決太湖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吉余激動地說。(編輯:郭瓊麗)
某些有害的物質(如:農葯、化肥使用;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醫院污水等)進入水體,超過其自凈能力,引起天然水體的物理上、化學上的變化。
水源污染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
二是人為的污染,即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葯化肥等對水體的污染。後一種是比較嚴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種:即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性營養物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鹽污染和有機物與重金屬污染等
F. 地球的污染情況
污染多了,空氣,氣候條件,土地,水,水產品,作物......
節約能源、保護生態
「節能減排」已經喊了幾十年,很多人了解,但很多人還是一個初步概念。國人在德國一家餐廳,因浪費了三分之一的食物被罰款,理由是:「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共有的。」
非洲的鑽石、黃金,中東的石油一直在掠奪和被掠奪,包含著那看不見的資源戰爭,但這也不是全部,資源不僅僅是看到的,如陽光、水、各種礦物質、糧食、森林、濕地、草原、牲畜、飛禽、魚類、昆蟲等;還有看不到的,如空氣、風。
各種能源都是很長時間才能形成,各種寶石和有色金屬礦物質都是地殼運動時產生的,要經過高溫、高壓,到達地表需要漫長的世紀;石油、煤炭等是成千上萬年累積的財富,從來沒有因戰爭而令它們遜色。
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她對氣候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地區的氣候環境需要有40%以上面積的森林、濕地的保護,才能有效調節當地小氣候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不僅空氣質量下降、風沙增多、降水無常、河流乾涸、土地荒化、地表水消失和地下水下降等嚴重後果,直接導致疾病增加、旱澇加劇、糧食減產、水資源枯竭等,農業、水利、林業、環保部門損失嚴重。可形成森林同時還要恢復對生態氣候的保護卻需要百年以上,也許有的永遠也恢復不了。如今人類的慾望和貪婪仍在掠奪著動植物的領地,有的是為了利益,有的只是娛樂,有的竟然是為糊口,真不知道這到底是人的悲哀還是動植物的悲哀。
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她的形成不是你家屋檐上的冰溜那麼容易,看看世界上的大河有多少不是從她的懷抱里走出,她若消失了,也就不會再為我們擔心,也不會再流「淚」了,那時我們也不會再因為水而煩惱了,那時的詩人恐怕真的會說:「大海啊…全是(咸)水!」
資料:冰架崩裂
衛星圖片顯示,南極洲的威爾金斯冰架開始瓦解。南極洲一個快速暖化區,冰架中一大塊冰開始塌落。 (路透社)
北冰洋解凍
據加拿大媒體近日報道,北冰洋「西北通道」目前只有部分仍被冰雪覆蓋,探險者已經能夠設法通過。歷史上,由於冰雪覆蓋,這條連接歐亞的西北航道一直都無法航行。過去10年來,北冰洋的海冰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融化.而今年融化的海冰急劇上升,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直接導致西北通道完全可以通航。丹麥科學家說:「我們看著冰雪逐漸融化,目前北冰洋只剩下大概300萬方公里的海冰。」
中國冰川融化
據有關數據統計,近50年來,中國西南冰川面積減少了21%,現在正在加快融化步伐.
排是泛指一切人類及人類相關活動產生的污染和對生態的副作用,我們的衣食住行和活動都對這個世界起到影響,簡單如喝水-撒尿,吃飯-排泄,糧食-土地原有森林、植被,住房-土地,車船-空氣,信息-輻射和跑圈的衛星及太空垃圾(至於定位衛星那不動的傢伙,咱就不理啦)如果我們的活動和影響超過了大自然的自凈能力極限,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種後果是極其可怕的,就象生物鏈遭到破壞一樣,隨著動植物種群的逐個消失,水資源的枯竭,某些生物的變異,人類疾病的增加,因沒有凈化能力環境更進一步污染、惡化,直至環境無法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負荷快速增加: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才200多年,從碧海藍天到污染嚴重不足50年,那麼我們還能走多遠?
水資源現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00多個城市缺水嚴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恐怕也要改「望水止渴、無水不污」!!
美國:盛夏缺水時,華盛頓市曾出台過臨時法律,禁止人們在某一時間段內給自家草坪澆水,一旦發現立即罰款。
日本:無論政府機關、企業、社會團體還是公共場所,到處都張貼著珍惜用水、節約用水的標語,就連公共廁所那種紅外感應的節水裝置,也會讓你感到日本人的節水意識無處不在。
以色列:政府為有效節約水資源,限量用水,頒布了有關具體條例,規定凡超過配額用水者加價3倍。
巴西:巴西仍呼籲人們舉手之勞去節水,如縮短沖澡時間,隨手擰緊水龍頭等。
德國:不缺水,但許多德國家庭往往將煮麵水省下刷油碗,洗衣服的水拿來再拖地。
水污染:地表水資源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污染也不容樂觀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以污染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其結果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綜合考慮我國地表水資源質量現狀,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的Ⅰ、Ⅱ類標准只佔32.2%(河段統計),符合Ⅲ類標準的佔28.9%,屬於Ⅳ、Ⅴ類標準的佔38.9%,如果將Ⅲ類標准也作為污染統計,則我國河流長度有67.8%被污染,約占監測河流長度的2/3,可見我國地表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地下水監測1995眼井的水質資料,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在69個城市中,Ⅰ類水質的城市不存在,Ⅱ類水質的城市只有10個,只佔14.5%,Ⅲ類水質城市有22個,佔31.9%,Ⅳ、Ⅵ類水質的城市有37個,占評價城市總數的53.6%, 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即有78%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如果用飲用水衛生標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總井數中,僅有328眼井水質符合生活標准,只佔評價總數的31.2%。
根據統計, 我國有82%的人飲用淺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質污染嚴懲細菌超過衛生標準的佔75%,中國有3.2億農民沒有飲用水;大約有1.9億農民是喝受到污染的水。此外,灌溉農田的水散發著惡臭,而且漂浮這一些污染的泡沫。而這樣條件下生產的食物,卻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自來水是安全衛生的。但是,因為水污染,如今的自來水已不能算是衛生的了。一項調查顯示,在全世界自來水中,測出的化學污染物有2221種之多,其中有些確認為致癌物或促癌物。從自來水的飲用標准看,我國尚處於較低水平,自來水目前僅能採用沉澱、過濾、加氯消毒等方法,將江河水或地下水簡單加工成可飲用水。
主要原因:
1、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2、農業污染首先是由於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鬆,造成水土流失。近年來農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經過地表徑流的沖刷進入地表水和滲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3、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
世界上僅城市地區一年排出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就多達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將污染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水體。
老百姓常說:「青山常在,綠水常流」,除了高原雪山,河流的水源補給就是青山之水了,這些青山指的就是森林植被,暫且不說她本身的凈化空氣和調節氣候的作用,她的形成是以高大喬木、灌木、藤蔓、草本、地衣共同組成,尤其是天然林的結構是人工森林無法復制的,水被充分的吸收和儲存,所以地表會出現涓涓溪流(地表水),地下會噴出泉水(地下水位高,在低窪地區形成噴泉),西北的條件惡劣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內蒙古的荒漠是明朝中期的傑作。北方氣候條件惡劣導致生態恢復艱難,乾旱、半乾旱普遍存在,反觀我國目前南方水源豐富,可快速發展導致污染嚴重,看水不識水。北方河流水源補給存在嚴重不足,流經地區又大部需要灌溉、飲用和工業發展;南方河流從上游就開始污染,中下游有水難言,飲水罵源。
歸根結底:長期以來受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渡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重要課題。
G. 衛星拍到400萬噸「新大陸」,到底是什麼呢
如今環境的日漸惡劣,令科學家憂心忡忡。不僅僅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全球氣候變暖也漸漸提上了日程,它使南北兩極諸多冰川融化,甚至很多從未見過的病毒都陸續涌現。很多地區都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環境問題可大可小,一旦沒有處理到位,那麼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還會直接危及到人類的生存。
5
人類必須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自我做起,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海洋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如今我們最常見的處理方式,無非是填埋式或者焚燒室,這樣並不環保,唯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夠徹底改善。
H. 跪求湖南各市區水污染相關數據
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之規定,現發布《2006年杭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按照「發展、創新、節約、穩定、為民、和諧」的總要求,圍繞「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深入實施「五大戰略」,破解「七大問題」,引領「和諧創業」, 打造「平安杭州」,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40.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的關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國家環保總局、省環保局具體指導下,全市環保系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立市」的戰略目標,以生態市建設為載體,以環境污染整治為重點,搶抓機遇,扎實工作,開拓創新,經過全市環保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在生態省考核中連續第四年被評為優秀,為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水環境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錢塘江干支流44.4%市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37%,較上年上升10%。錢塘江上游氮磷污染仍然較重,但水質有所好轉,下游耗氧物質和氮污染較重。
苕溪流域水體符合或優於Ⅲ類水質的監測斷面比例有所提高,由上年的33.3%上升為42.9%,而功能區達標率由上年的50%下降到42.9%,超標項目以糞大腸菌群、石油類為主。
西湖水質總體提高,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但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相對上年下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績效得到顯現,近幾年總磷、生物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體處於下降趨勢,透明度不斷提高。
千島湖水質與去年基本持平,平均水質為Ⅲ類,湖區自凈能力較強,主要污染指標從入湖口至出湖口基本趨於逐步下降,透明度逐步上升。湖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29.5,仍屬貧營養水平。
青山水庫水質較上年未見明顯改善,水質劣於Ⅴ類,未能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質Ⅲ類要求,主要超 標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庫區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0, 較去年上升3.6,屬輕度富營養水平。
運河杭州段水質類別與上年相比未見明顯變化,全項評價仍劣於Ⅴ類,但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溶解氧、氨氮指標較上年略有所好轉,但溶解氧濃度仍然較低。總磷指標稍有下降,高錳酸鹽指標與上年相比基本不變。運河污染來源多而復雜,自凈能力極為有限、配水量的大小對其水質影響非常明顯。
城市內河水質有所改善,但總體水質仍然較差,按全項評價,各監測斷面均超過相應水功能區目標,且為劣Ⅴ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溶解氧、氨氮、總磷、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等。
杭州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項目達標率在76%~88%之間,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1%,比上年下降5.6個百分點,超標項目按超標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石油類、溶解氧、糞大腸菌群、鐵、錳、氨氮、氟化物以及總磷。縣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為84.2%,超標項目主要為溶解氧。
2、工業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7.65億噸,比上年下降11.7%,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1.21萬噸,比上年下降1.2%,氨氮排放量0.37萬噸,比上年增加28.1%。
3、措施與行動
抓好重點區域整治。全面推進7個市級重點監管區域污染整治工作。蕭山南陽化工區、桐廬鍾山石材2個重點監管區已通過市政府驗收;蕭山區成立了東片環境重點監管區整治指揮部,確保2007年摘帽任務的完成;富陽市已關停76條造紙生產線,年削減造紙廢水3240萬噸;建德市化工企業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新增污水治理設施17套,減少廢水排放757萬噸。
抓好重點流域整治。完成了錢塘江、太湖(運河)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質明顯改善三年實施方案》,下達了《2006年度杭州市運河綜合整治工作任務的通知》,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加大沿河(含支流)企業的查處力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推動市區截污納管工作,完成了75個生活小區、149家公建單位、100個污染源的截污納管工作,實現新增納管污水量4萬噸/日。加大運河主要斷面的水質監測頻次,啟動了運河(杭州市)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課題研究和運河流域縣(區)交接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工程。
開展了市區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完成清水河道建設169.4公里,超計劃41%;累計完成715.38公里,超計劃8%。完成了 51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完成13條河段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工程建設。開展了河道水環境狀況的突擊檢查,有效改善了市區內河的水環境衛生。
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整治。對電鍍行業實施分類整治,鼓勵發展先進生產工藝,創造條件促使電鍍企業進園區發展,同時對位於環境敏感區域或規模小、管理差、工藝落後的電鍍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遷;開展水泥行業整治,關停5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市154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全部實現關停;責成全市103家重點危險化學品單位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應急設施建設和應急預案編制;抓好重點企業管理,下達在線監測任務244家、限期治理任務100餘家、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任務 60餘家,以及環境審計20餘家。
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我市加快建設和完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管網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市區七格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已投入運行,處理能力達到了55萬噸/日;蕭山東污水處理廠一期(30萬噸/日)已通水試運行;富陽污水處理廠三期主體已完成,春江污水回用工程一期(4.5萬噸/日)已投入運行,八一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投入運行,春南綜合污水處理廠2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完成2億左右的投資,靈橋綜合污水處理廠15萬噸/日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大源綜合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處理工程將開工建設;淳安千島湖鎮污水處理工程已通水試運行;餘杭塘棲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良渚和餘杭兩鎮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建德梅城鎮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臨安錦城污水處理廠的脫氮除磷設施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在建的縣以上污水處理廠19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75.5萬噸/日。
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和鞏固工作。為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把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列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一是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在已完成11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基礎上,2006年又完成了15個生活飲用水源達標區的創建,拆除了22個設在保護區內的排污口,拆除8條采砂船,削減采砂量40萬噸。二是開展了重點水源地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工作,在開展有機污染物監測調查工作基礎上,對有能力監測的項目開展了全面監測,並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源水質監測月報。三是為保障飲水安全,編制了《杭州市突發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基本建立起我市飲用水源水質預測預警應急體系。四是為保障杭州市飲用水長期安全,編制了《杭州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啟動了閑林備用水源工程。
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2006 年,完成了省下達57家規模場及市下達的37家豬牛規模場、29家禽類規模養殖場的的綜合治理任務。截止2006年底,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累計削減生豬 44.4126萬頭、奶牛10011頭、家禽386.4650萬羽;關閉養豬場20個,養牛場35個;城區限養區內養殖場全部實施了關停遷轉,無新建養殖場。全市共有219個(其中省治理項目74個)合計存欄量在83萬頭左右的規模化生豬、奶牛和禽類養殖場(戶),採用糞尿干濕分離、干糞作有機肥、污水經厭氧後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等綜合治理方法, 完成了治理工程建設,通過了省、市驗收(含5個養殖專業村和7個養殖小區)。
三、大氣環境
2006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可吸入顆粒物為主要污染物,呈現煤煙與汽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的特徵。全市大部分區域處於重酸雨區。
1、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06年,杭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級(優)、二級(良)的天數共299天,比上年減少2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1.9%。影響空氣質量的三項指標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均達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超過二級標准,不容忽視。其餘各縣(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臨安市、淳安縣和富陽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准,總體各類污染物濃度較上年有所上升。
2、酸雨
酸雨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處在重酸雨區。降水pH范圍為3.31~7.27,最低值出現在富陽。中心城區pH年均值4.39。酸雨發生頻率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以富陽下降最多。杭州市區酸雨頻率為79.8%,較上年下降2.2%。
3、降塵
近幾年中心城區、蕭山區和餘杭區降塵濃度呈波動狀態。2006年中心城區降塵較去年略有上升,蕭山區、餘杭區有所下降,降塵年月均值分別為9.43、8.14和6.97噸/平方千米•月。
4、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006年,全市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12萬噸,比上年下降3.7%,煙塵排放量3.36萬噸,比上年下降6.1%,粉塵排放量為4.79萬噸,比上年下降20.9%。
5、措施與行動
以專項工作以及各項創建活動為抓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一是全面完成了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四階段)工作,主城區87家、蕭山區22家和餘杭區16家單位共125家單位完成了爐窯灶改造任務,累計發放「禁燃區」專項補助資金近500萬元,並出台了杭州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第五階段)工作方案,經市政府批復後實施。
二是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加大機動車污染監測、控制力度,強化對不達標車輛的環境監管力度,對冒黑煙汽車進行曝光。
三是控制揚塵污染。市環保局與市建委、市城管辦、市城管執法局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大城市揚塵污染的控制力度,推進建築工地全自動車輛沖洗設施的安裝,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建築、拆遷、市政等施工現場、市區道路和運輸以及市區各種露天堆放物的揚塵污染,初步遏止了揚塵污染上升的趨勢。
四是繼續實施《杭州市服務業管理辦法》,全面開展餐飲業油煙氣污染整治工作。餐飲企業均安裝了油煙凈化器等污染治理設施。
五是繼續鞏固和擴大「煙塵控制區」和「一部三沿」等煙塵控制工作,制定了今後5年的大氣污染整治工作任務,並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的應用,全面開展了脫硫工程和工藝廢氣達標治理工作。餘杭、富陽、桐廬等3個縣(市)擴大煙塵控制區,並通過市政府驗收。
四、聲環境
2006年市區聲環境質量總體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交通和建築施工雜訊依然是環境雜訊的主要來源。
區域環境雜訊
杭州市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5.9分貝,為輕度污染。桐廬縣、建德市處於輕度污染水平;臨安市、富陽市處於較好水平。
道路交通雜訊
城市道路交通雜訊為67.3分貝,比上年下降0.6分貝,低於國家70分貝的考核標准值。杭州市中心城區、餘杭區較去年略有下降,蕭山區、富陽市與去年持平,其餘均有所上升。
杭州市區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的10.8%,較上年有所下降。桐廬縣、臨安市、建德市和富陽市道路交通雜訊超標路段占總路段長的比例分別為 40.9%、24.1%、34.8%和10.8%;淳安縣無重度和中度污染路段,但輕度污染路段佔到總路段長的56.7%。
措施與行動
一創建「綠色工地」。2006年共創建103個綠色工地。加強夜間建築施工的審批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夜間建設施工審批程序,加強現場監督管理。在夜間施工審批工作中嚴把審批關,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堅決不批。同時堅持現場踏勘制度,對需審批的施工單位提出環保要求。根據群眾反映的施工雜訊問題,及時進行處理解決,對發現不按環保要求的施工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整改,使我市建築施 工環境雜訊得到有效控制。
二開展「綠色護考」。中高考期間,市環保局會同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聯合制定開展雜訊污染專項檢查的方案,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20餘人(次),對敏感區域重點查,檢查工地 325家(次),查到一家,重罰一家,共查處違法施工單位15家(次),有效地打擊和遏制了夜間違法施工行為,給廣大考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創建「安靜小區」。2006年共創建 43個「安靜小區」,累計創建82個「安靜小區」。
四加強工業雜訊治理和管理,鞏固深化雜訊達標區工作。
五實施道路禁鳴,降低道路交通雜訊。
五、固體廢物
1、工業固體廢物
2006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546.09萬噸,綜合利用量524.54萬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10.23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4.29%。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15萬噸。
2、生活垃圾
2006年市區生活垃圾產生量158.48萬噸,通過填埋、部分焚燒,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率100%。
3、危險廢物
按國家對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全市共辦理危險廢物交換、轉移計劃報批共1016家次,比上年度增加了49%,其中工業危險廢物716家次,醫療廢物345家次。
2006年全市產生工業危險廢物61774.98噸,無害化安全處置15607.45噸,企業儲存待處置209.12噸,綜合利用45988.32噸。
2006年收集並無害化安全處置醫療廢物8714.17噸,收集范圍涵蓋整個杭州地區的各醫療機構。
4、措施與行動
建設杭州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該項目的安全填埋場部分於2006年3月22日全面恢復施工,完成庫區清基,地下水導排系統、截洪溝、錨固溝建設和首層粘土碾壓,防滲漏檢測系統首層電極安裝,首層土工復合排水網鋪設及值班室、變電所、調蓄池土建、場內道路路基、擋土牆、護坡、平基降坡等工程建設任務。
開展歷史遺留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已處置鉻渣約7000餘噸,為我市無害化處置歷史遺留危險廢物和修復污染土壤開創了先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開展了西湖文化廣場廢油渣污泥處置工作。
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為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環境安全,在建德市建設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項目。該項目已列入杭州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浙江省發改委已對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
六、輻射環境管理
1、基本情況
全市共有放射源應用單位167家,放射源917枚,其中極高危險源和高危險源共計197枚。射線裝置應用單位398家,射線裝置1183台。全市共有輻射工作單位542家,涉及輻照、水泥、熱電、建材、醫療、造紙、勘測等各個領域。
2006年,我市購買、轉讓放射源118枚,收貯27家輻射工作單位閑置、廢棄放射源46枚,放射性廢物24桶。
2、措施與行動
一是組織開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進一步摸清底數。我市下發了《關於開展放射性同位素專項執法檢查和射線裝置調查摸底工作的通知》,開展了企業申報登記、管理部門地毯式排查核實等多種形式的排查工作。
二是加強監督管理與執法檢查。我市開展杭州市2006年輻射環境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和輻射安全監管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和市衛生局多次對輻射工作單位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確定了75家輻射工作單位為市級重點輻射工作單位,通過加強對重點輻射工作單位培訓和執法檢查,強化我市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管理。
三是開展輻射安全許可證集中換證工作。我市已有116家輻射工作單位辦理了《輻射安全許可證》,254家輻射工作單位持有有效的《射線裝置工作許可證》,有100餘家輻射工作單位正在進入申領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程序。
四是切實做好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驗收工作。根據省環保局《關於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的意見》文件精神,目前我市共審批銷售、使用Ⅳ、Ⅴ類放射源項目,新建、改建、擴建的丙級非密封性物質工作場所,醫用X射線裝備類等建設項目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9項。
五是協調解決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埋存點的安全隱患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將浙江大學之江學院60年代遺留在山洞內的放射性同位素及核廢料全面收貯。
七、生態環境保護
為加大生態市建設推進力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新一輪「十大工程」之一,並在原來每年不少於4000萬元生態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又新增加5000萬元的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市人大對2003-2005年《加快推進杭州市生態市建設的決議》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績效評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市按照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為龍頭,以 「1250」 生態建設工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及生態鄉鎮、村創建為抓手,扎實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5個主城區、8個縣(市)、區及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已全部完成生態建設規劃;全市143個鄉鎮、55個街道中有142個鄉鎮、32個街道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並通過了論證;3686個村中有1342 個村編制了生態建設規劃。2006年,12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8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鄉鎮獲得市級生態鄉鎮稱號、19個村獲得市級生態村稱號。至此,全市已建成縣(區)級生態村358個,市級生態村40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28個,省級生態鄉鎮15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4個。繼杭州市主城區、富陽、臨安、淳安、建德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後,桐廬縣又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命名,至此,我市已實現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片綠」。2003-2006年我市連續四年在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耕地/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數據,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總面積2128畝,其中農用地20908800畝,佔82.8%,建設用地2861792畝,佔11.3%,未利用地1490537畝,佔5.9%。
耕地變化情況。2006年我市耕地減少81946畝,其中建設佔用耕地減少49226.1畝,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21908.6畝,其他減少耕地 10811.3畝;耕地增加54445畝,其中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3512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畝,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039.8畝,土地復墾增加耕地1225.1畝,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畝。耕地凈減少27502畝。加上可調整土地338192畝,全市2006年末耕地總量為3620270畝。
耕地佔補平衡情況。2006年全市建設佔用耕地49266.1畝,通過我市自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補充耕地37877.1畝,通過有償調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標等方式委託外市補充耕地17130畝,合計補充耕地55007.1畝,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據農業局統計,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噸(折標),較上年減少0.44%;農葯使用量9475噸,較上年增長1.70%,其中除草劑總量3240噸,殺蟲劑總量4268噸,殺菌劑總量為1967噸。
水利/森林資源
據林業水利部門提供的數據,2006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09.8億立方米。總用水量為48.7億立方米,耗水量為21.0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656立方米。人均年綜合用水量為735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量人均為 72 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為44.4%。水資源量的空間分布總的趨勢是由西部山區向東部平原遞減。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25萬畝,森林面積1592萬畝,人均2.41畝,林木蓄積量3342萬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64.0%。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積增加23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9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1.4個百分點。
杭州市境內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0多科39種,裸子植物8科49種,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類39目156科779種。
全市脊椎動物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5個主要類群,共642種,分屬47目135科。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總種數的35%,占浙江省內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數的53%。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59種 。
措施與行動
土地管理措施和對策
一是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二是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開發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護耕地」的結合點。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的力度,工作重點逐步從農用地整理轉向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內部挖潛,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佔補平衡。同時,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籌措建設用地指標,保障建設用地需求。
三是努力提高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平。通過推行工業用地招牌掛新政,提高供地門檻,促使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同時積極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防止閑置、浪費土地資源。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用地。通過擴大衛星遙感監控區域等手段,加強土地執法力度。對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做到查人與查事相結合,切實起到查處一件震懾一片的效果。
穩步提高耕地質量
2006年全市耕地質量穩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標准農田三位一體的農田基本建設成效顯著,全市50%以上的農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脅、主要糧油經濟作物產區土壤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鞏固與提高。據監測,全市主要土壤類型及主要理化性狀(有機質、有效磷等)呈上升趨勢。土壤次生潛育化、沼澤化進程受到較好的抑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與「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工作開展,達到了穩產優質、節本增收的成效。示範區基本達到控制標准,全市圍繞著「控氮活磷增鉀補微」施肥技術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市化肥使用日趨合理,總量呈現減氮、減磷、增鉀、增復混肥的態勢。
太湖、錢塘江兩大流域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工作逐步深入,評價結果證實絕大多數地區農田土壤環境保持穩定,94.5%的區域土壤符合生產要求,個別重金屬如鎘、鉛含量偏高問題調研正在深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評價成效明顯,糧油及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評估工作正在興起,生態農業園區、新型畜牧小區及循環農業建設穩步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顯著提高,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土保持
完成小流域治理11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7.6平方公里。
市區河道配水和保潔
加強對市區河道長效管理和配水保潔工作的考核力度,完成市區河道配水量23.7億立方米,河道保潔率達97%。
建設三堡引水工程,引錢塘江水入運河,輸水能力超過30立方米/秒,對運河及杭州市區河道水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縣、市(區)交界河段的違法采砂事件進行重點打擊,維護了正常的采砂秩序。取締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采砂作業,核實並削減采砂總量,全市全年實際采砂量比計劃采砂量減少59萬噸。
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以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為重點,完善林木採伐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推廣林木採伐公示制,嚴格執行採伐限額。
加大木材檢查執法力度。據統計,全市共檢查運輸木材車輛29185車次,查處違章運輸木材案件4282起,查處違章運輸木材16372.5立方米,挽回經濟損失43406萬元。
加強野生動植物宣傳保護力度。舉行「關注鳥類,關注人類,預防禽流感」為主題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愛鳥周」活動。與國家瀕管辦杭州辦事處共同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宣傳活動。聯合工商、公安、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等部門先後開展了代號為「綠劍一號」、「綠鋒二號」、「綠盾行動」的專項行動。啟動候鳥疫情疫病監測項目——杭州野生動物疫情疫病(候鳥)監測項目。
深化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加強林區野外火源管理,實施「清火行動」。在森林火災重點防範區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帶210公里,在臨安、淳安、建德和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合計建成5個森林災害遠程視頻預警監控系統。推進群眾性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及武警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努力把火災消滅在始發狀態。全年森林火災受害率0.1‰,發生率1.1次 /10萬公頃,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
加強主要森林病蟲害的工程治理,積極開展生物、物理、化學和營林措施等綜合治理。全市共發生林業有害生物面積91345畝,同比下降26.5%;實施監測面積921.3847萬畝,監測覆蓋率為100%。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建立農村垃圾收集系統,採取戶聚、村集中、鄉鎮中轉、縣(市)以上處置的辦法進行處置,推廣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示範工程,2006年全面完成了98個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工程建設;妥善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採取了鋪管進網、建設集中處理設施以及採用生物技術、土地利用、沼氣工程等適宜處理措施和技術,建成了97個村的農民生活 污水處理工程。
二是大力開展「肥葯雙控」示範區建設。全市建立了「肥葯雙控」省、市級示範工程37個,示範方面積為33220畝,建成示範區核心方4600餘畝。
三是逐步擴大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無公害基地和綠色品牌。按照建設科技含量高、綜合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新型農業要求,大力推廣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