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21 19:05:34

㈠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新公共管理》簡·萊恩(作者),趙成根(譯者)
內容介紹全書共分5個部分、12章。導論部分首先表明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在重點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其他已有研究途徑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新公共管理的綜合分析框架,以客觀地反映公共管理的現實。具體的兩大目標,一是要考察分析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各種理論模型,並努力與新公共管理相融合,以尋求進行學科整合,創建一種新的公共管理理論框架的可能性。二是探究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影響下,公共部門的可持續的適用性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新公共管理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問題,討論了相關的重要概念,著重討論了新公共管理這一核心概念。作者准確地將新公共管理界定為契約制,是簽約外包制(contracting-out)和政府內部契約制(contracting-in)的綜合。第一篇由兩章構成,主要考察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和治理實踐的現狀。第一章討論了20世紀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研究途徑:公共行政研究途徑、管理研究途徑、政策研究途徑,以分析這幾種公共管理的主要模式的差異,指出這些傳統的治理理論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第二章對使用公共財政統計資料的公共部門項目、公共資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的最近的發展進行了總體考察,考察了在民營化和放鬆管制等市場化改革的影響下公共部門變遷的趨勢。第二篇由四章構成,主要運用公共選擇理論、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和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等直接推動新公共管理產生和發展,構成新制度重要理論基礎的理論工具,重點研究分析了官僚制組織配置資源的結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公共企業不能有效運作,收入保障計劃或者公共再分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麼等課題。第三篇由五章構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制度模式所涉及的各種重要主題。第七章考察從傳統的長期契約制轉向新公共管理的短期契約制所帶來的重要變化。第八章概括了契約論的贊成者和反對者的主要觀點。第九章分析在契約型治理機制中政府的各種不同角色。第十章考察了代理契約制,考察了政府與它的CEOs之間的關系。第十一章則提出了在新公共管理制度中組織失敗的風險這一問題。最後,在結論一章,作者對以公共契約主義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及其限度進行了分析。

㈡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公共管理有哪些啟示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含義
在20世紀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西方許多國家都因此改變了公共管理模式,而這場政府改革運動就被稱為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這場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西方各國的政府行政管理,徹底改變了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在政府管理思想和職責上進行了改革,吸取了私營企業中的管理經驗,將這些先進地管理經驗融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用私營企業的管理模式促進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政府、社會、顧客三方,如何將這三方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才是政府部門最為重視的。同時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主要提倡以下幾點觀念。
1.1 要將政府職能明確區分,多元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推行後各國政府就注重將政府的管理職能都明確清楚,不再是傳統管理模式中的混亂狀態,政府在其中主要做的是掌握全局,將政府各個部門都發揮出其各自的作用,將各部門之間緊密聯系起來,相互協調,以服務人民為主體。
1.2 政府將公民擺在客戶的角度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明確提出了政府部門要改變對公民的思想觀念,要將公民作為政府的顧客,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公民,根據公民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務政策,要嚴格禁止官僚主義的出現,要將公民擺在首位,急公民之所急,想公民之所想。
1.3 政府部門要借鑒私營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驗
在傳統政府管理模式中容易出現各部門之間的混亂狀態,沒有明確的分工,這時政府部門就應該積極借鑒私營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的先進經驗和手段,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還可以為人民提供更優質服務,加強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權威性。
1.4 政府部門要建立競爭機制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提出了政府工作效率差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政府部門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沒有壓力,這樣就會得過且過,不能帶動政府行政人員的積極性。所以政府部門就應該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的內容,將政府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通過競爭機制帶動各個部門之間的競爭,這樣就會在競爭中提升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也刺激行政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5 政府職能的優化和調整
傳統政府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過於單一,政府職能混亂,很多部門根本不能分清自己的職能,這樣就給政府行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多困難。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後,各國政府都對政府管理職能進行了反思,在反思後對政府職能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加強了政府職能的明確性,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政府部門能更快地處理。
2、我國公共管理理念的實質
在我國通常將公共管理成為是行政管理,其實也就是指政府部門的一切管理職能,不會存在盈利性質,近些年我國也針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提出進行了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將我國的政府職能進行了明確分工,同時還建立了第一部門、第二部門,在這兩個部門之外還成立了第三部門,三個部門的出現也就預示著我國政府管理模式的完善,由前兩個部門執行政府權力,同時由第三個部門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管理,隨著我國第三部門的逐漸壯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完善,第三部門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加。
3、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運用於我國公共管理實踐
由於近些年我國政府對於管理模式的逐漸重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出現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斷加強我國政府職能的工作能力,將人民作為政府服務的對象。
3.1 對政府職能進行規范,建立服務型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出現,對於我國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帶來了巨大影響,我國政府傳統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過於單一,不能將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出來,而且在政府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貪污腐敗問題,這就給政府職能的權威性帶來了威脅,很多管理方式都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政府角色和職能進行重新定位,要將政府、社會、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重新規劃,尋找最為適合我國改革發展的管理模式,要將權力分散給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接受第三部門的監督,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尋找不足之處,然後進行改正,將政府建設成服務型政府。
3.2 大力培養第三部門,打破經濟市場的壟斷局面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後各國政府都將目光投入到其中,很多國家都在對政府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我國政府在此方面也不例外,對傳統政府管理模式進行了反思,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的政府多元化管理模式,在我國政府行政管理中進行初步試驗,在很多地區都出現了許多非盈利機構,這些機構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要對當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進行監督,避免政府部門貪污受賄問題的出現。政府部門首先要將第三部門的職能進行詳細規劃,不能將第三部門只是作為一個形式,要培養專業的人才組建第三部門,在市場經濟體制方面也要進行改革,政府部門要吸取私營企業的管理經驗,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要對一些重要物品進行政企合作,改變政府壟斷的局面,根據人民的需求進行政策上的改革,在權利的行使上要保持民主的原則,將群眾的需求作為政府服務的重點。

㈢ 簡述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觀點有哪些

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觀點
①顧客取向
②是政府職能定位
③是績效管理
④引入成本-效益觀念
⑤專業化管理

㈣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1、奧斯本;

2、蓋布勒;

3、 胡德;

4、奧斯特洛姆。

二、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評,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公共行政發展的總趨勢。它通過推進改革管理的整體的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促使政府不再擔當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惟一提供者,而是擔當公共事務的促進者和管理者,它有助於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公共管理」範式的出現構成了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範式的嚴峻挑戰,它改變了傳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主題、方法、學科結構、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日益成為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主流。「新公共管理」有其新穎、合理之處,它反映了當代西方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成就。

與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相比,「新公共管理」範式具有一系列創新,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新公共管理」為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廣泛、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新公共管理」開闊了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視野,具有一系列主題創新;

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個更加全面、綜合的知識框架;

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種當代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實踐模式。

新公共管理在三個方面表現出了防止行政權力腐敗的趨向:

(1)新公共管理的服務定位將導致特權的消失和特權意識的弱化;

(2)新公共管理的顧客至上改變了原先行政體系的主體中心主義,這種主體的邊緣化使腐敗喪失了發生的根據;

(3)新公共管理由於實行公共服務的公開競標,將增加行政行為的透明度,使不透明地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會最小化。總之,新公共管理已經顯示出這樣的趨勢,即建立起一種以公共利益為中心的管理體制。

此外,新公共管理還力圖從根本上解決管理行政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可能代表著走向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是政府變遷中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官僚制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傢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完全被新公共管理模式所替代。這是因為:

首先,正如奧斯本和蓋布勒清醒地認識到的那樣,政府行政部門與私人企業是「根本不同的兩種組織機構」,二者之間有一定不可泯滅的界限。同時政府行政部門在政策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視、保持全社會的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企業無法替代的。在政府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中可以引進「企業家精神」,但卻絕對不能使政府等同於企業。

其次,正如韋伯早就注意到的那樣,「官僚制本身純粹是一種精密儀器」,「由於它內部的徹底理性化結構,使對它的『革命』愈來愈不可能」。因此,當代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行政改革,只不過是要消除政府行政體系的官僚制過度發展帶來的弊病,而根本談不上廢除或准備廢除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的出現被稱為行政管理範式的轉換。作為一種新的理論範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領域所未涉及的大量專題,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務供給、理性人、交換範式、制度選擇、政府失敗、自給型公共組織等,成為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導理論。

第一,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通過「政府公共政策化」將政府從管理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根本上解決機構臃腫、預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義與腐敗盛行的頑症。「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策組織與規制組織的職能是負責「掌舵」,而服務提供組織與服從型組織的職能是「劃槳」。這樣做可以自然而然地達到消腫減肥的目的,減少開支、提高效率。

第二,將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門。「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務理念都可以為公共部門所用。應該打破政府部門的壟斷,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將公共服務承包出去,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和目標管理;對產出和結果高度重視,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僱傭機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終身任職。

第三,營造「顧客導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社會職責是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政府服務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於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

第四,採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以授權、分權的辦法來對外界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與集權的機構相比,授權或分權的機構有更多優點,比集權的機構有多得多的靈活性;對於新情況和顧客需求的變化能迅速作出反應;比集權的機構更有效率;比集權的機構更具創新精神;能夠比集權的機構產生更強的責任感、更高的生產率。

第五,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放鬆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與之簽定績效合同,並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這是組織由過去的「規則驅動型」向「任務驅動型」轉變。

第六,考慮外部性問題。「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由於公共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將一些公共產品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實行公共產品消費低收費制,從而減少人們對公共產品消費,增加私人產品消費,同時也改變公共服務者激勵機制,減少公共產品帶來外部性。

第七,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實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進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標是建立電子化政府。隨著知識爆炸性的增長,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運轉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為改革這種狀況,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實現社會信息化,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新公共管理理論在西方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

首先,自20世紀70年代由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弱、西方各國高額的財政赤字、福利國家的不堪負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經濟問題的浮出水面,成為引發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

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再次,自二戰以後,由於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張,政府規模的無限膨脹,使得西方各國政府普遍臃腫,效率低下。

最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要求西方各國對政府組織作出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與調整。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國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新公共管理時代。

㈤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理論

㈥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特徵有哪些

新公共管理是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績效赤字而開始的大規模的政府改革。即政府管理的運作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行政,轉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法漢姆及霍頓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徵,具體如下:
(1)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指在設定政策目標及闡明政策議題時特別強調戰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制定與執行相分離,並且必須對服務的傳輸建立起一個賦予責任的行政單位。
(3)改變組織結構。使官僚體制更為扁平化,授權給管理人員,以利績效目標的實現。
(4)依據經濟、效率、效能等標准來衡量組織成就。發展績效指標,使組織的成就能夠被加以比較和測量,並據此進一步提供信息來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
(5)改變現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織能在被傳統公共服務價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轉換成為「新公共服務模式」,強調與市場及企業價值相適合的文化。
(6)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其目的在於淡化集體主義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包括尋求動員員工的支持和承諾來持續地進行結構與組織的變革等。
(7)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應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並發展一種將大眾視為顧客、消費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務導向」。公共服務不再由專業的供給者來支配,而是以回應人民真正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
(8)以契約關系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系。

㈦ 如何客觀評價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於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

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思想之一。在當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中越來越顯現出其主導範式的地位。本文將就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論及現實背景、理論觀點及內涵、以及該理論的反思進行系統的梳理及評述,以期對該理論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

1 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論及現實背景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產生是傳統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論危機以及現實實踐過程中的挑戰雙重合力所導致的結果。

傳統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並由古德諾系統化的「與行政二分」理論以及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論之上的。兩大理論作為傳統公共行政的理論基礎,其提出具有跨時代之意義,以此理論為基礎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自其產生以來,已逐步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由於其本身存在的內在理論缺陷,在其形成後不久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學行為主義和人際關系學派的激烈批判。

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二分理論在實踐中的不可行。行政學者羅伯特•達爾和沃爾多都曾指出,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傳統行政模式的不切實際之處就在於,政治與行政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不含任何價值判斷的公共行政只是一個神話而已。此外,面對於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學者們也認為,由於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組織僵化以及等級制的特點,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會與制發生沖突。同時,以這種程式化、固定化的方式應對豐富而不規則世界,必然導致了各種現實的沖突與壓力。

而在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存在缺陷而招致批評的同時,和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及特點,這對傳統公共新政構成了新的挑戰。

首先,經濟理論新變革的出現。二戰後的西方各國政府遭遇了嚴重的「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理論認為,解決公共管理的危機之道便是減少政府的職能,盡量交由更有效率的來調控貨品和服務的供應,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由此,他們認為市場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為管治社會的主導機制,只有將「經濟效率」奉為最高標准,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使眾多自利的個體走到一起,增加社會福祉。

其次,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政府績效與政府合法性的單一縱向參考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橫向競爭的時代成為現實,不同社會下的公眾像選擇職業與工作單位那樣選擇政府的時代已悄然來臨。為迎接這一挑戰,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與重塑,無疑將成為各國政府明智的選擇。

總之,隨著理論的發展和現實社會的變遷,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已經在理論和實踐的質疑聲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以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舞台,並引發了公共管理領域一場新的革命。

㈧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觀點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不同: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託-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徵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並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基於傳統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於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㈨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興起,對衛生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興起,對衛生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