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污染建議
A. 環境污染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
人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的環境污染,然而很少人去思考過它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我們和後代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的影響。最近,《科學》雜志連續4期以「地球的狀況」 (State of the Planet)為題發表了多篇這一領域的學術論文;《自然》雜志也在12月4日有數篇這類文章,指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
在 12月5日《科學》雜志上一篇題為「全球空氣質量及污染」(Global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的文章中,日本科學家Hajime Akimoto研究了環境污染及現代交通工具對大氣、農業、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比如,氣溶膠(Aerosols) 以及氮氧化物 (Nitrogen Oxide)是一些已知的污染因素。而且,亞洲地區的污染已經超過北美和歐洲。文章作者指出,很顯然改善空氣質量需要全球各國的努力。
發表在同一期《科學》雜志上題為「當代全球的氣候變化」(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是報導了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指出,當代社會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的行為引起的。具體來講,石油及礦業的開采,能源的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使用,都會改變大氣的成分。
報導中說,盡管人們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有所進展,但還存在許多未知因素,比如氣候變化的速度會有多快。這些未知因素使得科學家們尚無法預測氣候變化對人類帶來的後果到底有嚴重。
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還在加劇,這也意味著我們正在給人類未來的生存造成越來越大的難度。因此,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
一、前言
自從有人類以來,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成為影響環境變遷的因素之一。人類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響也越大。當人口稀少、科技不發達,人類焚燒森林擴張耕地,對大自然的影響是區域性而且緩慢的。隨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斷突飛猛進,人類的影響不斷加速而且擴大影響范圍,假以時日演化成森林縮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樣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變遷。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地製造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再只是局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而且藉由大氣的運動,將影響逐漸布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學家也因此驚覺到氣候不只變幻莫測,更可能因人類的過度發展而發生更劇烈的變化。1980年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不尋常的天氣與氣候現象頻頻發生頻率,使得氣候變遷突然成為世人矚目的議題。
本文從科學的角度,討論溫室氣體增加可能產生的氣候變遷,預測氣候變遷所面臨的科學問題,以及我們應採取的態度。
二、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一自然現象,自盤古開天以來,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在輻射平衡狀態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約為 -18° 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氣溫15° C低了許多。大氣的存在使地表氣溫上升了約33° C,溫室效應是造成此一溫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氣中的許多氣體幾乎不吸收可見光,但專門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輻射。這些氣體,允許約50%的太陽輻射穿越大氣為地表吸收,但卻攔截幾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氣輻射出的能量,減少能量的損失,並且再將之放射出來,使得地表及對流層溫度升高。大氣放射出的輻射不但暖化地表溫度,而且在夜晚繼續放射,使地表不致於因缺乏太陽輻射而變得太冷。這些氣體的影響類似農業用溫室的暖化作用,因此稱為溫室氣體,它們的影響則稱為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不只發生在地球, 金星及火星的主要大氣成份為二氧化碳。金星大氣的溫室效應高達523° C,火星大氣太單薄,溫室效應只有10° C。
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創造了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但是,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過高,將攔截過多的地球輻射使得地表氣溫逐漸上升。自從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fossil fuel,如煤、石油 ),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之排放至大氣之中。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千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維持在約280ppmv( 亦即,一百萬單位體積氣體中含有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圖1)。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1950年代之後,增加速率更快,到1995年濃度已達358ppmv。
從18世紀後葉至1990年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這些增加量主要是來自燃燒化石燃料、水泥製造及土地利用。煤及石油中的炭在燃燒過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石灰岩被製成水泥的過程中也產生二氧化碳;土地的開發利用不但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的量,也加速殘枝敗葉的腐壞而產生二氧化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煤大多是泥炭紀(三億多年前)的樹木因某種原因被掩埋在地層之中,逐漸形成的化石。三億多年前植物吸收太陽輻射所遺留下來的能量,近代人類卻在一、二百年之間就將之消耗殆盡。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 CFC )等皆因人類人口的增加、經濟活動日趨活絡,而迅速增加(圖2)。比如,從工業革命之前到1994年, 甲烷含量由700ppbv (part per billion by volume,十億分之一)增加到1721ppbv; 氧化亞氮由275ppbv增加到311ppbv。CFC為人造化學物質在1950年代才大量出現, 而後迅速增加。最近由於蒙特婁公約禁用氟氯碳化物, 其含量在1990年代已不再增加。
如果與二氧化碳相比,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的溫室效應更高。比如, 一個甲烷分子的溫室效應是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亞氮為206倍,氟氯碳化物則為數千倍到一萬多倍。不過由於二氧化碳含量遠大於其他氣體含量, 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仍是最大的。圖3為1980到1990之間各種人造溫室氣體造成的大氣中輻射增加量的比例。二氧化碳的效應佔了55%,甲烷15%,氧化亞氮6%,氟氯碳化物則共佔了24%。
上述的溫室氣體的另一個特性是它們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 亦即, 生命期)相當的長。二氧化碳的生命期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亞氮為120年,CFC-12為102年。這些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幾乎無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過程讓它們逐漸消失。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長生命期,溫室氣體的影響是長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從地球任何一角落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碳分子,在它長達100年的生命期中,有機會遨遊世界各地,影響各地的氣候。即使,人類立刻停止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從工業革命之後,累積下來的溫室氣體仍將繼續發揮它們的溫室效應,影響地球的氣候。
三、 溫室氣體對未來氣候的可能影響
地球氣候史中多次暖期發生時,溫室氣體含量也較高。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韻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現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是,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已經或即將破壞大自然的韻律,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毀滅的未來。
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持續升高(不可避免的事實!),「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的科學家估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0.9° C到3.5° C(圖4)。其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大約佔70%,其他溫室氣體約佔30%。由於海洋熱容量大,比較不容易增溫,陸地的氣溫上升幅度將大於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上升幅度最大,因為北半球陸地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氣溫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據推估,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在低緯度地區,原本降水量就比較大的地區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亞與東南亞。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區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在 2100年時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圖5)。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體積膨脹,格陵蘭及南極洲冰川溶化的影響較小。
在氣候變異度( variability )及極端氣候方面, IPCC 科學家作了以下結論:
氣候平均或變異度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極端氣候發生頻率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普遍增溫將導致高溫情況的發生頻率升高, 但使低溫情況的發生頻率降低。
暴雨的發生頻率可能提高。平均降水減少的地區, 乾旱的可能性升高。水循環可能加強, 其含意為某些地區的旱澇加劇, 某些地區則減緩。
中緯度風暴是否加劇或減弱, 則無定論。
目前的知識無法判定熱帶氣旋及台風的可能變化。
較暖的氣候使熱帶海洋較接近聖嬰現象的情況, 類似聖嬰現象的氣候型態可能較頻繁。
四、氣候變遷預測的爭議
IPCC利用氣候模式在超級電腦中推估未來的氣候,所用的知識與工具皆是最尖端的科技。然而,以目前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與知識,仍不足以用來准確的預測21世紀的氣候。在此僅討論幾個較具爭議性的議題。
空間尺度越小、變化越劇烈的天氣現象,准確度越低:
一般而言,氣候模式的空間解析度甚差。在許多模式中,台灣甚至不存在。因此,不同模式預測的區域氣候,有時甚至南轅北轍。因此,要利用目前的氣候模式預測未來的台灣氣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許多影響氣候的物理機制仍未為人類所了解:
最明顯的例子是懸浮微粒。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時,也同時產生硫酸鹽懸浮微粒,增加大氣混濁度,也造成空氣污染、酸雨。1950-60年代的科學家就曾警告說,人類造成的空氣污染增加大氣混濁度,將使氣候逐漸變冷。因此,如果考慮懸浮微粒的降溫作用,許多地區的增溫程度將減少,雨量變化甚至由減少變成增加(或由增加便減少)。IPCC科學家估計,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造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溫作用約相當於每平方公尺2.5瓦。同一時期,懸浮微粒的冷卻作用則相當不確定,在每平方公尺0-3瓦之間。
氣候模式仍不夠完善:
目前的氣候模式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與用來預測天氣的模式大同小異。許多科學家爭辯,當我們仍無法用這些模式准確的預測10天以後的天氣,如何能預測21世紀的氣候。
自然變遷與人為變遷:
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氣候變遷,有多少是氣候的自然變化?有多少是人類污染造成的?科學界針對此一問題仍議論紛紛,尚無定論。最明顯的例子是,IPCC評斷20世紀是否比其他世紀暖和的結論:「全球平均溫度至少與西元1400年以來任何世紀一樣暖」 ( at least as warm as any century sinceat least about 1400 )。而且,全球暖化的現象可能與長達數百年而在19世紀末結束的小冰河期有關。小冰河期的發生則與人類的活動無關。至於,小冰河期是否是因為人造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才結束,則是另一個仍無答案的問題。如何釐清自然變遷與人為變遷是目前科學家面對的一大挑戰。
五、我們的態度
氣候學家Henderson-Sellers 針對全球暖化防治問題做問卷調查,詢問確定性要有多高才能採取防治行動。結果民眾要求只要50%即可。即使如此,科學家仍無法拍胸脯保證。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因此忽略全球暖化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全球暖化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仍無法確切知道溫室氣體的累積將如何改變地球的氣候,但是我們知道人為污染確實可能導致氣候變遷,其影響不容忽視。理由有三:(1)人類的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2)溫室氣體具有暖化地球大氣的特性,(3)溫室氣體的生命期從十年到數百年不等,能影響地球氣候數百年之久。
氣候系統的回饋作用:
氣候系統的運作過程中有許多正回饋與負回饋作用。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可能劇烈的改變地球的氣候。知名學者W. S. Broecker,最近發表一篇論文警告說,全球暖化有可能改變大西洋的海洋環流,其傳送至高緯度地區的熱量因而降低,反而使得歐洲甚至全球進入寒冷的氣候。他所提出來的機制,乍聽之下,似乎會緩和全球暖化,其實不然。因為,該機制的降溫作用,遠大於全球暖化的增溫作用,反而造成更劇烈的氣候變化。W. S. Broecker將此機制妙比為氣候系統的「阿基里斯的腳踵」(Achilles Heel),亦即微小的變化可能導致氣候系統的大轉變,甚至瞬變(幾年的時間尺度)。
氣候變遷的風險太大:
一個台風,不管在落後國家如孟加拉灣,或富裕國家如美國,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的損失。雖然說氣候將如何變遷仍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全球暖化造成更加劇烈的天氣、氣候變化,其沖擊面之大,將是人類所無法想像的。亦即是,我們所面臨的風險之大,是史無前例的。更何況,資料顯示古代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高時,氣候偏暖;含量低時,氣候偏冷(圖6)。過去一再發生的現象,未來發生的機率也極高。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應有以下的認知與體認:
風險的概念:
首先,我們必須體認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不能因為科學界無法提出百分之一百可信的結果,而全盤否定氣候變遷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中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風險。現代人因此投注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 維護自身的健康,購買壽險、健康保險,防患於未然。而在做這些維護自身利益的措施之前,我們從不需去確定不幸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同樣的,人類的未來面臨更多的大風險。更何況,過去一、二百年來,人類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埋下更多不可預期的危機。與其面對茫茫的未來,毫無作為,不如起而行,盡心盡力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是互相融合, 而不是事後的適應與療傷。即使全球暖化發生的機率不高或者程度不嚴重, 任何維護地球環境的投資( 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都是值得的,因為至少我們維護了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何況,如果發生了,人類所付出的代價將極其慘重。畢竟, 維護地球的健康, 就是延續人類的生存。
摒棄「得過且過」的觀念:
京都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將全球暖化的議題提升到最高點。人造溫室氣體可能造成的氣候變遷,由於不確定性較大,對各國的經濟影響大了許多,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各國也很難取得共識。台灣對此一議題的處理方式,仍處於得過且過的階段。政府總是談論「因應之道」,而不是「解決之道」,一廂情願的希望能適用較寬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甚至,有人建議應靠外交談判來處理相關問題。然而,台灣有多少外交籌碼,人人心知肚明。核能政策的擁護者也趁機建議應發展核能發電。殘酷的事實是,台灣仍將繼續投資於高耗能的煉鋼廠,即使多蓋幾座核能發電廠,也緩不濟急,於事無補。更何況,核能發電廠有其另外的環境問題。鴕鳥心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只會使情形惡化。
營造「環境善國」:
20世紀末,高度的經濟發展對人類生存的地球已經形成重大壓力。台灣地小人稠,所承受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更是嚴重。我們應該採取的策略是,重新思考台灣經濟政策與科技政策,讓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合而為一,而不是互相牽制。台灣應該採取的策略不是因應之道,而是規畫一個能兼顧「適度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策略,讓台灣成為「環境善國」,善盡地球村一員應盡的義務,徹底的解決地區性的與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結語
本文討論了溫室效應、未來的氣候變遷,而且刻意將科學的不確定性赤裸裸的呈現出來。筆者相信這方面的資訊相當重要,因為氣候預測將嚴重影響下游的沖擊評估及因應策略研究,甚至制訂政策的方向。不確定性或概率 )的概念, 也應納入沖擊評估及因應策略研究。我們應作的是依據不同的假想狀況來評估氣候變遷的可能沖擊,而不是鐵口直斷,給予斬釘截鐵的答案。
我們更不希望政府、企業、甚至民眾,因為知道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而忽視人為環境變遷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相反的,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及可能造成的災害,我們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環境保護相關的研究、教育與防治上, 設法結合綠色科技與經濟,讓環保與適度而且必要的經濟發展形成雙贏的局面。
B. 天氣預報寫到有輕度污染是什麼意思
空氣污染指數API值大於100且小於等於200,表明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相當回於達到國家空氣答質量三級標准。
長期接觸,易感人群病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老人、兒童、呼吸系統等疾病患者減少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活動。
C. 如何防範霧霾天氣
霧霾是由於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與霧氣混合,而導致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
城市中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毒性,危害人體健康。冬季遇霧、霾天氣時,若遇空氣污染嚴重可能形成煙塵(霧)或黑色煙霧等毒霧,嚴重威脅人的生命和健康。
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污染物增加,我國工業區和城市中心區等部分地區霧、霾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呈增加趨勢。
D. 霧霾天氣需要注意什麼
1、霧霾天氣少開窗。出門在外一定要戴口罩,平常多飲水,可多泡飲菊杞茶這類中醫茶內飲,預防疾病,多容食用水果,從外回家後要深度清潔皮膚和頭發,此外喜愛晨練以及買菜遛彎的老年人要注意減少出門。
2、在霧霾天氣盡量減少出門。
3、出門時,做個自我防護,佩戴專門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過濾PM2.5,隨時隨地呼吸新鮮空氣。
4、避免霧天鍛煉。可以改在太陽出來後再晨練。也可以改為室內鍛煉。
5、別把窗子關得太嚴。可以選擇中午陽光較充足、污染物較少的時候短時間開窗換氣。
6、盡量遠離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
(4)天氣污染建議擴展閱讀:
霧霾形成有三個要素:
一、生成顆粒性揚塵的物理基源。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地區,其土壤質地最易生成顆粒性揚塵微粒。
二、運動差造成揚塵。例如,道路中間花圃和街道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潑水後若有泥漿流到路上,一小時乾涸後,被車輪一旋就會造成大量揚塵。
三、揚塵基源和運動差過程集聚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顆粒最終與水分子結核集聚成霾。目前來看,在我國黃土平高原地區350多座城市中,霧霾構造三要素存量相當豐裕。
E. 由於大氣污染今年很多城市出現了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人體的健康請你為如何防治
(1)汽車尾氣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的煙塵; (2)力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使用清潔能源.
F. 用英語提出三個關於天氣污染的建議
1.Accuse the factories which
give off the waste exhaust gas.
2.Prohibit friends smoking.
3.Encourage the people
around you plant more trees.
G. 天氣晴朗且大氣污染較輕時,環境有什麼特點
天氣晴朗、大氣污染較輕的情況是當地在高壓內部,
污染物容易擴散,
白天的時候由於晴朗無雲,氣溫一般升高很快;
夜晚由於地面輻射增強,加之天空無雲,氣溫下降很快.
結論:白天氣溫高,晚間氣溫低
H. 近年來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霧霾天氣越來越多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請你向大家提幾條合理的建
一、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1是下大力氣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近70%,短期難以大幅改變。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為重中之重。
2是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各地制定煤炭消費總量實施方案,把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地政府,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監督力度。
3是加快清潔能源發展。大力發展水電、常規天然氣、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加大管輸天然氣、LNG等進口。
4是繼續控制煤化工發展。煤化工屬於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產業,其產生的廢水(COD很高)和爐渣極難處理。
二、關鍵是解決煤炭燃燒污染問題
1是強制要求所有燃煤電廠、燃煤鍋爐、煤化工裝置安裝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在現有大部分獨立火電廠已安裝脫硫設施的基礎上,將進一步要求所有獨立火電廠、自建火電廠、燃煤鍋爐以及煤化工裝置盡快安裝脫硫設施。同時,還將要求所有大型燃煤電廠、燃煤鍋爐及煤化工裝置安裝脫硝和除塵設施。
2是加快出台火力發電、煉焦、建材、燃煤鍋爐等燃煤設施污染物排放新標准,增設污染物排放指標,進一步嚴格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時,通過在線監測大力加強污染物達標排放檢查。
3是加強脫硫脫硝和除塵等環保設施運行檢查,確保相關環保設施正常運行,起到應有作用。
三、加強鋼鐵、煉油等排放管理
加強鋼鐵、煉油等行業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監督檢查。強制要求鋼鐵行業燒結機、煉油行業燃煤/燃焦鍋爐及催化裂化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源加快建設脫硫脫硝和除塵等環保設施。
四、加大機動車污染治理
1是盡快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和提前實施下一階段國家油品質量標準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步伐,落實《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2013年底前全面供應國IV車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應國IV車用柴油。
2是嚴格加強成品油質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和地方標准要求車用油品的行為。
3是加快新車排放標准實施進程。實施國家第IV階段機動車排放標准,適時頒布實施國家第V階段機動車排放標准,鼓勵有條件地區提前實施下一階段機動車排放標准,大幅降低新入市汽車尾氣排放。未達到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的車輛不得生產、銷售。2015年前全面淘汰黃標車。
4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降低城市道路擁擠,降低尾氣排放。
五、加強環境污染監管工作
1是各級政府環保部門必須作為,切實擔負起嚴格的環保監管職能,特別是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密切監管。
2是修訂環保法規相關處罰條款,大幅提高懲罰力度,徹底改變過去環保處罰無關痛癢的局面。對於敢於違反相關環保法規的行為,果斷加大懲罰力度,大幅提高其違法成本,使其不敢再犯,直至取消經營資質或追究刑事責任。
3是狠抓環保大案、要案、典型案例。深深刺激和觸動違規超標排放廢水、廢氣和廢渣企業的神經,促使其加快環保治理設施的建設,努力實現達標排放。
4是嚴格控制建築施工場所揚塵。如,施工現場必須全封閉設置圍擋牆,嚴禁敞開式作業;施工現場道路、作業區、生活區必須進行地面硬化;市區施工工地全部使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杜絕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等。
5是控制道路揚塵污染。推行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增加城市道路沖洗保潔頻次,切實降低道路積塵負荷;減少道路開挖面積,縮短裸露時間;加強道路兩側綠化,減少裸露地面;所有城市渣土運輸車輛實施密閉運輸等。
6是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業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重點企業,必須在2014年前向環保部門申領排污許可證。排污許可證將明確允許排放污染物的名稱、種類、數量、排放方式、治理措施及監測要求,作為總量控制、排污收費、環境執法的重要依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企業,不得排放污染物。
7是加快推動排污權交易。針對電力、鋼鐵、石化、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建立區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用市場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
I. 如何改善霧霾天氣狀況
解決霧霾的具體建議: 一、推進污染稅:採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某專些高消費、高屬排量的群體,採取徵收污染稅的辦法。 二、制定相關的應急措施:北京市2012年底出台的《北京市空氣嚴重污染日應急方案(暫行)》將空氣重污染日分為重度、嚴重、極重,分級採取相應的污染應對措施。在極重污染日,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業的污染排量上升到30%,在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停駛公務用車30%。 三、運用高科技手段緩解霧霾災害:政府可以利用手機微博等新型媒介,採用手機PM2.5發布系統。除了通過專業網站、電視台、廣播、電子郵件訂閱空氣質量信息之外,市民還可下載手機軟體獲取空氣質量日報、預報、健康提示及防護建議等。出現重污染時,環保局及監測中心將通過微博、新聞提示等渠道加密發布信息。 相信通過這些渠道,定能使我們的天空恢復藍天白雲。
J. 天氣條件在一天中一般什麼時候空氣污染比較嚴重
到了白天,當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迅速上升,逆溫層就會逐漸消散。於是污染回物也就是很快擴散了。答一般到上午10點以後,地面空氣就很新鮮了。因此,早晨鍛煉身體的時間應選擇在日出以後,最好選擇上午10點和下午3~4點做課間操和工間操,因為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