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的概念
1. 給國際公共產品下定義不超50字
17 .微商是人們在來微自博或微信平台里發送商品信息,利用網路支付功能達成交易目的的一種商品交易模式。 【評分標准】下定義的格式 1 分,屬概念「商品交易模式」 1 分,「在微博或微信平台里發送商品信息」 1 分,「利用網路支付功能」 1 分,「達成交易目的」 1 分。
2. 純公共產品的定義
根據對非競爭性和非排抄他性的滿足條件,公共產品被分為純公共產品(pure public goods)與准公共產品(quasi-public goods)兩個類別。
純公共產品是指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期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嚴格地講,它是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是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減少別人對它進行同樣消費的物品與勞務。 純公共產品不僅包括物質產品,同時還包括各種公共服務。所以有時把公共產品與勞務聯在一起來看,除可供公共消費的物質產品外,政府為市場提供的服務包括政府的行政和事業方面的服務也是公共產品,這就是說,廣義的公共產品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公共產品,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公共產品。
3. 養老金在財政學的概念中算公共產品嗎 說明理由
完全不屬於
公共產品最重要的特點是「非排他性」,即每個人的使用並不影響其他人的使用,如專國防,環保,外交等等。
養老金屬於轉移支付,即二次分配的領域。顯然是具有競爭性的。
所以,不屬於公屬共產品
4. 運用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談談你對如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縮小
啊呸。傻逼。手機連電腦語音錄入出錯
5. 比較分析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本質,概念,特點,供給和調節機制的不同
公共產品(Public good)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專產品。公共座屬椅,亦稱"公共財貨"、"公共物品"。西方經濟學用語。指能為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或享用的產品或服務。如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特點是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
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費上的競爭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產品。
6. 公共經濟的概念
西方經濟學把所有經濟主體分為兩大類: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前者是指政府內及其附屬物,後容者是指企業和家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國民經濟的運行,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它們的行為方式和目的卻不一樣。企業和居民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有強烈的利益動機,行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政府卻與此不同,它主要是為了社會目標而存在。當然政府的經濟活動不能完全忽視收益和成本,但它更多的是考慮社會公正和公平。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壟斷、外部性等原因,會出現失靈的現象。如何彌補市場失靈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彌補市場的失靈與不足。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市場秩序、影響收入分配、優化資源配置、穩定宏觀經濟等。
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規律與企業和居民一起參與和影響國民經濟的。公共經濟學就是專門研究政府經濟行為的規律的科學,它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是論述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的存在意義和行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麼以及應該怎麼做的學科。
7. 運用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談談你對如何加強城市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私營經濟迅猛發展、國有中小型企業基本實現民營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大力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勞動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化的勞動關系基本形成並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面對新型的勞動關系,工會維權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問題,是做好新世紀新階段工會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和工會在勞動關系中的定位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的新特點 第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是市場調節的產物,其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建立起來的;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即職工和企業經營者利益進一步分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利益矛盾;第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主體雙方的自由度更大,勞動者可以根據自己意願自主地決定是否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而企業也可根據契約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 (二)當前勞動關系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是現實與部分職工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房改、醫改、教育改革和社會保障改革政策的相繼出台和實施,大量支出增加必然會激起廣大職工群眾強烈的增收慾望,然而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巨大壓力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職工群眾增收的願望得不到實現,致使勞動關系中經濟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勞動關系趨向復雜多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逐步健全,勞動關系更加企業化、個人化;職工的工作范圍更廣、彈性更大;企業生產經營和勞動用工更加靈活;職工勞動報酬與工作業績直接掛鉤,差別更加明顯,這些都使勞動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西方企業的勞務管理和處理勞資關系的方式逐步進入國內;再加上大量私營企業隨意解僱職工、忽視勞動保護、強迫加班加點等做法,都加劇了勞動關系問題的復雜化和多樣性。 三是勞動關系對抗性明顯增強。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制結構和分配結構的改變,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而且與一般勞動相比在分配中占的份額更大,這就造成了較大的利益差別,使新時期勞動關系的對抗性因素有所增加。特別是隨著企業改制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在保障職工勞動就業、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等權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愈發突出,以致引起對抗性的群體性事件。 (三)准確把握工會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中的定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組織在勞動關系中的准確定位只能是職工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這既是勞動關系的新變化對新時期工會工作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工會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揮作用的一種必然選擇。 為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工會將通過五項基本權利來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一是行使參與權,代表職工參與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協商;二是行使談判權,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行政和有關部門就職工權益方面的問題進行廣泛的平等協商;三是行使締約權,代表職工與企業行政簽訂集體合同和有關單項協議;四是行使監督權,工會對用人單位執行國家的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五是行使調處權,工會代表職工參與勞動爭議的調解和仲裁。 二、充分發揮工會在解決勞動關系問題中的積極作用 (一)正確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問題,是工會做好新形勢下的維權工作的基本前提 第一,要正視勞動關系問題的客觀性。正視當前深化改革給勞動關系帶來的新問題,目的是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發展的曲折性和改革的復雜性。廣大職工群眾是改革的直接體驗者,也是新一輪利益調整的直接參與者。所以,各級工會要正視深化改革中凸顯的勞動關系問題,以理性、冷靜和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在改革中不斷涌現的更為復雜的勞動關系問題。 第二,要辯證看待勞動關系問題的兩面性。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產生的新的勞動關系問題,實質是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必然要付出的代價,要正確看待這種代價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正反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數百萬職工的下崗分流和企業產權結構、利益關系格局、經營管理機制的調整,換來了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和國民經濟新一輪的快速發展,這使我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所付出的代價與加快發展之間是互為補償的關系,從而鼓勵和引導一部分職工為加快發展做奉獻;另一方面,如果改革所付出的代價可以被社會吸收、補償和消解時,職工隊伍和社會的穩定就會有保障,反之,職工和社會就可能產生消極情緒,出現種種不穩定因素。因此,工會要正確認識勞動關系問題的兩面性,推動有關部門在充分考慮職工總體受益和總體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同時,工會還要做好向職工宣傳教育的工作,把最大多數職工的利益保護好。 第三,要區別勞動關系問題的差異性。就當前來說,有些勞動關系問題是社會結構轉型和企業運行機制調整帶來的,但有些問題則是由於工作失誤等人為因素造成的,這就是勞動關系問題存在的差異性。所以,工會在認識和解決勞動關系問題時,要注意區別對待改革過程中的必然代價和人為代價。對必然代價,要做好對職工的教育引導工作;對人為代價,要充分發揮監督的作用,積極督促有關部門採取補救措施,同時還應讓人為代價的製造者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會組織建設,是工會在解決勞動關系問題中發揮職工合法權益代表者和維護者作用的基本保證 第一,要加快新建企業、改制企業和城鎮社區的工會組建步伐。要堅持哪裡有職工哪裡就要建立工會組織的原則,做到凡是開業投產的企業,不分規模大小、職工多少、所有制形式如何,都要依法建立工會組織;改制企業工會要隨改隨建,會員關系隨變隨轉;要大力發展城鎮社區工會,把大量分散在社區的非正規就業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同時,不管職工的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性質如何、地域如何、身份如何,都有加入工會的權利,都應及時把他們吸納到工會中來。 第二,要積極發展農民工加入工會。現實的發展迫切需要工會把廣大農民工吸收到組織中來,並擔負起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職責。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民工在城鎮就業的臨時性和隨意性以及其自身帶有的文化水平較低、組織紀律性較差等弱點,工會組織要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工這個工人階級隊伍的新成員組織起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第三,要積極把廣大城鎮失業人員組織到工會中來。工會組織應主動介入勞動力市場,把廣大城鎮失業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並引導失業人員正確合理地選擇再就業渠道,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新工作。 (三)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談判機制,是工會在解決勞動關系問題中充分發揮職工合法權益代表者和維護者作用的基本途徑 推進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制度的規范化,提高集體談判機制的實效,關鍵要從健全法律法規人手,切實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提高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制度的立法層次。《勞動法》只對集體談判作了原則性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集體合同規定》,是目前我國集體談判的主要依據,但還不完善。因此,全國人大應盡快制定和頒布有關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的專門法律,如《集體合同法》。 二是要明確企業行政方在集體談判中的責任,這是在今後制定有關法律、完善集體談判制度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是要解決當前集體談判的結構和層次比較單一的問題。結合我國當前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應實行多層次的談判結構,如行業、產業等層次,特別是中小企業較多的產業(行業),應大力推行產業(行業)級談判。 四是要細化要求企業行政方在集體談判中提供有關信息的法律條款。企業行政在談判過程中必須向工會代表提供有關企業經營情況的真實信息,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談判可言。盡管《集體合同規定》對此有所規定,但仍對企業行政難以起到約束作用。 五是要明確違約責任和處罰的標准與辦法。有法不依是目前勞動關系領域的最大問題。鑒於這種情況,在有關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的法律中規定違約責任和處罰辦法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勞動關系問題是我國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同時,正確認識和處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問題也是新時期工會組織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的必然要求。各級工會都要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系問題,不斷提高認識和解決勞動關系問題的能力,為促進新時期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
8. 對於公共產品的概念,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
C.原因不詳
9. 有人知道「准公共物品『的定義嗎
公共物品理論: 是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收\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礎理論.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國防、國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屬於典型的純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它介於私人物品和純公共物品之間.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傳統上是政府直接負責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產.使得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對經濟活動的規制、干預和生產功能,政府規模越來越龐大,而財政開支的規模也與日俱增。但是,政府在經歷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帶來的一個時期的經濟繁榮之後,制度安排的效用遞減和傳統官僚體制內在的弊病,使得自身無法經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存在著過度提供公共物品、財政赤字負擔過重和無法迅速回應公眾多元化需求等諸多問題。要求政府選擇更為有效的供給制度安排.
公共物品理論認為,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和特徵,安排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制度,使各種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公決效率最優.政府出於對憲法、法律的遵從和滿足公民基本權利與公平分配的需要,它必須對某些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公民基本權利與利益的純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時可以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私營部門的經營與技術優勢,來有效地生產各種不同性質的准公共物品,這樣既滿足公平價值,又滿足效率價值,並降低公共財政的支出規模,提高公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