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共文化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2. 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
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卻經常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動,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終止或被擠占資源。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使之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
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惑,那就是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究竟是為了什麼?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簡單而言,公共文化活動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利而主辦的,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人民群眾、以實現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但是,在實際的運作中,我們卻往往背道而馳。我們的公共文化活動,有許多的是為了上級所布置的某項工作任務,或者為了配合某些經濟的或者其他的什麼活動。不是說公共文化活動和這些活動沒有關系,事實上,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是天生的,難以割捨的。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配合這些活動的同時,或者終止了我們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或者將本應該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各項資源被這些活動所擠占,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經濟等各項活動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得人民群眾應該享受到的公共文化難以得到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而提出的,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強調作為一個人民的政府的社會責任、義務和歷史使命之所在。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標志著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標志著其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更標志著其社會的進步程度。只有保持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夠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一個富足、安康、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首先滿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保證全體民眾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產品(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保證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是對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除生存權外的基本的文化權利,實現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滿足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需求,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傳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存、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發展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責任與義務。
在實際工作中,要保障公共文化活動的正常進行,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人民群眾是我們服務的主體,是我們各種公共文化服務的「顧客」、「上帝」。
這不僅僅是從一般的,為人民服務的角度講,其中還包含著經濟的成分。從經濟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動的資金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實際的來源是納稅人的稅款,活動的買單者是全體納稅人。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他們似乎享受的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服務,其實,他們在納稅的同時也就訂購了各種公共服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享受這種免費的公共文化活動是天經地義的,並且應該享受到的是高質量的、貴賓級的服務。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體現出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因此,決不能因為公共文化活動是免費的或低價的文化活動,我們就降低我們的活動質量、服務標准。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要照顧到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由於我們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工作的習慣,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更多地強調群眾文化人群非職業化、由群眾文化愛好者所組成等特徵,沿襲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們所要面對的人群是全體人民群眾,我們所要服務的應該是所有民眾,而不僅僅是有時間並願意參加我們活動的「銀發一族」,或者「群眾文化骨幹」。此外,由於長期以來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欠了很多賬,導致大量文化貧困群體的存在,今天,國家和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補償這些文化債務。但在補償這些債務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體,不只是文化貧困群體需要公共文化服務。不要在滿足文化貧困群體的同時,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盲區。
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分層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單一的活動提供給所有的人。
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需求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一方面,文化發展的多樣化,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服務對象的多樣化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把「大秧歌」送給「白領小資」和把歌劇、芭蕾送給農民工同樣不合時宜,因此,如何豐富我們的公共文化產品,繁榮公共文化活動,成為政府文化部門、公共文化服務者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還死抱著原來那些簡單的服務方式和傳統的節目活動,只能是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拋棄,而達不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方式應該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時代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讓公共文化服務也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當前,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相當多的文化服務單位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置若罔聞,相當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讀取電子郵件,相當多的政府文化網站只是一個擺設,裡面多是關於行政部門的介紹,少有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是意識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以為文化不過就是唱唱跳跳、讀書看報,與現代科學技術聯系不大,只要有相應的技藝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為信息社會主要代表的網路能夠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機會,利用這一新的平台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則是長期以來文化經費不足所致。只有觀念和保障到位,「緊隨時代步伐,創新服務方式」才能落到實處,從而抓住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大好時機。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公共文化是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並形成社會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因此,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擺脫公共文化的附屬地位,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才能讓公共文化真正促進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
3. 省市文廣新局公共文化處長官大嗎
文化部門在市政府部門組織中,屬於地位低的部門,所以一般處長,官不算大的。
4. 公共文化教育是什麼意思
3.1拓展課堂資源,體現美術教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除了美術教育所採用的課程資源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的利用當地的公共文化設施、自然文化資源、信息化資源和現代"流行美術"等資源,從而體現美術教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例如,可以適當的組織學生去當地的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方觀看,拓展學生的學習場所,開闊他們的視野。還有一些民族文化遺產,現代城市環境藝術以及自然景觀等等,可以發展學生的細致觀察能力以及敏銳的感受力等等。利用現代的信息化資源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強大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中獲取大量的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的美術資料,例如圖片、教案等等。最後,在當前視覺文化時代的大背景下,大眾藝術、多媒體視覺藝術等學習內容也應該及時的增加到美術教學中來,例如媒體廣告、漫畫、影視動畫等等。加入這些教學內容,不經能夠使學生深入了解當前社會多元化文化的存在,還能增強他們解讀和分辨視覺信息的能力。3.2重視美術鑒賞教學,提高學生視覺讀寫能力現代社會視覺信息的泛濫和多元文化的格局要求學生應該有很強的視覺信息讀寫能力。因此,美術的鑒賞教學不容忽視。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是對美術作品的一種解讀,因此能夠提高學生的視覺讀寫能力。有益於培養和提高他們美術素養和審美素質。首先,美術鑒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有助於學生形成開放式的審美文化心態和情感態度。其次,美術鑒賞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和辨別美的能力。再次,美術鑒賞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最後,美術鑒賞有助於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審美觀。3.3教師教學手段要走入生活,重視學生發展首先,教師應該重視情境教學的作用。美術教師在講解作品時,講授繪畫技巧時,都應該努力營造出相應的情感和氛圍,讓學生能夠產生深切的體驗,從而感受到愉悅並且喚起強烈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自覺的投入到美術的學習中去。其次,教師課堂的組織形式也要向著多元化、開放式的方向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並不適合美術學科的特點,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師生形成和諧的美術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投入到美術學習的過程中。例如馬蹄形排列法就比較適合於進行課堂討論和教師示範,有利於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小組式排列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與討論;寫生式排列在學生進行繪畫時能夠有足夠的繪畫空間,互不影響等等。3.4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用美術表現生活用美術表達生活是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鼓勵學生通過美術表達對生活的看法,對生活的情感是美術課堂生活化的必要途徑。如在教學《傳統紋樣》時先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傳統紋樣,體現生活中處處都是美;你回家的路上、家裡、公園、餐廳等地方還發現哪些傳統紋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最後讓學生為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設計二方連續,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5.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公共文化設來施免費開放,在傳播中自華文明、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應當引起重視。」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表示,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所需的費用,是由中央財政與地方政府共同分擔的。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約50億元,但有些地方上應分擔資金沒有到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上打了折扣。
「中央財政將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結合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情況,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機制。」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努力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來源:人民日報
6. 公共文化教育是什麼意思
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一是義務教育。從國情出發,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鎖定在對義務教育的保障上,即普及和鞏固城鄉義務教育。只要是適齡兒童,不論在城鎮還是在鄉村,不論在東部還是在中西部,都有權利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為此,一方面應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另一方面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從體制上為義務教育均等化提供保障。二是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具有公益性質,應列入均等化的范圍。應強化政府責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三是公共文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提供精神文化產品方面,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區分開來。文化事業有公益性,可以均等化,像公共圖書館、農村文化室等,屬於政府應該提供的基本文化事業服務。而文化產業則是市場性的,主要靠市場調節。目前,公共文化的數量和質量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不足和脫節現象。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公共文化事業,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公益性基礎設施可分拆出兩個環節,即「基礎建設」環節和「執行運營」環節。對基礎建設環節,即不以營利為目標而以提供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帶福利性的環節,政府應全力予以投資並加強管理,如農村飲水工程、農村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當然,政府對基礎建設不可能全部包攬,可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政策。至於市場性的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等,可按市場方式運作。為全體公民提供良好的環境,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等,也是在「公益基礎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的內容。國家已經把環境保護作為約束性指標來考核各級政府的績效。
在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方面實現均等化。安全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利益的大事,政府有責任提供安全方面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包括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對於這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平等地享受。
7. 論述怎樣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其特點
一、如何理解「政府主導」
《意見》在基本原則中強調政府主導。如何理解政府主導呢?通常的看法是,所謂政府主導就是通過財政投入,按照政府部門的設計,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政府主導是指政府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有這樣一個人們熟知的觀點,就是「政府並不保證提供公共產品,政府只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這句話意思是說,政府的責任是保證公共產品被提供,但公共產品誰來提供是另外一回事,政府並不是提供公共產品的唯一主體。公共文化產品也一樣。從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看,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大致有四種方式:一是由政府提供,二是由社會組織提供,三是由企業提供,四是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共同提供。所以,把政府主導簡單理解為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是不準確的。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而不是按照公眾的意願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由此造成效益低下。
以農家書屋為例。農家書屋是政府有關部門為滿足公眾讀書看報需求於2007年實施的文化惠民重大工程。要求全國64萬個行政村,每村建立一個農家書屋,可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張。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截止2012年,全國已建成60萬家農家書屋,國家財政投入120億元,社會資金60多億元。政府投入的財力不可謂不大。這些農家書屋運行狀況如何?社會各界都很關心。2014年春節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春節期間發揮農家書屋作用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農家書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延長農家書屋開放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滿足春節期間返鄉農民工和放假學生的旺盛文化需求。為了解各地落實《通知》的情況,光明日報記者和大學生志願者組織的調查組,到各地走訪調查,共走訪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廣西、青海等地14個行政村。記者發現,他們所走訪的14個行政村,11個村的農家書屋不是大門緊閉,就是無人問津。書屋建成,不見讀者的情況十分普遍。其餘3個村根本就沒有建立農家書屋。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報以《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 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為題,報道了此次調研的情況,這篇報道產生了很大反響。
近幾年,我作為文化部聘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去過不少農村地區調研農家書屋運行情況。有做得不錯的,但多數地區與光明日報的報道大體一致。實際上,不僅是農家書屋,「5+1」的項目之一——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效益低下的問題也很嚴重。在我調研中,就有地方黨委政府部門負責人就跟我說,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取消這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問題出在這些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部門按照主觀願望設計的,並不是真正源於公眾的文化需求。於是就出現了政府的願望很好,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8. 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指什麼
是指由各級人民政府舉辦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向公眾開放用於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公益性的大型的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站)、體育場(館)
9.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10. 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必要性
一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更趨復雜、更加多元化,許多人的價值觀念處於迷茫狀態。面對這種思想狀況,只有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責任,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鞏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只有將保障文化民生、實現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公平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加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確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機會,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平正義。
三是夯實國家文化發展基礎的迫切需要。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關系國家整體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只有繼續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注重積累、穩中求進,持之以恆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牢牢夯實文化發展的基礎,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
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迫切需要。當前,廣大城鄉居民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已對政府管理文化的傳統手段和方式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在新的時代要求面前,只有通過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適應迅速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