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廁所照明
規范不可能包羅所有的場所你說的這些部位,參照執行也就是了
『貳』 建築設計包括什麼
建築工程設抄計,
按設計階段可分為「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
按專業可分為「總圖、建築、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工藝(廠房)」。
就建築專業來說,設計方案中包括了各個專業的內容。比如,平面布局、空間關系、交通流線、面積指標等內容是建築專業自身解決的問題;柱網布置、結構選型是結構范疇的內容;設備類型及其機房、管道的布局是設備電氣專業的范疇。
如果把建築比喻成一個人,
建築專業負責這個人的長相、身高——外觀,五臟六腑怎麼擺——布局,職業——功能。
結構專業負責這個人的骨骼、肌肉——使其站立不倒。
給排水專業負責這個人的循環系統、新陳代謝。
暖通專業負責這個人的呼吸系統——通風排煙、冷暖空調。
電氣專業負責這個人的神經系統,語言——電話、聽力——火災報警、安全監控、視力——照明。
雖然不一定貼切,但如果作為粗略的理解也還算形象。
『叄』 高層住宅樓,一樓的優缺點都有哪些
一、優點:
1、出入方便
因綠化帶植物和周圍建築,噪音灰塵較小、採光差,如遇水災1樓遭災,所以1樓通風差,冬暖夏涼。
2、方便應對緊急情況
現在的樓層是越修越高,消防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試想一下,如果住宅樓發生火災,一樓逃生的可能性往往要大於高層的住房。
3、價格便宜
一般一棟住宅樓一樓和頂樓的價格都會比較便宜一些的,個別小區買一樓送負一樓的,這個叫劃算;若是有北陽台花樣啥的,就更好了。若是物業管理不嚴格的,一樓的煙道可以拆除的,這樣就能更加提高房屋的使用面積。
二、缺點:
1、容易返潮
一樓相對潮濕,而且回潮現象較嚴重,不適合患有風濕的人居住,否則很可能會經常腿疼、膝蓋疼。
2、安全不足
一樓的房子出入方便,但是這個優點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偷可能會直接從窗戶進出。
3、採光不好
由於一樓的高度有限,視野和採光肯定要比樓上的差一些,這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花草樹木的遮擋,屋裡的採光就更差了,要是朝向再不好一些,肯定常年見不到陽光。屋裡如果長時間沒有陽光的照射會陰暗潮濕,這樣可能導致病菌滋生。
4、噪音較大
由於一樓是樓上居民的必經之路,人多,聲響就較大。單元門的開關門聲、從單元門進到電梯的腳步聲,行人聊天、小孩打鬧等的聲音,車輛行駛的聲音,一樓的住戶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3)公共廁所照明擴展閱讀:
選擇樓層的注意點:
1、注意採光
現在的樓盤修建的大多數都是一些高樓層的房屋,選樓層時要從光線的角度考慮,樓層自然不適宜於太低,低層單位的陽光會被周圍的建築物遮擋,影響採光,導致室內潮濕陰暗等問題。而樓層過高,也可能會因為角度不對而影響陽光的照射。
2、注意噪音影響
低樓層的房屋噪音、震動都會比較嚴重,小區內部的一些噪音聲源也相應增多,如入口防盜門的關門聲及門鈴,地下泵房產生的噪音。如果鄰近車庫入口或通風口,也會受到進出車輛產生的噪音、燈光及排風的干擾,選房時要小心避開。
3、注意電梯問題
現在的高層電梯費用一般從3層開始收取,每往上增加一層就要相應地增加大約3元的電梯費用。另外,電梯是有壽命的,20年後更換電梯的費用由誰來支付還是一個問題。還有就是,到達一定層數後,給排水設施都要和普通住宅不一樣,費用也不可小覷。
『肆』 照明設計中公共建築的廁所應該選什麼類型的燈
應當選這防水燈具(帶罩),如筒燈,吸頂燈、格柵燈等。光源採用節能燈管或LED燈。
『伍』 小區的公共衛生間、照明區的水電費誰承擔(我覺得是暗中分攤到各家了,或者是暗中分攤到就近的住戶)
這些費用從物業管理費中列支
只有樓道照明電費才可以分攤給住戶,其餘的能源費用都包含在物業管理費之中
『陸』 辦公樓吊頂式公共衛生間是否需要設計應急照明燈具
應急照明不設置在吊頂上,應該設置在牆面上。
『柒』 公共廁所的照明一般需要布置哪些燈具,另外需要帶蓄電池的應急燈嗎
一般公共廁所的照明,用普通節能燈泡加上吸頂燈罩就可以了。不需要配置帶蓄電池的應回急燈答,那樣造價就太高了。除非在重要的場合。
插座也不需要。萬一不懂事的孩子用金屬物去捅插座,出了觸電事故就說不清楚了。本來是為了給市民帶來方便,搞不好就是自找麻煩。而且萬一市民使用大功率電器,產生的許多電費怎麼辦?
『捌』 日常生活中節能減排的措施有哪些
調低空調溫度,空調房隨時關門,房間隨時關燈、關水龍頭,節約用水,水的重復利用,筆記本正反面寫等。具體還有如下:
1、少買不必要的衣服:服裝在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產生廢氣,廢水等污染物。
在保證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節能約2.5千克標准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國每年有2500萬人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節能約6.25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
2、採用節能方式洗衣
(1)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機已經走進千家萬戶.雖然洗衣機給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但只有兩三件衣物就用機洗,會造成水和電的浪費。
(2)每年少用1千克洗衣粉,洗衣粉是生活必需品,但在使用中經常出現浪費;合理使用,就可以節能減排。
(3)選用節能洗衣機,減少糧食浪費,減少畜產品消費,飲酒應該適量,做到夏季每月少喝一瓶啤酒;每年少喝0.5千克白酒;減少吸煙或者不吸煙也可以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3、合理使用空調
(1)夏季空調溫度在國家提倡的基礎上調高1℃
(2)選用節能空調
(3)出門提前幾分鍾關空調
4、合理採暖
通過調整供暖時間,強度,使用分室供暖閥等措施,每戶每年可節能約326千克標准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37千克。
5、住宅使用太陽能供暖
6、採用節能的家庭照明方式
(1)家庭照明改用節能燈
(2)在家隨手關燈
(8)公共廁所照明擴展閱讀:
節能減排的意義
節能減排包括節能和減排兩大技術領域,二者有聯系,又有區別。一般地講,節能必定減排,而減排卻未必節能,所以減排項目必須加強節能技術的應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減排結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均衡。
節能減排的好處
1. 節能減排可以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利潤,同時減少向大氣中排放廢氣、毒氣,有利於環境的美化;
2. 節能減排可以減少能源的浪費,像煤炭、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能源,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節能減排可以節約外匯。
3. 節能減排可以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減少溫室效應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4. 可以有效的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有助於人類的呼吸健康。
節能減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
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節能減排是一項公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有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玖』 保護環境,小建議十條
1、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2、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地點或容器內。
3、節約用紙,大家在用紙的時候不能浪費,沒用完的紙張可以撕起來裝訂成草稿本,既環保又不浪費。
4、愛護花草樹木,不破壞城市綠化,積極參加綠化植樹活動。
5、離開房間時,關掉點燈,拔掉電視機、音響、計算機等電器的插頭,減少資源損耗,從小事做起。
6、攜帶購物袋去購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7、節約用水,刷牙時關閉水龍頭。
8、盡量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或者坐公交車 。
9、學習並掌握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知識,按標志單獨投放有害垃圾,分類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亂扔、亂放。
10、不焚燒垃圾、秸稈,少燒散煤,少燃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減少油煙排放,少用化學洗滌劑,少用化肥農葯,避免雜訊擾民。
『拾』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生活的一些回憶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恐怕只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當然由於各自的價值觀不同,有人認為那是一個恐怖故事,充滿了迫害飢餓等等,而有的則以一種理想主義甚至多少有些革命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那個時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無論處於什麼時代何種社會環境,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來說,油鹽柴米醬醋茶永遠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即使是在那個所謂政治掛帥的瘋狂時代也不例外。那麼那個時代,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怎麼過的呢?
如果問今天80、90後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十之八九都會回答,錢最重要。但是如果問70年代的中國人,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大概99%都會回答,票券最重要。在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消費品都由國家按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標準定量供應,票券就是供應憑證,它直接關繫到每個人每個月可以吃多少米多少肉多少油,可以用多少肥皂甚至抽什麼煙喝多少酒,換句話說,在當時可以用錢買到的東西幾乎都要票券,有錢沒有票券很多主要的生活必需品就無法獲得,在某種意義上,人民幣甚至可以說是票券的一種補充。大體上說,當時的票券分為2種,一種是糧票,主要用來購買糧食以及糧食製品,糧票又分為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2種,前者由各省市自治區發行,只能在當地使用。後者由國家發行,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使用;一種是購物券,主要用於購買各種日用消費品,比如肉、布、燃油,煤球等等等等。不同的地區,糧票和購物券發放的標准不太一樣,比如邊疆地區要比內地多一點;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業發放的標准也不一樣,比如在糧食定量上,高中生要比初中生多一點,在崗工人要比脫產幹部多一點……因此,當時普通中國人家裡一般都有「三本」,一是糧本,二是購物本,如果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的職工,那還有一個醫療本。而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3種關系,一,戶口關系,二,糧食關系,三,組織關系,這3種關系伴隨了當時普通中國人的一生,而尤以前2種關系最為重要,它直接關繫到在計劃體制下,你能從國家那裡獲得多少生活必需品和工業製成品,比如自行車。因此,在改革開放前,票券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家裡最重要的東西。
衣
在色彩上,「灰藍白黑(青)綠」的確是當時中國人衣著的主色彩,大體上說穿灰色的以幹部尤其是中高級幹部為多,藍、白色以工人、普通機關幹部和學生為多,黑(青)色以農民為多,綠色則是軍人的專用色彩。因此從當時人們的穿著的色調和樣式,你大體都可以判斷出他們各自的職業甚至等級,比如穿帶4個兜軍裝的就是軍官,2個兜的就是戰士。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衣著無論在色彩還是在款式上可選擇的餘地都不多,以至於以後有一部名叫《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來反映當時中國人在衣著方面的變化。而在當時,父親的衣服改給兒子穿,老大穿剩給老二,老二再傳給老三的現象在當時的中國家庭不是少數。本人就因為在家中兄弟里非常走運地位於末席,有時候新衣服對於我來說只是過年時的一雙球鞋。對於現在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各種款式和面料的校服差不多已經成為時尚的一部分。而改革開放前,中小學生最標準的服裝是什麼呢?高年級的學生一般穿仿65式軍服,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而對於中低年級的學生平時著裝沒有特別規定,但是在重大集會和一些集體活動中,白襯衣藍褲子白球鞋紅領巾(或者紅袖套)則是標准著裝,當時衣服的面料主要是以化纖為主。至於鞋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布鞋解放鞋還有球鞋是大部分中國人最常穿的,當然也有皮鞋,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有什麼活動時候才穿皮鞋,而對於很多工人來說,作為勞保的黃色翻毛大皮鞋則四季不離腳。不過,在我記憶里,鞋子好像是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幾種不需要購物券的商品。
食
說到食,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城鎮人口每個月吃多少吃什麼事實上是由國家規定的。糧食分為主糧和雜糧,按照職業和年齡的不同每個人每月可購若干斤,同樣食用植物油也是按照定量供應,糧食和植物油都由國營糧店供應。而動物性油脂,比如豬油則歸入副食品, 用肉票按定量購買,當然購買豬肉牛肉也要用肉票。當時普通中國城鎮家庭用的燃料一般是煤球以及煤油,這兩樣同樣是定量憑票供應。在生活必需品中,我記得只有醬油,醋,茶葉還有鹽以及一些調味品不需要票券,而象煙(主要是過濾嘴香煙),酒,糖等都需要票券,而出售這些商品的大到綜合性商場小到2、3個人的小賣部幾乎都是全民或者集體所有制。在當時中國很多家庭,水果糖一般都是用鐵皮或者玻璃罐子裝起來放在最不容易被拿到的地方,只有等到每天吃完飯,或者有客人來,或者在學校受到表彰才能從那個神秘的罐子裡面得到一個小小的幸福,而在當時那個神秘的罐子不知道勾起了多少小孩子的犯罪慾望。順便說一句,糖在當時是定量供應,但是准備結婚的人可以憑結婚證得到額外的供應。而在副食品裡面,雞鴨和魚不需要購物券,但對於普通中國家庭來說,雞鴨一般是婚嫁等喜事以及象春節這樣重大的節日才上飯桌的,而魚主要是靠自然生長捕撈,所以有一定的季節性,也不是四季都能吃得到的,但是那時候的價格卻很便宜,比如抗浪魚,我記得曾經就在0.5元到1元每公斤之間。由於當時沒有農貿自由市場,城鎮居民消費的蔬菜則是由國營菜站供應,主要是一些季節性蔬菜,價格寫在一個牌子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當時大多數普通中國家庭,吃飽是最重要的要求,加之物資供應貧乏,所以當時城市中飯店酒樓很少,所謂的飯店也主要是賣一些諸如面條米線之類的雜糧食品為主,當然在一些飯館也賣酒水炒菜,但是大多數居民很少去那裡消費,而且在飯館裡面吃飯,如果沒有糧票,那些鐵面無私的營業員是不會給你一個米粒的,不過當時的物價卻非常便宜,一碗米線或者面條,2兩糧票0.05元到0.15元之間。
住
在改革開放前, 普通城鎮居民(至少就我所知道的周邊人群)幾乎都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當時城鎮幾乎所有的住房都是公房,公房大體分為2種,一種是由單位自行建造的或者產權屬於該單位的公有住房,房屋分配權由單位掌握,居住者都是該單位的職工和家屬,房租水電費等由單位收取,日常維護管理也由單位負責,這種住房一般都是單元樓或者筒子樓,衛生以及居住條件相對較好。另一種則是散布城區各街道的公有房。這些房屋一般是解放後公有化的產物,比如有的是原地主官僚和資本家的住宅,房屋的分配權由房管局(所)掌握,主要分配給沒有單位自建房的職工以及所有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外的城鎮人口,房屋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也由房管局(所)負責。這些房屋一般是平房或者大雜院,居住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家幾口人共居一室(本人就在大雜院裡面住過非常快樂的幾年),而且衛生條件也較差,往往是一條街的居民公用一個或者兩個左右的公共廁所,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那時的居民卻覺得沒有什麼不正常。但是不管怎樣,那時候的房租水電等費用卻真的非常便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對於一些鰥寡孤獨的五保戶,這些費用甚至全免。這種居者有其屋的政策甚至惠及兩勞人員,當時兩勞人員釋放回歸社會,如果沒有住房,在派出所上了戶口到糧食局上了糧食關系,再由街道出個證明就可以到房管局(所)申請分配間住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行
改革開放前,普通中國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自行車,公交車和火車輪船。在市內出行一般依靠自行車或者公交車,當時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省會大城市都沒有計程車,更別說私家車。公交車又分為燃油汽車和電車,不過有一段時期中國可能燃油供應緊張,很多城市的燃油公交車都改裝成燃氣,即在公交車的車頂加裝一個巨大的氣囊,裡面灌注天然氣或者煤氣作為燃料,當時成都很多公交車就做了改裝,看起來非常威風。在那個時候,公交車的票價也非常便宜,票價實行分段收費,即在2至3站之內是2分錢,2至3站以外在此基礎上加收一定的票款,但我記得一般最高的票價不超過0.2元,而月票大概成人是每月5元,而少年兒童則是每月3元,月票也分為2種,一種是可以乘坐所有線路的公交車,另一種則是限乘某些線路和區間的公交車。說到行,當然不能不提自行車,自行車是當時中國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擁有一輛「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幾乎是當時每個中國人最炙熱的嚮往,有一輛新「永久」「鳳凰」或者「飛鴿」牌自行車的自豪感絕不輸於今天有一輛賓士或者寶馬。和絕大多數商品一樣,購買自行車也是要票的,不過這種購物券與其他購物券不同的是它的發放不是全民性質的,它帶有某種福利和獎勵色彩。購買自行車的票一般發放到各單位(好像是由商業局負責發放),再由各單位以抽簽或者獎勵勞模先進工作者的方式分配,那些單位上沒有分配到票或者沒有抽到票的人就只能非常羨慕的看著那些幸運兒往自己家裡推「鳳凰」了。當時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是代表中國家庭富裕程度和社會地位的標志性物品,甚至在很長時間內,自行車盜竊案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犯罪,類似今天的汽車盜竊案。而火車輪船以及長途客車則是當時普通中國人城際出行的主要方式。乘坐飛機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而非財富的象徵。我記得原則上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憑單位介紹信才可以乘坐飛機,以至於有一次我父親因為緊急軍務乘坐了一次軍用飛機,我就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了好幾天,這在今天是看來非常可笑的。因此,火車就成為當時普通中國人長途旅行的最主要出行方式。和今天一樣,當時火車也分為硬座,硬鋪和軟卧三種,不同的是坐軟卧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同樣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象徵,原則上能坐軟卧的也同樣只有縣團級以上的幹部。有一次,我坐火車無意中闖入了軟卧車廂於是被乘務員象對待地主崽子一樣趕了出來,於是惡毒地發誓有一天「老子也要坐一把」,多年以後夙願得嘗,卻發現不過爾爾。至於輪船主要是沿江和內海周邊人們的出行工具,和飛機,火車一樣,輪船2等艙以上同樣體現出當時中國社會特有等級制度。當然長途客車可能是當時最平民化也最平等的長途交通工具。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機動車大概可以主要分為客運汽車,貨運汽車和公車三種。客運汽車主要就是那種象大麵包似的客車。貨運汽車則多數都是解放牌的,就是雷鋒開的那種。而公車分為2種,一種主要是北京212吉普,一般為軍隊公檢法等機關的公務車;另一種主要是上海牌轎車,一般為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公務車。和今天一個科級幹部都可能有專車不同的是,當時在中國能夠有自己專車的幹部理論上一般均為地師級以上,地師級以下的幹部可以因為公務調動單位車輛,但是不能專用,比如當時昆明軍區屬於大軍區,而軍區機關內我記得除了幾位主官和政委有專車外,其他下屬職能部門的頭兒上下班都只能騎自行車。
(以上只是對於改革開放前,對於中國社會生活的一點點個人回憶。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生活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比如物價文革後期與改革開放前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比如公車問題,事實上在文革後期公車管理也沒有那麼嚴格了,很多不夠級別的官員已經開始把公車專有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記憶模糊甚至淡忘了,因此文中敘述的部分肯定有錯誤的地方,但是基於自我的記憶以及行文的方便,我以一種靜態的方式來描述那段時光,並不是說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前都是一直處於我所說的狀態,而且由於當時中國事實上處於一種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因此本人對於當時農村以及農民的生活狀態知之甚少,因此所敘述的基本上都在我在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的所見所聞,片面也就在所難免,望見諒。)
http://bbs.tiexue.net/post_305428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