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先驅
A. 歐洲「黑死病」從何而來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鼠疫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葯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鼠疫(別名:黑死病、瘟疫)是一種透過鼠類傳播的傷寒疫病。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
症狀和類型
感染後2—5天會出現倦怠感、寒顫、發燒等現象。再來根據感染症狀可再分成三類:
腺鼠疫
在被感染的鼠類或跳蚤叮咬後,在傷口附近的淋巴腺會有發炎的現象,再來可能擴散到全身的淋巴腺。如不治療,約一周左右可能會死亡。
敗血性鼠疫
鼠疫桿菌經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膚會出現血斑,最後全身長滿黑斑而死亡。這也是鼠疫被稱為黑死病的原因。
肺鼠疫
吸入病患的飛沫染病,可能出現血痰,2—3日後會由於呼吸困難而死亡。
治療
在醫院隔離,接受抗生素治療。
預防
驅逐有可能帶菌的鼠類或跳蚤,或施打疫苗。
B. 哈佛大學誰介紹下,不要網上復制的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這里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於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為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於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
截止2014年,學校有本科生6700餘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餘人[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
哈佛學院
John Harvard銅像(2張)
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仿照英國劍橋大學,籌建一所高等學府,每年撥款400英鎊;學校初名「新學院(New College)」或「新市民學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成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
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積蓄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
同年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9名。
1639年3月13日,為感謝以及紀念約翰·哈佛牧師在創立初期對學院的慷慨捐助,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將學校更名為「哈佛學院」。
1650年哈佛學院獲准成立法人機構。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
哈佛學院最初模仿英國的大學模式展開辦學,但清教徒的哲學思想卻獲得了保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院的領導者都由神職人員擔任,直到1708年第一個非清教成員的校長上任,哈佛才從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獨立出來。
1721年學校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
1727年,為順應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哈佛學院設立了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授職位。數學和自然科學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
截止2014年,哈佛大學下設13個學院,分別為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哈佛商學院、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牙科醫學、哈佛大學神學院、教育學院、哈佛法學院、哈佛醫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院、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哈佛學院,另設有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學院,總共在46個本科專業[2] 、134個研究生專業招生;其中本科生教育主體由哈佛學院承擔。
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創立於1817年,雖然比大學部(Harvard College)建校(1636)晚幾近兩百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學院。
Gund Hall, the home of the GSD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是如今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具權威的管理學校。這里是商業人才培育的聖地,被稱作商人、主管、總經理的西點軍校,美國許多大企業家和政治家都曾在此學習;在美國500家最大公司里擔任最高職位的經理中,有1/5畢業於這所學院。哈佛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權力與金錢的象徵,也是許多美國青年夢寐以求的學位。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Harvard Graate School of Design,簡稱GSD):哈佛大學的建築教育始於19世紀末期,其設計學院(又名設計研究生院,以下簡稱GSD)融建築、規劃、景觀於一體,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設計院所之一。
截止2014年,哈佛大學在校全體教員約2400人,其中含有多位諾貝爾獎、普利策、普利茲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學校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院士300餘人,其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及國家醫學院院士居於全美首位。
哈佛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除了學術領域中的「工程與電子計算機科學「及個別專門科目中的「數學」、「電子計算機科學」之外,其他全部科目均位列第一。
哈佛大學擁有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為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中央系統位於哈佛庭院的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內,整個系統覆蓋80所不同的圖書館,整體館藏量超過1600萬冊,使其成為全美最大的學術圖書館網路,同時位居全美第三(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不同的圖書館適合不同類型的讀者進入:位處於劍橋市本部的加博科學圖書館(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圖書館(Lamont Library)及懷德納圖書館為本科生最常去的圖書館;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及亞瑟·伊麗莎白施萊辛格圖書館(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專門收藏有關美國女性地位發展的歷史參考;哈佛大學資料庫搜羅了各種珍貴的書籍及手抄搞;美國一些最古老的地圖、地名冊等能在哈佛的蒲賽圖書館(Pusey Library)內找到;而哈佛燕京圖書館內則保管與東亞古老語言相涉的文獻。
哈佛大學受捐資金居於世界科研機構之首,在2013年已經累計達到320億美元,是僅次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最大捐贈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經費超過7億五千萬美元,為14個學院上百個研究機構提供支持。
重大成果
1922年,醫學院於英格蘭首次完成胰島素注射。
1954年,波士頓兒童醫院科學家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及其團隊因成功以人為方式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0年,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首次完成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1961年,蓋歐爾格·馮·貝凱希因發現內耳耳蝸分析和傳送聲音的物理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2年,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因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因膽固醇及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發現,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5年,物理學教授朱利安·施溫格與理查德·費曼、朝永振一郎共同分享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三人在量子電動力學及粒子物理學方面作出的基礎性貢獻。
1965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伍德沃德獲諾貝爾化學獎。
1967年,眼科學家喬治·沃爾德因視網膜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1年,國民生產總值之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獲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2年,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因在一般均衡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與約翰·希克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因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6年,無機化學家威廉·利普斯科姆因對硼烷結構的研究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7年,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約翰·凡扶累克與內維爾·莫特一同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史蒂文·溫伯格因實驗驗證了由於Z玻色子與電磁作用混合引起的宇稱破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一同獲獎的還有大統一理論的開創者、同為哈佛大學教授的格拉肖。
1980年,巴茹·貝納塞拉夫因發現了控制免疫反應的、遺傳的細胞表面結構,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年,因為發展了測定DNA序列的方法,沃特·吉爾伯特與弗雷德里克·桑格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1年,大衛·休伯爾因為視覺系統方面的研究(用視皮層細胞解釋視網膜的編碼脈沖信息的能力),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4年,卡羅·魯比亞因為在發現弱作用傳播子W±和Z°的大規模實驗方案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獲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化學教授達德利·赫施巴赫因為研究化學基元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與李遠哲和約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89年,諾曼·拉姆齊由於研發超精密銫原子鍾和氫微波激射器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0年,約瑟夫·默里由於在「人體器官和細胞移植的研究」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因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2年,里卡多·賈科尼因在X射線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貢獻,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4年,琳達·巴克由於在嗅覺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5年,羅伊·格勞伯因「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傑克·紹斯塔克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與兩位科學家一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因「為復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獲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校訓
拉丁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校徽
哈佛大學校徽為傳統盾形,寓意堅守、捍衛;底色為哈佛標准色「緋紅」。
主體部分以三本書為背景,兩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徵著理性與啟示之間的動力關系。上面的兩本書上,分別刻有「VE」和「RI」兩組字母,與下面一本書共同構成校訓中的「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
哈佛大學的設施分布在二十多個地方,總面積有4882英畝,建築面積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於坎布里奇的主校區面積為224英畝,建築面積13,202,000平方英尺。
哈佛大學本部坐落於劍橋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於波士頓商業區西北方約5.5公里處。裡麵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樓提供給本科生,九所位於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爾斯河;剩餘的部分則在庭院的西北方,那裡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生宿舍,直到兩者合並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為止。校園附近有公交車及鐵路等交通運輸服務,供學生教員們穿梭校園
哈佛大學
。
哈佛大學的商學院及大多數的體育設施均處於波士頓的西邊,佔地145公頃。市區的行人天橋——約翰韋特橋橫跨查爾斯河,並將兩處的校區相連。哈佛的醫學院、牙科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則在長木醫學區,佔地約8.9公頃,在波士頓商業區的西南約5.3公里處,距離本部同樣5.3公里遠。醫學區附近有巴士到達本部,中途站還包括後灣及麻省理工學院。
這是 『哈佛大學 網路』 要介紹的話網路那的可以說是最全的了 。它有介紹:1.歷史沿革2.辦學規模3.學術科研4.文化傳統5.校園校區6.傑出人才
C. 為什麼要學習衛生事業管理學
公共衛生的改善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顯著的益處,因此在最開始,人們單純地認為人群中職業病和傳染病的發病減少就是健康,而達到這一目標,只要保證良好的公共衛生狀況即可。因此,1899年,英國在公共衛生領域最早、最有影響力的學院成立並被命名為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倫敦衛生與熱帶病學院)。
後來,隨著對健康的理解和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健康的內涵延伸到心理、社會的范疇,疾病譜的頂端被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佔領,疾病的危險因素也從衛生條件擴展到遺傳、生活方式、醫療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多個方面。人們開始意識到,公共衛生狀況(Hygiene)已經不再是公眾健康的代名詞,公眾健康(Public Health)有賴於全社會的公私機構、大小社群以及所有個人從生物醫學、社會、文化、立法、經濟等多個方面共同努力。
因此我們現在所說公共衛生,英文是Public Health,其確切的翻譯應該是公共健康,或公眾健康。
二、定義:什麼是公共衛生?
目前全世界所公認的「公共衛生「定義出自耶魯大學公共衛生系的創立者查爾斯·溫斯洛教授,他在1920年發表了名為《公共衛生的處女地》(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的文章,文章提到:公共衛生,是全社會的公私機構、大小社群以及所有個人,通過有組織的努力與有根據的選擇,來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並促進健康的科學與技術。
我們把這個概念分解成三個部分:
第一,公共衛生的使命在於:1)疾病未發生時如何預防,2)疾病已經發生時如何盡早發現、盡早治療、盡快康復,3)無論是否發生疾病,如何提高生命每一天的質量。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這其中的每一個方面,都是公衛人關注的焦點、研究的重點和實踐的落腳點。
第二,公共衛生所有的實踐都要有科學證據的支持。證據從哪來?從公共衛生研究來,從對疾病的認知和對危險因素的判斷來。
舉個例子,很久以前,人類雖然認識到『不衛生』是傳染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面對一個傳染病,其流行到底是由不幹凈的空氣、水,還是食物等引起的,這個污染的源頭在哪,人們均無法判斷。因此,當時對環境因素的治理也是模糊不清的,這種盲目勢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直到英國流行病學先驅約翰﹒斯諾醫生通過調查,明確了寬街水井與霍亂流行的關系,讓人們意識到只有科學的調查研究才能使預防措施更加具體明確,並可以針對性地評估預防措施的效果。
D. 馬桶是誰發明的
我是在網上無意中搜出這篇關於馬桶的文章,有點長哈.不過,耐心看完後你就知道它的來歷了.寫得還是很有趣的. 俗語雲:「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這可不是到了什麼飯館,只因內急找個方便之所罷了。 今天提筆寫的題目是馬桶,題目怪內容更怪。大家不要以為「馬桶」這個詞是個舶來品,實際上馬桶是地地道道,本鄉本土的中國製造。 打有蚊子那年開始,我們老祖宗方便的地方就是平地,後來演化為坑,再後來出現馬桶,蚊子也是打那一年跟定了人類,當人們露出香臀之時,蚊子就開始聚餐。 要說馬桶的歷史,這得從漢朝說起,《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這也是馬桶的前身。如按此說,據說這種「虎子」也是受高祖劉邦以儒生之冠當溺器而受到啟發才發明出來的。關於「虎子」的發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也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卧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這中間還有一個笑話,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里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歡喜得不得了,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盂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獻身,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幾案上,忙說這是我老公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這寶貝擊碎。 對於馬桶最先做了詳細文字記載的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辭源》中對其解釋為「木製的馬桶」。中國古代民間使用的馬桶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 到了清朝,宮廷馬桶的製做更加講究,多用銀或錫製成,四面是木架坐凳式,桶內盛有香碳灰.以便掩蓋「天子」的排泄物,其豪侈雖不及孟昶,但舒適和衛生水平則提高多了。袁大總統也對中國傳統式的馬桶偏愛有加,其任時所住的居仁堂內安裝有抽水馬桶.可是他嫌「那個味兒不好」,堅持使用定做的木製馬桶。 由上得知,中國式馬桶雖然經歷了千餘年的使用和演變,其外形卻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基本上還是保持著盆形和桶形的外觀,也許是考慮使用上的方便罷。這種單一式的馬桶使用時間之久也創下了記錄,以至現如今在江淮一帶、蘇滬杭地區仍有使用,數目應以百萬計,當地政府甚至拿馬桶改造做為政績和民心工程來抓。來看《江南時報》 (2004年09月21日 第九版)的題目:「亂刷馬桶者罰款 蘇州兩萬只馬桶要「壽終正寢」。文中提到涮馬桶的危害:「由於蘇州古城區部分老街坊尚無衛生設施,所以許多市民仍然在使用馬桶,一些居民也就把在河裡刷馬桶看成理所應當。然而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在河道保護范圍內洗刷馬桶、痰盂等一些污染水體的器具,對水體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這確與文化旅遊古城的身份不符。文中還對當地居民涮馬桶做了描述:「倒馬桶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自己倒。沈阿姨就一直堅持自己倒。昨日午後,沈阿姨蹲在河埠頭刷起自家的紅漆馬桶,那馬桶煞是精緻,桶身上有雕花,桶蓋上有鏤刻,一件很古樸的藝術品。沈阿姨也如同擺弄藝術品一般細細地刷」。 看來在衣、食、住、行之外,大開方便之門也是非常的重要啊。 既然有人用馬桶,就得有人收拾穢物,於是便誕生了一夥糞頭軍,糞頭軍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古代文獻上卻有記載:《杭州坊巷錄》中馬子弄一節提到,東出建國南路,上板兒巷西,斷河頭東,《夢梁錄》巷十三:「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去,謂之『傾腳頭』,各有主顧,不敢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後已。」馬子弄實為馬子鋪集市。民國時期,斷河頭為糞船麋集之地,當時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糞行),壟斷糞汁,斷河頭亦有一家。 東天註:歷害!倒糞的伙記也搞得和黑社會亞賽,還佔山頭,圈地盤兒。 清朝末年,民國時期,糞行亦有變化,19世紀上海剛剛開埠時,上海市面還沒有繁榮起來,人口少,土地多,所以糞便出路並不成問題。浦東、吳淞一帶近郊的農民用小船把糞便運回去肥田。到了20世紀30年代,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均感到了糞便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置辦糞車,出錢僱工來做清糞工作。接著,南市、虹口等地區也照樣實行了。有些商人見到有利可圖,就定製糞車,出租給糞夫去倒糞,由此出現了一批糞車主,他們爭著搶地盤,競爭劇烈。也有的糞夫私自將糞賣給農民。租界當局和國民黨市政府衛生局為了便於管理,用承包的辦法來清運糞便。有的糞車主就走門路,向租界當局和國民黨市政府衛生局分別承包糞便的收集、糞碼頭的設施、糞便的買賣,從而發了大財,成為「糞大王」。其中,歷史最久、勢力最大的「糞大王」要算馬鴻記,他是法租界最早的承包人。他手下的糞車最多時有600輛。後來在虹口、閘北、法華鎮地區產生另一個「糞大王」,名叫王榮康,擁有500多輛糞車。 「糞大王」的財源主要靠出租糞車和出租糞碼頭。當年上海有糞車1900輛,馬、王兩家就佔了一半左右。糞碼頭出租給包糞人使用。當年上海有糞碼頭22個,有10個在蘇州河沿岸,其餘分布在曹家渡、南市、打浦橋、石灰港、十六鋪等地。糞碼頭的建築很簡單,水門汀的石駁岸,靠河邊有一個洞,下置一鐵管,彎向水面上,糞船靠岸邊來「接貨」。每天早晨,一輛輛糞車分別到各糞碼頭去「卸貨」。糞碼頭上糞水橫流,臭氣熏天,四周居民深受其害。 糞夫的正名叫「清潔夫」,綽號叫「倒老爺」。他們大多原來的農民,因為農村經濟破產,或為災荒所迫,跑到上海來做這個行當。當年上海糞夫有4000人左右。他們按照出身的地區,分成幾幫:蘇北幫人數最多,佔十分之七,又分高(郵)寶(應)幫、揚(州)泰(興)幫、通(州)海(門)幫和鹽(城)阜(寧)幫等;蘇州幫約佔十分之二;江南幫主要是常州、江陰一帶的農民,約佔十分之一。 糞夫倒馬桶的地段分得很清楚,每條馬路每條弄堂都有固定的糞夫管,不容他人染指。如果「同行」要想多倒一家的馬桶,相互間就會打得頭破血流。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惡霸看到這個三百六十行外的行業大有油水,於是施展「地頭蛇」的威勢,分別控制每個地段,糞夫必須向他「孝敬」;如果不識相,他就打翻糞車,把糞夫的頭撳在糞便里。糞夫們沒有辦法,只好向他們的「老頭子」去「登記」、「完捐」,請求「保護」。 糞夫全靠住戶的倒馬桶費來維持生活。倒馬桶是一種累活、臟活,一輛糞車滿載有400斤重,各人爭得的地段有大有小,所倒的馬桶有多有少,其收入也就有多有少。抗戰前,每隻馬桶收3分到5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致使物價高漲。糞夫們看到各業工人都在舉行總罷工,爭取漲工資,他們也曾經醞釀「總罷倒」,以達到提高倒馬桶費的目的,但被清潔業職業工會制止。於是糞夫們就把倒馬桶費自動提高。1946年2月份每隻馬桶收費500元,3月份為1000元,4月份為2000元,到了端陽節為4000元。普通市民怨聲四起,於是衛生局出面干涉,規定每隻馬桶收費1000元,不得額外需索。後因物價飛漲,清潔業職業工會規定每隻馬桶收費2000元。不過糞夫的生活還是相當苦的,有記者曾訪問過一位60歲的老人。他做了半世「倒老爺」,不僅兒子繼承了這個行業,16歲的孫子也在拖著糞車練習。一輛糞車三代人,他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地延續下去。糞夫每日在天蒙蒙亮就拖著糞車挨家逐戶去倒馬桶,當各業職工上工的時候,糞夫們已經回家又人夢鄉了。糞夫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大都沒有文化,有了錢就泡茶館、酗酒、賭博,沒有正當的休閑,一年到頭生活在沒有陽光的角落裡。 新中國成立後,糞夫正式成為自食其力的工人階級,並入環衛部門,改稱為「清潔工」,成了美化城市的綠色使者,同時也造就出了時傳祥這樣的全國勞動模範。 回過頭來在看看西方社會, 從19世紀起,在普遍接通下水道之後,歐洲許多家庭開始安裝抽水馬桶。但不是所有家庭都安裝得起。在巴黎和西班牙有些樓房中一層才有一個廁所。在幾百年的時間里,人們把大小便拉在便桶中,而且把小便通過窗子直接潑到大街上(東天:好象還沒有中國人文明)。後來一些富人家修建了與卧室相連的衛生間,並把糞便排放到地溝或化糞池中,而在公共居住區內,則修建了公共廁所。發明排放式衛生潔具的先驅是英國人哈林頓。他在1597年研製出一種活塞式馬桶,並且安裝在伊麗莎白女王在里士滿的宮殿里,從此,馬桶開始告別單調的「桶」的形式,演變為便池與注水器的結合體,並成為直到現在的馬桶基本形式。1775年,英國的鍾表師卡明斯又對哈林頓爵士的儲水器進行了改進,使儲水器里的水每次用完後,能自動關住閥門,還能讓水自動灌滿水箱。卡明斯為他發明的帶有蓄水池的馬桶申請了專利,1778年倫敦工匠布拉默把儲水器改設在便池上方,並在上面安裝了一個把手,用來控制儲水器的出水活門,還在便池上裝了蓋。18世紀後期,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梅改進了抽水馬桶的設計。他採用了一些部件,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閥,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彎管等。目前,我們使用的抽水馬桶大多應用這一原理。19世紀後期,歐洲的城鎮安裝了自來水管道和排污系統,這樣大多數人才真正使用上抽水馬桶。到了1855年,英國公共衛生部門要求所有住房都要安裝衛生潔具。到了1890年,衛生潔具才開始在全歐洲普及開來。 據考證,抽水馬桶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清末民初,而且也只限於皇宮內院,達官貴府,因為這東西要和相應的排污系統配套才可用。 馬桶確實也造就了不少英雄,漢高祖劉邦曾借「如廁」之機尿遁,脫卻貫高之災;漢桓帝劉志以「如廁」舉事,誅滅梁冀謀朝。這都是使用馬桶的。還有涮馬桶的,世界旅館業大王康拉德·N·希爾頓早年打工時曾被安排涮馬桶,他並不氣餒,反而樹立了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並表現為他強烈的自驅力:「就算一輩子洗馬桶,也要做一個洗馬桶最出色的人」。這就是他成功的奧秘所在,正是這種理念使他幾十年來一直奮進在成功的路上,使他擁有了成功的人生,使他成為幸運的成功者、成功的幸運者。另一位洗馬桶的人也不遜色,這是日本的一位女士,據說她還是少女時,曾參加過涮馬桶訓練,這可是件既臟又累的活,按當時的要求,馬桶必須涮到其中的水可以喝下去為止,而她也正是這樣做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少女還是前日本運輸大臣的孫女,而現在,她是日本內閣最受矚目的,三十七歲的郵政大臣——野田聖子。 比較起來,東天倒是對馬桶的英文名稱更感興趣,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得出:馬桶的正拼應是: 「Closestool」,Stool可譯為大便、便桶,方便之後就蓋上,也符合貓蓋屎的衛生要求。還有幾種說法,一個是「the throne」,這是個英國俚語,「Throne」直譯過來就是帝王的寶座的意思,英國佬真會想像,坐在馬桶上就象坐上了皇帝寶座,有那麼美嗎?第二個是「the can」這是美國俚語,「CAN」的意思可以是罐頭、保險箱、監牢、警察局、浴室、廁所和屁股,坐馬桶就象坐監?這個有點不妥。第三個也是美國俚語「the pot」,POT的意思可以是夜壺、大麻葉和花盆,這倒貼切,想吸大麻當然不能在公共場所,廁所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德國,馬桶被稱作「Leistungsklo",直譯為「成就馬桶」,因為德國馬桶底部是平的,方便之後可以回頭欣賞一番傑作之後再沖掉,比較有成就感。 馬桶的發明真可以算得上是人類生活文明中的經典之作,在近幾十年更是不斷地推陳出新。隨著高新科技的應用,現代馬桶甚至可以檢測使用者的血壓、脂肪、心率和分析尿液,這些檢測出來的數據還可以通過與馬桶相連的網路,直接傳送到醫護中心。台灣甚至還推出一種「行動馬桶」,它是基於台灣地區交通阻塞嚴重、駕乘人員經常憋尿的狀況應運而生的。這種「行動馬桶」是塑料做成的輕便馬桶座,使用時墊上一種除臭、不回滲的「舒暢袋」即可。 日本一家公司針對大城市中人們外出找不到廁所的情況,推出了一種可以從褲腿或褲腰外插入的紙尿袋,袋中含有化學物質,與尿發生反應後會立即濃縮成半干狀,即使倒置也不會流出來。此袋十分受歡迎,不少中老年人把它視為家中夜起方便的「安全器」。 此外,如果家裡經常來客人最好給客人准備一個非接觸式馬桶,以防止病菌接觸傳染。日本就有這種馬桶,人無需用手觸模,馬桶蓋在人到位後自動打開,並自動給馬桶墊鋪上一層干凈的衛生紙,既滿足了客人的需要,也給主人帶來了方便。 而在節水方面,馬桶也在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因為抽水馬桶的普及帶來的最嚴重問題就是水資源的浪費。據統計,在我國,抽水馬桶每年要用掉144個中型自來水廠的產水量。新型的兩段式節水馬桶和電腦監控節水馬桶就很好地解決了水資源的浪費問題。兩段式節水馬桶分為3升、6升兩段式沖水,可根據大小便的不同需要選擇出水量。這種節水馬桶可節省26%的用水,其排水量雖小,但所用的虹吸式沖水方式可沖洗徹底,並不影響馬桶的保潔功能。 電腦監控節水馬桶由於裝有微電子智能控制設備,其進水和出水均無噪音,每次沖刷僅用3升水,與目前普遍使用的馬桶每沖刷一次需要13升水相比,節水可達80%。 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價值最貴的馬桶是美國「奮進」號太空梭上裝備的太空馬桶,它的價值高達2340萬美元。這種馬桶可貯存處理更多的糞便,有獨立的尿液分離器,可將尿液和糞便分開處理。馬桶上有氣流導引裝置,解決了失重條件下人體排泄的困難。 不過隨著馬桶的普及,一些公共衛生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你使用過公共公用的馬桶也許會深有體會。有人曾嘲笑農民進城沒用過馬桶,蹲在馬桶上方便,實際上,城市裡的上班一族在寫字樓的公共衛生間里,蹲著用馬桶的也不是少數。上海新世界廣告交易中心從事保潔工作的潘女士說:「每天擦廁所時,都能看到馬桶圈上有腳印;更多的時候,幾乎每個馬桶圈上都有尿跡,顯然還有很多使用者欠著身子方便。」盡管她們每天幾次用「康潔」和消毒劑擦洗樓里的公共馬桶,但還是有很多使用者怕交叉感染而不厭其煩。這樣做不但有心理因素在做怪,現實的環境問題也不得不讓人們擔憂。 總之,我們看到了一項新科技、新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它給大家帶來的方便和好處,馬桶的功績是不可埋沒的,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的一部分,習慣的一部分,最後祝願我們的生活能夠越來越精彩。
E. 川大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難考嗎,公共衛生的全國排名呢
川大公衛是全國前列,大概八九位的樣子,還是有一定難度,③705預防醫學綜合這門還是比較難,書目比較多,內容多!
F. 英國水污染經過幾十年恢復是真的嗎
據統計,19世紀英國共有四次大的霍亂暴發,分別在1831~1832年、1848~1849年、1853~1854年和1866年。若對霍亂做出理想的應對,醫療防治當然是重中之重,但在對該病了解不足、治療方法有限的條件下,這種防治主要表現為一種針對疾病流傳的公共衛生防控。第一次霍亂暴發期間,根據以往的瘟疫應對經驗,英國主要採用的措施以檢疫和隔離為主。但因收效不大,人們的工作重心轉向改善環境衛生。著名社會改革家埃德溫·查德威克在1842年主持完成了《大不列顛勞動人口衛生狀況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各種傳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爛的動植物、潮濕與骯臟引起、加重或傳播的,與過度擁擠的居住環境也緊密相關」。而這些可以通過「排水、適當的清潔、更好的通風和其他減少空氣雜質的方法」來解決。其事業的繼承者,長期擔任樞密院衛生官的約翰·西蒙則展開了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調查,將這一工作強有力地推動下去。著名醫生約翰·斯諾通過長期調查,在1849年出版了《霍亂傳播的模式》一書,明確指出霍亂是由被污染的水傳播的,因此建議阻止倫敦布勞德街居民飲用一口受污水井的水,結果控制住了該區域的瘟疫。此後,隨著持此主張者漸多,英國政府也加強了對河流污染的調查和治理,對霍亂的防控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些公共衛生先驅們對疾病的認識尚不清晰和准確,甚至存在誤解,但他們所採取的衛生措施,卻和微生物學家帶來的啟示不謀而合,甚至更富有實踐性。
G. 馬海德的主要榮譽
1979年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突出服務獎」。
1982年獲美國達米內恩-杜頓麻風獎。
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容院頒發的國際公共衛生及麻風病防治成就證書。
1986年獲黎巴嫩國家勛章和美國艾伯特-臘斯克醫學獎。
198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獲印度甘地國際麻風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他「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榮譽稱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H. 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鍾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鍾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I. 英國政府於下面哪一年通過"公共衛生法案
1848年
1838年霍亂病再度流行,這終於使政府開始意識到衛生問題的嚴重性。至1848年通過《公共衛生法案》,建立了中央衛生理事會。此後中央政府幹預公共衛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來
英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漸向工業社會發展,在此過程中城市化加速推進,形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9世紀30~50年代是英國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最後階段,英國在這個時期的社會問題十分突出,而糟糕的公共衛生狀況和不良的健康狀況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這表現在很多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中。例如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在其名作《霧都孤兒》中深刻地展現了, 19世紀初期英國的惡劣的衛生狀況,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細致全面的介紹了英國工人階級糟糕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面對越發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1838年,英國政府成立皇家委員會,不斷地對公共衛生狀況進行調査,議會零星的通過一些局部法案來解決某一方面的衛生問題。與此同時,地方議會也通過立法來改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局部的、地方性的管理與干預均收效甚微。
19世紀30-40年代,以埃德溫*查德威克為代表的公共衛生先驅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共衛生改革運動,有力地推動公共衛生立法進程。運動使得英國政府不斷進行公共衛生立法提案,議會經過激烈地爭論,最終於1848年8月31日通過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的公共衛生法案,它形成了之後英國公共衛生改革的基本思想,即國家在中央建立了專門的中央衛生機構,從總體上指導和監督英國的公共衛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應的地方衛生機構,具體實施公共衛生的管理。本文擬從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通過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展開敘述,並在此基礎之上,對其進行影響和評價的總結。
第一章19世紀英國前半期公共衛生狀況
1848年英國《公共衛生法案》是英國公共衛生史上第一部系統、全面的公共衛生法案,被視為公共衛生歷史的開端。一項政策的出台通常取決於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政治背景,所以了解法案頒布的歷史背景,是探討法案內容及其影響的前提和基礎。英國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的頒布必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本章圍繞著城市環境、疾病和公共衛生管理三方面論述推動1848年《公共衛生法案》出台的背景。
第一節城市環境與公共衛生狀況
工業革命之前,英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社會,這一時期正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田園詩般的"快樂英格蘭時期"?。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化使得英國的公共衛生狀況空前惡化。這一節主要從工人階級的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兩個方面來介紹公共衛生的狀況。在城市居住環境中,分別從城市規劃、住房和公共設施三方面加以闡述。首先,城市生活環境的惡劣突出體現在城市缺少規劃。19世紀前半葉,英國的城鎮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但是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卻毫無規劃可言。這一時期,英國城鎮中一般設有一個或者幾個工人階級聚居區,這些聚居區的建設幾乎沒有任何規劃,都是根據臨時的需要隨意亂
J.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的師資
學院現有教職工269人,其中高級職稱67人,博士導師14人,碩士導師36 人。在校本科生1400餘人,博士生64人,碩士生245人。學院有一批獻身公共衛生事業的知名教授。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省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1人。已故 陳志潛教授,是享譽世界的公共衛生學專家、初級衛生保健的先驅、農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的創建者、中國現代健康教育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公共衛生之父」。陳志潛教授獻身於醫學事業,治學嚴謹、崇尚科學、勇於創新,為人類健康和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做出了傑 出貢獻。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的原則;以轉變教育觀念為關鍵,以教學改革為核心,充分發揮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的優勢,按高起點、高目標要求,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真正從學生獲得知識和提高素質與能力出發,加強基礎訓練,重視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綜合素質與實踐技能的培養,初步建成了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先進的科學技術,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力求將我院建成具有一定特色、優勢突出、國內先進、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公共衛生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學院歷來重視教材建設,我院教師主編的衛生部規劃教材《衛生統計學》已出3版,第1版被評為衛生部優秀教材,第 3 版獲得衛生部醫葯衛生傑出科技進步三等獎。僅2002年以來,學院教師主編和參編各類教材53本。其中,高等教育「十五」國家規劃教材10本,主編4本;衛生部規劃教材12部,主編1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