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意識缺乏的表現
① 如何提高中國人的公共意識
我國國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不相適應,主要表現為公共意識的嚴重缺失,成為當前提升國民素質的一大阻礙。我認為,提高國民的公共意識,要從以下四點來做,
1、正視我們當前的國情
我們應該正視當前社會成員公共意識嚴重缺失的現實,正視當前國民素質普遍偏低的現實。國民的公民意識、公德意識和公益意識的水準還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上。只有了解承認自身的缺點不足,才能去克服改進。一般說來,國民素質決定著社會體制,社會體制又影響著國民素質。而同一種社會體制下,各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廉潔勤政程度也會對國民素質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年來由於社會機體腐敗,社會風氣、道德水平和生存環境造成的破壞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嚴重影響了社會成員的正常的道德價值取向,甚至造成許多人的人格扭曲。如果我們不能夠充分地認識這一點,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積極引導規范社會成員的觀念意識朝著有利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
2、要高層部門給予高度重視
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由過去的兩個文明到現在的三個文明,是我們的執政黨在執政意識和執政觀念上的重大進步。我認為,應由中央部門具體分析調研當前國民素質現狀,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改進措施,以全面推進這項工作,並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明顯的實效。建議國家重點大專院校開設國民素質專業,為使這項工作長期持續有效地進行下去,培養專業高水平人才。
3、社會成員需要加強個人自律
我們一貫都是講「良心」的。善待自己所處的社會,善待周圍的每一個人,善待自己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善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善待他人的同時也就是在善待自己,因為在任何時候,一個人都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從功利角度來說,這個社會人人在為我,我也在時時為人人。應該倡導「自我修養」,即不管是否具有外在的監督,自己都能夠通過對人類進步道德意識的感悟,通過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行為表現的反思,來不斷戰勝自身的非公共意識因素,不斷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識、公德意識和公益意識的層次,從而使自己的公共意識得到提升。
4、共同努力再造社會氛圍
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急起直追,縮小差距,我們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設備,先進的管理方式。但國民素質的提升是不能靠從國外引進來實現的。現代的教育科學證明,國民素質的培育,必須從兒童抓起,在青少年時代奠基。家庭教育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的,許多發達國家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和善良風俗方面的教育。家庭氛圍所形成的美德對每個人將來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家庭教育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不容忽視。重視少年兒童的公共意識的早期培養,又要強調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公共意識的加強。
我相信,隨著現代城市群、城市帶的出現和崛起,現代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完善,我國國民的公共意識一定有一個較大的提升。讓我們時刻謹記: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個具有公共意識的人。
② 城市發展中公共意識的作用
1、公共規范意識、公共利益意識、公共環境意識、公共參與意識,構築了現代公共意識的底座,那麼「公共性」在每個人身上折射出的現代素養,則標注了一個民族邁向現代化的文明高度。
我國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公共領域越來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共性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比如公共心理問題、公共道德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和諧的音符。公共性問題突顯出公民公共意識的缺乏。
2、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在環境設施的設計上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有的盲目追求高、精、尖,追求時尚,不加分析地選擇與安放;有的從部門利益出發,隨意增添,造成道路的擁擠雜亂;有的缺乏對城市自身特色的認識與價值的肯定,使環境設施成為缺乏個性的「通用標准件」。由於長期以來教育只重視知識的普及,對於更高層次的人文教育與公共環境意識教育相對欠缺,公民的環境意識薄弱,從而影響了環境設施作用的發揮。環境設施的設計是城市整體規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城市的整體,才能有效地引起社會大眾對環境設施的關心與參與。
3、加強環境設施設計中的公共意識,才能使物化的形態在為公眾服務中成為社會共同擁有的公共資源。當物化的形態中所體現的藝術與科學、功能與形式互相融合、統一協調時,公共設施才會成為公共環境中有機的一部分,並與大眾共生共存。對公共意識的思考無疑是環境設施設計的前提。
③ 城市發展中公共意識的表現和作用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你好,有關選調生考試請登錄通化人事考試網,查詢相關信息。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④ 公共關系的意識表現在哪些方面
公關意識?
名詞解釋:召回.
近來,我們越來越知道什麼叫"召回".了
當一個聰明的廠商回發現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問答題的時候,
而這個問題,又是已經發生的.無法彌補或難以掩蓋的時候,
他們就開始用這一招,
在各個媒體上公開道歉,開展召回~~~~~
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呢?
浪費時間.物力,大筆的財力.
蠢材們百思不得其解.
哎呀,這多沒面子 呀!
其實,當問題出現時,
當你的客戶分布區域和廣度足夠大時,
你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留住客戶的心!
而不是你的錢財,
更不是愚蠢的面子!
⑤ 下列屬於公共意識的是
【答案】B。解析:公共意識的定義要點是:①獨立自由的個體;②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A項只是一種期望,不符合②;B項符合公共意識的定義;C項不符合①;D項中將自己與他人聯系在一起,不符合①。故答案選B。
⑥ 為什麼總有一些人,沒有公共意識,更沒有社會公德
因為這些人個人素質文化修養都很低。所以他們意識不到應該具備的社會公德。
⑦ 公民意識就是公共意識嗎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樂平 ——上海福州路 高曉青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人期待已久的盛會。在長達半年的會展期,國人不僅要向世界展現中國的硬實力、硬環境,更需要向世人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素質。公民素質或公民美德,恰恰是這種風貌和素質的最佳體現。 何謂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識,即公民對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認識。一般認為,公民身份處理的是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應具備清晰的公民意識,即對自己的身份、權利和義務,以及應盡的社會責任有一種自覺,並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為中顯現出來。 那麼,什麼是公共意識呢?公共意識,亦稱「公德」,是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准則。它是與集體、社會、民族或國家有關的道德,是最簡單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一方面,公德涉及個人在公共場所和對集體利益應有的行為;另一方面,它是對社會生活中的其他人——主要是陌生人的態度與舉止。與公德相對應的是「私德」,後者是指個人的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處理親情、友情、愛情、婚姻等問題時所牽涉的道德與觀念。 無論是公共意識,還是公民意識,都涉及在特定的公共領域或公共場合中,個人與普通人或陌生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但是,兩者的著眼點不同。公共意識強調的是,個人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公共領域的規則、規范或倫理,不要去違反它;而公民意識強調的是,通過個人的積極作為,幫助他人特別是陌生人,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可以說,公共意識是構建公共秩序或社會秩序的最低條件。公共意識的缺乏,會使社會陷入混亂和難堪之中:例如,在公共場合大肆喧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行路開車無視交通規則;乘車不懂照顧老人和孩子;隨意損毀公物或占公物為己有;穿著睡衣堂而皇之地在大街上晃悠等。公民意識則是改善人類處境、構建良好社會的基石。公民意識淡薄,則無法培養起個人對陌生人的關愛和信任、對他人和自己利益的普遍關懷,以及對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從而無法構建起一個令人愉悅、滿足和尊敬的社會。 在「迎世博」這類重大集體工程的進程中,提升公民意識和公共意識非常重要。這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確立公民主體意識。公民作為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的主體身份和資格,是民主憲政的產物。因此,公民意識「作為對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在「本質上必然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主體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自主、開放的特徵逐漸顯現,公民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 2、增強權利義務意識。培養公民意識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認清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市場經濟使人際交往的范圍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日漸多元、復雜,在公共領域,利益已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為了協調現實社會中的利益沖突,最廣泛地保護公民最大限度的利益,必須通過法律來協調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 3、遵循「博愛無類」的平等原則。公共意識或公德奉行的是「博愛無類」原則,它在處理個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時表現出對人這一「類」的誠信、對與我同等的他人平等權利的承認、尊重與承諾;在處理我與「公」的關系時信守公正、公平、「一視同仁」的原則。 4、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能夠使人們自覺承擔應負的責任,譬如,關心他人、奉獻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體現了公民意識的核心品質。在一個社會急劇變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環境中,需要有更多的人積極地、自願地參與到社會事務、社區事務、慈善公益活動中去。 5、釐清公私界限。傳統上,中國是講「差序」、「重人情」的社會。這樣一個重視特殊主義或差別性價值的文化傳統,有其優勢,但並不利於公德(公共意識)和法理意識的發展。用私德(人情)代替公德(法理)來處理公共生活中的倫理關系,也容易產生經濟倫理危機和政法腐敗。因此,明確公德私德各自適用的領域和范圍,是重要的。 從長遠看,公民意識和公共意識的養成,不僅與文化心理和觀念意識有關,也與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設計、公民社會的成熟程度等有著密切關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⑧ 如何解決企業管理中公共意識淡薄的問題
從三方面入手抄: 1.建立公司人才體系。多從大學人才合作建立長效機制,實現時時的人才激勵。 2.轉型。從商業模式和主業的一體化發展上入手,建立創新機制,實現經營的市場周期的循環發展。比如,手機業務少,成本高。就從增加手機的附加值和完善上下游產業鏈,一方面實現手機的創新的多樣化。一方面實現手機原材料和市場的自主化。並且與時俱進,提高效率和市場潛力。 3.在管理上,設立公關部和事業部機制,提高運行動能,增強應對危機能力。
⑨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公共意識
世博會上一些國人弱點的暴露以及垃圾遍地的勝狀曾經引發滬上媒體的大討論。但討論來討論去,並未見得實質性的改變。很多的措施,比如舉牌示意乘電梯時左行右立,也最終消失於無形。 有人歸結中國人多,這的確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也有人歸結於一些設施的不完善。前段時間去了一次日本,按說東京的人口也不少,他的部分地鐵線路的人也不見得比上海少到哪裡去,但總體上東京在人多的前提下整體保持了安靜有序。設施的不完善,在很多人來說更是一種借口。因為我們見到太多垃圾桶就在身邊,但卻也隨手一扔的現象。 想想,也許可以找到這樣的一些原因。 一是咱們中國人沒有信仰。信仰這樣的東西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不能體會,因為我本身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只是當步入教堂的時候,那種靜穆庄嚴,那種音樂繪畫藝術的熏陶,種種的洗禮,也許潛移默化的就會要人安靜,讓人守秩序,讓人養成教養的吧。更何況,很多的宗教,在現世或者來世,都要求教眾除惡向善以求免除「原罪」,這些也可以讓人懂得約束吧。 二是教育的原因。說實在的,咱們國內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或者社會公共教育,禮儀、秩序、規矩的教育都太過於欠缺。很多時候,該是從孩子開始教育的時候,都被我們一句「他還是個孩子」給遮蓋過去了。更何況,現在我們只能有一個孩子,更是說不得碰不得。仔細想想,外國的孩子還真是吵鬧的比較少,而中國的孩子,多數總是哭哭鬧鬧的。長大了,自然就改不正或者改變起來很難了。 而窮,我認為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因了。
⑩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公共意識
因為天下為公的理念,已經從教材中剔除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理論灌輸的再好,現實中,根本很少有人去做,也沒有法制層面的維護為其他人付出的人的合法權益,比如扶不扶老人,車禍被碰瓷等等,讓人們不敢去做這些有利公序良俗的事情,所以只能是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保護自己的利益,變成了首當其沖的要務。而且你是普通人,你收到了不公待遇,你也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