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行政學派
1、核心價值
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新公共管理認為,傳統公共管理注重公共服務管理的效率、經濟性和協調性。其重點是對高級管理人員和重要職能部門的管理,使有效、經濟和協調常常被社會公平所取代。而實現社會公平,正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標。
因此,應該在公共行政的經典目標和理論基礎上增加社會公平,重塑以現代公共行政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2、社會公平
以社會公平為核心,致力於突破傳統公共行政學以政治與行政兩分法為基礎的思維框架。新公共行政拒絕「政治中立」的觀點,認為不存在行政體制不受決策約束的情況。管理者既參與行政執行,也參與政策制定。」管理員不是中立的。作為社會規范、需要完成的事情或基本原則,他們應該對優秀的管理和社會公平負責。」
3、新的政府組織
新公共行政學認為,組織結構與功能狀況關繫到公共服務的質量,而傳統的官僚組織體系卻創造了超穩定的能力,使政府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和同情心,遠離公眾。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以顧客為導向、靈活應變的組織形式。
4、研究范圍和內容
對於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和內容,新公共行政學認為,兩分法使得行政研究的焦點局限於行政機關的預算、組織和管理、人事以及大量其它中性問題上,很少重視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的政策制定與政策分析等研究。
使公共行政遠離於社會危機處理的需要,因而過於狹窄,過於以「組織內部」為取向,理論上過於空洞。
5、主張民主行政
新公共行政學認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於尊重人民主權和意願,實現社會公正和社會公平,反對濫用職權和行政無能。
民主行政要求公共需要是行政系統運行的軸心,即公共權益應該高於政府自身利益的擴張和滿足。期待著公共行政發展到一個新的領域,即建立民主行政模式,倡導通過行政改革實現民主行政。
Ⅱ 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的主要組織理論學派有哪些
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的主要組織理論學派有(ABC)。
A.泰勒的科學管理組織理論
B.韋伯的官僚制組織理論
C.法約爾的行政管理學派的組織理論
D.梅奧的人際關系組織理論
E.伍德沃德的權變組織理論
Ⅲ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我國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它們分別對應的是四大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不過在國際上,一般說的是五大文明古國,其中還包括一個古希臘。也有人認為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也算是文明起源地,所以古美索不達米亞,在一些國家也被認可是古文明之一。實際上古巴比倫就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者可以說是同一個文明。
3、僅存的目前僅存的國家就只有華夏,而其他文明不是消失就是被其他國家取代、分裂。像是古巴比倫,文明早就消失了。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古代就是經常發生戰爭的地方,現在被分成了很多地區。
Ⅳ 現代公共行政的功能轉變----以中外國家為例
公共行政就是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這一定義的含義包括: 首先,公共行政是一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 其次,這一活動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相應的必然是具有社會公共權威的機構,而這一機構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莫屬。 第三,作為一種活動,它必須依法舉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有效包含兩層含義,即有效性和效率。
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實踐
(一)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論
1.古典學派,也稱程序學派和制度學派
古典學派有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首先被稱為程序學派創始人的法國人亨利.法約爾。他的貢獻在於首先提出了管理有五大功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其次,他提出了著名的14項管理原則。再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法約爾跳板」原理。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是古典學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官僚制度的特徵,並分析它在西歐工業社會中的作用。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勒。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及管理主義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的影響是首屈一指的。
2.行為學派
該學派經歷了一個從「人際關系」到人類行為科學的發展過程。
3.決策學派
西蒙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行政行為:行政組織中決策程序的研究》一書開創了對決策的研究。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另一個有影響的決策理論是林德布羅姆的漸進決策理論。 4.系統學派
切斯特巴.納德是第一個把組織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的理論家。
5.經濟學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學中的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理論對西方的公共行政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西方一些主要國家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以新公共管理名義出現的公共行政改革,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將注意力集中於取得結果和管理者的個人責任;
(2)以市場運作方式消解官僚組織的弊端;
(3)引入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
(4)政府的某些功能通過市場的測試而承包出去;
(5)把公眾視為公共管理機構的客戶;
(6)在資源使用中強調削減直接成本;
(7)在公共部門中引入更多的競爭。
(二)轉型時期的中國行政
中國公共行政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轉變的基礎是經濟體制從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一轉變導致了許多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政府與人民關系的變化。其次是政府職能和角色的變化。最後是政府觀念的變化。在整個轉型時期,中國的公共行政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定位問題 ——政府的定位問題涉及它扮演的角色及其運作方式。
2.政府官員問題——官員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政府的命運。
3.制度建設和創新問題——制度建設和創新在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運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4.依法行政問題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管理如何在運作中擺脫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
5.觀念更新問題
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及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要求中國的公共行政有一種全新的思維,這首先要求進行觀念的更新。其次要有世界眼光。
Ⅳ 新公共行政學派
新公共行政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行政學界最活躍的一個學派,以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關注社會公平,致力於對行政道德問題的研究。(1)對傳統公共行政學「效率至上」的反思與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不應當是效率,而應當是社會公平。傳統行政學堅持政治與行政分開,過分強調效率,結果在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的同時,卻出現了各種社會危機。應當賦予現代公共行政以倫理的內容,以增強行政人員的責任感,讓管理者承擔其社會責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會公平作為社會准則及其基本行為的出發點。 (2)主張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強調公共行政組織的變革 行政組織變革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應減少層級節制,分權、放權,廣泛吸收公眾參與。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應遵循兩個目標:顧客導向;應變靈活。(3)提出公共行政組織存在著分配、整合、邊際交換和社會感情等四種基本運作過程 ①、分配過程,這是新公共行政學的中心內容。應從公共行政項目效益的角度,來處理相關群體中人的物質和服務的分配問題。②、整個過程,指通過權威層級來協調組織中成員的工作過程。主張採用非結構、非正式和非權威的整合技術,來增強行政組織凝聚力。③、邊際交換過程,指行政組織與其他相關組織及群體之間(比如立法機構、利益團體)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的過程。邊際交換方式的發展,首先需要服務對象更多地參與,其次是要發展新型的政府部門間的關系。④、社會情感過程,這是一種社會情感的訓練過程,同時又是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工具。功過訓練,降低行政人員對權威層依賴,提高行政機構整體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力。
Ⅵ 簡述新公共行政學的基本內容
公共行政學的發展脈絡基本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行政學研究的出現
威爾遜的《行政(學)之研究》,1886年,美國學者w.威爾遜(woodrow
wilson)發表了著名的《行政(學)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這成了公共行政學誕生的象徵性標志。該文開創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公共行政學研究傳統,它「無論是在洞察力、說服力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堪稱是傑作」(沃爾多語)。該文涉及三個主題:說明行政研究領域的歷史;確定這個領域的研究主題;決定這一領域的最好的研究方法。
第二階段: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形成
20世紀20、30年代,公共行政學的傳統得以形成,其典型的標志是1926年在美國出版的兩本權威的行政學教科書:懷特(leonard
d.
white
)的《行政學研究導論》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學原理》。
古利克(luther
gulic)和厄威克(lyndal
urwic)1937年編輯出版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收入了這一時期的行政學的代表性論文,可以說集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大成。
第三階段:新公共行政學的出現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它不斷受到質疑與批判,於是新公共行政學與政策科學出現了。1968年,由《公共行政學評論》的主編沃爾多發起,一群青年行政學學者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舉行研討會,目標是弄清公共行政學的相關問題以及這個學科如何改變以迎接70年代的挑戰。會議論文於1971年以《走向一種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為書名結集出版,本書可以說是「新公共行政學」的宣言。
Ⅶ 基於對行政組織運作過程動態、開放的認識,新公共行政學派認為,當代行政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對( )進行變
基於對行政組織運作過程動態、開放的認識,新公共行政學派認為,當代行政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對(行政組織)進行變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