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污染治理
㈠ 淮河水質變化及治理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流域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度加快,流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進入20世紀90年代,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對沿淮廣大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供水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工作,淮河水污染被列入國家「九五」、「十五」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
經過十餘年淮河水污染的全面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淮河水質COD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隨著淮河流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污水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比重越來越大,有機物和氨氮成為主要的超標項目。淮河沿岸大部分水廠採用的是傳統的混凝-沉澱-過濾-消毒工藝,對這兩種指標的去除能力有限,出水水質受到一定影響。
淮河流域內跨省河道多,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水事關系復雜,矛盾多,各方利益難以平衡,治理工作難度大,且流域下游受上游的影響特別大。以2004年7月為例,淮河支流沙潁河、洪河、渦河上游局部地區普降暴雨,上游 5.4億噸高濃度污水順流而下,形成了長130~140公里的污水團,嚴重影響了下游地區的城鎮供水。
㈡ 目前淮河流域的水質怎樣淮河污染治理所面臨的困境又是什麼各級政府應該怎麼做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幹流全長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 500m,沙穎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一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一1155m。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幹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 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窪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
㈢ 淮河污染及其治理
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分析 2003年夏季強降水帶長時間維持在淮河一帶,雨帶南北擺動的幅度很小,強降水帶
幾乎與淮河幹流重合,各條支流和上游來的洪水匯集在一起,加上本地區強降水的徑流作
用,6月21日~7月22日期間,淮河流域內的總降水日數普遍超過20d,降水強度大,強
降水非常集中,淮河流域的水位全面上漲,導致了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
造成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特大洪澇的直接原因是7月份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位於
江南!華南和西太平洋上空,這樣的環流形勢造成大量的水汽匯集在淮河流域"從850
hPa風場和相對濕度場的演變圖可發現(圖略),淮河流域強降水期間出現4次季風涌,將
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輸送至淮河流域,並在此形成了水汽輻合中心;與此同時,中
高緯冷空氣擴散南下(圖略),引起梅雨鋒上強降水,這表明水汽輸送和冷暖空氣交匯是梅
雨期強降水的重要條件"
2003年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導致的河
道排泄能力不足"洪澤湖湖底海拔10~11m,位於河口的老子山處河床海拔9~10m,高
出浮山處河床4~5m,呈明顯的倒比降"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增加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壓
力,尤其是上有洪水壓境,下有洪水頂托的中游地區"同時,安徽省沿淮有4處蓄洪區和
17處行洪區,長期存在的問題是防洪標准低,部分行蓄洪區頻繁進洪,行洪不通暢,難以
達到規劃要求,從而加重了洪澇災害的程度"
5 結 論
(1)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後,共出現了7次強降水過程,雨帶穩定,暴雨集中,強降
水過程接連出現,是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個多雨年份"
(2)三次洪峰逐次遞減,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證水位之間振盪,蚌埠和洪澤湖的洪水
流量超過1991年"
(3)前期江淮地區降水明顯偏多,導致江河湖庫普遍高水位,給主汛期留下了很高底
水,因此,入梅後的連續降水,下墊面吸收很少,很快形成積水或徑流,致使淮河洪水暴漲"
(4)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導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也加重了洪澇災害的
程度"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1991年江淮流域持續性特大暴雨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
2 周自江,宋連春,李小泉.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降水分析.應用氣象學報,2000,11(3):287~296.
3 國家氣象中心..98中國大洪水與天氣預報.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1~34.
4 張順利,陶詩言,張慶雲,等.1998年夏季中國暴雨洪澇災害的氣象水文特徵.應用氣象學報,2001,12(4):442~
457.
5 陶詩言,倪允琪,趙思雄,等.1998夏季中國暴雨的形成機理與預報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6 畢寶貴.南方持續暴雨,北方多雷陣雨.氣象,1998,24(9):58~61.
7 陶詩言.中國之暴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8 馮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分析1951~1980.北京:氣象出版社,1985.29~42.
9 周秀驥,薛紀善,陶祖鈺,等..98華南暴雨科學試驗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3 水情特徵分析
隨著6月29日淮河流域強降水的開始,王家壩的水位和流量迅速上漲(圖5a),7月1
日超過警戒水位,7月2日凌晨,王家壩泄洪,7月3日淮河流域的第一次洪峰通過王家
壩,流量達到5930m3s-1,並超過保證水位(29m)0.41m"由於7月6~8日降水減弱和
分洪強度加大,水位緩慢下降,流量快速減小"7月9日,降水強度加大,水位和流量再次
上漲,7月12日第二次洪峰通過王家壩(流量:4530m3#s-1,水位:28.79m)"7月13~
18日降水減弱,水位!流量迅速下降"7月21~22日的降水過程造成2003年淮河流域的
第三次洪峰"從總體上看,三次洪峰逐次遞減,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證水位之間振盪"
正陽關(圖5b)!蚌埠(圖5c)!洪澤湖(圖5d)的水位和流量變化幅度均小於王家壩,三
次洪峰總體呈逐次遞減特徵,但遞減幅度明顯小於王家壩,水位一直處於超警戒水位之
上,正陽關前兩次洪峰過境時都超過了保證水位,而蚌埠和洪澤湖均未超過保證水位,蚌
埠和洪澤湖的洪水流量超過1991年"
圖5 2003年6~7月水位(實曲線)!警戒水位(實直線)!保證水位(虛直線)!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流域內廣大地區的降水匯集而成的"本文選擇淮河流域
15個代表站(河南西華!駐馬店!信陽!固始,安徽亳州!宿縣!阜陽!壽縣!蚌埠!霍山!合
肥,江蘇盱眙!射陽!高郵!東台),求取其逐日平均降水量,並計算得到淮河流域1954年
至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期間
逐年降水量(圖3)"由圖3可以看到,
歷史上淮河流域大洪水都與此曲線對應
較好,基本反映淮河流域多年降水特徵;
2003年淮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明顯偏
多,比1991年多122mm,但比1954年
少64mm,是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個多
雨年份"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量與
1954!1991年同期降水量差值圖(圖4)
也說明了這一事實,表明本文所選15個
站點基本上能代表淮河流域降水狀況"
圖3 淮河流域1954~2003年6月21日
~7月22日降水量變化
從圖4b可看到,無論是6月1日~7月22日還是6月21日~7月22日期間,2003年淮
河流域降水均多於1991年同期"6月1日~7月22日,一般偏多50~100mm,安徽北
部!河南大部!山東南部偏多100~300mm"而在2003年強降水時段(6月21日~7月
22日),一般偏多60~200mm,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偏多300~400mm"2003年6~7月
與1954年同期相比,淮河下游的江蘇北部偏多50~100mm,淮河流域中上游比1954年
偏少50~200mm,即使在強降水時段(6月21日~7月22日)也呈類似的分布"
圖4 淮河流域2003年6月1日~7月22日降水量與1954年(a),
1991年(b)同期偏差分布圖(單位:mm)圖1 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降水量(mm)(a)
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相對於1971~2000年平均值)
北側的暖濕氣流頻繁地交鋒於淮河流域,造成6月22~23日!24~27日!29日至7月3
日!4~7日!8~11日!12~13日!21~22日共7次強暴雨天氣過程"7次暴雨過程降雨
的時空分布如下:
(1)6月22~23日,受副熱帶高壓北抬和低層切變線的共同影響,山東中南部!河南
大部!安徽大部!江蘇中北部!湖北東部出現大暴雨天氣過程,雨帶呈東北)西南走向,有
3個強降水中心,分別位於湖北麻城!河南商丘和山東沂南附近"降水量一般為50~100
mm,其中湖北東部大別山區,河南東部和南部以及山東南部的降水量達110~190mm
(圖2a)"強降水主要出現在23日,日降水量超過100mm的站數達49個,日降水量超過
150mm的有5個,最大降水量出現在湖北東部"這是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的第一次
強降水過程"
(2)6月24~27日,主要雨帶南壓到江南北部,但淮河流域受補充冷空氣的影響出現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分析X
畢寶貴 矯梅燕 廖要明 徐 晶
(國家氣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利用地面加密資料,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時空分布和氣候統計特徵
以及降水雨情!水情特徵,並與歷史同期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經
歷了7次強降水過程,降水總量和洪水流量都超過1991年同期,但低於1954年梅雨期;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的突出特點是:雨帶穩定!暴雨集中和突發性強;水情特點是:洪峰逐
次遞減;造成淮河流域全線超警戒水位的重要原因是:2003年春季降水偏多!7月份副熱帶
高壓位置偏南以及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
關鍵詞:淮河流域 降水 水位 洪峰
引 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淮河流域先後多次發生大洪水"1991年僅安徽!江蘇兩省受災
人口達到71%,農作物受災面積佔60%,直接經濟損失達450億人民幣;1999年皖南!蘇
北和蘇南出現50年不遇的大洪水;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現特大暴
雨,其雨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為歷史上罕見,淮河流域雨情和水情均超
過1991年"近年來,許多氣象學者對1991和1998年江淮暴雨[1~8]!1998年華南特大暴
雨[9]等過程及成因進行了分析研究,為大范圍特大暴雨研究奠定了基礎"本文利用地面
加密資料對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進行了具體分析"
1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分布特徵
2003年6月21日,我國主要降水帶從華南!江南南部北跳到淮河流域,並在該地區
持續長達30d之久"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後共出現了7次強降水過程,降水總量一般
為200~500mm(圖1a),其中安徽北部!江蘇中北部達500~700mm"安徽北部!河南東
南部!江蘇北部等地降水總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局地偏多2~3倍(圖1b)"
由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500hPa平均高度場(圖略)可以發現,歐亞中高緯
呈兩槽一脊形勢"歐洲槽中不斷有冷空氣從阻高底部經巴爾喀什湖!黃河上游和青藏高
㈣ 淮河10年治污,國家投入了多少億元
中國十年累計投入193億治理淮河流域污染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今天在此間針對最近一些媒體對淮河污染治理不彰的報道說,中國十年累計投入一百九十三億人民幣,加大淮河流域污染的治理,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介紹,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一日國家環保總局派出三個督察組,對沿淮四省二十一個地市、九十一個區縣的重點工業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和重點河流斷面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暗查。
在通報調查結果時,潘岳說,盡管淮河污染防治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在看到問題的同時,必須客觀評價淮河治理成果。
他說,治淮十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沿淮四省政府採取了結構調整、工業污染防治、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措施。總體上看,沿淮四省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淮河流域排污總量逐年下降,從一九九六年到二00三年,整個流域GDP增長一百三十四,但是在這期間,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在這個期間降低了大概一半。十年來,淮河流域累計投入治污資金約一百九十三億元。治淮初期,沿淮四省沒有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五十七座,日處理規模三百三十五萬噸,形成了年削減二十五萬噸COD的能力。淮河幹流水質得到改善,幹流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值由一九九四年的六點七八mg/L降至二00三年的四點九一1mg/L,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基本滿足Ⅲ類水質要求。治污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㈤ 淮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當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體後,其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使水體的水質和水體底質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現象,被稱為水體污染。大量的無機、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不僅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而且危害及到人體健康,造成水質性缺水使人們工農業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要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對策措施有: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㈥ 淮河污染原因
淮河污染三大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8:24 河南報業網-河南日報
淮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再度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資料顯示,淮河、海河、遼河仍然是我國七大水系中污染比較嚴重的河流。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COD、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等。
應該說,經過10年的治理,我省淮河的水污染狀況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據省環保局提供的資料,1996年至2003年,我省淮河流域GDP由2046億元增長至3849億元,增長88%,人口由5500萬增至5700萬,城市化率由18.4%提高到27.2%,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億噸增加到7.8億噸,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卻由1996年的77.8萬噸降至2003年的18.47萬噸,主要河流COD平均濃度由955mg/L下降為48mg/L,基本實現了社會經濟快速增長和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雙贏」。
但是,從環保部門監測到的情況來看,淮河污染治理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一段距離,淮河治污仍須努力。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工業企業偷排污水現象嚴重。經過10年來「抓大關小」,調整產業結構,淮河流域工業企業中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或設施不達標的現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業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常常擅自關閉污水處理設施,偷排污水。
二是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淮河流域一個重要污染源。據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積佔全國的1/6,是我國主要的產糧區,流域內農業生產中農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對較重。
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其污染負荷已超過工業污水,成為影響淮河流域水質安全的重要因素。據統計,2002年全省工業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23.85億噸,其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2.41億噸,佔一半還多。
有關專家指出,淮河是高度人工控制的流域,流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水質的好壞。由於目前淮河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禦污染沖擊的能力很弱,加之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難度較大,因此,淮河流域主污染防治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淮河治污任重而道遠。
㈦ 淮河水污染事件
水污染:中國公共危機
雖然經過了無數次的曝光和無數次的詰問,但中國水污染卻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與遏制。據國務院八部委2008年環保專項行動的最新檢查結果顯示,全國113個重點監測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仍然偏低,其中243個地表水水源地中達標水源地為159個,佔到65%,不達標的為84個,佔35%,涉及到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個城市。水污染作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危機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戰著中國政府的決策水準與能力。
黑色的「水圖」
從松花江苯泄漏到廣東北江鎘污染,從滇池水葫蘆瘋長到太湖藍藻泛濫,盡管一樁又一樁的無情事實在不斷挑戰著我國本已脆弱的水環境能力,但這些局部而片段的現象並沒有讓我們完整認識水污染的嚴重而殘酷,而只有打開中國水系的平面地圖,幾乎處於危機邊緣的水污染生態才能裸露無遺。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顯示,自兩年前松花江事件以來,我國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兩三天便發生一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故。而據監察部統計,近幾年全國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這種浪漫情懷,如今越來越成為歷史的記憶和慨嘆。據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全國近14萬公里河流進行的水質評價,近40%的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全國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類水質佔41%。而環保總局發布的另一項重要調查顯示,在被統計的我國131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嚴重污染的有36條,重度污染的有21條,中度污染的有38條。
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水源,黃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實在不斷加重。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後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V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與黃河一樣,撲向長江的污染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長江幹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過Ⅲ類水的斷面已達38%,比8年前上升了20.5%。無獨有偶,盡管淮河是中國投入最多、開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條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淮河在評價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飲用水標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漁業用水標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標准。10年前,淮河還生長著60多種魚類資源,可如今這些魚類幾乎絕跡。
除了跨區域河流廣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謂的城市「龍須溝」都難逃被污染的厄運。上海的蘇州河曾經「黑」臭了80年,而就在筆者居住的廣州市,穿越市區並匯入珠江的大小14條河涌無一例外地都是發黑發臭。
當江河被污染所侵襲時,與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難獨善其身了。據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質量狀況報告顯示,我國「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著「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武漢市,覆蓋城區的38個湖泊污染負荷遠遠超過其水環境容量,其中32個湖泊水質為劣V類。而作為雲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兩大湖泊之一的撫仙湖,目前水質也在開始急劇降低。
以海洋為歸宿的河流湖泊帶給接納者的同樣是污染。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結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無獨有偶,曾經是我國富饒「海上糧倉」的東海卻在每年4到6月赤潮頻發。專家指出,全國的污染通過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結果,使中國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已被無情撕破。
洶涌的污染源
就像我們絲毫不懷疑水污染的嚴酷事實一樣,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對於造成水污染幾大「始作俑者」的認識也日漸變得清晰和明朗。
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是中國經濟長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徵就是重化工業尤其是資源消耗工業增長較快。問題的關鍵在於,由於受水資源、航運等產業布局因素的影響,重化工業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經成為一種範式。據統計,全國兩萬一千多家石化企業中,位於長江、黃河沿岸的石化企業達一萬三千多家。至於像小造紙、小皮革等項目在水環境敏感地區大起爐灶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如此產業布局的最嚴重後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經處理的情況下傾注到大江小河。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國工業污水排放量每年達到300多億噸,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載的工業污水排放與日俱增。
來自於農業方面的面源污染超過工業污染已經成為我國水污染的一個重要特徵。研究表明,農村面源污染在各類環境污染中的比重佔到30%-60%,並成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過城市和工業源的排放總量。一方面,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驚人。如化肥施於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則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隨地表徑流進入河流、稻田、池塘。由於化肥會造成水域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源硝酸鹽含量超標,因此已經危害水質的「第一隱形殺手」。
農業污染可以對水資源形成傷害的另一大力量來源於畜禽和水產養殖業污染。有調查數據顯示:養殖一頭牛產生並排放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於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北京近郊禽畜養殖場排放的有機物污染,相當於全市工農業生產污水和生活廢水中所含的有機污染物的2-3倍。
就在農業污染超過工業污染的同時,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從城鄉的各個角落沖出並有愈演愈烈之勢。據了解,中國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將近22億噸,相當於34個十三陵水庫,76個昆明湖。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別就達到9億和11億噸。全國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水的排放量。
問題的關鍵在於,目前我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設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運行的也只有50%;還有的由於污水收集管網的原因,污水處理廠處理量不足設計處理能力的20%。而在廣袤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本為零。正因為污水處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負荷就如泄閘之洪洶涌般進入河流與湖泊,中國水體環境質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險的邊緣。
管理體制之癢
從經濟學原理看,水資源屬於公共產品,應當納入政府資源建設和管理的范疇。質言之,水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著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審視,我們就不難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後公共管理體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龍治水,九龍戲水」是專家們對中國水資源管理模式極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門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城建、地礦等。這種「九龍治水」的機製表面上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但事實上並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觀上強化了職能部門的局部利益和單一目標,進而弱化了水資源的宏觀管理功能。
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特點是實行的是地方負責制,而恰恰這一點也許是值得我們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對於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經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的慣性思維,而在實用主義和生態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觀之間作出選擇,作為「經濟人」的政府當然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前者。道理很簡單,後者不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額成本,還要支付為了控制污染而出讓的經濟收益成本。結果是,那些本應徹底關閉的小化工、小造紙、小皮革企業死而復生,陰魂不散;將沿江沿河作為工業企業的棲息地以拉升GDP就成為地方政府不謀而合的思想與行動。
對於水資源污染行為的漠視、慫恿乃至保護是地方政府留給社會的一大公害。中國民間環保組織———中國水污染地圖網研究發現,不僅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已經成為了水污染的大戶,而且包括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華經營的跨國公司也頻頻違反中國的水污染控制法規,而後者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污染主體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治,相反還在繼續著自己的污染行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國的通例,但就是這一看似最強硬的手段在中國卻屢打折扣。按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保執法機構可以對任何一個污染項目處以數額不等的行政罰款,不過這種處罰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過一筆賬,高污染企業每噸廢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凈收益往往能達到幾十萬元,而環保部門最高罰款限額僅為10萬元,這種比較收益驅使著不少企業寧願認罰也不願治污。
管理的離散與制度的軟化導致了中國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況下,至今對於水污染的治理仍然收效甚微。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份環境執法檢查報告中提到,中國水污染治理項目進展緩慢,重點流域「十五」時期污染治理任務沒有全部完成。其實,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僅僅在於水污染治理進展緩慢,而且新的水污染還在繼續快速蔓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實質性控制。
高昂的代價
北宋變法大家王安石說:「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對著一個日漸變「黑」的中國水體環境,我們卻很難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樂觀感覺。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飲水安全。與國家環保總局披露的全國地表水源不達標城市佔檢測目標的34%的殘酷事實相同時,水利部也披露出一組令人驚心的數字:目前全國有3.2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其中約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砷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鹹水,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從水源到飲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惡性鏈條」已成為危害民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罪魁禍首」。權威資料顯示,中國大約每年有200萬人因為飲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農村約有2000多萬人飲用氟化物超標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時專家指出,河北涉縣、河南沈丘縣、天津北辰區、陝西華縣、江蘇阜寧縣、廣東翁源縣等地區頻頻出現的「癌症村」等,都與飲用水污染高度相關。
對於經濟的灼傷無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後果。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表明,2008年全國因包括水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000多億元,約占當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農業成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黃河為例,由於農業是黃河上的用水大戶,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因此黃河水污染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達33億元。另據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由於水資源匱乏,部分地區農民使用污水灌溉,導致全省去年污染耕地面積2100多公頃,造成農產品(11.14,0.00,0.00%)產量損失23000多噸。
還需正視,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與衛生的范疇,其引致的群眾負擔加重和對政府不信任等次生矛盾日漸突出。據統計,全國信訪辦平均每天收到水環境污染糾紛群眾來信60多封,不僅如此,頻發的水污染事故,也造成地區間的糾紛不斷,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築「防污牆」
殘酷的歷史已經將中國政府無奈地推到了「先污染、後治理」這一西方工業化國家走過的老路之中,留給我們的選擇就是將舊污染降低到其危害的最低限度,徹底控制和杜絕新污染的發生。對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指出,到2010年,中國政府將投入6400億元用於水治理,占環保總投入的40%。同時,中國政府作出了鄭重承諾: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到2020年,使城鄉居民飲水達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願景無疑令人心怡和心動。但通向目標的未來之路也許並不平坦。根據中國目前較為嚴峻的水污染生態,筆者認為,防治水污染應當拓出更為廣闊的戰略思路。
———科學規劃流域內的重點產業布局。要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在產業布局的關系,充分考慮重點污染企業對污染排放的處理;在飲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區,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業,以免對中下游地區的用水造成威脅;要建立區域性「污染補償機制」。上游發展經濟污染了下游,就須以某種形式補償下游;同時,下游地區參加上游地區的環評工作,並嚴格實施一票否決制度,形成上下監督的機制和體系。
———加強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管理與協調。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治理是從流域的生態承載力出發,突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的障礙,綜合考慮流域內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同時,要根據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等因素,科學核算流域的納污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各企業的排放定額和排放標准。為此,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權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協調機構。這種機構應有各方面的代表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流域內各級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戶代表以及專家代表等。流域內一切重大的水事項和政策都應由流域管理委員會通過民主協商並表決的辦法來決定。
———加大違規成本和懲治力度。通過架構和完善水環境保護的各項法規,達到對排污者經濟處罰、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責任的綜合懲治。作為一項特別措施安排,國家可在省級以下行政區劃內成立「懲治環境違法行為中心局」。這種中心獨立於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領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環境執法的專業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單專業領域的環境執法職能上升到國家層面。
———引入市場機制,以經濟手段推動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環境資源價格體系,推行排污權有償交易,運用價格杠桿激勵企業加強污水治理,讓「治污者賺錢」。其次,要完善污水處理付費制度,積極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所有城鎮都要開征污水處理費,並逐步提高收費標准。第三,要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的技術水平。
———強化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針對農村與農業已經構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體,我們應當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系,研究制訂具有激勵機制的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獎勵或補助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方式方法的農戶或集體;其次,要探索實施「污染補償」措施,按照「誰污染誰補償」原則,最終實施排污收費制度;第三,要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適用技術和技術應用推廣措施研究,並進行污染源頭分類控制。例如:農用化學品減量化的技術措施,人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村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於推廣的適用處理技術開發和推廣等等。
㈧ 為什麼淮河流域的環境會被污染
從70年代開始,淮河水體開始遭受污染。進入90年代開始,污染日趨嚴重,水質不斷惡化。一半以上支流的河水已完全失去利用價值。水污染造成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一些水利及農灌設施報廢,農作物減產,部分城鄉人民生活用水困難,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水污染糾紛逐年增加。淮河污染不僅嚴重影響了這一地區15億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而且嚴重製約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淮河流域的水質污染呢?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得不牢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國家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即經濟高速增長期)。「八五」、「九五」期間,我國經濟每年都以10%以上甚至12%的速度發展。但由於我國工業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後,大多採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外延再生產,靠拼資源來換取發展速度,並不是那種集約型的發展,因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程度也在不斷加劇。
㈨ 淮河污染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工業企業偷排污水現象嚴重。經過10年來「抓大關小」,調整產業結構,淮河流域工業企業中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或設施不達標的現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業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常常擅自關閉污水處理設施,偷排污水。 二是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淮河流域一個重要污染源。據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積佔全國的1/6,是我國主要的產糧區,流域內農業生產中農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對較重。 三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其污染負荷已超過工業污水,成為影響淮河流域水質安全的重要因素。據統計,2002年全省工業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23.85億噸,其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2.41億噸,佔一半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