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作業1
㈠ 2015電大公共關系學作業1—4
2015電大公共關系學作業1—4中央電大形考平台作業對我們團隊來說很簡單
㈡ 公共政策概論作業1
形成性考核(一)
指導:題目要求同學們聯系某一具體方案進行討論,討論決策方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同學們可聯系下列具體方案:
1《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安置辦法》
2《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簡稱國六條)方法是先上網查閱上述公共政策方案的內容,並認真閱讀。然後結合教材第98頁「決策方案的具體內容」,寫出討論提綱。聯系實際的例子很多,從你知道的例子中寫2到4個就行。討論後形成的提綱,因時間關系沒能進行討論,就不作要求。
只要同學們寫的有理有據,條理清楚,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註:P98
決策方案的具體內容:
第一, 方案執行的必要說明。即指出要將 所設計的方案付諸實施,首先應注意哦哪些問題才能保證方案執行效果與預期效果的一致。
第二, 解決決策問題的基本措施。這是方案的核心內容,要盡量做到明確、具體,並給決策方案的執行者一定的機動性。要明確指明方案的執行者應該做什麼、如何做與實現決策目標有何必要聯系。由此可以增強執行人員對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第三, 明確方案對應的階段。公共決策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其解決也呈現出長期性與階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須明確決策階段,以使得角色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劃分和決策。
第四, 第四,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即明確決策方案的使用對象,運用期限以及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等。
第五, 方案所需的各種條件的要求。如實施該方案所需相應機構的調整或重新設置,人員的配備狀況,以及資金等其他資源量的要求等。
範文參考(個人提綱在小組提綱中提煉)
《政府審計案例》討論提綱
一、本選題簡介
(一)選題依據:
1、審計理論界的專家大多數注重從理論層面理解和詮釋審計,對於審計實踐接觸不多,即使審計科研人員通過審計實地調研,由於被調研對象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未必肯如實披露審計中發現的真實問題,這就造成審計調研的結果與審計發現之間存在偏差,由此形成的審計理論也就存在偏差;
2、從事一線審計的人員,具有豐富的審計實戰經驗,嚴重的經濟問題在他們嚴謹的審計程序和准確的專業判斷下被發現,但很多一線審計人員缺乏審計理論知識,無法將揭露問題實質的案例上升到理論,並用於指導審計實踐;
3、審計專業的在校學生,在全面掌握審計、財務會計和其他法律法規理論知識的同時,迫切需要了解審計實戰技術,有趣的審計案例不僅會開拓他們的視野,而且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學習激情,並幫助他們真正領會法律精神,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4、各大財經類高校教師苦於缺少審計案例的專業教科書,他們使用的僅有國外注冊會計師審計專家編著翻譯過來的版本,書的內容與國內國家審計現狀難免會有出入。目前國內出版的審計案例系列書籍實際還停留在將審計報告內容簡單地轉摘,而未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尚未將實務與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討論,對於高校的教學針對性不強。
基於上述4點理由,確定了《政府審計案例》的選題。
(二)目標定位:
該課題以正式出版物的方式,設計二種版本,分別面對基層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高校審計專業教師和在校學生。二種版本案例選取相同,體例有所變化。它對於從事審計業務的審計人來說很有啟發性,對於審計理論研究人員也具有參考性,而對於高校審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又不失為一部提前實習的好讀本。同時,本書還將製作成PPT課件,致力於高校審計專業教師講課之用。
(三)風格定位:
本課題一改學術類文章生硬、枯燥、難懂的通病,全書或採用生動有趣的文學語言,或採用嚴謹客觀的新聞性語言,間插一般理論與實務性文章所特有的表述方法。作者力求全書有較強的知識性、啟迪性和趣味性。在課題表現形式上是全新的,在課題內容上也與其他案例書有別。
(四)主要研究內容
1、本書的基本體例:本書從案例背景介紹、審計發現過程、案例分析、審計發現採用的重要審計技術與方法、案例思考題等方面進行闡述。作者的意圖是,背景介紹主要介紹本案大的宏觀背景,如政治、經濟、法律等或國家的最新政策規定、會議精神等;本案的審計依據、審計環境,以及審前調查的有關內容,這是編制審計實施方案的前提,也是審計發現過程的鋪墊;本案的審計目標與范圍、意義;本案的案情提要等。審計發現過程是本案的關鍵內容,也是審計一線人員和高校學生渴望了解的部分,其他所有結構應服從於該部分。案例分析主要結合審計發現過程和審計結果進行的分析評論,該部分有一個不變的內容是本案適用的法律法規;通過此案例分析發現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差距,以及今後工作中應改進之處。接下來講述的是本案發現所採用的重要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但該部分不局限於本案,而是結合其他審計類型綜合講述這一實用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最後是延伸性案例思考題,目的是把與本案有關的內容保留一部分,留給審計一線和高校學生自由想像和發揮的空間,真正達到案例啟迪的目的。
2、按照國家審計署2008-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關於審計類型的劃分,本書案例分布在:財政審計12個案例、金融審計5個案例、企業審計4個案例、經濟責任審計4個案例、資源環境審計4個案例、涉外審計3個案例,共32個案例。其中,計算機審計案例8個、績效審計案例8個、專項審計調查4個;中央級審計案例7個、省級審計案例9個、市縣級審計案例16個。
案例講述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審計將會穿插內容。
二、討論內容
《政府審計案例》討論提綱提供了財政——稅收征管審計、經濟責任——科級黨政領導幹部離任審計、資源環境——退耕還林審計共3個案例(詳見附件2)供各位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案例選取。
政府審計類型主要有本書選取的六種,但不同的審計類型具體佔多少比重?同一審計類型又應該選取什麼內容的案例?只是根據作者日常審計實踐經驗總結或作者已有審計成果匯集而成的,正因如此,在案例選取方面作者難免失之偏頗,甚至有遺珠之憾,
2、體例選擇。
本書表述的體例或稱結構編排主要為:背景介紹、發現過程、案例分析、重要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案例思考。各位審計專家對此編排不知有何想法?
3、案例標題。
討論提綱的附件1《目錄》直接點出案例的標題,如「稅收征管審計」、「國有企業法人離任審計」,是否可以考慮使用隱喻性的標題,如「任務財政」、「貪污私分」,或二者的結合,如「任務財政——稅收征管審計」、「貪污私分——國有企業法人離任審計」。是否還有其他更適合的案例標題?
4、表述語言。
本書表述語言主要有三種:文學性、新聞性、理論性,究竟採用何種單一語言,或幾種語言結合使用等,需要各位的指點。原則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力求知識性、啟迪性和趣味性,不落俗套而又實用。
5、如有其他更好的意見或想法,請不吝賜教,在此先表示衷心感謝!
形成性考核(二)
時間:學習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後。
題型:與期末考試一致。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10分)
1.交易理論 :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這中間,政策執行者與政策對象之間通過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種力量的互動過程中,達成某種妥協、退讓或默契。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但在實際中卻是行不通的。
2.德爾菲法:德爾菲方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是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德爾菲法,又名專家意見法,是依據系統的程序,採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即團隊成員之間不得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系,只能與調查人員發生關系,以反覆的填寫問卷,以集結問卷填寫人的共識及搜集各方意見,可用來構造團隊溝通流程,應對復雜任務難題的管理技術。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對於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說應當強調「(A)」。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辦B.積極介入C.不聞不問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韋爾
3.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 D)。
A.響應B.深入
C.反映D.內化
4.政策效果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C)判斷。
A.利益B.事實
C.價值D.可行性
5.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維B.立體思維C.靈感思維D.直覺思維
6.政策評估是對政策( )所做的分析。
A.問題B.結論C.方案D.目標
7.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C)。
A.反映B.深入C.內化D.響應
8.史密斯認為,政策執行中有(A)個基本要素是必須認真考慮的。
A.四B.三C.二D.五
9.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關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維方法則是指人們依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和手段。
A.自覺性、客觀性與直接性
B.自覺性、概括性與間接性
C.自覺性、概括性與直接性
D.概括性、間接性與主觀性
10、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是:D
A.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B.即人類的行動是無法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C.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D.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三.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從政策執行者對執行政策的態度分析,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有如下幾種類型(A、B、C、D、E)。
A.抵觸型B.折扣型C.滯後型D.僵化型E.結構型
2.( )的評價標準是在各類人員協商、平衡利益關系的過程中產生的。
A.有效B.適度C.客觀D.全面
3.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公共政策評價可以分為(A、B、C)。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B.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C.事前評價、執行評價和事後評價D.整體評價和局部評價
4.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徵表現為層次性、多維性、聯系性、系統性和(A、D)。
A、整體性、B、普遍性
C、靈活性D、動態性
5.頭腦風暴法的優點是(A、B、C、D)。
A.它能夠發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能互補效應;
B.它使專家交流信息、相互啟發,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C.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擁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D.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斷發展變化,與政策相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每一項政策都有其失效過程。要保證政策執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據可靠性理論分析,在政策方案的執行過程中,"失效"表現於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損失效三個階段。這種政策失效率的變化,類似於浴盆狀。人們把這種曲線也稱為"浴盆模型"。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出台、實行及調整。
2.簡述追蹤決策的特點。
答:追蹤決策的特點有①回溯分析,即對原有決策的產生機制與產生環境進行客觀分析,找出失誤的環節和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決策;②非零起點,即決策不是以零為起點,而是對過去已有決策的改善;③雙重優化,即既要優於原方案,又要是多種改善方案中最優的;④心理效應,即要充分考慮決策對象內部和外部各種關系。
3.公共政策評價作為公共政策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與一般的評價活動有什麼區別?
答: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選擇的管理行為。②由於公共政策對利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過程,那麼公共政策的實踐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並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因勢而動。③公共政策是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對其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到社會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學有效地分配和落實。
五.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分析我國公共政策評價目前存在的問題。
答:第一,以研究取代吸務;第二,以好惡取代科學;第三,以評價為沽名釣譽的手段;第四,以形式取代實質;第五,人為製造信息障礙;第六,人才、經費的缺乏。
2.舉例說明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在現實公共決策中的作用。
答:"巴拉姆的驢子"說明,一旦決策者知道自己即將獲得某樣東西時,它的吸引力就會減退;而放棄某樣東西的煩惱就會隨之增加。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其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如某政府在鬧市區新近拆遷了一片規模不小的土地,這是黃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來做什麼用,卻成了政府的心頭之患。因為哪個領導都知道,一旦決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變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區,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著,它到底做什麼用。決策成了難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閑了很長一段時間。
基本方案有:
(1)蓋一個大型商廈,充分利用鬧市區的優勢,為稅收服務,為市財政服務;但周圍商廈已經林立,新建這樣一個大型商廈,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增加市財政收入是個問題;
(2)建一個大型的市民免費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但對於財政卻沒有貢獻;
(3)蓋政府大樓,改善辦公條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現在政府的辦公條件並不很差,再大興土木,可能會造成社會的議論;
(4)蓋一個大型停車場,緩解市中心的交通壓力。但這么好的地段,建設一個停車場,未免浪費;很多人提出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即可。
經過這些考慮,興建市民公園成為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
形成性考核(三)
題目要求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或工作報告,沒有標准答案,只要大家寫的有題目有內容、有頭有尾、有條理夠字數,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可供參考的:
1??關於公務車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2???廣州市交通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3 城市醫療衛生改革問題的思考
4???廣州市教育消費問題的調查
5???網吧管理的現狀與思考::
例如:公務車改革的探索對大慶車改的調查研究
我國現行機關,單位公務用車制度基本上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管理框架,而實際的管理嚴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與浪費很久以來一直遭人們詬病.與當前節約型財政,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時代要求相對比.更顯得極不相符.但是公車改革的難度極大.是公共部門改革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1998年9月.國家體改委曾試定《中央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後未能在中央層級取得實際進展.近些年來,地方上卻已有一些自發進行的公務用車的改革嘗試.鑒於這一改革的難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經驗,得失,都值得重視和借鑒.本文在對大慶市公務車改革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地方的情況和國際的經驗,對我國公務用車改革試提出一些初步認識.
一,現行公務車存在的問題
(一)公私難分.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產生巨額財政負擔在現行的公務用車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車私用問題.容易發生競相購車,相互攀比.購超標車,每年形成數額巨大的人頭費,燃油費,養路費,維修費等支出費用.省市縣主要領導基本一人一車.使用率只是市場運營車輛的十分之一;有專家測算.社會轎車每萬公里運輸成本為8215.4元.而黨政機關等單位則高達數萬元.每輛計程車的工作效率為公車的5倍.可運輸成本僅為公車的13.5%.
(二)公車不公,損害黨政幹部形象.滋生腐敗公車不"公"日益嚴重,"公車公用佔1/3.領導私用佔1/3,司機私用佔1/3",即公務用車大約僅三分之一用於真的公務.有的領導幹部上班時間由司機駕車.下班後和節假日自己開車,甚至有一部分乾脆全由自己駕車.讓在編司機"休息".公車不公成為難以遏制的"頑症".公車維修中也有深不見底的"黑洞",加之超標配車.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不正之風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樓"是人們對官員公車的諷喻.
(三)不利於城市交通與民族汽車產業的發展公車的過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大慶車改:措施,成效及問題大慶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城市.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城市評比中.排名第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列全國第一.在這樣一個富裕並且擁有優良傳統的城市裡.領導層下決心率先推行的車改有一些先天的優勢,於1998年2月16日啟動.
(一)公務車改革的措施.大慶車改以公務用車的市場化,社會化和貨幣化為方向,逐步建立起機關後勤保障工作新體系和新機制.改革的具體措施和要點包括:
1."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原處級以下領導幹部的公務用車仍執行原制定的經費包干辦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後提拔的處級副處級領導幹部不再配備工作用車,改發交通費.同時提倡和鼓勵"老人"交車,買車,改領交通費.
2.測算確定交通費發放標准.標準定低了,影響工作,大家不認可,改革無法啟動.標準定高了,會有人認為乘改革之機搞福利,引起不滿.
(二)綜合測算確立了一套標准.在2002年又經過一些調整.具體如下:費用標准(調整前):費用標准(調整後):職務等級元/月元/月正處級15001500副處級12001200科級120240副科級120180一般幹部1001003.司機的安置.車改直接觸動的是汽車使用者(乘車人和司機)的利益,對司機的安置是車改能否順利進行的又一關鍵.
形成性考核(四)
題目要求對某個具體案例進行分析,沒有標准答案,同學們可以找一個公共政策案例並對它進行分析。只要分析有理有據、條理清楚、字數達到,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案例:c
我國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統稱為職工醫療保險。它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保險的重要項目之一。
醫療保險具有社會保險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等基本特徵。因此,醫療保險通常由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建立基金制度,費用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醫療保險費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以解決勞動者因患病或受傷害帶來的醫療風險。
醫療保險就是當人們生病或受到傷害後,由國家或社會給予的一種物質幫助,即提供醫療服務或經濟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與養老保險的社會經濟意義相同,具體做法相似。
我國的醫療保險實施四十多年來在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保障了范圍覆蓋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的基本醫療、增進健康水平的需要,使我國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別是在解決職工患大病時的高額醫療費問題,通過「互助互濟」,既有效分擔了風險,又充分體現出社會公平原則的指導思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國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原有的保險制度已難以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國務院於1998年12月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部署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內全國基本建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案例分析與評價:
首先,眾所周知,醫療保險是政府以強制方式,從多數社會成員手中獲得一定社會資源,建立一筆基金以支付部分社會成員遭遇疾病時所需的費用。那麼政府緣何要干預醫療保險呢?這是政府通過邊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結果。政府對醫療保險的干預是因為:
(1) 醫療服務市場的非完全競爭性。
(2)對於基本醫療服務包以外的醫療衛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統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擔經濟責任.
(3) 對於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問題,關鍵在於打破「醫葯合謀」,全面推進醫葯分開。
㈢ 公共關系 作業題1
屬於公共關系,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組織為改善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促進公眾對組織的認識,理版解及支持,權達到樹立良好組織形象、促進商品銷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銷活動。它本意是社會組織、集體或個人必須與其周圍的各種內部、外部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它是一種狀態,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都處於某種公共關系狀態之中。它又是一種活動,當一個工商企業或個人有意識地、自覺地採取措施去改善和維持自己的公共關系狀態時,就是在從事公共關系活動。作為公共關系主體長期發展戰略組合的一部分,公共關系的涵義是指這種管理職能:評估社會公眾的態度,確認與公眾利益相符合的個人或組織的政策與程序,擬定並執行各種行動方案,提高主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改善形象,爭取相關公眾的理解與接受。
㈣ 北語12秋《公共關系學》作業1 答案
a,b,c,e
㈤ 公共經濟學綜合作業1-3
樓主,本人學的就是這個專業,要是需要做各科作業的話,先加一下本人的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