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飲食
1. 飲食衛生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飲食衛生其實是一個非常廣泛的事情,飲食衛生主要包括飲食製作過程,衛生還有飲食過程,使用過程的衛生
2. 列舉幾條飲食衛生常識。
提倡少吃一口,方便麵不宜常吃,不要空腹喝牛奶,不要邊看書邊吃飯,不要一邊哭一邊吃飯
3. 飲食衛生有哪些
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直接與健康密切相關。合理的安排是:早餐應佔全日總熱量的25%-30%,午餐應佔40%,晚餐佔30%-35%,早餐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一定量的脂肪,午餐應供給充足的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晚餐以精為好,除了要有蛋白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以外,還應避免吃得過飽或進食大量脂質食物。
預防食物中毒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吃變質、腐爛的食品;
2、不吃被有害化學物質或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鮮、河鮮、肉類等;
4、生、熟食品應分開放置;
5、切過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來切熟食;
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7、不吃毒磨菇、河豚魚、生的四季豆、發芽土豆、霉變甘蔗等。
4. 食物衛生有什麼原則
一、搞好廚房衛生
廚房作為加工製作飯菜的場所,總免不了有些殘羹剩飯,這些殘羹剩飯不僅易招引老鼠,滋生蟑螂、蚊蠅,也為細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適宜條件,若不及時清理,膳食受到污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怎樣搞好廚房衛生呢?以下是不容忽視的一些基本原則:
在接觸食品之前,應該先洗手。
經常開窗通氣,減少空氣中油煙污染。
地面、窗戶、灶台、桌面、屋頂、櫥櫃等要經常打掃、擦洗,保持一個明凈清潔的環境。
注意個人衛生,燒菜做飯時,衣著要干凈整潔,不要用手抓頭皮、挖耳朵、擤鼻涕,更不要對著食物打噴嚏、咳嗽。飯菜嘗味時不要用炒勺直接品嘗,更不要直接用手抓拿食物。
加工製作生熟食品的菜刀、砧板、碗、筷、盤、勺等要分開,以防交叉污染,使用後要徹底清洗消毒,如果沒有消毒劑,用沸水燙洗也是一種又方便又經濟的消毒方法。
注意抹布的衛生,用過後要用清水洗凈晾乾,不可隨便揉作一團,抹布雖小,但容易藏污納垢,傳播病菌。
剩餘食品妥善保存,避免蒼蠅、老鼠、蟑螂光顧,造成污染。
如果家有肝炎、結核病人,要注意餐具隔離與消毒,病人餐具要專用,防止傳染。
將切割用具用防水布料遮蓋起來。
切割生肉時,要使用單獨的刀子。生肉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細菌,很容易傳染給其他食物,造成食物中毒。
在處理兩種不同的食品時,剁肉板最好是先擦洗一下。如果可能,在切割生肉時,使用不同的剁肉板。
在處理生肉、魚或接觸熟食之前都應該洗手。
將准備好的干凈食物放好。
在冰箱中,要把不熟的食品和已經熟了的食品放在不同的隔板上,生食品應該放在一個不會向其他食物滴水的地方。
在烹飪之前,總是應該先將食物完全解凍,不要將解凍的食品再冷凍起來。
在加工食品的時候,禁止吸煙(煙灰有可能掉上去,而且可能通過你的手將口中的細菌傳染給食品)。
確保雞、火雞、香腸等食品已經完全熟了。諸如沙門氏菌之類的微生物需要經過烹調才能被殺死,必須確保這些食物的各個部分都熟透了,那樣有害細菌才會無法生存。
定時清洗抽氣扇及抽油煙機,食具宜放在干凈的碗櫃內。
冰箱不是「保險櫃」,許多人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覺得食物放進冰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受過細菌污染的食品放冰箱後,低溫並不能把細菌凍死,只是抑制其繁殖,細菌仍然活著,取出後在室溫下很快會生長繁殖。
科學的貯存方法是,生熟食品分架存放,熟食放在上層,生食放在下層。蔬菜等生食要洗凈或裝入塑料袋後放進冰箱,防止交叉污染。除罐頭食品外,一般食品存放時間不應超過一周,冰箱內保存熟食,最好用帶蓋的容器,或扣上個盤子或碗,水果最好完整保存。另外冰箱要經常清洗,每隔一至兩個月使用肥皂水擦洗,最後用流動水沖干凈。
雖然很多食物,例如水果及蔬菜,最好是在未經烹調的情況下食用,但有些食物除非已經過處理,否則是不適宜食用的。例如已加工消毒的奶類食品,就比未加工消毒的較安全。某些食物,例如配製沙拉的青瓜、生菜,在生吃前必須徹底清洗。
煮熟食物後要盡快進食。當熱食冷卻至室溫時,細菌便開始滋生,食物存放於室溫的時間越長,滋生細菌的機會便越大。因此,食物煮熟後要盡快進食。
小心貯存熟食。倘若必須預先煮熟食物或保存剩餘的食物,請謹記將食物存放於4度以下。小孩的食物不宜貯存,應立即食用。不可將大量溫熱的食物放進冰箱。當冰箱里放置了太多食物時,食物就不能迅速徹底冷卻。食物中心部分保持熱的時間太長,病菌便會快速滋生。
徹底重新加熱經過貯存的熟食。正確貯存食物只可以減慢細菌滋生的速度,但不能消滅微生物。所以,當重新加熱經過貯存的熟食時,亦要確保食物的每部分均達到70℃以上。
飲用安全的水,如對食水供應有所疑慮,應先行將食水煮沸。
5. 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學齡期兒童多動好玩,吃飯時不能細嚼慢咽,喜暴飲暴食及愛吃零食,回家長應教育孩子克服答上述不良習慣,遵守吃飯定時定量原則,不要邊吃邊玩。有挑食、偏食習慣的兒童,家長有一定的責任,一方面可能與自身挑剔食物有關,另一方面原因是溺愛的結果。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糾正孩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另外,兒童進餐時間為15~30分鍾,飯後應休息0.5~1.5小時左右再開始學習或活動。在劇烈活動後則需休息半小時到1小時才能進餐。飯前不要大量飲水,以免沖淡胃液。晚飯後安靜活動1~2小時再睡覺,以免胃膨脹而影響睡眠質量。同時要教育孩子注意飲食衛生,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這一關。上學時自帶茶杯。吃小飯桌的同學做到一人一碗、一杯、一勺,不要互相亂抄亂使。不亂買街頭攤點食品。
6. 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保證少兒健康地成長,不僅需要科學的營養膳食,還要注意培養少兒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
(1)要遵守飲食規律,定時、定量進食,注意力要集中,不能邊吃邊玩或看書看報,否則,就會使消化器官的活動沒有規律,消化液的分泌在質和量上發生變化,造成消化不良,食慾減退。平時要注意糾正孩子暴飲暴食及吃零食的習慣。
(2)教育孩子吃飯時應細嚼慢咽,這樣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減輕胃腸負擔,並且有利於頜骨發育,增加牙齒和牙周的抵抗力。
(3)預防和糾正偏食、挑食習慣。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存在於不同種類的食物之中,孩子如若養成偏食習慣,會限制營養素的攝入。
(4)要注意每次吃飯時間不少於15~20分鍾,不超過30分鍾,飯後休息20~30分鍾再學習和進行活動;體育訓練和比賽後,應休息30分鍾再進食。吃湯泡飯或飯前大量飲水,都會增加胃的負擔和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吸收。另外,飯前便後要洗手,餐具及時刷洗並經常消毒,以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7. 飲食衛生有哪些基本常識
人體必需的七種營養素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纖維素和水。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這些營養素,也就是說,人的身體就是靠攝入這些營養素,通過化合、分解,從而合成了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同時供給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切物質。
當人體缺乏某種營養素時,生命活動的正常性就會受到影響,出現消瘦、虛弱、抵抗力下降、功能障礙、疾病乃至死亡等各種表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養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的良好飲食習慣,使我們能夠獲得全面而均衡的營養。
要適應和滿足這種生長發育的需要,除各種營養素供給充足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以下是在飲食中要注意的問題。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食物時要先洗手後拿取,要防止食物在運輸、加工、貯存過程中受到污染。
不要偏食、挑食,飲食要多樣化,注意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防止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有時各種不同的食物搭配還有互相促進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飲食要適量,吃得太少營養素不足,會使體重減輕,消瘦,耐力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嚴重者可導致貧血、血糖過低、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攝入營養過多,不僅造成食物浪費,而且還加重了機體的負擔,同時又易引起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因此飲食要適量,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
進食要有規律性,定時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進食時間盡量固定,工作強度大的人則應選擇熱量高、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空腹或飽餐後立即進行緊張學習或工作。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不僅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而且大量血液集中於胃腸道,還容易引起胃出血等疾病,對工作、學習都不利。
1.進餐時要專心
進餐時聽廣播、看電視,容易造成聲、光、景、情一起刺激大腦神經,引起感情急劇變化,精力分散,勢必引起食慾減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胃腸道疾患,使工作受到影響。如果吃飯時心態平和,思想專一,吃起來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顯感受會增加食慾,消化液分泌和腸胃蠕動都會隨之增強。
2.進餐時要少喝水
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習慣。人在咀嚼固體食物時需要充分地咀嚼,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以利於滑潤和吞咽,而湯泡飯或進食時邊吃邊喝水,囫圇吞咽,咀嚼時間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腸胃負擔,水分沖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釋,進而使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與吸收,久而久之,必然會引起胃病。因此就餐時宜少飲或不飲水,應細嚼慢咽,但在飯前喝點湯,可刺激食慾,有助於進食和消化。
3.吃飯不能狼吞虎咽
口腔對食物的咀嚼是消化過程的第一步,未經認真咀嚼就匆匆咽下去,使得許多食物尚未嚼碎就入腹中,不但增加了腸胃的負擔,而且也不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4.進餐溫度要適宜
少喝冷飲,胃喜暖而惡寒,食物溫度應以20℃~45℃為宜,如果超過60℃,食管壁和口腔黏膜就會被燙傷,在致癌物質的誘導下便會引起食管癌變。如果吃過量的冷飲、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
5.不飲酒,不吃霉爛變質食物
選購食品要選擇新鮮、衛生、無毒的。不吃未腌制好的鹹菜、未炒熟的豆莢類食物。餐具應注意清潔衛生,每餐用後要洗凈消毒。
每餐食用適量的植物纖維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葷素搭配。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8. 良好飲食衛生習慣有哪些
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考生大多是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各種組織器官不斷增大趨向成熟,體內的內分泌活躍,新陳代謝旺盛,身高體重也有較大變化,思想活躍,記憶力強,要適應和滿足這種生長發育的需要,除各種營養素供給充足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食物時要先洗手後拿取。要防止食物在運輸、加工、貯存過程中受到污染。
不要偏食、挑食,食物要多樣化,注意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防止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有時各種不同的食物還有互相促進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飲食要適量。吃得太少營養素不足,會使體重減輕、消瘦、耐力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嚴重者可導致貧血、血糖過低、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攝入營養過多,不僅造成食物浪費,而且給機體加重負擔,同時可以引起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此飲食要適量,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
進食要有規律性,定時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進食時間盡量固定,臨考前應選擇熱量高、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空腹或飽餐後立即進行緊張學習或考試;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不僅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而且大量血液集中於胃腸道,容易引起腦供血不足,影響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空腹挨餓容易引起血糖過低,對學習考試亦不利。
進餐時要專心。有些考生邊吃飯邊看書,現代家庭多置有電視機、錄音機、錄像機,進餐時聽廣播,看電視成了常事,造成了聲、光、景、情,一起刺激大腦神經,引起感情急劇變化,精力分散,勢必食慾減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胃腸道疾患,使學習受到影響。如果進食時心境平和,思想專一,吃起來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顯感受會增加食慾,消化液分泌和胃腸蠕動都會隨之增強。
進餐時要少喝水。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習慣,人在咀嚼固體食物時需要充分地咀嚼,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以利於滑潤和吞咽,而湯泡飯或進食時邊吃邊喝水,囫圇吞咽,咀嚼時間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胃腸負擔,水分沖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釋,進而使食物不能很好消化與吸收,久而久之,必然會引起胃病。因此就餐時宜少飲或不飲水,應細嚼慢咽,但在飯前少喝點湯,可刺激食慾,有助於進食和消化。
進餐溫度要適宜。少喝冷飲,胃喜暖而惡寒,食物溫度以20~45℃為宜,如果超過60℃,食管壁和口腔粘膜就會被燙傷,在致癌物質的誘導下引起食管癌變。如果吃過量的冷飲、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
不飲酒,不吃霉爛變質食物。選購食品應新鮮衛生無毒,不購已死的雞、鴨、甲魚、黃鱔、蟹蝦、河豚魚、發芽的土豆、毒蕈等食物。不吃未腌制好的鹹菜、未炒熟的豆莢類食物。餐具應注意清潔衛生,每餐用後洗凈消毒。
每餐食用適量的植物纖維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葷素搭配。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9. 飲食衛生必須達到什麼要求
為了預防疾病,保護身體健康,更好地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必須搞好飲食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飲食衛生必須做到:
一、不做不吃腐爛變質食品。
二、食具、用具要消毒。冶葷、涼拌菜在加工過程中,要做到刀、墩、盆、擦布等生熟分開。涼拌菜要洗A,最好用03%的漂白粉或氯亞明水溶液消毒。
三、剩飯菜要放在通風、涼爽的地方,下次食用時,要充分加熱,防止食物中毒。
四、製作食品人員,工作前要洗手,工作服、圍裙要清潔,指甲要剪短。患傳染病的人員(傷寒、痢疾、傳染性肝炎、肺結核、化膿性皮膚病等)不能製作食品,並應嚴加隔離。
10. 為什麼飲食要講衛生
注意飲食衛生,是減少疾病,促進健康的重要環節。注意飲食衛生對於中年人更為重要。以下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十選擇」僅供參考:
1.食物必須徹底熟好才能食用。
2.食物一旦熟好應及時吃掉。
3.如需要將食物存放4~5小時,應在高溫60℃以上或低溫10℃以下的條件存放。
4.應選擇已加工處理過的食品,如選擇已加工消毒過的牛奶而不是生牛奶。
5.存放過的熟食必須重新加熱後才能食用。
6.不要讓生食物與熟食物相互接觸。
7.保持廚房清潔。
8.處理操作食物前先洗手。
9.不要讓昆蟲、鼠類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
10.飲用水和准備做食品時用的水應純潔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