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門的職能
1. 公共部門的功能
公共部門的合理邊界決定 一般來說,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性質區分能夠基本上決定公共部門的邊界,這是沒有爭議的。然而,公共性質與私人性質的混合產品,或者說提供私人產品的公共部門,則較難界定這種邊界。在現實社會中,這樣的邊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經常是模糊的和可變的。 為什麼說這種公共部門的邊界是可變的?因為這種邊界並不主要由形式或名義來決定,而主要取決於政府或公共機構的實際行為效應。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發現,公共部門及其機構的行為目標的錯位會嚴重影響公共需求的滿足,因而實際上大大縮小了公共部門的實際邊界。因此,在這里,合理的邊界是由合理的行為所決定的,是由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行為所決定的。我們主要依據公共部門的行為效應來考察其對實際邊界的影響,通過對決定這些行為的動機和體制因素的分析,來發現如何通過改善不合理的行為來促使公共部門的邊界達到最優化,使公共需求的滿足達到最大化。 首先,公共部門的存在必須滿足為社會帶來"好處"的基本條件。因此,公共部門的邊界首先取決於其能否滿足公共需求,能否滿足社會正效應這樣的最基本目標。 由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命題1:當政府介入、參與或控制某個部門或領域時,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如果產生正的社會效應,政府行為是積極的有利於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而如果產生負的社會效應,則政府行為是消極的、不利於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在這種正的效應和負的效應之間,則形成了公共部門的邊界。也就是說,公共部門邊界最多應擴展到政府行為的社會正效應的邊際值為零,它決定了公共部門可能達到的最大邊界。這里定義的社會正效應的概念應包括可量化的經濟上的直接效益和溢出效益,以及不易量化的社會效益。 例如,對於基礎教育部門,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積極投資行為將會提高全民素質,增加機會平等,增強創新能力,有利於社會經濟實力的積累和全民福利增長。這從長期和全局來看,都是具有很強的正溢出效應,也就是說這樣的投入能夠產生的積極效應遠遠大於當期回報的結果。又如,對於一般競爭性行業,政府控制的結果則是明顯的負社會效應,大量的虧損不僅使國家背上沉重財政負擔,也使銀行產生巨額不良債務,因而對於整個社會來講,由此而產生了各種潛在的社會危機。以上這兩個例子是十分明顯的對照,正負效應如此明顯,公共部門的邊界也是十分清晰並無可非議的。 又例如城管部門,其基本職能之一是城市形象和街道環境的整潔。然而,當這種公共管理邊界被任意擴大時,比如對農民進城做買賣的歧視,對於小商小販的嚴厲封殺等等,實際上都是對底層民眾的需求視而不見,因而對於個體戶創業環境和弱勢群體的就業脫貧都會產生十分明顯的負效應。這種以所謂的公共目標為理由而不考慮其可能產生的社會負效益結果,我們似乎四處可見。 對於以上那些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性質十分明顯的領域,或者負效應十分明顯的公共部門,其邊界的區分比較容易。然而,在有些領域這樣的區分界線就不明顯。例如在醫療衛生部門內部,既存在涉及公眾健康普及的衛生保健部門,也存在各種不同需求層次的醫療服務部門。對於前者,公眾健康水平是關繫到全民身體素質的問題,普及基本防疫和對於傳染病的積極防治與控制則具有強烈的正溢出效應,不僅是個人能從中受益,而且整體人民都能受益,全社會和國家也都能受益。 但是,對於那些存在著極大的個性差異的醫療需求,如果由公共部門來全部滿足,則勢必產生巨大的需求缺口,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成為極度緊缺,這時就會訴諸於配給制或排隊方式,無休止的等待,或者行賄、尋租、紅包現象就會層出不窮。相對於其可能產生的正效應來說,負的社會效應可能會更大。因此在這里,應根據各種不同供給產生的正負效應比較來確定這類混合公共產品的合理邊界。 對於某些政府部門來說,如果其以部門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考慮的主要是部門能否獲益甚至個人能否獲益,而對於公眾利益來說則可能產生負效應,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越過了公共部門的合理邊界。還有,如果某些政府行為對於本部門或本地區產生的是積極正效應,但對於全局或長期產生的是負效應,那麼就需要放在更大范圍內綜合權衡利弊,考察相關的更大范圍內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以此來確定該行為的合理邊界。 政府行為產生的不同效應除了取決於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性質,還取決於不同的市場環境、經濟發展程度、法制建設和公眾監督能力等等多種因素。在法制不完善,制度監督不合理的環境下,政府行為難以得到有效約束,這就會大大增加政府行為的社會負效應。這時,依靠市場的力量來約束政府行為,縮小公共部門的不必要的職能權力范圍,則能大大減少社會負效應,從而增加總的社會正效應。由此可見,確定合理的公共部門邊界,往往不是根據某種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要根據現實的制度環境和經濟發展階段,根據特定的環境-制度-行為-效果的傳遞鏈條,來找到一個正效應最大、負效應最小的合理的公共邊界。 在這個意義上,公共部門的邊界並不是越大越好,政府可支配收入也不是越多越好。 我們看到,當政府的可支配收入隨著土地使用稅的徵收而大量增長時,政府往往首先醉心於蓋政府辦公大樓或城市廣場等"面子工程",於是豪華氣派的辦公樓到處可見。其次,政府往往喜歡投資於一些能夠不斷帶來新稅費的項目,例如收費公路橋梁或投資有利可圖的企業等,於是投資熱始終降不下來,大量的投資失誤造成的虧損無人買單。至於真正的公共需求,例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醫療和一些不賺錢的基礎設施,由於不能帶來部門利益,因而往往無人問津。在這樣的資源配置錯誤下,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越多,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就越大。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公共部門無效率的佔有和使用,必然擠佔了其他更有效的使用,形成很大的社會負效應。 公共部門的邊界不僅取決於政府提供的服務是產生積極效應還是消極效應,還取決於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能夠承擔的范圍,以及各種公共資源和服務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由此可見,在社會正效應的前提下,公共部門的實際邊界則取決於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數量,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公共部門的范圍和邊界也就越大,反之,則其范圍和邊界越小。這就是說,一國或一地區的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共部門的基本邊界。 可支配收入確定的基本邊界是大體不變的,但是,如何在一定的公共部門的預算限制下,將可支配收入在不同溢出效應的公共部門之間分配,則可能會形成不同的可變化的邊界。這里關繫到公共部門的邊界是否最優的問題。由此,可得到以下命題2:在不同程度的社會正效應的部門或領域之間,公共資源應當優先選擇社會正效應較大的部門,選擇公共產品的邊際產出效益較大的領域進行投入,直至所有部門的邊際效益相等為止。因此,公共部門的最優邊界取決於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各部門或各領域之間的均衡分配,均衡點取決於公共供給在各部門或各領域所產生的社會正效應在邊際上基本相等的水平。 實際上,可支配收入本身還不能決定公共部門的實際邊界,對於這些收入如何進行分配和使用,才能更合理地決定公共部門的邊界。例如,政府是將其財政收入用於投資建設樓堂館所,還是用於建設市政基礎設施?是用於建立學校、醫院,還是用於政府官員的在職消費?如此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共部門的不同邊界。我們的公共部門是一個龐大冗員和腐敗盛行的官僚機構,還是一個精兵簡政、辦事效率高的清廉機構?是一個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投入不足、群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最為基本的公共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的社會,還是充分滿足基本的公共福利需求,並能夠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投入而提高公共福利水平的社會?通俗地說,我們是否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因此,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錢,而是對錢的用之不當,結果必然導致有些公共部門權力膨脹,有些部門相對萎縮,還有的部門放棄了自身基本公共職能,而轉向追尋部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甚至轉向尋求從私人部門的商業交易中獲取利益,這樣勢必大大縮小了公共部門的原有或應有邊界。 在各部門公共資源分配既定的條件下,是否能以有限投入達到最大產出的邊界?因而,提高公共部門的效率,也能夠有效地擴大公共部門的服務邊界。如何提高效率?存在著多種途徑和方式。 公共部門的邊界並不意味著實現方式的不可逾越,而是意味著其需要滿足的某種特定目標的不可改變。只要能滿足和實現公共部門的目標,那麼採用什麼方式,市場競爭方式,政府補貼方式,還是行政管理方式,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方式,那都是為了提高效率的手段,是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優目標的途徑。 一般來說,人們提到公共部門,就會想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就會認為這天然就是政府行使權力的地方。為了提高效率,防止腐敗,只能是通過加強監督和考核,晉升激勵,推行問責制等行政管理方式。這樣的方式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幾百年,但是卻往往很難達到較好效果,而且隨著經濟商業化的范圍擴大,公權介入私權范圍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行政化管理難以實行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監督和考核,腐敗大面積的發生,導致該方式越來越趨於失效。 參照"庇古解"(Pigou ,1924)的方式,政府可以通過政府補貼和引進競爭的方式,來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目標的實現,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只要機制設計合理,競爭規製得當,這樣的方式就能夠以較小代價實現最大化公益目標。例如,無錫的結核病防治一直是由政府全額撥款,但防控指標總是落後,虧損累累無法持續,存在很大的疫情風險。後來引進民營醫院,政府確定防治目標,實行目標監控,同時發放補貼,結果收到良好效果。①「參閱《無錫:"公衛"民辦,政府埋單》,原載《人民日報》(2006年8月17日第15版)。」 同樣,對於某些外部效應的問題,採用"科斯解"(Coase ,1960)的方式,即通過當事人之間的交易,通過彼此認可的補償額來解決矛盾,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方式,而不一定非要由政府介入這種外部性問題的解決。例如,對於當前媒體上討論的"拼車"問題,完全是當事人之間自願交易的結果,政府沒有必要去介入這種私人交易,對此政府只要制定相應的交易規則,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認定拼車就是黑車,否則會給人以保護出租部門壟斷利益的感覺。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政府沒必要事事都管,結果必然是花錢不討好,毫無必要地設置了許多管理部門,或者是借機尋租,損害當事者的利益。在這個意義上,鼓勵私權交易的自由,制定良好的市場環境規范,表面上看起來公共部門直接管理的邊界縮小了,但實質上公共部門是通過制定合理的社會管理軟體來間接管理並實現公共目標,提高了原先直接管理的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不必要的交易費用,有利於社會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 這里涉及到公共部門採取何種方式來提供產品的問題。對於那些純公共品的部門,主要解決有效管理和監督的問題。然而對於具有私人產品性質的混合公共部門,則必然要考慮到其排他性和競爭性特點,並利用這個特點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部門的有效供給邊界。 由於混合性質的公共部門往往既為公共需求提供服務,也為市場需求服務,因此,選擇怎樣的有效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兩方面的需求,往往成為比較棘手的問題。在這樣的公私混合的格局下,大致可有兩種選擇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是平行的雙軌結構,其中,公立機構負責滿足公共需求的目標,而私立機構主要滿足市場需求。同時,禁止公立機構的商業化,並放開行業准入壁壘,允許私人機構自由進入這些部門。另一種選擇是通過市場競爭方式,對於該部門中的所有機構,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實行競爭招標,中標者可得到實現公共目標職能的補貼,以確保公共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兩種方法的基本共同點在於,需要放開進入壁壘,促進市場競爭,從而杜絕目前公共部門的壟斷行為,解決目前對公眾利益的最大損害的根源。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種方式的最大問題就是能否保證公立機構的完全非商業化?確保其不受到商業利益的誘惑?或者說如何確保公立機構提供合理滿意的公共服務?第二種方式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市場價格的穩定,使其不超過消費者能夠在一定補貼下所能承擔的限度?兩類問題的解決訴諸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依靠行政方式,需要加強公眾監督和政府監管;而後者可以藉助市場規制方式,通過增加市場供給來穩定價格,通過市場競爭來確保供給質量。兩者的效果如何,也還有待實踐檢驗。
記得採納啊
2. 公共部門主要有哪些職能
政府:政府是以財政撥款為經費來源,免費或部分免費地向社會提供公共品和服務的單專位的總稱。屬
公共企業:公共企業一般是指政府擁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企業,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宗旨的部分非國有企業。
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指盈利組織和政府組織之外的公益組織,是以執行公共事務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
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跨國界的組織,它們所從事的許多活動都有公共性,但它們的活動不屬於政府活動。
公共部門是指被國家授予公共權力,並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法定服務的政府組織。政府是公共經濟部門的最主要成員。
3. 公共部門主要有哪些職能
公共部門來主要有哪些經濟職能?自
答:混合經濟背景下的公共部門經濟職能包括三個方面:資源配置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和穩定經濟功能。
給你一個網址去看一下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314180100bi89.html
4. 公共經濟學里的公共部門的三大職能是什麼
文化 政治 經濟
5. 公共部門有哪些職能
行政審批、行政管理、行政處罰。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職能
6. 公共部門職能名詞解釋
用名詞解釋公共部門
7. 公共部門:政府在做什麼
公共部門是指被國家授予公共權力,並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法定服務的政府組織。政府是公共經濟部門的最主要成員。
公共部門的三大職能是:參與資源配置、協調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執行公共經濟學的三大職能的基本手段有:
(1)公共部門參與資源配置的手段有:
第一,通過預算撥款直接提供純公共產品,或通過發放補貼與私人部門共同提供優值品和混合產品。
第二,開征矯正性稅收或發放矯正性補貼實現外部效應內部化。
第三,在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安排公共投資,或對自然壟斷領域的企業實行政府規制。
(2)公共部門協調收入分配的手段有:
第一,徵收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和遺產稅降低高收入者過高收入水平。
第二,安排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支出,提高低收入者過低的收入水平。
第三,增加公共投資,創造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
第四,頒布勞動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以反歧視。
第五,扶持工會等對抗壟斷的組織。
(3)公共部門穩定經濟的手段有:
第一,財政政策。在經濟蕭條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消除通貨緊縮缺口。在經濟繁榮時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消除通貨膨脹缺口。
第二,貨幣政策。同財政政策一樣反同期運用。
第三,自動穩定器。通過累進所得稅和失業救濟等制度性安排來發揮對經濟的「自動」穩定作用。
8. 政府職能部門有哪些
政府的職能部門主要有二十五個,分別是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回教育答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
政府職能也叫行政職能,是指行政主體作為國家管理的執法機關,在依法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它體現著公共行政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質的反映。
9.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部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培養公務員與管理幹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務管理的專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門的職能及管理手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是為國家培養現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強公共政策與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進國家的改革與發展。
本專業具有研究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研究性表現在必須對公共管理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加強中國社會與國際社會歷史與現狀的比較研究,並對當前國內公共管理的熱點、重點問題與對策加以研究;實用性則表現為學生必須具有善於學習和勇於創新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環境變化和創業競爭的能力、與他人協作和國際交往的能力;綜合性即以政治學和經濟學為主,以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工程科學等學科為輔,培養學生參與決策和管理的綜合素質。
該專業學制四年,學生修業期滿,達到國家學位條例規定條件者,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研究公共事業管理活動、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業的活動,並通過對這些活動的本質與現象、主體與客體、觀念與技術、內容與形式、制度與過程、歷史與未來的研究,掌握公共事業管理的規律性,幫助和推動這些活動的科學化、法制化、合理化、規范化和時代化進程。
10. 公共部門的職能是什麼
公共關系的職能是公共關系在組織中所應發揮的作用和應承擔的職責。對公關職能的概括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表述。我們認為公關的職能從廣義上講,就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運用各種手段,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贏得良好的生存環境,促進組織的生存與發展,使組織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
本節從狹義上敘述公共關系的職能。
一、採集信息,監測環境
公共關系首先要發揮收集信息、監測環境的作用,即作為組織的預警系統,通過各種調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監視環境、反饋輿論、預測趨勢、評估效果,以幫助組織對復雜、多變的公眾環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維持組織與整個社會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
採集信息是公關工作的必要前提,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已成為公認的巨大資源。公共關系是信息產業。不採集信息,公共關系就成了無米之炊。因此,無論是內部公關還是外部公關,任何策劃都應從採集信息開始,這樣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採集信息的職能要求公關人員具備信息意識,注意隨時採集有關組織的信息。
所謂監測環境,是指觀察和預測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公眾情況和各種社會環境的情況,使組織對環境的發展變化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感覺以及靈敏的反應,從而保證科學地塑造組織形象,實現組織目標。
(一)信息的來源
制約和影響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公眾環境包括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兩個方面,因此,公共關系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就包括內源信息和外源信息兩個部分。
1.內源信息
內源信息主要指來自組織內部各方面的信息和動態。一個組織的發展首先受到其內部公眾對象的制約和影響,包括組織各部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全體職員,他們處在組織日常運轉的第一線,對組織內部的人、財、事、物的狀況和動態的了解與評價,是重要的內源信息。
2.外源信息
外源信息指組織所處的外部環境的信息動態。組織有關的外部公眾對象非常廣泛、復雜,公共關系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信息網路,密切注視外部公眾的各種信息和動態,既要關注已經發生聯系的公眾對象的信息,也要預測可能發生關系的潛在公眾對象的動向;既要重視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眾對象,也不能忽略那些只有間接關系的公眾對象。如客戶的需求,合作者的看法,投資者的意向,競爭者的動態,政府官員的看法,新聞界的評價,意見領袖的觀點等等。公共關系需要大量匯集外部公眾的信息資料。
(二)公眾信息的內容
公共關系作為組織的信息中心,所面對的信息不局限於與組織專門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信息,而且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民情等等全方位的社會信息資料。
1.與組織形象有關的信息
公共關系首先要注意與本組織的形象評價有關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公眾對組織的政策、產品、行為、人員等方面的印象、看法、意見和態度。
(1)產品形象信息。產品形象是組織形象的客觀基礎,只有產品被接受、受歡迎,企業存在的價值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公眾對產品的意見和評價是多方面的,如質量、性能、功能、價格、款式、包裝、售後服務等等。
(2)組織形象信息。組織的整體形象,還反映在公眾對組織其他要素的評價方面。如,公眾對於組織的方針政策;辦事制度、程序和效率;經營管理水平;技術、財政、人才方面的實力;服務質量和水準;市場宣傳形象;組織文化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反映和評價。組織機構需要根據這些評價來調整和完善自身。
2.組織環境中的各種社會信息
公共關系需要為組織監測社會變化與趨勢,注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時尚潮流、民俗民情、輿論熱點等多方面的信息動態,分析其對組織的各種直接或潛在的影響,充分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使組織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保持動態平衡。
公共關系的信息功能具有宏觀性和社會性,這是組織其他職能部門無法取代的。
二、咨詢建議,參與決策
這是公共關系最有價值的職能, 因此公共關系也稱「咨詢業」、「智業」。1978年在墨西哥召開的世界公共關系大會上提出的公共關系定義,著重強調了公共關系咨詢建議、參與決策的職能。
(一)咨詢建議的含義
公共關系的咨詢建議就是指組織公關人員向決策層和各管理部門提供公共關系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決策更加科學化、系統化,並照顧到社會公眾的利益。
公共關系的咨詢建議與採集信息是密切相聯的。獲取信息是咨詢建議的前提,沒有足夠的信息,一切咨詢和建議只能是空談。採集的信息只有通過向組織提供咨詢和建議,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
(二) 組織公共關系咨詢建議的主要內容
(1)對本組織內部方針、政策和行動提供咨詢意見,發揮公共關系對組織的五個導向作用(詳見第二節),參與決策,制定出合乎組織發展的目標。
(2)對本組織公共關系戰略、 經營銷售戰略和廣告宣傳戰略、CIS 戰略、組織文化戰略提供咨詢意見,使原來分由幾個部門負責的工作發展成為一個系統,並指定出科學的實施方案供決策者參考。
(3)對組織生存環境的有關發展變化進行預測和咨詢,使組織決策者擁有一套乃至幾套可以選擇的方案,以適應這些變化。
(三)咨詢建議的形式
1.成立咨詢服務部
咨詢服務部是組織的智囊團,其主要任務是向組織提供各種咨詢建議,為領導科學決策發揮參謀作用。如廣東對外經濟貿易總公司曾為廣州人民造紙廠引進一套造紙設備進行咨詢,通過認真比較,分析國際行情價格,結果使這一項目為國家節約外匯100萬美元。
2.幫助組織選擇決策方案和活動的時機
公關的咨詢作用表現在運用公關手段,為決策者評價、選擇和實施有關的決策方案,特別應關注決策方案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的統一和協調,敦促決策者重視決策行為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果。同時,調動公關手段,廣泛征詢各類公眾對象的意見,促進決策過程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組織要提高知名度,就必須多參加和舉辦各種各樣的公關活動,如舉辦記者招待會、商品展銷會、博覽會、策劃新聞稿件等。公關人員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為組織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參與這些活動。通過活動,使組織廣結良緣,提高聲譽。
3.參與決策
公關人員不僅要向組織提出一般的咨詢建議,而且要盡可能參與決策,為領導決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議,直接影響決策過程,這才是公關咨詢建議的最高形式。公關人員要努力開展工作,在決策之前,要廣泛征詢內外公眾意見,獲取全面信息,以供決策者參考,使決策方案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應變彈性,並爭取以決策方案中較完整地反映出公關人員的工作成績及其思想而引起領導層的重視,為公關人員更多地參與決策活動提供機會。
三、傳播推廣,塑造形象
這是公共關系傳播與其他傳播在目的與技巧方面不同的特有職能。
公共關系的傳播溝通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組織運用傳播溝通的手段同公眾進行雙向交流, 與公眾交心, 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二是順時造勢,實現輿論導向,通過策劃新聞、公關廣告、專題活動等手段,製造聲勢,提高組織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為組織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喪失了傳播溝通的職能,公共關系就將一事無成。
四、協調溝通,平衡利益
(一)協調的含義
公共關系中的協調是在溝通的基礎上,經過調整,達到組織與公眾互惠互利的和諧發展。協調的重要作用在於保持組織管理系統的整體平衡,使各個局部能步調一致,以利於發揮總體優勢,確保計劃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協調關系分為廣義協調和狹義協調。廣義協調不僅包括組織內部的協調,而且包括組織對外的協調,如組織與政府、社區、消費者等的協調活動。狹義協調主要是指組織內部的協調,如組織內部上下級之間的協調, 組織內部同一層次中的各部門、 各單位之間的關系協調。內求團結,外求和諧,是公關協調工作的宗旨。
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公共關系也是以利益為基礎的。社會進入市場經濟以後,許多過去用武力、由行政手段調節的關系,現在需要按經濟規律來調節。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面對各類公眾和各類公眾各自的利益要求,組織公關要想為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協調各種關系,就必須本著真誠互惠的原則首先承認這些利益,然後按公共關系雙向對稱原則來盡量滿足這些利益;當各種利益發生矛盾時,應本著公平對等的原則加以協調、平衡,既不能無視正當要求,也不能厚此薄彼。
(二)協調關系的內容
協調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具有兩重性。作為目的指的是一種關系的良好狀態;作為手段指的是一種調整工作,通過協調使關系達到良好狀態。公共關系能夠發揮平衡、協調關系職能的領域主要有三個:
1.協調組織內部領導與職工之間的利益與關系
組織內部領導與職工關系的好壞, 直接關繫到職工積極性、 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和領導者職責的實現,也關繫到組織全體職工能否形成良好的團結奮斗精神和產生有效的協調作用。因此,組織的公關部門和人員要努力協調好領導與職工的關系。具體說來,一方面公關人員要應用科學方法,經常向職工宣傳本組織的方針、政策,傳達領導層的經營戰略,並盡可能充分地對組織的方針、政策、戰略意圖做出相應解釋和說明,使職工了解、理解,並自覺執行。另一方面,公關人員還要不斷地廣泛地從職工中搜集對組織的意見和看法,及時將這些情況轉達給領導,以改進和促進組織的工作,保證領導與職工的關系和諧發展。
2.協調組織內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利益與關系
在組織內部,由於分工的緣故,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往往缺乏全局觀念,各自為政,產生一些矛盾,給組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雖然主要由領導去做,但公共關系部門也要積極配合。 通過溝通, 加強部門之間的聯系、了解,使之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諒解,協同努力,提高組織績效,實現組織目標。
3.協調組織與外部公眾之間的利益與關系
任何一個組織,在其發展過程中,會由於各種原因而與外部公眾發生矛盾和沖突。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公關部門就要及時了解情況,進行協調,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沖突。否則,組織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三)協調關系的方法
1.反饋調節法
反饋調節法即根據信息的反饋來適當調整組織的行動, 以協調關系。在反饋調節過程中,公關人員要把組織的政策、計劃情況以及其他信息告之內外公眾,同時還要把執行情況以及內外公眾的看法及時反饋給組織的決策層,以填補漏洞或進一步修正計劃。
2.自律法
組織與公眾之間有時因關系處理不當而引起種種矛盾,如組織內的干群矛盾、部門之間的矛盾,組織外部的社區矛盾、與消費者的矛盾、與政府有關部門的矛盾等。這時,組織要善於自律,實行自我檢查、自我監督,嚴於律己,發現問題主動糾正。
3.感情疏通法
人是有感情的,組織與公眾之間有情感關系。如果雙方感情好,任何事情都好辦;感情不和,就會造成阻力。因此,公關人員要重視心理情感的協調,善於運用感情疏通法拉近公眾與組織的心理距離。例如,美國著名的推銷汽車的能手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