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四依法是指什麼

四依法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0-11-20 15:33:59

『壹』 佛教的正法是指什麼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凈土諸經》、《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印光法師)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貳』 什麼是四依法

四依法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佛經祖師的傳承,這樣叫「依法」。如果他講的不符合經典,那就不能依從;如果有人即使是個惡人,他說「念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當初釋迦牟尼佛求法就是這樣子的,向羅剎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獻身讓他吃掉。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這個人的名望、學問、資格、地位。但是,我看現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萬個裡面難得幾個,講實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因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講的怎麼跟大法師講的不一樣?」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講這句話,是在挑撥人際關系,是不是?我在這里,隆道法師在那裡,「哎,你怎麼講的跟他不一樣?」如果我們兩個搞得有矛盾,那怪誰?怪你。他講的是禪宗,我講凈土宗,當然不一樣!佛法八萬四千門,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和那部經就不一樣,那怎麼辦?「師父,你講的凈土宗,經典依據在哪裡?你這么講有什麼根據?」好,那師父就交底出來,哪部經、哪部疏論,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祖師怎麼講……如果聽過之後,「依法不依人」,雖然他沒有名氣、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但是講的是佛法,就要依從。 什麼叫「依義不依語」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話,那是不行的。比如說,經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如果你誤解說「我只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念了」,那就是沒有懂得《無量壽經》的意思;如果「依義」,如祖師講的,祖師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多到一輩子念佛,如果沒有這么長的時間,臨終才遇到佛法,一聲、十聲也往生,這個叫「依義不依語」,你光依表面語言,就可能出問題。 什麼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透徹的、真實的;「不了義」就是方便的、權假的。比如說,《觀經》講到三福九品迴向也可以往生,這個是「不了義」,是方便;《阿彌陀經》就講了: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念彌陀名號能往生,這個是「了義」。《阿彌陀經》是《觀經》的延續,《觀經》把定散二善講完後,歸到《阿彌陀經》,歸到最後一句話,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我講那麼多,你就念這句佛號。」這是比較法,意思是說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迴向,要念佛就更好。來到《阿彌陀經》里邊,就要把「持佛名號」更加詳細地展開,這個時候就不含糊了,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是「了義」;《觀經》是有問、有請,是韋提希夫人請求才講的,是隨順眾生而講的。《阿彌陀經》是隨佛的本懷而講的,當然《阿彌陀經》是「了義」了。「了義」怎麼講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所修的,是雜善、雜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想到報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邊地、化土,想到報土去,只有專念彌陀名號。這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什麼叫「依智不依識」呢?「智」就是心智、智慧;「識」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見解。當然我們沒有智,那我們依祖師。比如講「一心不亂」,你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如果用意識分別,「要這樣子、那樣子……」,那就違背了佛理。《阿彌陀經》也好,不管講怎樣念佛,不能違背彌陀本願,如果和阿彌陀佛所發誓願不相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歸到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把「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復專」。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從聖道門來講,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當然「智」就開發出來了。禪宗尤其有這個特點,禪宗的公案講出來,我們都雲里邊、霧里邊,為什麼?凡夫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些公案是破除執著的,沒有智慧就不能了解,那隻有聽祖師的。如果你不懂,看了很多公案,就會罵祖師了,「講什麼話?糊里糊塗、顛三倒四的!」那你不懂得佛法。 按照「四依法」學佛,確實能得利益。在凈土宗里邊,我們曾介紹過,要門、弘願門,要門就是「不了義」,弘願門就是「了義」,弘願是阿彌陀佛真實本願;要門是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的,隨順眾生的根機,是調化的方便。所以,《觀經疏》講:「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凈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請求,講凈土要門;阿彌陀佛顯彰他的本心,即別意弘願,特別的意思,韋提西夫人想不到的。這才是真實、了義。那麼,了義和不了義之間的關系怎樣呢?從不了義,進入了義,這叫「由方便進入真實」。 我們去勸化人家,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念佛往生」是了義,「念佛保平安」是不了義,但是你不能說不對,確實有這個效果,但是,如果你先跟他講了義,他不能接受,所以,一開始先說「念佛病就能好,就能消災免難」,先要講不了義,隨他的根機;他進來之後,慢慢根機成熟了,就要講了義了,「念佛不能老求這個,求往生!」各位也在作這些事情。

『叄』 什麼是四依法

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指四種依止之項目。依,依止、依憑之義。於經論中約分五類,即法四依、行四依、人四依、說四依、身土四依。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