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氟污染
❶ 空氣污染的原因
大氣污染源就是大氣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
(1)工業:工業生產是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工業生產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
物種類繁多,有煙塵、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機化合物、鹵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煙塵,有的是氣體。
(2)生活爐灶與採暖鍋爐: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爐灶和採暖鍋爐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燒過程中要釋放大量的灰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污染大氣。特別是在冬季採暖時,往往使污染地區煙霧彌漫,嗆得人咳嗽,這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污染源。
(3)交通運輸: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是當代的主要運輸工具,它們燒煤或石油產生的廢氣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別是城市中的汽車,量大而集中,尾氣所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襲人的呼吸器官,對城市的空氣污染很嚴重,成為大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汽車排放的廢氣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前三種物質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災產生的煙霧。
(1)土壤氟污染擴展閱讀
大氣污染的類型很多,已經發現有危害的達100多種,大氣污染物根據化學物理性質的不同可分為:
(1)還原型污染:常發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為主的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顆粒物。
(2)氧化型污染:汽車尾氣污染及其產生的光化學污染。
(3)石油型污染:主要來自於汽車排放、石油冶煉及石油化工廠的排放,包括二氧化氮、烯烴、鏈烷、醇等。
(4)其他特殊污染:主要是從各類工業企業排出的各種化學物質。
參考資料:網路——空氣污染
❷ 什麼植物放在家裡能防甲醛
綠色植物對居室的污染空氣具有很好的凈化作用。美國科學家威廉·沃維爾經過多年測試,發現各種綠色植物都能有效地吸收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並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養料:在24小時照明的條件下,蘆薈消滅了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醛,常青藤消滅了90%的苯,龍舌蘭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垂掛蘭能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綠色植物對有害物質的吸收能力之強,令人吃驚。事實上,綠色植物吸入化學物質的能力大部分來自於盆栽土壤中的微生物,而並非主要來自葉子。在居室中,每10平方米栽一兩盆花草,基本上就可達到清除污染的效果。這些能凈化室內環境的花草有:
蘆薈、吊蘭和虎尾蘭,可清除甲醛。15平方米的居室,栽兩盆虎尾蘭或吊蘭,就可保持空氣清新,不受甲醛之害。虎尾蘭,白天還可以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吊蘭,還能排放出殺菌素,殺死病菌,若房間里放有足夠的吊蘭,24小時之內,80%的有害物質會被殺死;吊蘭還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
紫苑屬、黃耆、含煙草和雞冠花,這類植物能吸收大量的鈾等放射性核素。
常青藤、月季、薔薇、蘆薈和萬年青,可有效清除室內的三氯乙烯、硫比氫、苯、苯酚、氟化氫和乙醚等。
桉樹、天門冬、大戟、仙人掌,能殺死病菌。天門冬,還可清除重金屬微粒。
常春藤、無花果、蓬萊蕉和普通蘆薈,不僅能對付從室外帶回來的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甚至可以吸納連吸塵器都難以吸到的灰塵。
龜背竹、虎尾蘭和一葉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
柑桔、迷迭香和吊蘭,可使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和微生物大為減少。
月季,能較多地吸收硫化氫、苯、苯酚、氯化氫、乙醚等有害氣體。
紫藤,對二氧化硫、氯氣和氟化氫的抗性較強,對鉻也有一定的抗性
龜背竹、虎尾蘭和一葉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
因為並非所有的植物都適宜在室內放置,所以,挑選室內植物,必須分辨,只能把有益健康的請進門。而這一切,均要事先充分了解室內植物與人的健康之間的關系。植物對吸甲醛有一點效果,但不是很好,所以還要在室內和傢具內採取一些有效的凈化措施,可以降低傢具釋放出的有害氣體。有甲醛還要盡量多通風,同時買點除甲醛產品,像光觸媒、瑪雅蘭、活性炭什麼的都可以嘗試。
❸ 含氟污水對土壤地下水的污染規律
地下水含氟量的影響因素很多,如與地形、地貌、岩性與礦物成分、地下水徑流、水化學類回型、地下水溫度、氣答候、自然界的理化作用、人類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地下水含氟量從高到低為盆地(窪地區)、平原區、丘陵區、高中山區,地下水徑流地區的岩礦含氟量高,地下水的含氟量也高。目前中國飲用高氟水的人口有5千萬人左右,占飲用水不安全人口的16%,占飲用水水質超標不安全人口的22%。
❹ 如何確定合適的糞污農田施用量
施用量對糞污的農田利用非常重要:施用不足,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施用過多,又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合適的糞污農田施用量的確定,可參照我國廣泛使用的「測土配方施肥」方法,具體分三步進行: (1)估算作物的養分需要量(以氮為標准)作物養分需要量是以實際的產量為基礎,計算一年作物生產的養分需要量。因此對實際產量的估算很重要,實際產量可根據歷史產量資料、土壤有關信息估算,也可根據種植者保存的往年記錄或者前人的記錄進行估算。目前多數以氮為標准進行估算,即將農作物的氮含量與產量和種植面積相乘確定氮需要量(千克):農作物的氮含量(千克/噸)×作物產量(噸/公頃)×作物面積(公頃)=作物的氮需要量(千克)。 (2)確定奏污中氟養分含量糞污中氮養分含量(千克/米)既可進行現場測定,同一養殖場也可參照往年的測定數據。 (3)確定奏污的施用量首先計算每年糞污的體積:動物數量×每日糞污體積×365%=年糞污總體積(米);然後計算糞污中氮養分總量:年糞污總體積×糞污中氮養分含量(千克/米)=氮養分總量(千克)。 如果糞污的氮養分總量(千克)≤作物的氮需要量(千克),則可以全部施用;如果糞污的氮養分總量(千克)>作物的氮需要量(千克),則根據以上步驟(1)和(2)計算出來的數據進行計算:糞污施用量(米)一作物的氮需要量(千克)÷糞污中氮養分含量(千克/米),以確定糞污施用體積。
❺ 環境污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
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對天氣氣候的危害:
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等。
(5)土壤氟污染擴展閱讀
防止方法:
1、 對於工廠的污水、廢氣、廢煙、廢渣等有毒氣體進行過濾後排放。
2、外出盡量不用私家車,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
3、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節約紙張。
4、多種植花草樹木、不亂砍濫伐。
污染的特點:
1、公害性,環境污染不受地區,種族,經濟條件的影響,一律受害。
2、潛伏性,許多污染不易及時發現,一旦爆發後果嚴重。
3、長久性,許多污染長期連續不斷的影響,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並不易消除。
❻ 影響優質稻米品質的因素有哪些
稻米品質既受到品種遺傳特性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環境條件以及栽培條件等方面的影響,每個生產環節都會影響稻米的品質。因此,不同品種、年份、地點、栽培水平品質變化均較大。設迪影響稻米品質最主要的因素是品種的遺傳特性,其次是環境條件,最後是栽培措施及收獲加工質量。影響稻米品質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氣候因子中的溫度,尤其是灌漿結實期的溫度,對稻米品質整精米率的貢獻達到88%。灌漿結實期最適宜的溫度是21.5℃~26℃,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稻米品質地形成。較大的晝夜溫差和適宜的相對濕度有利於稻米碾米品質地提高。因此,北方粳稻應選擇適宜播期播種,保證灌漿期溫度有利於稻米品質形成,並適時收獲來提高稻米品質。
水溫同時也會影響到稻米品質地形成,用無污染的地表水種植的稻米品質明顯優於井水灌溉種植的米質,因為來自於江、河、湖和水庫的灌溉水溫度高、礦物質元素豐富、含氧量高,有利於北方粳稻的生長發育。故井水灌溉必須採取增溫措施。施肥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也很大,施肥要均衡,氮肥、磷肥、鉀肥的比例要合理,控制穗肥和粒肥的施用。生產優質稻米一定要熟悉當地的氣候條件及土壤中的氟素適宜施用量。
優質稻的收獲期也會影響稻米品質,如何確定優質稻的收獲時間是優質稻米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水稻齊穗至成熟一般積溫需要達到1 000~1 100℃.優質稻成熟的標准有兩點:第一,從外觀觀察,95%的穎殼變黃或90%的二次枝梗籽粒變黃,穀粒已充實飽滿、米呈透明狀:第二,不同品種的成熟期不同,要設定相對的成熟期,收獲時控制水分在18%左右,因水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加工品質。
❼ 湖北恩施硒中毒區土壤硒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張光弟張綺玲
(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
葛曉立羅代洪
(中國地質科學院生物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毛大鈞蘇宏燦胡蔚紅
(湖北省恩施州衛生防疫站,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將湖北恩施地區高硒環境的土壤劃分為:①高總硒高水溶性硒;②低總硒高水溶性硒;③低總硒低水溶性。前兩種類型可定義為高硒中毒危險區土壤,後一種類型為非中毒區正常土壤。這種分類便於對高硒危險區預測並制定相應預防措施。控制高硒區不同類型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母質和出露的岩石類型、產狀及地球化學環境。
關鍵詞恩施硒中毒土壤
恩施地區是國內外知名的人體硒中毒區。研究已經證實人體硒中毒是由於攝入過量的在高硒土壤種植的高硒糧食、蔬菜等引起的。因此查明高硒土壤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是預防人體硒中毒的基礎。以往的研究,將高硒區分為高硒中毒區和高硒非中毒區,其含義是說同處於土壤、糧食、水、人體高硒狀態,有的地方發生硒中毒,而有的地方不發生中毒。然而實際情況是在非中毒區既有與中毒區相同的高硒介質環境,也有相對富硒但不足以引起人體硒中毒的介質環境。因此上述分類是不太確切的。本文希望通過對硒的地球化學分類,區分硒中毒危險區和非中毒正常區,提高預防的准確性。
1技術方法
按傳統的分類方案將恩施地區分為高硒中毒區和高硒非中毒區(圖1),每種類型地區選擇5個采樣村,系統採集土壤樣品。每一采樣村採集5件以上土壤樣品。采樣點均勻布置,間隔300~500m,並盡量避開房前屋後容易污染的耕地。每件樣品采於同塊耕地,布置一20m×20m方形,在四個頂點用取樣鑽鑽取地表下10~20cm的土壤。將四個點的土壤樣混勻,去掉石塊、雜草,四等份後取對角線兩份各裝入一個樣品袋中。共採集土壤樣品68件,其中旱土64件,水稻土4件。
樣品在低於35℃溫度下乾燥6~12小時,以避免硒蒸發,用瑪瑙缽研磨至150μm以下,用硝酸-高氯酸處理後,用原子熒光光譜(AFS)測定硒。將制樣在40℃溫度下用去離子水浸泡1小時,震盪,過濾,再用AFS測定濾液中的硒。
圖1湖北恩施地方病分布和采樣位置分布圖
1—花被;2—沙地;3—新塘;4—魚塘壩;5—杉坨;6—南潭;7—范家坪;8—羅家壩;9—芭蕉;10—曉關;11—自生橋;12—支羅;13—長平;14—南甫;15—民生;16—銅鑼關;17—建南;18—箭竹溪;19—樂福店:20—繼昌
2結果與討論
高硒中毒區和高硒非中毒區土壤總硒與土壤水溶性硒的含量與平均值見表1和表2。如果按這兩種硒參數指標考察高硒區土壤硒的分布,可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①相對高總硒高水溶性硒(沙地、花被、杉坨、芭蕉、羅家壩);②相對低總硒高水溶性硒(新塘、魚塘壩);③相對低總硒低水溶性硒(曉關、自生橋、范家坪)。第①類型既包括中毒村,也有非中毒村;第②類型為中毒村;第③類型為非中毒村。如果將①、②類型看成中毒高危險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具有高水溶性硒(12.93~112.66ng/g,平均50.98ng/g),然而總硒平均值相差甚遠(最低只有4.96μg/g,而最高可達到25.42μg/g)。第③類可視為富硒非中毒危險區,其水溶性硒只有2.81~8.13ng/g,平均4.62ng/g,比高危險區低很多;但總硒卻與危險區中的低值接近(例如魚塘壩、新塘)。
上述三種硒分布類型的土壤分別來自兩種土壤母質。第①、③類型的土壤主要來自富硒岩石的殘坡積層,第②類型的土壤則來自富硒岩石和其他岩石的山麓堆積層、山間河流沖積層和池塘堆積層。殘坡積層原地發育的砂質粘土呈灰褐色、褐色;土層較薄;土壤成熟度中等,分異不明顯;土中岩石碎塊較多但成分單-,基本上為硅質白雲岩、硅炭質頁岩;土壤pH值大多為6~7.5,呈中偏微酸性。土壤硒的分布特徵和土壤結構特徵(表2)表明,這類發育於富硒岩石殘坡積層的土壤繼承了岩石富硒的特徵,並受岩石分布范圍控制。但是同一岩石層位上不同地點土壤從母岩中繼承的硒含量是不-樣的。例如圖2中,范家坪與杉坨村都在吳家坪組層位上,採集的土壤都在這個層位的硅炭質頁岩附近,然而范家坪土壤硒平均只有6.62μg/g,而杉坨村卻達到15.18μg/g。類似的情況,在自生橋、曉關硅炭質頁岩附近採集的土壤樣品硒平均值分別只有3.99和2.19μg/g,而芭蕉、羅家壩、沙地等同樣的土壤樣品硒平均值卻分別達到25.42、20.56和18.04μg/g。這種同-類型土壤硒含量不均的現象極有可能是同-富硒層位的母岩在各地硒含量不均造成的,也有可能與地形坡度、侵蝕面位置或剝蝕深度等有關。
表1恩施地區土壤硒含量統計
由運積物的混合物發育而成的土壤有兩種產出形式。一種是新塘型,由山麓堆積+河流沖積組成;另一種為魚塘壩型,由山間窪地池塘堆積而成。山麓堆積形成的砂質粘土呈灰褐色,土層厚,成熟度中等,分異不好。土中碎塊多,成分復雜,有灰岩、頁岩、炭質頁岩、白雲岩、含炭硅質岩等(表2)。在遠離山麓的河流沖積土中碎塊明顯減少,砂質成分增多,大多為粘土質砂岩,土壤pH值為6.60~7.75,呈中性。魚塘壩四面環山,中間為窪地,在最低處形成蓄水池塘,其北面即為硒礦局出露區。土壤為地表水搬運堆積形成的灰褐色粘土質砂土,土層厚,岩石碎塊少,成熟度高。土壤pH值為6.04~6.67,略偏酸性(表1、2)。以上兩種產出形式的土壤總硒偏低,但水溶性硒很高,可能是運積物中摻入了其他低硒物質,但可溶性硒卻隨富硒岩層演變的流體介質在地勢低窪處富集。因此該類型土壤硒的分布除了受富硒岩層的控制,還可能受當地環境介質和地形條件的影響。
圖2范家坪-杉坨村剖面示意圖
表2恩施地區土壤特徵用硒含量統計
3結論
按照土壤總硒和土壤水溶性硒將高硒中毒區土壤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高土壤總硒和高土壤水溶性硒,第二類為低總硒高水溶性硒,第三類為低總硒低水溶性硒。沙地、花被、杉坨中毒村和芭蕉、羅家壩非中毒村屬於第一類型,新塘、魚塘壩中毒村屬於第二種類型,曉關、自生橋和范家坪非中毒村屬於第三類型。第一、二類型土壤長出的糧食硒含量高,第三種類型的土壤長出的糧食硒含量低,因此按照土壤總硒和土壤水溶性硒含量,第一、二類型的土壤屬於高硒中毒危險區,第三種類型屬於硒正常非中毒區。這種類型劃分適合於對高硒危險區的預測,亦可從改良土壤硒的角度制定預防措施。
土壤中的高硒含量主要決定於土壤母質的類型。當母質來源於富硒岩石的殘坡積層時,在這種高硒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總硒和水溶性硒含量都高;當母質來源於沖積層時,由於混入了許多低硒碎屑物,使母質的硒含量低,這種母質發育的土壤總硒含量低,但是由富硒岩層演變的流體介質在地勢低窪處富集,可導致土壤中水溶性硒含量增高。控制土壤中硒含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岩層的產狀和侵蝕面的深度。當岩層產狀平緩,侵蝕面達到低硒岩層時(比如白雲岩),發育的土壤硒含量就低(例如曉關、自生橋);若侵蝕到高硒岩層時(比如硅質炭質頁岩),發育的土壤硒含量就高(例如羅家壩、沙地)。
參考文獻
楊光圻,王淑貞等.湖北恩施地區原因不明脫發脫甲症病因的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1,3,增刊(2),1~6
毛大鈞,蘇宏燦.鄂西自治州硒中毒的地理因素.湖北預防醫學雜志,1993.4(3),23~25
蘇宏燦,毛大鈞等.鄂西自治州環境硒成因的調查、硒資源及其綜合開發利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78~289
❽ 全球環境問題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1)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既不能離開發展,片面地強調保護和改善環境,也不能不顧生態環境的隨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發展。尤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只能在適度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明確國際環境問題主要責任。目前存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兩個世紀中追求工業化造成的後果。他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負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責任,也理應承擔更多的義務。
(3)維護各國資源主權,應遵循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1972年第一次環境做大會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第21條也明確規定,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是各國的內部事務。
(4)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事務中,存在著忽視發展中國傢具體困難的傾向,他們的呼聲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採取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國際環境領域中的活動與合作。
(5)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發展中國家還面臨一些更為迫切的局部環境問題,既有因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和人口增長所造成的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惡化問題,也有因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酸沉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