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海洋污染
㈠ 下列行為不利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是()A.休漁期間繼續捕撈B.加強海洋執法力度C.防止海洋污染D.
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如海洋災害頻繁、局部海域環境污染加劇、近海漁業資源衰竭等.加強海洋執法力度、用高科技促進漁業可持續利用都可以防止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休漁期間繼續捕撈則會破壞海洋生態平衡,不利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故選:A.
㈡ 如何保護海洋
1、加強立法和海洋保護教育
制定並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調查和保護管理方面內的技術容標准和法律法規,保證海洋治理有理有法可依。同時,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公眾對海洋資源保護的意識。
2、污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會帶給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質,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要想改善海洋環境,必須重視排放問題。
3、禁止對海洋的過度開發
填海造陸、能源開采等過度開發會破壞生物的棲息地,使生物面臨滅絕的威脅,濫捕濫殺也會造成物種數量急劇減少。
4、發展海洋科學與技術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科學研究,為保護海洋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5、保護地球整體生態環境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溶於海水後會形成碳酸,使海水的pH值(酸鹼度)下降,出現海洋酸化的現象。據《科技日報》報道,海洋酸化會影響珊瑚、貝類等鈣化生物的正常生長,「腐蝕」它們的碳酸鈣外殼,甚至對它們造成致命的影響,進而破壞整個食物鏈,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㈢ 為什麼說赤潮是一種海洋污染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含氮有機物的廢棄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
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游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造成以下危害:
一、破壞生態平衡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二、破壞漁業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展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三、影響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暫時確定有10餘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強10萬多倍。常見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貝毒、腹瀉性貝毒、神經性貝毒、記憶喪失性貝毒、西加魚毒等,其中麻痹性貝毒是世界范圍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毒素。
㈣ 微塑料對海洋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
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劑,並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浮游動物、貝類、魚類、海鳥和哺乳動物等不同營養級海洋生物攝食後,將影響生長、發育和繁殖等。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文獻首次提到了海洋塑料垃圾問題,但並未引起足夠重視。本世紀初,隨著令人震驚的太平洋 「塑料垃圾帶」、無處不在的微塑料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潛在影響的報道,社會對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和關注復甦。
在2014年召開的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塑料垃圾污染被列為全球亟待解決的十大環境問題之一。2015年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並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微塑料蔓延至全球海域,但目前對微塑料的海洋環境行為、生態毒性及作用機制的認識尚不完全清楚。」在張微微看來,這也讓微塑料成為國際海洋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
近年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開展了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微塑料生態環境效應等研究,近日還成立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我們將主要開展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標准化監測技術方法研究,為我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監測提供統一的技術方法,並將組織開展我國管轄海域海洋微塑料監測,盡快摸清我國海洋微塑料分布特徵。同時開展微塑料的海洋生態毒理學和生態風險評估研究,以及大洋與極地微塑料監測和調查等工作。」張微微說,這將為我國海洋塑料污染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深度參與國際治理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㈤ 讀渤海灣污染狀況圖,回答問題。 (1)渤海灣的環境問題不僅包括海洋污染,還包括生態破壞,其人為原
(1)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內量下降,甚至使某些容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系統。 (2)①渤海灣地區工農業發達,周圍鄰近我國的遼中南和京津唐兩大工業基地,人口稠密,有大量的廢棄物排放到渤海灣;②渤海灣沿岸有許多港口和海岸工程設施,進出的船舶和海上石油生產產生大量廢油,造成海洋的油類污染;③從自然條件來看,渤海灣海域相對比較封閉,不利於污染物與外海交換來充分自凈。 |
㈥ 保護海洋環境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據資料表明,海上污染的80%來自陸地,陸源污染物向海洋轉移,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除此之外,來自大氣層中的煙塵和一些化學物質也源源不斷地歸入海洋,某些國家沉放在深水區的放射性物質也有增無減等等。如今的海洋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污染負擔,人類不能等到海洋的藍色消失後,再來控制污染、整治海洋。當務之急是制定並實施保護海洋環境的具體措施。
海洋環境保護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據海洋生態平衡的要求制定有關法規,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系,以達到海洋資源持續利用的目的。
總之,人類應該從失誤中盡快覺悟,按自然規律辦事,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樹立科學發展觀,健全必要的管理法規,依法治理,還海洋一個清潔的水體,讓海洋造福人類。我們應該牢記: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㈦ 從海洋污染角度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調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編輯本段溫室效應——地球發燒之謎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編輯本段臭氧層破壞——女媧後代需補天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l%,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編輯本段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溫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污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裡,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編輯本段廢物質污染及轉移——工業文明的後遺症
廢物質污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污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目前,市場中約有7萬一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污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污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我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佔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編輯本段森林面積減少——地球之肺潰瘍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編輯本段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將患「孤獨症」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水資源枯竭——逼近人類社會的危機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污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污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鍾。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編輯本段核污染——擺脫不掉的陰影
核污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復雜。如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
編輯本段海洋污染——致命藍色國土
海洋被譽為「國防的前線、貿易的通道、資源的寶庫、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然而,她正受到嚴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見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機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導致海洋環境的惡化,生物品種的減少。
編輯本段噪音污染——永無寧日的吶喊
工業機器、建築機械、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產生的高強度噪音,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人類身體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已使其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面對無窮無盡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人類的警鍾,是自己把她敲響,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否則,人類的末日將是自己釀造的一杯毒酒。
環境污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
染、輻射污染等。
㈧ 如何用生態學的概念來解釋海洋污染
海洋生態抄學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與海洋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環境中的繁殖、生長、分布和數量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闡明生物海洋學的規律,為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增養殖,保護海洋環境和生態平衡等,提供科學依據。
㈨ 現在的海洋污染情況是怎樣的
海洋污染面積不斷擴大!
根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的2006年廣東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廣東海域總體污染形勢嚴峻,近海海域污染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巨大垃圾場.
廣州"南方日報報導,廣東省在十三個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共設七十五個水質監測站,去年監測結果顯示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近岸局部海域因受陸源污染影響較大,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嚴重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珠江海口域,汕頭近岸和湛江港近岸海域.
去年對廣東近岸沉積物及貝類的監測結果顯示,局部海域環境受到鉛,銅,鎘,汞,石油等重金屬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奧東近安海域沉積物受到鎘,砷和石油類的污染,深圳近岸海域沉積物受到DDT的污染,珠江口海域沉積物受到砷、鎘、鉛和總汞的污染,粵西近岸海域沉積物則受到砷的污染。
另外,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也不樂觀,雷州半島監控區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下降,往日純凈健康的大亞灣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珠江口監控區則處於不健康狀態,該區域的生態壓力已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生態系統在短期內無法恢復。
報告指出,廣東近岸海域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最大的罪魁禍首是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向海洋,海洋變成巨大的垃圾場。
據統計,去年八十二個可測污水入海量的排污口污水浩浩盪盪湧入大海,年入海總量高達約八十三億噸,比五年前高出六成左右。
針對廣東海域污染的嚴峻現狀,專家指出,廣東環保工作一直是重江河輕海洋,政府對海洋污染的治理投入不到江河環保的十分之一。
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珠江表示,應針對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海域污染現狀,制定比國家標准更嚴格的省級標准,限制污水、污染物投向海洋,同時加大海洋污染治理資金投入,採取污染較嚴重地區簽責任狀等更有力的措施,以遏制海洋環境質量惡化。
㈩ 求助:論述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對海洋生態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作業急急急!!!!
大航海時代和來地理大發現對源海洋生態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
其實就是船舶污染逐步超越了海洋的自凈能力,污染了海洋。
船舶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裝卸貨物的過程中對周圍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產生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有三類,另外,也將產生粉塵、化學物品、廢氣等,但總的說來,對環境影響較小。政府間海洋委員會(IOC)把海洋污染定義為:人類直接或間接的把一些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以至於產生損害生物資源,危及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漁業活動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破壞海水的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