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共衛生 » 瑞士污染

瑞士污染

發布時間: 2020-12-15 00:45:02

㈠ 推測萊茵河鮭魚曾經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萊茵河是目前世界公認治理和開發得最好的一條河,是河流文明最新的結晶。其成功經驗,被人們稱為:1、先污染後治理的典範;2、國際合作治理河流的典範;3、恢復河流生態系統,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萊茵河從阿爾卑斯走來,穿過瑞士巴塞爾的化工塔林、流過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煉鋼爐群、最後在荷蘭鹿特丹的油罐巨陣間蜿蜒入海,河水竟然還是清的。
50年前,作為歐洲出產鮭魚最多的河流,鮭魚卻於1958年在萊茵河徹底絕跡了。萊茵河變成了「歐洲的下水道」。生物學宣布它已經「死亡」。然而,在人與自然的理性較量中,萊茵河最終「死而復生」,把「歐洲最浪漫的臭水溝」的惡名拋給了歷史,成為世界大河中成功治理的典範。
工業革命和戰後重建毀了萊茵河
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全長1320公里,最後在荷蘭注入北海。註定成為界河的它把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攬入了自己的懷抱。德國人親切地稱萊茵河為「父親河」,法國歷史學家費弗爾稱之為「萊茵老爹」。
萊茵河便利的水上交通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煤炭和鋼鐵業的飛速發展,萊茵河成了被掠奪和消耗的對象。沿岸國家為了快速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把萊茵河切分得四分五裂,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德國恩格斯紀念館歷史學家埃博哈德·易爾納解釋:「19世紀是工業化時代。他們只把大自然看作是提供無限生產資料的倉庫,為人類提供生產場所,大自然是人類的附屬品,確切地說是歐洲人的附屬品。」
人與自然的對立成了工業文明的價值基礎,紡織業高速發展,城市迅速膨脹。流經恩格斯的故鄉巴門的伍珀塔爾河夾帶著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毫無節制地流進了萊茵河,而它只是萊茵河眾多支流中的一支。到1920年代,萊茵河下游的漁民不斷抱怨魚肉的味道越來越差,原因是德國魯爾工業區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苯酚。
20世紀中葉,萊茵河的污染還在加重。當時戰後的歐洲一片廢墟,發展工業成了頭等大事。機器的轟鳴聲早已淹沒了漁民們的抱怨。在大規模的戰後重建中,從瑞士巴塞爾到荷蘭鹿特丹,萊茵河流域逐漸發展成為歐洲最主要的經濟命脈,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代表的多個工業區沿河分布。大批能源、化工、冶煉企業向萊茵河索取工業用水,同時又將大量廢水排進河裡,重金屬化合物、農葯、碳氫化合物和有機氯化物等6萬多種有害化學品導致萊茵河水質急劇惡化。萊茵河生態環境的破壞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生物物種以驚人的速度減少。
萊茵河入海口位於荷蘭,其夾帶著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流進荷蘭的農田、花場。荷蘭交通、公共事業和水資源管理部水管理司司長鮑博·戴克說:「污染嚴重影響了園藝業和蔬菜種植業,特別是在海牙和鹿特丹一帶有很多溫室。」污染的河水不僅使鮭魚無法生存,人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脅。
ICPR沒能阻止鮭魚在萊茵河徹底絕跡
荷蘭在萊茵河污染中受害最重,鮑博·戴克說:「不與其他國家合作,我們就不會有干凈的河水,因為萊茵河水絕大部分來自上游國家,所以我們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來治理污染。」1950年7月11日,瑞士、法國、盧森堡、聯邦德國和荷蘭在瑞士巴塞爾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英文簡稱ICPR)。1976年歐盟也加入了該組織。沿岸各國帶著各自萊茵河的一段,在ICPR的談判桌上又把萊茵河重新拼在了一起。
萊茵河從此就能走上重生之路嗎?答案遠非那麼簡單。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人們再次選擇了前者。從1950年到1970年,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水管理司副司長弗里茨·侯茲沃斯說:「當時人們關心的是如何發展經濟,提供就業機會,沒有人真正意識到要優先考慮環保,人們優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我個人覺得這種經濟發展是用污染河流來支撐的,因為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人們並沒有把污染環境的成本計算在內。」
1958年,也就是ICPR成立8年之後,鮭魚在萊茵河徹底絕跡了。
1960年代以後,萊茵河水質更加惡化。在德國,從美茵茲到科隆200公里長的河段,魚類完全消失。科布倫茨附近的水中溶解氧幾乎為零。河面上彌漫著苯酚的味道,更有人不無誇張地說萊茵河水都可以沖洗膠卷了。萊茵河從此被冠以「歐洲下水道」、「歐洲廁所」的惡名。萊茵河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生態危機,河水毒性很高,只有在環境好一點的地方有三五種動物倖存下來。生物學正式宣布萊茵河死了。
兩千年來,在成就了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昔日繁華之後,萊茵河死了,這是一樁浮士德式的交易。沿岸的人們還沒來得及盡情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就不得不先品嘗自己種下的苦果: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看不到藍天白雲,喝不到甘甜的河水。在萊茵河流域內生活著5800萬人,其中有2000萬以萊茵河作為直接水源。此時,萊茵河的命運、鮭魚的命運和人類的命運已經交織在了一起。
桑多茲污染事件催生「萊茵河行動計劃」
德國的父親河(萊茵河)與母親河(摩澤爾河)在科布倫茨的德國之角匯合,ICPR秘書處就坐落於此。這座不顯眼的小樓里沒有忙碌景象,甚至有點冷清,在這里工作的只有12個人。12個人要讓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的萊茵河變清,12個人要改變沿岸2000萬人的生活,絕非易事。
喬希姆·博雷博士是ICPR的德國代表,他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協調各州與地方政府或州之間的關系,以確保ICPR制定的措施和標准能夠得到落實和執行。他說:「我們要面對上游和下游國家不同的觀點,協調不同利益訴求。」
在生態運動背景下,西歐各成員國於1963年簽署了《伯爾尼公約》,賦予ICPR更大的權力。1970年到1985年期間,各成員國實施了多個減少污水排放的項目,並投資興建生活和工業污水處理廠。在ICPR的努力下,萊茵河水質逐漸改善。但是歐洲當時需要的是經濟繁榮,對治理工作仍然缺乏足夠的熱情。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86年。
1986年11月1日臨近午夜,瑞士桑多茲化學公司位於巴塞爾附近的倉庫發生大火,1351噸的農用化學品起火爆炸。十幾噸劇毒化學品隨著消防滅火水直接流進了萊茵河。所有從萊茵河下游取水的水廠被迫關閉。沿岸各國之前投入的數百億美元治污費用全部付諸東流。瑞士生物學家丹尼爾·庫里評論說:「這是一場災難,沒有生物倖免於難,幾乎所有生物都被毒死了。」
桑多茲污染事件震驚了全世界,卻為萊茵河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掃除了政治障礙,成為了治理萊茵河的關鍵轉折點。在很短時間里,ICPR成員國就召開了三次以上部長級會議,並最終於1987年制定了「萊茵河行動計劃」。它也標志著人類在治河觀念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人類放下征服者的姿態,首次把萊茵河全流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進行統一規劃治理,考慮人類如何成為萊茵河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之和諧共存。
在「萊茵河行動計劃」中,各國部長們還通過了一些很具挑戰性的宏偉目標。例如:1985-1995年期間,有害物質的排放量降低50%;同時為了讓人們直觀感受到萊茵河治理的效果,他們提出作為萊茵河象徵的鮭魚到2000年重返萊茵河。這在當時看起來就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
鮑博·戴克回憶道:「當定下了讓鮭魚在2000年重返萊茵河的目標之後,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瘋了。他們說這是不可能的,但荷蘭政府還是認為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目標來讓人們行動起來。」
萊茵河水質迅速恢復的三個原因
要讓鮭魚重返萊茵河,首要任務是改善水質。ICPR只是一個協調機構,沒有任何強制權力,但它獲得了流域內5800萬人的支持。社會輿論、健全的運行機制和各成員國的認真執行都保證了ICPR所制訂的標准和規章制度能落到實處。秘書長本·衛特靈說:「法規的執行由各個國家來完成,比如在德國,這就是聯邦政府的責任,他們要組建相關部門來監督企業是否嚴格執行環保法規,他們也有處罰權。同時如果某個國家或企業違反了相關法律,歐盟也有處罰權。」
桑多茲事件也讓人們把整治萊茵河的注意力從「末端治理」上轉移到了預防工作上。萊茵河流域集中了歐洲近50%的化工產業,共有100多家化工企業。桑多茲事件一個月之後,巴斯夫起動了一項大型計劃,在所有巴斯夫工廠和倉庫採取了2400項措施以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公司進行用綠色沙袋蓋住下水道井蓋的演練,當有危險品泄漏時,這些沙袋就成了第一道防線。
萊茵河的流量只有長江的1/6,運力卻是長江的6倍,是歐洲最繁忙的內陸水上通道。目前,沿岸各國在萊茵河流域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監測預警系統,從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間共設立了9個國際水質監測站,對短期和突發性污染事故進行預警。一旦有突發污染事故發生,由預警監測站、環保部門和水警組成的應急系統就會馬上啟動。
萊茵河威爾監測站實驗室主任楊·瑪扎什克說:「如果發生污染事件,我們首先會通知自來水廠和水警,以便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系統,保障水廠安全,然後我們會查找污染源。」位於萊茵河畔威爾城的這座國際監測站由瑞士和德國巴登-符滕堡州共同出資建立。在監測站,萊茵河水每六分鍾就被抽樣一次送到實驗室,能夠分析樣本中的380種污染物。
要讓鮭魚在2000年前重返萊茵河,關鍵是控制和減少污染源。德國北威州魯爾工業區在20世紀中後期經歷了痛苦的轉型過程。2001年,埃森煤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堪稱魯爾區成功轉型的標志。當年的廠房成了設計中心,車間成了大型劇場,昔日的礦工如今成了導游解說員。
1994年,ICPR提前實現了絕大多數減污目標。萊茵河水質很快得到了恢復,目前萊茵河的工業和生活廢水處理率達到了97%,完全達到飲用水源標准。楊·瑪扎什克說:「萊茵河現在很乾凈,干凈得可以直接飲用,沒有危險。」
瑞士巴塞爾州水資源與垃圾廢物管理部主任曼弗雷德·伯烏布勒總結:「我認為萊茵河水質迅速恢復有三個原因,首先是好的法規,第二是嚴格執法,第三是完善的監督系統。」
萊茵河水變清了,鮭魚終於可以重返家園了。但不是在萊茵河出生的鮭魚又怎麼能回來呢?瑞士施泰因漁業協會每年都會人工放養魚苗,這種作法在萊茵河流域全面展開。從1999年到2003年,萊茵河及其支流地區共有1100多萬尾鮭魚被放養。
鮭魚的回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力需求增加,萊茵河沿岸各國紛紛加入了興修水電站的熱潮,直到1977年萊茵河上最後一座水電站——伊菲茨海姆水電站落成,萊茵河上已經矗立起了20多座水電站。高高聳立的水電站和水壩切斷了鮭魚的回遊通道。
鮭魚對於它出生水域的味道特別敏感,永不忘記。隨著鮭魚的成長,它沿萊茵河順流而下,最後游入北海。在大海中生活三四年之後,成年鮭魚會逆流而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位於上游的出生地產卵,繁殖後代。但是隨著人類對萊茵河的干預,鮭魚的回家之路變得更加坎坷激盪。
鮭魚高高躍起,跳過水壩,曾經成了德國齊格河(萊茵河支流)的一景,鮭魚們是迫不得已。斯文·沃爾葛慕特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負責把魚籠里的魚放回齊格河上游。這也是讓鮭魚重返產卵地的重要一步。同時人們還在阻擋鮭魚回遊的水電站和水壩上修建魚梯和魚道,幫助鮭魚等回遊魚類重返家園。這座德國和法國共同擁有的伊菲茨海姆水電站就耗時3年建造了歐洲最大的魚道,總投入達900萬歐元。
德國生物學家弗蘭克·哈特曼博士解釋:「水電站對萊茵河的危害很大,修建魚梯可以減少一些影響。」一些水電站除了修建魚梯之外,更是積極投入到萊茵河的諸多整治項目當中,幫助鮭魚恢復棲息產卵地。
鮭魚是戀家的。1994年人們在萊茵河支流齊格河第一次發現了自然繁殖的鮭魚。當年發現鮭魚的德國生物學家戴特萊夫·因根達爾博士回憶:「在次年春天,我們很高興發現了魚卵,這樣我們就能確信鮭魚在萊茵河絕跡、人們開始人工孵化之後,這里首次出現了自然繁殖的鮭魚。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取得了成功。」
好消息接踵而至,1995年有鮭魚沿萊茵河向上溯游700多公里到達了萊茵河上游的伊菲茨海姆大壩!2008年10月5日,有人在瑞士巴塞爾釣到了鮭魚,這是自1958年鮭魚在萊茵河絕跡以來,第一次出現在瑞士境內,但是從北海游到巴塞爾的1000公里路程卻花費了鮭魚半個世紀的時間。
德國北威州地表水監控中心主任、生物學家卡爾·克里斯特曼下了定論:「現在在萊茵河中大概有70種生物,比如這是貽貝,還有很多生物,可以說萊茵河又活了。」
經過40多年的治理,萊茵河水質清徹,魚游鳥翔,成了世界上人與河流關系處理得最成功的河流之一。2002年,萊茵河從德國賓根到科布倫茨之間60公里左右的「萊茵河中遊河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每年慕名來這里觀光的遊客多達1500多萬。
鮭魚回到了它曾經的家園。歷盡劫難之後,萊茵河的故事讓100年前恩格斯的警告在今天變得更有現實意義:「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萊茵河人語錄
讓孩子們知道只有一個地球,我認為這很重要。我們想告訴他們健康的自然環境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好處。
——瑞士環境保護基金會總經理伊恩·卡拉顧寧斯說。每年都會有七八萬瑞士小學生上環保課。
在巴塞爾,每個人都很清楚萊茵河必須是干凈的,沒有人可以隨便往河裡傾倒垃圾。保護萊茵河是政治上、發展工業上以及我們每個人的一種責任。我們只有一條萊茵河,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留給子孫和將來,這很重要。
——瑞士巴塞爾州經濟部長拉爾夫·列文博士說。
在傳統農業中,化肥要溶解到水中供農作物吸收,但莊稼不喜歡喝施了肥的水,她喜歡喝乾凈的水,但是你在水中加了化肥,莊稼就不得不喝化肥,這有點像是在注射。這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不應該是注射,這應該是土壤與莊稼之間的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交流。
——瑞士萊瑙生態農場負責人馬丁·奧特說。他曾經組織過樂隊,出過CD,如今在萊茵河邊辦起了不用農葯和化肥的生態農場。這樣的生態農場在瑞士已經佔到了11%,在一些山區達到50%。
釣魚需要耐心,性急的人是釣不了魚的,但是我該做什麼呢?沒有鮭魚,沒有鮭魚,沒有鮭魚。如果能釣到鮭魚,那就太美妙了。
——出生在瑞士的萊茵河畔阿道夫·恩茲70多歲了,從小就喜歡釣魚,特別是鮭魚。2008年10月5日,有人在瑞士巴塞爾釣到了鮭魚,這是鮭魚自1958年在萊茵河絕跡以來,第一次出現在瑞士境內。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晚上。你看,第二天我們不得不在房中劃船,這可能有點滑稽,因為你不得不在電燈周圍劃來劃去,而本來這些燈是吊在天花板上的。
——德國科隆HAXENHAUS飯店前台的1993年洪水標示牌是豬肘屋老闆威爾海姆·維切特的珍藏。這場洪水給科隆造成了7000萬歐元的經濟損失,沿岸國家的損失總額高達9億美元。1998年,ICPR提出了「給河流以空間」的口號,恢復河道,增加洪泛區。
如果有大的洪水,河底的沉積物會再次浮起,並在沖積區重新沉積。被高度污染的物質即便顆粒很小,也能在洪水速度慢的地區沉積下來,土壤就會受到影響。地下水同樣也會受到河裡污染物質的影響。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水利工程學院伯恩哈德·威斯特里希教授說。上億立方米的河底淤泥見證了萊茵河200多年的污染歷史。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至少是在西歐,人們逐漸放下了自然征服的姿態,考慮如何與自然友好共存。桑多茲事件讓人們認識到我們以前對待大自然並不好,我們必須改變態度,轉變觀念。
——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秘書長本·衛特靈說。
我認為先污染後治理必須要避免。當你投資辦廠的時候必須考慮環境風險,你會對空氣、水和土壤造成什麼影響。因為如果你不注意這些問題,長期來看你將為此付出更多。——瑞士紐豪森市市長斯蒂芬·羅伊勒說。

萊茵河畔取「治水」經

被稱為「歐洲父親河」的萊茵河,作為流經歐洲9國的主要飲用水源,曾在短短40年中經歷了從「最浪漫的臭水溝」向如今清澈美麗的父親河的轉變。帶著「取經」的心態,筆者沿著萊茵河流域走訪了相關水域管理人士,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在此與大家分享。
飲用水裡的「企業責任」
在歐洲「取經」途中,遇到的第一件令我吃驚的事情就是酒店房間里沒有任何飲水機和開水壺。向導告訴我,歐洲的自來水是完全達到飲用標準的,「自來水」和「飲用水」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同一個概念。為了讓我徹底信任歐洲的水龍頭,歐洲朋友還當著我的面從院子里平時用來澆花的水龍頭接了一大杯自來水大口地喝下去。盡管終於為歐洲的水質折服,但得知瑞士沙夫豪森飲用水廠的產品居然就是將地下水直接泵出即可,我還是大吃一驚。
「地下水是全民的重要資源和寶庫,每個人都必須保護它。比如說瑞士聯邦和每個州都有法律嚴格保護飲用水,規定泵站周圍不許有工業、不許有汽車、不許有油站。」供應著瑞士諾伊豪森和沙夫豪森全部居民飲用水的水廠負責人Roger Brutsch告訴筆者,瑞士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立國家,但為了保護地下水資源,水廠連戰爭因素都考慮到了。「水泵站有非常嚴密的安保措施。水泵取上來的水,其在管道中是和空氣完全隔絕的,也就是說,從水源一直到用戶的水龍頭,中間甭管多遠,是完全密封的。此外,泵站還設有防爆破、防襲擊、甚至應對戰爭爆發的嚴密保護裝置。」
離開沙夫豪森的時候,我問Brutsch先生,這座供應著半個州飲用水的泵廠究竟有多少名工作人員。他說,包括他,4個。看著我驚訝的樣子,他笑了,反問我:「有這么清澈的水源,還需要很多人做很多事嗎?」
在瑞士,保護飲用水源是全民共識,甚至包括年幼的孩子。在金融業十分發達的大都市蘇黎世,非贏利組織瑞士環保管理教育基金會(PUSCH)的志願者們這樣引導孩子參與全民節水:「我們准備了一張圖表,上面列出了家庭對水的一些日常應用,比如洗澡、飲用、清潔、洗手間用水,學生們要找出哪個環節耗費最多的水,然後要提出節約水的方法。他們將自己的方法寫在紙上,帶回家裡,這樣每天都能看到,督促全家節約水資源。」環保管理教育基金會教師Cornelia Haefeli小姐告訴我們,結合了講課、實驗、討論的學習方法效果很好,孩子們都很喜歡。
萊茵河由瑞士流入德國,德國人自豪地稱這條該國境內最長的河為「父親河」,這是因為萊茵河對於歐洲大陸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發展有著莫大的影響。在萊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康斯坦茨湖附近,Uberlingen市有著德國最大的飲用水廠BWV,說是飲用水廠,卻並非瓶裝飲用水,而是中國所說的自來水廠。看到各種貼有「BWV」標簽的純水、果汁、汽水等等,我問公司領導:「你們公司所有產品的水源都來自於康斯坦茨湖嗎?包括果汁?」
幾位BWV的高層大笑起來,他們說公司唯一的「產品」就是自來水,並不生產任何其他形式的飲用水,那些漂亮的玻璃瓶裝的純水就是他們生產的自來水;之所以這樣包裝,是為了展示他們的自來水完全純凈,可以達到瓶裝純水的干凈度,請顧客放心飲用!
BWV實驗室負責人Petri說,現在萊茵河以及康斯坦茨湖的水都干凈到可以隨時捧起飲用,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里污染很嚴重。以前沿萊茵河沒有污水處理機構,洗化產品以及一些農葯化肥就這樣流入萊茵河和康斯坦茨湖。到了1970年代末期,ICPR(萊茵河國際保護委員會)、AWBR(萊茵河-康斯坦茨湖飲用水工作協會)等組織在萊茵河沿岸建起了許多污水處理廠,90%的污水都能得到凈化處理,之後才排入萊茵河。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99%,也就是說幾乎全部的污水都能得到凈化處理。不過,Petri頗有些居安思危,「現在我們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污染,比如重金屬、具有輻射的元素、化工廠的產品排放、金屬化合物、旅行者攜帶的污染物等等」。
「維護萊茵河飲用水的安全更多時候要靠企業責任。」BWV總裁Mehlhorn先生說,「企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去重視環保——不僅僅是來自政府的,更多來自居民,所以他們能夠很自覺地去維護環境,處理污水。」例如,德國著名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必須要先接受政府檢測,確認對環境沒有影響才可以投產。如果任何企業的農葯、化肥或化學元素對環境造成了污染,這些產品將必須撤出市場,做出整改。「企業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環保形象,即使政府檢測允許某一款農葯投入使用,也並非萬事大吉。比如去年,媒體發現有一家農葯廠生產的農葯對環境有危害,他們自己馬上從市場撤下了所有的產品,因為他們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打擊,連同該公司生產的醫葯等其它產品的銷量都大大下滑了。」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㈡ 誰知道瑞士IQAir空氣凈化器質量怎麼樣

你好,據我所知在過去45年裡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2003年SARA期間香港醫院管理版局選擇IQAir空氣凈化器,用權於控制SORS病毒擴散和傳播。如今90%以上的香港醫院和診所都在使用IQAir。質量相對來說還是可以的

㈢ 瑞士SANDEZ大火 誰知道這場1987年發生在瑞士的大火的經過

萊茵河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它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聖哥達峰下,自南向北流經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於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60公里,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公里。自古以來萊茵河就是歐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幾個國家的飲用水源。

巴塞爾位於萊茵河灣和德法兩國交界處,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學工業中心,3大化工集團都集中在巴塞爾。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桑多茲(Sandoz)化學公司的一個化學品倉庫發生火災,裝有約1250噸劇毒農葯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質隨著大量的滅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桑多茲公司事後承認,共有1246噸各種化學品被撲火用水沖入萊茵河,其中包括824噸殺蟲劑、71噸除草劑、39噸除菌劑、4噸溶劑和12噸有機汞等。有毒物質形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廠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後,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有毒物質流入萊茵河後,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德國巴登市的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冷卻系統故障,又使2噸農葯流入萊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標准200倍。這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

事故造成約160公里范圍內多數魚類死亡,約480公里范圍內的井水受到污染影響不能飲用。污染事故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沿岸城市,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定量供水。由於萊茵河在德國境內長達865公里,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損失最大。事故使德國幾十年為治理萊茵河投資的210億美元付諸東流。接近海口的荷蘭,將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法國和前西德的一些報紙將這次事件與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相提並論。《科普知識》總結了20世紀世界上發生的最聞名的污染事故,萊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該事件發生後,法國環境部長於12月19日要求瑞士政府賠償3800萬美元,以補償漁業和航運業所遭受的短期損失、用於恢復遭受生態破壞的生態系統的中期損失以及在萊茵河上修建水壩的開支等潛在損失。瑞士政府和桑多茲公司表示願意解決損害賠償問題,最後由桑多茲公司向法國漁民和法國政府支付了賠償金。該公司還採取了一系列相關的改進措施,成立了一個「桑多茲-萊茵河基金會」以幫助恢復因這次事件而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捐款730萬美元用於資助一項歷時三年的恢復萊茵河動植物計劃。

通過這次事件,有關國家加強了多邊合作。法國、瑞士、德國共同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以改進和完善信息交換系統和緊急聯系機制,並就防止萊茵河污染事故和減輕污染損害需要採取的必要措施達成了一項協議。

從萊茵河污染事故包括後來國際上發生的一些重大水污染事故諸如多瑙河污染等,我們可以看出國際上對此類事件慣常的處理方法:一是盡快提出應急處理措施,為降低損害、損失贏得主動;二是對賠償持謹慎態度,同時又積極地致力於防治污染長期機制的建立。

㈣ 瑞士隆興幼兒園有污染嗎

最好過一陣日子才入住.

㈤ 瑞士1986年劇毒污染河死亡了多少人

1986年劇毒物污染萊茵河事故是199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市桑多茲化工廠倉庫失火,近30噸劇毒的硫化物、磷化物與含有水銀的化工產品隨滅火劑和水流入萊茵河。順流而下150公里內,60多萬條魚被毒死,500公里以內河岸兩側的井水不能飲用,靠近河邊的自來水廠關閉,啤酒廠停產。有毒物沉積在河底,將使萊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萊茵河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它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聖哥達峰下,自南向北流經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於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60公里,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公里。自古以來萊茵河就是歐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幾個國家的飲用水源。

巴塞爾位於萊茵河灣和德法兩國交界處,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學工業中心,三大化工集團都集中在巴塞爾。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桑多茲(Sandoz)化學公司的一個化學品倉庫發生火災,裝有約1250噸劇毒農葯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質隨著大量的滅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桑多茲公司事後承認,共有1246噸各種化學品被撲火用水沖入萊茵河,其中包括824噸殺蟲劑、71噸除草劑、39噸除菌劑、4噸溶劑和12噸有機汞等。有毒物質形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廠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後,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有毒物質流入萊茵河後,再一次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約160公里范圍內多數魚類死亡,約480公里范圍內的井水受到污染影響不能飲用。污染事故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沿岸城市,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定量供水。由於萊茵河在德國境內長達865公里,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損失最大。接近海口的荷蘭,將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法國和前西德的一些報紙將這次事件與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相提並論。

㈥ 造成冰山融化的原因有哪些與人類的破壞有關么又有哪些關系急啊!最好在10分鍾內發來,謝謝!

說遠一點會導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變暖的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

㈦ 瑞士、瑞典怎麼樣防止石材礦山非法開采問題突出,生態恢復治理嚴重滯後,區域污染嚴重

法律嚴管,加上執法部門的嚴厲打擊,沒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㈧ 地球近年情況

地球近年情窾:樹木被人破壞亂砍濫伐,還有很多人扔垃圾,地球的壽命不多,但是人類還在破壞地球,地球被毀滅後,沒有星球可住,但人類把它當做不存在,魜然大吃大喝,吸取地球的精華。

㈨ 瑞士比瑞典環保嗎

一、瑞士環保業概況
瑞士經濟發達,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高,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同時瑞士更是以其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湖泊眾多的美麗自然風光被譽為「世界花園之都」。瑞士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舉世公認。瑞士成功的環境保護依賴於其全面的環境立法、嚴格的執法守法,各級政府官員、工商企業和民眾強烈的環境意識和良好的環保行為等眾多綜合因素。2006年,瑞士被世界旅遊組織評為年度全球最具旅遊吸引力的國家,2007年,全球最大的美世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的世界范圍生活質量調查顯示,瑞士的蘇黎世和日內瓦在生活質量整體指標和城市宜居方面分別排名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二、瑞士環境保護的立法

受城市工業化的浪潮沖擊,19世紀末瑞士自然景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引起了瑞士聯邦和各州政府的憂慮和關注。聯邦政府從19世紀70年代起密切關注工業化及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土地開發、城市化推進給瑞士環境帶來的變化,並在1874年《憲法》和以後的有關重大法令中對森林、水土、衛生環境等問題做了規定。

瑞士是聯邦制國家,分三級政府:聯邦、州和市鎮。聯邦負責環境保護事務的機構是設在首都伯爾尼的聯邦環境、森林和風景保護局,有300多名工作人員。州和市鎮承擔大部分環保的相關任務,並在環境影響調查、提供科學服務、准備專家報告、支持開發項目等方面得到聯邦政府的技術支持和具體幫助。瑞士聯邦《環保法》法律和法規體系以預防、污染者承擔、國際合作及全面治理為主要原則。各州也參照聯邦法律、法規,根據自身條件制定了有關條例以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如征地、建築、交通、衛生等法規。目前瑞士環保立法與歐盟有關法律基本相一致。

1971年《憲法》第24條規定,採取環境保護措施是國家義務, 1998年12月新修訂的《憲法》在第三部分專門設第4章「環境保護與領土整治」(第73條至第80條),表達了聯邦政府和民眾保護環境的決心和任務,具體內容包括:持續發展(第73條)、森林保護(第77條)、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第78條)、漁業與狩獵(第79條)、動物保護(第80條)。 根據《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瑞士又先後制定了一系列補充法律,其中有6個關於環境保護的專門立法。這6個聯邦專門法律是: 《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法》(1966年)、《環境保護法》(1983年)、《狩獵法》(1986年)、《水保護法》(1991年)、《捕魚法》(1991年) 和《森林法》(1991年)。

除此之外,聯邦環保法律還有另外一種重要形式:多個相關專門聯邦法律關於環境保護的條款,例如有關空間規劃、國家高速公路、鐵路、航空和管道、水源基礎設施的法律。

三、瑞士環保業特色

由於有了比較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並能切實有效地貫徹執行,瑞士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穩定了全國的森林覆蓋面積(30%左右),保護了水源水質,扼制了大氣污染的擴散,合理處置了垃圾及其工業廢棄物,明顯減輕了噪音污染,控制甚至禁止了一系列有害物質的使用。 瑞士環保業特色主要有:

1、瑞士制定了覆蓋面廣泛的環保法律和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涉及的領域有水源、土地、大氣、廢棄物、森林、噪音、自然景觀、野生動物、微生物等。瑞士環保立法強調防範為先的原則。首先通過預防措施盡可能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其次,採取防範措施的費用由污染源一方承擔。環保法逐項列明了各項環保標准,例如廢氣廢水廢物的排放通過排放量、建築和裝備規則、運營和運輸規則等加以限定。瑞士還是歐洲對汽車尾氣排放標准要求最嚴的國家,也是歐洲首先要求使用汽車尾氣凈化裝置的國家。在違法懲罰方面,《聯邦水保護法》規定了相當嚴厲的具體懲罰措施,有7種違法行為可處以長達6個月監禁或罰款。如果違法行為與《刑法》某些條款所列情況相同,可適用後者。

2、瑞士強調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瑞士工商界成為環保的重要角色,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瑞士的環保立法強調合作原則。有關機構和企業一起,尋求既不破壞自然環境、又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解決辦法。環保部門通常會對企業規定一個期限,讓其在規定期限內自行決定何時投資投產及提供解決可能出現的破壞環境的措施方案。企業如果設計、製造或改進一種對環境危害程度較高的設備,必須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核,以確定該設備造成的污染是否會超過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這類設備主要是交通和能源設備以及工業設備。事實證明,嚴格的環保措施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成本負擔,反而能促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從短期看企業似乎需要部分資金注入,成本有所增加,但從中期甚至長期看,則是企業對未來競爭力的投資,同時企業自身從環保中受益。

3、瑞士在環境保護中引入經濟手段

瑞士環境保護的目標是建立有利於環境生態的市場經濟體系,因此瑞士政府非常重視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環境保護的發展。調查顯示,瑞士80%多的經濟界人士認為這類措施勢在必行,而且有很大潛力。各種市場經濟手段包括:稅收、可買賣的許可證、主動的行業協議,例如對含鉛和無鉛汽油採用不同稅率、自願提前交付垃圾處理費用、機場噪音稅、有償垃圾袋費、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含硫的取暖燃油征激勵稅、用於治理受污染地區的填埋稅、提前徵收垃圾處理稅等,在廢料、廢水管理領域引入「誰污染,誰治理」、「污染者負擔治理費用」的原則。瑞士《二氧化碳法》明確規定:自1990年至2010年,瑞士要將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取暖燃油減少15%,汽車油料減少8%)。

4、公眾廣泛支持和參與環保

為促使公眾遵守環境保護法令,聯邦政府通過網路公布各類環保法,舉辦新聞發布會和送發宣傳品等方式讓公眾直接、便利地獲取信息。環保教育也是中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多數中小學都開設「人與環境」的課程,「綠色和平組織」、「Pro Natura組織」、「瑞士鳥類保護組織」等民間環保組織經常為兒童和年輕人組織一些室外活動、遠足、短期實習或者夏令營等豐富的活動。在職業教育領域,環境教育是公共課的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設有學制一年的夜校環境課程。

5、瑞士重視環保研究

瑞士政府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科學研究以及科研資源的開發變得越來越重要。瑞士聯邦委員會和國會要求環境政策需建立在高質量的研究基礎之上,各州政府也希望在實施環境法規時得到專家的支持,並充分跟蹤環境發展的潮流。環境研究的目標包括及早發現問題、更好地了解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之間互動,以及尋求涵蓋技術、生態、經濟、社會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綜合性解決途徑。瑞士進行環境研究的主體主要分為三部分:由聯邦政府全額負擔經費的研究機構、聯邦政府資助的部門研究機構及研究所和私營研究機構。

㈩ 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空調在瑞士卻是多餘的東西,這是為何

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空調在瑞士卻是多餘的東西,這是由於瑞士人民環保意識非常強大。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會購買很多的電器,比如說洗衣機,冰箱,電視機等等,其中空調是我們必須要買的,因為不管在冬天還是在夏天都會派上用場,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便利。在夏天只要打開空調,我們就可以享受清涼的環境,在冬天的時候只要我們打開空調,那麼就可以有一個溫暖的家,但是在瑞士卻被禁止使用空調。


瑞士禁止使用空調,也使得他們的環境變得非常的優美,青山、綠水、藍天什麼都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