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加工污染
A. (高中地理)皮革廠、電鍍廠、印染廠有什麼污染
都是屬於水污染
只是印染廠是在印染過程中,你可以理解染料等會污染水源;
電鍍廠是在金版屬或非金屬表面權鍍上一層金屬物質,需要和水電解,因此有大量的重金屬污水的排放;
皮革廠需要將動物皮毛進行化學加工,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廢水。
高中地理一般有配套的地圖用冊,好點的書裡面會介紹主要的工廠會有什麼污染,注意要理解!
B. 皮革廠主要污染源包括哪些
你好,皮革廠對環境的污染影響很大,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製革生產一般包括:准備工段、鞣製工段、整飾工段;
2.生產工藝:
原料皮經過水洗——浸水——脫毛——浸灰——去肉——凈面——水洗——軟化——水洗——浸酸——鉻鞣——削勻——中和——染色——加油——整飾——成品
污染源及污染因子:
製革廢水(COD、BOD5、SS、硫化物、氯離子、三價鉻、酚、PH、色度、動植物油等)
大氣污染(TSP、PM10、SO2、NOX、NH3、H2S、惡臭等)
固體廢物(廢毛、肉膜、碎皮、邊角料、革屑、污水站污泥、鍋爐煤渣)
噪 聲 (設備雜訊)
製革廢氣除了鍋爐煙氣外,還包括生產中使用的有機溶劑的揮發物和原料皮存儲、生產過程和污水站的惡臭污染物。
廢水主要來源:原料皮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廢水、廢渣中;使用的大量的化工原料如酸、鹼、鹽、硫化鈉、石灰、鉻鞣劑、染料等有很大一部分進入廢水中。製革中廢水主要來自准備、鞣製和濕加工工段,其中鞣製前准備工段的廢水排放量和排放的污染負荷占製革總的廢水量的70%;鞣製階段和濕加工階段分別占廢水量的8%和20%左右;
製革廢水的鹼性大、色度深、含蛋白質、脂肪、染料、鉻、硫化物、氯化物等無機物屬於有毒有害廢水。其中的脫鉻工序和灰鹼脫毛廢液硫化物嚴重超標,這兩股廢水水製革業廢水治理的重點。
C. 皮革服裝帶來哪些污染問題
皮革服裝帶來的污染主要有:甲醛
D. 皮革廠為什麼會污染水源
皮革的軟化、上色會用到多種化工原料及含重金屬的輔助劑
E. 皮革廠為什麼有水體污染
皮革行業有句行話說「水裡撈金」是非常形象的,由於製革生產的濕加工都是在水中進行的,很多的皮革化工原料都要加到水中,而製革生產中的原料皮又不可能將水中的化工原料吸收完全,而且有的化工原料吸收率特別低,如製革生產中的浸灰脫毛工序,所使用的石灰、硫化鈉和硫氫化鈉的吸收率只有約10~30%,從轉鼓中排出時硫化物有3000多mg/l,COD高達十幾萬mg/l;還有從原料皮中溶解下來的蛋白質能過分解以後,釋放出來的氨氮濃度也特別高,致使經處理過的污水中的氨氮含量比沒有處理前的氨氮含量還高;另外在加工皮革時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劑被排放到廢水後,不但比較難去除,還影響到了微生物的生長;在製革過程中還使用了重金屬鉻,它回收回來後沒有人要,用到製革過程中影響成品革的質量,不回收隨著製革污泥排放到環境中又是危險廢棄物等等。
F. 皮革再生產是污染嗎
請問什麼叫皮革再生產?是利用皮革邊角料、廢棄物、廢舊皮革做再生革么?
皮革分為天然皮革(真皮)、再生皮革、人造革(PU/PVC)。
真皮是牛、羊、豬、馬、鹿或某些其它動物身上剝下的原皮,經皮革廠加工後,製成各種特性、強度、手感、色彩、花紋的皮具材料,是現代真皮製品的必需材料。真皮一般是由表皮層(去掉)、真皮層、網狀層、皮下層(去掉)等組成。其中,牛皮、羊皮和豬皮是製革所用原料的三大皮種。
再生革是將真皮或再生革原料粉碎成一定尺寸的皮纖維,然後再將其與天然橡膠、樹脂和其它原料,混合後,將其壓縮成濾餅;將濾餅加熱,使其表層的纖維熔化具有黏性,將各層擠壓、粘合、脫水成型,涼干、切片、壓花及表面處理後得到最終產品。
再生皮:國外又名皮糠紙,將各種動物的廢皮及真皮下腳料粉碎後,調配化工原料加工製作而成。其表面加工工藝同真皮的修麵皮、壓花皮一樣,其特點是皮張邊緣較整齊、利用率高、價格便宜;但皮身一般較厚,強度較差,只適宜製作平價公文箱、拉桿袋、球桿套等定型工藝產品和平價皮帶,其縱切面纖維組織均勻一致,可辨認出流質物混合纖維的凝固效果。
人造革,也叫仿皮或膠料,是PVC和 PU 等人造材料的總稱。它是在紡織布基或無紡布基上,由各種不同配方的 PVC 和 PU 等發泡或覆膜加工製作而成,可以根據不同強度、耐磨度、耐寒度和色彩、光澤、花紋圖案等要求加工製成,具有花色品種繁多、防水性能好、邊幅整齊、利用率高和價格相對真皮便宜的特點,但絕大部分的人造革,其手感和彈性無法達到真皮的效果;它的縱切面,可看到細微的氣泡孔、布基或表層的薄膜和乾乾巴巴的人造纖維。
上述這些除了人造革,從原則上都不是重污染企業,都有一定的廢棄資源利用,化腐朽為神奇。但無論如何,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如皮革所產生的水污染、化料污染,再生皮的粉塵污染等。
G. 為什麼國家不對皮革行業制止生產,污染得不到解決可人們還是生產加工
一、社會主義與公害
從人類歷史來看,大自然自身體系因人類活動而遭受重大毀壞,是最近幾百年的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速的資本主義國家,最先出現了公害現象,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不能就此下結論:公害就是資本主義體制的產物。
1970年前後,日本的公害現象漫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在有關公害問題的爭論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存在公害現象?是否會因經濟體制不同,而公害也有程度之別?」對社會主義國家在進行經濟開發過程中能否解決公害問題,提出了疑問。
這個問題,1970年3月在東京召開的有關公害問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也有過爭論,成為當時世界性爭論焦點之一。正如都留重人(曾任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現為該校名譽教授--譯注)簡明概括的那樣,爭論是這樣展開的:首先,是美國的戈爾德曼根據在蘇聯進行的環境污染調查研究結果,指出:「有關蘇聯的研究調查已經表明,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私營企業制度,而是工業化現象本身。」接著,瑞典的埃利克·達邁說:「沒有任何根據能說明經濟體制的不同與公害現象有某種重要性。」這就否定了公害與經濟體制的關系。對此,蘇聯的V.S.塞米約諾夫提出了反對論:「社會主義可以按照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明確提出社會行動的目的,按照科學計劃化規定的先後順序,集中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和權能。」說這樣的科學計劃化所規定的優先順序,提出其必要性,可隨時採取有效的公害對策。
這個爭論,沒有得出圓滿結論就收場了。後來報告了蘇聯、東歐各國、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境破壞實況,明確表明:今天不已不能說「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公害」,或者「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害程度會有根本的不同」。事實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境破壞相當嚴重。
二、公害發生的原因
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公害發生原因,議論紛紜。有的不是從某種社會制度狀況,而是從高度技術社會、工業化的產物或者技術具有的絕對矛盾方面去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有的雖然把生產第一主義的經濟經營作為問題,但把生產力水平低作為產生公害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把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階段作為公害的原因。與此相反,也有人提出了更加重視生產關系問題的意見。例如,有人提出了是因為在一定范圍內,一味追求利潤和剩餘價值,只顧生產效率,或工業建設和農業經營接受了資本主義條件。
另外,也有人從別的角度出發,提出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未成熟與公害的產生有關。例如,宮本憲一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民主主義傳統缺乏」,或「住民的文化或政治意識低下」,說「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實行三權分立、地方自治,或沒有言論、結社的自由,而一統國有化,反而要防止公害是困難的。」
還有不少學者指出了計劃經濟的目標選擇和官僚制度問題。馬什·埃特爾指出:「縱使是掌握了很大權力的中央機構,也未必能改善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由規劃者做出的目標選擇和要實行這個計劃的動機這兩方面,會發生問題。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中央計劃並沒能防止環境破壞。」戈爾德曼說:「發生這種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蘇維埃經濟犧牲環境保護達成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岡哲郎把一黨專政產生的集權官僚制的弊害等作為問題提出。……除此之外,還有人從引進資本主義「先進」技術和商品(如農葯)來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公害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①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②生產關系問題;③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成熟度;④官僚主義的弊害;⑤經濟計劃的目標選擇問題。
中國的研究人員是如何分析公害原因的呢?周富祥在《環境保護問題與經濟政策》一文中,把公害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工作部門負責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在中國,把環境問題看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和通過經濟五年計劃的同時,一起通過環境保護五年計劃。但是,在企業經營部門,並不能以同樣的思想制定和實施包括防止公害計劃在內的生產計劃。
第二,經濟管理問題。為了把環境保護和生產建設作為一個平衡來進行,就必須認識資源的永續利用,即資源的消耗和補給、再增殖能力的關系,以及廢棄物排放和自然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對生產建設進行經濟管理。這就要注重適應生態系統的技術和盡量不出廢棄物的生產技術。這是對正在進行的技術改造提出了新課題。
第三,大部分工礦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熱能的利用率達不到30%,但煙塵排放量卻比國外多幾倍。化學工業產品的生產程序多,原材料的利用率只有三分之一,生產過程中耗水、耗電量比國外多幾倍,甚至幾十倍。
第四,忽視城市規劃。例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美麗的江南水鄉城市蘇州,有2400多年的歷史,在不足28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密布了近500個工廠,環境污染非常嚴重。21個化學工廠設在城區周圍,10家印染廠設在市中心,3家造紙廠設在水源上游,形成了一個居民區、工業區、風景園林區、煙囪、寶塔犬牙交錯的混亂布局,嚴重地破壞了自然風景。
第五,城市市政公共交通落後。下水道建設速度緩慢,城市污水處理達不到2%,剩下的98%未經處理任其注入江河、湖沼等水域,造成環境污染是理所當然的。
第六,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周富祥指出的中國六個方面的公害發生原因,大多關繫到經濟開發、技術改造、城市開發等經濟政策。簡單地說,則是表明了要克服「開發與環境之困境」的環境保護政策,要作為經濟政策或結合經濟政策。
三、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從水的污染來看,1980年全國每日排放出3,000-4,000萬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僅有2%(約70多萬噸)在全國35-40個有污水處理的工廠得以處理。其餘則任其流入江河、湖沼或海域。在1,100個河川、湖沼水域中,有850個水域(佔77%)遭受污染,且其中污染特別嚴重的有230個水域(佔20%)。因此,即使每一萬人配備一個污水處理工廠,必須建新9萬多個,要建設污水處理廠,需籌措巨額資金。若考慮到這些,不控制污水發生源的發生機構,只建造污水處理廠以予應付,這不能不被認為在現實中允許環境污染的存在。
上海市的黃浦江上,遊船浮動,作為青年男女約會的好去處,早就聞名於世。但其周圍設有8,000個工廠,每日約有500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流入江中。所以黃浦江發出臭氣的天數與日俱增:1978年為106天;1979年為148天;1982年為150天。就是說,江水發臭時間超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有100種以上的污濁物質的含量超過了標准。上海市民一直飲用黃浦江水,因污染嚴重,擬定1985年把飲用水源移至上游。但是,作為重大防止污染的措施,除了計劃綜合治理工廠污水和生活污水外,沒有其他特別的改善水質的計劃。
中國的大氣污染也很嚴重。中國能源大部分是煤,能源總產量(標准煤換算)的70%左右是煤。能源的80%消耗於工業,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為28%,比起日本的50%和西歐的42%,顯得極其低微。用煤的工廠或事業單位,半數以上沒有集塵裝置和脫硫裝置,一般的家庭和辦公室等取暖用煤,產生的煤煙也成了大氣污染源,冬季尢甚。由此可見,中國大城市和內陸聯合企業(大工廠)地區,大氣污染是非常嚴重的。
全國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000萬噸,每年排放硫黃氧化物約1,500萬噸。不管測定方法如何,順便比較一下1973年東京都測定的數據:東京都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1,872噸,硫黃氧化物約為57,017噸。可見,中國的煤塵和硫黃氧化物降量分別是東京都的900倍和250倍。當然,中國的國土面積約為東京都的4,700倍,但這里指的是限於中國使用煤炭的城市地區和聯合企業地區的面積(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不過為國土的12%,人均耕地面積為0.1公頃,是日本國的2倍),所以不能講現在中國的大氣污染程度比1973年東京都輕。事實上,正如下表所示,幾個大城市的大氣質量的測定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有代表性的幾個大城市的大氣污染狀況
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就是農村人民公社時期創立的「五小工廠」。所謂「五小工廠」是指水泥、鋼鐵、農葯、化學、機械五個行業的小工廠,是「社隊企業」的一部分。據說它是從五十年代後半期「大躍進」時期的「土法煉鋼」熱潮中發展起來的。因為是小工廠,而且立地分散,很難進行排水和排氣處理,防止環境污染的對策亦難以實施。「五小工廠」是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的,是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一署名經緯的人在《北京周報》發表文章說:「五小工廠的確給農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也產生了很多麻煩,首先是環境污染。」
松花江水銀污染情況,日本也有報道。據中國研究人員對魚類中水銀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那裡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4mg/kg(最低值0.03mg/kg∽最高值3.24mg/kg),這與1972年日本對水俁灣的調查結果一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3mg/kg(最低值0.02mg/kg∽最高值2.40mg/kg)相比,情況大體相同。聽說還有超過水俁灣的水銀濃度的水域。松花江的水銀污染源是地處吉林的乙醛工廠。
從上所述,可見中國的環境污染現狀是相當嚴重的,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如果不把它作為主要課題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那麼,就很有可能出現如同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日本所經歷過的災難。
四、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是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的。然而,在「四人幫」時代,盡管工農業生產下降,但環境污染嚴重化,環境保護政策無法實施。197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第三款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天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1979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該法吸取了世界環境保護法的精華部分。爾後,又陸續制定了很多環境法。可以說,環境保護在法制方面正在完善。
中國環境保護法不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具有中國的特色。
社會主義的性質可歸納為四點:
(1)黨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黨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又是環境保護法的精髓。
(2)只要中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就必須實行「計劃准備,全面分配」的原則。
(3)在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和控制污染方面,重視預防工作,規定了「三同時原則」。所謂「三同時原則」就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確立獎懲制度,採取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所謂獎勵就是通過經濟手段的引導,促進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工作。對企業完全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生產的製品,在一定范圍內減稅或免稅,在利潤方面也給予照顧。
中國環境保護法有三個中國特色:
(1)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徹底實施,與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密切聯系。如何同時進行現代化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中國面臨的新課題。不考慮防止公害,只顧生產,不行;同樣,只考慮防止公害,不顧生產,也不行。因此,規定了一個「三同時原則」。
(2)環境保護法的對象,不是僅限於防止公害,而且對資源、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健康生活與創造勞動環境等都做了綜合的規定。
(3)特別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其背景在於已認識到: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水土流失、森林面積減少情況等極其嚴重。
五、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矛盾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相剋的既老又新的問題,也是中國在現實中碰到的課題。
現在,中國的環境政策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經濟規劃的軌道。中國的環境政策,在下述三個方面存在著與經濟開發的矛盾。
第一,農村地區小工業的飛速發展。這正如在第三部分講述的那樣。雖然加促了農村經濟的開發,但是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而且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對策,無人問津。
第二,企業的技術改造與防止公害的關系。中國促進企業防止污染的政策主要是結合企業的技術改造,採用可以防止公害的技術。但是,對於排放污染物的所有企業,都採用這一辦法,則技術改造需要很多資金,故在現實中不可能。
第三,隨著經濟開發,城市化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產生了城市問題。上海市的三大城市問題是住房問題、交通問題和環境問題。聽說環境問題特別嚴重。經濟開發,不僅加速了工業化,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帶來了城市化,所以城市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城市改造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做法。但是,對下水道等生活基礎設施投資,不同於企業技術改造,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所以它與生產基礎型投資的權衡關系更難調整。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六、結束語
中國具有兩重性: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社會主義國家。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開發與環境之矛盾「也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立問題,即南北問題提了出來。為了保護」寶貴的地球「,發達國家提出要加強防止公害規制的主張,完全壓抑了發展中國家的開發計劃。
但是,忽視環境保護的經濟開發計劃,即使在短期內可提高生產率,但從長遠來看,是不會有好處的。這是從世界上很多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結論。在這一意義上,全世界正注視著中國尚在摸索中的適應生態體系的經濟開發計劃能否成功。可以說,中國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經濟發展計劃下,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同時並進這一課題,正面臨著煩惱。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作為制度來說,是集世界先進經驗和中國獨特做法之大成。但是,這個制度,未必能適合中國的經濟體系及其發展階段,倘若在現階段不採取某種補充措施,就很有可能成為容忍或加促環境污染的制度。因此,今後隨著經濟開發的進展,一方面要樹立起經濟開發計劃要適應生態體系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不斷重新認識,評價具體的環境政策。
H. 皮革廠為什麼有水污染
皮革廠之所以會產生水污染,是在於其生產工藝和所使用的原輔材料上。版
以上三權個圖,已說明皮革廠的生產工藝每一步均離不開水,而每一步產生的廢水均含有有毒物質,如果處理不到,廢水進入河道,會對地表水及底泥和地表水均產生極大的危害。
I. 汽車皮革生產是否有污染
新車內裝飾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氣體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會使人出現頭痛、乏力等中毒症狀,內部裝飾豪華的轎車更容易產生污染,其內部裝飾使用的真皮、桃木、電鍍、金屬、油漆和工程塑料等,如果處理不當都會產生有害物質。
由於汽車空間窄小,車內空氣量本就不多,加上汽車密閉性好,因此汽車內有害氣體超標比房屋室內有害氣體超標對人體的危害程度更大。
專家表示,車內使用的地毯、內飾毛毯和頂篷氈的有害物質揮發量較高,這與其製造過程中使用的黏結材料酚醛樹脂直接相關,酚醛樹脂膠黏劑採用的合成原料為甲醛,若反應不完全,膠黏劑中會含有游離甲醛,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會放出甲醛。此外,汽車皮革製品、織物中也容易釋放甲醛。
還需要注意的是,汽車內飾裝修過程中會使用多種膠黏劑,如壁紙膠黏劑、地毯膠粘劑、密封膠黏劑、塑料膠黏劑等,這幾類膠黏劑使用過程中也會釋放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或其它揮發性有機物。還有一種材料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那就是聚氨酯材料,它是汽車製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聚氨酯的應用領域有:坐墊、頭枕、隔音、儀表盤、遮陽板、門板、頂棚襯里等內飾件以及保險杠、阻留板等外構件。汽車上坐墊、靠背、頭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汽車上用量很大的部位。
針對一些人喜歡使用汽車內飾清洗劑的習慣,專家也建議,這類清潔劑一般用於清潔汽車內飾中的化纖、木質、皮革、布藝、絲絨、頂篷、座椅、儀表台、地毯等,但其實這些清洗劑的主要成分是有機溶劑,包括汽油、煤油、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長期使用也會造成車內空氣污染。
從廠家的角度考慮,車內空氣污染現象暫時難以避免,那麼消費者又有哪些辦法可以自己防止這些污染帶來的危害呢?省城室內環境檢測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新車時,最好先進行車內環境質量檢測,了解和掌握車內環境污染情況。此外,消費者一定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在選擇車內裝飾材料時,要防止一些含有有害物質的地膠、座套墊、膠黏劑進入車內。
在開新車的前6個月內,一定要加強通風,使車內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盡快揮發。如果新車內氣味在3個月甚至6個月內都不能完全散發,或者駕車人有不良反應,比如發現有熏眼睛、呼吸刺激甚至頭暈的感覺,應該對車內空氣質量進行檢測,以盡快發現和清除車內污染源。具體而言,司機在上車後要先開窗,不要馬上開空調。這是因為長時間封閉的車內,空調的過濾器和管道系統中不但會積存大量化學污染物,蟎蟲、黴菌等生物性污染問題也會增加。所以,上車後應先開窗,空調開啟3~5分鍾後再關閉車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長時間駕駛車輛的情況下,中途也應該打開車窗通風換氣。
除汽車自身產生污染,車內駕乘人員還應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如車內開空調時不應吸煙,避免煙塵中大量的胺和煙鹼附著在蒸發器表面,時間一長,遇到陰雨天或空調長時間不用,蒸發器表面就會產生黴菌。另外,車內空調要盡量用外循環。內循環一般是在室外空氣比較污濁的情況下使用,經常使用內循環,車內外空氣無法交換。最後,車內要盡量少用空氣清新劑,這種辦法治標不治本,其中的化學物質還會污染空氣。
J. 指出三個皮革工業的污染源,並說明其污染特點
製革污水中的硫化物,鉻,氯化物,油脂等會對人體和水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含硫廢水排入江河湖海會使淡水魚無法存活,土壤中含有大量硫化物後會導致農作物枯萎,而且硫化物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毒性更強的硫化氫,硫化氫對神經系統危害極大,長期受硫化氫作用會導致頭暈,惡心等病症;廢水中的三價鉻在一定條件下也會部分轉變為六價鉻,六價鉻是世界衛生組織首批確認的致癌物之一,它對肝腎有毒,與皮膚接觸會造成腎損傷和皮膚潰爛;含有大量中性鹽的水長期用於農田灌溉會使土壤鹽鹼化等等。
由此可見,製革廢水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工藝處理,達到標准後才可以排放,否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製革廢水的來源
皮革加工是以動物皮為原料,經化學處理和機械加工而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轉移到廢水、廢渣中;在加工過程中採用的大量化工原料,如酸、鹼、鹽、硫化鈉、石灰、鉻鞣劑、加脂劑、染料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進入廢水中。從皮革加工的工段來說,製革廢水主要來自於准備、鞣製和其他濕加工工段。
准備工段的廢水主要來源於水洗、浸水、脫毛、浸灰、脫灰、軟化、脫脂等,污染物包括血污,泥漿,蛋白質,油脂,中性鹽,硫化物,石灰,鹼及表面活性劑等,准備工段廢水總量占總量的70%左右;鞣製工段的廢水主要來自水洗、浸酸、鞣製,主要污染物為無機鹽和鉻,占廢水總量8%左右;鞣後濕整飾工段主要來自水洗、擠水、染色、加脂、塗飾廢水等,污染物為染料,油脂,有機化合物等,約占廢水總量的20%。
廢水特徵
製革廢水具有水量大,水量和水質波動大,污染負荷重等特徵。一般情況下,每生產一張牛皮耗水約1.0~1.2t,豬皮為0.3~0.5t,羊皮為0.2~0.3t。每噸原料皮到成品耗水60~120t。製革生產中每天有5小時左右的排水高峰期,高峰期排水量約為日均排水量的2~4倍。由於原料皮的不同、加工工藝不同、成品的不同,污水水質差別很大,尤其是COD的差別,就山羊皮和綿羊皮而言,COD的差別都在1800~6100mg/l,製革生產中使用了大量的脫脂劑、加脂劑和表面活性劑,污水通過常規的曝氣好氧活性污泥法進行處理,容易產生大量的泡沫,活性污泥會隨著泡沫跑掉。所以,常規的曝氣活性污泥法當用在製革污水的處理時,就需要對工藝進行適當的調整。皮革污水鹼性大,在准備工段鹼性pH可達10左右,色度大,耗氧量高,懸浮物多,成分復雜、高濃度的有機物,其中含有大量石灰、染料、蛋白質、鹽類、油脂、氨氮、硫化物、鉻鹽以及毛類、皮渣、泥砂等有毒有害物質。COD、BOD、硫化物、氨氮、是一種較難治理的工業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