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壹』 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環境污染物進入食品的途徑
隨著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食品而使食品的營養價值和質量降低或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環境中能夠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的污染物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主要來源於工業、采礦、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農業生產,並通過大氣、水體、土壤及食物鏈危及人類飲食安全.
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很多,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燃燒(如煤和石油等)和工業生產.前者產生SO2、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煙塵等;後者隨所用原料和工藝不同而排出不同的有害氣體和固體物質(粉塵),常見的有氟化物和各種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些大氣污染物可以直接被人和動植物吸收,也可通過沉降和降水而污染水體與土壤.
水體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通過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在動植物中累積而造成的.水體污染物對陸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污水灌溉的方式造成.污灌可以使污染物通過植物的根系吸收,向地上部分以及果實中轉移,使有害物質在作物中累積.同時有害物質也可直接進入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動物體內,並蓄積.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向土壤施肥、施用農葯、用污水灌溉、在地面上堆放廢物,以及大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當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不斷增加,致使土壤結構嚴重破壞,土壤微生物和小動物會減少或死亡,這時農作物的產量會明顯降低,收獲的作物體內毒物殘留量很高,從而影響食用安全. 常見環境污染物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3.1 氟化物
氟化物是重要的大氣污染物之一,氟化物主要來自於生活燃煤污染及化工廠、鋁廠、鋼鐵廠和磷肥廠排放的氟氣、氟化氫、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塵.氟能夠通過作物葉片上的氣孔進入植物體內,使葉尖和葉緣壞死,特別是嫩葉、幼葉受害嚴重.由於農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氟,而且氟具有在生物體內富集的特點,因此在受氟污染的環境中生產出來的茶、蔬菜和糧食的含氟量一般都會遠遠高於空氣中氟的含量.另外,氟化物會通過禽畜食用牧草後進入食物鏈,對食品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氟被吸收後,95%以上沉積在骨骼里.由氟在人體內積累引起的最典型的疾病為氟斑牙和氟骨症,表現為齒斑、骨增大、骨質疏鬆、骨的生長速率加快等.
3.2 煤煙粉塵和金屬飄塵
煤煙粉塵是由炭黑顆粒、煤粒和飛塵組成的,產生於冶煉廠、鋼鐵廠、焦化廠和供熱鍋爐等煙囪附近,以污染源為中心周圍幾十公頃的耕地或下風向區域的農作物都會受到影響.隨著工業的發展,在某些工廠附近的大氣中,還含有許多金屬微粒,如鎘、鈹、銻、鉛、鎳、鉻、錳、汞、砷等.這些有毒污染物可以降落在農作物上、水體和土壤內,然後被農作物吸收並富集於蔬菜、瓜果和糧食中,通過食物和飲水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慢性中毒.這些物質對機體的危害,在短期內並不明顯,但經過長期蓄積,會引起遠期效應,影響神經系統、內臟功能和生殖、遺傳等.
3.3 酸雨
大氣中SO2和氮氧化合物是酸雨物質的主要來源.由於礦物燃燒,含硫礦石冶煉和其他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硫和氮氧化合物,經過大氣化學反應轉化成硫酸和硝酸,再以酸性降雨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酸雨會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產量下降.不僅如此,當酸雨進入土壤或水體後,會使土壤和水體酸化.土壤中的錳、銅、鉛、汞、鎘等元素轉化為可溶性化合物,使土壤重金屬濃度增高.同時,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的生長及繁衍也會受到影響.
3.4 重金屬污染物
重金屬污染物多來源於礦山、冶煉、電鍍、化工等工業廢水.若使用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污水灌溉農田,就會造成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重金屬對植物的危害常從根部開始,然後再蔓延至地上部,受重金屬影響,會妨礙植物對氮、磷、鉀的吸收,使農作物葉黃化、莖稈矮化,從而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水體中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不僅表現為重金屬本身的毒性,而且重金屬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毒性更大的金屬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曾經轟動世界的「水俁病」,就是日本九州島水俁地區因長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魚貝類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另外,水體中的重金屬還可以經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在水生生物體內富集,並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造成人類的慢性中毒.
3.5 氰化物
氰化物污染來自電鍍、焦化、煤氣、冶金、化肥和石油化工等工礦企業排放的工業污水.氰化物是一種能抑制多種金屬酶活性、抑制生物呼吸作用的劇毒物質.氰化物可影響魚、貝、藻類的呼吸作用.當水中CN-含量達到0.3~0.5mg/L時,可使魚致死.氰化物的最大允許濃度,對敏感的浮游生物和甲殼類為0.01mg/L,對抗性較強的水生動物也只有0.1mg/L.因此,為了防止氰化物污染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魚的中毒限量,游離氰(CN-)為0.03mg/L,我國規定一般地面水和漁業水體中,游離氰的濃度不得超過0.05mg/L.
3.6 酚類污染物
酚類污染物主要來自焦化廠、煤氣廠、煉油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農葯、化學試劑等工業廢水.灌溉水中含有的酚類物質會在作物中蓄積,使其具有酚的臭味,影響作物產品質量.酚還能使魚貝類水產品產生異臭異味,降低其經濟和食用價值.水中酚達一定濃度時可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存,高濃度的酚(尤其是多元酚)能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並影響水體的自凈作用.
3.7 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是目前聯合國環境署致力消除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存在於水體、空氣和土壤中,並通過食物這一途徑進入人體,對環境和人體構成危害.由於多氯聯苯的脂溶性強,進入機體後可貯存於各組織器官中,尤其是脂肪組織中含量最高.有關資料表明,人類接觸多氯聯苯可影響機體的生長發育,使免疫功能受損.孕婦如果多氯聯苯中毒,胎兒將受到影響,發育極慢.此外,多氯聯苯導致癌症和免疫力低下的案例也屢見不鮮.最典型例子是1968年發生在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者因食用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主要表現為皮疹、色素沉著、眼瞼浮腫、眼分泌物增多及胃腸道症狀等,嚴重者可發生肝損害,出現黃疸、肝昏迷,甚至死亡.
3.8 二惡英
二惡英為兩組氯代三環芳烴類化合物的統稱,是一種無色無味的脂溶性化合物,其毒性比氰化鈉要高50~l00倍,比砒霜高900倍,俗稱「毒中之王」.二惡英主要是在一系列包括熔煉、紙漿的漂白以及生產某些除草劑和殺蟲劑的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副產品.此外,汽車尾氣和香煙燃燒都可以產生二惡英.二惡英具有高度的親脂性,容易存在動物的脂肪和乳汁中,因此,常見的且易受到二惡英污染的是魚、肉、禽、蛋、乳及其製品.人體中的二惡英主要來源於膳食.它具有強烈的致癌、致畸作用,同時還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內分泌毒性.如果人體短時間暴露於較高濃度的二惡英中,就有可能會導致皮膚的損傷如出現氯痤瘡及皮膚黑斑,還出現肝功能的改變.如果長期暴露則會對免疫系統、發育中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生殖功能造成損害.
3.9 農葯
農葯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都可以導致環境的污染,現已成為重要的「公害」之一.據專家調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農葯使用量高達100萬t/年,數量如此大的農葯真正到達目的物上的只有10%~20%,最多可達30%,落在地面上的佔40%~60%,5%~30%飄浮於大氣之中.這表明每年大約有70~80萬t農葯進入環境,污染土壤、水體,進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目前,我國使用量最大的農葯為有機磷農葯,廣泛用於農作物的殺蟲、殺菌、除草.如甲胺磷、氧化樂果、久效磷、對硫磷、甲拌磷、敵百蟲等,而這些正是農作物中殘留最為嚴重的農葯.隨食物攝入人體內的殘留農葯,會分布於全身組織,以肝臟最多.人大量攝入或接觸後可導致急性中毒,輕者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無力、胸悶、視力模糊等,中度中毒時有神經衰弱、皮炎、失眠、出汗、肌肉震顫、運動障礙等,重者則會肌肉抽搐、痙攣、昏迷、視物模糊、呼吸困難,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1293abc 2014-11-14
『貳』 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
(一)、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執法力度的不完善
過去,對生產銷售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頓沒有做到法規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裡發生問題治哪裡事情過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因而制假售假屢治不絕、屢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勢。
我國的食品法規存在許多盲區。國家的許多規章制度含有關於食品安全的相關內容,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容上的重復和漏洞比比皆是,在流通環節和農產品的再次加工中給違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查處力度不夠,造成違法食品在市場上遲遲未銷聲匿跡。個別地方政府處於對保護地方利益或擔心影響了自己的政績和仕途,對於食品造假者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更加助長了造假者的囂張氣焰。
(二)、商家道德意識缺乏,利益誘惑過大
由於商家是以企業盈利為目的,並且生產不法食品,成本低,獲得的銷售效益高,所以食品生產廠家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便容易走上不法生產之路。並且當今的不法廠商缺乏道德意識,或者道德意識低下,面對利益驅使,便不顧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問題,大肆生產有問題的食品。
(三)、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
消費者對自己的權益缺乏保護意識,對存在問題的食品防範力度過低,沒有認識到相關問題的嚴重性。自我保護能力低下,間接造成了違法食品有市場需求、違法者有生存空間。當消費者購買了偽劣食品時,會認為並沒有多大影響而置之不理,或者認為其不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再有就是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後,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或者大多數消費者心存「免費搭車」的念頭,都想讓別人先來提起訴訟,自己免費享受,最終結果是可能誰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問題,放棄了自身權益的保護,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消費者。這種情況下,又導致了偽劣產品的增加,助長了不法商家的生產及銷售慾望。
(四)、零售終端超市存在的問題
零售終端超市對問題食品的檢查力度不夠到位,沒有阻止問題食品的流入,使得消費者對超市的信任變成對問題產品的庇佑。據相關部門報道目前我國僅有6-8%的農產品從超市售出,但超市仍然無法杜絕問題農產品。超市經營生鮮大多採取與供應商聯營的方式,進貨質量無法完全控制,同時,超市在農產品的進貨渠道上有不少弊端,由於國內農業的現狀,超市也大多從批發市場進貨,盡管要求較其他銷售渠道嚴格得多,但由於采購人員的腐敗及其他諸多原因,使有些問題食品依然會進入超市。
『叄』 試論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我個人觀點抄,供參考:襲
首先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意識到如何改善生活質量,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政府、個人共同關注的話題。病從口入,例子很多:造紙廠的水污染;桂林的純凈水事件;廣西魚老闆投「化肥」催魚長膘污染了水質;黑作坊生產牛奶;紅棗用化工原料泡過,煮粥時出了 一層蠟;醬油中出現蟲。。。。。。。
這些問題的出現細列的話原因種種,但歸根結底跟我們的環境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寫這個題目的時候可以採用逆向推理、反證法等論證二者的關系。題綱如下:
一 環境保護與健康,由國內外近百年的環境變化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 食品安全與健康,根據各種食品安全事件來說明其關系
三 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肆』 大氣污染與食品安全性關系
什麼是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大氣中污染物或由它轉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濃度達到了有害程度的現象,稱為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主要分為有害氣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物、光化學煙霧和 鹵族元 素等)及顆粒物(粉塵和酸霧、氣溶膠等)。它們的主要來源是燃料的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主要表為盧呼吸道疾病;對植物可使其生理機制受抑制,生長不良,抗病抗蟲能力減弱,甚至死亡;大氣污染還能對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如降低能見度,減少太陽的輻射(據資料表明,城市太陽輻射強度和此外線強度要分別比農村減少10~30%和10~25%)而導致城市佝僂發病率的增加;大氣污染物能腐蝕物品,影響產品質;近十幾年來,不少國家發現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魚類減少甚至滅絕,森林發育受影響,這與大氣污染是有密切關系的。
大氣污染有什麼危害?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人體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於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症發病率的影響等。
(3)遠期危害: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後才表現出來,如環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環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線體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質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學因素 ,如熱帶性惡性淋巴瘤,已證明是由吸血昆蟲傳播的一種病毒引素的。化學因素,據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達1100餘種。另外,污染物對遺傳傳有很大影響一切生物本身都具有遺傳變異的特性,環境污染對人體遺傳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致突變和致畸作用。
『伍』 食品的化學危害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食品安全問題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其所屬的衛生監督機構,應是我國較早的負有食品安全、衛生監督的職能部門,具有不可處分的法定義務。履行這一法定義務的手段是衛生監督。食品在「從農田到餐桌」的一系列過程中,可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導致食品存在危害性,從而構成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門、多層面、多環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當前來看,應盡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概述;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體系;對策體系等九大體系,促進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食品安全概述;體系建設;監管
前言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3年至1998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由3430億元增至600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2%。2003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更是首破12000億元,遠遠超過汽車工業總產值9400億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國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卻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各國紛紛加大了對本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邁入了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新階段,也表明了我國政府與時俱進、切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然而,此後有關食品安全的負面消息依然不斷,通過新聞媒體的深入追蹤報道,我們知道了阜陽劣質奶粉、重慶火鍋石蠟底料、太倉劣質肉鬆、山東"摻肥"龍口粉絲……。據媒體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公眾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 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13%的人表示"可能會"。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問題較多,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我們認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應當把在整體上建立我國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
1、定義
(1)食品安全。依照《國際食品衛生通則》的定義是:保證食品在按照其用途進行烹調和/或食用時不對消費者造成危害。這里的食品安全強調的是後果。而《食品工業基本術語GB15091-95》的定義是:為防止食品在生產、收獲、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等各個環節被有害物質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於人體健康,質地良好所採取的各項措施。並列出其同義詞是:食品衛生。可見,這里的食品安全包括對食品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食物鏈的過程要採取的措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的立法目的: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增強人民體質。
(2)食品安全危害性。是指潛在損壞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質量的因子或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它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存在於食品中,一旦這些因子或因素沒有被控制或消除,該食品就會成為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食品。
2、特徵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具有以下特徵:
(1)可存在於「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過程中。隨著食品工業化生產發展,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一特徵將更加突出。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在食品中的概率將更進一步加大。
(2)可因不同的食物鏈環節有差異,其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有別。例如在種植農產品過程中,可能會受到農葯、獸葯、激素等化學物質的危害;食品在生產加工環節的危害因子或因素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為主。因此,在整個人類食物鏈的不同環節上,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各有側重,其程度也強弱不一。
(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現出來的程度或後果受到主觀(人為的)和客觀(天然的)兩種因素的雙重作用。尤其是主觀的,即食品安全危害性人為的作用,其導致的程度和後果可因這一作用減輕或加重。
(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對人體健康導致的後果可因其種類型別、毒力大小等因素表現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反應(中毒)特徵。其慢性反應(中毒)具有潛在性、隱蔽性,不易被發現,以致不受人們所重視。
(5)食品安全危害性可通過採取多種手段與措施來控制或消除,將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達到人類食品無毒無害的基本要求。這些手段或措施有法律屬性的,即依法開展對食品安全危害的監督管理,如《食品衛生法》等。也有技術性的,如GMP、HACCP等。這些法律法規、標准等是保證食品安全,降低其危害性的有力措施。
。
3、分類
根據《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食品安全危害可分為三種類型: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存在於這三種類型中。它們可以侵襲到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 造成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為有毒食品。
4、後果
食品安全危害性導致的後果是食源性疾病。這是由於攝食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帶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傳統的食物中毒,也應包括經食物而感染的腸道傳染病、食源性寄生蟲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見,食源性疾病的范疇在擴大。而且依照現代醫學概念,由食物營養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食源性變態反應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屬於食源性疾病范疇。
食源性疾病依致病的種類型別、毒力大小、人體免疫力強弱,可造成以下三種狀態:急性反應(中毒)、亞急性反應(中毒)、慢性反應(中毒)。一般來說,存在於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常常導致急性反應,表現為各種食物中毒。構成當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學性危害因子的種類較多,侵襲到食品上的種類、劑量因子環境條件、工藝過程、人為因素有密切關系。是否導致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反應,存在著明顯的劑量與反應關系。如亞硝酸鹽中毒劑量:0.3~0.5 克,致死量:1.0~3.0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劑量:5~50毫克,致死量:60~500毫克。劑量與反應是化學性危害因子在食品安全危害性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很典型特徵。成為制定國家食品衛生標准、食源性疾病診斷、食物中化學污染物監測與評價、衛生宣傳教育的依據。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對人體健康的有害作用之一是導致急性表現,具有群體性、突發性、廣泛性與社會性。但是由於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毒性作用存在著劑量與反應關系,再加上目前食品安全控制技術的有限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所導致的人體健康的亞急性、慢性反應構成與急性反應同等重要的威脅效果。如農葯、獸葯殘留,以及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如氯丙醇、丙烯醯胺、多環芳烴等。資料證明,這些有害物對人體的慢性毒害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變。其後果將是不可逆的。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為有毒食品
綜上,我們認為,食品衛生僅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法律的名稱還是從法律本身的內容考慮,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都應圍繞"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加以建設。建議方法有二:一種是把《食品衛生法》更名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訂和補充;另一種是重新制訂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母法",其基本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綜合促進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義:明確"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詞的法律涵義。(3)食品安全監管范圍: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4)監管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國食品安全基本監管框架和各方職能。(5)食品安全監管原則: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注重科學依據,控制和預防並重,公開、客觀、公正,等等。(6)社會其他各階層的食品安全責任。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主,還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行業、食品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7)應急處理。(8)標准檢測,含市場准入。(9)安全風險評價。(10)信用體系。(11)食品安全信息網路。(12)宣傳教育。(13)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推動。(14)法律責任。強調監管主體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或者出於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麼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迴避。從我們了解並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於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於情面和各方壓力辦"人情案"以及部分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製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陸』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的角度來論述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水污染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我們吃了就要拉肚子了
『柒』 如何解決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這個很難解決,這個跟國力和政策、教育有關,目前我國還沒到達那麼高的曾版度,我個權人覺得嘛,加強道德教育和教育才是根本之道。你看看,如果人人做事都有良心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還會存在的問題嗎?所以我們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希望對你有用咯。嘻嘻
『捌』 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農產品源頭污染主要包括受農產品生產過程中
的生態環境污染與在生產過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
的投入品或添加劑等影響。就農產品安全質量受農
業生態環境污染影響而言,主要是指水、土、氣等環
境的污染;而不合理或非法使用投入品給農產品安
全質量帶來的危害,其嚴重性易於理解,如高殘留高
毒農葯、獸葯的使用、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等。
為了使食品生產者、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有更全
面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採取措施,預防與控制食品污
染,著重對因農業生態環境污染,通過食物鏈而引起
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以供讀者
參考。
狹義的農業生態環境主要是指水、土、氣、光、熱
等自然因素,而在這些自然因素中,通過食物鏈對食
品產生污染的主要是水、土和氣,而光與熱污染主要
是對人類本身產生直接的危害。在水、土、氣環境中
存在的污染物質很多,對農產品構成污染的主要物
質歸納起來有四類,分別是: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如病源生物、基因等)和由普通營養引發的
污染物,如硝酸鹽、亞硝酸鹽、藻毒素等。這四類物
質,可能存在於水體中,也可能存在於土壤與大氣
中,雖然它們在不同環境要素中存在的含量、形態以
及危害程度不同,但它們都可能通過食物鏈,在農產
品中富集,進而造成食品污染,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為表述方便,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食品污染物質
類型分別討論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與食品質量的
關系。
1 重金屬
在美國提出的優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屬
為砷、鉻、汞、鎘、鉛、鎳、鋅、硒、銅等,其中砷與硒為
類金屬。在重金屬中,除砷、汞和硒的有機化合物容
易揮發外,它們和有機物不同,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
解,相反還可能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強的金屬
有機化合物。因此,重金屬一旦進入環境,便原地長
期存在,對人類具有長期潛在的危害。重金屬中毒
可使人體的肝、脾受損,影響鈣質吸收、骨變形,骨折
疼痛,影響人的生殖能力,致癌等危害。水、土中重
金屬含量主要受土壤背景值與外來污染物的影響。
魏復盛等[ 1 ]比較了中、日、英三國常見12種微量元
素(As、Cd、Co、Cr、Cu、Hg、Mn、Ni、Pb、Se、V、Zn)的
平均值後,認為中國土壤各主要元素環境背景值與
日本、英國土壤的含量大體相當。江蘇省科協主持
的「江蘇農產品清潔生產技術創新與實施」課題組,
於2003年,按農業部《農田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
范》(NY/T395 - 2000)對全省4個縣(市)進行了調
查分析[ 2 ] , 表明蘇南某市菜地受污染較為嚴重,
51. 7%的菜地不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主要污染因子是鎘、汞和DDT,相比之下,稻田污染
程度較輕;蘇中海安、高郵兩縣(市)耕地總體質量
較好, 95%以上耕地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
求,其中海安縣為96. 6% ,高郵市為95. 2% ,少部分
地區受DDT、Cr及Cd輕污染;蘇北洪澤縣耕地土壤
總體質量良好, 99. 1%的耕地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
地環境要求,少數地區鉻、汞、銅含量偏高。
分析造成水、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來
自工業或城市排放的廢水、固體廢棄物與干濕沉降
以及農業自身的投入品,如農葯與肥料。據報道,全
國受重金屬污染的地區約占污灌面積的45% ,其中
比較嚴重的是汞與鎘。張永春等[ 3 ]分別調查了寧
連公路淮安段兩個斷面,結果發現沿公路兩側0~
150 m范圍內土壤中鉛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積, 0~50
m范圍內累積較為明顯;斷面1各樣點土壤鉛含量
平均為18. 60 mg/kg,斷面2各樣點土壤鉛含量平均
為16. 83 mg/kg;斷面1距路基5 m、25 m、50 m、75
m、100 m處土壤鉛平均含量與300 m處的背景值相
比,增加了53. 3% ~74. 8%;斷面2距路基5 m、25
m、50 m、75 m、100 m處土壤鉛平均含量與300 m處
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46. 4% ~65. 3%。雖然土壤
鉛含量均未超標,但仍有3個樣品的稻米鉛的含量
超出了相關的無公害稻米重金屬限量標准( ≤0. 4
mg/kg) 。石元值等[ 4 ]研究了汽車尾氣對茶葉中重
金屬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汽車尾氣對茶葉新梢、
老葉中的鉛元素含量影響較大,公路邊的茶葉新梢
中鉛元素含量比距離公路遠的茶園茶葉新梢高
39. 2%~129. 6% ,而公路邊的茶園老葉中的鉛元素
含量要比距離公路遠的茶園老葉高39. 5% ~
159. 1%。
長期施用微量元素高含量的糞便,將導致土壤
中微量元素蓄積污染。張子儀[ 5 ]預測, 1萬頭豬場
按美國FAD允許使用的砷制劑推算,若連續使用含
砷的添加劑飼料, 5~8年之後,將可能向豬場周邊
排放近1 t砷, 16 年後土壤中的砷即可增加1 倍。
Betey等(1972)和Feenstra等(1993)報道用高銅添
加劑飼喂動物,生產的糞便作牧草肥料,該草製成干
草時,可使綿羊發生中毒(糞中銅的濃度為700 ~
3 000 mg/kg,乾草中為42 mg/kg) 。
土壤或水體重金屬均可能通過食物鏈富集,進
而影響食品安全。鄭宗林等[ 6 ]綜述報道了水生生
物對水體中重金屬的富集試驗結果,魚類可蓄積比
周圍水體環境高1 000 倍的汞; 當水中汞含量達
0. 001~0. 01 mg/L時,通過小環境藻—水蚤—金魚
的轉移濃縮, 35 d後魚體中的汞含量可為水的800
倍;一般魚類含砷1. 1 mg/kg,砷濃度較高的養殖區
的貝類含砷量高達100 mg/kg;大海蝦含砷可達174
mg/kg,小海蝦含砷15~40 mg/kg。海水生物對鉻
有富集作用,其濃縮系數為:海藻60~1 200、無脊椎
動物2~9 000、魚類2 000。通過富集和食物鏈的作
用,動物食品中的含鉻量比植物食品高,如魚、豬肉、
蛋為0. 1~0. 5 mg/kg,蔬菜和水果均在0. 1 mg/kg
以下。
土壤、水體等環境中重金屬也可以通過作物富
集,從而造成食品污染。廖自基[ 7 ]報道生長在冶煉
廠附近的植物中, 花椰菜葉片含砷量僅為5. 5mg/kg,與土壤本底值基本相同;而草本植物葉片含
砷量竟高達396 mg/kg,是本底值含量的70多倍。
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又稱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簡
稱POPs)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將它們
定義為是一類具有毒性,易於在生物體內富集,在環
境中能夠持久存在,且能通過大氣運動在環境中進
行長距離遷移,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
有機化學污染物質。199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
出了需要採取國際行動的首批12種POPs,即艾氏
劑、狄氏劑、異狄氏劑、DDT、氯丹、六氯苯、滅蟻靈、
毒殺酚、七氯、PCB s、PCDDs和PCDFs,前9 種是農
葯, PCB s是工業化學品, PCDDs和PCDFs是化學產
品的雜質衍生物和含氯廢物焚燒的產物。2001年,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組織召開的國際文書政
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禁用12種有機
污染物的公約,完成了最後文本的談判,至今已有
150多個國家成為公約簽約成員。中國是簽約國之
一,也承擔起相應的義務與職責。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干擾人類及野生動物內
分泌系統的作用,亦被稱為環境內分泌干擾化學物
質或環境雌激素。許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已知和
可疑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PCDFs等。也有大量證
據表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降低人與動物的免疫功
能,並影響動物的行為等。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徵: ( 1)難以降
解,具有長期殘留性,長期停留在環境中。(2) POPs
是親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積累性。在水和土
壤系統中, POPs會轉移到固相或有機組織的脂質,
代謝緩慢而在食物鏈中蓄積並逐級放大,最終影響
到人類的健康。( 3) POPs具有半揮發性和長距離
遷移性。在環境溫度下, POPs蒸發進入大氣,並隨
著溫度的變化而發生界面交換,長距離遷移後而沉
積。例如,溫度高的低緯度地區,產生的POPs的蒸
汽壓高;低溫的極地等高緯度地區, POPs的蒸汽壓
低,從蒸汽中分離而沉積到極地等地球表面,導致全
球范圍的污染傳播,表現出所謂的「全球蒸餾效應」
和「冷濃縮現象」。(4)具有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
殖毒性、神經毒性、內分泌干擾特性等,嚴重危害生
物體。
當前,在世界絕大多數的江湖水體中都不同程
度地受到POPs的污染。在威尼斯湖表面沉積物
中,二嗯喚和呋喃的濃度分別處在16 ~ 13 642
ng/kg和49~12 561 ng/kg,對環境造成了威脅。
我國東海岸三個出海口的沉積物中也存在
POPs,在閩江、九龍江和珠江的出海口沉積物中,
PCB s和DDT的總濃度都較高,其中DDT的濃度可
能已影響到深海生物。閩江口河口水質PCBs超過
USEPA的標准,部分沉積物超過參考評價標准[ 8 ] 。
趙其國等[ 9 ]調查了太湖水中有機污染物現狀。
調查結果, 太湖水中檢出有機污染物273 種, 比
1985年(73種)增加了200種,其中優先控制污染
物6類43種,環境優先控制污染物6類24種;沉積
物中檢出有機污染物188種,與1985年相比, 2000
年如苯並噻唑濃度提高近100倍,來源於工業生產
的苯二甲酸酯類濃度增加2. 1 ~49. 6 倍。陳滿榮
等[ 10 ]應用氣相色譜儀測定了長江口潮灘沉積物多
氯聯苯( PCBs)總量,結果為10. 7~28. 6 μg/kg, 11
個樣品檢出率100% ,新生沙島九段沙潮灘沉積物
同樣檢出PCB s。
另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董元華[ 11 ]對
太湖黿頭渚夜鷺所產卵中15種多氯聯苯同系物殘
留物狀況的研究,來自有機氯及多氯聯苯等農葯殘
留的同系物均能檢測到,且隨著夜鷺年齡增長,殘留
量亦提高。
周啟星[ 12 ]研究了酚在水、土壤、植物和動物間
的轉移與富集,當水體中酚濃度為0. 39 mg/kg、污
水中為2. 98 mg/kg 時, 灌溉的土壤中為2. 99
mg/kg,土壤中生長的蠶豆含量為4. 93 mg/kg,用蠶
豆喂對蝦,結果對蝦中含量達到7. 8 mg/kg。可見
有機污染物可以通過食物鏈進行富集,進而影響食
品安全。
3 污染生物
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
毒等。有關轉基因作物基因漂移,可能引發基因污
染的問題,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眾所周知,因食物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會引起腸
道、呼吸道等疾病,影響人體健康。近年,隨著有機
食品發展,增加了有機肥的施用,如果使用未經處理
的糞便,對蔬菜、水果等食物將構成新的威脅。
Balasubramanian[ 13 ]對糞便養魚方式中,魚受糞
便微生物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在魚的腸道內
病原菌數量多於皮膚與肌肉,吃食性魚多於過濾食
性魚。而國內對糞便養魚模式大力提倡,魚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