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與立法改革
❶ 如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
加強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過去五年間,僅國務院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了137件行政法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改革和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立法工作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產品質量和安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的立法;特別要注意加強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建設、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強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質量。要創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機制,擴大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在法律法規起草、修改過程中,要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原則上要公布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二是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的運行、政府的行為和活動,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須與憲法和法律保持統一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的現代行政執法觀念,形成職責許可權明確、執法主體合格、適用法律有據、問責監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機制。合理界定和調整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強對行政收費的規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執法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行政復議體制,完善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制度。認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訴訟權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護。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促進行政執法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是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權力正確行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政府權力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行使。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力度。改善和加強新聞輿論對行政執法的有效監督。切實強化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作用。要把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作為重點,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確保監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新形式,善於運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媒,精心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准確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憲法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遵守。
加大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牢法治思想基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引導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實現的。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必須強化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既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也要增強法治意識和義務意識。具體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權利的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保護合法的權利;國家提供權利的保障、救濟和保護。只有讓每個公民都樹立了正確的法制觀念,自覺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真正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實處,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簡要回答的話就選標題欄把,需要論證就用全文吧,希望有所參考。
❷ 結合材料說明黨和國家為什麼要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新常態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全會繪就了建設「法治中國」的路線圖,提出了依法治國「升級版」方案。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意味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首先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高度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法律安排。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以法治為基礎建構的,更加強調對公共權力的合理配置和依法制約,把治理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治理。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始終堅持「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邏輯和理念,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簡政放權,關鍵是要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克服將改革與法治對立起來的錯誤觀念,樹立「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的依法改革觀念,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推進改革。這就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切實加強立法工作,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用立法及時鞏固改革的成果。
提高立法質量是關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法治的基本含義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實現法治的基本前提。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而完善這一法律體系依然任重道遠。以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為例,完善與市場交易有關的民商事法律,尤其是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可謂勢在必行。新時期的立法工作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升級版,提高立法質量、實現科學立法將是打造升級版的關鍵所在。「科學立法」成為立法工作的首要標准和核心理念,提高立法質量、維護立法公正,是科學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民意,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條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擴大公眾對立法的有序參與,除了擴大一般群眾對立法的參與,也要適當擴大專家學者、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囊團對立法的參與,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立法工作,確保實現科學立法。不僅讓相對利益超脫的中立的第三方作為立法後評估主體,也要讓第三方提前介入作為立法起草主體、立法論證主體。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勘定司法權力的邊界,規范權力的運行。期待司法改革試點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沿著法治的軌道遵循司法規律順利推進、依法推進。
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
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一個基本要求。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無論是各級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都應當養成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如此循環往復,整個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就會蔚然成風。
❸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堅持依憲治國和立法先行有何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展開,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治化.法治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的絕大多數制度、體制和機制,已通過立法程序規定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表現為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因此,發展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構建完備科學的法律制度體系,實質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律化、規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家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歸根結底是要增強治理國家的權力(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強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力、遵守力,提高國家制度體系的運行力、執行力.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社會分工、公平競爭和自由等價交換,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功能,必須規范政府行為,將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過分干預,依法保證市場主體自主決策、分散決策;必須保護財產權利與人身自由,保證市場主體平等地位,實現公平競爭;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降低交易成本;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有效解決爭議,維護市場秩序.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法治體系,形成良好法治環境,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過民主科學立法,實現初始環節資源配置的分配正義;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實現法律的執行正義和矯正正義功能.司法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可以為市場經濟改革提供一種緩和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是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的實踐過程,是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配置資源、保障人權、馴化權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不斷深化法制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依憲治國,切實尊重和維護憲法權威;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進公正司法,建設獨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推進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推進依法治軍,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努力推進地方法治建設,夯實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推進法治國際合作,完善國際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進依法執政,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事業的領導和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公平正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但卻見仁見智,沒有共識性的最大公約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宜抽象地主張公平正義,而應當通過法律和法治來表達和實現可操作的公平正義: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功能,重構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評判體系,把公眾對於公平正義的利益訴求納入法治軌道.通過科學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義訴求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公眾通過法治方式,依法維護和實現自己表現為法定權利或權益的公平正義.二要通過公平公正的實體法,合理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和利益、科學配置各類權力與責任,實現實體內容上的分配正義.三要通過民主科學的程序法,制定能夠充分反映民意並為大多數人接受的程序規則,從程序法上來配置資源、平衡利益、協調矛盾、緩解沖突、規范行為,實現程序規則上的公平正義.四要在發生矛盾糾紛等利益沖突問題時,通過包括司法程序在內的各種法治程序、法治機制來解決,實現法治的實體與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
❹ 依法治國的前題和中心環節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前題是有法可依,中心環節是有法必依。
要有法可依,這是破解社會現實難題的前提。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
但是對於一些社會難題所涉及的領域尚欠缺法律的規范,或者法律存在滯後現象,這使得很多糾紛不能從法律獲得直接救濟,在其他領域也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要有法必依,這是實行法治的中心環節。但在現實生活中,對已制定法律的執行和遵守仍不理想,有法不依的現象還比較常見,這是實行法治的主要障礙。必須看到,破解社會難題,有法必依是全社會的事。
(4)依法治國與立法改革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是有法可依。改革開放近40年來,以憲法為核心,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層次的法律法規構成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但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
為此,一是堅持以憲法為核心的立法思想。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是其他各項法律法規的總依據,任何法律法規的制定都不得與憲法精神相違背。
二是嚴格規范立法程序。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在制定法律法規過程中,嚴格規范,依據程序開展立法活動,實行開門立法。
三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這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❺ 只要完善立法,就能更好地推進依法治國這就話對嗎
這句話是對的,因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的目標,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實現有法可依,只有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實現良法善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現代社會發展紛繁復雜、日新月異,新生態、新業態不斷出現,經濟生活領域的大量問題,還缺乏法律法規明確規定。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經濟社會越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越強烈,加強和改進立法的任務越艱巨。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首先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增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解決因體系性不強導致的法律規定在邏輯上、價值取向上相互「打架」的問題。
其次要重視發揮立法對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變「政策引領」為「立法引領」,堅持改革於法有據,使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進行。這需要在立足國情、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適度超前」謀劃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
再次,要改進立法體制,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去除立法部門化,使立法真正成為凝聚社會共識、調整利益分配的過程,使立法更好地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目前,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已經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以落實憲法和法律規定為中心。從形成法律體繫到形成法治體系,是我們黨對法治建設認識的深化,制定良法、落實良法,法治中國的前景將更加光明。
❻ 依法治國,開局之年立法推動改革評析
依法治國,是堅持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❼ 在推進依法治國中,為什麼要高度重視立法工作
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只有加強立法,才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的意義:
①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
②我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實行依法治國,人民群眾是主體;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③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嚴格依法辦事。
④只有走依法治國道路,才能保障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❽ 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新
1、要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堅定不移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前進
2、要廣泛凝聚改革之時
3、要扎實推進各項改革
4、要統籌協調利益關系
5、要把我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特政路既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又有嚴謹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實現形式和可靠地推動力量。
❾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為什麼沒有做到立法先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這一嶄新表述,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為新時期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定了性質、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這一嶄新表述是中國共產黨對 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法治國家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的重大貢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 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總抓手。 貫徹和落實這一要求,對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含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指的是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集中體現中國人民意志和社會主義屬性的法治 諸要素、結構、功能、過程內在協調統一的有機綜合體。之所以要以體系化的方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本身就是一個要素眾多、結構復 雜、功能綜合、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系統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當其協調一致時可以發揮最大功能,但當某一環節或系統出現了毛病,就會影響 整體的正常運行和功能的發揮。為此,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體系特徵有一個客觀、准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