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端午節黨小組看望貧困戶

端午節黨小組看望貧困戶

發布時間: 2020-12-13 15:19:22

A. 求一篇農村端午節搞活動,向企業募捐的文章,200字左右的~~拜託

全縣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人士:
「扶危濟困,扶弱助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現全民富裕,構建和諧社會,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可就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孤寡老人、貧困學生、下崗失業人員、孤兒以及因重大疾病或特殊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員。他們是社會大家庭的成員,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努力幫助這些人走出生活困境,讓他們共享睢寧發展的成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慈善送溫暖,愛心送社會。哪裡有貧困,哪裡就應該有慈善!
睢寧縣慈善會自2005年成立以來,在縣委、縣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指導下,本著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宗旨,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深入開展慈善活動,累計投入120餘萬元,先後救助690戶城鄉困難家庭900人次、孤兒379人次、特殊困難群體135人次,為困難人群及時送去了幫助和溫暖,令我們由衷地感到光榮和自豪!在此,也真誠地向多年來積極從事、參與慈善工作的單位和社會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慈善是公益性的社會救助事業。積極參與和發展慈善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縣慈善會成立六周年之際,我們誠懇希望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人士,發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仁人之懷,惻隱之心,積極捐資捐物,為亟需幫助的困難人群送上一份溫暖,送上一份希望,用真誠的心編織愛的網路,用誠摯的情營造溫馨的家園!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點點滴滴,聚沙成塔;涓涓細流,匯成江河。無論能力大小,無論捐贈多少,都是為最困難的人灑上的慈愛甘露,都是向最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的溫暖援手。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伸出友愛之手,盡你我所能,扶急難中人,用千萬顆至誠的愛心伴隨著厚重的責任和崇高的信念,一起為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自已根據情況改改吧……

尊敬的: 父老鄉親各界志士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園情。不管您身在何方,身居何職,身事何業,我們村兩委全體成員真心祝願你事業紅紅火火,家庭團團圓圓,財源滔滔滾滾。無論你是家鄉的遊子,還是紮根故土的鄉民,山是思想,水是感情,山山水水,構成了眼中悅目的風景,滋長了心中永遠的依戀。家鄉的每一絲音信,時刻牽動著你們的神經;家鄉的每一樣變化,無不吸引著你們關注的目光。
近年來, 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 村新一屆兩委會緊緊圍繞工作目標,經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村容村貌和社會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但我們的家鄉,是一片仍然需要我們關注與奉獻的土地。她的歷史,還不是無悔無憾的歷史,她的現實,還不是盡善盡美的現實,美中不足毋庸諱言。特別是踏上回家的路,家鄉主要公路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還有污水污染、自來水凈化、以及家鄉美化、亮化、綠化工程,更成了我們本土村民及奔波在外遊子們血脈中的陣痛!
但由於我村基礎薄弱, 資金短缺, 交通不暢,設施不全, 優勢不明顯的現狀並未徹底改變, 為籌集建設資金,村兩委一方面跑項目、進縣城、上省城,風雨無阻。一方面致函並需求我們這些在外的遊子及本土鄉民們鼎力相助。
在此, 村委會發出倡議: 希望全村廣大黨員幹部群眾, 私營企業主, 在外務工打工的兄弟姐妹、社會各界人士積極行動起來, 慷慨解囊踴躍捐資。伸出援助之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資不論多少我們感激不盡,哪怕一點力量也是對我們的支持。我們承諾: 凡捐款者一律由村委會統一開具收據,設立理財監督小組專款專用。凡個人捐 資多少(自已填)元以上,企業捐資多少(自已填)元以上,石刻個人姓名和企業名稱(法人姓名),讓人們和子孫後代永遠銘記捐資者的功德,愛心無止境,捐資見真情。捐款資助、行善積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用你們的熱情以及主人翁的姿態,踴躍捐款,在造福子孫後代的同時也留下您的一份功德。乘蒙您的支持響應,共襄盛舉,我們深感榮幸,父老鄉親不勝感激!最後,敬祝各位賢人志士: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發達!

全縣各層各界人士,廣大幹部職工:
近年來,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團結帶領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群眾目標同向、步調一致,奮發進取、苦幹實干,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邁上了新台階,農村面貌發生了明顯改觀,我縣連續四年榮獲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稱號。
為了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全面優化城鄉整體環境,對內增強群眾幸福感,對外提升鳳翔美譽度,近日,縣委、縣政府在全縣部署開展了"整治城鄉環境建設最美鄉村"活動。此項活動以"城鄉聯動共建美好家園,企地聯手打造最美鄉村"為主題,通過千人下基層深化"三問三解",實施環境綜合整治"11318工程",力爭在全縣范圍內打造10個環境最美標兵村和10個特色亮點村,創建30個環境優美示範村,抓好100個環境整治重點村,帶動84個環境整治推進村,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層分批達到凈化、綠化、硬化、美化、亮化標准,在更高層次上持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優化城鄉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
為了確保整治活動順利實施,在縣財政仍不寬裕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決定連續三年每年拿出1000萬元資金,對達到創建標準的標兵村、亮點村和示範村予以獎補,並有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5000萬元,全部用於綜合整治工作。但由於我縣地域廣、村數多,村情差別較大,整治工作量大面廣,特別是村莊街道綠化、硬化建設及公共環衛設施配備等資金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村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建立的"瓶頸"問題,僅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維系。縣委、縣政府希望,全縣各層各界人士、廣大幹部職工,以伸手援助造福百姓為幸事,以捐資給力鳳翔發展為己任,熱心公益事業、情系家鄉發展,慷慨解囊、積極捐助,以實際行動推進"整治城鄉環境建設最美鄉村"活動,為實現跨入西部百強、建設活力新區、打造魅力鳳翔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您捐出的每一分錢,我們都將直接全部用於全縣整治活動對村級的獎勵補助!
殷切期待您的參與,衷心感謝您的支持!

就這些了,你看著改改吧

B. 往年方特端午節的總結

端午節活動總結報告
42範文一:
為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努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根據省、市文明辦的要求,涵江區在端午節期間,圍繞「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精心部署,認真組織,全區各鎮街管委會、部門和學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
一、 精心安排,認真部署
為使活動既能取得廣大群眾的響應,又能突出主題獲得成效,5月10日,區委文明辦制定下發了《關於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的通知》,對全區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提出了幾點要求,關鍵在於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挖掘文化內涵,同時要注意突出群眾性以及豐富活動形式。區文明委有關成員單位和各鎮街管委會、區直各部門、各學校根據安排部署,結合各自實際,分別制定了切合實際又各具特色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方案。
二、活動精彩,內容紛呈
1、注重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區文明辦、團區委與教育部門密切配合,著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驗中學舉辦「實驗之春」歌詠比賽,在活躍節日氛圍的同時,促進了校園文化的發展。實驗小學、白塘中心小學等校組織開展了「培養愛國情感,樹立報國之志」主題團隊會,設置「話端午」專題廣播,宣傳愛國詩人屈原等中華民族優秀代表人物的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此外,各中小學校還組織開展了「讀經典、唱紅歌、講故事」活動比賽,通過徵文、朗誦、演講等方式,傳承民俗文化、唱響愛國主義歌曲,抒發愛國情懷。
2、注重加強關愛慰問志願服務活動。在端午節期間,涵江區深入開展關愛困難家庭、關愛老人、關愛殘疾人主題志願服務活動。區總工會、民政局及區婦聯組織社區黨員志願者與巾幗志願者帶著粽子和咸鴨蛋,來到延寧社區、江口社區孤寡老人家中,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整理家務,與他們聊天談心,讓他們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區計生局組織文明單位,深入15戶失獨家庭,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為失獨老人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愛和祝福。結合第二十四個全國助殘日,區殘聯發動全區開展助殘、助困、助醫、助就業等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為40餘名貧困截癱或重度肢殘者贈送輪椅,發放近20多萬醫療救助金,活動以關愛弱勢群體、志願熱心助殘為主題,彰顯著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的社會正能量。
3、注重豐富節日文體娛樂形式。端午節期間,全區廣泛組織廣大群眾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精彩紛呈的端午活動吸引了居民踴躍參與。區文廣局在荔州廣場舉辦慶端午節廣場舞展示活動,現場進行健身操、功夫扇、太極拳等節目的展演,還舉行了羽毛球、跳繩、踢毽子等比賽,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國歡鎮結合「鄰里節」活動,開展了包粽子、端午知識猜謎、健身操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大洋鄉結合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廣泛開展宣傳端午知識活動;區教育局與卓坡社區共同舉辦「濃情端午粽葉飄香」主題活動,邀請兒童父母一起參與,通過「包粽子」、「送香囊」、「作圖畫」讓孩子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中國特有的節日的氣氛,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據統計,端午節期間,全區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文化宣傳活動近20場,參與群眾6000餘人。
4、注重清潔社區環境衛生。節日期間,涵江區結合全省文明城區考評和市城市綜合管理考評兩項工作,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愛國衛生運動,積極發動社區群眾打掃揚塵,清除衛生死角,使群眾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並在全區營造了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氛圍。城區各鎮街組織社區黨員幹部、城管隊員和青年志願者積極發動群眾對亂貼亂畫、亂堆亂放等不良行為進行整治,使社區居住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三、注重總結,務實求效
本次端午節活動,涵江區堅持貼近群眾,充分挖掘端午節深厚文化內涵,精心設計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項目,把廣大幹部群眾吸引到活動中來,以增強「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發揮重點陣地作用,各個中小學、各個街道、鄉鎮均有典型活動,發揮輻射作用端午節活動總結報告端午節活動總結報告。這次活動中我們還注重材料收集,將活動開展的方案、資料、圖片等信息收集歸檔,方便為今後的活動提供參考,使我區組織相關活動的水平不斷提高。
範文二:
為切實貫徹落實「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我校在端午節期間,圍繞「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普及端午節的節日知識,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承載端午節所蘊含愛國主義的道德內核,增進全體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了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為確保此次活動順利開展,校領導組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端午節活動進行總體部署,並制定了活動方案,在活動中注重傳承中華端午傳統文化,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等具體要求,發揮活動育人的功能。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學校大隊部利用宣傳欄、國旗下講話、黑板報等多種方式對端午節相關知識進行了廣泛宣傳,並開展「溯中華文化 頌端午情懷」系列活動。讓全體師生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不斷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三、具體活動情況
(一)開展「端午粽子我來包」實踐活動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學校從三—六年級每班選出3名班級小能手以及部分老師在學校食堂親手動手實踐,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到包粽子的技藝,感受端午的樂趣,進一步了解端午傳統節日的風俗文化。
(二)組織「端午節目大家看」活動
由學校電教組專人負責下載《我們的節日. 端午------中華長歌行》,組織全體學生在階梯教室觀看中央電視台直播節目,感受傳統節日舉國同慶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文化與藝術的熏陶。
(三)「我眼中的端午節」繪畫、書法展示活動
利用周內鄉村少年宮各活動小組活動時間,由輔導老師指導書法組、繪畫組學生進行以紀念端午節、懷念屈原等為題材的繪畫、硬筆或毛筆書法,通過「畫一畫」、「寫一寫」,讓學生的藝術展現中,加深對端午節的認識,深化愛國情感。
(四) 「文化.端午.情懷」大聯歡活動
給全校師生一台文藝演出,精彩的節目表演,有趣的端午知識互動環節,給農民工子#from 端午節活動總結報告來自學優網http://www.gkstk.com/ end#女進行慰問,贈送了端午節禮品。通過聯歡活動,陶冶了全體師生的情操,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自豪感,同時也讓全體學生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
在本次活動中,我校充分利用傳統節慶日對全體師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掀起了倡導文明、學會感恩的熱潮,更是承端午文化精髓,揚民族傳統底蘊,為我縣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C. 荷塘的端午節

荷塘鎮位於漣源市東南部,東毗金石鎮,南接邵東、新邵、雙峰三縣,西鄰楊市鎮,北連水洞底鎮,距藍田城區26公里。鎮域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341畝,其中水田24261畝,旱地3080畝,轄山塘、古樓、塘灣3個管理區,51個行政村,5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079人,2003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2637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0837萬元。
荷塘位於龍山南麓,林業資源豐富,山林面積達7萬畝,1998年被列為國家生態林業重點縣(市)封山育林示範區。其內,古木參天、奇花異草、野生葯材漫山遍野,是漣源的葯材基地和楠竹基地。全鎮葯材種植有優久歷史,目前葯材種植村達35個,有玉竹參、百合、杜仲、玄參、芍葯、丹皮、銀杏等50多個葯材品種。
荷塘鎮地理位置優越,省道210線從鎮中心穿過,是漣源通往雙峰、長沙之咽喉,班車在此可通向全國各地,全鎮51個村,村村交通便利,公路貫通。
鎮內農業以稻穀為主,糧、菜、葯、豬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得到長足的發展。目前,全鎮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以山塘管理區為中心的優質稻種植基地,以古樓管理區為中心的牲豬養殖基地,以塘灣管理區為中心的葯材種植基地。
荷塘鎮農副產品加工有特色。富田橋的油漿豆腐有著數百年的歷史,鮮嫩香甜、韌脆兼備,有著牛肉乾風味,由於它的耐貯藏和便於攜帶的特點,使得小小豆腐飄洋過海,遠銷歐美、港澳等地。華湘超甜玉米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超甜玉米罐頭,以其獨特的風味,贏得大眾的喜愛,在婁底市2003年度農業名優特產品展示會暨首屆「中興杯」農副產品大獎賽評比中獲二等獎,是一種綠色的營養保健食品。
近年來,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先後爭取市移動公司投資100萬元建成了塘灣、古樓兩個移動基站,將移動通訊網路覆蓋率提高到98%,計劃投資980萬元的古樓「三五」變電站正在建設當中,建成後,預計年用電量能達到800萬KWH;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全長22公里的大八公路荷塘段砼硬化改造工程正式實施,現已完成荷塘至塘灣段14公里路基改造和黃泥壩至塘灣信用社段3公里路面硬化工作。
鎮內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逐漸發展,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出「奮力趕超」的戰鬥口號,為荷塘未來的發展描繪出美好而燦爛的明天,一個生機勃勃的荷塘,在漣源的南大門正放射著閃耀的光芒

D. 端午節綜合性學習

【端午節簡介】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天中節、五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除佩飾艾虎以外,端午節還有用雄黃為小兒在額頭畫「王」的風習,其意也在於借虎辟邪。

畫額,時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時端午節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你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E. 端午節給貧困戶買什麼合適

端午節給貧困戶
買大米、麵粉、
花生油,最合適。

F. 茶陵縣嚴塘鎮猷竹村的貧困戶2019年過端午節和中秋節國家會給什麼福利

貧困戶的話正常來說國家的話,逢年過節會有社會上的愛心人士送些大米呀,茶油呀,等等呀,政府的話也有可能會慰問你的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