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多管齊下扶貧

多管齊下扶貧

發布時間: 2020-12-09 18:22:14

❶ 《農村扶貧工作相關政策》是什麼

二、當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一)市場經濟的發展給農村扶貧開發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市場經濟中,農村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處於不平等的市場競爭地位,資金和資源的流失和投資傾斜使貧困地區稀缺的資源大量向發達地區流動,貧困地區的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諸多矛盾
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不僅存在著經濟規模、經濟基礎、經濟實力的差距和發展階段的差距,而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經濟效益也不如發達地區。此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貧困人口素質有相應的提高,貧困農戶應該具備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在農村貧困地區顯得比較落後和缺乏。並且貧困地區在追求經濟效益,盡早擺脫貧困的主導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往往使經濟發展建立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基礎)政府推動型扶貧的局限性和問題日益顯現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各方面環境與條件的改變,以政府行政推動為主導的扶貧方式及實施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日益顯露。表現為,一是政府的資金供給能力有限,難以滿足社會對扶貧資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門參與和部門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貧開發易出現難以協調的矛盾,並很有可能出現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況。三是由於政府對扶貧資金的管理過於宏觀,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體系,影響了扶貧資金尤其是有償資金效益的發揮。四是政府官員的高度流動性既不利於扶貧政策的連續性,也不能保證官員以負責的態度保證扶貧任務的落實,造成扶貧項目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
(四)特殊貧困地區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萬個貧困村當中,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33%;在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和地方病高發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以及42個沿邊境的扶貧重點縣超過40%。在貧困人口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地區需要移民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此外,革命老區發展相對滯後,全國237個革命老區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7%。
(五)農村脫貧人口的返貧問題顯得日益突出
表現為返貧率高,返貧的區域集中性與分散性同時並存,具有頻繁性。返貧蠶食著扶貧開發的成果,往往使廣大幹部群眾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間化為烏有。同時,對貧困人群的經濟基礎、掙脫慾望、自信心打擊巨大,一旦重陷貧困境地,不僅當初的努力付之東流,而且重新脫貧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六)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加劇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傳統農業受到巨大沖擊,而首當其沖將是貧困地區以種、養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農產品銷售,農民收入也將可能因此大幅度減少。

三、農村扶貧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貧政策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開發方式和扶貧思路等方面的創新
在管理體制上,要強化扶貧工作責任,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經費,有一套相應的法律制度來指導和約束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經費的使用,項目的運行要按期完工,發揮效益,項目資金的使用得到監督。此外,要調整扶貧工作重心,適應新階段貧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徵,由重點扶貧縣轉向重點扶鎮、扶村、扶戶。
在運行機制上,要完善扶貧開發模式,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扶貧、市場運作」的扶貧開發模式,著力增強扶貧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貧開發主體,實現各種扶貧資源優化組合,提高扶貧開發效益。與此同時,要完善扶貧資金投入和運營機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貧資金投入為導向,以農戶自己投入為主體,以信貸、外資和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此外,要完善協作幫扶機制,協作幫扶是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運行機制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主要內容,是政府主導的扶貧開發的有力補充。協作幫扶有利於減輕政府扶貧壓力,也有利於地區之間的交流,還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合作。
在開發方式上,一是以產業為支撐。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是貧困地區的共性。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選擇調整的著力點和切入點,以科技為動力,大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開發潛力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把產業化經營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為主攻,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要發揮比較優勢,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優化農副產品結構,發展龍頭加工企業,發展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完善服務市場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以項目為載體。改變過去單一抓糧的思維模式和重點扶持短平快項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紮根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支柱產業開發,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提高基層組織領導、指導現代農業的能力和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為切入點,堅持兩手齊抓,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❷ 中央政府現在怎樣對農村扶貧計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體制改革推動式扶貧
始於1978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於緩解農村貧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下降,使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國家還採取措施使社會財富的分配逐步向農民傾斜。
(二)大規模開發式扶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決定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對自然條件較差、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進行綜合開發,以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的溫飽問題,為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我國專門性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從此,我國在全國農村范圍內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政府扶貧的指導方針改變了以往單純救濟的扶貧方式,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確立了開發式扶貧的指導方針。
(三)重點攻堅式扶貧
從1991年起針對生產生活條件極為惡劣、脫貧致富難度較大的地方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集中幫扶行動。在這一期間,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務院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為落實扶貧攻堅計劃,中央多次召開扶貧工作會議。經過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攻堅計劃基本完成。
(四)參與式扶貧開發
進入21世紀,我國農村的扶貧開發面臨著新的困難。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成為迫切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2001年5月中央召開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總結了以往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部署了今後10年的扶貧開發工作。根據會議的精神,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新綱要注重發展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衛生事業, 並且意識到疾病是使農戶陷入貧困的一個主要因素,扶貧規劃強調參與式扶貧、以村為單位進行綜合開發。新綱要承認城鄉間人口流動是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 並採取新的政策舉措使農村居民更容易從城鎮新出現的工作機會中獲益。
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7年的1479萬人,低收入人口也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7年的2841萬。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

二、當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一)市場經濟的發展給農村扶貧開發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市場經濟中,農村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處於不平等的市場競爭地位,資金和資源的流失和投資傾斜使貧困地區稀缺的資源大量向發達地區流動,貧困地區的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諸多矛盾
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不僅存在著經濟規模、經濟基礎、經濟實力的差距和發展階段的差距,而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經濟效益也不如發達地區。此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貧困人口素質有相應的提高,貧困農戶應該具備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在農村貧困地區顯得比較落後和缺乏。並且貧困地區在追求經濟效益,盡早擺脫貧困的主導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往往使經濟發展建立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基礎)政府推動型扶貧的局限性和問題日益顯現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各方面環境與條件的改變,以政府行政推動為主導的扶貧方式及實施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日益顯露。表現為,一是政府的資金供給能力有限,難以滿足社會對扶貧資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門參與和部門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貧開發易出現難以協調的矛盾,並很有可能出現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況。三是由於政府對扶貧資金的管理過於宏觀,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體系,影響了扶貧資金尤其是有償資金效益的發揮。四是政府官員的高度流動性既不利於扶貧政策的連續性,也不能保證官員以負責的態度保證扶貧任務的落實,造成扶貧項目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
(四)特殊貧困地區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萬個貧困村當中,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33%;在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和地方病高發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以及42個沿邊境的扶貧重點縣超過40%。在貧困人口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地區需要移民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此外,革命老區發展相對滯後,全國237個革命老區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7%。
(五)農村脫貧人口的返貧問題顯得日益突出
表現為返貧率高,返貧的區域集中性與分散性同時並存,具有頻繁性。返貧蠶食著扶貧開發的成果,往往使廣大幹部群眾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間化為烏有。同時,對貧困人群的經濟基礎、掙脫慾望、自信心打擊巨大,一旦重陷貧困境地,不僅當初的努力付之東流,而且重新脫貧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六)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加劇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傳統農業受到巨大沖擊,而首當其沖將是貧困地區以種、養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農產品銷售,農民收入也將可能因此大幅度減少。

三、農村扶貧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貧政策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開發方式和扶貧思路等方面的創新
在管理體制上,要強化扶貧工作責任,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經費,有一套相應的法律制度來指導和約束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經費的使用,項目的運行要按期完工,發揮效益,項目資金的使用得到監督。此外,要調整扶貧工作重心,適應新階段貧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徵,由重點扶貧縣轉向重點扶鎮、扶村、扶戶。
在運行機制上,要完善扶貧開發模式,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扶貧、市場運作」的扶貧開發模式,著力增強扶貧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貧開發主體,實現各種扶貧資源優化組合,提高扶貧開發效益。與此同時,要完善扶貧資金投入和運營機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貧資金投入為導向,以農戶自己投入為主體,以信貸、外資和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此外,要完善協作幫扶機制,協作幫扶是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運行機制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主要內容,是政府主導的扶貧開發的有力補充。協作幫扶有利於減輕政府扶貧壓力,也有利於地區之間的交流,還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合作。
在開發方式上,一是以產業為支撐。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是貧困地區的共性。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選擇調整的著力點和切入點,以科技為動力,大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開發潛力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把產業化經營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為主攻,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要發揮比較優勢,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優化農副產品結構,發展龍頭加工企業,發展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完善服務市場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以項目為載體。改變過去單一抓糧的思維模式和重點扶持短平快項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紮根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支柱產業開發,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提高基層組織領導、指導現代農業的能力和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為切入點,堅持兩手齊抓,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❸ 八個狠抓是什麼

一要狠抓責任,明抄確襲目標、精準施策。要緊緊圍繞年度目標任務和時限要求,尤其要緊盯今年自治區下達的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0億元、同比增長11%的目標任務,精心謀劃、精準施策,集中力量做好穩增長各項工作,全力確保全市穩投資穩增長。二要狠抓進度,提高效率、加快建設。三要狠抓招商,儲備項目、提高實效。四要狠抓融資,多管齊下、拓寬渠道。五要狠抓審批,簡化程序、提高效能。六要狠抓支出,統籌調度、精準發力。七要狠抓服務,健全機制、加強保障。八要狠抓問責,嚴格考核、嚴肅追責。

❹ 完成一篇社會調研報告,題目是關於重慶(當地)城鄉統籌情況、重大民生工程實施情況、農民增收脫貧情況、

重慶:農村公路是城鄉統籌重大民生工程

開欄語:今年,全市農村公路實現通暢、通達「雙百」目標。為展示建設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市交委決定在全市交通行業開展「雙百農村路,連通千萬家」大型徵文活動,本刊將陸續擇優刊載,以促進全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和統籌城鄉交通發展。

一條農村路,連通千萬家。建設農村公路,發展農村交通,是「暢通重慶」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統籌的重大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在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運輸部的科學決策、領導指導下,各級黨政高度重視,交通系統群策群力,農民兄弟積極參與,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轉變意識、合理規劃,財政投入、各方保障,過程監管、多管齊下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體系,成為歷史上完成投資最多、建成里程最長、建設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的時期,為推動全市城鄉統籌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交通支撐。

一、黨政重視,齊抓共管成合力

每年中央1 號文件部署農村工作,都涉及農村公路。交通運輸部作出「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的重大決策後,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支持農村公路發展。為貫徹「314」總體部署和國發三號文件、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一是2006 年,市長王鴻舉主持召開「全市農村公路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市政府出台《關於加快農村公路發展的意見》,確定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區縣為主、部門扶持」原則。二是市政府與各區縣簽訂《「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目標責任書》,將任務分解到年度,量化到各個區縣。三是市委市政府將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情況、區縣財政配套資金落實情況,作為考核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年度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四是市交通與市財政、發改、審計等市級涉農部門,切實執行我市農村公路發展政策,大力指導和扶持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五是各區縣政府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主體作用,建立起交通、發改、財政、審計等部門和鎮鄉共同參與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機制,實現了農村公路建設由部門行為向政府行為的重要轉變。六是全市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集資捐資,投工投勞,形成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合力。

二、加快建設,「雙百」目標全實現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總投資312 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76 萬公里,分別是「十五」末的12.4 倍、2.4 倍,實現528 個鄉鎮通暢、2991 個行政村通達、1620 個行政村通暢,全市鄉鎮通暢率、行政村通達率和通暢率分別達到97.8%、96.2%、51.7%,比「十五」末分別提高49.4%、39.4%、35.4%,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出行難問題,使農村公路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響動」。

2010 年,全市投資75 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8000 公里。截止目前,在全市855 個鄉鎮、8741個行政村中,已有847 個鄉鎮實現通暢,8713 個行政村實現通達,「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雙百」目標勝利在望。主要體現在:

建成總量再創新高。到今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將超過10 萬公里,其中四級以上6.5 萬公里,有鋪裝路面的3 萬公里,分別占總里程的65%和30%,較「十五」末提高29%和17%。屆時,我市農村公路將與全國一樣,實現行政村通達率100%、鄉鎮通暢率100%,從而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雙百」任務。

農民出行安全快捷。「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205 座,累計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3000 公里,今年預計完成近2000 公里,從而形成近5000 公里的農村公路「生命保障線」,受益群眾將日趨增多。全市新建鄉鎮客運站187 個、招呼站427 個,開通農村客運班線條,投入農村客運車輛9912 輛,鄉鎮、行政村客車通達率分別達到98.1%、64.6%,方便了農民群眾快捷出行。

促進農民萬元增收。一是重新調整產業布局。

巫溪縣木龍村,該村8 公里農村公路建成後,抓住機遇,發展山羊、林下養雞和花卉等產業,該村人均增收4000 元。秀山為助推洪安鎮三陽村農戶萬元增收,該縣完善農村公路網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擴大土雞養殖規模和養蜂業,並規劃發展茶葉基地2000 畝。豐都縣玉楠路2009 年建成後,推動了沿線肉牛和柑橘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近8 萬農民增收。二是擴大生產規模。武隆縣雙河鄉在全縣海拔最高,發展蔬菜產業條件得天獨厚,該鄉用3年時間實現了全鄉村村通暢,推動了蔬菜產業迅猛發展,目前蔬菜種植規模達4.5 萬畝,是全縣高山地區農民最富裕的鄉。三是提高農產品價格。忠縣黃金鎮13.5 公里的甘大路2009 年建成後,解決了當地2.3 萬人困擾多年的以梨子為主的農產品「賣難、價賤」的難題,成為農民萬元增收的橋梁和紐帶。

三、加大投入,建設資金有保障

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公益事業,資金投入是關鍵。我市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多平台籌集建設資金。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大力支持,提供車購稅、國債補助資金約50 億元,有力助推了我市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二是市級財政加大貸款支持力度。2006年7 月,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以今後15 年市級財政(稅收) 增量的20%還本付息,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50 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市上實際承擔還本付息共90 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難題。三是引導區縣增加財政投入和貸款融資。市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區縣加大財政投入,對貧困區縣,由市財政兜底,區縣以本級財政(稅收) 增量的20%作為還款來源,貸款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問題,2008 年—2010 年區縣財政共籌集135 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四是採取涉農資金打捆使用。部分區縣將交通、以工代賑、扶貧、農業開發、移民復建、新農村建設等與農村公路有關的涉農資金,整合用於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資金的集中使用效益。五是鼓勵社會捐助和群眾集資。部分區縣通過一封書信、一個電話、樹碑立傳、開發沿路資源等多種方式,發動熱愛家鄉的成功人士、經營業主和廣大幹部群眾,大力捐資修建農村公路。

四、強化管理,質量進度全控制

農村公路建設具有量多分散、單個項目投資少、投資主體多元化(絕大部分建設項目有農民投工投勞) 等特點。我市農村公路建設,採取市級部門行業指導、區縣負責具體實施的管理模式。

一是分類確定建設業主。各區縣根據實際情況,在建設業主組成方面主要採取了三類管理模式:區縣交通局(委) 作為管理單位,下設機構作為業主單位;區縣交通局(委) 作為管理單位,委託鎮街作為業主單位;區縣交通局(委) 既作為管理單位,又作為一些重大項目業主單位,其他項目由下設機構或鎮街作為業主單位。二是規范工程招投標。市交委出台《重慶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招投標范圍和有關條件,市級部門加強對區縣在基本建設程序方面的檢查和指導。從資料抽檢情況來看,除個別區縣招投標不規范外,未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對應該進行招投標的項目,基本採用委託中介進行公開招投標的模式。三是強化工程質量監督。2008 年以來,我市以開展「農村公路質量年」活動為契機,按照「政府監督,群專結合」模式,多措並舉確保農村公路質量。即區縣完善質監機構和落實相關人員設備;聘請各個層面的義務監督員,形成全市上下近萬人的義務監督員隊伍;組織中介機構對項目質量進行專業抽檢;組織區縣進行互檢;

要求施工單位樹立質量意識,做好自檢工作;嚴格獎懲措施,對日常檢查、專業抽檢、群眾舉報等發現的質量問題,督促進行及時整改。通過這些措施,全市農村公路質量穩步提升,2009 年我市農村公路的主要指標總體抽檢合格率達到94.6%。四是加強建設資金監管。農村公路資金要求設立專用賬戶、專款專用,各區縣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嚴格按程序、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嚴禁挪用侵佔。市交委、市公路局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對農村公路項目進行定期審計、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建設中涉及的各種違法違規問題。五是督查工程進度。市裡定期對農村公路項目進度進行巡查,對重點、難度項目進行跟蹤督查,要求區縣拿出具體措施,並進行復查,確保進度可控。

五、創新體制,管養難題大破解

農村公路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我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實行「分級負責,以縣為主」模式,即縣道和重要鄉道由縣(區) 管護,一般鄉道和重要村道由鎮(鄉、街道) 管護,一般村道由村管護。主要做法是:

層層落實養護主體責任。在市交委、市公路局指導下,各區縣政府建立健全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和考核管理機制,安排專人從事養護管理,層層落實工作責任,為農村公路安全、暢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體制保障。同時,各區縣認真落實和用好農稅轉移支付中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通過道路冠名、組建養護管理機構、公路養護協會等方式,鼓勵公路受益企業和經營車輛業主捐資養路,引導鄉鎮將路旁經濟林帶等集體收益用於農村公路養護。

創新監管考核工作機制。一是市裡修改完善《重慶市「十一五」農村公路「雙百」目標方案》,明確市、區(縣) 兩級相關責任單位、責任部門的職責,做到「覆蓋到邊,責任到人」。二是各區縣制定農村公路養護質量評定辦法和標准,建立養護工程質量檢測、監督機構,強化村民和社會各界對養護工作的監督,通過公路養護監督公示牌、聘請義務監督員等方式加強社會監督。三是建立農村公路養護考評機制,把農村公路養護納入各級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四是各區縣積極探索建立鄉鎮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如江津、永川、奉節、渝北、綦江、大足等區縣,積極開展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在農村公路養護工程中引入招投標等競爭機制,逐步培育農村公路養護隊伍。

養護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為認真貫徹國辦發〔2005〕49 號文件精神,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2006 年2 月,市政府辦公廳出台《重慶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渝辦發〔2006〕36 號)。同年10 月,市政府出台《關於改革鄉鎮執法監管強化公共服務試點工作的決定》(第198 號令)。2010 年6 月,市政府辦公廳出台《關於進一步理順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意見》(渝辦發〔2010〕162 號),明確了區縣公路養護管理主體職責,養護職工基本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為推進養護生產市場化、社會化創造了條件。

六、運用科技,綜合效益已顯現

近年來,我市加大科研投入,大膽採用新技術、新材料降低農村公路建設成本,相繼完成「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修築農村公路技術」、「鍶鹽廢渣在農村公路中的應用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獲得交通運輸部、重慶市兩級科技獎勵20 余項。同時,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指導永川、江津、長壽、涪陵、豐都、墊江等區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大力推廣燃煤灰、錳渣、電石渣、鍶渣等工業廢渣利用,瀝青混凝土冷熱再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橡膠粉再生等實用技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僅大足縣實施鍶渣路近1000公里,社會經濟效益就達4000 萬元以上。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市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向的轉變。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我市「十二五」期間農村公路發展,將以行政村通暢工程為重點,加快實施路面硬化油化工程,完善農村公路安全設施,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能力,促進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十二五」期內,全市規劃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0 公里,重點實施30000 公里行政村通暢工程,實施縣鄉道改造升級工程10000公里,實施其它連接公路工程10000 公里,力爭全市80%的鄉鎮通二級公路,為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公路交通基礎保障。

❺ 誰知道現在國家對農村改革的扶貧政策是什麼急急急!!!

、我國農村扶貧政策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扶貧政策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體制改革推動式扶貧
始於1978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於緩解農村貧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下降,使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國家還採取措施使社會財富的分配逐步向農民傾斜。
(二)大規模開發式扶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決定採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對自然條件較差、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進行綜合開發,以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的溫飽問題,為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我國專門性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從此,我國在全國農村范圍內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政府扶貧的指導方針改變了以往單純救濟的扶貧方式,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確立了開發式扶貧的指導方針。
(三)重點攻堅式扶貧
從1991年起針對生產生活條件極為惡劣、脫貧致富難度較大的地方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集中幫扶行動。在這一期間,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務院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為落實扶貧攻堅計劃,中央多次召開扶貧工作會議。經過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攻堅計劃基本完成。
(四)參與式扶貧開發
進入21世紀,我國農村的扶貧開發面臨著新的困難。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成為迫切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2001年5月中央召開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總結了以往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部署了今後10年的扶貧開發工作。根據會議的精神,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新綱要注重發展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衛生事業, 並且意識到疾病是使農戶陷入貧困的一個主要因素,扶貧規劃強調參與式扶貧、以村為單位進行綜合開發。新綱要承認城鄉間人口流動是扶貧的一個重要途徑, 並採取新的政策舉措使農村居民更容易從城鎮新出現的工作機會中獲益。
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7年的1479萬人,低收入人口也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7年的2841萬。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

二、當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一)市場經濟的發展給農村扶貧開發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市場經濟中,農村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處於不平等的市場競爭地位,資金和資源的流失和投資傾斜使貧困地區稀缺的資源大量向發達地區流動,貧困地區的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諸多矛盾
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不僅存在著經濟規模、經濟基礎、經濟實力的差距和發展階段的差距,而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經濟效益也不如發達地區。此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貧困人口素質有相應的提高,貧困農戶應該具備一定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在農村貧困地區顯得比較落後和缺乏。並且貧困地區在追求經濟效益,盡早擺脫貧困的主導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往往使經濟發展建立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基礎)政府推動型扶貧的局限性和問題日益顯現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各方面環境與條件的改變,以政府行政推動為主導的扶貧方式及實施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日益顯露。表現為,一是政府的資金供給能力有限,難以滿足社會對扶貧資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門參與和部門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貧開發易出現難以協調的矛盾,並很有可能出現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況。三是由於政府對扶貧資金的管理過於宏觀,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體系,影響了扶貧資金尤其是有償資金效益的發揮。四是政府官員的高度流動性既不利於扶貧政策的連續性,也不能保證官員以負責的態度保證扶貧任務的落實,造成扶貧項目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
(四)特殊貧困地區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萬個貧困村當中,絕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33%;在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和地方病高發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以及42個沿邊境的扶貧重點縣超過40%。在貧困人口總量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地區需要移民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此外,革命老區發展相對滯後,全國237個革命老區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7%。
(五)農村脫貧人口的返貧問題顯得日益突出
表現為返貧率高,返貧的區域集中性與分散性同時並存,具有頻繁性。返貧蠶食著扶貧開發的成果,往往使廣大幹部群眾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間化為烏有。同時,對貧困人群的經濟基礎、掙脫慾望、自信心打擊巨大,一旦重陷貧困境地,不僅當初的努力付之東流,而且重新脫貧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六)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加劇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傳統農業受到巨大沖擊,而首當其沖將是貧困地區以種、養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農產品銷售,農民收入也將可能因此大幅度減少。

三、農村扶貧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貧政策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開發方式和扶貧思路等方面的創新
在管理體制上,要強化扶貧工作責任,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經費,有一套相應的法律制度來指導和約束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經費的使用,項目的運行要按期完工,發揮效益,項目資金的使用得到監督。此外,要調整扶貧工作重心,適應新階段貧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徵,由重點扶貧縣轉向重點扶鎮、扶村、扶戶。
在運行機制上,要完善扶貧開發模式,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扶貧、市場運作」的扶貧開發模式,著力增強扶貧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貧開發主體,實現各種扶貧資源優化組合,提高扶貧開發效益。與此同時,要完善扶貧資金投入和運營機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貧資金投入為導向,以農戶自己投入為主體,以信貸、外資和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此外,要完善協作幫扶機制,協作幫扶是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運行機制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主要內容,是政府主導的扶貧開發的有力補充。協作幫扶有利於減輕政府扶貧壓力,也有利於地區之間的交流,還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合作。
在開發方式上,一是以產業為支撐。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是貧困地區的共性。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選擇調整的著力點和切入點,以科技為動力,大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開發潛力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把產業化經營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為主攻,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要發揮比較優勢,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優化農副產品結構,發展龍頭加工企業,發展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完善服務市場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以項目為載體。改變過去單一抓糧的思維模式和重點扶持短平快項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紮根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支柱產業開發,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提高基層組織領導、指導現代農業的能力和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為切入點,堅持兩手齊抓,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❻ 對革命老區扶貧具體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為精準扶貧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達州市委關於決戰決勝扶貧攻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提出了全市每年減少農 村貧困人口15萬人左右,到2018年,實現全市省定貧困縣全部「摘帽」;到2019年,實現全市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82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實現全市23.2萬戶、63.6萬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 會保障全覆蓋的扶貧攻堅目標任務。2015年,達州繼續深化扶貧改革,創新攻堅機制,出台了精準扶貧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撐性的落實措施。市委制發了《關於 進一步做好對口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確定了新一輪市領導對口聯系、市直部門(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工作,大力推進「五大扶貧工程」和「六到農家」活動, 著力解決貧困村、貧困戶實際困難和問題。市政府制發了《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實施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細化了道路暢通、飲水安全、電力保 障、產業增收、鄉村旅遊、危房改造、衛生計生、文化建設、信息化、教育扶貧、技能培訓、生態環境等12項重點工作,明確了部門(單位)的目標、任務和責 任,強化了工作重點。
二是多管齊下的扶貧戰略初見成效。近年來,達州市扶貧開發工作,緊緊抓住轉變方式、強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個關鍵,瞄準最貧困的地 區、最迫切的問題、最緊要的事項,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在釐清發展思路、培育主導產業、提升基礎條件、抓好服務保障等下功夫,精準扶貧攻堅戰取得了顯 著效果。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從121.61萬人減少到63.6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85%下降到11.62%,達州扶貧開發已經由解決溫飽問題、鞏固 溫飽成果,進入到加快脫貧致富、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階段。
三是財政金融精準發力為扶貧開發注入動力。近年來,達州實施了以財政金融支持「扶貧惠農工程」為載體的精準扶貧戰略,整合扶貧惠農政策和財政金 融資金等資源,建立各地風險補償基金和精準扶貧發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與傳統金融協調配合,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滿足貧困地區群眾及經濟實體差異 化、多層次的融資需求,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切實解決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難題。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類扶貧移民資金6.82億元,市級財政落實駐村幫扶項 目資金、工作經費1320萬元,實施點對點幫扶,實現了駐村幫扶幹部工作組
(隊)對全市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市縣領導和幫扶單位對全市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幫 扶責任人對全市所有貧困戶全覆蓋的「三個全覆蓋」工作格局。
二、精準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達州作為全省扶貧攻堅任務繁重的市州,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信難、 增收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因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現象突出。加上經濟發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財力薄弱,對扶貧開發投入少,對上依存度較高等多重因素,達州的 精準扶貧工作存在較多困難和問題。如達州萬源市,按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扶貧標准,萬源目前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0餘萬人,貧困發生率達 19.8%,居全省前列。萬源市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2013年該市人均GDP僅16725元,差不多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萬源市外,達 州的渠縣、宣漢縣也有相同的情況。
從基礎設施看,基礎設施落後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達州地形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其中山區佔70.7%,丘陵佔28.15%,農村道路建設和 水利設施建設成本高、難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規劃內37.8萬、規劃外130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多數農田渠系配套不夠,中低產田土 占總耕地的57%,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末段建設嚴重滯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雖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暢,不通暢村達742個;農村 還有無電戶6061戶、2.35萬人;還有18萬戶、70萬人沒有進行農網改造;150萬戶群眾無法正常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甚至無法收看市、縣本地廣電節 目。農村中小學學生宿舍、食堂建設面積嚴重不足,缺口達44.64萬平方米,配套設施嚴重缺乏。 自然災害頻發也是導致貧困增加的外部影響因素。達州境內分布有「秦巴山地災害區」、「川東伏旱氣候區」、「川東暴雨滑坡區」,屬於我國自然環境 脆弱地帶。自2004年以來,「9·3」、「7·8」、「6·25」多年連續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災、旱災和雨雪冰凍災害襲擊,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達300 多億元。因自然災害頻發,因災致貧返貧問題十分突出。據統計,10年來,達州市因自然災害影響造成13.72萬戶、48.02萬人返貧致貧。
三、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的財政對策及建議
(一)實施多元投入戰略,加大對精準扶貧的資金支持力度
資金支持是精準扶貧攻堅戰的財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資金支持體系對精準扶貧來說至關重要。
1.做大財政「蛋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當前,達州經濟發展處於中低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財政收支壓力巨大。面對剛性支出逐步增加,財政收入 中低速增長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常態發展時期,財政部門應以新思路新舉措,積極應對,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步伐,積極調整 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做大做強財政「蛋糕」,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同時,
要建立新增財力投入機制,嚴格落實市、縣區財政當年新增財力用於扶貧開發的財政資金 投入增長機制要求。
從2011-2014年財政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看,總體是達到了逐年增加,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注入扶貧 開發的領域,為扶貧開發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根據精準扶貧總體戰略的要求,達州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財政還需要對精準扶貧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達州市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實施細則》管理辦法,嚴格落實縣(市、區)新增一般轉移支付、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轉移支付和資 源有償出讓收益的50%以上要用於綜合扶貧開發。縣級財政每年年初要足額預算精準扶貧資金,同時不斷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確保財政專項 扶貧支出年平均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增長幅度。同時,要盤活精準扶貧的存量資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辦法,做大精準扶貧的「蛋糕」。
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開江縣從提高貧困村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資金、農村C、D級危房補助標 准等著手,逐年增加縣級扶貧專項資金規模,確保2020年縣級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在2015年450萬元基礎上翻兩番,達到1800萬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強化扶貧資金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提高扶貧資金預算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從預算環節入手,推進精準化的扶貧預算,帶動扶貧工作的 精準化。市縣財政在編制預算時要單列民生改善、項目建設、社會保障等領域用於扶貧開發的專項資金。同時細化項目內容,將扶貧開發項目細化具體到每一個貧困 縣區、每一個貧困鄉鎮、每一個貧困戶。
3.建立整合涉農資金投入機制。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扶貧開發是彌補財政專項資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 功」和「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資金整合原則,根據上年度資金安排和使用情況,將用途相近、范圍相似的資金納入統籌整合范圍。逐步擴大資金整合規模,集中 力量用於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涉農資金整合要立足「預算編制、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重大項目」原則,健全涉農資金整合機制,打造涉農資 金整合平台,重點支持精準扶貧區域發展特色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如開江縣緊緊圍繞資金使用精準,以財政扶貧資金為「粘合劑」, 加大上級涉農資金爭取力度,確保2015年到位上級扶貧專項資金4100萬元;整合各類財政涉農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力爭年整合率達50%以上,整合 金額達6億元以上。
4.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積極探索運用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扶貧攻堅,探索財政貼息支持農業產 業發展的補助方式,完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金融服務機制。探索發展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貸款,支持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 壯大村級優勢產業。探索建立精準扶貧小額貸款機制,由市縣財政和銀行共同出資設立精準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精準扶貧小額貸款等的損失予以補償,並建立 風險補償長效補充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扶貧攻堅,通過貼息撬動貧困村產業發展。
5.積極研究上級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近年來,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加大了 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發展和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單獨設立了地方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規模到2014年,中央對地方革命老區轉 移支付規模已經達到57億元,比2013年增長10.8%。為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讓老區人民切身感受到黨中央的溫暖,中央明確省級和市級財政要將 中央對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落實到對中國革命做出較大貢獻且財政較為困難的連片革命老區,用於幫助老區人民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有條件的地區可以 在預算中安排一些資金,增加對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規模。財政部門應認真研究涉及到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相關政策,加大爭取項目和資金的力度。
(二)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模式,全力攻堅精準扶貧
1.積極開展「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試點」工作。在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以資產股權為紐帶,通過財政支農 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的方式,賦予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財產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以優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給貧困戶,並確 保貧困戶分紅底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的的資產,可先設立貧困戶股份,僅貧困戶享受,剩餘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 員,賦予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財產權,拓寬缺勞力、缺技術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
2.創新開展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發放「免擔保、免抵押」貸款,政府通過貼息、風險補償、購買保證保險等措施降低貸款風險,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信貸支持,促進其發展增收項目,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
3.建立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從2015~2020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3600萬元,其餘各縣市區各500萬元。建立精準扶 貧風險補償基金是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縣市區可按不低於貸款余額的5%安排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並在以後年度按照不低於當年新增貸款的 5%安排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縣級財政還可整合各級財政安排的精準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用於安排不超過5%的年利率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貸款貼息。如開江縣在 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建立產業扶貧小額信貸基金、產業扶貧風險補償基金和產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為該縣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中,凡購買小額信貸保證保險,保險機構將按我國最低標准收取扶貧信貸保證保險資金,開江縣財政給予全額補貼。開江還設立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專 戶,2015年開江縣財政首次注入資金100萬元,按照不高於1∶10的比例投放貸款,損失風險由合作保險公司承擔70%,剩餘30%由政府、銀行各承擔 50%。與此同時,開江縣財政每年還安排一定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限內用於發展生產、農業產業化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易地搬遷建房、農村危房改造等銀行貸 款按實際貸款利率給予全額貼息。
(三)強化扶貧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資金監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工作的意見》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堅持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和縣級財政報賬制管理,封閉運行,確保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賬核算。
2.健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考評機制。根據四川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實施、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考評等辦法規定,建立對 各縣(市、區)年度扶貧開發計劃、項目批復與執行情況、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過程、項目實施及其效果等進行綜合性考核與評價,切實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使用 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實施追蹤問效。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督跟著資金走」的原則,把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管理貫穿於扶貧資金分配、撥付、使用以及扶貧項目的立項、審批、實施、檢查、驗收全過程,切實提高扶貧項目實施效果和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績效。
4.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常態化。要定期將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項目安排以及項目到村情況在相關媒體上進行公示公告。同時,發揮監察、審計等部門的 作用,加大違法違紀行為懲處力度。扶貧項目實施中所需大宗物資、材料符合政府采購目錄的,要按照政府采購的有關規定實行政府采購,采購物資實行財政直接支 付的辦法。同時,必須建立嚴格的物資領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創新扶貧資金管理新模式
達州市為貫徹落實好中辦發〔2013〕25、川委廳〔2014〕9號和達市委辦發〔2014〕47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 管理,增強扶貧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精準扶貧成效,確保精準減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制定印發了《達州市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實施細 則》(以下簡稱《細則》),創新了扶貧資金投入、管理、監督機制。《細則》要求建立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對精準扶貧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著力整合財政支農資 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有效投入。同時,還建立了市對各縣(市、區)的扶貧資金管理考核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
(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
精準扶貧在獲得充裕資金支持的同時,更離不開項目來支撐。精準扶貧項目是改「輸血」為「造血」的重要抓手,財政部門在精準扶貧項目上要給予高度 關注和大力支持。要會同農業、交通、水利、衛生、文化教育等部門,加快推進對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農村產業發展、文化建設和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要通 過科學規劃和建設貧困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構建骨幹網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完善末端建設、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通過積極培育貧困地區 特色支柱產業,建立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來源,拓寬脫貧致富渠道;通過以扶貧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貧新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綜合配 套服務水平,建設幸福美麗家園;通過健全衛生計生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加大疾病預防控制力度,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❼ 脫貧奔小康社會階段性成果是什麼

我品備小康社會階段性成果是什麼?就是大家都脫貧呀,然後實現全面健康,建成小康社會

❽ 「史上規格最高」扶貧會「高」在哪兒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林暉、王宇)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西長安街南側的京西賓館頗不平靜。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後的首個中央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27日至28日在這里召開。
這次會議的「份量」,或許從新華社通稿的篇幅可略知一二:近4000字。與以往扶貧會議相比,這次會議堪稱「史上最高規格」。那麼,「超高規格」到底「高」在哪兒?
一、會議規格高。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並非每年都有,上一次以「中央」名義召開要追溯到2011年。扶貧會議名稱從「全國」上升為「中央」,更是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召開的首個中央會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更特殊的是,這次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參會人員規格「超乎想像」。從出席會議人員列名情況看,除了七大常委等中央領導人外,各省區市黨政一把手同時出席,其規格不僅超越某些年份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追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扶貧開發,顯然已經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扶貧開發「只爭朝夕」,這次大會也是「5+2」「白加黑」。會期不僅佔用周末,甚至連晚上時間也不放過--就在27日晚上,還套開了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對佔全國貧困人口、貧困縣總數均約三分之一的革命老區的脫貧工作做出部署。

二、脫貧目標高。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扶貧目標: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早幾天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則在目標前面加上「確保」兩字--也就是說必須完成、沒有商量。這次大會再次強調了「確保」--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從實現全面小康的任務看,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不難完成,貧困才是最大短板。正如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中談到的,「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5年時間解決剩餘7017萬人口貧困問題,從國際上看也沒有先例。需要從上到下的全國總動員,採取超常規的扶貧舉措。而一旦完成,也將是載入史冊的偉大功績--這將使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到2030年的全球減貧目標,為中國故事、中國道路寫下新篇章。

三、責任要求高
走出會場,22個中西部省(區、市)的一把手估計心情並不輕松。就在這次大會上,他們與中央簽下了脫貧攻堅責任書,也就是立下「軍令狀」。
立軍令狀這里還有一個關鍵詞:逐級。也就是說,這次省里向中央立「軍令狀」後,接下來地市要向省、縣要向地市也立下軍令狀,壓力層層傳導。
對軍令狀的落實問題,中央已經「放了狠話」:「實行最嚴格的考核督查問責,確保中央制定的脫貧攻堅政策盡快落地」、「紀檢監察機關對扶貧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揮霍浪費等違法違規問題,堅決從嚴懲處。」
有緊迫感的不僅是地方政府,中央部委也要「深吸一口氣」了。政治局會議強調,「中央各部門必須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扶貧畢竟涉及貧困群眾生活發展的方方面面,發改、財政、交通、水利、農業、國土、教育、衛生、社保、民政等部門更是「首當其沖」,接下來要怎樣更好地「接濟窮鄉親」,各大部委都要「掂量掂量」了。

四、攻堅謀略高
謀劃未來5年剩餘貧困人口怎麼脫貧,是這次大會的最重要議題。具體怎麼做?答案是「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剩餘的7000餘萬貧困人口大致可分成兩類,有一些喪失勞動能力的,無法參與到經濟發展中,政府將承擔起「兜底」責任,為這2000多萬群體「買單」。剩下的5000萬人,則是未來5年扶貧開發最關鍵的「著力點」,各種措施「多管齊下」,核心目的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和自我發展能力,最終達到穩定脫貧。
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頂層設計做出超常規部署。從這次會議透露的信息來看,一些「超常規」舉措即將「落子」,如對1000萬左右貧困人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家庭的高中學生要全部免除學雜費、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等。
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通過《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估計不久後將向社會公開。不論是扶貧體制、財政投入、金融支持,還是土地政策、教育醫療保障等,或許將有更多更詳盡的「超常規」舉措值得期待。

圖表:「史上最高規格」扶貧會上透露出的「超常規」信號。 新華社融合平台 編制

❾ 健康扶貧如何提高綜合保障水平

近年來,江西橫峰縣狠抓「黨建+健康扶貧」促「靶向治療」除「病根」,通過健康扶貧政策,加大科學投入,綜合施策,提升貧困地區醫療保障、醫療服務水平,力阻「病根」變「窮根」,築牢群眾因病返貧的「四道保障防線」,真正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大大提升了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美譽度。

高位推動,整合資源,全面構建醫療保障大網路。脫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望。「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一人得病,拖垮一家」;「不去病根,難拔窮根」。在橫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中,其中50%是因病致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病根」是大部分的農村貧困家庭的致貧因子,如何阻止「病根」變「窮根」?橫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黨建+健康扶貧」工作,多次聽取專題匯報,進行專題研究,破解難題,並達成共識: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對「黨建+健康扶貧」提出工作要求,加大宣傳力度,加大縣內縣外、省內省外的工作對接,完善報銷方案、優化報銷程序,努力把好事做好、把實事做實。該縣秉承「健康扶貧就是精準扶貧」扶貧理念,加快醫療保障的步伐,多管齊下,組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和村醫以及該縣來自省市縣2200餘名黨員幫扶幹部,深入貧困戶家中詳細調查貧困人口健康基礎信息,同時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及健康體檢團隊,為該縣貧困人口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