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肺脹病機關鍵

肺脹病機關鍵

發布時間: 2020-12-09 00:12:07

1. 病機十九條是什麼

語出《素問.》。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癥候,歸納於 某一病因或某一臟的范圍內,作為辨證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 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五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 較復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 ,臨證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
病機十九條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准則。
內經原文: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如將原文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並歸納為:五臟病機五條;上下病機二條;風、寒、濕病機三條;火病機五條;熱病機四條。則便於記憶。其口訣是:五臟上下風寒濕,火五熱四要記清。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本條涉及的症狀為「掉眩」,病因為「風」,病位所在的臟腑是「肝」。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臟,風氣通於肝,肝病可以生風,發生以動為特徵的證候。本條所論屬於內傷,所指乃肝病生風引發的掉眩症狀,屬於內風范疇,如:肝熱生風,肝陽化風,鬱勃生風,此為肝臟本身的病證,又腎者水臟,主水藏精,真陰所寄,陰即水也,木賴水涵,精化為血,血能養肝,若腎陰內虛,水不涵木則木燥而生風,精虛血少,血不養肝則血虛而生風,此乃病在腎而證在肝,乙癸同源,腎病及肝。常用的如辛涼化風、清熱熄風、疏肝平肝、養血柔肝、滋陰平肝,或參介類以潛,石類以鎮,或佐通絡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證候與病機辨證以進,肝病如此,他臟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舉一反三,細細推敲,必有所獲。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內經·素問》有上氣不足,頭為之苦暈,目為之眩的記載,在《金匱要略》中亦有郁冒證的論述。治療方面,上氣不足所致眩暈,我常用黃風湯、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至於郁冒證,《金匱要略》已有澤瀉湯成法。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本節致病之因為「寒」,出現的症狀是「收引」,病在五臟之「腎」。腎主北,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屬陰中之陰而內藏元陽。《靈樞·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靈樞·調經論》雲:「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經脈喜溫而惡寒,血氣在經脈中,寒者泣澀,溫者通利。若腎中元陽不足,內生陰寒,不能正常地溫煦經脈,則經脈不利,氣血行泣而失其暢行。同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陽氣既虛,血行不暢,局部經脈缺少血氣的正常涵養,則寒邪乘隙襲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經脈,初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久而出現經脈攣急,關節拘攣難以曲伸。按以上病機分析,本節所病之寒邪,既有陽虛之內寒,又有外寒之襲入,正虛邪客,內外合邪,虛實夾雜。如若病程冗長,除了陽氣之虛,還有氣血之損,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釀之痰,陳寒不除,痰瘀難消,寒、痰、瘀三邪互結而成痼疾,已不能單純應用溫腎祛寒為治,宜以化瘀祛痰為主,佐入溫經補虛,也許尚能減輕症狀。以上所說的證候以經脈攣急,關節曲伸不利為主症,臨床中也有因經脈攣急而出現局部肌肉、經脈疼痛者,如常見的腓腸肌痙攣,中醫稱之為轉筋證,同樣可以應用本節原文的理論指導治療。所以讀《內經》不能死啃,必須活解,要結合臨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則,真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諸氣膹(fèn)郁,皆屬於肺
張景岳解釋:「月賁,喘急也。郁,痞悶也。」 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因多種不同的原因造成肅降無權,肺氣上逆,氣結胸中,則出現胸部塞悶、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節描述的症狀類似以胸悶氣急為主症的喘證,若兼有咳嗽痰多則為肺脹,伴以胸痛則與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脈微即為虛喘重證。臨床所見如肺氣大虛,氣無所主,或如痰濁壅肺,氣降受阻,均可出現呼吸失常,胸悶喘息的臨床症狀,皆屬病在於肺之例。又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大凡腎氣大虛者肺氣亦虛,下則攝納無權,氣不歸根,上則肺氣耗散,主氣無力,以致氣浮於上,胸悶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腎,由腎及肺,此為虛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氣上,肝氣迫肺而致胸悶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這是實喘之一。所以出現月賁鬱症狀,除了肺臟本身以外,涉及肝腎二臟,病在的臟腑不同,病因病機亦不同,還有疾病性質的屬虛屬實、屬寒屬熱的區別,治法迥異,必須詳為辨析。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本節病證的症狀是「腫滿」,「腫」在全身皮膚,「滿」為腹內脹滿,腫者現於外而醫者可見,滿者病於內唯患者自知。引發的病因為「濕」,病在的臟腑是「脾」。脾屬太陰,為卑濫之濕土,屬陰中之至陰,性喜溫燥而惡寒濕,號稱陰土,脾居人體之中,轉運上下,又稱樞軸。但坤軸之旋運,賴陽氣之溫煦。如若脾陽內虛,一則土德不振,旋運失職,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而上歸於肺,二則土不生金,肺虛則無力行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能,於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經焉得並行,揆度失其常態,導致清者難升,濁者失降,水谷之濕郁而不化,積於腹中則氣行受阻而發為脹滿,外溢皮膚則積於肌腠而成浮腫,這是腫滿之證生於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虛土不生金,肺虛衛失固密,外邪乘隙襲入,邪郁肌腠,肺失宣達,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濕泛濫,發為浮腫,濕乘於脾,而致脹滿,此屬《金匱要略》之風水證,其病在肺,但細究病機,脾病亦包括在內,故立方用越婢加術湯、黃芪防已湯。再者腎為水臟而內寄元陽,元陽即真陽,亦稱少火,少火生氣,脾土有賴腎陽之溫煦,腎陽不足,脾陽亦虛,旋運隨之失職,脾不制水,腎難主水,氣不化水,水濕停滯,溢於外則浮腫,郁於內則中滿,治用《金匱要略》八味腎氣丸合春澤湯之類,如若氣為水阻,氣水互結而水腫脹滿嚴重者,治用實脾飲,此方以附子溫腎,乾薑溫脾,白術健脾,茯苓滲濕,草果燥濕,木瓜化濕,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氣散滿,再加一味甘草調和諸葯,以上二種,乃腫滿之證生於脾病的變局。按本條所雲,水濕內停而生腫滿,雖首責脾土,實非局限在脾。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本節原文應改為「諸瘡痛癢,皆屬於心。」這樣與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證候在初起時患處皮膚微紅而癢,疼痛尚輕,此後迅速加重,則局部皮膚掀紅灼熱,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雲:「熱輕則癢,熱重則痛」。瘡瘍初起病輕,病輕則熱輕,熱輕則癢,延久病重,病重則熱熾,熱熾則痛,進而熱極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膿,此類病證屬於陽毒熱證,陰疽不在其例。我治療瘡癤癰毒初起,常用《本草從新》所載之忍冬藤酒一方,該方由忍冬藤、生草與黃酒三味葯物組成,葯味少而葯量大,符合《內經》「大方」的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為每劑五兩(舊制),加入黃酒一碗同煎,忍冬藤與黃酒二味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用。治療疔癰瘡癤時一般不用涼血清心之品,這也印證了本節心字的涵義所在,雖然個別疔瘡、發背重證,熱毒熾盛時也可出現邪陷血分、高熱不退、神識不清的症狀,屬於邪入營血、熱傷心神,這屬於疾病反常發展的個例。因此本節「皆屬於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須活解。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十九條中「上」、「下」二條的內容與其它各條不同,只有症狀,沒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點明確切的臟腑,因此學習時的思維空間與思考的廣度更大。本節症狀為痿、喘、嘔吐,病變所在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內藏心肺,其中的心與痿、吐二症無直接的關聯,惟有肺與痿、喘、嘔三症的關系密切,如《素問·痿論》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痰壅於肺則病喘、飲邪迫肺亦病喘、肺氣大虛亦能病喘。再則肺主氣之降,肝氣主氣之升,一升一降,合為和平,若其人肺虛,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過,肝逆犯胃,胃氣上逆而病嘔吐與喘息,此類證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葉香岩應用麥冬、沙參、枇杷葉、石斛、竹茹等治療惡心嘔吐的佐金平木法,臨床中應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嘔吐、氣喘,俱屬此類。以上痿、喘、嘔三證發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屬於肺」。但臨床所見亦非盡然,舉痿證而言,按《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的理論,筆者治療痿證圍繞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復中運的原則展開,重點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條所講的上焦肺。臨床中下肢痿軟無力的患者,表現為肺陰不足或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者也非罕見,但採用相應的清養肺陰、滋養肺腎、滋補肝腎的治法,療效明顯的不如清濕熱、理中焦、補中虛、復中運的治法。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本節涉及的症狀有「厥」、「固」、「泄」,病變所在為「下」。「下」即「下焦」,五臟中位於下焦的有肝、腎二臟。厥,輕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問·厥論》分厥證為寒厥與熱厥,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內經》還有「腎氣虛則厥」之說,都屬於因虛至厥。陽氣指元陽,陰氣指元陰,腎氣即元氣,腎陰即元陰,皆藏於腎,為生命之根,由此可見厥證與腎密切相關,故曰「皆屬於下」,「下」即「腎」也。再如血氣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於上之薄厥,煩勞陽氣內張之煎厥,以上三種厥證,大怒與煩勞皆屬誘因,血氣奔逆乃引發厥證的病機,腎陰不足乃本證的主要病因。良以腎陰大虛,水不制火,肝陽暴張,風火相煽,以致血氣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證,其病在肝,亦在乎腎,乙癸同源,肝腎同處下焦,亦符合「皆屬於下」。總之,厥證從性質講有虛寒、實熱之異,從標本論,有在腎、在肝之別,從致病的原因來說,主要在於下焦之腎。固是前後不通,泄為二陰不固。腎主二陰,前後二陰之不約或不利,與腎的關系密切,亦系「皆屬於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瀉,半硫丸治老年虛閉,右歸丸、縮泉丸治遺尿或尿後余瀝不盡,以及濟生腎氣丸、滋腎通關丸治小便癃閉證等,都按照其病在腎,治亦在腎的機理處理。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本節症狀「熱」、「瞀」、「瘛」,病因為「火」。熱為發熱;瞀,河間謂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熱甚,神濁昧而瞀昏;瘛,動也,惕跳動瘛。發熱昏昧與抽搐症狀同時存在,屬於火邪所致。熱者火之漸,火者熱之極,熱之與火,質本一體,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溫熱之邪,表邪內傳,陷入厥少,每每出現發熱、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醫把屬於意識、思維、記憶等部分大腦活動功能歸屬於心,當熱病(不論傷寒、溫病)極期,發熱不退,營陰內耗,正虛邪陷,熱入營血,邪犯厥少,除高熱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熱傷心神,神無所主,神志昏瞀,熱盛生風,風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體僵直,角弓反張,歸入痙厥范疇。瞀瘛症狀多見於外感熱病的極期。一般來說,溫病初期,葉氏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衛,不致於出現發熱與瞀瘛並見的危重症狀。亦有例外者,如高年營陰久虛,嬰幼稚陰未充,或因所感邪熱特甚,以致發病未幾,隨即內傳,陷入心包,熱擾心神,風因熱起,此為逆傳心包之證,屬於熱病之反常傳變,證見高熱、神昏,幼兒與年老體弱者也可出現四肢抽搐。邪陷營血與逆傳心胞均屬重證,症狀有所類同,其病程的長短與營陰耗傷的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別,治療時,在祛邪與扶正的葯物的應用上,孰主孰次,孰輕孰重,迥然不同。熱病發展至熱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時候,熱勢已熾,熱之極便是火,因此曰:「皆屬於火」,這也符合五氣俱從火化的道理。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本節症狀有「禁」、「鼓」、「栗」、「如喪神守」,病因是「火」。禁與噤通,失語,不出聲也;鼓者鼓頷,戰齒也;栗為身體抖動,即寒戰;如喪神守,即神不守舍,輕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風熱外感與傷寒、溫病初起,其邪在衛表,不致出現上述嚴重見症,當外感熱病發病多日,高熱不退,邪熱熾盛,一則里熱難以外達,陽郁不伸,出現真熱假寒,寒戰、戰齒之假象,若兼見四肢厥冷,即為熱深厥深,二則熱傷心神,表現為失語及神不守舍。這樣的證候在傷寒陽明證與溫病氣分證中亦可出現,屬於表邪傳里,里熱熾盛的外感熱病的劇期。不爾,勢將入營劫液,直至耗血動血,昏昧狂亂,種種危象相繼迭現。本條的症狀除了寒戰、戰齒、失語、神不守舍以外,應當與上條一樣具有發熱症狀,在原文中沒有提及,屬於省略。諸熱瞀瘛與諸禁鼓栗,如喪神守二條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熱、神昏(失語),前者伴有抽搐,後者兼見寒戰、戰齒,病因都是火邪,症狀的差異,尤其後者出現了寒戰、戰齒的假象,只有通過病機分析,才能不為假象所惑,避免診斷與治療失誤,這正是「病機十九條」所體現的強調辨證的核心思想,顯示了中醫學的客觀與科學。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本節症狀「痙」、「項強」,病因為「濕」。痙為肢體強直,項強是頸項強直不能轉側,二者性質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區別,以上症狀由濕邪所引發。對於本節原文,先賢頗有爭議。姑且存而不論。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本條涉及症狀為「逆」、「沖上」,病因是「火」。逆為上逆,應降而反升為之逆,沖上即逆上,要注意這個沖字,它含有突然與相對嚴重的意思,與中風證的中字相近,沖上者,突然而較劇的逆上也。臨床中突然出現而相對較重的逆上症狀如外風引動內風,風氣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風;外感風熱,挾痰迫肺,肺氣上逆的咳喘,暑熱犯胃,胃氣逆上之嘔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實,李士材曰:「陽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證發病驟急,證情相對較重,屬熱屬實者居多,熱之極謂之火,故曰「皆屬於火」。治療方法,亦以清熱、瀉實、降逆為法。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本條症狀「腹脹腹大」,病因為「熱」。腹脹又兼腹大者,其證為臌,即現代醫學的腹水征。按河間解釋,「陽熱氣盛,則腫脹也。」李中梓曰:「大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可見本條中「皆屬於熱」的熱字不能單從字面去解釋,它含有陽證、實證與熱證的意思,但畢竟熱證與實證、陽證不同,因此把它作陽證與熱證解釋也許更為恰當。不論氣臌、水臌、血臌、蟲蠱,多屬於有餘之陽證與實證,有表現為熱證的,也有表現為寒證的。臨床中治臌脹,如柴胡疏肝加吞蘇合香丸治氣臌,實脾飲、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藶黃合四苓等治水臌,調營飲加減治血臌,以及十棗湯、舟車丸之攻逐等,用葯有溫有涼、有峻有緩,以消實積除脹滿為其共同功用。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本節症狀是「躁」、「狂越」,病因為「火」。躁與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覺煩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證尚淺;狂越者,昏狂無制,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病已危篤。躁與狂越皆系熱擾心神,神明失治所致。臨床中常見外感熱病出現躁狂越症狀者,躁證多見於氣分無形熱盛與陽明實熱證中,為熱擾心神之輕者,表現為神情煩躁,躁動不安,有時譫語而問之能答,應用辛涼重劑以清熱,或投通腑瀉實以泄熱,熱清則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見於邪陷厥少之候,熱傷營陰,邪熱熾盛,內陷心包,神明被擾,神識昏昧,胡言譫語,甚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或伴肢痙項強,治用清營湯加吞安宮牛黃丸之類,以挽危急。此為熱擾心神之極者,故曰「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本節症狀「暴」、「強直」,病因為「風」。暴,形容發病之突然與病勢之危重;強直,即頸項強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張。對於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症狀,在《金匱》稱為痙證,分剛痙與柔痙,剛痙由外風所致,柔痙系內風引發,剛痙屬外感,柔痙為內傷,外感之痙,起病急驟,內傷之痙,發展稍緩,但證情同樣嚴重,而且具備風的特徵。本條證候起病驟急,當屬外感所致,由外邪襲傷而驟發強直症狀者如小兒臍風(破傷風),亦包括熱病邪犯營血,病入厥少之熱極生風而致的痙搐者。「風性動」、「風者善行而速變」,正由於本證發病驟急、病情進展迅速、症狀變化多端,具有動的特徵,因此曰「皆屬於風。」但臍風傷於外風襲入,熱病中出現之強直症狀為熱極生風所引發,屬於內風范疇,二者治法迥異,不可同日而語。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本節所述症狀是,在人體的某個部位,以手鼓之有聲,聲如鼓音,病因為熱。人體各部以手鼓之有聲者,唯有胸腹。中醫在診斷臌脹證時也採用以手扣腹的診法,聽其聲音,響亮如鼓聲者為無形氣滯,屬氣臌,音低而沉悶者乃有形邪積,為水臌、血臌、蠱臌之類。本節症狀為扣之有聲,聲如鼓音,系中空無物之特徵,常見於氣臌。氣臌由肝失疏泄,氣滯失運,結於腹中,引起腹脹,甚者腹大,病邪為郁結之氣,其證為實但未必屬熱,治療方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蘇合丸,葯性偏於辛溫,符合「藏寒生脹滿」之經旨,故「皆屬於熱」的熱字,也不宜純作熱邪、熱證解釋,姑且存而不論。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本文提到的症狀有「胕腫」、「疼酸」、「驚駭」,病因為「火」。張景岳《類經》把胕腫解釋為浮腫,似乎不妥。《醫經精義》把胕腫改為跗腫,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腫,比較合適。臨床中出現足部浮腫,伴有酸痛,同時因此而出現驚駭不安之狀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熱痹(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證候除了足部局部腫痛以外,往往兼有患處皮膚焮紅,撫之灼熱,由於疼痛烈劇,怕按怕碰,往往會出現驚駭不安之狀。上述證候,屬於陽證、實證,且為熱之甚者,熱之極便是火,故曰「皆屬於火。」本節原文也不能死讀,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舉一反三,不論肢體任何部位出現上述症狀者,同樣符合「皆屬於火」的病機特點,治則亦基本類同。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本節症狀有「轉」、「反戾」與「水液渾濁」,病因為「熱」。轉為扭轉,反為角弓反張,戾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現肢體扭曲,角弓反張而尿黃混濁者,由熱邪所引發。在病機十九條中論述肢體扭曲、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症狀者,有「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與本條「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涉及的病因有濕、風、熱三種。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風為百病之長,三者的屬性不同而引發的症狀相同,因此本節原文中水液渾濁的現象,是反映熱邪致病的症狀特點之一,也是與由風濕二邪致病相區別的辨證要點之一。由此可見病機十九條十分強調辨證的重要,必須根據細微的症狀變化,通過辨證,才能進行正確的病機分析,進而確立恰當的治則方葯,獲取療效。有人把水液渾濁作為一個並列的症狀進行詮釋,似乎欠妥。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本節無具體症狀,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為「寒」。水液,泛指人體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與上條水液渾濁之稠厚濃濁相對照,作為鑒別證候之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例如:痰熱咳嗽者痰稠厚,風寒咳嗽者痰稀白;癰毒的膿液稠黃,陰疽的膿液清稀;經血色淡而稀多虛寒,稠厚色深為實熱;腹瀉之大便清稀多水為虛寒,稠厚惡臭屬實熱;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屬風熱,涕出清稀者多風寒;小便量多清澈為寒,量少混黃屬熱;帶下清稀如水為虛寒,濃稠色黃為實熱;嘔吐物完谷不化為寒,腐濁酸臭屬熱等,都是臨證時常用的辨證依據。寒熱虛實之陰陽有別,治則方葯亦迥然不同,本條所指並非一個特定的證候,而是一種辨證的方法,病機十九條體現了辨證在中醫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本條症狀有「嘔」、「吐酸」、「暴注下迫」,病因為「熱」。嘔是嘔吐;吐酸即嘔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瀉如注,」形容瀉勢之甚;暴注即嚴重的急性腹瀉;下迫,肛門的窘迫症狀,如里急後重。急性腹瀉,一瀉如注,伴有里急後重,以及嘔吐,泛酸者,屬於實熱證,如急性胃炎、急性腸炎之類。胃統六腑,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今熱邪與宿食互結,壅積在胃,胃氣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嘔吐,吐酸。熱壅腸道,小腸不能受承,大腸無以化物,傳導失其常度而腹瀉,暴注下迫。凡此皆為實熱之證,故曰皆屬於熱。如三黃瀉心湯,既治胃家實熱之嘔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療實熱腹瀉。

2.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歷年常考100個名詞解釋都是什麼

1、感冒的基本病因——風邪。
2、「風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問·骨空論》
3、『感冒』一詞——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
4、『辛溫』與『辛涼』的立論——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與風溫的鑒別特徵——前者少傳變、熱度低。後者傳變、熱度高、汗後熱復。
6、感冒與咳嗽的病機鑒別——感冒:肺氣失宣、衛表不和。咳嗽:肺氣上逆。
7、感冒與咳嗽的小病歷鑒別特徵——有表證則屬於感冒。
8、『咳嗽』一詞——出自《內經》。
9、「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出自《素問·咳論》。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內傷」出自《景岳全書》。(此立論首先提出者——明·張介賓)
11、咳嗽——是中醫內科的單一病種,也包括西醫多種疾病的症狀。
12、內傷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產物性病因)——痰;火。(注意與臟腑失調病因相區別。)
13、明確『哮』與『喘』的鑒別——始於《醫學正傳》明·虞摶。提出「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的鑒別特點。
14、「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出自《金匱要略》。——是論述『哮病』的內容(干擾答案常見『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見於《丹溪心法》。提出「哮喘專主於痰」。
16、哮病的病機特徵——宿痰伏肺(夙根學說),外邪引動。
17、哮與喘的關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與喘的鑒別:(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熱;喘分虛實。)哮:病名;聲響;陣發;呼吸有聲;R↑;突然、反復發作喘:症狀;氣息;持久;呼吸困難;R↑↑;陳舊、持續發作(急、慢性、遷延性)
19、哮病的治療原則——發時治標(祛痰理氣);緩時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責之於肺、脾、腎。喘病——多責於肺、腎。
21、喘病的虛實鑒別:
實證:邪氣壅肺;痰濁阻滯。肺氣上逆。氣急聲高、有力、深長;呼出為快;
虛證:肺腎不足;氣失攝納。肺氣上逆。氣怯聲低、無力、短促;深吸為快;
22、喘病——始見於《內經》。「肺高則上氣肩息」——《靈樞》。『上氣』指喘證症狀。
23、「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出自《景岳全書》。
24、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指喘證病機。出自《臨證指南醫案》(清·葉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喘證治療原則。出自《類證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癰』——始見於《金匱要略》。
27、治療肺癰的代表方劑——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提出『活血消癰』之說。
28、『肺癆』歸納於傳染病范疇——始見於《普濟本事方》(宋?許叔微)。提出『肺蟲』說。——「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體」。
29、肺癆的治療原則——滋陰降火。始於元·朱丹溪。
30、我國現存首部肺癆專著——《十葯神書》(葛可久)
31、『殺蟲』與『補虛』的治療肺癆原則——始見於《醫學正傳》。
32、肺癆與虛勞的鑒別要點——肺癆病位在肺,陰虛為主。虛勞病位在五臟,陰陽俱虛,腎虛為要。
33、『肺脹』——始見於《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34、痰瘀互結,阻礙肺氣——肺脹的病機,始見於《丹溪心法》。
35、肺脹——本虛標實;多與肺、心、脾、腎有關。
36、『心悸』——始見於《傷寒雜病論》。
37、心悸與怔忡的鑒別:驚悸:症狀輕;有誘因;多實;自行緩解;病位淺;功能性。瀉實:鎮驚安神。怔忡:症狀重;無誘因;多虛;持續發作;病位深;器質性。補虛: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則病心痛」——見於《靈樞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見於《靈樞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虛、實的分證治療——《玉機微義心痛》。
41、『胸痹』一詞——始見於《金匱要略》。提出『本虛標實』學說。
42、胸痹——病位在心,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
43、治療胸痹的原則——先標後本;先去邪後扶正。
44、不寐——《內經》稱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則卧不安』——出自《素問逆調論》。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機「一曰氣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機:實證:心火旺盛。——肝鬱化火;痰熱擾心;心火旺盛。虛症:陰虛火旺或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
48、『癲狂』——出自《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49、區分『癲』與『狂』——《難經二十難》「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50、提出癲狂與『痰』有密切關系的是《丹溪心法癲狂》。
51、提出癲狂『瘀血學說』——「氣血凝滯腦氣」《醫林改錯》清王清任。
52、『癲』與『狂』的區別:
癲:痰氣郁結,蒙蔽心竅。心脾氣血兩虛。狂:痰火上擾,心神不安。心腎失調。
53、癇病始見於《內經》,別稱『胎病』、『癲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癇與『痰』有密切關系的是《丹溪心法癇》。
55、痴呆的基本病機——髓海不充。其病性為本虛標實。
56、厥證在《內經》《傷寒論》中分為:暴厥;寒厥。
57、《諸病源候論》提出『屍厥』一詞,指出病機——『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
58、近代臨床對於厥證的治則——辨虛、實為主,源於《景岳全書》。
59、胃痛始見於《內經》,強調了胃痛與『肝』、『脾』的有關。
60、將胃脘痛與心痛明確區分——始見於《蘭室秘藏》。
61、胃痛與真心痛鑒別特點:
胃痛:胃脘脹痛;時間長;伴消化道症狀;硝甘無效;心電圖正常。
心痛:胸部悶痛;時間短;伴胸悶放射痛;硝甘可緩解;心電圖異常。
62、『痞滿』始見於《內經》,見通假『否塞』。《傷寒論》中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63、『嘔吐』病名始見於《內經》「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64、『噎嗝』病名始見於《景岳全書》。
65、噎嗝病機——責於痰、氣、瘀、虛,與肝、脾、腎關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見於《格致余論》元·朱丹溪。「呃,病氣逆也,」
67、呃逆,《內經》謂之『噦』(古音yue)
68、《金匱要略》將呃逆分為三種——實證;寒證;虛熱證。
69、『腹痛』始見於《內經》。
70、「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也。」——李東垣。提出三陰經辨證腹痛。
71、『泄瀉』始見於《內經》。
72、《難經?第五十七難》提出五種泄瀉——「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
73、《醫宗必讀》治泄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74、泄瀉病位在大腸,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
75、痢疾始見於《內經》。《難經》稱為『大瘕泄』。《傷寒論》將痢疾與泄瀉統稱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見於《肘後備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傳染性、流行性。——「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則。
78、痢疾三大特徵——腹痛泄瀉;里急後重;赤白膿血。
79、便秘始見於《傷寒論》。提出『陽結』、『陰結』學說。
80、《聖濟總錄》首先提出『寒』『熱』『虛』『實』辨證分類,沿用至今。
81、脅痛見於《內經》,《靈樞?五邪篇》「脅在肝,則兩脅中痛。」
82、脅痛的病機特點——肝氣郁結,絡脈失養。
83、脅痛特點:肝鬱氣滯——脹痛。肝膽濕熱——口苦惡心。肝血瘀滯——刺痛。肝陰不足——隱痛。
84、『黃疸』病名始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
85、治療黃疸的重要方劑『茵陳蒿湯』——出自《金匱要略》。總體治則:祛濕、利小便。
86、記載『急黃』、『陰黃』證的是《諸病源候論》和《聖濟總錄》。
87、『茵陳術附湯』——出自《醫學心悟》(程鍾齡)。
88、《沈氏尊生書》提出『瘟黃』概念,「天行疫癘,以至發黃者,俗稱之瘟黃,殺人最急。」
89、『積聚』始見於《內經》。
90、首先區別『積』與『聚』的是《難經第五十五難》「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屬有形,聚屬無形。
91、『鼓脹』病名始見於《內經》。
92、《金匱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腎水』。
93、《醫學入門》首先提出控制食鹽攝入——「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
94、《醫門法律》指出「凡有症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
95、鼓脹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後期及腎。
96、頭痛經脈分布:太陽(前);少陽(兩側);陽明;太陰(後);少陰;厥陰(顛頂)。
97、關於『頭痛』的特殊名稱:真頭痛(腦出血);暑溫頭痛(流行性腦炎);春溫(乙型腦炎)。
98、『頭痛』病名始見於《內經》。《素問?風論》中謂之『首風』、『腦風』。
99、眩暈的五大病因——風、火、痰、瘀、虛。
100、眩暈始見於《內經》,謂之『眩冒』。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