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風險內控
Ⅰ 如何提升基層稅收風險應對工作的質效
1.統一思想,強化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意識。加強基層稅務幹部稅源專業化管理和稅收風險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和學習,要將稅收風險應對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來抓,要對此項工作充滿信心及肯定。
2.加強應對能力素質教育。要將提高應對人員綜合素質能力作為提升應對質效的核心環節來抓,沒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做好風險應對工作就是一句空話。
3.進一步完善稅收風險應對機制。建立統一的稅收風險應對標准及操作指南,確保風險應對工作標准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內控機制,規范風險應對流程,加強風險應對事中管理,以及對應對結果的監督評價,完善體系建設。
4.重視數據搜集、管理工作,發揮風險管理平台分析識別能力。嚴把自身征管數據質量關,確保納稅人基礎數據的全面性、准確性和有效性,加強數據錄入崗位的質量考核。
5.加強風險應對成果統計和分析工作。一是加強風險應對工作貢獻率和命中率的統計工作。無論是哪一級的推送任務,以及何種方式產生的應對任務,均屬於稅源專業化管理內容中的風險應對成效,都應該反映到風險應對成果統計之中。
Ⅱ 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如何建立
加強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制度規范,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方面的法律還是空白,有關部門應盡快將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納入國家法律范疇,使大企業在處理內部稅務風險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稅務機關在開展對大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工作時有明確的執法依據。
二、提升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組織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對於行業跨度大和涉稅事務復雜的大企業設立相對獨立的稅務管理部門。對於經營行業比較單一、涉稅事務較復雜的大企業成立稅務風險管理組,隸屬於財務部。對於經營行業比較單一、涉稅事務較簡單的大企業設置稅務總監或者稅務管理崗位。
三、積極發揮稅務機關在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中的作用。在自願、平等、公開、互信的基礎上,稅務機關與企業簽訂稅收遵從協議,共同承諾稅企雙方合作防控稅務風險。稅企雙方確定稅收遵從協議簽訂意願後,依序進行共同磋商、起草協議文本、簽訂協議等工作程序。稅務機關通過掌握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人員分工、內部審計等不同崗位職責,幫助企業了解稅收風險相關知識,並通過對人員培訓,使其熟悉潛在稅收風險及如何應對。
Ⅲ 公司沒有稅務會計崗,從內控角度講有什麼風險
因為稅法與會計之間存在差異,在處理問題上會計允許,可能稅法不允許,這樣就導致 稅務稽查時候產生 罰款之類的 風險!
Ⅳ 在稅務風險內控測試方面需要稅務機關提供哪些幫助
稅務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版應納稅而未納稅、權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罰處罰以及聲譽損害等風險;
二、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用足有關政策,多繳納了稅款,承擔了不必要稅收負擔。
Ⅳ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淺談如何加強增值稅管理
深化內控管理制度改革,是新時期企業改革發展的著力點。特別是在稅務制度改革的當前,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直接關繫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全面推行「營改增」已有一段時間了,這不僅是稅種的調整,稅率的變化,也是要求企業重塑內控的流程,防範稅務風險。因此,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稅務制度,提高增值稅管理,十分重要,針對目前企業增值稅管理的不足,提出幾點建議
一、完善以內控管理為目標的制度建設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原則,要求規范制度管理和流程再造。國家對增值稅發票的管理有嚴格的制度,在發票的開具上有一整套完善的稅控開票系統,這是外部環境。因此,對於現代企業而言,應基於內控管理為目標,不斷地完善制度建設,夯實良好的內外環境。一方面,新的稅制制度,強調現代企業要適應新的制度要求,強化增值稅管理;另一方面,要重視制度建設,依託制度強化內控管理。
從內部環境來說每個企業都需要有一整套,針對增值稅發票開具的內部管理制度。首先,企業組織人員進行「營改增」的內部培訓,修訂完善業務管理流程,編制稅收管理指引,增設增值稅管理崗位和人員,及時接受稅務機關的指導。其次,規范增值稅發票的取得、保管、開具、存檔、繳銷管理;明確涉稅事項的計算、申報、認證、抵扣、和申報等工作,確保增值稅發票合規合法。
二、合理運用稅收政策,加強票據的內部控制環節
國家將徵收營業稅的企業改為徵收增值稅,這是國家給企業的優惠政策,如何運用好這個政策也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企業「營改增」後,一般納稅人依據當期銷項稅減當期進項稅後,有餘額則需繳納增值稅,因而銷項稅發票的開具和進項稅發票的取得就成為重要的控制環節了。也就是說,合理運用稅收政策,是加強票據內控管理的重要途徑,更是企業適應營改增改革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業能否夠取得進項稅發票對企業稅負影響是很大的,這樣就要求企業在材料采購、對外服務時,要選擇能夠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公司,同時還要注意進項稅發票取得時的時間,避免出現集中抵扣或無抵扣的現象。
企業要根據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在增值稅發票開具上制定了嚴格開票機制,設計出符合本單位內容流程申請表,明確開票手續。特別是要加強增值稅發票的退換管理。增值稅發票是由稅務機關提供的防偽稅控系統開具的,因此,退換增值稅發票的手續十分繁瑣,所以要建立起嚴格的內控管理制度,對已開出的增值稅發票無正當理由、手續不齊全、超過180天的不得退換、特別強調未經稅務部門批准不得重新開具增值稅發票。這樣才能從制度上規范增值稅發票的管理,從而降低稅務風險。
三、根據內控要求建立健全稅務管理系統,優化業務流程
企業要建立增值稅票據管理系統,以信息化為手段,按內部控制的要求,優化業務流程,將增值稅發票的管理,合同收入的確認,銷項稅額的計算結合起來,把進項稅發票的認證、抵扣、應納稅額的計算及涉稅的支出結合起來,實現票據、采購、核算、納稅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提高財務核算的准確性,減少稅務風險。建立增值稅信息管理系統,實時控制增值稅業務流程,實現財務、稅務、業務的協同管理,進而實現更加科學有效的增值稅管理。
四、以「營改增」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稅收籌劃
企業稅負的減輕,從不同程度上增強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了技術的創新,從長遠的角度看,「營改增」關繫到企業的戰略決策,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營改增」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應當合理地利用相關政策,結合銷項稅、進項稅、抵扣時間等實際情況,制訂出最優稅收籌方案,從而達到進一步減輕稅負的目的。
如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以按照科研項目進行值增稅的管理,因為科研項目在立項時就已經確認是否需要開具增值稅發票,是否可以抵扣,因此,在建立科研項目時就將能否抵稅的標識嵌入到科研項目名稱中,這樣使得項目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科研項目信息來判斷是否是抵稅,從而為以後的財務核算和稅收籌劃奠定基礎,做到科研項目納稅與抵扣相匹配,降低企業稅負,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對企業來說增值稅發票管理要形成真正的一套有力的內部控制體系,實現全方位的控制,同時,風險管控的手段要與時俱進,要關注到發票控制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切實做到全過程式控制制,即內部控制的原則要貫穿於內部控制的始終,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風險管控應確保全面性、有效性,為增值發票管理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並且科學規避風險,提高生產經營的穩定性。
總而言之,基於內部控制角度,談增值稅管理,強調管理內控機制的建立,強化對營改增稅制改革的適應。從建立健全稅務管理系統入手,從完善稅收籌劃出發,搭建更加良好的管理環境,建立更加完善的內控制度,確保科學有效的增值稅管理。
Ⅵ 稅務機關在對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哪些方面問題
這問題有點大,建議看下下面內容。
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從屬於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因此其制度設計原則與內部控制系統的設計原則思路基本一致,遵循五大原則。
全面、合法原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稅務風險管理,首先要基於法律文件、行業內的准則規范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確保其合法性。若企業的制度設計違背了法律規定,那麼內部控制的運行將會失效,從而造成企業的不良發展,使其陷入困境。其次,稅務風險管理需要貫穿於企業的各個層次和過程當中。從層次方面來看,企業中的每一員工都需要受到內部控制的制約,無論是領導層還是基層員工都必須遵守企業的稅務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從過程方面來說,企業應當對其管理過程中的所有環節都加以控制,包括計劃、決定、執行、監督和反饋等,保證控制過程的有效性,盡可能地降低企業稅務風險。
制衡原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要求企業在業務流程、許可權分配、機構設置和治理結構等方面形成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的關系,同時企業還需要兼顧運營效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監督檢查部門持續保持良好的獨立性是保證企業內部控制中稅務風險管理監督檢查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企業中各個層級的職員都不得擁有凌駕於內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權利。制衡原則具體包括授權和牽制原則。
牽制原則是指在設計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稅務風險管理體系時,任一事項的完成都必須由相互制約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來完成。授權原則要求企業在基於稅務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具體操作規章手續,根據崗位的不同需求,賦予每個職工不同的工作任務和職責許可權。
協調配合原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稅務風險管理,需要運用協調配合原則。為了避免扯皮和脫節現象的發生,稅務風險控制活動必須與企業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各方面協調同步的工作,從而降低企業內耗,確保企業運行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為了使企業稅務風險控制工作順利運行,其基礎是協調配合原則。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流暢性為協調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倘若稅務風險管理人員與相關人員之間溝通不順暢,那麼控制活動即使設計了再清晰的目標和措施也無濟於事——因為信息不暢會直接影響責任人不能與相關部門溝通達成一致,從而導致實施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保證信息交流與溝通流暢的前提下,稅務風險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要協調一致,以保證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指企業在實行稅務風險管理過程中,要爭取低成本高收益的控制效果。企業為了保證在經營過程中收益大於其成本,體現稅務風險管理的價值,應在稅務風險內部控制過程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則。若企業實施稅務風險控制活動的花費大於其給企業帶來的收益,那麼該控制活動是不經濟的。企業成本應與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並且只有在風險控制方案耗費的成本低於其能獲得的收入時,該風險控制方案才是合理、可行性的。
重點監控原則。對企業發揮作用大、影響范圍廣的關鍵點進行控制,即為企業的重點監控原則。企業在進行稅務風險內部控制時應對其投入大量精力,影響范圍廣的重要點進行把握,對影響程度有限的一般控制點無須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去控制。通過分析企業涉稅過程中的關鍵稅種,對其進行識別和評估,從而發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稅務風險,通過及時採取應對控制措施,對其進行重點監控。
Ⅶ 怎樣加強稅務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
一、內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於會計控制目前,不少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對內控制度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上,參與內控管理的也僅僅是財務人員。其實,內部控制從管理結構上來看,可由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個方面構成。會計控制主要是對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及財務活動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則是為保證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業務活動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業務目標的實現進行的控制。內部會計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層次,而內部管理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的框架層次。這兩個方面相互依託,縱橫交織,相互制約,形成了有效運行的單位內部管理的控制網路。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控制對單位的業務活動開展以及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指揮、調節、約束和促進,以使單位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層的有效執行,只能使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為此,內控制度的建立,必須注意管理各層面權力配置合理、責任明確;建立有效的激勵、監督與制衡機制,以保障內控制度的有效運行,從而實現單位的總目標。二、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任何單位的控制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單位內部控制的遵循和執行,以及奮斗目標、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管理人員必須樹立現代管理觀念,設立並遵守內控制度。同時設立合理的組織機構,確認相關的管理職能和報告關系,為每個組織劃分責任許可權,明確建立授權和分配責任的方法,因事設人、視能授權、責任到位,且責任與權利對等,以增強組織的控制意識。靈活運用計劃控制、目標控制、預算控制、定額控制、規章制度控制等各種管理控制方法,重視控制點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才能保證制度的真正落實,才能真正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三、構築嚴密的內部控制體系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具體應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業務的全過程中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後監督,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對其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上級主管部門管理並獨立於被審計部門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以上三個層次構築的內部控制體系對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和會計部門進行「防、堵、查」遞進式的監督控制,對於及時發現問題、防範和化解經營風險將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事後控制力度目前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側重於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對問題出現後的處置很少涉及。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是全過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於作出正確的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事中的控制則是讓單位活動按照一定的決策方向、目標運行;而事後控制則應側重於分析結果形成的原因,考核並作出評價、落實獎懲,找出存在的弱點及隱患,進而達到對單位內控制度有效性的評估,並對欠妥部分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為管理者提供製定未來計劃標準的依據。因此,必須加強事後控制,使單位及時、順利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單位的最終目標。總之,內部控制是衡量一個單位管理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單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則強、失控則弱、無控則亂。李金華審計長要求加強管理,完善內部控制,的的確確是每個單位的當務之急。
Ⅷ 如何防範企業納稅風險
一、納稅風險的表現
企業納稅風險主要包括財務、法律兩個方面,主要表現為企業財務方面受到損失,但也存在因違法受到處罰及喪失企業信譽風險。具體表現為:
一是企業盲目納稅。企業由於財務人員的工作疏忽或缺乏必要的稅務知識忘繳或少繳了稅,或由於對稅收優惠政策的無知無故多繳納了稅款;
二是企業納稅籌劃方案的失敗,籌劃結果小於預期值,籌劃成本大於籌劃帶來的收益,其結果大致分為以下兩類:一、違反稅收法律法規而少納稅,這可能造成的後果有罰款,多交滯納金,降低納稅企業的信譽等不良後果,不僅企業會受到稅務行政處罰,甚至相關財務人員也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二、稅法使用不當,盲目交稅,多納稅款,增加不必要的稅務成本,而導致企業利潤的流失。
二、納稅風險的特徵
(一)客觀存在性。稅收的特點是強制性、固定性和無償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企業的納稅風險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企業必須依據稅法規定納稅。只要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不論虧損或盈利都會涉及稅收,我們無法迴避納稅風險的客觀存在,不同行業、經營規模、資金狀況的企業表現出不同類型的納稅風險。
(二)可控性。納稅風險雖具有客觀存在性,但風險是可控的,風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的一種反應,是可以通過對現實經營狀況的觀察、參照經驗而加以控制的,運用科學有效的控制措施,掌握風險的規律,形成一套合理的降低納稅風險的內部管理體系,可以提高企業應對納稅風險的能力。
(三)主觀判斷性。納稅風險是主客觀原因相互作用下引起的,一方面,企業納稅風險的產生與企業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密切相關,業務素質高、抗風險意識強的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可以建立合理的納稅風險防範體系,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正確識別、預防納稅風險;另一方面,納稅風險也與稅務機關的行政執法水平密切相關,稅務部門有時會對企業依法納稅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誤認為屬於違法行為,這也會造成企業的納稅風險。
三、企業納稅風險形成的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納稅風險分布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它的形成是企業內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對納稅風險首先要正確識別風險形成的因素,納稅風險的來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內部原因
1.企業管理者理念缺失。
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管理理念做為企業發展的標桿,會影響企業的納稅行為,錯誤的納稅理念會造成企業納稅風險的形成。一是部分企業管理人員認為通過社會關系、打法律擦邊球就可以少繳稅款,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懷著僥幸心理偷稅漏稅,濫用職權指使會計人員做出與稅法相悖的行為,長此以往必然會增加企業的納稅風險。二是有企業管理者在稅收問題上進入「稅是財務上的事」的誤區,由於欠缺應對納稅風險意識,單純的認為沒有收到稅務部門的處罰便不具備納稅風險,輕視納稅管理問題,以不懂稅法為理由而推脫應承擔的納稅義務,將納稅問題全權交由財務人員負責,在決策、開展業務、簽訂合同時通常不考慮納稅因素,財務部門繳納稅款時更是無人監管,造成企業納稅風險的形成。這些問題在日後都會成為影響企業的納稅風險的因素。
2.企業財務人員納稅意識缺失。
稅收問題直接關系著企業的切身利益,任何企業運營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繳納的稅款作為企業一項重大成本支出,一定程度上會削減企業的利潤,一些企業會計人員缺少正確的納稅意識,為獲取管理人員的重視,減少納稅成本,雖然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繳稅的義務,但為了企業經營利潤的不流失不惜隱匿實際銷售收入,違法不申報。
3.企業涉稅人員素質低,責任心不足
企業生產經營與風險控制的有序進行,不僅需要員工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還需要高素質與良好的品行。目前,部分企業涉稅人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都有待提高,企業員工素質較低,責任心不足,在處理涉稅業務時出現的差錯率就會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現非故意性的違規事件;企業管理層缺少職業謹慎性與專業判斷力,一味追求近期利益,只知以權謀私,認為與稅務人員搞好關系便能避免納稅風險;企業財務人員身兼數職,缺少責任心而不合規定的處理發票、會計核算處理馬虎不得當、納稅申報不及時、稅額計算中有所遺漏也不予檢查,雖然很多都不是故意進行的違法行為,但也會給企業帶來不可避免的納稅風險。
4.企業不當稅收籌劃。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納稅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違法的情況下進行稅收籌劃減免稅負是毋庸置疑的。稅收籌劃作為企業內部減少納稅成本的生產經營行為,籌劃方案的確定與與實施都由納稅人主觀選擇,但方案是否合法有效、取決於稅務機關對籌劃方案的認定,如果方案並不能符合法定規定,則會被稅務機關認定為避稅,不僅沒有利益流入還會帶來罰款等納稅風險。
5.企業與稅務部門溝通不暢。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稅務部門的溝通能力極為重要,一些企業財務人員因為性格等原因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對稅務人員的疑問回答含糊或對自己的賬務處理難以解釋清楚,導致企業與稅務機關的核查不能相互配合;還有些納稅人往往以稅務人員的意見為主,沒有平等自己與稅務征管人員之間的地位,出現意見,為了息事寧人常常放棄自己的正確主張。
(二)企業外部原因
1.稅收法規原因。
目前我國稅法體系還不完善,為了致力於讓征納雙方有法可依,財政部、國稅總局與各級稅務機關頒布的稅收法規、規范性文件數量眾多。每年對稅收政策的解釋也隨著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衍生、不斷變化,稅收政策具有不穩定性,對於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整,也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的發展,達到調節經濟、宏觀調控的目的,但企業管理層及財務人員有時不能及時動態關注到稅收政策的調整,而將過往的合法納稅變為不合法,就會出現核算失誤,造成多繳稅或少繳稅的風險,會增加企業的納稅風險。
2.征納雙方對稅收政策理解執行不同。
在部分實際涉稅業務中,現行的一系例的稅收法律政策規定模糊,繁雜的稅收法律法規使納稅人理解上產生偏差,甚至稅務人員也難免出現差錯,征管人員與納稅人員對稅收政策理解與執行不同,客觀上就會對處於被動地位的納稅人增加風險。
四、企業納稅風險的控制
納稅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企業都無法完全消除納稅風險,但是,風險是可以通過合理手段加以防範與控制的,企業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風險,也應積極應對與防範,從根本上遏制風險的萌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樹立正確納稅理念
企業管理層應樹立納稅風險管理理念,將納稅風險的管理作為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的管理決策中,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對出現的違規涉稅行為及時進行遏制與糾正;其次,企業管理者應意識到,納稅風險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應高度重視企業內部自上而下的緊密配合,企業應將納稅風險控制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將預防風險的意識貫穿各個部門,在合同簽訂、業務處理、稅務處理等方面加強監管;企業管理層在樹立納稅管理意識的同時,也要主動關心稅收法律的更新,通過合理途徑表達對稅收法律的訴求減少企業納稅風險。
(二)提升財務人員業務素質
企業的涉稅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與專業素質,依法正確進行登記、設置賬薄、如實申報、按時繳稅等義務。財務人員在會計核算中,運用專業知識和會計政策,在眾多可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中,通過比較分析,制定最適用於本企業的,確定納稅計算的基礎,熟練掌握會計准則,確認成本、費用、損失等稅法差異及差異額,做好合理的納稅調整以此計算納稅金額;關注稅收政策,充分了解、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做出符合國家政策與實現企業利益的合理納稅方案。
(三)健全企業納稅風險管理體系
健全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是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任務。就目前而言,企業納稅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特殊性與多變性,其應對措施應隨之而改變。這就要求企業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上,而應該將納稅風險問題安排在日常經營管理中,系統的規劃出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
(四)加強對外溝通能力
良好的社會關系是規避風險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與稅務機關的交流。企業的稅收公共關系是指企業為了塑造自身良好的組織形象,影響稅務機關及社會對企業納稅行為的反應而開展的活動。建立良好的征納雙方關系,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與稅務機關溝通配合,支持稅務機關的工作。比如在接受稅務檢查時,作為財務人員,要秉持合理合法的原則,通過溝通向稅務機關闡明稅收處理思路與方法,尋求稅務人員的理解與支持。
(五)規范稅務機關執法行為
稅務機關嚴格遵守稅收法律,通過崗位責任制的建設,防止執法權力的濫用,完善納稅服務體系,提高納稅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健全征管執法責任制與考核體系,增強稅收征管人員的管理水平與隊伍素質,一方面抓好稅收工作的薄弱環節,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徵收管理質量,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培養人才道路,通過教育、培訓學習等途徑提高幹部的業務能力與水平,加強稅務執法人員隊伍建設,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依法接受納稅企業的監督,稅務機關在執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六)加強稅法普法宣傳工作
全方位開展稅法宣傳,擴大納稅信息的輸出渠道,整合稅收信息,通過稅務信息公開網站,及時更新網站內容,通過宣傳,讓納稅人充分了解納稅人的義務與權力,使企業納稅人加強對自身權益的保護,准確進行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降低企業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帶來的納稅風險。
(七)建設服務性稅務機關
優質的納稅服務態度可以滿足納稅人得到尊重的期望,構建以納稅人為核心,文明、便捷、公平的服務體系,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社會,充分利用當代技術手段,建立更新稅務網站,提供相關的稅收政策在線咨詢與解答、專設納稅咨詢電話、納稅服務大廳增加專門咨詢窗口,為納稅人提供便捷、友好的納稅服務,提升納稅人員的滿意度。通過稅務工作者文明禮貌的待人方式,良好的工作態度與精神風貌,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納稅人,建立新型征納關系,提高納稅遵從度,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從而構建良好的納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