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大荔扶貧

大荔扶貧

發布時間: 2020-11-21 05:29:56

① 大荔縣 十二五 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是什麼

三、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提升西安特大中心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保留古城風貌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大都市的要求,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加快交通、通信、信息、天然氣氣化、給排水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社會綜合服務,創造文明、舒適、便利、高效的生產、生活和投資環境。一是加強老城區改造,完善道路網路,優化建築布局,加強綠化凈化,建成既保有古城風貌又具有現代特色和優美景觀的大都市。二是抓緊建設城市氣化、城(電)網改造、新環城路、繞城高速、環城綠帶、城市地鐵、鐵路樞紐、機場改造等建設工程,提升西安在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建成國家一級航空港。三是加強城市信息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寬頻傳輸網,加快建設接入網,發展公用信息平台,建成我國西部地區信息港。四是加強城市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整治,結合渭河污染治理和秦嶺北麓生態建設,加強城區及周邊環境建設,構築良性城市生態圈。
2、提升產業功能,增強發展實力。通過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技術提升,努力加強城市的產業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要以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託,以計算機軟體、通信設備、航空航天、自動控制與智能設備、新型生物醫葯與食品等為重點,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培植壯大信息、旅遊、咨詢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科技、教育、金融和商貿,推進傳統產業向以高技術為主導的現代工業和新型服務業轉移,把西安建設為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技術產業化基地、國際旅遊大都市、全國科教中心、西北地區最大的技術裝備基地和信息、商貿、金融中心。
3、建設西安都市圈。西安與咸陽、渭南、銅川、楊凌及商州市的距離皆在100公里以內,相互影響和作用較大,同時西安在向外擴散中也將帶動市區外圍衛星城鎮的發展建設,在關中中部地區將形成以西安為中心、大中小城市連綿分布的發達的城市集聚區。對這一地區,今後要按西安大都市圈的模式,加強統一規劃和建設,發揮西安特大城市的綜合帶動作用,強化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功能整合,實現共同發展,提高整體建設效果和發展水平。西安都市圈要依託西安密集的智力資本,以西安高新區、楊凌高新區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加強與咸陽、渭南、銅川開發區的有機聯系和協調,帶動加快開發和聯動建設,使該地區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科技、體制創新和擴大開放的先頭地區。根據各城市及周圍地區的特點,按照發揮綜合優勢的要求,通過改造傳統產業和培植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電子與通信設備等裝備工業,精細能源化工和建材工業,生物醫葯、食品、現代種養業和林果業,旅遊、商貿、金融、高教科研和信息服務業,建立以高科技為支撐的都市現代產業-城郊型新興產業-遠郊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高成長的現代經濟核心區。
(二)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1、寶雞、延安、榆林、漢中、安康市,要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寶雞市盡快增設東部虢鎮區和西部拓平區,東擴建設現代工商區,西延建設城市自然風景和生態涵養區,加強城市氣化、渭河河道整治和鐵路樞紐工程建設,盡快建成現市區通虢鎮的城市道路和連接天水、鳳翔、隴縣的高等級公路。以高技術為主導重點發展機電一體化、微電子信息、有色和稀有材料、食品加工業。建成關中西部綜合性社會經濟中心,中國西部交通樞紐,國家級生態城市,西北地區現代工業裝備基地,陝甘寧比鄰地區工業、商貿、金融中心。
延安市要加快城區改造和生態建設,盡快建成北通綏德和靖邊、南達銅川西安、東通壺口的高等級公路,增強城市經濟功能和對全市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其成為全國性旅遊文化名城,陝北南部的政治、文化科教、金融、商貿和輕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
榆林市要加強生態建設,提高環境承載能力;加快城市設施建設,強化交通通信、金融保險、科技教育和商貿職能,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加快煤炭、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和深加工,積極改造輕紡工業,綜合發展第三產業,推廣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建成以能源重化工為主,跨晉、陝、寧、內蒙古接壤地區的中心城市。
漢中市要按照組團式總體規劃,加強市區調整建設,壯大規模,增強實力。加快建設通達西安、安康,連接寶雞、綿陽、隴南的交通干線,改擴建漢中機場,在統籌考慮南鄭縣城、大河坎鎮、勉陽鎮、定軍山鎮、博望鎮、老莊鎮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城市水、能、信、路網路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為更大發展創造條件。積極發展綠色產業以及機械、旅遊、文教、商貿等產業,建成陝、甘、川接壤地區的工業、商貿、旅遊中心城市。
安康市要搞好城區建設布局調整,近期加強張灘、官廟建設,遠期向五里鎮布局,形成一市多鎮格局。加快生物、礦產資源開發,積極改造食品、醫葯化工、紡織工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快工業化步伐。建設交通樞紐,開發瀛湖水域,發展旅遊商貿,建成陝、鄂、川接壤地帶的商貿、旅遊城市和區域性工業中心城市。
2、咸陽、楊凌、銅川、渭南和商州市,要加強與西安的聯合和有機協調。
咸陽市要作為西安市的輔助中心來發展,與西安市有機協調,統籌建設基礎設施,分工合作發展產業,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旅遊、電子、化工、醫葯保健和科技文化城市。
楊凌要依託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進一步加強與西安的聯系,盡快建成西安都市圈中重要的科技園區,並努力服務於我國北方節水農業基地建設和農產品深加工生產,強化經濟實力。2005年後擬設楊凌市,由省直轄。
銅川市作為西安北部的重要一翼,要加快建設新區,改造利用老區,統籌規劃建設耀縣縣城,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樹立文明城市形象;加快連接渭北東西的交通建設,加強與西安的經濟聯系;積極改造煤炭、建材工業,依託西安發展旅遊、特色食品和配套機械工業,推動產業綜合發展。
渭南市要在繼續加快新區建設的同時,加強對老城區的改造,建設城市氣化與供水工程,提高城建水平;加快市區與周圍地域的高等級公路建設,形成輻射市域、連接商洛、通達東西的交通網路;要緊密聯接西安,著力強化工業、商貿職能,增強對關中東部的輻射帶動作用。
商洛市離西安市區不到100公里,要依託西安,結合山地開發,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城區設施條件,建設連接各縣的交通網路,增強對周圍地區的商貿、信息、技術服務。
(三)加快縣城和重點鎮建設。
1、促進社會經濟要素向縣城和重點鎮集中。通過加強扶貧移民、生態移民、建立鄉鎮企業小區、建設農貿和工業品銷售市場、建設文化教育衛生和交通通信設施,促進農村人口、鄉鎮企業、農村商貿、服務設施相對向縣城和重點鎮集中。改變過去小城鎮發展普遍開花,分散建鎮,設施落後,環境差亂,效益低下,經濟不強,缺乏發展後勁的狀況。要把縣城和重點鎮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農村社會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縣城和重點鎮成為縣域經濟、文化、科教中心。城鎮集中分布區和地區中心城市周邊的小城鎮,要納入區域城鎮體系和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加強統一建設,推動協調發展,成為服務於中心城市的衛星城鎮或承擔中心城市部分特定功能的功能型城市。
2、實施重點城鎮建設計劃。為了加快縣城和重點鎮建設,省上實施"重點城鎮建設計劃"。在現有的縣級市和今後10年左右有條件設市或區的縣中,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城鎮,加上各縣縣城,作為今後5到10年全省小城鎮建設的重點,採取靈活政策,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建設。計劃將現有的83個縣城和以下29個城鎮作為全省的重點建設城鎮:長安郭杜鎮、戶縣餘下鎮、周至啞柏鎮、寶雞陽平鎮、岐山蔡家坡鎮、鳳翔陳村鎮、扶風絳帳鎮、眉縣常興鎮、三原大程鎮、涇陽永樂鎮、興平底張鎮、禮泉煙霞鎮、富平莊裡鎮、韓城龍門鎮、蒲城孫鎮、華縣杏林鎮、華陰桃下鎮、城固老莊鎮、勉縣定軍山鎮、洋縣謝村鎮、安康五里鎮、旬陽蜀河鎮、榆林鎮川鎮、神木大柳塔鎮、洛川交口河鎮、黃陵店頭鎮、延川永坪鎮、商州沙河子鎮、洛南永豐鎮。經過5~10年的建設,這些城鎮要在設施建設和城鎮面貌上有顯著變化,基本達到功能健全,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環境整潔。經濟上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突出特色。
3、建立一批省和地市級的鄉鎮企業小區。"十五"期間,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分期分批有步驟地在一些區位條件更優的重點城鎮,建立一批省級和地市級的鄉鎮企業小區,創造優越環境,加強設施建設,促進集中布局,為全省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做示範。
(四)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城鎮群建設。
1、重點建設好關中隴海沿線城鎮帶。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進一步促進關中地區特別是隴海沿線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加強隴海沿線城鎮建設,加快城鎮化步伐,創造了有利條件和良好機遇。該帶要以西安為中心,建成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具有較高水平的城市連綿帶。在該帶內,根據城市之間、城市與區域之間的行政、經濟、社會關系和歷史淵源,將形成既相互交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三個城市群:關中中部將按西安大都市圈來發展建設,關中西部和東部將分別形成以寶雞市和渭南市為中心的城市群。
關中西部地區,今後5到10年將先後撤縣設虢鎮區、拓平區和岐山、鳳翔、常興(眉縣)、扶風市,形成以寶雞市區為中心的城市群。
關中東部地區,今後5到10年擬撤縣設蒲城市、富平市、大荔市和市轄華州區,形成以渭南市區為中心,與西安大都市圈緊密結合,向東延伸發展的城市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山西運城和臨汾、河南三門峽的聯合與協作,共同發展。
2、加強陝南漢江沿岸城鎮建設。要在加強漢中、安康和商州市建設的同時,集中建設好漢江沿岸主要城鎮,形成陝南城鎮帶。該帶東段,以安康市為中心,以縣城和縣域重點城鎮建設為主,以發展食品、醫葯、絲紡、電力、旅遊為主,形成陝南東部城鎮群。該帶西段,今後將先後撤縣設南鄭、勉縣、城固、洋州、略陽等市轄區或小城市,形成陝南西部城鎮群。該城鎮群的內圈層以漢中市區為核心,以城固、大河坎和勉縣為二級中心形成團組布局,外圍以略陽市、洋州市和其他縣鎮為重點加強建設。
3、加快陝北西包鐵路沿線城鎮建設。以榆林、延安為中心,強化西包鐵路沿線城鎮帶、經濟帶的作用。陝北南部,"十五"期間將新設黃陵、洛川兩個小城市,主要沿西包鐵路西延段,以延安市為中心,以小城鎮為主,形成城鎮帶。陝北北部,今後將新設神木、靖邊、綏德、府谷等小城市。要以榆林市為核心,神木和靖邊市為二級工業中心,綏德市為文化、教育、通信中心,加強城鎮群建設。陝北城鎮群建設布局要堅持生態原則,按照"田園城鎮"模式,結合工礦區的布點,採取小規模城鎮"多點布局"方式。要通過加強城鎮綜合建設的方式,圍繞資源開發,加強區域交通、通信、引供水工程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等綜合配套,積極推廣節水、環保技術,實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基本條件的改善,積極實施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
(五)建立健全城鎮化推進機制。
1、加強規劃和宏觀管理。根據新的形勢,編制和修訂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重點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時加強對西安都市圈和主要城鎮集聚區的統一規劃。把城市建設和城鎮體系發展納入全省社會經濟計劃,把社會文明進步、經濟布局和城市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產業發展要成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在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首先要加強城鎮建設。加強城鎮規劃與交通、土地、水利、生態環境等規劃的銜接。結合加強開發區、鄉鎮企業小區、城鎮通信商貿科教文衛基礎設施等的建設,相應推出一整套推動城鎮集中建設的政策和辦法。抓緊研究制定關於集中建設重點城鎮、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城鎮用地制度等實施方案和管理條例。
2、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要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地位,加大政府預算內外資金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城市道路、綠化、供排水、污染和垃圾處理等基礎性工程,要加大財政投入;對城市氣化、公共交通、集中供熱、供電等建設的貸款,實行財政貼息;充分利用國家向西部傾斜的政策,積極組織一批關鍵性重大項目,爭取國家更多投資;實行城市道路建設和管理部門按一定比例劃取交通部門徵收的車購費和養路費等,專項用於城市道路和環境設施建設;對污染、垃圾處理等政府管理的基礎設施,實行有償使用,合理收費,然後再投資於這類設施建設;把城市土地出讓金納入政府專項管理,再將其大部分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要盡快改變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方式,成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公司,把政府預算內外資金及土地收入統籌起來,作為公司的資本金投入,委託公司運作。
廣開社會投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實行傾斜政策,鼓勵企業及各種非國有投資主體採取獨資、參股、聯合投資等方式,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盡快設立城建債券,廣籌社會資金,允許那些急需發展、條件成熟、效益較好的城市設施項目,發行一定規模的建設債券;三是要加強宣傳和招商,積極引入BOT、BLT、特許權經營、股權轉讓等建設與融資方式,根據不同建設項目,可適當放寬外商投資股份比例,加大吸引外資和東部地區投資的力度。
3、實行設施市場化管理,鼓勵發展非國有經濟。對城市設施實行市場化管理、企業化經營。逐步推進市政管理企業化,實行股份制,對重大城鎮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可實行國有控股、一般設施實行國有參股或者完全放開。鼓勵社會單位、私人興辦企業,經營市政設施維護、垃圾清掃和運輸等業務,並給予工商登記、租房、選址、貸款、稅收等優先、優惠條件。有步驟地放開城市設施服務價格,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按照經營方式實行有償使用,形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積累與滾動建設機制。積極引導一批市政管理股份制企業壯大發展,支持上市發行股票。
鼓勵加快發展城鎮非國有經濟。加大銀行、信用社等對集體、個體投資的信貸投入,建立和完善專門為鄉鎮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和個私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業務或機構;建立為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私有企業發展生產融資提供信用擔保的貸款風險儲備金;對符合信貸條件的企業改造、建設項目,可實行資產抵押擔保;建立健全有關法規制度,積極為具備條件的私有、集體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鋪路。
4、創新體制和制定鼓勵政策,促進城鄉互融互通。加快戶籍制度、城鎮住房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鎮綜合管理制度改革,解除農民進城的制度約束。戶籍管理上實行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用制定準入條件取代"農轉非"計劃指標,用核准登記制替代行政審批制。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完全放開農民進城的戶籍限制;在大城市,實行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進城農民和外地人口,郊區土地被徵用的農民及家屬,高層次人才及家屬,均可根據本人自願轉為城鎮戶口。對在城鎮落戶的農民,一律不得收取城鎮增容費等其他類似費用,在醫療、養老保障和子女上學、參軍、就業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建立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體,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
實行促進城鄉、城城交流的優惠政策。加強城鎮"安居工程"的統一規劃建設,向農民開展城鎮住房信貸,為農民進城購買住房創造條件。對從鄉村遷入縣城或其他縣域中心城鎮的鄉鎮企業,實行以原來廠區土地換置城鎮新的工廠建設用地,免收置換部分土地的購置費。政府採取建立鄉鎮企業小區等形式,加強鄉鎮企業外圍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等設施的投資建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實行貸款、土地、稅收、個人工資和優價住房等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城市科研、教育、文化、金融、保險、醫療、工業、商貿、運輸、通信等企事業單位及人才,到小城鎮設立、領辦服務性和生產性企事業單位。
5、實行積極的土地經營管理政策。城鎮建設用地管理,實行以縣區為單位,在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前提下,把住宅地指標、鄉鎮企業建設用地指標、公益事業建設用地指標捆起來,統籌安排使用,集中支持重點城鎮建設。調整地區間用地結構,改變按行政區劃實行土地動態平衡的辦法,按不同地區人口和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供應城鎮建設用地。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城農民可自願保留或轉讓承包地和宅基地,允許其有償向種田能手轉讓,作為其進城的啟動資金。逐步實行農民可以用原有農村宅基地置換城鎮住宅建設用地。
盤活城鎮土地資源。對開發利用山坡地、河灘地、荒地等城鎮土地開發建設項目,採取價格優惠和免繳或少繳土地購置稅的政策。以實行土地批租等方式盤活土地資產,將收益再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對西安、寶雞、咸陽等大中城市老城區改造項目、市區生產企業向外搬遷的土地出讓項目,小城鎮改造舊鎮區、盤活舊房和一些個人或單位閑置土地等存量土地置換、開發利用,實行免徵土地購置稅、債權債務轉移使用等政策。對城市新建區和城市集中分布區的交通干線兩側的土地開發,可實行政府先搞七通一平,或先建經營性用房、生產車間等,然後有償出售,推動開發經營,引導工、商、服務業集聚發展。擴大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招標、拍賣比例,推行年租制,規范城鎮土地一級市場。

② 得了血吸蟲病住院治療15天單位怎樣發放工資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報告
「標題注釋」為了實際了解當前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情況,客觀地研究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財政部農業司於2003年7月初派出4個調查組赴浙江、陝西、四川、河南進行調研。
「內容提要」本報告首先探討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4省典型縣的實際調查情況,描述了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的現狀,探討了在轉型期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選擇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政/農村公共產品/財政支出/研究
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社會資源要素和財政資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業和城市傾斜,使一度縮小的城鄉差距再度拉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而且對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產品相對私人產品而言,主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無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無法由私人提供。就農村居民的國民性質而言,應該享受同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樣。然而,由於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弱質產業,加之農民是低收入低積累的弱勢群體。因此,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范圍界定相對城市來講要寬一些。從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看,由政府公共財政覆蓋的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包括農村基層政府、村組織的行政服務,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鄉村道路、清潔飲水)、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大江大河治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灌溉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系統、農業信息系統)、農業科技進步(基礎研究、重大技術成果的中試和推廣示範)、農村抗災救災、農村公共衛生防疫、農村扶貧開發等。另一類是准公共產品,即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醫療救助、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現狀
從目前財政支出的范圍看,公共財政基本涉及了農村所有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領域,但投入不足,總體覆蓋力度不夠,城鄉差距較大;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狀況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公共財政覆蓋范圍狹窄,問題比較集中,矛盾比較尖銳。
(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中西部地區鄉村道路條件較差。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鄉村道路的投入,1999—2002年,國家累計投入鄉村道路資金315億元(註:有關鄉村道路的資料來自財政部經建司的《情況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財政扶貧資金中的40億元以工代賑資金也主要用於貧困地區鄉村道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部地區農村行路難的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道路交通落後的狀況。目前全國有261個鄉鎮、5.4萬個村不通公路;在全國104.3萬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無路面里程中,農村公路就有92.3萬公里,佔88.5%;還有未納入統計的村與村之間的簡易公路約120萬公里。很多地方農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災能力低,路況差。實地調研的中西部三個縣中,河南省西平縣尚有29個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況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陝西省大荔縣有93個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縣目前公路未通村408個。
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基本生存條件無法保障。2000年初,我國有502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其中,2423萬人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遺留下來的,預計2003年年底解決。其餘2597萬人是近年來由於氣候乾旱、水源變化等原因新增的飲水困難人口,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實地調研的四個縣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農民能夠用上清潔的自來水外,中西部地區三個縣不僅存在人畜飲水困難問題,西平縣有32個村沒有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涉及2萬多人;大荔縣未解決人畜飲水的村220個,涉及人口33萬人,大牲畜7.5萬頭;三台縣目前有102個村6萬多人飲水困難,有4個嚴重缺水村和16個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飲水困難外,目前中西部地區很多農村飲水達不到清潔飲用標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二)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方面(註:全國資料來自財政部社保司「關於農村公共衛生問題」課題報告)
無論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城鄉醫療和衛生存在著巨大差距。全國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農村嬰兒死亡率是城鎮的4倍左右,孕婦死亡率是城鎮的2.4倍,農村人均期望壽命比城市低6歲,農村中一些已經得到控制的地方病、傳染病如血吸蟲病等發病率出現反彈甚至死灰復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00年間,政府投入農村衛生的支出690億元,占衛生總預算支出的15.9%,農村衛生投入10年僅增長48.5%。2000年政府衛生預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於農村。即使在東部地區的浙江省上虞市,2002年財政預算中用於城鄉醫療衛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嚴重落後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醫療條件差,服務能力低。農民就醫主要是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相比較而言,縣級醫院無論在投入或設備條件方面均遠遠好於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村級診療室的醫療器材僅限於體溫計、血壓計等,從業人員中9.2%是小學畢業,67.8%是普通初中畢業,僅能診治一般小病。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條件差,設備陳舊,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為20世紀60、70年代配備的設備;衛技人員中,本科學歷以上的佔1.4%,大專學歷佔9%。二是農村醫療收費相對較高,大病統籌合作醫療步履維艱。1991—2000年農民每人次平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別增長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7%。農民輕易不敢上醫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極有可能陷於貧困。據問卷調查,四川省三台縣盧溪鎮農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5.31%,古井鎮為8.14%,魯班鎮為10.91%,我們走訪的四川省三台縣幾戶特困戶,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經成為農民致貧的主要因素。現在全國只有10%的村有合作醫療,而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我們實地調研的縣(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開始了試點。
(三)農村教育方面
我國現行農村教育體制是地方負責、以縣為主的體制,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縣鄉財政和農民集資,中央和省市一級的教育經費主要用於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用於農村基礎教育的比重很低。2001年,財政預算內農村教育支出738.6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農村教育支出97.32億元,僅佔13.17%。盡管近年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來,中央和省市一級財政增加了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佔很小的比重。據調查,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一是教師工資基本解決,硬體設施差距很大。我們調研的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學校校舍、設備、操場等硬體設施普遍落後。陝西省大荔縣還有危、漏校舍面積3.6萬平方米。2001年開始實行「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到2002年底,中央資金支持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兵團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總量達120億元,改造D 類危房(最危險的)面積3000萬平方米,全國中小學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礎教育費用較高,農民無法承受。根據對河南、陝西、四川的農戶的直接問卷調查,農村子女上學費用是目前農戶家庭最大的開支。陝西省大荔縣2002年平均農民家庭支出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學2714.07元,佔35%。寶雞縣2002年農民家庭平均支出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學2334.67元,佔28%。四川省三台縣古井鎮接受問卷調查的30戶農民中,上學支出占農民家庭消費支出為33.47%,盧溪鎮為30.57%,魯班鎮為28.75%。有些孩子因為支付不起學費而中途退學。當地農民說「學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學的孩子卻少了」。三是師資水平低,教育質量不高。目前由於工資、住房及其他條件原因,農村中小學中一些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或流向城市,或離開教學崗位,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難以保證,升學率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失學率相對較低,進入高中階段失學率劇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幾分需要繳上萬元而失學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時,農村就業技能培訓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門或機構舉辦,只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才能參加,而大多數農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業技能培訓,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就業時也只能幹一些粗活、重活、臟活,非常不穩定。
(四)農村社會保障問題
盡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對農村特困戶的救助辦法,但目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區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已經初步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農村特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廣西2003年出台了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但上述地區農村人口只佔全國農村人口16.56%,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非常低。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
目前,國家財政對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的支持已經體現在各個科目的預算安排上,但投入總量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有效性不強。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財政供養的農業事業單位人員過多,用於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支出過多,一些本該由市場調節或由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也由政府財政負擔。而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所佔比重很低。
(六)農村基層機構運轉方面
縣、鄉(鎮)負債現象嚴重。實地調查的中西部地區3個縣,縣、鄉、村都存在債務。河南省西平縣目前縣、鄉、村債務累計達2.2億元,其中鄉村債務高達1.4億元;河南省滑縣截止2002年底,歷年滾存赤字2212萬元,全縣債務總計2.9億元;四川省三台縣累計赤字6123萬元,全縣債務總計11億元(5倍於2002年縣財政收入)。
由於財政困難,中西部地區大多數鄉鎮黨政機構的辦公經費標准低,運轉發生困難,鄉鎮幹部工資大多是「裸體工資」,並且不能正常發放。
造成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體質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行體制導致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二元結構,城鄉投入差距明顯。我國現行的體制格局是以工業和城市為中心,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帶有特別明顯的工業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基本由公共財政供給,如公共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農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盡管各級財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較而言,無論是總量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是很低的。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國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330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3%,如果扣除國債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11%左右。實地調研的河南省滑縣,總人口為122萬人,農業人口為113萬人,占總人口的93%。2002年全縣人均公共建設財政投入為131元,而農村人均公共建設投入為7.55元,僅相當於人均水平的5.8%。其次,縣鄉兩級財力有限,無力保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目前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承擔,而縣鄉兩級財力困窘,難以提供有力支持。1998—2002年河南省西平縣用於支持鄉鎮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不包括農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別是1009萬元、1028萬元、1171萬元、1013萬元和1172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7%、6%、6%、4.9%和4.5%,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其他各縣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第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財權和事權不對稱。現行體制下,中央與地方雖然劃分了財權,但事權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別是在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本該由上級政府投資的公共產品,有的卻通過轉移事權交由下級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員會還承擔了較多的政務,供給主體錯位現象嚴重。如:基礎教育、計劃生育都是基本國策,涉及整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應該由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但目前這些事權主要由縣、鄉政府以及村承擔,中央和省一級負擔的比例比較低。第四,稅費改革留下的投資缺口暫時還無法彌補。以前,村集體興辦公共事業主要靠提留統籌和攤派集資。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從制度上規范了農民的稅賦,剎住了面向農民的各種集資、攤派、收費行為。但目前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僅能保證基層政權的運轉和農村教育的需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家規定每人每年不超過15元的標准和「一事一議」
三、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國家財力有限,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認真考慮。
(一)持續工業化和城市化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歷史時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城鄉資源配置結構、人口分布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等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客觀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必然選擇。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公共財政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要適當,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成本問題
我國現有鄉鎮3.9萬個,行政村69.5萬個(註:中國農村經濟主要數據1978—2002,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3),按自然村計算,村數更多。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不僅需要龐大的財政支出,國家財政負擔不起,而且組織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時,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莊和鄉鎮將會合並,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還會造成公共財政資源的浪費和配置失效。從日本的「並村運動」和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實踐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於中國的日韓兩國,農村人口的相應集中和居住鄉村的適當合並,對於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和公共財政資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鄉差別的客觀存在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縮小發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說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內涵之一。但應當強調的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還不可能消除這種差距。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動力之一。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得到扭轉」。所以,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要承認城鄉差別的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滯後的問題,逐步扭轉「三大差別」,而不能強求農村道路、飲水、學校、文體、路燈、垃圾站等公共事務達到與城市一樣的標准,這是不切實際和不現實的。
(四)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2002年,我國東南發達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過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區的平均水平還不到600美元。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309元,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僅為1741元。當浙江省上虞市的農民開始考慮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時,中西部的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為吃水用水發愁;當上虞市農民開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天,從土裡刨食;當上虞市農民生意開始做到國外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樣的世界;當上虞市農民家用電器升級換代,轎車、洋樓進入百姓家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可能連電都用不上或用不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在制定農村公共服務和小康建設目標和政策時,要承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性,在這個基礎上,區別對待,分類、合理設計和制定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目標、標准等指標,絕不能一刀切。
(五)財政體制和財力格局
分稅制規范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調動了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增強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初步建立了較為規范的轉移支付體系,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於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的體制因素,財政體制的不完善使得財力分配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財力逐級上收,中央和省一級財力在整個國家財力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對加強宏觀調控和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建設是必要的,但縣鄉財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無法得到保證。二是1994年的分稅制是在當時財政收支包干基數的基礎上確定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情況的變化,這些收支基數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區間財力差異進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縣為2.1億元,河南省西平縣和陝西省大荔縣不足1億元,與浙江省上虞市的財力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現行財力格局決定了不同級次和地區間公共財政的支出能力,客觀上也決定了現階段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支出主要應由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承擔,不同地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選擇也應有所區別。對中西部地區而言,政府財力的狀況決定了這些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於求成。
(六)區分輕重緩急,統籌兼顧,突出解決主要矛盾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公共服務的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來越高程度滿足的問題,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發展需要得到實現的問題。發展需要不僅包括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閑等,而且包括社會意義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會競爭技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等,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非常嚴重,不要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連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我國財政經濟實力還不雄厚,解決人口和幅員面積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農村問題,難度很大,任務十分艱巨。在思想認識上,既不能悲觀喪氣,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樂觀,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在策略上,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分清緩急,有先有後,統籌兼顧,逐次解決。
四、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整上同時做文章,重點是增量調整,逐步加大解決「三農」問題的投入力度。存量調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現有財政資源,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財政投入;調整壓縮糧食流通領域的財政補貼,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調整政府農業管理職能配置,整合農業財政資金,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和加入WTO 後的發展需要,重新確立農業財政資金分類,減少交叉和中間環節,提高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增量調整主要是:認真落實財政預算內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2004年比例不少於70%,2005年以後達到80%以上;調整國債資金的投入比例,2004—2005年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由現在的1/3提高到2/3,2006年以後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時,採取稅收優惠、貼息等措施鼓勵社會其他力量進入農業農村社會發展領域。
(二)合理確定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優先順序
國家財力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地排出優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先保障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民基本生活需要,後創造條件促進農村發展;先保證純公共產品,後提供准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
在實際調研中,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對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由於財力不足,近年來縣鄉政府對上級轉移支付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縣鄉財政絕大部分財政支出主要是用於行政事業單位開支和教育開支,農業、農村公共事業只能依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在對農戶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列出了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教育投資修建校舍、提高師資力量;減免學生上學費用;解決灌溉用水;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開展技術培訓;解決收看電視難問題等十一項內容供農民選擇。由於各地自然、經濟條件不同,農民選擇有所差別,但是如果排除區域性差異,農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橋梁、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高達100%;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79.6%;浙江省上虞市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52%。
二是減少子女上學費用。河南省西平縣高達93.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大荔縣87%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寶雞縣8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註:浙江省上虞市80%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資修繕校舍和提高師資水平。河南省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92.22%;陝西省寶雞縣農民的關注率達到88.9%;浙江省上虞市農戶的關注率達到80%;陝西省大荔縣農民關注率達到63%。四是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陝西省寶雞縣農戶對此關注率達到90.7%;河南省農戶的關注率為72.22%;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關注率為70.4%;浙江省上虞市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61%。五是幫助發展生產、開展技術培訓等。
(三)在政策設計上要留下城鄉協調發展的介面
使農村居民享受國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這就意味著最終形成城鄉統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最初的關於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設計方面考慮未來城鄉政策統一的需要。

③ 國家級貧困縣名單有哪些

截至2018年9月,全國有585個貧困縣:

河北省:

行唐縣、靈壽縣、贊皇縣、大名縣、臨城縣、巨鹿縣、新河縣、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區、赤城縣、崇禮區、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圍場縣、武強縣、涿鹿縣(涿鹿縣趙家蓬區)。

山西省: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縣、左權縣、和順縣、平陸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

內蒙古自治區:

武川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庫倫旗、奈曼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

興和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蘇尼特右旗、太僕寺旗、正鑲白旗。

吉林省:

靖宇縣、鎮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黑龍江省: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市、同江市、蘭西縣、海倫市。

安徽省:

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潁東區、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裕安區、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利辛縣、石台縣。

江西省:

蓮花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於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遂川縣、樂安縣、余干縣、鄱陽縣、修水縣。

河南省:

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封丘縣、范縣、台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

湖北省:

陽新縣、鄖陽區、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保康縣、孝昌縣、大悟縣、團風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

湖南省: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縣、沅陵縣、通道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寧遠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融水縣、三江縣、龍勝縣、田東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縣、昭平縣、富川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縣、環江縣、巴馬縣、都安縣、大化縣、忻城縣、金秀縣、天等縣

海南省:

五指山市、臨高縣、白沙縣、保亭縣、瓊中縣

重慶市:

城口縣、開州區、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縣、酉陽縣、彭水縣

四川省:

敘永縣、古藺縣、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馬邊縣、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閬中市、屏山縣、廣安區、宣漢縣、萬源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石棉縣、小金縣、黑水縣、壤塘縣、甘孜縣、德格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木里縣、鹽源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貴州省:

六枝特區、水城縣、盤縣、正安縣、道真縣、務川縣、普定縣、鎮寧縣、關嶺縣、紫雲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縣、德江縣、沿河縣、松桃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大方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台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荔波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三都縣。

雲南省:

東川區、祿勸縣、富源縣、會澤縣、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永勝縣、寧蒗縣、墨江縣、景東縣、鎮沅縣、江城縣、孟連縣、瀾滄縣、西盟縣、臨翔區、鳳慶縣、雲縣、永德縣、鎮康縣、雙江縣、滄源縣、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永仁縣、武定縣、屏邊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縣、綠春縣、文山市、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勐臘縣、漾濞縣、彌渡縣、南澗縣、永平縣、雲龍縣、劍川縣、梁河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蘭坪縣、香格里拉市、德欽縣、維西縣 [12]

陝西省:

印台區、耀州區、宜君縣、隴縣、麟游縣、太白縣、永壽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大荔縣、白水縣、富平縣、延長縣、延川縣、宜川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橫山區、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肅省:

榆中縣、會寧縣、麥積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縣、古浪縣、天祝縣、庄浪縣、靜寧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武都區、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夏河縣

青海省 :

大通縣、湟中縣、平安區、民和縣、樂都區、化隆縣、循化縣、澤庫縣、甘德縣、達日縣、瑪多縣、雜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

西藏自治區:

除城關區、亞東縣、卡若區、巴宜區、乃東區以外西藏全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什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莎車縣、葉城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於田縣、尼勒克縣、吉木乃縣。

(3)大荔扶貧擴展閱讀:

2018河南121.7萬人脫貧 33個貧困縣有望摘帽:

2019年1月1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河南省省長陳潤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8年又有12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33個貧困縣有望摘帽。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左右。易地扶貧搬遷提前完成「十三五」安置點住房建設任務,改造農村危房18.58萬戶,貧困縣、貧困村電網脫貧改造任務提前全面完成,全年又有12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33個貧困縣有望摘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第二批試點3.8萬人即將喜遷新居。

④ 求一份關於行政管理的社會調查報告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報告

「標題注釋」為了實際了解當前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情況,客觀地研究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財政部農業司於2003年7月初派出4個調查組赴浙江、陝西、四川、河南進行調研。
「內容提要」本報告首先探討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4省典型縣的實際調查情況,描述了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嚴重短缺的現狀,探討了在轉型期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選擇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政/農村公共產品/財政支出/研究

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社會資源要素和財政資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業和城市傾斜,使一度縮小的城鄉差距再度拉大,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因此,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而且對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產品相對私人產品而言,主要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無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無法由私人提供。就農村居民的國民性質而言,應該享受同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樣。然而,由於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弱質產業,加之農民是低收入低積累的弱勢群體。因此,農村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范圍界定相對城市來講要寬一些。從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看,由政府公共財政覆蓋的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純公共產品,包括農村基層政府、村組織的行政服務,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鄉村道路、清潔飲水)、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大江大河治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灌溉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系統、農業信息系統)、農業科技進步(基礎研究、重大技術成果的中試和推廣示範)、農村抗災救災、農村公共衛生防疫、農村扶貧開發等。另一類是准公共產品,即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醫療救助、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現狀

從目前財政支出的范圍看,公共財政基本涉及了農村所有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領域,但投入不足,總體覆蓋力度不夠,城鄉差距較大;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狀況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公共財政覆蓋范圍狹窄,問題比較集中,矛盾比較尖銳。

(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中西部地區鄉村道路條件較差。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鄉村道路的投入,1999—2002年,國家累計投入鄉村道路資金315億元(註:有關鄉村道路的資料來自財政部經建司的《情況反映》),除此以外,每年財政扶貧資金中的40億元以工代賑資金也主要用於貧困地區鄉村道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部地區農村行路難的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道路交通落後的狀況。目前全國有261個鄉鎮、5.4萬個村不通公路;在全國104.3萬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無路面里程中,農村公路就有92.3萬公里,佔88.5%;還有未納入統計的村與村之間的簡易公路約120萬公里。很多地方農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災能力低,路況差。實地調研的中西部三個縣中,河南省西平縣尚有29個村未通公路,已通的公路路況較差,通村公路硬化率不到30%;陝西省大荔縣有93個村未通公路;四川省三台縣目前公路未通村408個。

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基本生存條件無法保障。2000年初,我國有502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其中,2423萬人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遺留下來的,預計2003年年底解決。其餘2597萬人是近年來由於氣候乾旱、水源變化等原因新增的飲水困難人口,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實地調研的四個縣中,除浙江省上虞市95%以上的農民能夠用上清潔的自來水外,中西部地區三個縣不僅存在人畜飲水困難問題,西平縣有32個村沒有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涉及2萬多人;大荔縣未解決人畜飲水的村220個,涉及人口33萬人,大牲畜7.5萬頭;三台縣目前有102個村6萬多人飲水困難,有4個嚴重缺水村和16個旱山村。除了一部分人飲水困難外,目前中西部地區很多農村飲水達不到清潔飲用標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二)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方面(註:全國資料來自財政部社保司「關於農村公共衛生問題」課題報告)

無論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城鄉醫療和衛生存在著巨大差距。全國而言,在健康水平方面,農村嬰兒死亡率是城鎮的4倍左右,孕婦死亡率是城鎮的2.4倍,農村人均期望壽命比城市低6歲,農村中一些已經得到控制的地方病、傳染病如血吸蟲病等發病率出現反彈甚至死灰復燃。在政府投入方面,1991—2000年間,政府投入農村衛生的支出690億元,占衛生總預算支出的15.9%,農村衛生投入10年僅增長48.5%。2000年政府衛生預算投入比1991年增加的部分只有12.4%用於農村。即使在東部地區的浙江省上虞市,2002年財政預算中用於城鄉醫療衛生的人均投入比例也在9:1.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嚴重落後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醫療條件差,服務能力低。農民就醫主要是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相比較而言,縣級醫院無論在投入或設備條件方面均遠遠好於村級診療室、鄉鎮衛生院。村級診療室的醫療器材僅限於體溫計、血壓計等,從業人員中9.2%是小學畢業,67.8%是普通初中畢業,僅能診治一般小病。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條件差,設備陳舊,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為20世紀60、70年代配備的設備;衛技人員中,本科學歷以上的佔1.4%,大專學歷佔9%。二是農村醫療收費相對較高,大病統籌合作醫療步履維艱。1991—2000年農民每人次平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由10.9元和473.3元上升到79元和2891元,分別增長了6.2倍和5.1倍,而同期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7%。農民輕易不敢上醫院,小病拖,大病扛,一旦患上重病,極有可能陷於貧困。據問卷調查,四川省三台縣盧溪鎮農民看病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5.31%,古井鎮為8.14%,魯班鎮為10.91%,我們走訪的四川省三台縣幾戶特困戶,大多因病所致,大病已經成為農民致貧的主要因素。現在全國只有10%的村有合作醫療,而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我們實地調研的縣(市),只有浙江省上虞市開始了試點。
(三)農村教育方面
我國現行農村教育體制是地方負責、以縣為主的體制,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縣鄉財政和農民集資,中央和省市一級的教育經費主要用於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用於農村基礎教育的比重很低。2001年,財政預算內農村教育支出738.6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農村教育支出97.32億元,僅佔13.17%。盡管近年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來,中央和省市一級財政增加了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但仍然只佔很小的比重。據調查,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一是教師工資基本解決,硬體設施差距很大。我們調研的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學校校舍、設備、操場等硬體設施普遍落後。陝西省大荔縣還有危、漏校舍面積3.6萬平方米。2001年開始實行「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到2002年底,中央資金支持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兵團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總量達120億元,改造D 類危房(最危險的)面積3000萬平方米,全國中小學危房比率由改造前的9.6%下降到7.6%。二是基礎教育費用較高,農民無法承受。根據對河南、陝西、四川的農戶的直接問卷調查,農村子女上學費用是目前農戶家庭最大的開支。陝西省大荔縣2002年平均農民家庭支出為7869.07元,其中子女上學2714.07元,佔35%。寶雞縣2002年農民家庭平均支出為8219.63元,其中子女上學2334.67元,佔28%。四川省三台縣古井鎮接受問卷調查的30戶農民中,上學支出占農民家庭消費支出為33.47%,盧溪鎮為30.57%,魯班鎮為28.75%。有些孩子因為支付不起學費而中途退學。當地農民說「學校修漂亮了,上得起學的孩子卻少了」。三是師資水平低,教育質量不高。目前由於工資、住房及其他條件原因,農村中小學中一些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或流向城市,或離開教學崗位,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難以保證,升學率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失學率相對較低,進入高中階段失學率劇增,往往因考分低1分或幾分需要繳上萬元而失學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時,農村就業技能培訓主要由一些私人部門或機構舉辦,只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才能參加,而大多數農民因得不到有效的就業技能培訓,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就業時也只能幹一些粗活、重活、臟活,非常不穩定。

(四)農村社會保障問題

盡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對農村特困戶的救助辦法,但目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區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已經初步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農村特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廣西2003年出台了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制度。但上述地區農村人口只佔全國農村人口16.56%,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非常低。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

目前,國家財政對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的支持已經體現在各個科目的預算安排上,但投入總量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有效性不強。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財政供養的農業事業單位人員過多,用於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支出過多,一些本該由市場調節或由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也由政府財政負擔。而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所佔比重很低。

(六)農村基層機構運轉方面

縣、鄉(鎮)負債現象嚴重。實地調查的中西部地區3個縣,縣、鄉、村都存在債務。河南省西平縣目前縣、鄉、村債務累計達2.2億元,其中鄉村債務高達1.4億元;河南省滑縣截止2002年底,歷年滾存赤字2212萬元,全縣債務總計2.9億元;四川省三台縣累計赤字6123萬元,全縣債務總計11億元(5倍於2002年縣財政收入)。

由於財政困難,中西部地區大多數鄉鎮黨政機構的辦公經費標准低,運轉發生困難,鄉鎮幹部工資大多是「裸體工資」,並且不能正常發放。

造成目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體質量偏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行體制導致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二元結構,城鄉投入差距明顯。我國現行的體制格局是以工業和城市為中心,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帶有特別明顯的工業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基本由公共財政供給,如公共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農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盡管各級財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相比較而言,無論是總量水平還是相對水平都是很低的。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國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330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3%,如果扣除國債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11%左右。實地調研的河南省滑縣,總人口為122萬人,農業人口為113萬人,占總人口的93%。2002年全縣人均公共建設財政投入為131元,而農村人均公共建設投入為7.55元,僅相當於人均水平的5.8%。其次,縣鄉兩級財力有限,無力保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目前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承擔,而縣鄉兩級財力困窘,難以提供有力支持。1998—2002年河南省西平縣用於支持鄉鎮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不包括農村教育支出)的支出分別是1009萬元、1028萬元、1171萬元、1013萬元和1172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7%、6%、6%、4.9%和4.5%,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其他各縣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第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財權和事權不對稱。現行體制下,中央與地方雖然劃分了財權,但事權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別是在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本該由上級政府投資的公共產品,有的卻通過轉移事權交由下級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員會還承擔了較多的政務,供給主體錯位現象嚴重。如:基礎教育、計劃生育都是基本國策,涉及整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應該由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但目前這些事權主要由縣、鄉政府以及村承擔,中央和省一級負擔的比例比較低。第四,稅費改革留下的投資缺口暫時還無法彌補。以前,村集體興辦公共事業主要靠提留統籌和攤派集資。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從制度上規范了農民的稅賦,剎住了面向農民的各種集資、攤派、收費行為。但目前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僅能保證基層政權的運轉和農村教育的需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家規定每人每年不超過15元的標准和「一事一議」
三、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國家財力有限,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認真考慮。

(一)持續工業化和城市化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歷史時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城鄉資源配置結構、人口分布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等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客觀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必然選擇。因此,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公共財政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要適當,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成本問題

我國現有鄉鎮3.9萬個,行政村69.5萬個(註:中國農村經濟主要數據1978—2002,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3),按自然村計算,村數更多。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不僅需要龐大的財政支出,國家財政負擔不起,而且組織成本和投入成本都很大。同時,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莊和鄉鎮將會合並,如果依現有鄉村布局和人口分布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還會造成公共財政資源的浪費和配置失效。從日本的「並村運動」和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實踐看,即使在人口密度大於中國的日韓兩國,農村人口的相應集中和居住鄉村的適當合並,對於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和公共財政資源有效配置也是必要的前提。

(三)城鄉差別的客觀存在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縮小發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說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內涵之一。但應當強調的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還不可能消除這種差距。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動力之一。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得到扭轉」。所以,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要承認城鄉差別的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滯後的問題,逐步扭轉「三大差別」,而不能強求農村道路、飲水、學校、文體、路燈、垃圾站等公共事務達到與城市一樣的標准,這是不切實際和不現實的。

(四)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2002年,我國東南發達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過了3000美元,而西部9省區的平均水平還不到600美元。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309元,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僅為1741元。當浙江省上虞市的農民開始考慮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時,中西部的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為吃水用水發愁;當上虞市農民開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天,從土裡刨食;當上虞市農民生意開始做到國外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還守望田野,不知道山外是怎樣的世界;當上虞市農民家用電器升級換代,轎車、洋樓進入百姓家時,西平縣、三台縣和大荔縣的農民可能連電都用不上或用不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在制定農村公共服務和小康建設目標和政策時,要承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性,在這個基礎上,區別對待,分類、合理設計和制定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目標、標准等指標,絕不能一刀切。

(五)財政體制和財力格局

分稅制規范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調動了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增強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同時,初步建立了較為規范的轉移支付體系,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由於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的體制因素,財政體制的不完善使得財力分配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財力逐級上收,中央和省一級財力在整個國家財力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對加強宏觀調控和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建設是必要的,但縣鄉財力薄弱,使得由其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無法得到保證。二是1994年的分稅制是在當時財政收支包干基數的基礎上確定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情況的變化,這些收支基數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地區間財力差異進一步拉大。四川省三台縣為2.1億元,河南省西平縣和陝西省大荔縣不足1億元,與浙江省上虞市的財力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現行財力格局決定了不同級次和地區間公共財政的支出能力,客觀上也決定了現階段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支出主要應由中央財政和省一級財政承擔,不同地區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選擇也應有所區別。對中西部地區而言,政府財力的狀況決定了這些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量力而行,尤其不能急於求成。

(六)區分輕重緩急,統籌兼顧,突出解決主要矛盾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公共服務的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來越高程度滿足的問題,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發展需要得到實現的問題。發展需要不僅包括生理意義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閑等,而且包括社會意義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會競爭技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等,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非常嚴重,不要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連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我國財政經濟實力還不雄厚,解決人口和幅員面積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農村問題,難度很大,任務十分艱巨。在思想認識上,既不能悲觀喪氣,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樂觀,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思想准備。在策略上,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分清緩急,有先有後,統籌兼顧,逐次解決。
四、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建議
(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整上同時做文章,重點是增量調整,逐步加大解決「三農」問題的投入力度。存量調整主要是:重新配置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現有財政資源,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財政投入;調整壓縮糧食流通領域的財政補貼,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調整政府農業管理職能配置,整合農業財政資金,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和加入WTO 後的發展需要,重新確立農業財政資金分類,減少交叉和中間環節,提高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增量調整主要是:認真落實財政預算內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2004年比例不少於70%,2005年以後達到80%以上;調整國債資金的投入比例,2004—2005年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由現在的1/3提高到2/3,2006年以後逐步提高到80%以上。同時,採取稅收優惠、貼息等措施鼓勵社會其他力量進入農業農村社會發展領域。

(二)合理確定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優先順序

國家財力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必須分階段、分區域地排出優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先保障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民基本生活需要,後創造條件促進農村發展;先保證純公共產品,後提供准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

在實際調研中,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對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由於財力不足,近年來縣鄉政府對上級轉移支付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縣鄉財政絕大部分財政支出主要是用於行政事業單位開支和教育開支,農業、農村公共事業只能依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在對農戶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列出了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教育投資修建校舍、提高師資力量;減免學生上學費用;解決灌溉用水;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開展技術培訓;解決收看電視難問題等十一項內容供農民選擇。由於各地自然、經濟條件不同,農民選擇有所差別,但是如果排除區域性差異,農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一是道路、橋梁、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高達100%;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79.6%;浙江省上虞市農戶對此問題的關注率達到52%。

二是減少子女上學費用。河南省西平縣高達93.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大荔縣87%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陝西省寶雞縣83.3%的農戶對此問題關註:浙江省上虞市80%的農戶對此問題關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資修繕校舍和提高師資水平。河南省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92.22%;陝西省寶雞縣農民的關注率達到88.9%;浙江省上虞市農戶的關注率達到80%;陝西省大荔縣農民關注率達到63%。四是增加醫療點,減輕看病負擔。陝西省寶雞縣農戶對此關注率達到90.7%;河南省農戶的關注率為72.22%;陝西省大荔縣農戶對此關注率為70.4%;浙江省上虞市農民對此關注率達到61%。五是幫助發展生產、開展技術培訓等。
(三)在政策設計上要留下城鄉協調發展的介面
使農村居民享受國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這就意味著最終形成城鄉統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最初的關於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設計方面考慮未來城鄉政策統一的需要。

⑤ 求一篇有關於行政管理的社會調查報告,感激不盡

企業職工培訓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科教興國」是國家提出的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重大戰略,是增強綜合國力、強國富民的戰略方針。科教興國戰略為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要任務,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作為教育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任。做好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有利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職工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職工個人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職工培訓越來越重要;由於傳統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些企業對該工作存在諸多誤區:成本能省則省、效益好時不需培訓、效益差時無錢培訓、高管人員不需培訓等.因此要從觀念、內容、方式以及授課者的選擇等方面創新職工培訓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討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意義深遠重大。
企業職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職工培訓在幫助企業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職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職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職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職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職工受益。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職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職工的干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系,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現狀,了解企業對職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了解統化、結構化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成都某企業范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9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8份,主管級及職工級86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2009年1月
2、調查地點:某國有企業
3、調查方法:問卷式調查和查閱資料相結合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隨著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職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職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大部分現場職工各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工作尚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級差,沒有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進行布局規劃,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沒有調動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目前培訓工作被動參加的多,主動學習的少,應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需求和員工個人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培訓工作沒有結合企業生存的.些根本性問題,因而難以充分調動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效果反饋不夠健全。由於常常搞突擊式的培訓,人多量大,時間緊,給出題、考核、閱卷帶來許多困難,培訓部門對培訓後的效果不能進行全面、及時的分析和評價,因而無法對後來進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訓安排,從而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5、培訓方法落後,多數情況下培訓工作採用講授和技術問答的形式,沒有採用互動練習的設施,缺少基礎設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與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職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 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職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職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職工自己溝通和聯系,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職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 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職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
(三) 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 除少數職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職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職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職工反映某些職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 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職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職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職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職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四) 職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職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職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職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職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職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職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職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四、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企業的培訓現狀,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職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企業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職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職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企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職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企業職工進行交流,使職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職工之間的的相互了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職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職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隊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職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職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好,不僅讓職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職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一個企業應有明確的培訓政策,並有企業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訓政策不僅要表明企業政策是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職工對各種培訓方案非常清楚。否則,培訓就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另外,企業還要向職工解釋培訓的真正意義,讓職工感到培訓是一個提高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寶貴機會,從而創造出一種氣氛,讓職工感到培訓機會來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訓機會。
總之,員工培訓的有效管理與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日益凸現其重要性,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而培訓正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實現知識共享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員工培訓的管理與創新是企業在21世紀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不斷成功的關鍵所在。

⑥ 王雙錫因什麼病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王雙錫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12月26日18時1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歲。

王雙錫同志1936年4月10日出生於陝西省大荔縣伯士鄉高城村,1955年9月參加革命,195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臨潼縣委辦公室主任、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蒲城縣委副書記、書記,渭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等職,1988年6月任陝西省政府副省長,1994年兼任中國貿促會陝西分會會長,1996年任陝西省扶貧基金會會長,2004年12月退休。王雙錫同志是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雙錫同志長期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思想解放,處事果斷,作風大膽,富於創新,為陝西「三農」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發揮了重要作用。擔任省扶貧基金會會長期間,積極開展萬名貧困地區學齡兒童助學工程、百村萬戶科技扶貧工程,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

王雙錫同志襟懷坦盪,平易近人,廉潔奉公,淡泊名利,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對人民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處處表現出一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領導、老同志。他的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⑦ 求 行政管理學 行政機關的調查報告 謝謝

企業職工培訓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科教興國」是國家提出的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重大戰略,是增強綜合國力、強國富民的戰略方針。科教興國戰略為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要任務,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作為教育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任。做好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有利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職工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職工個人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職工培訓越來越重要;由於傳統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些企業對該工作存在諸多誤區:成本能省則省、效益好時不需培訓、效益差時無錢培訓、高管人員不需培訓等.因此要從觀念、內容、方式以及授課者的選擇等方面創新職工培訓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討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意義深遠重大。
企業職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職工培訓在幫助企業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職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職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職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職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職工受益。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職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職工的干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系,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現狀,了解企業對職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了解統化、結構化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成都某企業范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9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8份,主管級及職工級86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2009年1月
2、調查地點:某國有企業
3、調查方法:問卷式調查和查閱資料相結合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隨著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職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職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大部分現場職工各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工作尚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級差,沒有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進行布局規劃,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沒有調動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目前培訓工作被動參加的多,主動學習的少,應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需求和員工個人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培訓工作沒有結合企業生存的.些根本性問題,因而難以充分調動職工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效果反饋不夠健全。由於常常搞突擊式的培訓,人多量大,時間緊,給出題、考核、閱卷帶來許多困難,培訓部門對培訓後的效果不能進行全面、及時的分析和評價,因而無法對後來進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訓安排,從而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5、培訓方法落後,多數情況下培訓工作採用講授和技術問答的形式,沒有採用互動練習的設施,缺少基礎設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與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職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 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職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職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職工自己溝通和聯系,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職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 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職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
(三) 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 除少數職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職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職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職工反映某些職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3、 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職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職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職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職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四) 職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職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職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職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職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職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職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職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四、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企業的培訓現狀,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職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企業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職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職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企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職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企業職工進行交流,使職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職工之間的的相互了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職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職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隊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職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職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好,不僅讓職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職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一個企業應有明確的培訓政策,並有企業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訓政策不僅要表明企業政策是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職工對各種培訓方案非常清楚。否則,培訓就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另外,企業還要向職工解釋培訓的真正意義,讓職工感到培訓是一個提高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寶貴機會,從而創造出一種氣氛,讓職工感到培訓機會來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訓機會。
總之,員工培訓的有效管理與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日益凸現其重要性,現代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而培訓正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實現知識共享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員工培訓的管理與創新是企業在21世紀培育核心競爭力,取得不斷成功的關鍵所在。

⑧ 雨林基地在大荔縣的什麼地方;

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名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六條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繼續在部分地方放寬擔任法官檢察官學歷條件的通知》、《司法部關於繼續在部分地方放寬擔任律師學歷條件的通知》精神,經研究,現就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自2007年5月起至2011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的國家司法考試報名學歷條件可以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畢業: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的自治縣、自治旗,各自治區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

二、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級市、區);

三、西部地區(除西藏外)11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級市、區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

四、西藏自治區所轄市、地區、縣、縣級市、市轄區。

附: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司 法 部

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附件:

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名單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 (40個)

靈壽縣、贊皇縣 、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名縣、涉縣、廣平縣 、魏縣、臨城縣、巨鹿縣、廣宗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順平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赤城縣、崇禮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南皮縣、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武邑縣、武強縣、(涿鹿縣趙家蓬區)

4.山西省 (35個)

婁煩縣、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平順縣、壺關縣、武鄉縣、右玉縣、左權縣、和順縣、平陸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汾西縣、興縣、臨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

5.內蒙古自治區 (75個)

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海南區(烏海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松山區(赤峰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東勝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准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豐鎮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 (10個)

岫岩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鳳城市、北寧市

7.吉林省 (11個)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靖宇縣、鎮賚縣、通榆縣、大安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

8.黑龍江省 (14個)

延壽縣、泰來縣、甘南縣、拜泉縣、綏濱縣、饒河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樺南縣、樺川縣、湯原縣、撫遠縣、同江市、蘭西縣

9.上海市(無)

10.江蘇市(無)

11.浙江省 (1個)

景寧畲族自治縣

12.安徽省 (20個)

長豐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岳西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無為縣、金安區(六安市)、裕安區(六安市)、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利辛縣、石台縣、涇縣

13.福建省(無)

14.江西省 (21個)

蓮花縣、修水縣、贛縣、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於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吉安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樂安縣、廣昌縣、上饒縣、橫峰縣、余干縣、波陽縣

15.山東省(無)

16.河南省 (31個)

蘭考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魯山縣、滑縣、封丘縣、范縣、台前縣、盧氏縣、南召縣、淅川縣、社旗縣、桐柏縣、民權縣、睢縣、寧陵縣、虞城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沈丘縣、淮陽縣、上蔡縣、平輿縣、確山縣、新蔡縣

17.湖北省 (26個)

陽新縣、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孝昌縣、大悟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神農架林區

18.湖南省 (24個)

邵陽縣、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平江縣、桑植縣、安化縣、汝城縣、桂東縣、新田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沅陵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化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永順縣、龍山縣

19.廣東省 (3個)

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 (75 個)

武鳴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荔蒲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合浦縣、上思縣、江洲區(崇左市)、港口區(防城港市)、防城區(防城港市)、憑祥市、靈山縣、浦北縣、平南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右江區(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金城江區(河池市)、宜州市、昭平縣、鍾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扶綏縣、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

21.海南省 (9個)

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亞市、東方市、五指山市

22.重慶市 (24個)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萬州區、南川市、涪陵區

23.四川省(133個)

金堂縣、雙流縣、郫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市中區(廣元市)、元壩區(廣元市)、榮縣、富順縣、米易縣、鹽邊縣、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中江縣、羅江縣、三台縣、鹽亭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 、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蓬溪縣、射洪縣、大英縣、威遠縣、資中縣、隆昌縣、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嘉陵區(南充市)、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閬中市、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廣安區(廣安市)、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名山縣、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巴州區(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安岳縣、樂至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西昌市

24.貴州省 (83個)

花溪區(貴陽市)、清鎮市、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鍾山區(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六盤水市)、水城縣、紅花崗區(遵義市)、匯川區(遵義市)、仁懷市、赤水市、盤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平壩縣、西秀區(安順市)、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石阡縣、思南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銅仁地區)、興義市、興仁縣、普安縣、晴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安龍縣、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赫章縣、凱里市、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台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丹寨縣、福泉市、都勻市、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25.雲南省 (119個)

東川區(昆明市)、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市、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沾益縣、江川縣、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施甸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昭陽區(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臨翔區(臨滄市)、鳳慶縣、雲縣、永德縣、鎮康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潞西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楚雄市、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建水縣、石屏縣、彌勒縣、瀘西縣、元陽縣、紅河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個舊市、開遠市、綠春縣、河口瑤族自治縣、文山縣、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大理市、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全部共73個)

27.陝西省 (89個)

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印台區、耀州區、宜君縣、陳倉區(寶雞市)、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華陰市、臨渭區(渭南市)、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寶塔區(延安市)、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黃陵縣、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榆陽區(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漢濱區(安康市)、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28.甘肅省 (71 個)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永昌縣、平川區(白銀市)、白銀區(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麥積區(天水市)、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庄浪縣、靜寧縣、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安定區(定西市)、武都區(隴南市)

29.青海省 (42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湟源縣、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同仁縣、尖扎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 貴德縣、興海縣、貴南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茫崖行政區、冷湖行政區、大柴旦行政區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4個)

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固原市)、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寧縣、海原縣、紅寺堡開發區(吳忠市)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1個)

烏魯木齊縣、鄯善縣、托克遜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伊吾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精河縣、溫泉縣、輪台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溫宿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拜城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和田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於田縣、民豐縣、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額敏縣、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和田市、喀什市

⑨ 大荔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未脫貧人員住院治療腦梗病如何報銷,比例達百分

大荔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未脫貧人員住院治療腦梗病如實報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