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指標
❶ 企業內部控制要素 中的 風險評估 指標
二、內部控制的要素
內部控制的內容,歸恨結底是由基本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及其構成方式,決定著內部控制的內容與形式。設計內部控制,可以根據企業特徵和需求(例如企業規模、業務構成、管理水平等),對內部控制要素加以有機組合。我們認為,COSO報告提出的內容控制五項要素,具有較強的理論可取性和實踐可行性,本文將以此為基礎,簡要闡述內部控制的要素及其結構。
(一)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提供企業紀律與架構,塑造企業文化,並影響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是所有其它內部控制組成要素的基礎。控制環境的因素具體包括:
(1)誠信的原則和道德價值觀。無論是企業最高管理層還是其它成員都應當做到:嚴格一致地保持誠信行為和道德標准;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以致形成不必要的壓力;對敏感職位之間的財務分工要准確明細,以避免造成偷竊資產或隱藏不佳績效的引誘;加強企業的內部審核制度;發揮董事會的職能,使其客觀監督企業的高層管理階層;提供道德方面的指導,使所有雇員在一般和特定環境下能夠保持正確的判斷;製作文字化的行為准則和政策聲明,將其傳達給全體雇員;將誘發人們不誠實、非法和不道德行為的動機降至最低。
(2)評定員工的能力。管理部門須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職務說明書,逐項分析並規定各工作崗位所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3)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組成這兩個機構須考慮的因索主要包括:成員的經驗;相對於管理層的獨立性;外部董事的比例;其成員參與管理的程度;所採取措施的適宜性;對管理層提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他們與內部、外部審計人員的關系實質。
(4)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主要考慮:對待和承擔經營風險的方式;依靠文件化的政策、業績指標以及報告體系等與關鍵經理人員溝通;對財務報告的態度和所採取的措施;對信息處理以及會計功能、人員所持的態度;對現有可選擇的會計准則和會計數值估計所持有的謹慎或冒進態度。
(5)組織結構。企業的組織結構是指為公司活動提供計劃、執行,控制和監督職能的整體框架。具體應考慮:組織結構的合適性,及其提供管理企業所需信息的溝通能力;各主管人員所負責任的適當性;按照主管人員所擔負的責任,判斷其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及豐富的經驗;當環境改變時,企業配合改變其組織結構的程度;員工,尤其是負責管理及監督職能的員工人數的充足程度。
(6)責任的分配與授權。強調對於組織內的全部活動要合理有
效地分配職責和許可權,並為執行任務和承擔職責的組織成員特別是關鍵崗位的人員,提供和配備所需的資源並確保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與職責許可權相匹配,要使所有員工知道:他們的工作行為,以及職責擔負形式和認可方式,與達成組織目標的聯系。
(7)人力資源政策及實務。內部控制是由人來進行並受人的因素影響,保證組織所有成員具有一定水準的誠信、道德觀和能力的人力資源方針與實踐,是內部控制有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具體包括:有完善的招聘與選拔方針及操作性程序;對新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和道德價值觀的導向培訓;對違反行為准則的任何事項,制訂紀律約束與處罰措施;對業績良好的員工,制訂具有獎勵和激勵作用的報酬計劃,並避免誘發不道德行為;根據階段性的業績評估結果,對員工予以晉升、指導以及獎罰。
(二)風險評估
每個企業都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風險,這些風險都必須加以評估。評估風險的先決條件,是制定目標。風險評估就是分析和辨認實現所定目標可能發生的風險。
(1)目標。企業的整體目標,通常是由企業的理念及其所追求的價值所決定的,而與之相配合的是企業下一級各部門的具休目標。整體目標主要是:營運目標,包括績效和獲利目標及保障資產的安全,使其免受損失;財務報告目標,防止對外報送不真實的財務報告;遵循目標,企業遵循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2)風險。辨識和分析風險的過程是一種持續及反復的過程,也是有效內部控制的關鍵組成要素,管理階層須謹慎注意各部門階層的風險,並採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業的風險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所產生的。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發展;顧客的需求或預期改變;競爭;新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自然災害;經濟環境改變等。內部因素包括:信息系統處理的中斷;聘用員工的品質、培訓方法及激勵制度;經理人員的責任改變;企業活動的性質以及員工可接近資產的程度;董事會或監事會不夠堅定或無效等。
(3)環境變化後的管理。經濟、產業及管理的環境都是會改變的,企業的活動應隨之改變。因此,風險評估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如何辨認已發生的改變,並採取必要的行動。這些改受因素包括:行業環境的改變;新員工;業務迅速成長;新科技;新業務、產品、作業;公司重組;國外業務等。
但是指標我還不知道呢
❷ 內部控制不好會對哪個財務指標造成影響
內部控制規范主要是對財務舞弊與會計造假行為加以約束,它的出現往往是伴隨會計准則來對會計行為加以規范。
轉載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財務報表舞弊無疑已經是一個極 其敏感而又重要的難題,它是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嚴重隱患。財務報表舞弊動搖了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任,甚至可能會使企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失。在我 國,雖然各有關部門已經對財務報表舞弊問題進行關注,並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財務報表舞弊事件的發生還是屢禁不止。因為我國資本市場 正處於全面改革時期,所以導致財務報表舞弊發生的因素有多種,其中內部控制是多種重要因素之一。在關於內部控制與財務報表舞弊是否直接相關,內部控制如何 運行才能對遏制財務報表舞弊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問題方面的研究,諸多文獻還處於理論與案例分析階段。因此,為了建立完善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更好地規避 財務報表舞弊所帶來的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和經濟利益,需要發現並探討內部控制與財務報表舞弊的直接聯系,需要加強內部控制實現財務報表可靠性的目 標。 本文首先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財務報表舞弊和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觀點,以舞弊三角形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同時闡述了內部控制相關的制度背景,將內部控制與 財務報表舞弊兩方面問題直接聯系起來。通過分析舞弊三角形理論中的「機會」,了解內部控制對財務報表舞弊的影響因素及防範作用,來說明兩者之間存在的關 系。本文鑒於內部控制及其評價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通過建立五項內部控制子指標作為衡量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標准。本文選取2010年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 公司為研究樣本,運用Logistic模型研究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財務報表舞弊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公司的治理結構指標,信息披露指標和外 部監督指標均與財務報表舞弊呈負相關,這說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越有效,就越能遏制財務報表舞弊的發生。上市公司由於內部控制制度中的漏洞所導致的財務報 表舞弊會給股東與投資人帶來嚴重損失,給管理人員帶來不可避免的管理風險。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促進資源有效利用,詳細規劃信息披露,嚴格 要求外部監督系統,使其出具的審計報告具有權威性,為財務報表信息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證,才能有效避免財務報表舞弊。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的選題背景、選題意義、採用的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本文創新點;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本文對財務報表舞弊 動因,財務報表舞弊識別及內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國內外文獻進行了回顧和評述,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三部分為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本部分首先對舞弊的 含義進行詳細定義並討論舞弊三角形理論中的「機會」要素,進而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理論分析並提出假設;第四部分為研究設計與樣本選取,本部分主要包括實 證研究樣本的選擇、確定研究方法及構建邏輯回歸模型;第五部分為實證結果與分析,對本文提出的假設進行多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及 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來得出驗證結果,並進行實證結果分析和穩健性檢驗;第六部分為本文的研究結論及對針對本課題提出的相關建議。
❸ 可以 有內控標准嗎
產品標准有國家標准、行業(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內控標准),其標準的技術質量要求的規律是:國家標準是最低的要求,行業(地方)標准比國家標准嚴格,企業標准要高於行業標准(或地方標准),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一般都制定企業(內控)標准。 查看原帖>>
❹ 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制定內控體包括的內容:職責分離、授權批准、相互制約、監督檢查,企業建立與實施內控體系應當遵循的五項原則: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
(4)內控指標擴展閱讀:
企業的內控體系應當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各個階段、各個層級,涵蓋了營管企業每一項經理活動的過程始終,體現了內部控制的全面、全員、全過程式控制制的特性。
內部控制體系是為合理保證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益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循性,而自行檢查、制約和調整內部業務活動的自律系統。
參考資料:網路-內控體系
❺ 企業內控標準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企業內控是企業為保證經營管理活動正常有序、合法的運行,採取對財務、人、資產、工作流程實行有效監管的系列活動。 企業內控要求保證企業資產、財務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有效性、及時性;保證對企業員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的管控;建立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有效的監督機制。
企業內控的五要素(一)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一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三)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四)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企業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五)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
❻ 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有哪些
要界定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先得界定指標。指標是什麼,基本的解釋是衡量目標的單位或方法或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准, 說明總體數量特徵的概念,一般由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兩部分組成,體現了事物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的特點。照此理解,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就是衡量內部控制目標的單位或方法或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准。照此生搬硬套也難以理解內部控制指標到底是什麼。不過內部控制評價就是要對有效性進行評價,這點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科學地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選擇科學的指標體系是整個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核心和評價目標實現的關鍵。理論上講,構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其內容是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研究和分析,設計出用於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包括各項指標的名稱、內容、標准、權重等。內部控制評價指標要與關鍵控制點一一對應。評價者應根據內部控制的各個要素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並根據內部控制五要素在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不同作用分別賦予其不同的權重。 構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確定體系內的指標有哪些。這一工作說必須嚴格遵循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的原則。這么說是相對簡單的事,也是沒有問題的,但要確定到底哪些指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許正因如此,實際在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時,通常針對實體的具體情況把評價指標設計成一系列問題,根據問題的答案來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也有把內部控制內容作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還有把關鍵控制點作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等等來進行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這確實是簡單易行,但問題、內容、關鍵控制點終究不可能是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指標只反映總體的數量特徵,所有指標都要用數字來回答問題,沒有用問題回答問題的指標。理論界指出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應格外關注措施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的選擇問題。措施性指標(先行指標)是指與各種控制手段相對應的評價指標,如崗位輪換、崗位分離、審批、檢查、記錄等;而結果性指標(滯後指標)是指針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制定的評價指標,如貨款回收率、逾期欠款等。在評價指標的設計過程中,應將措施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結合使用,同時注意以下幾點:以措施性指標為主,特別是要注重與關鍵控制手段對應的指標,因為對控制手段的評價將直接有利於內部控制系統的改進;結果性指標應配合措施性指標來採用,在各個重要環節彌補措施性指標綜合性不足的缺陷;對於部分業務環節,很難設置措施性指標的,要重點設計結果型指標,來反映內部控制系統運作的效果。 關於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我國監管部門曾設想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應由業務流程指標、管理流程指標和輔助指標三部分構成。業務流程指標主要包括貨幣資金、采購銷售、成本費用、工程項目、對外投資、擔保、高風險業務的內部控制。管理流程指標包括組織結構、人力資源、風險應急機制、授權體系、計算機系統、信息交流反饋等。輔助指標評價包括企業經濟性質、經營理念、組織文化、企業文化等因素。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天恆認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包括基本指標、輔助指標、選擇指標。其中,基本指標又分為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及健全比率、內部控制建立的科學性及科學比率、內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及有效比率、內部控制建立的遵循性及遵循比率;輔助指標包括貨幣資金控制、實物資產控制、對外投資控制、工程項目控制、采購和付款控制、籌資控制、銷售與收款控制等;選擇指標包括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的態度、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的態度、企業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態度、企業外部環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等。這套指標的設計明顯受國有企業績效考核指標的影響,雖在企業中一度被廣泛採用,但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了。 根據現代內部控制理論研究和內部控制規范要求,內部控制評價就是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突出如何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簡單而言,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就是內部控制有效率,可簡單分為內部控制設計有效率和內部控制執行有效率。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內部控制五要素及其具體內容設計具體的有效率指標。
❼ 產品內控標準的作用是什麼
產品內控標准又稱內控質量標准,是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出廠的產品質量,對產品某些關健特性(包括性能、精度、可靠性、安全性、壽命等)所制定的優於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者明示的出廠產品標準的標准,僅在企業內部使用,不需備案,不與企業外部交流,不作交貨依據。 內控標准主要有兩種形式: -----單項內控標准,即只對某一項技術指標規定內控; -----全項內控標准,即只對某產品全部技術指標都規定內控。 為了達到使企業的出廠產品質量持續穩定的提高,以滿足顧客適用性的需求的目的。企業應針對上述內控標準的規定根據企業現有實際條件和生產技術水平制定相應的內控設計、內控工藝、檢驗等技術文件,以確保內控標準的貫徹實施。
❽ 內控標準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發布的兩套文件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
企業內控指引,包括應用、評價、和審計指引
這就是內控體系的標准
❾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評價標准體系和制度,防範企業經營及財務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保障,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適應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論述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評價標准體系的必要性及應採用的相應措施等方面,結合工作實際,論述企業內部審計在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評價標准體系方面的工作思路。
1.各監管部門對如何具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如採用何種評價標准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是什麼?採用何種評價方法等尚缺乏明確的規定。
2.相當多的企業或個人對內部控制評價缺乏應有的了解,對內部控制評價的一些核心和基本問題如「為什麼要評價」、「評價什麼」、「如何評價」、「評價結果如何體現」缺乏清晰的認識。
3.對各個企業之間,其各自的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究竟如何,無法進行相互比較。